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影响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因素

&陈杰辉&&& 卢世义&&&&& 2006.04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顺德)的雨水排水的特点、遇到的问题, 认为目前在城市建设中,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城市水利规划不能滞后,并就如何做好对城市雨水排水规划,提出具体的技术措施。对解决近年城市新建区域暴雨过程出现的排水不畅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主题词:雨水排放、问题、规划、对策
  顺德区被列为佛山市另一个百万人口中心组团,标志着顺德城市化进程迈向新的台阶。作为城市规划中的排水专业,也面临着从分散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向大城市规划设计过渡。规划区的面积,明显加大,以往的规划,局限于小城镇的中心区域,面积由 3-4 KM²,或多至10-20 KM², 集雨面积较小。伴随城镇区域拓展,甚至镇区相连成片,变为大城市区域,规划面积达到100 KM²或以上。日一场总降雨量约为151毫米的大雨,将顺德区大良街道城区约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排水不畅的雨水淹浸,在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种种问题凸现出来。作为城市排水设计区域,面积以倍数级加大。排水系统的新旧、内外衔接,雨水的排放由农田排水向城市排水的过渡,排水系统的可靠性等问题。
  一.&现状排水模式和特点  1.&顺德地区雨水排放模式:  雨水通过街道集雨设施汇进排水管道,由管道进入河涌,再通过河涌排入河道(珠江的西、北江河道)。但由于顺德的地形特殊,顺德城镇建成区和农田的地面高程往往低于大江河的常水位,加上在潮汐的作用及上游洪水的影响下,河道的水位经常发生变化,水位低时,雨水可利用地面与河道水位差自流排出,当河道的水位高时,则通过提升泵站,经提排后进河道。形成“地面――内河涌――(自流/提升)入河道”的排放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节约运行经费(电费),在养鱼业水位容许的前提下,减少开泵时间,采用“地面――内河涌――储存(延时)――(自流)入河道”的排放模式。
  2.&基于地理的环境,排水也有如下特点:  顺德地区具有三角洲地貌特征,河网密,小涌、小丫多,地面平坦,地面高差小,鱼塘水面多。地面与河涌的常水位高差小,并且,在洪水期,堤围外的珠江河道水面高于大部分堤围内地面。在一般涨潮时,当河道高潮水位接近围内地面或内河涌控制水位时,要关闭河涌闸门,阻挡外江河水倒灌,待退潮时打开闸门,利用水位差排出雨水及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关闭河涌闸门期间,雨水和生活污水需储存在内河涌(湖)内。  在洪水期及涨潮期,河涌闸门关闭,内河涌储存雨水超出其容许水位时,则需要开泵提升,排出围外,否则,受外江顶托,贮藏在围内河涌的雨水如不排出,到一定限度时地面会受水浸。影响渔业和农业的生产。  故水闸的启、闭调度,提升泵的运行启动,在雨水排放系统中,起关键的作用。  提升泵站的建设、运行与维护,需大量的资金。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按2005年的造价,提升泵站的建设约为80-130万元/立方/秒,泵站运行管理费用(含电费、日常维修费、日常管理费及人员工资)约为0.01~0.012元/立方。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减少提升泵站的建设,减少运行经费,对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意义。
  3.&排水管理  目前,由于行政管理上的分块,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两部门分块负责,街道市政管道由各镇城建办负责,内河涌、水闸、提升泵站由水利会负责。
  4.&设计内容和方法:  城建规划部门以城市设计的标准,根据相应的城市排水规范设计和建设街道雨水管道,由于尚处于农田排水向城市排水的过渡期间,大部分排水设施沿用原有设施,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水利部门仍停留在满足农田排水,并以农田排水的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并逐步以广东省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标准达标建设。  城建规划部门与水利部门雨水排放采用的设计技术标准比较表:
城建(规划)部门
水利水利部门
使用规范、标准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排涝标准:特别重要的城市市区,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1天排完的标准;重要城市市区、中等城市和一般城镇区市区采用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1天排完的标准。――摘自粤府办(2002)95号文《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城市管道雨水排水管道
排水区域内河涌、排涝泵站,控制内河涌常水位及最高水位
根据顺德暴雨强度公式、管道排雨面积、管道出水口水位、计算排水管道
根据排水区域面积、24小时设计暴雨量、调蓄水体容量,计算内河涌水面线、内河涌常水位及最高水位、控制排涝泵站容量
