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汶河景区观景台怎么走

从扬州职大到扬州汶河北路雪中飞专卖店怎么走_百度知道
从扬州职大到扬州汶河北路雪中飞专卖店怎么走
扬州职大 乘 1路(12站) 到 石塔寺 下车往东走到文昌阁那里,万家福商场所在的那条向北走向的路就是汶河北路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雪中飞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26路到石塔寺下,往东走到汶河路,在往北走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县市网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 &&山东省泰安东平县介绍
山东省泰安东平县介绍
发布日期:[]&&&
共阅[1871]次
&&&&东平县http://www./【概况】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人口78万,辖14个乡镇,708个行政村。全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区、平原、湖洼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境内有众多品味级别较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东平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东平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尚书》禹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平历代人才辈出。汉代有率众起义大败王莽军取得“无盐大捷”的农民英雄索卢恢,“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隋代有率众参加瓦岗寨起义的程咬金。宋代有父子双状元梁灏、梁固,儿科医学家钱乙。元代有农学家王祯、杂剧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王宪、杜三策。民国时期有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纪念馆的吕彦直。  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为东平留下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东平是全省文物大县,现有古遗址、古墓群、石刻造像、摩崖刻经15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城西部的白佛山,有佛教石刻造像138尊,被载入《中国名胜大典》,其中的大佛石刻造像为国宝级文物。在东平故城出土的东汉张迁颂碑,被故宫博物馆列为历代书法八件精品之一。东平湖畔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有我国目前所知南北朝之前最大刻字。境内的东平湖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三面环山,山水相连,风光秀丽,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风景名胜区,是山东省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湖西岸的腊山,山势挺拔,林木茂胜,以奇、险、幽著称,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标兵之一。近年来,东平县以“水浒”文化为主线,以“两山一水”(腊山、白佛山、东平湖)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水浒遗迹游、山水生态游和名胜古迹游三条旅游热线,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东平气候适宜,地形地貌多样,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尤其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分别达到50.5万亩、42.6万亩、49.2万亩和9.8万亩。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县林果和桑园面积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林地面积已达到36.7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4万亩、经济林6.2万亩;桑园面积达到14万亩。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盛产河蟹、乌鳢、大青虾、甲鱼、莲子、菱米、芡实等名优特水产品,水产养殖面积达9.2万亩。东平矿藏种类多,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的有金、铁、石灰岩、紫砂页岩、花岗岩、大理石、河砂等,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东平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形成了以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制药、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体系。农业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推进了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96元。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105、220国道、072省道、济菏高速公路贯穿全县,程控和移动电话、数据通信、光缆传输、网络服务快捷方便。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正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历史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历史文物】  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佑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座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佑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地理气候】  东平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3-5月),冷暖气团对峙,进退不定,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涝灾。秋季(9-11月)受大陆气团影响,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行偏北风,气压高,温度低,气候干燥。   东平县位于北纬35°46"24”至36°1O" 2O”,东经116°02′52″至116°39′44″之间,东与肥城市毗邻,南与汶上县、梁山县接壤,西部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北与平阴县搭界,全县土地总面积1330.44平方公里,折合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摇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县北部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最高点为旧县乡歪老婆顶,海拔451米(黄海高程)。   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属大汶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40米以上,多数土层深厚,土壤构型良好,适宜农业种植。   洼地主要分布在东平湖区,该区西边是黄河,东边是本平湖滞洪区,属黄河冲积平原除腊山昆山马山等少数孤山残丘外,其余均为地面高各40米以下的湖洼地,最低点在新湖乡轩场附近,海拔1236.7米。   