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与秦朝和商朝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并说出他们灭亡的原因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上传于||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切​合​教​材​,​于​师​生​均​有​帮​助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思维-随堂练单元检测与综合检测题及答案(9套)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思维-随堂练单元检测与综合检测题及答案(9套)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93|
上传日期: 08:10: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思维-随堂练单元检测与综合检
官方公共微信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2000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夏、商、周、汉_百度作业帮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2000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夏、商、周、汉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2000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材料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作业评述的?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这题是作业吧?好好看看下面的,摘抄几句重点就是满分了  还有一句,制度创新要建立在仁政爱民的基础上!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己戍边称为“践更”)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就目前对始皇帝陵边修陵民工瓦当的发掘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秦朝修筑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粮草大部分来源于关东地区.我记得探索与发现当中有一期说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的,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  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国凡攻略一地,必夺其地,迁徙秦民居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厓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等等等等.这也是上面所说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的原因.而且,秦国关中地区的人只是苦于严厉的法律,而并不是苦于徭役,他们的经济并没有受非常大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末大起义之后,所有的爆发点都在关东,而关中地区始终没有发出一叮点火花;刘邦进关只是约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有了关中,粮秣极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领导人素质的变化.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才能远远不如秦始皇(虽然按史记的记载,二世即位之后的春天就出行郡县,在4个月内东到浙江北达渤海并太行而还,如果这个记载是事实的话,这无疑创造了古代交通条件下的高速度记录.这似乎可以说明秦二世并非无能之君,但是显然的,即便如此,二世个人的阅历和火候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  综合上述原因,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除了晋是割据,宋是战争,元是起义;秦亡于宦,汉亡于宦,隋亡于宦,唐亡于宦,明亡于宦,清亡于宦,可见太监不是好东西。聊笑!
