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村附近美食卖四十块钱黑色裤子的

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思想札记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龙首村语之四十二:到安康观光去
&&到安康观光去&&&安康在陕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对安康的向往,一是有一些陌生的朋友,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吸引着我,二是安康的高速公路修通了,我还从来没有去过。人总对陌生的地方有好奇感,安康就是让我好奇的地方。早些时候,有朋友写信来,让我给《安康文化》写几句话,我是不假思索,就将自己的好奇感统统喷发出来。其实,从心底说,对于安康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还需要刮目相看。近年来,安康市最让人感到奇崛的,是有关华南虎的风波。这次选择的三个目的地,其中一个就是假华南虎事件的发源地镇坪。不过,这个选择与华南虎事件完全无关,纯系工作中的巧合。在镇坪饭桌上,有人谈到华南虎,大家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值得反思。这个事情的实质,主要恐怕带有扶贫救济的性质。镇坪县有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但是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属于山区,养活着六万九千多人,可以说出门便是山,有山即有岚。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究竟如何依靠,倒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些镇坪人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寻找一点争取发展和保护的资金。那个让人们取笑的“周老虎”,就住在距离县城七八里路的地方,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具而已。我不便深问这个话题,但是可以感受到不言的动机。再一个就是汉滨区,也就是原来的安康市。如今市管县体制下的安康市,相当于原来的安康地区;而如今的汉滨区,就是过去的安康市。汉滨区总面积有三千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乡镇四十八个,其面积之大、人口之重、乡镇之多,恐怕也是陕西之最。由于这里山区较多而耕地殊少,仍然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我对安康的朋友们说,咸阳地改市之后,有鉴于城市管辖的问题,将一个庞大的小咸阳市,也就是当下改成的秦都区分割为秦都与渭城两个区,目的在于便利行政管理。安康市汉滨区会不会也被“一分为二”呢?安康的朋友们说:这里跟咸阳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完全不同,高山、丘陵占领的比重很大,淡经济规模不足,不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因而影响到整个市区的发展格局。尽管汉滨区是全省最大的县级区,但也不必被分割。我知道,这是对于汉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负责任的认识,但是从发展趋势而言,汉滨区是否会像小咸阳市那样被分割,也未可轻断。当然,到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考察,乃是这次检查地方志工作的主要目的地。安康市地方志工作总体上是不错的,首轮《安康地区志》出版之后,就宣告首轮志书全部出齐了。同时,安康在第二轮修志事业中所做的基础工作,也有目共睹。但是就开展的程度而言,也还有进一步拓展和跟进的地方。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一个显著的工作特点,就是不事张扬,毫不艳乍,但却将一切有关安康地情工作揽于手中,使地方志机构成为地方地情文化的研究中心,甚至成为地方文献的出版机构,并且以扎扎实实的风格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通过《安康文化》杂志及安康文化年鉴的系列著述,使地方志事业与社会各界密切互动,与党政机构密切互动,与文化名人密切互动,与地情出版密切互动,在挖掘安康地情、整合人文资源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需要指出的是,安康市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格局,是与这个机构拥有的一位具有资深企业经营经验的CEO有密切关系。据说这位CEO出身军旅,有着军人的风范,办事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在地方志事业领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具有行政上和业务上的双向能力。安康的山水是秀美的。