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全部湖泊水面亩,折合117.9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东平湖水面好,饵料丰富,风光秀丽,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市巨大潜力。   我县境内有18条河流,主要有黄河、大汶河、汇河、金线河等,全县河流总水面52914.7亩,折合35.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资源优势】  东平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现在探明的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藏主要有铁、煤、水泥用灰岩、页岩、白云岩、建筑用砂、木鱼石、矿泉水等品种。   金属矿藏:铁矿探明储量7.35亿吨,居全省第三位,泰安第一位,分布于东平县彭集镇和老湖镇水河一带,埋藏浅,宜于开采。   能源矿藏:煤炭探明储量1.7亿吨,主要分布在戴庙乡,正在准备建井开采。   非金属矿藏:   ①水泥用灰岩主要分布于东平县北部山区和湖西山区,初探明储量10多亿吨,平均品位52.34%,可作为百万吨以上大型水泥厂的原料基地。   ②页岩(紫红色页岩)主要分布在梯门乡、接山乡、老湖镇和银山镇一带,探明储量5414.72万吨,估计总储量可达2亿吨以上。该矿产可利用高科技研制出高强、轻质新型建材产品,可用于水泥配料及砖瓦用原料,开采该矿种不占用耕地,应大力推广应用。   ③白云岩主要分布在接山乡尹山庄、大羊乡丁家坞和旧县乡等地,探明储量2000万吨,矿石平均品位MgO198%。   ④木鱼石主要分布在老湖镇一带,探明储量60万立方米。   ⑤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汶河、大清河河道内,现有储量3500万吨。   ⑥矿泉水主要分布在州城镇和银山镇。其矿化度、锶、锌、偏硅酸、溴等指标达到了国家饮用矿泉水标准。 水资源   东平县区域内的年平均降雨量,根据1956年-2002年47年的降雨系列资料计算,多年平均为609.16mm。   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3559.25万m3。   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万m3。   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万m3。   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万m3。   人均426.2m3,亩均162m3。【旅游景点】东平湖湿地
东平湖湿地是近期发现的一处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属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南起大清河入湖口,北至老湖镇旅游码头,平均水深1-2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湿地内水质清冽、水域开阔、港汊纵横、芦苇丛生、鱼跃鸟鸣,构成了一幅秀逸醉人的水上画卷。湿地内还有约3平方公里的水上森林,山水相依、林水交融、景观独特,展现出一幅北国江南的秀美景色。
湿地图片一
湿地图片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肺叶”。为保护和利用好湿地资源,我县将东平湖湿地纳入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东平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编制完成了东平湖湿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投资修建了简易码头、水冲式厕所等基础设施,并对航道进行了疏浚。同时,对东平湖湿地进行了精心策划包装,积极向外推介,大大提高了湿地资源的知名度。目前,东平湖湿地已成为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湿地游成为了东平旅游的新亮点。东平洪顶山茅峪刻经山东地区在南北朝时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至今仍存有大量的佛教遗迹,其中以佛教造像和摩崖刻经最为著名。在有确切纪年的摩崖刻经中,又以东平洪顶山茅峪刻经为最早。洪顶山茅峪刻经5月25日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顶山茅峪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面茅峪中,东距县城30公里,是北齐时的佛教文化遗存,是一处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于一体的大型摩崖刻经群。刻经分布在茅峪南北两侧石壁上,峪北刻经以僧安道一为主,峪南以印度僧法洪为主。镌刻面积共达1000平方米。共刻经文6处,其中《文殊般若经》2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集经•穿普提品》、《摩诃衍经》、《仁王经》各1处。佛名9处,刻“大空王佛、” 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世音佛、具足千万光佛、安乐佛、大山岩佛、安王佛、高山佛等十八佛名。共有大小刻字1200字左右,现存较完整可读者785字,现存刻经基本上保存完整,能反映出当时刻经内容的全貌。字径大小不等,多在25~60厘米之间。而最小者仅7厘米,最大者360厘米。《法洪铭赞》中有“河清三年”(564年)纪年。并有“释迦双林后一千六百二十年”等两处佛灭纪年.茅峪所刻经文中,仅为某一节段,如《文殊般若经》为“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无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恶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大集经•穿普提品》为“佛告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字观身,实相观佛。口然唯有智能者乃能知耳,口名观佛”。佛名中峪北中心处“大空王佛”四字,总高9.30米,最宽处达4.10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最大的北朝大字。 就摩崖刻经的位置看,刻经于山间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刻字石面基本没有经过加工,是就自然石面而刻,或凸或凹,或平直或曲折,或显露或隐秘。东平一带山川属于石灰岩质,石质较软,因而更能直接体现出书写者笔意,随意、自然、大度,生动传神,书法特色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就书体而言,表现出北朝时期那种隶、楷相间的刻经书法特点,但其间又有独具风格。尤以洪顶山刻经为最,字体以圆笔为主,也有不少使用方笔的(如谷南法洪书刻《文殊波若经》)。谷北刻经字口稍浅,笔画变化明显,显得潇洒、活泼、大方。谷南刻经笔画方直,且隶味稍显浓厚,有的表现出名显的蚕头燕尾之态,字口稍深,显得刚劲有力,稳重大方,内在动感较强。居于谷北刻经中间占主要位置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近10米,且每字均带有装饰性笔画,尤其“佛”字两竖之首端呈双手状,通天拔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可谓“如龙蟠雾,似凤腾宵”。这种榜书大字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的至善尽美之道是周围地区刻经书法所无法比拟的。再者,茅峪刻经在当时还进行了涂金装饰,如对佛像施以彩绘之做法,只不过时间久远而脱落。试想那些涂金大字,居于天地山川之间,可以随时看,时时看,“水流可阅,日去无翻”,方便了僧侣禅定、颂经。可谓金碧辉煌,泱泱大观,达至弘法之效果。构成了一个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佛教经书氛围。 茅峪刊经者安道一,目前尚不见于史料记载,但根据茅峪刻经中他的铭赞及他在山东地区的刻经情况研究,他是东平人,堪称高僧大德。茅峪刻经中《安公之碑》赞曰“大沙们僧安,不安所安,安所不能安。大道一,不一所一,一所不能一。不安所安,不安于安,所不安能安于安。不一所一,不一其一。