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皆自由 唯有庸人空自缚 百忙瞥我偷一笑 花开花落花满天何必愁.将这首诗翻译成汉

『音乐与书的盛宴』第二辑:安意如《陌上花开》_黑了个美人瓜精选集 - 虾米音乐
Loading...
入选曲目(50)
“【再版序·隔年见春】(节选1)
我至今无法尽述在西藏的日子,对我产生怎样微妙的影响,深意是无法即刻测知的。但我不能抑制自己的回忆,并常常沉浸其中。生活所能给予的暗示都细碎轻巧,如同柳底飞花。也许要等很久之后,在不经意间言及,你才会了解当时不经意的一瞥有何深意。价值本身就是你和时间渐行渐远时曾经相好的证明。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变得更明确,知道取舍。
犹记得清寒的凌晨,杳无人迹的广场上,打一辆的士,那车灯冲破浓雾朝我刺过来,我被暴露在一束突如其来的光束里。我一动不动像被钉在那里,仿佛听见周围光和风发出裂帛的声音。不知为何,我想起江南乡下常见的青虾,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被光照到就完全呆傻,一动不动地任人摆布。
&突如其来的人世,我们都是闯入者。&脑子里忽然闪现这句不着边际的话,仿佛这不是我生活的世界,我不知从哪个空间,一脚误踏而来。那一刻我痛觉人身的渺小及卑微,人和青虾有什么分别--心惊胆战的,心底,我们一样惧怕这峥嵘的世间。
那段时间,游走在很多地方,去荒凉的地方看盛大的雪山,去热闹的地方进幽静的寺庙,和喇嘛交谈,一起坐在大殿的门口,喝酥油茶。像一个长久以来就在的守门人一样,观察着那些蜂拥而至又遽然散却的人群。
我见他们像蝴蝶,闻香而来,又振翅离去。已不再对他们有鄙薄,因我没有资格,我自己也是过客。每一个人在这世间穿行而过,或急或缓,或轻或重,都有各自的前因。”
“【自序o蔷薇记】(节选)
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
——[英]o西格夫里o萨松(SiegfriedSassoon)
题记是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o萨松的诗,看到这句话心里悸动了一下,然后就念念不忘,深知它与我缘分已定。
乐府,不仅仅是乐府,那些古诗都似是种在我心里的蔷薇,而多年积郁的情感又如长大的猛虎,我不敢轻易放它出来,深怕它不识轻重触伤了细弱的蔷薇。
我小心将它放出来,幸而它竟懂得细嗅。
如人所吟:&那猛虎在细嗅着蔷薇,一刚一柔却如此交融,故,刚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
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之花将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别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这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一个系列的书,这是最后的一本。应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写这样题材的作品了。我需要给自己复原及重生的力量。
我是涉水而过的旅者,脚下河流深深。我失却最初的跃跃欲试,平静地走在河中,在最后的一段路程当中,要让自己内心充满力量,能够坚持稳当地到达对岸。这系列最后的一本书,它不是完结,而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到达之后预示着更长远、更新的开始。在这之后,我要放下包袱,背起行囊,去到新的地方,开始另一段旅程。
心中蔷薇能够如期盛开有很多人的功劳。一路走来,我亦得到太多的关照和扶持。心内感激。有一句禅诗,用来形容我的心情和态度正好:&花未开全月未圆&。
一切还有圆满的余地,时光漫漫,何妨扬眉淡笑,心境从容?”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上·节选)
此刻。我就在你的身边,心里唱着这支歌,一支寂寞的歌。千年之前的千年,越女在鄂君身边,唱出这首歌。得与失之间,知与不知之间,谁比谁婉转,谁比谁幸福?
这支歌是这样唱的: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青翰舟中,越女初遇鄂君,芳心既喜,却又羞涩忐忑,她那满心的爱意,又能怎样表达?唯有向水一歌而已--就是这首寂寞而深情的《越人歌》。
相传,鄂君子晰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当时楚越虽是邻国,但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鄂君请人用楚语将歌译出,就有了这首美丽的情诗。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艺术水平很高,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这深夜想起这首歌,就像有人从水里托起一只红珊瑚,呈现在我面前,它色泽鲜红,水滴未干,如同我的心迹。那译诗的人,译得真好。若没有他,这稍纵即逝的情意怎么能存活下来?他如同再生般的翻译,使得一段作茧自缚的感情,变成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即便这蝴蝶依然飞不过沧海。
他,怎么能如此灵敏地捉住她的悲哀呢?是否他也曾有过这样的哀伤的经历--遇过这样的事,心里有酸涩的爱意,爱着那个人,她却不爱你,或者,碍于种种原因,她不能爱你,你也不能够表白爱意。你们的爱,注定是个私生子。
叹一声,心悦君兮呵,君不知。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下o节选)
我不得不醒悟,承认,越女和鄂君是不登对的,他们走到一起只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期许求不得的安慰。对此心存幻想的人,自身多少也经历过求不得的绝望。
这个恶毒的想法狠狠践踏了我年少时纯爱的信念,使我心悲。但我已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想法,它们像洪水猛兽一样蔓延开去,盘踞了我的思想。我开始将他们结局设想得更无望。
他们的相逢,就该止于流水浮舟上,情思荡漾,止于荡漾,一定求不得的缠绵绝望,才值得后人为她叹息、同伤。
不知你们是否看过席慕容翻译的《越人歌》--《在黑暗的河流上》。她是这样来解读越女的心意:她的爱一边汹涌一边无望,她如飞蛾追逐心中的光芒,但那光转身离开,黑暗的河流上,她怀着不见天日的爱,伫立在水中央。星空下人们争相传诵的,是你的昔日我的昨夜。
有一天,越女会发现她已渐渐忘记留在对岸王子的脸,惊恐中,她曾努力试图去记起他,但终究发现,无论你曾多爱一个人,仍是渐渐忘却那张久未去见的脸的。
我们的记忆有容量,它会老去,一切会被洗去,到最后它消失在时间中。谁也不记得,我们谁也不属于谁。
&心悦君兮君不知&,怨不得谁,恨只恨你我缘分不够深,只够同船渡,不够共枕眠。
&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的寂寞无可言说,不是没有遗憾的,但,也不都是遗憾。遇到让自己仰视之人,已是不易。还能奢求更多么?心仪一个人,是我一个人的事。就让我,站在角落里偷偷看着你。心有余响,口不出声。
春蚕吐丝,把心紧绕,我把自己裹进了一个透明的茧中。看时间万物却寻不到你的影子,想放弃却无法将你忘记。从一开始,我的付出就只是付出,你的回应只是让它有归属。或许有一天,连这归属也不需要了。我仍是我,你仍是你。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上o节选)
我常感慨自己内心变得不易触动。落泪,变成了偶尔的冲动,需要被小心勾引,无意流露。想愁肠化作相思泪,太难。却一不小心被《华山畿》的哀婉缠住,一时无法抽身,恰如一个男子面对相好的怨妇,束手无策,心里虽知道她可怜,却不免提醒自己要小心,避免沾染哀怨。哀怨常常意味危险。
《华山畿》很简单,也许喜欢,正是因为它的简单:&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简洁得如同梦呓,喃喃自语。
这首诗,列《华山畿》二十五篇之首。是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今镇江)的一个读书人,从华山畿(今丹徒)往云阳(今丹阳),偶然见到了一位女子,很喜欢,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士子终于缠绵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原来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这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扑入,不再出来。
这故事其实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简略,却传神。最感慨的,是男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地投入;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她知他死了,为己而死,百般哀哭俱无用处,只是作歌:&你葬于华山之脚下,你是为我而死,我一个人活着又为了什么呢?倘若你可怜我的处境,请将棺木为我敞开,让我随你而去。&
海市蜃楼的不真实并不妨碍它的美为世人所传颂。
华山女子纵身入棺,祝英台也跃入了梁山伯的墓,再不出来。痴到拿自己的性命去捍卫爱情的女人,除却痴情,更多的是痴傻。
感激的是,所有的人都不曾改动&悦之无因&这四个字,这也就是《华山畿》故事的深魂——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下·节选)
《华山畿》有二十五首,记载痴情女子不止华山女子一个。
