列表归纳秦汉科技成就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

当前位置: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二
文件类型:
资源类型:
资源大小:
资源等级:
资源文本内容预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⑵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⑵通过设疑讨论、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课前导学:阅读有关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张衡制造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华佗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刮骨疗伤》。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教学设计:本课是以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列表、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学会通过列表,总结、归纳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资源《新编中国史话(上)》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预 期 效 果导入新课: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中外交。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讲授新课:一、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有许多用途,不知同学们认为纸的最大用途是什么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发言,得出结论:是作文字的载体,书写的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与探究:"蔡伦造纸"的故事,在中国原是家喻户晓的。然而,这千古流传的故事,在今天有人却提出了疑问:纸是蔡伦发明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还得先追述一下纸的历史。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我国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殷商:甲骨文西周:铭文春秋:竹简西汉:帛书 东汉:蔡侯纸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探讨的平台,充分理解论从史出。通过以上史料的展示,可以得出:蔡伦善于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并加以改进,使古代的造纸术臻于完善,这一历史功绩是值得称道的,他是位出色的改革家。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历代史家都把纸的首创和发明归于蔡伦一人,这是不确切的。旧史中这种事例不少,往往把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形成的重大成就,记在一位“英雄”的名下。这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反映。 蔡伦不是中国造纸术的首创者和发明者,然而他确实在造纸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这就是上述有关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学生议论 ,自由发言。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以皇帝的身份发言,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互动参与: 这是根据汉代造纸过程绘制的示意图,这幅图的内容反映了汉代造纸的复杂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给大家介绍一下。多媒体显示: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几位同学分别讲述:①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切割、浸渍沤制和焚烧草木灰。②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
③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互动参与可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思考: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的伟大意义教师补充: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在日本有蔡伦宫;在法国,有蔡伦博物馆;在美国,造纸博物馆里陈列着蔡伦的画像。公元105年,蔡伦上奏造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学生归纳总结回答。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阅读理解:同学们,请你们阅读课文后回答,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呢?(多媒体显示:造纸术的传播。)
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可能内容较多,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与归纳。
训练学生的空间能力和识图能力。历史与现实: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提倡用“再生纸”又有何重要意义?②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对纸张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分组讨论:①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略。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历史与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每天都与数学打交道, 那么你知道1 000多年前的数学教材是什么样的吗?有哪些世界之最?多媒体显示:《九章算术》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书中的分数解算方法、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负数等,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东汉以后的1 000多年里,它一直被当作教材使用, 隋唐时期传到朝鲜和日本,长期被当作数学教科书使用,后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大家经历过地震吗?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经历,请你给同学们谈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开放课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使学生的兴奋点保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上。我们请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和他发明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以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多媒体显示:张衡和地动仪。学生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通过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学以致用:讨论:通过以上分析, 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导向哪个方位?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西方。②?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讲练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不讲,能自己做出的结论尽量由学生去发现,尽量给出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思维拓展:不知同学们是否想过:“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真的就能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吗?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从2004年7月,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了以冯锐研究员为主的地动仪复原研究课题小组,开始从事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多方面工作。?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 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多媒体显示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各抒己见。启发学生大胆探究、敢于质疑,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三、华佗和张仲景小品表演:猜猜看①要求:一个小组表演有关华佗治病的故事(如“刮骨疗伤”),另一个小组根据表演的内容猜演员扮演的角色分别是谁? ②这五个同学各表演一个动作,请猜出这个健身运动的名称。多媒体显示:华佗①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的小品,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内容符合即可。②五禽戏。小品表演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剧情的理解和演练中加强对知识的把握,也给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分组进行竞猜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教学,提高学习的效果。由于华佗是古代名医,通过这个活动,发散思维、突破定式,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调动学习积极性。请你们再说说华佗在世界医学史上还有什么创举麻沸散互动参与:同学们对华佗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看我班另一个小组在校园中进行的随机采访。学生提问:①你知道张仲景吗?②中国中医医圣是谁?③你用过《伤寒杂病论》的药方治过病吗?同学回答都是:不知道.互动参与可以形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的深入角色,深化知识的理解。在中国如果提起医圣张仲景,知道他的人恐怕远不如知道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人多,然而说到他对于中医药学的贡献可以说是福蔽千秋,功德无量,小到他为乡亲们治疗耳朵,发明了名扬海内外的饺子,大到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并且还在直接发挥着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的作用。可以说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就相当于孔子对于儒家,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今年(2005年)是张仲景诞辰1855周年,虽然张仲景早已故去,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于他的恩泽。下面就请我们小组的同学①给我们讲一下冬至吃饺子的来历。②介绍一个用张仲景的名字命名的药。③推荐一千《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学生分别回答:①冬至吃饺子的来历。②?宛西制药厂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浓缩丸,③介绍一个张仲景经方:栀子豉汤:栀子6克,淡豆豉12克。治疗失眠有特效。