一所不能一其一。词曰: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安一一安。岩上雕刊”。安道一不但精通佛学,还善书法,尤其摩崖榜书“大空王佛”最具特色。根据他从事刻经活动的时间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崇拜的佛教事业,其影响在当时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德高僧,却史载无名,可谓历史的遗憾。洪顶山摩崖石刻是1994年新发现的,此后,许多报刊进行了报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国际影响渐大。先后有日本、韩国、瑞士、德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来此考察研究。2002年,国内外80余人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山东北朝摩崖刻经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现场会。月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德国海得堡大学联合对洪顶山摩崖石刻进行了科学的考察研究。洪顶山摩崖石刻作为佛教物质文化的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佛学史、美术史研究者和书法界人士的关注。它所包含的年代、风格等方面却能反映出我国摩崖刻经尤其山东地区刻经中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规律。山东地区的摩崖刻经研究尤其在二洪顶山茅峪刻经发现以后,使原来刻经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它作为佛教物质文化的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为研究著名书僧僧安道壹的刻经活动及籍里生平以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对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和佛灭纪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书法史的研究和北齐摩崖刻经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新的资料。也解决了我国被摩崖刻经发展路线中的衔接问题。东平湖  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  东平湖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她过去是漕运要枢,现在蓄水滞洪,无论过去和现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实施的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东平湖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东平湖水质肥沃,无污染,湖产资源丰富,生长的鲤鱼、鳜鱼、甲鱼、鲫鱼、鲶鱼、大青虾,田螺等50多种名贵鱼类、贝类,菱角、鸡斗米、莲藕等十几种水生植物。麻鸭蛋、松花蛋、菱米、芡实等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各种鱼类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鲜美的全鱼宴、全湖宴是东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曾写道:“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乐郊池亭”是当时一处公园,欧阳修到公园游玩数日发出感想。在乐郊有何乐呢?乐就到此地来游玩,可见在古代东平湖就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东平湖水下还淹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由于黄河决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据考证,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桥长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赵州桥还早5年,唐代诗人高适看到此桥之后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据记载:石桥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没的。  东平湖中的小岛叫“土山岛”,岛呈椭圆形,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水浒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了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也称“聚义岛”。晁盖死后,就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钟,与东平府院内的大钟合称为“姊妹钟”,撞击其中一个,另一口大钟则应声而和。现如今寺院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碑。岛上还留有“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建成之后,他曾邀请濮阳太守、鲁郡太守、济南太守、济阳太守一同来洄源亭饮酒赏景,他们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东平湖誉为“小洞庭”,吟诗作对中苏源明这样说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意思是说船随纤绳驶进“小洞庭”,轻柔的风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云连着岸边的绝壁形成一幅壮观的图画。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梁山泊),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好诗句。  东平湖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辛弃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开头语就写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当年的蓼儿洼就是现在的东平湖。水浒英雄战官军、仗义疏财,杀富济贫、都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几百年过去了,虽不见当年水兵厮杀场景,但是有关水浒英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传说,至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传说宋朝末年,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时,他带领官兵押船运粮,来到此水域,忽见十几条小船直逼粮船,短短的时间就把粮袋装入小船驶向芦荡。其实那十几条小船是由梁山好汉朱贵带领的,宋江与朱贵有八拜之交,与梁山好汉义气深重,水上劫粮是他们早已约定好的,劫粮之后,宋江、朱贵就把粮食分给安山一带的贫民百姓。因此当地百姓就凑钱给宋江立了-块石碑,为了不让官府发觉,碑上就没有刻上碑文,如今这块碑就在湖的南岸,可惜石碑只剩半截,已成残石断碑。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的故乡,就在湖的西岸石庙村,石庙村原叫石碣村。阮氏兄弟共有七人,个个武艺高强,不畏强暴,杀富济贫,兄弟几人靠打渔为生,先后有四个兄弟离开人间,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个弟兄,因他们兄弟抗官府、杀渔霸,被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军师吴用所闻知,便几次密访石碣村,诚邀三兄弟同聚大义,几次密谋之后,阮氏三兄弟欣然同意,随吴用一起投奔晁盖,在“智取生辰纲”之后,又随同晁盖一同奔上梁山。