长文,多图。&br&&br&仅从各朝&b&组织结构设置&/b&上探讨历史各朝代的特点,以及各朝灭亡的原因。&br&其实换个角度,把各个王朝作为企业来看,把政治制度作为企业制度来看,把统治者作为管理者来看,会有意思得多。朝代的更迭史也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史。&br&在这里,谨将各朝看做企业,那么企业的组织机构必然由企业的基因决定,企业的发展和消亡也可从组织机构上略见一斑。&br&&br&10月29日更新晋和隋&br&10月30日更新唐&br&11月2日更新:感谢各位的支持和期待,说实话其实已经之前完成了各朝代分析的粗略版,但是意外收获这么多赞和关注,着实是有点压力,也想写的更加完善,所以要对粗略版做做加工。由于这段时间出差在外,难有完整的时间重新翻阅资料来验证,所以更新进度可能会稍慢,尽量本周更新宋元,下周更新明清。再次感谢各位,同时欢迎共同交流探讨,一家之言毕竟有限,且个人选择的角度也比较局限,欢迎补充。&br&11月4日更新宋&br&-----------------------------------------------------------------------------------------------------------------------------------------&br&其实有心人就可以看出,历史确实是个可以经细细琢磨的东西,从历史各朝代的组织机构设置上完全可以揣摩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设计的精髓。&br&组织结构设计就是一个让决策者激情澎湃、却又无比痛苦,既想实现管控、又想发展业务,不断吸取教训、却又不断制造麻烦的过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看了太多的中国特色、也强调了太多的中国特色,不管是历代朝廷和政府、还是当今我们所在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貌似简单,但做好不易、做坏却是分分钟钟的事。&br&&br&本文行文有所借鉴:&br&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br&微信公众号:煮酒谈史。10月25日推送文章:&a href=&http://mp./s?__biz=MjM5MTUyMjQ2MA==&mid=&idx=3&sn=0a54f07f43de0e1821cf25d&scene=1&srcid=1025CcJtzHwrbRJpJJOZK9yv&key=b410de7f48c43a81dc53919edcfd0c38b7e051a6efc&ascene=1&uin=MTc0NjgxNjIwMA%3D%3D&devicetype=Windows+8&version=&pass_ticket=U0%2FC3Sa7TYTePwKqQm1OBG3dCqqSXQec9%2FrCIn2%2BiMRx3mHwbjarZM7fZ%2F8b0EW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万万想不到,中国的历史其实是三个短命鬼打造的&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b&&img src=&/ae3c1f4fcaa4_b.png& data-rawwidth=&705&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5& data-original=&/ae3c1f4fcaa4_r.png&&1、夏王为最高统治者,在中央政府层面下设分管各个领域的文官。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第一个朝代,尝试了在管理层面的探索&br&2、施行分封制,分封诸侯国,诸侯国隶属于夏王朝但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在政治上为从属关系,经济上为贡奉关系&br&3、探讨其灭亡原因:&br&&ul&&li&夏朝处于部落联邦制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分封诸侯且诸侯国自治在客观上给了诸侯国独立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br&&/li&&li&&p&当日积月累,强大的诸侯国孕育自身实力,一旦夏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把控全国局面,夏王朝核心的能力不足以震慑诸侯国时,诸侯国便开始考虑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唯独等一个道义上的机会&/p&&/li&&li&&p&于是,夏桀给了这次机会&/p&&/li&&li&&p&夏,扑街&/p&&/li&&/ul&&br&&b&商朝:不长记性的夏朝翻版,哀呼商汤&/b&&br&&br&&img src=&/7faebe3fd466fc2b8e6bd2d9cc84dd9d_b.pn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7faebe3fd466fc2b8e6bd2d9cc84dd9d_r.png&&1、商王为最高统治者,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相来辅佐商王,通过设立四大类政务官来统管全国事务&br&2、类似夏朝,分封诸侯国,诸侯国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可以具备自己的军事力量&br&3、探讨其灭亡原因:&br&&ul&&li&组织管理机构与夏朝基本一致,仅在中央政府层面更加精细化设置管理岗位&/li&&li&所以在诸侯国方面依然存在和夏朝一样的问题,对诸侯国疏于管理或者说难以实现真正的管控,导致诸侯国具备发展自身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可能性,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便可揭竿而起&/li&&li&于是,商纣给了这次机会。商汤在九泉之下要气得喷血&/li&&li&商,扑街&/li&&/ul&&br&&b&周朝:采用分封制与宗法制并存的管理模式,然并卵&/b&&br&&img src=&/ae1c70cf66f3cc3b91025b2cedb75c32_b.png&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2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ae1c70cf66f3cc3b91025b2cedb75c32_r.png&&1、周王为最高统治者,下设三公、六卿、五官等;周朝制定了两部法律:《宗法制》和《周礼》,&b&试图通过道德和法律,对诸侯国进行思想上的管控和行为上的限制&/b&,这是相对于夏和商的进一步尝试,可惜在公元前就是个利益至上的时代了&br&2、在地方上,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存。