其最新名胜风景区之一瀛湖的面积之大,景致之美,远胜于日渐萎缩和都市化的西湖,所以在游览瀛湖的汽船上,我建议安康的朋友们再写一部《瀛湖志》,将安康的山水和安康的文化推向域外。安康的餐饮是丰盛的。安康餐饮文化不像西安,讲究所谓的皇家气派,而越是所谓皇家气派,在失去皇家风范的情况下,就变得泛滥不堪。这里的餐饮是百姓餐饮,具有强烈的南国风味,秦头楚尾,南北兼济,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安康的地域文化是璀璨的。不久前,有朋友赠送了几册《陕南红色歌谣》、《紫阳民歌集成》和《旬阳民间歌谣》等,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著述,用韵文的形式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让人感受良深。作为一个民间文艺与民俗学的爱好者,我对此殊感兴趣。安康的朋友是热情的。真诚而坦率,勇于坦白自己的思想,希望结交朋友,有所交流,是我对安康市诸多朋友的一种基本印象。过去评审《安康地区志》,仅仅留下了一种表面的印象,而今与热情、聪明的安康人接触,才感受到一种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安康的方言是多样的。上个世纪,安康走出了一位陕西督军陈树藩,一位书法大师陈少默,还走出了一位有作为的人民省长徐山林,据说他们都来自汉滨区,也就是地道的安康人。汉滨区的流行语言是关中方言,而走出这个区域中心岛链的周边地方,则是带有楚风渝韵的安康方言。汉滨区的语言走向,正是引领安康人走出群山,奔赴关中的一个标志。安康的门闱才刚刚开放。随着西康高速的全线贯通,原来需要艰难跋涉的天堑,变成了三两个小时即可到达的通途。尽管一路上修造了诸多隧道,“终南隧道”还是亚洲第一,一旦贯通也就畅行无阻。可以相信,群山环抱中的安康人,必将随着大道的畅通而揭开自己的面纱,将其秀美与真实的风貌完全奉献给域外的人们。安康非常美,值得造访;安康非常好,值得留恋。谓予不信,请看拙诗:&《安康印象》&旬阳有灵君,可惜无缘亲。终南开生面,秦岭隧道深。物源或可本,人力更当珍。安康割岭际,自然于此分。 兴安开雄镇,岭南金梦深。汉江捭阖去,秦巴率意新。歌咏正佳计,鸡鸣反归真。国心赫然在,举目邻家亲。 镇坪一关总,鸡鸣三省听。林壑自古深,国心于今明。秦楚首尾动,巴渝上下横。更有九头鸟,蔚成汉江亭。 安康多移民,渊源出湖北。鄂风扑面来,渝雨厕身飞。三省激壮举,一柱标清辉。镇坪款南塞,入陕觉梦皈。& 遇谪发岭岸,陕南非等闲。秦岭设屏障,安康化俗禅。古昔半夜到,今朝双辰旋。窃望将军令,收官镇坪前。掣签不求命,上吉祝心安。瀛湖红鱼美,螺峰绿盈川。最是牛郎笛,遥对织女岩。迩来鹊桥会,留景半边天。&&&&&&&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仲山甫,又名仲山樵,因早年生活在陕西关中北仲山麓而得名。本博客包括《仲山札记》《木泽札记》《龙首村语》《广济随笔》和《西京小语》等,收录了作者张世民有关历史·方志·文学等方面的文章。除个别文章属友情转录外,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
诚恳欢迎博友不吝批评。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平面媒体上刊登,请事先留言,予以告知。谢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思想札记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龙首村语之四十七:聆听张锦秋院士的建议
&聆听张锦秋院士的建议&&十二月一日下午,我拜会了年逾七旬的张锦秋院士。拜会的契机,是赠送她一册《咸阳百年图志》,此书有她的篆书题词。由于题词是我代为求得,所以成书也由我前往恭送。在西七路一座“资深”的大楼里,我站在了标有“总设计师”牌子的张院士门前。听听里面没有声音,我即推开这扇朴旧的房门,室内灯光闪亮,感觉温暖,但悄然无声。我定睛一看,才发现了层层叠叠的书堆后埋首的张院士。房间的布置,周围多是书架,但也不乏花树和装饰。因为事先跟她约定,确知她是在办公室的,但是每次前来,都见她埋首工作,一丝不苟。而这次来,厚厚堆砌的图书、刊物,更让她的身影完全淹没了。当同龄的老太太们唱歌跳舞,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之际,张院士仍然将一切的时间用于工作,经常外出奔波,为这个城市的规划、建筑与设计而操劳,作为晚辈的我,不禁肃然起敬。她起身翻阅着《咸阳百年图志》,说:这么快就出版了,有这么多老照片啊,这是搞建筑设计的人最欢迎的!她看到图志护封上的“咸阳古渡”,赞叹如此清晰、热闹和繁华的景象,并一手指向古老的咸阳城门楼,问:这个门楼到解放初还存在吗?我说:咸阳古渡的真正萧条,与苏联人援建渭河大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建国后上游水库增加,水量减少有关。咸阳城门楼可是附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它的拆除和破坏也让人痛惜。现在所剩下的,也就是凤凰台一段了。张院士说:西安城墙要不保护下来,也就看不出古城的味道了。如今到了西安,城墙就是一道古老的风景。我说:那还要感谢西安市的原市长张铁民,他在大家还不那么了解的时候,就千方百计,设法维修和保护西安城墙了。为此,我们一起谈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建的历史。