  二.&雨水排水中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市政建设投资,对市政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但在排水系统上出现的问题依然不断,甚至出现十几年来从未水浸的地方,搞了建设以后,反而受淹的现象。如大良街道金桂花园的开发建设,其下游的南霞片区雨季积水;日下雨期间,大良城区多处地方在暴雨期水浸;这些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检视排水系统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  1.&排水规划滞后  据了解,目前的城建规划,停留在城镇建设的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上,而与之配套的区域雨水排放体系专项规划尚不完善或尚未开始,区域雨水排放体系仍停留在农田水利管理规划上,规划雨水排水排放按暴雨强度、地面标高,设计街道雨水排水管径和走向,排水管就近排入河涌,河涌接纳管道排入的雨水。  土地利用规划中,区域雨水排水仍停留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概念上,规划设计过程中,雨水就近排入河涌即完成,河涌是否能顺利接纳或外排,则交给水利部门去处理。而对于雨水管道出口的瞬时出流速度及各分段时间内的总出水量,在排水规划设计中,未与河涌的截面和水位衔接。  水利部门作为排水控制,只能对排入河涌的雨水被动地受纳,不能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来调整雨水的流向,流量,排水的管理亦只依农水排涝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同时,并无按城市设计中的暴雨强度来计算瞬间危险流量。
  例如,某工业区(第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在雨水排放中写到:  5、雨水工程规划  (1) 排水标准  建成区排水标准:重现期P=1年。   (2) 规划原则  ① 分散就近排入区内河涌。  ② 尽可能提高管底标高,满足自流排放要求。  ③ 尽量利用现有内河涌水面作为泄洪区,以降低建成区的标高。  (3) 雨水排放设施规划布局  ①雨水量计算  顺德地区年均降雨量1672.1毫米,经多年降雨数据统计,顺德地区暴雨强度公式为:&&& & Q=(+0.276LNP ))/ (t+9.110)0.695其中: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p―设计重现期(年)&& &&&&&& t―为降雨历时(分钟)&&&&&& 综合径流系数:旧城区0.7-0.8,新区0.6-0.7。  ② 雨水管网规划  本区利用现有的河涌,结合现状雨水管,充分利用地形,把排水系统进行合理分区,保证雨水管渠以最短路线、较小管径把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体。雨水尽可能采用自流方式排放,避免在区内设置雨水泵站。雨水管渠沿规划道路埋地敷设,干管起点覆土深度≥1.0米。当道路红线宽度≥40米时,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干管。
  规划滞后,造成区域雨水排放体系建设与城镇建设的不同步,产生下列矛盾:  A.&模式不同  在城镇建设之初,镇区占雨水区域面积较小,尚在“农村包围城市”期间,城镇区域面积占雨水区域面积比例很小,城镇区域仅为大区域的一小局部,镇区内市政排水管道短、管径较小,整个雨水区域的主要矛盾点在大区域的农田水利上,解决了农田水利(排涝、灌溉)问题,也同时也解决了城镇基本排水问题。  随城市化进程的提高,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也使相当部分的地域(例如小的河道、湖泊和湿地)为不透水地表所替代,加上部分河涌疏于管理而淤塞,减少了蓄水空间,作为受水体的河涌、湖泊(鱼塘)和湿地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由于不透水地表的雨水下渗入量几乎为零,使径流系数增大,也使雨水汇流速度大大提高,从而使河涌水位升高时间提前。排水系统的完善,如设置道路边沟、密布雨水管网和排洪沟等,增加了汇流的水力效率。城区中的天然河道被裁弯取直、疏浚和整治,使河槽流速增大,导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城市包围农村”的用地模式,使沿用的农水计算及管理模式不再适用。  B.&排水标准不同  a)&用于农田水利上的排水标准:  3.2.2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  ――――摘自《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b)&用于城市市政建设上的排水标准:  第2.2.1条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s=qΨF&&&& &&&&&&&&& (2.2.1)  式中:Qs-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 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摘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从雨水量的计算单位上,已有明显的不同,农田水利的规划上是在一段时间内将某水量排走,并着眼于整个区域的排水能力,对应的是该段时间暴雨量。城建的规划上是要求某一瞬间雨水管的排水能力,对应的是暴雨强度。  实际的管理上,农田水利(除部分养殖业)可容许1-3天排干;而城市工商业、居民生活区如水浸10分钟,其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对经济影响乃至投资环境影响是沉重的。可见城市工商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区对雨水排水的要求明显区别于农田水利。
  C.&设计方法的不同  设计方法的不同带来区域排水系统中的上行系统(即雨水通过地面排水管道排入内河涌的系统)与下行系统(即内河涌所受纳的雨水通过水利设施排出西、北江河道的系统)不相协调。  目前的城建规划,是将雨水排水按暴雨强度、地面标高来设计街道雨水排水管径和走向,排水管就近排入河涌,规划假定作为受水体的河涌,在任何时候都能无条件地全部接纳管道排入的雨水。  水利部门在做区域排水规划控制时,是假定了区域内的河涌是按面积比例,均匀地受纳地面的雨水量,并通过一定的时间,把河涌所受纳的雨水排出河道的(平均排除法)。  以上设计方法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较小容量的河涌,可能实际需要受纳较大面积的地面雨水量,而较大容量的河涌,实际却只受纳较小面积的地面雨水量。此种情况下,即使排涝标准再高,局部地面积水也是很难避免的!