《华山畿》中写爱情痛苦时,往往感情强烈,设想新奇。记得其七也很短:&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意思是,我哭着到天明。泪流得可以让枕头浮起来,身子将被泪水冲去。以泪落笔,写因情而伤心,手法极度夸张,却因其感情真挚,让人感动而不觉得荒谬。更有甚者,歌道:&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你看明日,长江亦为我的泪满,只为你的离开。
爱是持续,衰竭,欲罢不能。众女遭遇虽然不同,歌意也繁复多样,但大多纠缠于相思、愁苦、空虚、焦灼,少了华山女子那种大悲若欢的警醒从容。爱情某些时刻更像暴发的隐疾,简洁,决然,暴力。
华山女子的悲歌叫我想起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声音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要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寻找着荆棘,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歌声摇荡人心。爱是荆棘,她在歌时,正如这鸟一样奋不顾身,在奄奄一息的时刻,超越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聆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下·节选)
想到汉乐府里,有一首《羽林郎》。同样是很有名的,只是偶尔被《陌上桑》的名声掩盖。它是东汉的辛延年有感于权贵豪强随意欺凌妇女这一社会现象所作。《羽林郎》里的胡姬,是非常有胆色的女子,她年方十五六岁,已经当垆卖酒了。卓文君也当垆卖酒,但年纪一定大过她,而且有司马相如陪着,不像胡姬孤军奋战。
冯子都这个奴才骑着马招摇过市,无意间看见了胡姬,看上了胡姬的美色就上前调戏。一看胡姬本身打扮得很时尚,又是当垆卖酒的,就以为人家很随意,会任他轻薄,他在店里先是要酒,后是要菜,然后又轻浮地想把青铜镜系在胡姬胸前的衣襟上。谁知胡姬的胆色非一般的娇弱闺秀可比,她一一满足他的要求,面对他的调笑,待之以礼,晓之以情。最终表明态度,宁死不从。让豪奴无可奈何。
我非常欣赏胡姬说的几句话,几乎可以看见她说这几句话时的庄重神态:&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我可以撕裂这罗裙,不惜这性命。因为我心中有信念,我有自己珍重的情感。我有想要珍惜的人,不是你凭借外力可以横加干扰的。
对自我的坚持和肯定。胜过一切外在的虚名荣誉。&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一句是最令我震撼、铭心不忘的。人,真的很难做到不喜新厌旧。通常能够喜新不厌旧就是很难得了,而真正能明白自己的身份处境,不因贫贱羞惭,不因贫贱而焦躁,安贫乐道就更难得。
多数时候,人都是想竭力往上攀爬的,镜花水月心思虚妄。所以你看见《古诗十九首》记下了寒门士子在世族门阀制度下压制下那么多的不平和悲愤。但在一个胡姬的口里,(在辛延年这样默默无名的人口中)说出的竟是这样平淡有力的话。
还是乐府里的《古艳歌》说的好:&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节选)
大乱之后必有个承平之世,所以春秋战国后出来大秦,秦王朝覆灭之后又出来个汉朝,西汉由刘邦起享国二百多年,又乱,自有刘秀出来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汉末,天下大乱。历史的发展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王粲有《七哀诗》三首,最感触的还是这句&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不但王粲不忍听,千载之下我读起来犹觉心寒。这是个母亲啊,将自己的孩子丢弃。我相信,但凡有一点希望她都不会这么做。
人在动荡中,钱财权位都可举手丢弃,唯独最难割舍骨肉至亲。母子之情更是天性,万难割舍。现在母子也不能相顾,其他人其他事可想而知。我想那母亲,她狠心丢下孩子,不是想他冻饿而死,她已知自己无活路,孩子跟着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抛弃他,也是死中求生的方法,也许这孩子被好心人拣去,有一线生机。如果没有,孩子一定会死,而她也行将死去,那只好泉下相见,来生再续母子缘……
目睹惨剧的诗人,黯然离开,一路颠沛前行,阴霾牢牢盘踞心头。他怀着内疚和失望,登上了霸陵南岸,这里是汉文帝的下葬之处,回马长安思想着汉文帝时的太平盛世,进而体会到《下泉》诗作者怀念明君,渴求治世的心情,王粲不禁五内俱焚。
自身难保,谈何济世。他的出口成章不能救回一条性命,满腹才华不能供饥饿的母子饱餐一顿。他不得不动摇,怀疑,鄙弃自己。其后在荆州的数十年,他一直萎靡,意志消沉。
王粲后来病殁于随曹操东征孙权的归邺都途中。”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节选1)
乐府神弦曲的《白石郎曲》有&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之语,我一下子就走神想到嵇康。
嵇康是文人中的神。在他之后,再难找到活得那么精彩,那么纯粹,那么激烈的人。
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清洁得足不沾尘。在他的年代,在他生活里,种种影响深远、冠冕堂皇的礼教不能对他施效,世俗的法则亦不能对他作用。中国文人最真实的性情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尤为难得的是,将老庄哲学生活化了的他,追寻的是自然之道,即使激烈也是从容,&片云行过千山去&的从容。
站在千年之外,仰望嵇康,我依然心摇神荡。魏晋出名的男子少有不帅的,但嵇康不同,他的俊逸是近于神的,不是世俗男子那种漂亮,在他面前,潘安,卫玠都成了黄口小儿,不堪提拿。
山涛也是个妙人,欣赏嵇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估计是他整天念叨的太多,他的夫人也对嵇康产生了浓厚兴趣。山涛也不生气,不但不生气,还乐颠颠地帮老婆制造偷窥偶像的机会。结果就有这样的情形:嵇康和山涛阮籍三人把酒言欢,山夫人越墙偷窥。偷窥的结果是山夫人也和老公一样对阮嵇两大帅哥大为倾倒。末了,山涛还和夫人交流审美意见,夫人说:&你的才智情趣比他们差得太远了,只能以你的见识气度和他们交朋友。&言下之意是山涛不够俊逸,不够潇洒。山涛摸摸鼻子说:&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
也是这个山涛,嵇康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绝交书给他。这件事,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在《世说新语》上却只有简略的一笔。&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忠厚的山涛当然不会。他没有埋怨好友的任性武断,随即默默为他收拾起残局。他是明白的——嵇康根本没有跟他断绝,那一封绝交书更像是一场大规模的倾谈,他比以前更深切地看到了嵇康的内心,因此也更明白他的选择。
孤高的嵇康是幸运的,他身边有在他打铁时为他拉风箱的向秀,有亦师亦友的阮籍,更有山涛这样断名分不断情谊的仁人君子。
山涛的忍让包容,比嵇康的简单直率更值得赞赏。”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节选2)
嵇康自己想必也是明白的,所以临死前他对儿子嵇绍说:&去你山伯伯那里,他会替我好好地照顾你。&这里。我们看到了超越生死,心有灵犀的情谊,不会因为一封书信而消散,不会因为我曾说过与君绝而断绝--就在那封绝交书后,山涛和嵇康才成了真正生死相知的朋友,他们的情谊超越了世俗的定义。
渐渐,我又想到了,这绝交书可能是嵇康一生设的最精妙的一个局,他知在司马氏的统治下,自己必然会成为殉葬品,三千太学生请其免死,使他的声望达到了极致,也坚定了司马昭必杀的决心。
嵇康必死!有没有钟会都是必然的事,因此他写这封绝交信给山涛,用语愈激烈用意却越深长--他要保全山涛,也是在托孤,在为儿子嵇绍安排后路。
山涛一定是心领神会,他应承下来嵇康用生命传达的秘密。多年之后山涛实现了对亡友的承诺,他不仅养育了嵇绍,还给了他一个健全的人格,顺利的前程。他举荐嵇绍作秘书丞。嵇绍问山公进退的道理,山公说:&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还有消长变化,更何况是人呢?&
我们无从探之钟会必要置嵇康于死地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嵇康对他的冷落的话,那这个人也太睚眦必报了。这样的人,与嵇康就像注定要朝不同方向生长的树,勉强攀扯在一起,也一样不会成为朋友。
朋友和敌人就如幸福和挫折,是生命里一定会遇见的,只是遭遇的早晚和所受的影响不同。我们由历史知道,钟会是置嵇康于死地的那个人。
嵇康为自己的特立独行付出代价。当年他游汲郡山时见了道士孙登,就和他结伴游历。嵇康和孙登分手时,孙登对他说:&你的才华确实很高,但保全自身的本领不够。&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世无嵇康,《广陵散》不绝亦绝了。”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上·节选)
是我孤陋寡闻读书少,读乐府才晓得石崇也是创作型的才子一名,颇有几首可称道的作品。乐府里将《王明君》一曲归入他名下。这真是一首佳作。
《王明君》一曲,说的事很不新鲜,是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之事。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这样的话若是出自绿珠口中我一点也不意外。绿珠自身的际遇摆在那里,她自己就是远嫁之人。西晋太康中,石崇为交趾(今越南)采访使的时候,途经博白,惊慕绿珠的美貌,就用三斛明珠聘她为妾,带回洛阳。
石崇是个敛财致富能手,一个穷奢极侈的浪子,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能诗善赋文人,与潘岳同一档次,和绿珠同一爱好。
难怪绿珠爱上他——女人通常拒绝不了这样志趣相合识情解意亦正亦邪的男人。