阮小二、阮小五被封为节义郎,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之后,遭别人陷害,又回到此地,仍以打渔为生,年过六十离开人间,当地百姓尤其是阮氏族人为纪念阮氏三兄弟,就在村内建起了“三贤殿”。如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吴用石碣访三贤,水泊梁山闹翻天,天下英雄大聚义,百姓扬眉是青天”。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浒传中的古战场,今日的东平湖便是旅游观光好去处,当游客划水桨,乘舟艇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可联想到八百年前水泊旧观,体味出当年梁山好汉泛舟之意趣。大 清 河大清河,今大汶河下游,又名北沙河。古漆沟故渎,下游曾称盐河。据《东原考古录》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原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汶济合流,又名大清河,名属“济”不属汶。自济水伏流不见以后,大清河所属惟汶水,故沿称大清河。汶水未入济渎以前,东至戴村坝,西经东平城北统称大清河。城南古汶河(左右汶)亦沿称大清河,别称小清河,统为汶水。 今大清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排洪河道。自戴村坝以下,向西流经南城子、龙固、后亭、流泽、大牛村、马庄、武家漫、单楼至马口入东平湖。全长37.7公里,河床宽在500―1500米之间,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建国前,由于源短流急,含沙量大,加之堤防失修,连年决口成灾。1918年,最大洪水流量达到9450米3/秒。建国后,逐年培修加固堤防,加宽河道过水断面。全河防洪标准由建国前3000米3/秒,提高到7000米3/秒,不仅减轻了洪涝灾害的严重威胁,而且开始兴利造福于人民。先后修建了流泽引清灌溉工程,在无盐、路口、王台、马口等处修建了机电排灌工程。在南城子、武漫、单楼、北桥有多处渡口,方便了两岸群众过往。1958年7月,流泽漫水桥建成。1973年12月、1977年7月先后修建流泽大桥和东平大桥(又称王台大桥),大桥为双曲拱钢混凝土结构。近又在流泽大桥西侧修建大桥1座,与原来的大桥并列,分上下道,使105国道交通更加方便。 大清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河堤两岸杨柳成带,绵绵数十里,防风固堤,蔚为壮观。北有白佛山、稻屯洼,站在白佛山顶,举目南眺,大清河尤如银蛇舞动。大清河不仅风景秀丽,资源亦十分丰富,除了盛产鱼、虾水产品,河沙储量大,约6000万吨。沿河两岸的群众在河里取沙、运沙,沙场随处可见,年开采、储运量150万吨以上,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大 汶 河大汶河,古汶水。发源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又经东平湖流入黄河,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自泰安大汶口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戴村坝以下为下游,现为大清河(另文)。大汶河中游自东平县接山乡鄣城村南入境流经东杨郭庄、西杨郭庄、后口头、前口头、齐村、刘所至戴村坝,长12公里,为东平所辖河段。大汶河属季节性河,流量差异大,防洪流量7000米3/秒,平均年经流量18.83亿米3,每立方米含沙0.53―3.12公斤。 大汶河,历史上流域及名称多次变迁。北魏时期,汶水是济水的支流。入东平境后,经鄣城西南、桃乡城西(今戴村坝址),过无盐城(今无盐村)南,西南经寿张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济水。北宋时期,梁山泊(古大野泽)以北的济水(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为大清河的支流。宋咸平以后,黄河多次溃决。东平城南二汶入济河道淤塞,一绕东平城东,夺漆沟下游北流;一绕城南相会于马家口,全流至清河门入大清河。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复会通河,引汶济运,宁阳以北筑城坝,以遏入之流;坎河口以南筑戴村坝,以遏入海之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清入海后,汶河成为黄河下游最末一条大支流。汶之入黄口又北移鱼山。建国后,大汶河自鄣城以东倒沟子埝堤入县境。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汶水漫坝会大清河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出湖闸入黄河。 从鄣城至戴村坝,沿河绿树成荫,水草旺盛。河沙是这一带的丰富资源,沿河沙场密布,取河之沙是群众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重要项目。古 运 河 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流经东平。东平为漕运要枢,历时600余年。江淮一带的漕粮每年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运河沿岸集镇商旅云集,店铺遍布。河道上下,白天船只云集,往来不断,樯桅林立,船帆蔽日;夜间桅灯高挂,渔火满天,人们把这一壮观称“会河帆影”,为东平旧八大景之一。 元朝时期,为沟通南北大运河,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工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为解决江淮水运不通,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等自任城开渠达于须城(今州城)安民山,计150里,这一段为济州河。汇汶、泗之水于金山坝,经天井闸分流南北。其西北流到须城安民山,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后因海口沙淤,船运受阻,加之陆路困难,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遣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同漕运副使马之贞等,自安民山南开河,经袁口、安山闸、寿张、张秋、东昌(今聊城)至临清到达御河,计250里。这一段为会通河。同时,沿河建闸31处,以控水流。自汶上袁口入东平境,经安民山西南寿张集、至沙湾出境。后因水源不稳定,水浅河窄,不胜重载。故漕粮北运仍以海运为主。元末竟废弃不用。 明代,循元代运河故道,对局部河段进行改善疏浚,使运河上下畅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原武(今郑州北)黑阳山,由郓城西河口漫过安山湖,会通河遂淤。漕粮由江淮运至原武,再由陆运卫辉入河,劳资昂贵。永乐九年(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永乐皇帝浚之会通河通漕。永乐答允,命尚书宋礼及邢部侍郎金钝、都督周长发率山东六郡15万人夫疏通了会通河。宋礼采纳汶上白英老人的建议,筑戴村坝,遏汶水三分南流经汶上入南旺湖,建闸21座。七分北流,接济会通河,建闸17座。南北分流济运。又因袁口以北元运河被淤,安山、寿张等闸频受河患,乃由袁口北,运道东迁,循金线岭东,又北经靳口、安山镇(今大安山)、戴庙西,北达于张秋。自张秋南至袁口,新开运道120余里。西距元寿张运道30余里。明运河南自靳口入东平境,经安山入东平湖,至戴庙出境,长30公里。 清初,实行海禁。南粮北运主要依靠大运河运输。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运河逐渐失修,不能全线通航,每年北运漕粮不过10万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终止。父子状元坊“父子状元坊”,是为宋代著名的梁氏父子二状元而修建的。原坊为木质结构 。因“朽不可支”后有兖州刺史金一凤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重修并改为石坊。原坊全曲阜石石质、四柱三门式,中题“父子状元”四个字。两旁对联曰:是父是子同作状元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正楷书体,笔力雄健,庄重大方,均出自金一凤之手,可惜石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现在这座石坊是依原样恢复起来的。