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子弟就被封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诸侯的子弟就被封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就获得士的身份。周朝统治序列为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br&3、探讨其灭亡原因:&br&&ul&&li&在夏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尝试,组织设置相对更加完善,且尝试通过道义和法律来控制诸侯国&/li&&li&但是宗法制的存在直接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多,同时意味着周王朝的管理成本越来越大,西周中后期周王朝对于诸侯国已经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周王朝存在的形式大于意义,更多的是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博弈与争斗&/li&&li&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而东周自建立之日起,便已经是各大诸侯国自己玩儿的局面了&/li&&/ul&&br&&p&&b&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摒弃分封制,施行郡县制,奈何胡亥……&/b&&/p&&p&&img src=&/6c0f6ae15730eac39ace1da_b.png&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2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6c0f6ae15730eac39ace1da_r.png&&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中央官制,管理层级意识加强,中央集权意识爆发&/p&&p&2、秦朝虽然一共只有十五年,干了两届(不算子婴),但&b&上的全是硬菜&/b&,统一全国就不说了,修长城、开灵渠、车同轨、书同文、千里驰道、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等,使中国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其中,&b&最重要的就是郡县制&/b&!&/p&&ul&&li&秦朝刚成立时,在对地方的统治制度上出现了分歧,老派官员坚持继续使用分封制,但是负责司法的李斯提醒始皇:&br&
皇上,您想想夏商周是怎么完蛋的,如果施行分封制,前三代还好,毕竟是皇帝您的子、弟,但三代之后,情谊疏远,诸侯远离统治中心,难免心怀叵测;再过三代,实力渐厚,天子也难以制约;春秋时有一千多个国家,战国时分分合合也有几十个国家,您应该不想让您的子孙也要重复您的故事吧。不如趁现在统一全国之际,把全国的统治权都牢牢控制在中央层面,让天下只有一个统治中心,从体制上直接杜绝地方诸侯国做大的可能性。&br&
始皇一想,对呀,寡人制服六国已经耗费了大秦几十年的积累,焉能在大秦的统治下还存在出现另一个“大秦”的可能性。&/li&&li&于是自秦开始,摒弃分封制,施行郡县制,郡和县的主要官吏直接由中央任免,把对全国的控制权收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r&&/li&&li&中国历史自此朝着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b&后来的汉朝基本搞的就是秦朝这一套&/b&。汉朝的一切,秦朝都已经铺好了路。长城修了,驰道通了,灵渠开了,制度定下了。可笑的是汉朝竟然还想开倒车,刘邦称帝后马上就分封天下,有人反对,最终搞了一个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体制。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分封吕氏外戚,吕姓王又被刘姓王干掉,刘姓王又被削藩,前前后后折腾了几十年,最终引起了七国之乱,把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坑得够呛。不过这是后话,在下面汉朝的时候再聊。&br&&/li&&/ul&3、探讨其灭亡原因:
&ul&&li&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一个跨时代的改革,它意味着我国历史上王朝的组织管理机制告别原始阶段,开始逐渐摸索成熟的管理机制。但是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要动大手术的。这一动,难免就牵扯到一些利益,会引发动荡&br&&/li&&li&施行郡县制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加强,但是&b&秦二世的能力极弱&/b&(若长子扶苏能够继位,也许秦朝是另一番模样了),&b&宦官的辅佐让秦的管理方式更加粗暴&/b&,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再加上民众经历长期战乱尚未休养生息,又逢残暴无能的中央政府,在起义或者死的选择下,&b&各地纷纷举起起义大旗&/b&,最终推翻秦王朝的统治&br&&/li&&/ul&&br&&p&&b&汉朝:披上了秦朝的嫁衣,又被外戚、宦官和地主钻了空子&/b&&/p&&p&&img src=&/9f5da5ccf620b_b.png& data-rawwidth=&1018&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8& data-original=&/9f5da5ccf620b_r.png&&&br&1、中央层面:&b&基本沿袭了秦朝的中央政府结构&/b&,施行三公九卿制;需要注意的是,汉朝中后期,为了强化皇权,也由于皇帝能力有限,皇帝将由自己宫内亲信构成的尚书台权利强化,弱化了三公九卿权利,在东汉时期尚书台的权利甚至高于三公。而尚书台大致也是后来尚书省的发展前身了&/p&&p&2、地方层面:&/p&&ul&&li&初时开了倒车,高祖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立即分封刘姓诸侯王,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这样的设定给孙子汉景帝挖了个大坑。高祖死后吕后篡权,强行分封吕氏外戚为王。刘姓王不干了,辩其不义、吞其土地、夺其权利,驱逐吕姓。那皇帝又不干了,仗让你打了,名声让你拿了,土地和钱还特么归你了,这哪行。汉景帝第二年就着手准备削藩,七位刘姓宗室诸侯王为抵抗削藩,联兵反叛,但最终被平定。自七国之乱后,诸侯国仅为荣誉封号,再无实际统治权力&br&&/li&&li&但是平心而论,我确实觉得汉朝的地方政治是比较完善合理的,往前远胜夏商周,往后超越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br&先说&b&地方政府设置&/b&:汉代地方政府共分两级:郡和县。大体说,汉代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个到二十个县,大概汉代县数,总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之间。纵向对比一下:唐朝玄宗时期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三百五十八个州;如今一省之大堪比一国,一省所辖县有六七十个以至一二百个。大家可以自行琢磨一下。所以单就行政区域划分而论,私认为汉制是值得称道的。&br&再谈&b&地方政府官制&/b&: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再进一步就是三公。当时一百多个郡,太守和九卿地位平级,且&b&汉代郡太守县令长可自行任用下属官员&/b&,具备相对独立的自治权,因此虽是中央政府大一统的局面,虽是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得比较小,却并不十分觉得中央政府高高在上,郡县之治反而颇为称道。纵向看唐朝:&b&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全由中央分发&/b&。地方官地位低、权力轻,州刺史地位远低于六部长官,州刺史唯一所盼便是升迁。但是唐朝时期县分上中下三等,州分上中下三级,由下到中,由中到上,看似升了几级,实际无甚变化。下级的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br&&br&于是有&b&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b&,汉代地方最高长官为郡太守,而唐朝地方实际最高长官竟是中央派下来负责监察的观察使(实际上成为了比州更高一级的地方长官),边疆最高长官便是节度使。既是中央派下来的,那军事权、行政权甚至用人的权力便也在其之手,本意监察实为掌控,那观察使、节度使不断做大也在情理之中了。清代的巡抚也大致是这个意思了。这就值得深深意味了&/li&&/ul&&br&&p&3、探讨其灭亡原因:&/p&&ul&&li&对于能力较强的皇帝如高祖、文帝、景帝和武帝,能够掌控各级机构,实现对中央权力的控制,但是对于能力较弱的皇帝,尤其是汉朝出现多位娃娃皇帝(那为什么会出现几位娃娃皇帝,又是值得意味的好玩儿的事儿了),由于实际能力不足,&b&会过于仰仗尚书台的支持和辅佐,直接导致尚书台权利膨胀&/b&,外戚和宦官伺机利用执掌尚书台的机会攫取权利,弱化皇权,导致中央管理崩盘&br&&/li&&li&外戚和宦官扰乱朝政的同时,对于民间就是一种灾难。&b&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民愤不断,地方武装兴起,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各地起义,让中央再也难以控制&/b&。地主军阀和起义力量最终加速了汉朝的灭亡&br&&/li&&/ul&&br&&p&&b&晋朝:存在感极弱的司马氏王朝&/b&&/p&&img src=&/4d9deeb56cbe27bd9b1c_b.pn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4d9deeb56cbe27bd9b1c_r.png&&&p&1、中央政府层面: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摒弃三公九卿的管理模式,设置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分管全国政事,在不同时期会视情况强化或弱化某一省的权力以达到平衡和控制。三省制现雏形,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p&&p&2、地方层面:仍沿用郡县制,因地方权力和规模不断扩大,&b&增置州刺史或州牧,增加州一级高于郡县级&/b&,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层级。