一个贫家女,遇着一个富甲天下的男人,他将她带回皇都,对她宠爱逾绝,为她在金谷园里盖了一座高楼&崇绮楼&以慰乡思--这一切的际遇,简直是言情小说里的桥段,足以令女孩子心向往之。然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绿珠虽然生活在富贵不减王侯的金谷园,石崇对她也宠冠诸姬,应该也不大快乐的起来。因为彼时金谷园中有一群同样年轻貌美的美眉虎视眈眈时刻等着取而代之,她即使醒目也醒得胆战心惊。
一个异乡女子,所依仗的只是一个男人随时可能消失转移的爱。她身在富贵丛中发出远嫁难为情的感慨,也是人之常情。若是换作石崇,那真是能将人下巴也惊掉了!他能这样细腻贴心,关键是文字间表达出来凛凛的气节很让人折服。
石崇能诗善赋,绿珠能歌擅舞。因此《王明君》很可能是石崇和绿珠共同完成的作品,亦可能是中国第一部以昭君为题材的歌舞。
时代、背景、际遇,梁绿珠和王昭君,她们很不一样,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都是貌美性烈的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且敢博。王嫱不愿做宫禁里独守黄昏的女子,宁可豁出一生去戈壁荒滩上博一博,也不甘做一只囚在金丝笼里的鸟儿,寂寂终老。昭君的故事,后人及野史都乐于对昭君盛装出现以后,她和汉帝那点暧昧说东道西,却很少有人注意他远嫁异族他乡的真正原因——她是个大胆不屈服的女人。
最欣赏石崇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时的凛然坚定,任使者出入几次跟他索人都不给。想必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压力大,但石崇居然顶住了。这说明在他圆滑残忍骄奢淫逸的性格之外,他还是一个果决的人,内心坚决不会轻易动摇。石崇&不肯割爱&,自然也有不甘示弱的心态在。
到最后,孙秀只有矫诏抓他,而此时,石崇正在饮酒作乐,可见他还是很豁达的一个人,颇有魏晋之风。
爱,就是你在他和其他人之间的坚持和取舍。石崇对绿珠专情,必会导致对其他人的无情,那十几个被他叫出来,供人挑选的女人,她们在石崇眼中只是器物,可以随意转赠他人。在彼时,她们一点心凉的感觉都没有吗?如果麻木到连一点自怜的自尊都没有的话,那么被人当作器物随手送人也就不可惜了。”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下·节选1)
黛玉尝作《五美吟》,其中咏绿珠的一首道:&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一代才女林黛玉认为,石崇为买绿珠,珍珠三斛就像瓦砾一样抛下,怎能说他看重的是仅仅是绿珠的妖娆之姿呢?这都是前缘隆福前生定,所以更能同死相慰寂寥的人生。石崇不是良善之辈,但对待绿珠确属真心,所以黛玉感叹他发现绿珠的眼力。黛玉是落寞的,她咏绿珠其实是咏自身,表达她对爱的渴求,她希望有男子可以像石崇对待绿珠一样对待自己,而她也一样有绿珠那样单纯的勇气去回应去报答。
可惜,叛逆忠贞寂寞的黛玉,至死也不能和知己共守。她到死都是孤独一人。同归,也要缘分深。
书载绿珠亦能诗,才藻为石季伦所重,绿珠不仅容色秀雅,所制《懊侬歌》也颇为可听。《懊侬歌》本是应石崇的酬唱,绿珠一方面怀念家乡,一方面难舍石崇,心情错综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有苦难言。所以经常唱《懊侬歌》抒发心中烦恼。她所唱的《懊侬歌》云:&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这首诗真伪难辨,因绿珠的特殊身份,表现出的深挚纯情、美妙幽婉的声调,被诩为南国明珠的&首唱诗&,影响极大。更有传说东粤女子能诗者,自绿珠始。
其实绿珠的《懊侬歌》在格律上并不完全押韵。这点不严谨反而显出古乐府的活泼好处。这几句都非常短,简直是毫无预兆破空而出。
古乐府,尤其是《清商曲辞》与后来的文人诗大不一样,并不完全拘泥于韵律。在诗歌结构上,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没有什么紧密联系,如同断章。短得好像是长诗里截出来的寥寥几句,首尾的句子,都已佚失。细细品味,又觉这几句意已足够,如两个相熟的人闲谈,话到了那里住,就在哪里住,起身告辞,并不刻意多言。
民歌往往直抒胸臆,语出肺腑,或余韵悠长,意在言外,或音如裂帛,音调铿锵。很少精雕细琢,却如浑金朴玉,有天然之美,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清新动人。”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下·节选2)
绿珠死于公元300年。600年后,杜牧来到石崇生活过的金谷园旧址,惊飞了满树雀喧,踏破了一墀苍藓。昔日繁华,如今风流云散,满目疮痍。百感交集的诗人提笔写下了:&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木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的心境是复杂的。我想,他对绿珠肯定有同情和肯定。然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杜牧叹息的对象是金谷园曾经的繁华。石崇为教练家中舞伎身形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行走,无迹者赐以珍珠。所以,我们听到了杜牧对于曾经的繁华发出了由衷的惋惜:&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木春。
杜牧的诗无意中泄露了诗歌中情爱的秘密——女性自身爱恨情仇已经被男人们遗忘。他们的思维意识里在意的是&繁华&,&沧桑&,能令他们感慨的是&繁华事散&,真正让他们动泣的是&流水无情草木春&,是永恒流转的时光,是一个人人在历史长潮中的短暂的显现和最终的湮灭。
武则天长寿元年,吏部左司郎中乔知之的宠婢窈娘颇有姿色,且善诗文歌舞。乔知之深为爱幸。当家里有客来,多招窈娘作陪,受人艳羡。乔知之也很自得。
不料祸从天降,窈娘的艳名被武承嗣所知,武承嗣骄悍,上门索取,又强迫乔知之以金玉赌窈娘。乔知之输了后,武承嗣便派人去乔家抢走了窈娘。
乔知之怨悔,做《绿珠篇》以叙其怨:&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此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他私下买通武承嗣家的阉奴传诗给窈娘。窈娘读诗后,大哭一场,将诗缝在裙子上投井自杀。武承嗣从井里捞起窈娘的尸体,从衣服里得到那首诗,紧接而来的事可想而知。武承嗣暴跳如雷,指使酷吏罗织罪名将乔知之逮捕。乔家被抄,族人纷纷牵连入狱。
人世弯曲艰难。人的处境逼仄狭小,连忠于自己的意志都很难,要显现自己的风骨就更难得。相与之情,知遇之恩,大难来时,她留在他身边,为他坠楼而亡。后人传说绿珠魂魄化鹤归乡,当真是远嫁难为情呀!可她肯定是丝毫不悔与石崇相遇相爱的相死相随的。
当年,合浦村里一笑倾城的小小女孩已经长大成有国士之风的铿锵女子。在时间中积淀的情意,它的分量早已超越开始我自怨自艾的&远嫁难为情&,在纵身跃下之前,我已甘心以一生去赔付--你对我青眼有加的情意。”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节选1)
站在历史的遗碑前凭吊,像扑入坟墓的祝英台,把自己融入到当中,这种感情凄艳得让人想着就战栗不已。现在我在一座北方城市里,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京&字。亦是王朝故都,我在这温暖萧瑟的风沙城池里,依然禁不住思慕一个南国的绝品男子--众神仰望的谢安。
不止是东晋一朝,在整个魏晋南朝,及其后的1700年中,他的风仪落入时人眼中,后人笔下,载入史册之中,如天空高悬的北极星,光芒闪现万世不堕。
他一生,恰似春上花开,明光晓映,着眼处,处处是风流,使人无从说起,他品性高洁,叫旁人都身不由己做了路人,远处看花看风景,天地虽好,明白不会属于一个人,终是不能折得一枝回去,要放下心愿,留得春色独自开。连李白那样绝顶风流,绝世狂放的男子,在谢安的荒坟前仍忍不住自惭形秽,泪落如雨。他是多么的羡慕谢安,想和他一样,建功立业。
题目是李白的一句诗&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是第一次,我觉得小白的诗里烟火气重,&傲然携妓&四个字太沉,不足以说透谢安的潇洒出世。
直至今日,关于谢安的争论仍不息。有人说他是有心仕途的,一开始的弃官归隐是官职太小,无法施展他远大的才华,不如弃之,走出乌衣巷到东山去韬光养晦,伺机再出。别人隐居是清茶淡饭闭门谢客,谢安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拥美在怀,与当时的天下名士交游,这样以进为退的手段,他一生都运用得极妥当。
彩袖殷勤捧玉钟,文人雅士谈笑泼墨,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伴随着女人翻飞的长袖,杨柳般舞动的腰肢,像烟云一样从东山上飘散开来。
谢安他不是倨傲,他是在守望着的,于烟花丛中冷眼旁观天下大势,如隐居茅庐的孔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过自己的生活,什么时候又得站出来,顺应时代的需要。谢安的夫人刘氏问他,你为什么不做官呢?安石回答,会有那么一天的,这是免不了的。
果然不能免。终此一生,他都是一个对自己,对世事有着清晰判断的人,从未失误过。这也是个奇迹。”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节选2)
对人对事,谢安一直是贯彻&齐万物&的思想,讲究&顺应&,就像有人总结谢安说的,该他得到的时候,他就得到,该他牺牲的时候,他就会去牺牲,他总是一种顺应的态度。终其一生,不管在什么样的困境下,人们都没听到过他一句抱怨的话。所以,大自然和官场是一样的。他把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理顺了,不让任何事任何冲突显得特别尖锐,即使是政治斗争,他也擅用&怀柔&政策,让外界的事情得到合理的安排,自己也能快乐。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一个人来说,一生都能这样把握住,是何其难呢!