  D.&土地利用与市政排水设施的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出于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及城市景观的需求,除对主要大河涌(划定保护)保留外,对原有的中、小河涌作大量的覆盖、填埋,又未预留补充滞水、蓄洪等调节水环境的湿地(半湿地),对区域的径流系数改变较大。大量的城市硬地化使雨水汇流时间加快,排水峰值加大;调蓄能力的减少,也使排水峰值加大,直接加大排涝泵站的装机容量、同时也增大泵站机械开机运行的频率。那么,填涌用地的收益与增设泵站的投资及运行费用能否相抵,是收益大还是投资大,或是存在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应从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应的区域排水规划中进行多方论证,找出最大效益点。  另外,管理、投资上的分块(土地利用效益归镇、水利设施投入由镇、区分担),盲目追求城市绿地景观,及出于对小河涌管理的方便,使各级村镇政府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覆盖河涌,利用土地,轻预留排水通道和调蓄库容。
  2.&城市设计过程中,雨水管道计算方法有误  顺德的城镇排水设计,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凭经验布置,到九十年代的按规范公式计算的进步,我们所使用的常规的雨水管道设计计算方法,是按雨水管道排出河道、排出口高于河道水面,如排出口低于河道水面则增设提升泵站。然而,位于珠江三角洲的顺德,由于地貌的原因,地面标高较低,排水出口高于河涌水面、自由排入河涌的条件较差,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按较小物理坡度选取管径,排水管出口仍淹没在常水位以下,排水管出流受水体水位顶托,并非自由出流,与我们常规设计方法的计算假定不符合。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14-87(1997年版)及《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中要求雨水管按满流计算,并应考虑排放水体水位顶托的影响。该原因引起排水管径的计算误差,估计达30-50%。
  3.&人水争地现象导致部分河涌管理失控  在推进城市化之初,由于片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土地开发效益,加上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大面积的无序的土地开发利用,不同程度地对原有的农田水利河涌网络系统造成破坏。规划的滞后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管理者未能对原有河涌网络系统实施有效的保护、控制和管理。  人水争地现象导致部分河涌管理失控,一些河涌被填埋、堵塞却没有开挖新的渠道给雨水宣泄,一些河涌虽得以保留却未能严格控制有效的畅流断面,还有一些单位、企业或耕户不断在河涌上搭建种植棚、甚至建筑物,严重减低河涌的过流能力。据了解,有些河涌上违章僭建物使排水通道的缩减达70%,个别甚至缩减为50%。
  无论规划、建设的河涌有多宽,如果不给予有效的管理保证,讨论其排水能力是多余的,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河涌的管理,加大对河涌网络系统的规划、控制和整治、建设力度。
  由于上述原因,使雨水排放在规划之初已先天不足,后期建设中设计方法的误差,再加河涌排水通道上违章建筑缩窄排水截面,使雨水排放步履维艰。
  三.&对策  1.&规划不能滞后,城市规划中,应将雨水排放作为一专项规划,城规部门与水利部门共同合作,及时按城市水利的方式进行规划,并结合城市发展分期建设的进程,同步建设城市水利设施,将农田水利逐渐向城市水利过渡。  2.&适当提高城镇雨水管道设计标准,设计暴雨重现期取2年,使之与广东省政府防洪文件要求的城市市区排涝标准相协调。现设计中多取规范的设计暴雨重现期1-3年的下限值1年进行计算,按照佛山市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邓东升、张建明同志2005年10月&佛山市禅城区城镇排涝标准初步研究&,以及福建省水利规划院陈斌同志对福州及政和城区60分钟雨量资料各约2 KM²片区的设计涝水流量计算分析的结论:“城建部门的设计暴雨重现期1年、2年、5年与水利部门的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排涝标准大致相当。” 城建部门配合广东城市市区排涝标准所要求的计算应取重现期2年。采用“设计重现期为2年,120分钟降雨历时”,按顺德暴雨公式试算,雨水管流量比设计重现期为1年约增加24%,排水断面需增大,涉及到增加投资等问题,建议选取顺德中心城区分区或其他某一分区进行计算,比较分析。  3.&地处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千百年来形成的地理地貌,地面标高,不可能在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时间,就将其升高改变太多,泥土资源也不可以大量提供,地面标高较低,地、水面相差较小,已成为事实;但是,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开发来支撑。在土地利用开发中,保留主骨干河涌,保留良好的排水通道,适当留出调蓄库容,覆盖小丫小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是良好的用地概念,但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弥补。以保持原来的区域径流系数(注:这一条难以达到),或将其变化影响减为最少。  因此,我们以为在排水规划和设计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下:  A.&对原主干河涌的宽度,应保留,有条件的,应加宽。  B.&对河涌的横断面进行改造,降低河岸,利用河岸边绿地作临时泄水断面,从而达到增大暴雨期的河涌过水断面,又能改善城市景观的目的。