张院士说:当年的史念海老先生,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他提出应该将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唐代含元殿的样式。尽管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说,要完全恢复历史风貌难以做到,但是这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我说:我从网络上读到有关您的一些著述、对话,其中有关传统建筑风格的设想,是极富人文价值的。一直想读到您的《从传统走向未来》,但是书店很难找到。张院士边说边站了起来,说:这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部论文集,出版很早了,书店早已买不到了。她在书架上搜寻了一番,说是一些朋友来偶尔馈赠,书架上也没有了。我说要不回头来取,她当即到楼道对面的房间,找工作人员取来一本赠我,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捧在手中,感到非常珍重,拜读的心情跃然而起,——尽管我不是建筑行业的人,但是对于这部向往已久的有关建筑与历史文化的著述,还是非常期待畅读的。我对张院士说:去年采访了您,《陕西地方志》2008年第五期刊登后,得到了一些社会读者的回应。因为您从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等角度,对地方志事业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要求。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一方面可能资料很丰富,如何筛选成问题;另一方面可能资料很贵发,重点搜集哪些资料需要研究,所以您从城市建设与规划设计第一线为地方志工作提出要求,对于深化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提高地方志的著述致用和现实价值,无疑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诚恳地希望您能够随时给地方志工作者提出建议和要求,帮助我们搞好地方志的业务工作。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化性质,也决定了它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更多社会阶层和社会读者的需要。张院士听罢,说:我们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很希望与历史学界、地理学界有所联系。譬如西安市城市规划建设中,希望进一步发展浐灞工业园,在那里有大的动作。同时,西咸新区的建设,也需要我们研究西安西部的地理问题。现在,迫切需要有关长安八水的详尽文献,要恢复“八水绕长安”的历史风貌,就必须对长安附近的水域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除了文字描述之外,更需要有一种地图,可以让人一望而知。历史上在长安附近坐落了很多宫殿建筑,诸如浐灞工业园附近的鱼藻宫,究竟在浐灞工业园的东岸还是西岸,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说:感谢院士给我的刊物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题目。我们将通过征集和采撷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努力将这个事关西安发展的历史话题加以研究。就我所知,西北大学韩养民教授有编纂《渭河文化志》的构想,而关中地区的水系,都属于渭河水系,所以通过历史学者、地理学者和水利学者的通过努力,澄清这些历史问题应该是具备条件的。在我拜会的时候,有人仍在门外等待接见。我也就隔断话题,起身告别。告别时,张院士慈祥而谦逊地说:这部书是繁体字,属于电脑处理,有不少繁体字搞错了。我说:从繁到简,从简到繁,汉字的转换总有认错祖宗的事情。她微微一笑,那个宽和而平和的神态,一直印在我的脑际。返回西大街驻地,我立即捧起《从传统走向未来》,欣赏着她娓娓的描绘和细腻的叙述,神情一下子就沉浸进去了……&&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仲山甫,又名仲山樵,因早年生活在陕西关中北仲山麓而得名。本博客包括《仲山札记》《木泽札记》《龙首村语》《广济随笔》和《西京小语》等,收录了作者张世民有关历史·方志·文学等方面的文章。除个别文章属友情转录外,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
诚恳欢迎博友不吝批评。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平面媒体上刊登,请事先留言,予以告知。谢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思想札记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龙首村语之四十九:关于历史人物的片段思考