&出处同归&这种人生境界,除了谢安,很少有人达到,怪不得清高倨傲的王安石在走访了谢安的遗迹后,也要沾沾自喜地说:&我名君字偶相同&。
谢安的心态是谢道韫最了解,谢安去世之后,有一回桓玄(恒温的小儿子)问谢道韫:&当年谢太傅高卧东山,没有想做官的意思,后来为什么又出山了呢?&谢道韫回答说:&对亡叔来说,出山和不出山,又有什么差别呢?&这位咏絮才女果然不负叔叔一直以来对她的欣赏,闲谈之间,道破天机。而她也是谢家子弟中风度思想最得谢安真传的一个。乱贼当前,临危不乱,冷静应对,竟使得乱贼退却,保住了王家子嗣;寡居之后,深居简出,支撑门户,不没家声。
我理解的谢安,他不是一个誓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甚至不在意是否名垂青史,因为无心,所以没有太强的欲望去激进,所以能够调节自己去顺应,将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自自然然做了济世贤臣。
归隐和出山对他而言没有质的区别,他是遨游天地间的清净散人,遇到好事坏事,好人坏人亦没有分别,他当流连山水,有时险峻,有时娟秀。轻舟飘过,山水自是山水,他仍是他。
别人心思惴惴,济世安民,于他却不过是恰逢其会,游戏人间罢了。”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节选1)
乐府里有很多歌,唱的都是兵连祸结时,小民流离呻吟之苦。《艳歌行》有&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之语;《悲歌行》里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悲郁之极的歌无端叫我联想起慕容冲。他在国灭被押解上秦都的时候,回望破落的故城。心情应该和《悲歌行》里唱得一般无二吧,抑或是更悲凉。
山长水远,无以抵达。其实在乱世,王族世家也一样悲戚。在某种制度下,地位越高,遭受的摧毁也越彻底。他们的家,他们的国都没有了,这样的远行客,比小民更窘迫,天下之大,竟无归处。
前燕灭了,家也没有了。他彼时不过十二三岁的孩子。再坚强,也有个底线。
国破族虏,众人的前景都惨淡。可是他将面临的处置,却叫众人都瞠目结舌。
他被苻坚看上,强纳为娈童。比被宣布处死还要难以接受。亡国之奴有什么资格说不?为了族人安危,他唯有隐忍不发。此后的慕容冲小心翼翼应对符坚,他将自己沉重恨意磨成匕首,贴肉收藏,只待有朝一日让仇人一刀毙命。
苻坚在收纳慕容冲三年之后,终于在王猛的劝谏下,放慕容冲出宫。他对慕容冲很好,两年后,安排他任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上·节选)
读乐府,至&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之时,常不免有些小小出神。
也不知,身为帝王的萧绎几番思量,才写下如此的清艳流光;也不知,在如此的清艳流光中,是否深隐着他那艳美而放荡的女人……
而他的女人,恰是徐昭佩,历史的一个旖旎花边--&徐娘半老&是她,&半面妆&也是她。
徐昭佩是一个奇怪的女人。
她的奇怪之处,并不在于身为帝妃,敢给皇帝戴绿帽,而在于她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独针对萧绎所使用的创新妆容--半面妆。
所谓&半面妆&,其实就是只画半张脸儿。徐昭佩对萧绎,每次只以这半面妆相迎,以半面妆侍之,她的理由很简单:&皇上你只有一只眼睛。那我就只画半张脸给你看好了。&
想来徐昭佩是很有个性的女子:皇帝不待见她,她也就不待见皇帝,如此潦草对潦草,敷衍两敷衍,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徐昭佩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在萧绎还是湘东王时,她就嫁给了萧绎,并生下子女。数年夫妻,理解不是不深--如果不深的话,她就不敢料定萧绎不会把她怎样!
然而理解深又怎样呢?彼此了解后却不由自主地疏远,比不了解而疏远更叫人无可奈何心寒绝望……
本该是执手相看两不厌的人,忽然心意阑珊松开双手。他的黎明光明隐现,而她这边,已经暮色四合,伸手难辨……
想来这世上真有怨偶一说--我也不是恨你,我只是用尽气力也不能让我自己喜欢你,我们之间,费尽心思,到底也只是&相敬如冰&而已……
无论是男人女人,自尊是每个人最要紧的衣裳。不予人自尊,就好比剥光人的衣服,逼人行走在街市上一样。
以萧绎的敏感,他一定感觉得出妻子对他的不屑一顾。徐昭佩伤害了他,所以当&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即位为梁元帝,却不愿立徐氏为皇后,后位一直空着,徐氏只从王妃晋为皇妃。即使是虚名,他也不屑给她。
她渐渐绝望了!
这倔强高傲的女子,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吸引丈夫的能力。他用当初她对他的方法一样冷淡她,漠视她。她半妆以侍,犹如手握匕首般警惕,知道他伤口在哪里就刺向哪里;她饮必大醉,那醉却是身醉心清醒,不然为何每次都准确地吐在他的龙袍上?她是着意在呕他,何尝不是呕自己?
而他,明明是讨厌她,对她没有感情的,却也不放她离开,除却政治的考虑,还有的,就是两人之间的计较报复了。你不是想激怒我么,你不是想叫我赶你走么?我偏偏不遂你心愿,将你自尊践踏我脚下。让你也受解脱不了的折磨。
到最后,已经不是用一只眼睛看哪边脸的问题,而是彻底反目成仇,出尽手段比着谁践踏谁自尊更狠!
到头来,谁爱了谁?谁负了谁?
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绵绵的时光中辗转成泛黄的书页,老去的墨痕。”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下·节选)
徐昭佩之事,后代多有咏及,唯义山咏的最好,好在不拘泥于儿女情事。《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义山诗是吸纳的,由帝王宫闱一笔带入逐鹿天下,数千年风月揽入指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些王侯将相,那些曾经以为不可一世的帝王,其实都是一叶障目,妄自尊大而已,即使是梁元帝,也只得到徐妃半面妆的对待罢了。
但诗人是自我中心的,冷静而客观的咏史,亦难掩自己对现实功名的失落,帝王和小臣没有分别,似乎还不如--他李商隐有共剪西窗烛的妻子,殷殷等待他归家。而元帝只有嘲弄他的女子。
只有这样想,现实的失落也许会稍稍减轻。
萧绎是委屈的,贵为皇帝也护不住自己被践踏的自尊,无论徐昭佩生前死后,他都难免为这个女人耿耿于怀,更为世人取笑至今。徐昭佩更是委屈,&不怨萧郎眇一目,却笑徐妃半面妆&,世事这样不公。人们多视她为淫娃荡妇,却不知她是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导致严重性苦闷,才会心理扭曲,行为出轨。
从半面妆开始,她就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不再畏惧他的帝王权威,而是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女子去抗争,比起经年累月的寂寞,他肯承认她的存在,肯一怒赐死她,未尝不是解脱。
只是这心意,终究还是卑微。
清末,皇妃文绣和溥仪离婚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赞好,也有人号哭唾骂,说她不守妇道。不管社会历史赋予的意义如何,文绣终还是离了婚。我所崇敬的是,她能够在庞大的社会压力下坚持自己的选择。从今而后她作为一个女人,可以有自我的选择,不论是婚姻还是生活。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你如原野碧树,我是天地沙鸥,虽然也有一时眼花落错枝头的时候,然而不是自己自愿,别人是不能逼着你在一棵树上吊死的。
不合适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难度,大过再找一个。”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上·节选)
以诗词做筏,我看见的不只是缓缓展开的历史,那些悲辛的,欢悦的,微小的,宏大的事件,还有一个个寂寞的,丰饶的人生。上篇未尽的一些事,因着萧纲的一句:&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有了继续言说的可能。
烽烟不绝又风花雪月的南朝,那些被江南水烟迷离了双眼的帝王,注定只能坐一时的龙廷。大一统的年代像江心的芙蓉,一时半会还采不到手。
历史不止一次地错位。以南梁为例,萧氏家族有着超优良的文学艺术基因,梁武帝和他的几个儿子,都是相当优秀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梁武帝萧衍除了热爱做和尚,致力于发展宗教事业,也长文学,善书法,精乐律,他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和长短不同的笛子十二支以应十二律。
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即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却编成了著名的《昭明文选》,全书达三十卷,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人,作品五百一十四件,成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初七八百年间文学发展的最重要资料。