父状元名叫梁灏,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状元,曾任峡路安抚使、关右安抚使、翰林学士等职,在任开封府尹时暴病卒,年四十二岁。少状元梁固,梁灏之子,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中状元,曾任著作郎、户部勾院等职。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病逝,年三十三岁。父子二状元为官清正,皆有著作传世。洪顶山摩崖刻经   闻名国内外的洪顶山摩崖刻经。自从1989年发现以后,已有不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观看刻经。它的发现,对解开史学界的“安道一”之谜,对研究这位视史传经体大书法家的身世、经历及中国文字从隶到楷的转变具有关键作用和史料价值。   因“安道一佛教”观念是“涅 若性空”观,他在此处书刻的是“文殊 若”,“摩诃 若”经等。   东边是属名“僧安道一”的“文殊 若”刻经。经文出自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来与文殊菩萨对话的形式,禅释出僧众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经中占重要地位。更珍贵的是该经的书法价值,在整个刻经中具有代表性。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楷的重要特征,起断代作用。难得可贵的是其中的“亦”字是草书,而“道”字则带行书韵味,“数”字还有书法上罕见的飞白状体。在北齐时期的刻经中出现几种书体在中国是最早的。   两边便是用篆体属有“安公之碑”的风门口碑碑文。意思是在“风门口”书刻的碑文,看似文字游戏,实是“安道一”用“安”与“不安”,“一”与“不一”的关系禅述自己的佛教主张,“一”是指禅定中心境专一境界,这与中国道教把“道”解释为“虚一而静”是同样意思,“安”是指佛教中超世脱俗,元烦恼的身心状态,‘不安”是指俗的烦恼,所以僧众们称西方净土为“安养国”,提倡“安乐行”。刻文中“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即是全部意思的概括。也是安道一对禅宗始祖达摩祖师提倡的“安心禅”的领悟与发展。   经文后是“于后六百二十年”的佛历纪年。佛历纪年有多种说法,因佛教中派对如来佛生与园寂的年代说法不一,所以纪年也就不同,此处按禅宗纪年推断应为北齐河清二年的纪年。   这里还刻有“药师琉璃光佛主”与“大佛”题名。   书体全是其他地方刻经所没有的,而字体之大更是与此处无可相比的。   这是安道一所书的“大空王佛”、“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题刻共23个。“安乐佛”以东的佛名依据出自失佚的《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是佛教早期密教经典。我国敦煌及各地佛名题刻均出自此经。   佛的形象和名字是信仰者的自我感应,因而用造佛和题写佛名来表达对佛的崇拜之惰,其中“大山岩佛”、“高山佛”表示对山的崇拜,以山为佛,“安王佛”、“安乐佛”表示对安的崇拜,而“大空王佛”四字、表明以“大空为王”,尊之为“佛”,以表达安道一对“集若性空”的崇拜,因禅宗当时多受当权者迫害,安道一所以大书特书“大空王佛”四字,有粪土人王,蔑视权贵之意。而更珍贵的是刻字大,中国其他地方刻经大都在30公分左右,最大的也只有1.3米,而此处的“大空王佛”四字全高达11.3米,“佛”字高达4.65米,宽4米,最宽的笔划50多公分。用笔纵情豪放,气势磅博,并有罕见的“佛手”与鸟状装饰。当地村民传说当年安道一是扛着扫帚来写的,就断定此处刻经是中国同时期刻经真正的“大字鼻祖、擎巢之最”。   “大空王佛”向西便是六龙蟠螭龟蚨线刻碑,刻碑全高7米多,刻字部分高4.8米,宽3.5米。上为线刻六龙碑首,下为龟蚨状,上有“摩诃口经”字,经文大部分剥蚀掉,仅剩“散”、“川”、“萨”、“有”、“空”等字。法经出自鸠摩罗所译“摩诃般若菠罗密”,讲大乘空宗性空理论。   经碑西是此处字最大的“僧安道一”题名,四字刻于高2米,宽1.3米的圭首碑内,书体隶中带楷,并有行书韵味,潇洒流畅,其中“一”字为大写“壹”。   “僧安道壹”西是一篇颂文,颂安道一达到佛的广大境界。   北山崖最西便是安道一所书“文殊 若经”卷上的一个摘录,讲述佛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的性空境界。   南山崖有刻经三处:最东边一处是记述中印度高僧法洪的身世及来东土讲经及经文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安道一亦是信奉的中印度大乘僧法洪的性空理论。最后纪年是“大齐河清三年岁次……纪年”,这是二洪顶最明确的北齐年代纪年,即北齐武成帝高湛二年,(公元563年),在山东乃至全国是最早的刻经纪年。   中间是“大空王佛”佛名题刻,全高2米,宽1.3米,其书体风格与北崖同出一辙。   最后一篇经文与“风门口碑”处所刻“文殊若经”相同,但此处字体大近一倍,全用隶中带楷书写。特别是“o”字,更突出的表现出隶的拙朴道劲,楷的工整严谨,不失为一篇精彩的范文。   洪顶山摩崖刻经不仅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珍品,而且对研究我国佛教发展更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黄石悬崖 黄石悬崖是大自然的造化,因这里黄崖万例,似刀削斧劈,直指苍穹,有瞬间倾倒之势,所以故名“黄石悬崖”。崖下古木参天,古刹隐藏其中,清泉四季不烟,风景十分优美。黄石悬崖下面原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总神殿”,据地方志记载,200年前殿宇宏伟,主殿内塑有神像72尊,每年古历四月初庙会,前来总神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们把塑好的神像请来供奉在总神殿内。香火盛时,总神殿内供奉神像 总数增至800余尊,日日香火缭绕,钟磐齐鸣,可惜现在已成残垣断壁。   现存建筑群体,是佛教与道教并存的古建筑群,北为“玉皇殿”,西为“纯阳阁”,东为“罗汉殿”和钟楼,钟楼下为“罗汉泉”,最西南悬崖上为唐代造像窟,观览造像要攀登上30米高的绝壁,方可入得窟中,真是不险不成游也。造像共十三尊,全为盛唐佛教造像。中间造像呈坐状,体态丰腴,双耳垂肩,为释迦牟尼和弟子像,两边右手护法神像。护法神像身着盔甲,面容威严,体态雄健,栩栩如生。   “纯阳阁”为道教建筑。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全石结构,特别是石窟的构思十分巧妙,上下层之间木构件,外顶女儿墙留有垛口,与腊山的邱祖阁风格相同,可惜年久失修坍塌严重。   “黄石悬崖”唯一的一处完整存在建筑体――亭状钟楼。钟楼为全石结构,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造形上采用唐代风格,四柱支撑,巨石做盖,古朴厚重,拙中见巧,粗中见妙,是鲁西南一带不多见的清代钟楼。   “罗汉殿”,殿内原有21尊铁铸罗汉,每尊高近1米,工艺高卓,浇铸年代为大宋宣和五年,与灵岩寺泥塑罗汉时代相同,但这些珍贵的造像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毁掉,游人到此,无不感到惋惜。有一游人在石壁上写下一打油诗,曰:罗汉远去留空殿,游人扶槛自哀叹,院内苍松招手问,千秋罪过谁承担。这几句小诗,又给我们增添了许多遐想……   有一缕缕细流的泉水,来自中间石缝,它先聚池中后溢而东去,沿石槽流向山下,泉水甘冽,救济一方百姓。在如此悬崖下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清泉泥?还要从传说故事说起:唐代,这里就有庙宇,但由于山上缺水,僧人要到山下挑水吃,来回几里地,耗时耗力,后来,住持决定解散众僧,另选寺址,此事惊动了21尊铁罗汉,罗汉们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不可舍弃,所以罗汉们大发慈悲,决定救助僧人,于夜深人静之时,罗汉们一齐在殿前跺脚,只听得一声巨响,一股清水从石缝间汩汩冒出,后来人们便将清泉取名“罗汉泉”。黄石崖自从有了这泉水,寺院扩建,僧人剧增,香火旺盛,至明代佛、道两教在此携手发展而使此地成为东原古刹。泉旁碑记中有一联曰:“半壁黄崖昭万古,一汪清泉仰千秋。”概括并形象地道出了“黄石悬崖”胜景的精华。   “黄石悬崖”景内现存碑刻21方,多为重修碑记。其中有一方碑最引人注目。是清代所立,系东平州州官为保护“黄石悬崖”胜景处的古术所发布的禁令,禁令中对到“黄石悬崖”胜景内砍柴毁树等破坏行为制定了惩罚条款,这个禁令发布后,对保护“黄石悬崖”景区古迹和树木发挥了作用。这是前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风光名胜的实物证据,是难得的历史资料,是今人效仿的典范。   “黄石悬崖”美丽的风光景点中,以“一线天”最引人注目,从底下往上看,南面的这一巨岩名曰:“佛手”,他与山体之间闪开了一道缝,从缝隙中可以看到一线天色,蔚为壮观,游人可从下边挽“佛袖”,攀上“佛手”,沿臂登上一线天中,倍感胸怀坦荡,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感。   “黄石悬崖”右上方有一山崖缺口,十分陡险,攀上崖顶,顺势南去,可到达“蚕尾”,蚕尾上有一巨石平台,站在平台可鸟瞰整个东平湖的美景,难怪清代诗人王士祯游蚕尾山后舒发感想,写成《蚕尾集》,以寄托对小洞庭、蚕尾山使其魂牵梦绕的东平名山秀水的思念。白佛山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向南,绵延十二华里,大小数十山头,峦峦相连,峰峰相峙,白佛山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龙对天长啸,若猛虎横卧东原,危岩绝壁,狮崖熊峰,古人称其“山势奇绝”,一点也不过份。   白佛山象一尊正襟端座的弥勒佛,佛仰天大笑,威严大方。   白佛山苍松翠柏,远看一片葱笼,近看巨石嶙峋,山石与林木相掩映,给人以既雄又丽,刚中含柔的感觉,古代诗人游白佛山之后,就曾留下诗曰:   “半山系马防层峦,奕奕金螺斗际攒。   俯视林城挥汗雨,下临泉壑渡沙湍。   洞飞云迹常流润,佛勒石形不碍宽。   乘兴徘徊幽静里,几忘身是散闲官。   白佛山虽然没有雄壮威严,傲立岱顶之上的“探海石”,但是这里的危石累累的壮貌倒也使游客感到惊叹不已,同样也充满着一种雄浑之气。这里也没有悬挂在高山绝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松”,但是山坡上长满了多种多样的乔木和灌木倒也十分茂密,却也构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层,显示出了白佛山的无限生机,给游人添了精神,长了兴致。   白佛山景区内有“三教寺”、“石窟造像群”、“黑白云洞”、“玉皇庙”、“圣母洞”、“观光果园”等主要景点。 石阶   新修的石阶是为了方便游客上山而修建的,同时也是白佛山景区的装点,构成了山、树、路之间和谐的美。整条盘路虽没有像泰山十八盘那种“拔地五千丈”雄伟气势,更没有像十八盘一面危崖耸石,一面陡壑深涧,但是这里的盘路在两侧柏林树木相映下,倒也有一种和谐之美。当游客穿过这阴阴郁郁的柏林,漫步脚踏弯弯曲曲的石阶,会有一种心境清悠的感觉。这正是游人陶冶情性、深悟哲理的大好时机。 三教寺   三教寺始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时只有三间正殿,称“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钟楼等,后更名为“三教寺”,昔日的三教寺,己破烂不堪,为了抢救我国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建筑,多方筹资进行了修复,在修复过程中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现在的三教寺就是修复后的面貌。三教寺主殿内的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像,其右者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为“太上老君”老子像。 石刻   山以佛名,佛以山显,白佛山自隋代产生了大佛,前来观光浏览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们观瞻大佛,浏览风光,感慨万千,兴致来临,或歌或书,泱泱数千言,留在东平地方志上,留在了摩崖上。其中最引人瞩目者为大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赞》,赞文曰:金螺为名,清汶为带。山峙水流,占尽气盘。雄震一方,瞿坛所在。发祥须国,人文累代。巅壑飞云,弥漫世界。祈祷虔诚,霖雨即届。福我生民,亿兆永赖。柏亭为赞,同垂千载。这篇赞文字体汉隶,笔法古朴,脉出《张迁碑》。它的大致意思是:白佛山为东原名山,山前有汶水如玉带宛延西趋,山水相映,是一方风水宝地,特别这山,更是一方圣山。山上有释迦牟尼佛祖,使东平成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山巅幽谷处,有双洞吐云,黑白两色,旋绕山顶,向外扩展,当人们此时虔诚地祈祷,老天会立降甘霖,山区得雨,百姓受益,衷心期盼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亿万年惠及后人。铭赞文,建柏亭,同垂千载。 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初雕于大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四窟一笼,唐开元年间增刻,至宋初告竣。山上有了佛像之后,因山石呈白色,故称此山为“白佛山”,这是白佛山的来历。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园雕座像身高6.7米,稳坐莲台,面目端庄,神态凝重,气韵非凡。主像的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十多排小龛,每龛造像栩栩如生。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线条雄健,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范。东壁下方这一长方形龛,内雕的是《涅 图》,即释迦牟尼升天悼念仪式。主像头南仰卧,肋骨裸露,象征释迦牟尼入殓前的艰辛修行;十大弟子围坐身旁,有的抱脚抱头,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头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师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吊丧图。这尊释迦牟尼佛,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专家考察后认定为“齐鲁隋代第一佛”,释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发展,衣褶线条有独特风格,有浓郁的民间风采,被誉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二佛窟亦称隋窟,它处在位于主窟右20米处悬崖峭壁间。该窟造像共三尊。主像高2.4米,双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菱角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雕刻精细,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线条间接,雕刻粗犷,与上半部分形成显明对照,这种刻法,与河北、鲁中、河南等相邻造像石窟中风格明显不同,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独运”吧。主像两侧为侍者,结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   与主窟相距20米处为三佛窟,内有造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像或称一佛二菩萨像。此窟雕像为唐代所造。   第四窟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内有造像十二尊,其中珍贵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观音像,体态丰腴,面容和蔼,两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风韵。该像两侧侍者着百褶裙、褶皱仍保留有魏晋风格;二是最可贵者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像风格酷似日本国所塑鉴真大师肖像,该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爱戴。   造像群处摩崖上有“大隋开皇七年和大隋开皇十年……”等雕刻字样,它是造像断代的确切依据。 黑白云洞   白佛山自然景观――即黑白云洞。两洞洞口不大,咋看无奇特之状,但这两洞却有三大奇特之处:一是两洞深不可测;二是冬有水声,每到冬季,入得洞口内,静听洞内有潺潺与哗哗水声从洞内传出;三是每到夏秋,两洞吐云,黑云洞与白云洞各吐白云与黑云,两云冉冉飘起,环绕山头像是给白佛山带上了一顶彩色的帽子。 玉 皇 阁   白佛山山顶上全石结构建筑,叫“玉皇阁”,它是清代建筑,内有玉皇大帝的塑像。玉皇阁西一片平台,俗称“观景台”。站在这里观光,四周风光,一览无余。山南有大清河如玉如带,蜿蜒西去,西有东平湖,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东有县城高楼大厦,一派繁荣景象,周围景象,与白佛山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白佛山景区中的景点就像颗颗珍珠,把画卷装点的更加美丽。 祥云圣母洞   白佛山西侧“观音殿”和“泰山行宫”。“观音殿”,俗称“奶奶庙”。殿为洞窟式,双窟南北并列,中间相通,殿门上做匾额状,一题“天仙圣母”,一题“祥云”。内塑像为园雕像,体量不大,但像与巨岩联为一体,在我国北方却不多见。   “泰山行宫”,下殿为巨石砌垒而成,顶做叠涩状,老百姓叫“无梁殿”。殿名大雄宝殿,内塑像亦在文革中被毁。殿上作阁,名曰“碧霞元君洞”。 月岩寺   “月岩寺”位于昆山西麓半山腰处,它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即公元1579年),寺院坐北向南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 昆山全名叫“昆仑山”,因这座山的走向由西向东又弯曲向南,颇似一勾明月,故又名“月岩”,山半腰的这座寺院因此而得名“月岩寺”。