因此张仲景被人称作 “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医圣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得出结论能帮助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多媒体显示:影视资料《中医》学生看影视资料。学生通过短片了解我国中医的发展概况。本课小结:思维冲浪: 国外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导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1600年.”①请列出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至少四项)。②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请为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几条这方面的建议。多媒体显示,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简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采用多媒体分步显示图表,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重视课堂小结,激励学生反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智能得
------分隔线----------------------------
本册资源导航初中历史---[伴你教历史]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伴你教历史]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叙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农学的重要著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质疑的能力,并通过阅读质疑获取历史信息。  学习制作图表法。通过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技术成就的表格,培养学生制作图表的能力。  学习讨论法。讨论“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获得成功”,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体会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数学成就领先世界,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等古代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的学习,突出他们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难点 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下启封建文化的高峰隋唐文化。这一时期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甚至领先世界,尤其是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祖冲之的事迹,语文课中《三峡》一课,也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因此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比较熟悉 ,对本课的有关问题会有一定的认识与评价。这都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但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免出现片面性,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完成课程目标。  在本学期的历史课上,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质疑、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强化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我们在本节课上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有所提高。  学法和教法  根据《课标》和教材及对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和教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质疑法获取历史信息;通过讨论法,学会合作学习并理解、体会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农谚若干条。  2.向家长或亲友了解大庆的现在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沿革情况,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地理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操。  通过上述两项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提问(电脑投影)  1.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略)。  导入新课(通过投影示意图,边讲边导)  师: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融合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下启封建文化的高峰隋唐文化,其科技成就处于领先世界的地位,艺术成就也异彩纷呈。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讲授新课  生:朗读课前提示(略)。  师:好!我们一同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本课共分三目,分别从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阐述了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同学们可以按照我们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首先阅读第一目“祖冲之和圆周率”。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把重要的知识点、自己不懂的地方用笔画上记号,有些问题能否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加以解决。  (学生阅读第一目过程略)  师:通过阅读,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生:(回答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总结:  1.投影祖冲之的像,简单介绍祖冲之的生平,突出他从小勤奋好学,广泛搜集、认真阅读前人关于天文学、数学等著作,从中吸取营养,但他不盲目接受,坚持独立思考,用实践来考核验证。祖冲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科学家之一。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莫斯科大学将他的彩色大理石像镶嵌在“世界大科学家陈列”走廊上。  2.总结归纳祖冲之的突出成就:  数学方面:祖冲之是世界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他推算的圆周率数值是3.1415926<π<3.1415927,比欧洲早约1000年。  天文学方面:他测定出一年的天数是,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家计算结果相差不到50秒。  机械制造方面:他创制了“千里船”,复制了指南车。  师: 关于第一目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这是教师留给学生的质疑空间,如果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教师则按以下方式给学生答疑;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问题,则由教师提出,然后引导学生解答或由教师解答)  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   师: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用π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数学、天文学、历法、机械制造等各领域,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圆周率。  2.在祖冲之以前是否有人计算过圆周率?  师:有。请看小资料(电脑投影资料):  两汉以前:“周三径一”,即圆周率是3  新朝(刘歆):3.1547  东汉(张衡):3.1466  三国(王蕃):3.1556    (刘徽):3.1416  3.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   师:一般认为,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是基于刘徽的“割圆术”。通过现代化计算验证,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必须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正24576边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对9位数字进行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还要选择适当的有效数字,保证准确的误差范围。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  4.“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略。  