梁武帝的三子萧纲,即被侯景用沙袋压死的简文帝,是宫体诗的重要代表,萧纲继立为太子前后,与徐摛,庾肩吾等创作了大量以姬人娼女为描写对象的诗作,时人称为&宫体&,开一代声色犬马之文风。
梁武帝的七子萧绎,焚书后被萧誉用沙袋压死的元帝,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元帝萧绎在荆州的任上,凡军书檄文,文章诗赋,皆挥笔而就,他评价自己说:&我韬于文字,愧于武夫。&他画的《职贡图》,绘有当时来朝中土的方外二十五国之使者,人物栩栩如生,形态精妙,为画史上名作。
谈诗文,怎么绕得开萧家父子?这份文化上的履历,比起他们仅仅存在了五十年的国祚不知要源远流长几千年。这一家子,随便哪个站出来做个文学家怕是绰绰有余,卓有成就,轻松写意的很,偏偏做了皇帝,于是昏庸的昏庸,无能的无能。这个文人家族对南方的统治,仅仅存在了五十余年便土崩瓦解。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是不尽准确的,对一个纯粹的天才的诗人来说是,像李白,杜甫,所以注定他们当不了官,在社会形态里只能以诗人的形体出现,为诗而生,过着精彩而又潦倒的一生。对梁家父子来说则未必,诗词歌赋只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下·节选)
江陵城破时,萧绎下令将他所收藏的古今图书全部烧毁。那些典籍一共有十四万册,其中有不少是绝世孤本,这些珍籍随着这个书呆子一声令下,化为烟尘。他未考虑过后世人,只认为那是他私人的东西,可以随他怎么处置。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一样,他们认为世界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永远沉沦于无边的黑暗中,不得救赎。在焚书前,萧绎装模作样地抽出宝剑在柱上乱砍,叹息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柏老先生认为,萧绎这个小动作和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责文武百官没有拼死保护他,放弃了他们神圣的责任。二是自周文王和周武王以来,一脉相承的中国正统,也因他的失败而悲惨结束。这个自大的男人啊!不死也无药可救。
那一夜,江陵火光冲天。
最终萧绎还是没有像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君那样自尽殉国,他骑白马着素衣出城投降,西魏的人也很奇怪他为什么要焚书,问之,萧绎回答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将亡国之罪归结为读书,天下读书人都该呕死。我想秦始皇一定很冤,因为在他之后不少人玩了焚书的把戏而没有受到谴责,而他只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就遭到万世的唾骂。像萧绎这样的以焚书来逃脱亡国罪责的无稽懦弱之人,居然被史笔轻轻放过。
萧绎的死法和萧纲差不多。他被西魏的人交给了他的侄子兼死对头萧誉。萧誉一点不含糊,用沙袋将他压死,草草葬于江陵城外。
这样的男人死了倒也罢了,只可惜了他流光溢彩的好文笔。
仍用萧纲的《折杨柳》作结吧。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是繁芜的魏晋风流;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是荒唐轻薄的南梁王朝,他们扼断了自己的命脉;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依稀是这些文人皇帝在已然沉堕的王国里发出的悲音。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则是我写这文字的因由了。与千年前的人,是非功过,都成了岸边斜阳,渔樵闲话。写他,到底是有一缕相思。”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节选1)
我觉得,我也是去过西洲的,看见着了杏子红单衫的妙龄女子,她乌黑的鬓发像最先盛开的暮色,带着柔软而细腻的微光。
她在这小小的江渚上待了许久,四面是浩浩白水,偶尔一叶孤舟破水来,水平静的愁颜被打破,到岸边,渐渐炊烟袅袅。这人间烟火带着温暖寥落的味道。在他没有离开之前,他和她曾经常常这样并肩观赏世间风月。
因为思念他而到西洲来,这曾经相约见的地方。用洁白如明玉的手,折下一枝梅。含苞未放,这样,到了你手中时就正好可以盛开了。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如那年月出门远行的男子,为功名,为生计冷落红颜。以前会暗嗤男子名利心重,渐渐才晓得不是人人可以做白马轻裘的锦衣少年郎,在很多时候,为了一个前程计,必须抛妻去子,背井离乡。
众生似莲花,无论是拔节而出的,还是沉沦莲池底的,都一样奋力挣扎,心有不甘。
双桨来去,惊鸿照影,她在暮色初上时摇船离去,手里多了一枝梅花……
孤单的伯劳鸟在天空凄叫,乌臼树花开花落,此时已入仲夏,那梅已经托人寄去多日,还没有得他回音。计算日程,他若能归来,也就在这几日了吧。
纵使心神不定心意阑珊,也将自己打扮齐整,不要,打开门见到你时,我是那样潦草的我。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要从容大方,让远方归来的人第一眼看见的是生活精彩有序的一面,纵使心里是这样零乱无章,也要奏出和谐的乐章。要让他相信,等待他回来的这个人是独立的,坚韧的。不要流露出柔弱,让远行归来的他觉得更加疲累。”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节选2)
我读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时突然寂寞欢悦到无可言喻。寂寞是体会到情感的寂寞,你悉心交付,对面却没个接待的人,尴尬不堪;欢悦是突然发现自己能够懂得得这样深,这样正大的感情。我再不把她简单看作痴情少女,她不是个只知你侬我侬的娇憨少女。
能够懂得并担负生活的重责,不会因噎废食,思念如山知道仍要出门劳作。就像现代女子周末失恋了,在家哭得面无人色,周一涂脂抹粉照样上班去,这不是逞强,这是成熟懂事。在思念的重压下仍可清醒自处,比一味赖在思念中磨磨叽叽要爽脆得多。
卷帘见江水澄如碧,月光从心上流过,美景却不赏心。西洲杳杳,候君不至,落日楼头,鸿雁无书。夜降临了,有月光如眸,向迢迢的前路凝眺。夜夜无眠,代替我守候你回来。
有时候,一个人得到他,便如得到人间全部风景,失去他,纵然美景良辰,也是虚空。
等待,在某些时刻真的是女人不可逃脱的宿命。不是为了男人,而是为了爱。
她被思念彻底征服了。
亲爱的,何时能再见!
你在我的眼中,早已渐渐模糊,无数的日日夜夜,将你化成了一个等待。
自此之后千古挥之不去的,是她相思的姿态。动,低头弄莲子;静,凭栏远望,垂手明如玉。一动一静,皆为烟雨的江南。”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节选1)
作为一个千年后的女人,我想我是能够明悉她的内心的。再读《杨白花》,我有感于她的勇敢深情。
杨花飘落下来,无休无止,纷纷扰扰如同她的心绪,杨花从眼前飘过,随风飘到了南朝。她希望杨花可以捎去对他的思念。
每每想起一国太后,命宫人踏着杨花彻夜唱着她写给情人的歌,就觉得很热烈。这样做,胆识倒在其次,关键是那份勇于表达的热情让人叹服。
北魏的胡太后,她率性得让人激赏,写出如此灼烫的文字,后人诟病的淫乱可以不理。人到中年,谁没有点正常的生理需要。她所吟唱的&杨花&实有其人,就是北魏著名猛将、仇池公爵杨大眼之子杨白花,他武艺出众,身材魁梧,应该属于型男酷男一类。
杨白花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为了逃避做面首的命运而逃到了别的国家的将军,他惧怕人们对此有联想,为了避免议论起那段不光彩的旧事,他干脆改名杨华。
事实证明他是明智的。胡太后后来被权臣朱尔荣所杀,连同新立的小皇帝一起丢进黄河溺毙。杨白花如果跟在胡太后身边的话,死是肯定免不了的。
男人还是要沉着有思想的好。我很庆幸杨花及时飘落南朝,保住清名。何况,没有杨华的果断离去,也就没有这首传世的乐府,这段历史亦会少了许多可供玩味的余地。”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节选2)
在没有沾染到权力时,她是机敏练达的纯真少女,是个性情中人,当她握住权力的魔杖不能放下的时候,她的刚毅果敢机敏练达,统统变成了要人命的东西。
历史总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惊人重复,因为生下了唯一的皇子,她和慈禧一样,母以子贵被封为贵嫔。不久皇帝病死,各怀异志的权臣们清算了高皇后的家族,胡氏微妙地保全了性命,进而在政治斗争中获益。她将高皇后害死先皇后和皇子的事揭出来,使得高皇后被发落去尼庵,削发为尼。