  古时的寺院内外松柏浓荫,杂木藤萝,院内松啸鸟鸣,泉水溪流,环境幽静。房屋建筑错落有致,殿内雕梁画栋,图案绘画布满墙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寺院的部分建筑己毁。所看到的就是如今残缺不全的寺院。寺院正殿为大雄宝殿(祖师殿),殿面阔三间,深7.1米,高为8米,抬梁式木式结构。殿前的这几块石碑,为明清时代古碑,它是研究考证月岩寺当时盛况的重要依据。这块清朝道光十年《重修月岩寺碑》上记载了:“月岩寺者,为东原八景之一,是我方之巨观也,尝有学士名流设馆肄业,骚人墨客登眺吟味,诚胜地矣。……抚河流之绵缈,仰高山之在望,一泓碧水,实契我心,半月 崖,具瞻东鲁,虽不足称丛林巨刹哉,然而堪洗耳,石能点头,已足生人道心称胜矣。极目所际,长河(即黄河)如带、是天府灌输也,金线重镇(即东平州城)是河逾之为平畴衍。”可谓是对此胜地的最佳赞述。现在看到的这两棵高大古柏,为唐人所植,一棵为“乌柏”,一棵为“血柏”,这两棵古柏,树干粗大,参天蔽日,虽为两棵古柏,但却给寺院增添了气势和森严。大殿左右为僧舍。殿后为清光绪八年增建的双层藏经阁,殿前为钟楼。崖壁下涌出的缕缕细流叫“马跑泉”。据说:周穆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刨地出水而得泉,所以因周王在此受困而得名“困山”,后人便叫做“昆山”。此泉长年不断,而且泉水甘甜,当地百姓便饮用此泉水。 峭壁之上“南海别院”、“马跑泉”题刻,均为康熙年间卢时芳和马光远分别书写的,字体为行草,字若飞龙走凤,飘逸洒脱,气势非凡,与这里典雅奇丽的风景洽然成趣,相映生辉。“飞岩涌雪”题刻四字,左则并刻诗一首:“云英化水洗石骨,悬如疋练蜚如雪,不知汹响始何年,至今神映空月。”   寺院里的古柏殿堂和泉水,以优美的景色,吸引过不少文人墨客,并也曾留下了许多赞美月岩寺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明代文学家诗人于慎行就曾留下了《游月岩寺》诗一首:“古木森阴碧殿凉,空阶朝玉引泉长。穿云衣泾莲花顶,对月经闯贝叶扬。野雀窥厨分争食,青龙驯钵伴禅床。远公白社何年事,应有闲引系客肠。”从这篇诗中可以看出与今大致相同的古木殿堂和泉水,而且更可知晓今日不可见的佛事,佛像竖立于莲花座上,僧人们对月诵经,野雀在窥伺厨房,禅床上还有青龙驯钵。末联言远公白社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佛道文化总有引客牵肠而使驻足之处。清朝诗人尹祚林也曾留下了诗句:“陟足昆仑第一峰,马跑泉上憩游踪。南来浩瀚环黄远,东去峻赠朝岱宗。蚕尾争传名士集,马蹄犹忆穆王封。月岩有寺原非梦,虎洞春生万壑松。”月岩寺,其景瑰丽,其趣幽然,来此观光,足以饱眼福、怡身心。腊山   腊山,又名“小岱峰”,为国家森林公园,属AA级景区,其主峰海拔258.4米。它虽然没有泰山之高大,黄山之雄伟,但它小巧玲珑,风格独特,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水奇清、景奇幽、石奇美”之称。更兼它坐落在烟波浩渺的东平湖畔,天光照水,碧波浩渺,舸姿帆影,风月翠霭,美不胜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辉映,构成独特的游览景区,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腊山森林公园景点众多,72座山峰各有特色。放眼望去,林海苍茫,峰峦叠嶂,古木参天,青松蔽日。“小岱峰”以其悬崖陡峭、奇松怪柏众多而一枝独秀。过云路桥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沿途可观赏古戏楼,聚义厅、邹龙江墓、祥龙观等名胜古迹。 祥龙观   祥龙观又名“三清宫”,是金朝著名道人邱处机修身布道之所,典型的金代建筑,为八挂图式格式。工艺精巧,玲珑别致,结构奇特,古朴典雅。大殿为老君堂,西楼为“三清宫”、邱祖阁,东楼为藏经阁,南屋为道士膳房。老君堂始建唐代,由孙思邈主持修建。三清宫、邱祖阁是一座古式木石结构的二层楼。房顶为古城墙式,门旁有邱处机亲自栽植国槐、青桐树各一棵,取“怀童不老”之意,距今近800年。树围一搂有余,树干高于楼房数十米以上,枝叶茂密,遮天避日,将整个院落覆盖。 云梯   云梯乃青石级盘道,建于唐代,东西各有一架,悬于碧峰之上,似通天之路。云梯两边或苍松怪柏,或峭壁悬崖,真是一步一重天,步步景色奇。登至天街上平云桥,云雾缭绕,如入“太虚幻境”,逍遥自在之意油然而生。可谓:攀云梯,观虎洞,石怪松青,如升仙界;登岱峰、观湖景,碧波白帆,胜似蓬莱。有首《云梯》诗云:“人道腊山山色秀,睹之果不负盛名。层林茫茫呈野趣,怪石嶙峋夺天工。云开九霄观丹阙,雾锁千仞隐翠峰。劝君休夸五岳游,不登此山亦虚生”。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揽胜,争相勒石刻名,其中“阿南屏翰”、“气象万千”等构成了摩崖石刻斑斓多彩的书法长廊。电视剧《林冲》、《晁盖》和电影《阮氏三雄》都曾在此拍摄外景。 药王庙   药王庙,借助天然石洞建造而成,有古时石臼、石桌等,内塑药王金身。药王乃孙思邈,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和医学家。相传药王游历名山,曾在此山采药济世,为方圆百里百姓治病行医,从不收银钱,达数年之久。庙前有一井,传说药王为百姓熬药所用的水就是这里。井水终年清澈,方圆百里香客前来取水讨药,络绎不绝,香火终日不断。 玉皇殿   玉皇殿紧靠悬崖而建,均为石壁瓦舍,朴实中不失雄伟,精巧处亦很壮观。玉皇殿内,有唐时栽植侧柏一棵,苍劲挺拔,树丫奇形怪状。该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年,雍正十一年曾重建整修。之后由于天灾人祸,庙倾像摧。今落成的玉皇殿是93年开发森林公园后重新修复的。内塑有玉皇大帝金身,金童玉女、四大天师等。墙壁绘有诸多天神壁画,门口两座石制平顶雄师把守殿门,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玉皇殿与老虎洞相通,是天然的石穴造就。相传《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曾藏在洞中躲过了官府的缉拿。此洞与太白庙相对,相传是太白金星下凡之处。整个大殿被悬崖所环抱,由奇柏所簇拥,加上八仙台、仙人桥等景点衬托,古庙险峰,奇柏险石,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依岩而建,它初建于明代、1995年重修。传说是泰山圣母云游天下,察访人间善恶的行宫,亦称泰山行宫殿,俗称奶奶庙。内祀碧霞元君神像及金童玉女、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等神像。祠前,有一汉时石刻麒麟,金童座骑、青龙、白虎、夜叉,风火轮等,栩栩如生。 瞰湖亭   瞰湖亭为仿古建筑,位于腊山东山头,瞰湖亭三面环水,由此亭瞰东平湖波光粼粼,碧波万倾,烟波万里扁舟小,浪翻玉琼风波俏。风起处,松涛阵阵相声远;夕阳时,云绕雾锁欺天宫。有登瞰湖亭诗曰:“平湖环抱小岱峰,亭影照水柔深情,白帆点点来天外,翠羽啾啾穿水中。晨观日出有双阳,晚看夕照峰三层。湖歌山舞忘归路,恋山乐山享升平。” 六工山   六工山传说是当年水泊梁山的北部关口。几千年前的古须句国的奴隶主看中了这个地方,在山上设立了土、石、金、水、兽、草等六工作坊,六工山因此得名。山顶上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玉皇庙,大殿经楼、戏楼、山门等保存尚好。明、清以来的十余幢碑石深藏在荆棘丛中。在主峰苍郁阴森的密林深处,有一座方圆两千多平方米的残古城堡,断壁残垣中有各种陶片、石刀、石斧等,经专家鉴定,多为商代和周代遗物。   