&关于影响世界的陕西人物的片段思考&&&要撰写陕西历史人物的传记,尤其是影响世界的陕西人物的传记,首先就要对历史人物所在的历史时空进行必要的审视。历史时空是具体的,历史人物也是具体的,但是对于这些时空的界定,对于这些人物的思考,是需要将历史文献记录中的人物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加以区别,加以切割。于此,我有几点初步的思考:一、关于资料使用:一般来说有三重证据,一是历史文献,二是考古发现,三是民间传说。许多著述肯定前两者的证据效力,而对于后者的证据效力有所忽视。事实上,三种资料的证据效力也有不同:历史文献属于文人著述,不管是官方文献或私人文献,其证据力都是比较可信的;考古发现的证据效力,要根据说明对象的差别而有所区别,并非所有的考古发现证据效力都是一致的;民间传说的证据效力,也有说明对象的具体差异。对于上述几重证据,我们不能均等对待。中国传统著述最注重文献证据,而对于文物发现和民间口碑重视不足,二十世纪学术研究的一个最大贡献,正在于走出书斋,走出文献,到田野去考古,到民间去采风,扩大了我们的思想空间,也改变了我们的单一思维。立体地对待历史人物,正是当代学人的崭新思维。二、关于传记段落:作为两三万字的传记,不是很长但也不是很短。如果更长一些,会写的更加雍容;如果更短一些,会写的比较紧凑。最是这种有制约的篇幅,需要对传主进行适当的剪裁与缀联。如果传主的事迹简单,可能需要设法搜集;如果传主的事迹复杂,可能还需要进行鉴别。尤其是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写的人不少,牵扯到的资料不少,所有的文献资料相对丰富,如何进行筛选也就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建议根据各个传主的情况,进行必要的选择处理。涉及大的段落问题,应该以事件或活动为主要线索,是否增加标题,可以根据各人的认识加以考虑。三、关于话语视角:需要注意的是,“陕西”这个名词和“世界”这个名词,都是历史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尤其是“陕西”一词,肇始于元代行中书省,而且与今河南陕县有关。我们所记录的历史人物,都是在陕西这个历史概念出现之前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陕西人”。同时,世界文明也是相对的。所谓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只是特定语境下的定义,不能随意迁延与引申。事实上,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增添了世界文明的丰富性。但是,毕竟还有一些昆仑般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贡献,是任何时候都显而易见的。如何界定这些人物的世界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学术话题。不过,这些为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世界性并不都要用知名度来说明一切,更重要的还是用对人类文化的具体贡献来取舍。我们要注意中外文化的比较角度,也要看到中华文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可以说,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的人格存在,与文化交流、中西沟通的人格存在是一样的重要。远古人物的重要性,也不要单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来判断的,多重证据的不同效力,也牵扯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世界影响力的总体判断。四、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陕西地方人物研究的人,我觉得,对于这些人物的研究和认识,需要注意不同的话语角度。诸如文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都将有不同的认识结论,而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对多种审查视角的一种文化整合。这种整合的文化基础,正是立足于全球视野下的人文观念。文学的带有审美的优长,历史的带有叙事的优长,哲学的带有反思的优长,而这些都构成了重新认识历史人物的一种文化视角。缺乏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在文化比较中增强我们的自信力,那是会在历史面前感到自身渺小的。作为如今的陕西人,需要有一种超越现实发展力的文化自觉。&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仲山甫,又名仲山樵,因早年生活在陕西关中北仲山麓而得名。本博客包括《仲山札记》《木泽札记》《龙首村语》《广济随笔》和《西京小语》等,收录了作者张世民有关历史·方志·文学等方面的文章。除个别文章属友情转录外,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
诚恳欢迎博友不吝批评。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平面媒体上刊登,请事先留言,予以告知。谢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思想札记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龙首村语之四十一:与故旧相遇