至此,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残忍制度终于告一段落。但胡氏后来的作为却喜剧地证明,先人的制度确实有其存在的理由。垂暮的君王有洞烛先机的眼睛。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可以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曾经一度,她因政治斗争失利被幽禁在宫中。她的情人清河王元怿被人暗算,她也随之被幽禁于北宫宣光殿,殿门日夜紧闭,大太监刘腾亲自掌管钥匙,不准见外人。胡太后与世隔绝,衣食俱废,挨饿受冻,这是她最艰难的时期。
过了好几年,她终于等到绝处逢生的机会。刘腾病死,皇帝执政几年之后,终于和她相见。她把握住了这次机会,用为数不多的亲情反败为胜。
费尽心机重回朝堂。她的心态必然不同了,数年的屈辱、凄凉,势必要补偿。她变得骄奢淫逸,也更崇信佛法,无望地相信着命运。
——愈加迷乱、放肆地放纵起来,失去元怿杨白花之前,她还没有这么放纵,元怿死了,杨白花拔脚去了梁朝。她真正爱的人都离她而去。
她蓄养了新的面首,沉迷淫乐。朝纲进一步败坏,盗贼风行,民乱四起,同时,她和皇帝的矛盾也激化了。皇帝日渐成年,有了自己的主张,母子间嫌隙日深。
皇帝密召朱尔荣来京,意欲兵谏使太后归政。急于归政掌权的孝明帝和光绪皇帝一样走了昏招。他们都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将帝国推到万劫不复的绝境。
朱尔荣在平乱中日益坐大,他野心勃勃,觊觎江山已久,只恨没有借口,有了皇帝的诏令正好师出有名了。一时间人喧马沸,旌旗蔽日,直指京师。
等皇帝后悔时已晚。太后更在情夫的撺掇之下,下手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另立三岁的幼子为帝,意欲长久地把持国政。此时,欲令智昏,已不是她控制权力而是权力控制她了。
——一切都似曾相识。我恍惚又觉得北魏的历史在晚清时重演了。
历史与历史彼此延伸,重叠,像现实和梦境的混淆。历史的重复源于人心在权欲面前的不思进取。权欲吞噬,诱惑的能力是强大的,人们总是臣服于它,继而不可自控地退化,露出凶恶残忍的本性。那温文尔雅的面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约束自己的道德,都溃散了,根本阻挡不了泛滥的欲望。
她的情人们都纷纷离她而去。当她被沉入黄河时,死亡是唯一忠贞的情人,它拥抱了她,与她做最后的缠绵。”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节选1)
君子孤臣往往容易犯另一个&错误&,即言未及之而言。意思是,时机不对而开口劝谏。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一个道理。这位老人以他非凡的智慧洞悉了人间的恩怨,指示弟子如何与朋友交往,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到君臣之间,看到别人做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那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的通达圆融渐渐为他的追随者们忽略,遗忘。他们孤耿地行使着君子之道,宁折不弯地坚持着。忘记了孔子的君子之道是有非常大弹性的,是建立在洞悉人心,省时度势的基础上的。
从后来陈后主的表现来看,显然,傅縡算是白死了,死谏不过自取其辱。他拼尽全力将自己掷向陷入癫狂的现实,试图以此来使人们清醒,无疑他失败了,他以生命来搏的最后一击没有起到预料中的效果,现实岿然不动,他却像雾气一样飘散在南朝的风月中。很快,快乐的陈朝君臣便忘了朝堂上曾经有过这个人,他站立的位置,又有新人。
后主依然把张丽华抱在膝头,言听计从,肆意胡为,回到后宫和嫔妃们调笑取乐,宛如台风中心的平静一样,陈朝的政治中心依然繁花似锦,流水带金。众人对危险的迫近毫无所觉,后主沉迷于玩乐带来的激情里,无心做政治上的精进。逸乐就像绽放的烟花,它所带来高蹿的辉煌幻觉,会让人忽略坠落的迅疾和残乱。
她干涉朝政,我想什么&人间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多半是私下她派人多打听传闻,自己又好记性善推断的缘故,反正陈叔宝昏庸,缺乏逻辑思考的能力,巴不得多个人帮他思考。她说什么是什么,他还对她表示了无限的信任和崇拜,言听计从。
高颎对她的顾虑也是对的,因此斩杀了她。她不单是美人,而且是个有政治天赋的美人。她博闻强记,多谋善断,犹在百官之上。我于是假设,如果她不是生活在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如果她走入别的朝代,做了别人的妃子,她的政治天赋也许会给她带来更大的机遇。当然,也许面临更大的危险。只是,陈朝的灭亡是由陈叔宝的性格注定,即使没有张丽华,他也是要做亡国之君的。
南朝风月正浓,陈后主在宫廷中醉拥佳人,与宠臣笑谈风月。北方的隋文帝却秣马厉兵准备统一中国。
传说中的亡国之音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陈叔宝的作品在《乐府诗集》里颇有几首,体裁还挺广泛,若是不对内容上的艳靡有偏见,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波流江月去,潮水带星来】(节选1)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如果让你来猜一猜,这首诗的作者,你会猜谁?孟浩然,还是王维?假如我告诉你,这首曲叫《春江花月夜》,作者是隋炀帝杨广,你会不会有一点吃惊?
《春江花月夜》在初唐张若虚的手上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后的几千年,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却再也没有人能够动摇“孤篇横绝”的地位。后人提到《春江花月夜》,如果没有特别的指出,那一定是指张若虚的这篇。
我读到这一首时,曾经比看见张若虚的那篇还吃惊。
杨广的诗让我掩卷沉思:坏人,不代表他没才,更不代表他的心理面就会一直阴暗扭曲。一曲《春江花月夜》写景写出禅境,情在其中如静水深流。我能够相信,杨广心里是有干净的地方的,可以容他放下这些安静的情感。
记得他的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被少游化作长短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洒脱,杨广诗孤寒,这是让我百思不解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别和落差?后来想,是杨广比少游孤独。残暴的人他的残暴多半来自于他的孤独,而才气学识却是另一回事,甚至天赋也可能会被用于歪处。杨广的诗有一种孤僻在内,因其隐晦,难见大雅。”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一·节选)
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将相思之意写得痴绝,细致却不伤于纤巧,只是七言乐诗,不好喝词并论。况且他好像超凡入圣的食神,青菜豆腐的普通材料,也能做出让人惊艳的佳肴。太白这首《长相思》,如果仅仅以男女相思之情来看它,实在是可惜了。
长安,在他的笔下有丰富连绵的意念,是男儿梦中的理想国,有着高耸入云的天阶,送人入青云,宽容地接纳男儿所有的壮志抱负和生活的理想,还是一个有他喜欢的女子生活的城市,这个城市带着那个女子的影子,想到长安他眼前就浮现她的笑颜。
或许,他年轻时在长安真的有过一段邂逅。他名重京华的时候,应有无数女子爱慕他,而他也喜欢上了她们其中的一个。这个女子,有可能是平民,亦有可能是皇室公主。
他的才华倾倒天下人,让一切变得毫无意外。
这首《长相思》是他离别长安后哦回思往事时所作。所以为“美人如花隔云端”疑惑,这美人是他心中思念的那个女子,还是屈原式的“香草美人”?
真的希望是一个女子。原谅我俗,有时候我不禁想,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树桃花,这个男人把酒酌月时,他心里到底会浮现谁的影子。难道……难道,他也是位“永结无情契”的高人?
轻快地游走在这个世间的男人,潇洒得叫人无所适从。
让人,忍不住,有点黯然。
其实不尽是,一个再流离浪荡的男人也有倦累的一天,除非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归宿。李白,后来我去查阅了关于他的史料,这个男人的一生既有爱情的幸福,也经历过婚姻失败的悲剧。
这样的小白,才是我喜欢的。在浪迹天涯的潇洒狂放之外,心头藏牢了一份不泯的深情。长相思,是心里始终扣着我想你的弦,无论山长水远风高浪急事情流转容颜如何变幻,这根弦一直勒在心上不会断。”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二·节选)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长相思》
我算不得多情的,但每每读到这一首,总有说不出的留恋哀伤之意,心底潮湿酸楚,想要哭,却没有眼泪。也许,是因为这样哀感顽艳的缠绵,是一个“梅妻鹤子”的遗世孤绝的男人写的。
时间如水,波平如镜。突然落下了一颗石子,波光潋滟,水皱了眉。记忆的碎片,灵魂里某个阙如的画面,在瞬间,不容遗忘地跳出来。人低了头,写下了这三十六个字。
就像我们,以为浓烈如鹤顶红一般的爱,谁也分不开,就算是死,也要在一起。“再也没有什么人能把我们分开了。”说这样话的时候,彼此都是此心昭昭可对日月的。
可是,往往不用死,上帝在云端,只眨了一眨眼,眉一皱,头一点,叭!