如今,腊山森林公园立足高品位,高起步,正在继续开发和建设。新建起的“聚孝堂”、“百龙亭”、“民族风情园”等一批新的景点,使腊山格外生辉。腊山索道尤如一条巨龙,凌架于山巅之间。腊山正以新的雄姿,欢迎四方来客。司里山  司里山原名“棘梁山”,据碑文记载:因此山遍生荆棘,故名“棘梁山”,又名“立良山”,至宋代后,在此设巡检司“以安其境”,更名“司里山”。山虽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我国北方一带最早“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北宋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晁盖等英雄首聚于此,使山又增加了一些传奇故事。此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山原建有殿堂庙宇,且儒、释、道俱全,时间大约是在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最前边的是“文昌阁”,为儒教建筑,共三间一院,内塑孔子圣像。中间一处为“娘娘殿”,大殿共四间,内塑娘娘圣像,东西廊房各三间。据山上明崇祯时“棘梁山重修金山庙宇桩塑金身碑记”及同时代所立《玉皇阁落成碑》记载:东原郡(东平旧称东原)西距城五十巡检司,棘梁山旧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等。可见,此山古时就有“碧霞元君”与“真武大殿”,且庙貌森严。 传说当年《水浒传》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刘唐、公孙胜、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纲”之后聚于此山。 司里山两块巨石称“千佛崖”,该崖东西长32.2米,南北长14米,最高处11米,看它的形状,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两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其中“三教合一”是此山造像在山东及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年代最早、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造像群。   其中最大是释迦牟尼造像,高7.50米,左为老子像,右为孔子像,三像旁又各有僧徒侍立像,三像从身高可为中国北方最大造像之一。造像分别有“释迦牟尼”、“太上老君”、“文宣王”题记。三像东崖又雕满大小不等的浮雕造像,并有大齐皇建二年即(公元561年)纪年等,此区造像均体现北朝造像风格,面目方圆,额宽颐丰,仰眉直鼻,身姿矮壮、丰圆,通肩袈裟,偏衫、短摆。崖东为隋代造像,所造为十二光相佛像,或立或坐,或结跏跌坐,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北朝相同,只是面目雕刻略显瘦削。   西崖上与北西面为唐代造像区,唐代造像因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与以前从风格上大有不同,从面相上,佛像多以饱满温和艳丽,鼻高目深,眉眼弯曲,唇厚嘴短,五官适中,菩萨皆方圆丰腴,两耳下垂。身姿上,体态丰满,线条优美,且上下左右不对称。服饰上,佛多袒右肩,菩萨袒露上身,饰颈圈等。摩崖造像多以民间为主。   西崖下部与东崖西壁为宋、金、元造像区。多为罗汉造像,有三十六罗汉,伏虎罗汉、飞天等,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怒目而视,或笑容可掬,真是千姿百态,神情各异,其中无量寿佛,是此山唯一的一尊金代造像,相对珍贵。   西崖南面为明代造像,其特点皆细腰、高乳、大耳、高鼻、服饰华丽、结构细腻且面露轻浮,别有一番风格情趣。   千佛崖中间的天然石峡,峡高约11米,东西宽约3米,据说从前石峡上用棘梁木搭一木桥,叫做“昧心桥”,意思是干昧心事的人只要从桥上过必定会摔下来。传说晁盖等梁山好汉来到这里聚义之后,曾用此桥二探来投奔的人是否真心归附。他还利用此桥惩治过前来探情的官府密探,将其摔死“昧心桥”下。所以后人便称此桥叫“昧心桥”。   东山崖下的摩崖刻经。经文内容是:昙无忏译《大般涅经.桥陈如品》,桥陈如是如来佛的大弟子,内容讲的是如来佛与桥陈如讲述修得大智慧到圆满达到涅 的境界,佛的所谓涅磐境界,即是“生死如一”,“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和归宿。此段经文是十分珍贵的,《涅 经》在山东一带的刻经不多,该经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刻经时代应为北朝后期,年代无考,其书法脱出南北朝时楷中带隶,隶中带楷,基本为楷的前期,即成形期,所以,亦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司里山摩崖造像应该说,对研究中国的“二武反佛”后,佛又达到鼎盛及中国雕塑艺术史均有重要的史料和实物价值,也是雕刻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特产名吃】东平总面积1434平方公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大河湖泊纵横其间,山地平原错综展布。田土肥沃,山川壮美,既多名粮佳果,又富异禽水珍,物产丰饶,名吃荟萃,真正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据统计,东平有高等植物100多科上千余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一。以干鲜果为例,全县各种果树达上千万株,年产果品数亿公斤。其中,大羊薄皮核桃闻名齐鲁大地,接山小籽西瓜甜遍北国南疆。同时,名粮佳蔬,广泛分布,彭集花生驰名泰山南北,斑鸠店大蒜享誉黄河两岸。更值得骄傲的是,境内水域辽阔,水质优良,水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东平湖鱼类既达56种之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27种。很久以来,湖鲤甲鱼即名扬天下;菱米芡实更飘香于大都市星级饭店。另外,还有良畜珍禽,倍受赞誉。“鲁寒”牌小尾寒羊和东平湖麻鸭久负盛名,已是路人皆知之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丰富的物产与特产,既为勤劳智慧的东平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创造人类文明的有利条件。各种手工艺品、酿制与制造品应运而生,且蔚为大观。尤其是食文化,其历史之悠久,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更是数不胜数,迷人眼目。“北门烧饼东平粥,赵氏糟鱼侯家鸡”,早已传闻百年,有口皆碑。 乌 鳢    白菜豆腐汤  羊肉汤鸭架汤   鲶鱼汤    糊鱼汤清炖甲鱼汤 糊辣汤    东平粥千层饼   薄 饼     瓜 打 菱粉窝头  莲子八宝饭  北门烧饼凉拌柳芽  炸荷花    溜璃枣 拔丝山药  红烧乳鸽   沙河站侯家烧鸡 彭集红烧肘子 戴庙红焖羊肉 大羊展家清真牛肉 彭集王庄犬肉  盐水蜗牛   清蒸湖蟹 蒲笋炒虾仁   红烧甲鱼  “霸王别姬”红烧鲤鱼    酱汁鲤鱼   糖醋鲤鱼山赵全鳞鱼   大安山全鱼宴 大清河砂 柴 胡     地 龙    槐 米 茵 陈     全蝎     翻白草蒲公英     酸枣仁    丰庄杨镰 孙村竹编   东平草编、条编织品 稻屯苇编织品 老湖镇特种动物养殖(水貂、狐狸、貉)  东平湖鹅 东平湖麻鸭  鲁西黄牌鲁西黄牛  鲁寒牌小尾寒羊斑鸠店酱菜  石河王粉皮     旧县乡粉条九盛牌天然酱油  州城小磨香油  东平湖咸鸭蛋东平湖松花蛋  马苋菜     荠 菜 河沟藕     斑鸠店大蒜   东平镇香瓜 接山西瓜    土安西瓜    商老庄无花果  接山冬雪蜜桃  大羊薄皮核桃  彭集花生 州城荷花    州城蒲草    稻屯洼芦苇 东平湖菱角   东平湖芡实   东平湖莲子  东平湖褶纹冠蚌 东平湖中华园田螺 东平湖中华绒鳌蟹 东平湖大青虾  东平湖甲鱼   东平湖餐条东平湖泥鳅   东平湖鳝鱼   东平湖鳊鱼东平湖黄桑鱼  东平湖鳌花鱼  东平湖乌鳢鱼东平湖鲢鱼   东平湖草鱼   东平湖鲫鱼东平湖鲤鱼   黄河鲤鱼
】&【】【】【】【】
县市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维护单位:
北京市数字神州科技有限公司 |
&E-mail: 管理员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安市徂徕山汶河景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