&与故旧相遇&&一位二十多年前的老朋友陈培杰君,昨天不期而见。他带了十七八岁的闺女来西安配眼镜,而我的二十二三岁的儿子也来西安复习功课,我们当年在一座小县城自由晃荡的时候,还都是单身汉,而今不仅家庭早已建立,而且子女都已亭亭玉立,卓然成人,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尽管我们的距离不很遥远,但是相遇时如此艰难,相隔是如此久远,真是当年的交往所不可期待的。我于一九八三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几乎是在接到分配指令的一个小时后,我就在三原县人事局签上了自己的报道名字;后来尽管有点后悔,如果迟到一点,或许有更好的岗位可以选择,但是单纯的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就背上书包,兴高采烈地乘坐火车去单位报到了。就在我报到后的几个月之后,这位老朋友才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姗姗而来,成为县农业局的一名技术干部。他本身老家就在三原县,其父亲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但他当时七十七岁的母亲,信仰天主教,喜欢阅读圣经,让人有一种肃仰的感觉。我曾经与他母亲辩论队宗教的看法,尽管老太太辩论上不是对手,但是她勇于挑战,急于表明的心理,也让我感觉了一种信仰者的虔诚与较真。我的这位老朋友,他在三原县农业局工作期间,有一次奉命测定当年的小麦产量。我与他一道骑上自行车,在沿途的集体农田里,选择最好的、较好的、较差的三种类型,然后随机地选择一平方米麦田,就认真地计算起小麦产量来。要知道,全县数百万亩的麦田,就是靠这三平方米耕地来权衡其年度产量的——也正因如此,我对于历来所汇报的丰收丰产与亩产总产,总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庄稼尚未登场,就宣告当年亩产丰收的新闻报道,一看就知道是一种主观的产量,是一种掩人耳目的数字游戏,是根本当不得真的。他与我的这次经历,在他是一次正常的记述活动,而在我则是巨大的心理挑战,更是我看清当年的连续丰收假话的一个证据。我们当年一起意气风发,一起风华正茂,一起藐视一切,也一起东游西走。他跟我一起,曾经从县政府的地道口,一直探索到清河岸边,并从那里出来,在清河岸边读书。有一次,我们在清河岸边,采摘了不少秋季枯黄的野草,我将这些野草捆绑成束,悬挂在招待所卧室的墙上,作为一种大自然的荒凉与苍古的见证。每天在这束野草之下读书学习,挥笔作文,感觉是与一种古老与代谢的对话,是一种与生命的残骸对话。我当时一边与年轻的朋友对话,一边撰写自己的理论文章,似乎一心不能二用的话,完全是无稽之谈。我感觉自己的青春是如粗具有爆发力,自己的经历是如此旺盛,真是有一点不可思议。每天网上也就睡三四个小时,经常是早饭从中午开始,下午和晚上,才是主要的活动时间和工作时间。经常是通宵达旦,毫不疲倦。一本书到手,是用不了几个小时来阅读的。几乎每周都要到图书馆去,借阅新书,归还老书,而且一有余暇,就与年轻的朋友们侃侃高论,诡辩不已。我们在清河边,一起编唱打油歌。我记得有一年植树节,在西郊的清河湾回来的路上,我与忘年的老朋友相喜德一起,他介绍自己从新华社返回后,在三原县城关镇搞统计,一搞就是十四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西北政法学院想调他去工作,可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异地生活,不如在三原老家,也就放弃了这次机会,此时他已经感到有点后悔但也无奈。当时我们植树之后,我哼唱了一首“在清清的请河边,栽上那一棵树,再过上二十年,将成为栋梁材”,因为我自幼没有学过音乐,可以说五音不全,是各典型的乡娃和音盲,为了让自己有一首自己的歌,我就哼唱了这首《清河湾》。我的这位老朋友,跟我在请河边一起游玩时,我再次哼唱起来,他当即合唱了一首,成为我们告别三原的最后一次游历的见证,可惜我写在日记本里,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了。在三原县,我工作了五年,他则比我较早地离开那里。他到阎良去,我是送他去的一个同伴。而今我辗转咸阳十九年,到西安也两年了,而他在阎良,也经历过几次工作变动,现在是科协主席。不过我更胖更臃肿了,而他窈窕依旧,精神依旧。如今,与故旧相遇,既是一种难得的交流,更会带来无限的感慨。为了寻找到他,我曾经想尽办法,才通过一个工作上的新同行,找到了他的行踪。但是真正从联系到见面,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晚上,我与同床而眠,一起回顾当年的往事,也真是其乐融融。孩子们听起来,似乎也像听天书一样可爱。次日清晨,送老朋友走的时候,小雨霏微,这也是我们当年告别的时候的一个情境。真的,送他上车,我才感觉到了岁月的流动与动荡!&&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仲山甫,又名仲山樵,因早年生活在陕西关中北仲山麓而得名。本博客包括《仲山札记》《木泽札记》《龙首村语》《广济随笔》和《西京小语》等,收录了作者张世民有关历史·方志·文学等方面的文章。除个别文章属友情转录外,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