师:(教师用电脑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助教课件,边演边讲)割圆术是三国时刘徽首创的。它是由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计算,然后边数逐渐加倍到正12边形、24边形……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  5.指南车是什么?它和指南针有什么区别?&   师:指南车是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车。在车上装一个木头人,车子里有很多齿轮,无论车子转向哪边,木头人的手总是指向南方。指南针是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把磁针支在一个直轴上,可以作水平旋转,由于磁针受地磁吸引,针的一头总是指向南方。  师:通过对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过程的了解,大家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出现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他的进化论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这部百科全书就是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好!我们阅读第二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学生阅读第二目的过程略,要求与第一目相同)  师:通过阅读,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  (学生回答过程略)  师:投影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贾思勰是北魏、东魏时期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撰写了《齐民要术》。这是一部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92篇,分10卷,近11万字。主要内容是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牲畜的饲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书中详细介绍了嫁接法 ,特别是“接枣法”和现在河南新郑枣区所用的方法相同。《齐民要术》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而且在世界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师:关于第二目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贾思勰是怎样写出《齐民要术》的?  师:首先,他注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齐民要术》引用古书达156种,引用《诗经》有30多条。其次,他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书中共引用农谚30多条。他亲自参加生产实践,种黍、养羊,并耐心细致地观察,这些使他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科学。贾思勰把撰写《齐民要术》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十六个字:“采郡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意思是参考文献,收集谚语歌谣,访问老农,通过实践来验证。贾思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特别是重视老农的经验和注重实践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收集农谚的作业,你能展示一下自己收集的农谚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收集到这些信息的?  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的农谚(过程略)。  师:投影展示讲解自己收集的农谚(略)。  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讲评和总结。  师:大家学习过语文课文《三峡》吧,你知道它出自哪部著作,作者是谁?  生:《水经注》,郦道元。  师:好!请大家阅读第三目“郦道元和《水经注》”。  生:(阅读第三目过程略)。  师:阅读后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学生回答略。  师:投影展示《水经注》书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总结: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从小喜欢博览群书、野外旅行。他注重调查和实践,每到一地都要访今问古、勘察水系、探溯源头、阅读有关书籍,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地理资料。在前人《水经》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一书,全书共40卷,约30万字,是原文的20倍。《水经注》内容丰富,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条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等,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并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师:关于第三目,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水经》是一部什么书?  师:《水经》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记述了全国主要河流137条,约1?保低蜃郑?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2.郦道元为什么要给《水经》作注?  师:郦道元发现我国一些地理古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水经》脉络不清、繁简不一,并有一些错误,于是他决心为《水经》作注。他以水道为纲,对全国地理情况进行综合性描述,最终撰写成一部相当于中国地理著作的《水经注》。  3.郦道元是怎样写成《水经注》的?  师:郦道元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吸收前人成果。他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仅《水经注》引用的文献就达437种。他不迷信古人,所引材料都经过自己周密的分析,如果有错误之处,就加以纠正。他还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遇到疑难问题就向当地父老请教,从中汲取营养。因此他的书是我国6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谈谈大庆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沿革”的作业,你们搜集到这个信息了吗?能谈一谈我们家乡的变化吗?  生:谈自己了解的家乡变化(过程略)。  师:我们从数学、农学和地理学三方面了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我们知道了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呢?(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形成初步结论)  学生回答过程略。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尤为突出,有的还领先世界。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与他们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分不开的。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  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动手能力。  评价方法  活动法和观察法。  评价过程  采用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 阅读本课的“材料阅读”,将《水经注》“三峡”中的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成就简表”。  观察法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及制作表格中的表现情况给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对翻译准确、语言表达流畅,制作表格规范、结构合理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将结果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评价总结  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评价,评语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具有激励性。
〖教案点评〗
  该教案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有了很大变化,教师对课堂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准备了大量资料以备学生学习之用。是一篇值得推广的好教案。
                                 指导教师:孙玉斌(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附录                  教师收集的农谚  立春无后霜,插柳正相当。  立春三日,百草排芽。(河北)  惊蜇点瓜,遍地开花。(四川)  惊蜇黄莺叫,春分地皮干。(辽宁)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华北)  清明秧子谷雨花,立夏苞谷顶呱呱。(贵州)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河南)  小满青粒硬,收成方可定。(江苏)  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北京)  大暑前小暑后,庄稼老头种绿豆。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指雨水多 广西)  八月家中纺棉花,不如田中闯谷花。(云南)  九月无霜地也寒。(安徽)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下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一块乌云在天顶,再大风雨也不惊。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落云连天,必定有雨天。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油菜开花遍地黄,春雷一响播种忙。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北京地区)  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华北南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汉文化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