  C.&增加调蓄湖面积。调蓄湖可接纳大量的雨水,可以削减提升泵站来水峰值流量,减少提升泵站的排涝压力;在城区中区有一定数量的水体有利于城市景观和改善环境。但也存在由于调蓄湖水位下降时,城市景观较差,可结合B. D. 的方法处理。同时调蓄湖须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  D.&发展城市综合绿地。城市综合绿地是一新兴的手段,是利用在水位之上的地块建造绿地、停车场、运动场或其它活动场所,当发生多年一遇的大暴雨时,利用常水位和最高水位之间的巨大空间来储存调蓄暴雨峰流量,减少洪峰对周边或下游重要区域的水涝灾害,暴雨过后再通过利用、排放、下渗、蒸发等恢复到正常水位。在顺德,可兼顾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市民体育运动场、休憩场地来建设。如果,在拟建的体育公园采用该方法,可充分发挥场地的效用。
  E.&选用合适雨水管道计算方法,考虑排水受水体水位顶托的计算,改良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使之适合本地的客观实际。对排水管末端出口淹没在常水位以下,排水管出流受水体水位顶托的计算,可采用巴甫洛夫斯基的比阻计算公式,通过水头损失来设计计算。  F.&加强骨干河涌的行政管理,及时清淤,疏浚河涌,保持畅通,清除违章僭建物并保证其过水断面及排水能力。  G.&建立起主干河涌的监测系统,加强骨干河涌的动态监测,获取河涌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H.&建立制度于每年的春节后、雨季来临前,对城区内排水主干管、主干河涌全面清淤。  I.&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暴雨预报联动制度,加强对大雨或特大暴雨的预报。水利部门加强对泵站调度,适时和适当调低暴雨前内河涌水位,从而加大整区域的库容和落差,可补偿旧镇区早期建设未达到标准的排水能力,同时弥补原有雨水管道计算方法上的不足。
  4.&规划的过程中,区别于地势高,地水面高差大的地域,充分认识本地区地理特点,河网丰富、地面与受水体水面相差较小的特定因素,深入探讨适合本地域的排水模式,扬长避短地加以利用,将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
  本文所反映的问题未必完全符合实际,着眼点的不同,难免以点盖面,亦有部分数据未有掌握详细数值,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指正,希望能将顺德地区排水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A.&《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14-87(1997年版)B.&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第二版.2004年4月第四次印刷.P6-P20C.&于布:《水力学》2001年3月第1版.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次印刷.P163-P169,P173-P177D.&《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E.&粤府办(2002)95号文《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F.&佛山市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市禅城区城镇排涝标准初步研究》邓东升、张建明2005年10月G.&《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第一期:《城市排涝规划的再思考》陈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实验方案格式:1 研究题目: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 推测:3 实验方法:4 器材:5 实验组、对照组不同的条件:6 实验组、对照组相同的条件:7 结论:除了这7个要求,还可_百度作业帮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实验方案格式:1 研究题目: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 推测:3 实验方法:4 器材:5 实验组、对照组不同的条件:6 实验组、对照组相同的条件:7 结论:除了这7个要求,还可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实验方案格式:1 研究题目: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 推测:3 实验方法:4 器材:5 实验组、对照组不同的条件:6 实验组、对照组相同的条件:7 结论:除了这7个要求,还可以自己补充几个重点。(清楚、详细)
背景和目标前面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蒸发或被植物吸收,剩下的雨水在地面流动成为径流。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径流在地面流动带走了这些微粒。由于重力作用,径流和它携带的物质向低处运动,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和其他径流汇合,力量增大,带走更多的土壤,在土壤中形成切沟,切沟相互汇集又形成大的冲沟。水流通过冲沟时力量已经很大,能带走土壤和岩石,因而拓宽了冲沟……流水就是这样不断地侵蚀着地表的。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本课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雨如何影响土地”;第二部分是“影响侵蚀的因素”。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姜家镇小&& 方军霞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小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的范畴。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而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本课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这一自然现象的开始,是对侵蚀作用认识的启始课。