手指上的那根线断了。说断就断了。罗带同心结未成。
林逋,字君复,谥和靖先生。隐居西湖孤山,种梅放鹤,到江南梅熟时节,就有小贩上孤山,在他门前买梅。他将卖梅钱交给童子,放进衣瓮中,倒要沽酒买米时令小童取出,既清洁又方便。有二十年,他没有踏入城市一步。
是哪一天,江头潮已平?是什么时候开始,心潮也平了?时间如手指,再也撩不起心底的琴弦。他一生静静守着他的“梅妻鹤子”终老,没有怨言。在他的诗里找不到一丝爱情的痕迹,只有梅,暗香如故。
哪一年,那一个人,让一生改变?他不说。爱情,对有些人来说,是血液里跳动,始终沉默如黑夜的声音。
隐秘而一生相伴的长相思,是属于爱情最初的神话。长相守,是最后的。”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节选1)
韩翃是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名在当时极重,号称一篇一咏,朝野珍之。除了名动天下的《寒食》,他最为后人所知的恐怕是他失而复得的爱情,以及伴随爱情而来的那首《章台柳》。
这一段,是天宝年间旧事了,韩翃羁栖长安,与李王孙交好。他们常在一起饮酒。
歌宴之间李王孙的爱姬柳氏看中了韩翃,眉来眼去的,韩翃也对她有意。这个柳氏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虽无张红拂的眼力可以一眼看中身在风尘中的李靖,慷慨与之私奔,却也是有过人之处的。首先她容貌不差,据当时人记载,赞她“艳绝一时”,这个“一时”赞得就很重了,可见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柳氏的容貌都是一时翘楚。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韩翃对她不恩能够忘情,番将又对她一见钟情。其次她的才情趣味不差,“喜谈谑,善讴咏”,可见是歌能说会道的风流人物,能歌善赋解语花。
柳氏为人歌姬却不是妾室。
李王孙也是个豪侠似的男子,宽宏大量,不以柳氏“移情”为忤,反而对两人都很负责,回头问清韩翃对柳氏也有意思。开元盛世的尾声,似春光返照之时,人行事性情还是有着盛世的开朗疏豪,李生不但将柳氏赠与韩翃,更慷慨解囊拿出三十万玉成二人婚事。
两人成婚后的第二年,韩翃新科及第,按礼要回老家省亲,他就回昌黎省亲,将柳氏留在长安。一开始看上去,柳氏是属于那种好命的,遇到个开明大方的男主人,又得了个风流俊逸少年有成的才子做老公。
不料随即“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这一番兵连祸结,身历其中的诗人们无不痛苦不堪。
被留在长安的柳氏自然免不了灾祸,虽然她在后来的诗文中丝毫没有提及到自己的辛苦忧惧,但一个柔弱女子碰上战乱,说怎样担惊受怕都是不为过的,可以依靠的人不在身边,身边又兵荒马乱时时有人死去……
说实在的,我很钦佩这个女子,在危难时刻,她不像她的外貌那样娇嫩软弱,她更像空谷幽兰,无论如何寂寞艰难,都能抓住生机坚持下去,她很冷静地剪去长发,穿上缁衣,寄居法灵寺。那种开放,已不是当年在席宴之间的灼然盛开。而是静静的,积聚养分,那般连根茎里都汁液饱满的等待。”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节选2)
等到唐肃宗收复长安,韩翃便遣人到长安四处密访柳氏,并给她送去一囊碎金和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人是植物性的,扎根向下,以此来延伸自己的血脉和关系,并为之终身盘踞在某处,形成自己的范围。所以你看那桓温,他是多么深明此理的人,才会对着柳树涕泪长流。
柳氏捧诗呜咽,深明男人对自己的爱意和怀疑试探。他既担心她的生死安危,又担心她红颜零落不看相看,更恐值此兵荒马乱之秋,她已为他人劫夺。他的心肠九曲她都看得明白。
爱,是不断怀疑、不断肯定的过程,肯定了韩翃对自己仍有爱意牵念的柳氏心潮起伏,再难像以前那样心如止水地待在寺庙里度过余生。她开始蓄发等待和韩翃的团聚,但不久即遭番将沙咤利劫持。这次她是真真实实为人小星,宠之专房。
如果不再见,如果,韩翃后来没有随侯希逸入觐京师,那么,长安的街市上就不会有那么凄惶的、动人的重逢。
风吹过,街道上黄叶纷飞,像被惊散的鸟群,惊魂不定地落下来。他站在那里,看那辆车载着她远去,她像正走进无法回头的记忆里。
在观望同一件事的角度和用心上,男人和女人迥然不同。韩翃的《章台柳》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他对她相思不忘又疑窦丛生。而柳氏答词自比为“杨柳枝”,词意凄凉,她对他一样情深意浓念念不忘,却无半点怀疑拷问韩翃的意思,她只是在痛悔,还深深自弃。自己失身番将,哭泣着告白,此身已适他人,芳华已谢,纵使君来已不堪折了。仿佛这一切是她的过错。
韩翃得诗后心意彷徨,手捧香脂,痛苦不堪又一筹莫展。他那时还不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不是红人,不敢轻易得罪番将,青州勇将许俊许虞侯感韩柳诚挚之爱,纵马抢回柳氏,又对肃宗禀明此事。这一场官司一直打到皇帝驾前才有个了结,肃宗下诏断柳氏归韩翃,离散多年的两人终于破镜重圆。
相信柳氏回到韩翃身边会得到善待。这个男人他的诗里透出妩媚的气息,不算那种强悍霸道斤斤计较的男人。前面说了,后来韩翃的仕途也不错,肃宗朝没有什么大作为,德宗朝却颇受恩宠。至于柳氏是妻是妾都不用计较这点名分了,尽管我一直忍不住在琢磨这个。
重要的是,她与他之间失而复得的情感经历无人可取代。谁丢失了谁,都是损失。章台柳也好,杨柳枝也罢,都是情话,只是写给当时的彼此。
章台柳,章台柳,昔时青青今犹在,只愿攀折君之手。”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节选)
时至今日,我们说到怀古诗,还没有人能越过刘禹锡不谈。读他的诗文发现他显然有金陵情节。他的怀古名篇《西塞山怀古》和《金陵五题》将咏史诗推向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梦得骤然将眼界和思维都放开了。他退入到历史当中,由眼前进入到浩渺历史中,站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握着一戳被大火烧断的铁链。远处是超然世外的西塞山,青山无言见惯征战杀伐,流水有声带走六朝金粉。渐渐地,我们都随他步入虚空之中,仿佛置身于滔滔的河流之中,不再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不再执迷于此一生,回首处,心已过千万重山。
人生仓促,自然永恒,人身局限,光阴浩渺。这种对比足以强烈到让人黯然道怆然泪下。人在这世间苦心经营一辈子,纵然功成十分,能够安心享用的,又有几分?如同手握沙砾,到最后还是要散失开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刻?何人何事我们可以劝服自己这样值得?
我们的心是荒野还是沃土?
真正的刘禹锡很有豪性,书生意气不能说没有,但更多时候他是在做着很实际的事情,为国为民。再说他哪算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呢?入仕之后的他,即使屡遭贬谪也是一直当着不小的官。
有一种人,在红尘中翻转多时还是会回到他自己的天地中;有一种人,即使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他也一样会回到红尘中来。我相信,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是淡泊宁静的,接近他在《陋室铭》里言及的那种心态,所以历经风雨也不改初衷。梦得其实和子瞻很像,都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屡遭打击,都是很能够随遇而安的人,都曾经遭受诗案的牵连。中年拓落,晚年得享太平。”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节选)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就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如何不令千古红颜哑然?这样的文人还不止他一个。当时的这些男人哪,如果不是有特异功能,就是太细致,太精明了。
是是是,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么久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
回到与他最近的女人身上,他的母亲。也许,东野所有对感情的温暖认知,都像蜜蜂扑向鲜花一样,是在他母亲身上获得的。
“千回结衣襟”,与“临行密密缝”是一样的动作。而这个女子,不过是他母亲的年轻化罢了。也许在母亲年轻时,她也这样结过另一个男子的衣襟,结下为他等待的心意,结下盼他早归的心意。
此后天涯路远,他带着她的叮咛珍嘱行在路上,就像随身的包袱,不曾卸下。
但也许,他再也没有回来。
而她,却一直在等待。等待他的长城,等待有一天,可以将这份感情交付出去。
那年离家时,他站在门口,阳光斜斜地掠进来。他蓦然看见她的刹那芳华,曾经的惊艳浓情,像午夜绽放的花。而今花事已了,她像一株盛开过的花寂寞坚定而又饱满。
他又告别了她——在转身之际,背负她的往事离开……”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上·节选)
《有所思》最著名是汉乐府里的,写一女子欲与情郎决绝时的哀伤犹豫之情,歌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往后,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从今往后,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这几句,是叫我拍案叫绝的。只像是情人之间面对面的相谈,清空如话。然而这交谈有果断决裂的意味。不再是藤蔓与树之间交缠的关系,而是彼此独立的两株花树,各自有天地,享受清凉月光和雨露滋润。
不去回忆曾经经历的浓酽如蜜的相爱,即使它是如此地不可遗忘。只要我决心放下你,有心忘却你,你会像腿上的疤痕一样日复一日渐渐淡去。待东方高日再起时,我会是新的自己。
到最后,她是否真的与负心男子决裂已不重要。能够使她为人记取的,是她说出了这样精彩有力的话,那一瞬间由内而外如烟花一样迸发出来的璀璨烈性。
爱要忠贞,情要专一。如果得不到,宁可舍弃。后人以《有所思》为题赋诗,多写男女情爱事。卢仝所写的已是唐乐诗。汉唐之间,时光层层叠叠,时代和诗的角色都变了,情感要求的标准却没变。其实无论如何,人们理想中的纯真的情感模式始终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然而这个很难做到。