其中州郡主要官员仍由中央任命,部分县级官员可以由州郡长官任命&/p&&p&3、探讨其灭亡原因:&/p&&ul&&li&自司马氏篡权至晋朝消亡一共一百五十五年(从司马炎篡权开始算,若要从灭吴开始算那也就140年),在大一统王朝中仅比秦、隋、元更长,秦隋是因为二世祖太差,元朝那更像是蒙古人民来中原游玩了百年,而晋朝东西两晋一共15任皇帝,加起来一百五十五年,和平时间总共也就11年(280年灭吴统一,291年就八王之乱了),316年北方就被匈奴占领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司马氏也是够差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多差劲&/li&&li&汉朝是怎么没的,西汉末期王莽篡权,王莽怎么上来的,从大司马大将军(三公之一)上来的;东汉董太师、曹丞相更是从三公位置上开始称雄的。&b&那从晋朝开始,干脆就不要三公九卿了,就只设置三个省来干活儿,最终审批权还得在皇帝手里&/b&。这样一来减轻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成本,相对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皇权还凌驾于三省之上,保证了皇帝的权力。&br&&br&但是,司马氏各位着实是不怎么样啊,皇权是足够高了,但是能力跟不上;这时候相对简单的组织机构就体现出了劣势,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简单了,但是地方上加了州一级以后是复杂化了,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过于局限,另一方面中央官员的减少就直接代表着地方藩镇官员的增加,有野心的地方统治者就有机会发展自身的实力并逐渐蚕食晋朝。东晋后期朋党相争不断、民众起义不停,终于由刘裕终结了晋朝&/li&&li&&b&内部斗争不断的同时就给了市场上外部竞争者机会,少数民族同胞们觊觎中原多少年&/b&,到了晋惠帝终于忍不住了,五胡乱华,把晋朝赶到长江以南,南北朝局面渐渐形成。&/li&&/ul&&br&&br&&p&&b&隋朝:呜呼隋文帝辛劳一世打下的基础,哀哉让隋炀帝做了老好人一把送给了李唐&/b&&/p&&br&&img src=&/77f2dfedbd4e405ae2c5fc3e110c0b7b_b.png& data-rawwidth=&718& data-rawheight=&2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8& data-original=&/77f2dfedbd4e405ae2c5fc3e110c0b7b_r.png&&&p&1、先吐个槽:&b&跟秦朝惊人的相似,隋朝一共不过三十多年(谢 &a data-hash=&432ee38b1a23c9aca0280& href=&///people/432ee38b1a23c9aca028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柳不器& data-tip=&p$b$432ee38b1a23c9aca0280&&@柳不器&/a& 提醒,已修改),也是两届政府,一代隋文帝杨坚,二代隋炀帝杨广,干的也全是硬活。 &/b&大局面上统一中国,结束动乱;政治上施行三省六部;基础设施上开大运河;官制上首创科举制。&br&&br&先说科举制,隋朝以前选官制度叫察举制,就是上面来人察一下,看到不错的就推荐。那都察谁啊?肯定是察自己家亲戚呗,要么就是有钱的呗,没关系又没钱的简直没法过。所以,隋以前全是世家大族,袁绍家四世三公,同样显赫的还有司马氏一家,上层建筑全被大家族承包了,社会基本没有流动性。但是搞了科举制以后,大家凭本事考,虽然也会有猫腻,但是垄断就很难了。唐朝那就是照搬了隋朝的一切,成就了盛世。李世民还天天发朋友圈,笑话杨广,开隋朝的批判会,说杨广夺位。这就是江湖规矩,占了便宜的往往要再猛踩一脚。不过没关系,反正他们是亲戚,互黑很正常。&/p&&br&&br&&p&2、中央层面:新建立的&b&三省六部制&/b&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朝&/p&&br&&p&3、地方层面:&b&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b&,撤销境内500多郡,裁汰了大量多余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任用权一直归吏部所有。同时,每年吏部要对地方官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在人才选拔上,初创科举制,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机制。&/p&&p&
单从这个层面来看,&b&隋文帝简直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大师&/b&,先稳定局面(统一全国),然后定规划、建制度(减轻民间压力)、优化组织结构(三省六部制)、精简管理层级(合并郡县)、建立绩效考核(吏部负责考核官员),顺带还优化了选人育人机制(科举制),真是佩服&/p&&br&&br&4、探讨其灭亡原因:&br&&ul&&li&&b&旧话重提,&/b&&b&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要动大手术的&/b&,且文帝这场手术直接切在了门阀和世族的要害。门阀对科举制度严重不满,频与其他势力勾结,对抗皇权&br&若想得知改革的代价有多大,抵抗力量有多强,请回顾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等等。