诚恳欢迎博友不吝批评。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平面媒体上刊登,请事先留言,予以告知。谢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思想札记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龙首村语之四十六:冬日随想
&&冬日随想&一不小心,一个冬天又过了一半。冬至尚未到,但是昼夜长短,业已判然分明。今年的冬季,降雪格外的早,所以不到供暖的日子,人们已经在期盼暖气了。不像往年的暖冬,总也盼不到下雪,也就对暖洋洋的暖气有了怨愤:不那么热,偏收那么多钱。是的。人的欲望,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古人说,在有病的人眼里,医生最金贵,而在寒冷的人眼里,暖气最金贵。我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我自己如此定义。一日不可以不读书,眼睛不疲倦,是宁肯不吃饭,也不肯放下书本的书呆子。偏是在冬闲的日子里,大脑不断地激发一些思考,也产生一些疑问,迫使自己要重读《中国思想史》,在那里汲取精神的营养。否则,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已经让我的大脑发呆,有了一种不可填充的空白。有朋友约我思考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陕西人。我想,这个话题的核心,在于为陕西人张目,为陕西人壮胆,让世人感受陕西人的历史胸怀。但是,世界是动态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明民族的唯一性也就是世界的唯一性;同时中外是相对的,历史上的“中”是相对的,历史上的“外”也是相对的,关键不在于这个边疆的划分,而在于中西文化交通的联系。有人说,如今西洋的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西洋的节日也影响了中国的节日。中国人都在学习美国人的外交风格和行事路线,放弃了历史上一个发展中的弱国的外交思路,在外交方面正改变韬光养晦的思路,而致力于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过,为国际形象买单,超过给老百姓花费,既是过去中国外交的独特作派,也是当今中国外交的一点乖谬。中国的边界线,也有一个历史性的演变过程。由于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长期基于一种自我天下中心的理念,民族国家的心理不那么严格,中原与边塞的关系也屡有变化,近代意义上的对等外交思想还不明确,所以以一种传统的外交心理应对近代的外交关系,就难免感情用事、主观用事。国家、民族利益第一的外交主张,就不免受制于一种极度膨胀了的赐舍心理。有个时候我们的最高国家领导人,为历史上的恩怨而向邻国道歉的举止,也就说明了问题。要研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陕西人,也要甄别“陕西”一词的历史性。陕西是元代才出现的特殊区域概念,距今尚且不足千年历史。而且千年以来,陕西的境域也在不断调整。从最广大的明代陕西,到如今的陕西,其区域范围是不断缩小,管理力度也有所调整。即使这些历史人物曾经在这里生存或生活,也要甄别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梳理和认识。遴选历史上的陕西人,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能机械地以当代的境域来加以辨析。由于陕西是动态的概念,陕西人也应该是动态的概念。写人物传记,资料是一个困惑,转换思维更是一个困惑。善于将思考的困惑变为切实的行动,并且推陈出新,有所发明,既是所有学人的期盼,也是所有读者的期盼。但问题在于,不同职业的作者和读者,必将有不同的致思路线,期望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的作者,拿出一个走进同一个人的大脑的文章,那是比让具有不同技艺的人,来适应一个厨师的烹调要求更加困难。所以我觉得对这个问题,最需要认真思考,仔细筹划。冬日是寒冷的,也是温热的。寒冷其外,而温热其中。这种温热的精神来源,正在于有所思考。思考是冷静的,但是思考活动本身,是可以增进大脑运动的。我想,凡运动总会产生热量,也总会让人有一种担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朋友打来电话,我也就以此告别这个匆匆的冬月的最后一日。&&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仲山甫,又名仲山樵,因早年生活在陕西关中北仲山麓而得名。本博客包括《仲山札记》《木泽札记》《龙首村语》《广济随笔》和《西京小语》等,收录了作者张世民有关历史·方志·文学等方面的文章。除个别文章属友情转录外,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
诚恳欢迎博友不吝批评。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平面媒体上刊登,请事先留言,予以告知。谢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首村附近城中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