接下去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是对侵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概念的生活化。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则是对本课知识点的深化与延伸。因此,本课的知识点的落实尤为重要。必须将“侵蚀”的科学概念,落实到位,落实到家。这样对接下去的探究活动,以及对沉积的外力作用认识才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影响地球地形、地貌变化的不单单只有风化作用、生物作用,还有侵蚀及其他作用形式,使得学生的探知欲进一步加强,更能激发学生对地球对宇宙知识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将重点放在明确什么是“侵蚀”这一概念上,对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只做简单探讨,下节课再重点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及流程图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组内或班内交流。
4、探讨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教学难点:
学生对“侵蚀”的理解,“侵蚀”概念的得出。
教学准备:
为各小组准备模拟实验的材料一套: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硬纸盒、报纸、瓶盖扎了孔的空饮料瓶、水、透明的一次性杯子等。
实验记录单。
1、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雨水对土地会有影响吗?(稍停顿)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2、雨水真的会对土地产生你们所说的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学生各抒己见。
2、学生明确。
二、设计实验
1、现在没有下雨,我们怎么来研究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出示相关材料,问它们可以代表什么?(教师出示已经堆好的地形一块、自制的洒水壶)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
5、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提出建议。
1、学生说说自己的建议。
2、学生说说这些材料用来做什么?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
5、点评其他组的设计,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方案。
三、模拟实验
1、设计好了实验方案,我们可以开始实验了。(发放实验器材及记录单)
2、这个实验主要研究雨水堆土地的侵蚀,那我们怎么知道土地有没有被侵蚀呢?雨水有没有发生变化?
3、想的很周到,那我们就先观察下雨前的雨水和土地,把它们的情况记录在记录单上。
4、点评学生的观察结果,补充完善。
5、现在真的可以开始实验了,那你们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呀?
6、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7、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1、各组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要在实验前观察土地和雨水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
3、各小组观察“下雨”前的“土地”和“雨水”,做好记录。
4、交流观察结果,互相点评。
5、学生说说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6、学生明确操作要求。
7、学生分组实验,组长负责分工。
四、交流汇报
1、实验结束,收拾好自己组的器材。
2、把你们组看到的现象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实验前后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雨水发生了哪些变化?
4、你觉得雨水对土地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影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这就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那你觉得什么是“侵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课件出示“侵蚀”概念。
1、学生收拾好器材。
2、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点评。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讲解“径流”概念)
4、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侵蚀”。
6、学生明确。(齐读概念)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引起地表变化的一种自然作用——侵蚀。
2、那你们觉得怎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呢?
3、教师点评,板书。(下节课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4、布置作业:从已知的影响侵蚀的因素中选择一个,写好研究计划。
1、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巩固概念。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3、学生明确。
4、学生撰写研究计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