卢仝《有所思》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将相思之情写得有形有色,连香气也隐然鼻端了。还有那点揣测和欣喜,因为太思念一个人而出现的眼错幻觉:“忽到窗前疑是君”,被容若化在《青衫湿》里,“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屡屡为评家称道。容若自是为亡妻,而在卢仝,你很难说这相思是为了弃他而去的美人,还是为了遥不可及的男儿理想。
今天,我是看见情诗亦不想写情事,有些男人,他们不需有太多的红尘情孽来滋扰,不需要风月来映衬。他们的本身就像清水兰花一样明净。”
“【人生长恨水长东】(节选)
四更刚过,他就醒了,披衣立在阶前,遥望长天,窗外是连绵的雨,他的愁意如雨不绝。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感觉到自己成为一个时常会心存留恋的人。
依旧是旧时上苑,南唐月明如水,佳人歌笑如风。在梦境中,他的恨被洗涤得分明,亡国恨,即使在梦里亦重如渊狱,压得他无力回天。
毕竟,做了亡国之君,于家于国皆是客。
有时候他会想起周蔷,内心羡慕,这个比他大一岁的女人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她能歌善舞,犹解音韵,曾得到《霓裳羽衣曲》残谱,他们一起研究,把曲谱补续完满,她做霓裳羽衣曲舞,翩翩似杨妃归来。
以前他为她的死哀伤,她的病虽然不是他造成的,可是她的伤心却是他带来的,没有一个女人愿意看见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偷情,他与小周后的情,尖锐地刺穿了她的生命。
可是现在想起来,他们三个人中,她是最幸运的,毕竟不需经历国破家亡,生命可以永远停留在那段错金镂彩的时光。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是。他不是好的君王,国难未至他醉生梦死,纵情声色,国将亡时,他只知念佛、填词、静候亡期的到来,但是浮生百年,弹指一年,谁又能清醒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到毫发毕现?都是行客呵,时间的无涯旷野中,我们最终都输给了时间。
成为阶下囚后仍念念不忘当日的笙箫霓裳,他不会撒谎,他究竟还是个孩子,赤子之心。让一个孩子忘记是困难的事情,学会遗忘往往是长大以后,心已着了层层盔甲,缩在里面不需正视自己的疼痛。
其实他是个勇敢的孩子,纯真得让人心疼。
他不知道,南唐灭亡之时,属于李煜的朝代才刚刚开始。
做皇帝后来还有无数,可是他这样忧伤妩媚的男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上·节选)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逢路不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清新朴质,有唐人韵味。
这首诗读得叫人心意阑珊却不忍弃卷,就中因由不是说不出,而是说不清。就像我们说不清西风不知为何总在秋天吹起,瑟瑟萧萧;柳枝为何总在不知不觉中瘦损了衣裙,减尽了春的艳色;你到来的时间,为何总在浓秋。你到来的时候我也许已经离开,曾经住过的地方,迎接你的只有门前长柳萧萧。
姜夔耗费一生追绎的恋情就发生在赤阑桥畔。
姐妹俩闲来陪他游巢湖、登姥山,又常泛舟环城河中。她们的目光,使他沉醉,像东风使他温暖,让他荒芜无人问津的生活萌生绿意。世俗对待他的粗粝、不平,在女性给予的柔情和肯定中被暂时消解了。
佳人妙解音律,轻启朱唇唱雅词无异于锦上添花,令懂音律、善谱曲的姜夔对她们迷恋钟情,又加上当时年少,对于情感的渴慕是单纯而明朗的,不若日后有心无心掺杂了种种复杂的因素,这段恋情既真且纯,足以令并不风流浪藉的姜夔铭感五内。即便小别,亦在梦中常与这对姐妹相会。似一个有才华而窘迫的男子,姜夔的一生缺乏可以倾诉的异性,因为他穷,穷就没了对寻常女人最大的吸引力,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钱,也没人爱听你倒苦水。
相传后来合肥城为金兀术所破,待合肥收复,姜夔回到赤阑桥时已桥毁楼空,两姐妹亦不知所终。淝水渐逝,伊人已去,西风门巷唯柳色依然。”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下·节选)
喜欢的男子,始终不是姜夔这一型的。也落魄,却不风流,也才高,却终身沉沦下僚,沦为清客。沦为清客也不要紧,却少了一点潇洒的味道。所以才子固然是才子,“风流”二字却与他无关。想起他,总不免想起“布衣”这个词,比“青衫”少了磊落,多了窘迫。
这男子身上有一种孤硬的气质,使得他寒苦不堪。这种寒苦尽显在词里,读起来让人心里发梗,显在生活里就使他这个人逼仄,终身抱负施展不开。虽说大丈夫要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但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最好还是不要受太深的苦。人生总要花开四季,寒暑大体相当,拥有的才能才有余地施展。一旦孤寒的气质沁入骨髓,这个人就像被腌渍过了头,换了再好的水也泡不开了。
诗词、书画、骈文、音乐无所不精,姜夔是个当清客的好材料,但上天给了他这样的才华又怎忍他只做一个清客呢?他的词音调谐婉,格调清幽,有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对他以后的词人影响极大。就像曹雪芹,生前穷至食粥果腹,死后却源源不绝养活很多无能之辈,也是功德无量。
“君若到时秋已半”,世事人情往往就是这样两不凑巧。也许等你到了故人门巷,你再看见的也许再不是曾经的笑靥,门上已有微尘。只剩门前萧萧长柳,似泣非泣地对你说,机缘错过。”
“【万人从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节选)
很多人记得龚自珍那首气势霸绝的《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唐人之后有这样挥洒自如、气韵天成的杂诗真是少见。又深有忧国忧民、奋发图强之念,益发难得。难怪人选课本代代相传。
我爱他的一首抒情小诗,非常美而有气势,诗云: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从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茫茫人海,人情交往不知有多少,“一握手”,极言相会之短暂,离别之匆匆。人生的确是由这样无数个短促而深情的片段组成,情谊真挚。我想起数百年前龚自珍和顾太清那一桩扑朔迷离的“丁香花疑案”,似有若无,似无若有,这一段情就像丁香花的香气,沾染在衣襟上,又何止是三年这么容易消散呢?
道光年间,北京城里爆出了一件轰动一时的绯闻。女主角是贝勒奕绘的遗妃顾太清,男主角则是一代文豪龚自珍。公案乃由一首闲诗惹起,经过某些热心人一渲染,变得香艳炙口,亦假亦真。绯闻的直接结果是王妃顾太清被逐出王府,沉沦市井数十年,龚自珍引咎自责,带着一车破书惶惶离开京城,途中暴卒于丹阳。
对于“龚顾恋”,有人说过一段极经典的话:“我们总是八卦的,愿意相信绯闻,相信小说家语,相信顾太清是龚命里的桃花。不是红鸾桃花至少也是咸池桃花,日出扶桑入于咸池,咸池桃花朵朵晦暗、暧昧、短暂。龚的暴毙,死后留下一朵枯萎的丁香花,顾的王室侧妃背景,穿插她与嫡子的豪门恩怨,加上近几十年龚自珍因某些诗句暴得的大名,诗人与王妃的诗词唱酬是具备了一切绯闻的条件,时间过去而悬案未结,套用心理学的说法是,这一绯闻的张力永远在。因此,没有时光穿梭机供人回到过去偷窥,我们将不停惦记下去。””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上·节选)
在更深人静的夜里,我写他,他离我近三百年。时间在我们中间划出一道宽阔的银河,仓央嘉措,他在河的对岸,足踏莲花而来。
水面鳞波闪现,那是他的禅心在荡漾,明洁如月光。那月光清凉,心上分明有字。是否那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同“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样,“世间安得双全法?”问破一生心,叫人读得悲不胜悲。
这诗,流传非常广。用的是曾缄的译本,七绝,甚得汉人古风。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像被打翻的糖果罐,我骤然看见潜伏的五彩斑斓的情感,在一个活佛身上得到映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如映显世相的那枚透明的琉璃珠。
曾是藏南农人之子,后为雪域圣王,应为端坐布达拉宫接受万人供奉的僧王,却做了流连俗世街市的风流少年。
平凡和超拔之间,信仰与自由之间,入世和出世之间,他一生拓落,甘心辗转,以追求最终彼岸的宁静。
作为达赖喇嘛,他最为人所知之处,不是他在佛法上的造诣,在宗教中的神圣地位。是他的纵行任性,不理清规戒律;是他字字惊艳,句句惊心的情诗。”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下·节选)
仓央嘉措是个性情中人,佛门的异教。
只是不甘心被命运撮弄,不能自主。有谁相信,指引着万千人生存理想的活佛,他的本身却被禁锢束缚着,比凡人还不自由?无可奈何的选择其实就是没有选择。命运筑起高墙,尖锐而不驯服的兽被囚禁着,在逼仄不堪的境地里自戕自伤,号叫着,舔着流血的伤口,遥望着远方,已经深坠的希望。
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他的离经叛道。拉藏汗灭桑结嘉措后,仓央嘉措失去庇护,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立,年仅二十五岁。
“宁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选择了一条比还俗更彻底的背叛之路。他的背影宛如暮色四合时天边的光影,破碎而亮烈。
竭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他以自己的方式选择至死不渝。他固然无法和自己血肉相连的命运决裂,但谁也无法阻止他的决心:再生。——连佛也不能。或者他是在说,缔尽缘是还尽情缘,重结法缘。愿今世情侣,成为来生法侣。佛祖本人亦是这样。
时光千回百转,执著和忘记没有差别。强加控制的忘记等于执著,而不加控制的执著等于忘记。所有的烦恼都会过去,你所需要的只是经历。通过经历摆脱我执,你将在爱情里发现你的慧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请用虾米帐号
这么引人的曲儿,能专心看书?
很不错的一款应用
就是喜欢!!!
看到第一首的描述,感觉LZ像出世的高僧
音乐与书的艺术盛宴
音乐小广告:推荐一首非常好听的歌
《半壶纱》—刘珂矣
真心不错哦!:)
阅读的好伴侣啊
专辑很好,但是介绍里提及抄袭成风的安意如着实让人不爽,,,
鲜翠的窸窣是碧空天河的流声
(第1页, 共172条)
黑了个美人瓜的其它精选集
收藏了这张精选集的人们...
关注虾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