&/li&&li&&b&隋炀帝&/b&从文帝手中接管局面时,国家已经一统,制度日趋完善,人民休养生息。杨广一看:挺好,谢谢老爹,我可以放心折腾了,于是建东都、凿运河、征高丽。虽然这些从后世看来是利在千秋,但是奈何苦在当代,隋炀帝又是个不折腾会死星人,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稍微稳固一点点的统治基础立马就毁于一旦,最终将革命果实拱手送给了李唐&/li&&/ul&&br&&b&唐朝:可爱可悲的盛唐。李唐以后,再无盛世&/b&&br&&img src=&/60b1cbff236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0b1cbff236_r.png&&&p&1、中央层面:&b&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体制已经非常完备&/b&。管理核心在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主负责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负责政策的审核复奏,尚书省负责政策的颁发执行;吏部负责管理官吏,礼部负责祭祀、礼仪和外交,民(户)部负责管理土地、户籍和财政税收,兵部负责武官管理、军事物资管理,刑部掌管司法,工部掌管工程。此外,御史台作为国家监察部门,负责监察六部和地方。说来尚书省也算是悲剧,政策是人中书提的,对政策的审核是门下干的,尚书省参与不了最高决策的制定,只负责政策的颁发执行。回过头来,御史台对中央的监察只对尚书省六部监察。&/p&&p&唐朝的组织结构设置达到了中央集权的新高度,体制相对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中央组织机构趋于成熟&/p&&br&&br&2、地方层面:&b&沿用隋朝州县制&/b&,但是如上文所言,唐朝的州县长官并不比汉朝的郡县长官般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州县的一切官员由中央直接任用,州刺史县令长没有人事权利,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为监察地方,由御史台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观察使负责观察地方行政。&b&名为观察,实际上就是常驻地方了,成为了地方最高长官,凌驾于州刺史之上&/b&。名不正、言不顺,但中央集权着实是做到位了,呵呵。若观察使观察边疆且在边防重地停下来,由中央任命其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这就是节度使了。节度使在其地域,掌管军事,负责财政,顺便作为中央官员把用人的事儿也管了,这就是“藩镇”了。&br&
本意在于中央集权,由中央官员直接管理地方,最后却尾大不掉。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加稳固。唐室之崩溃,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多说一句,清朝设置巡抚与此情形简直一般模样&br&&br&&p&3、探讨其灭亡原因:&/p&&ul&&li&中央层面的组织机构设置确实一骑独尘,远胜秦汉,部门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官员职权分明&/li&&li&&b&主要问题出在地方层面&/b&。中央想集权,于是派遣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b&果反而是由中央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后终至把唐朝消灭了。&/b&安史之乱因此而生,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收到重创,更加无力抵抗,唐朝灭亡后割据势力也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li&&li&在此多说两句私货,&b&依我国土地之辽阔,人口之众多,实不宜过分的中央集权&/b&。再拿唐与汉相比,似乎唐的中央行政着实优于刘汉,但地方行政却又不如了。这也引出一个问题:为何各个朝代要如此设置自己的组织机构呢。&br&我们回顾汉朝是如何崩溃的:中央治理不力,外戚宦官篡权,在中央层面除了问题。那如此来看,唐朝在中央层面加强也就不意外了。再往后看,唐朝受制于地方藩镇的军事力量,那到了宋朝太祖上来就杯酒释兵权,开始文人治国,其中的逻辑也就解释的清楚了。那再纵观历史各朝代,有意思的地方就更多了,我尽量在文末做总结的时候列出来个人的感悟与各位共同探讨&/li&&/ul&&p&4、多说两句&/p&&p&从官制,到考试制度,再到财政制度,再到军事制度,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点(其实隋本有此机会……)。对唐朝也是值得更多的考究的,在此引用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关于唐朝制度探讨时的一段话,希望各位也能感觉有点意思。&/p&&blockquote&&b&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罗马帝国灭亡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罗马。但李唐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史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般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b&&/blockquote&&br&&b&宋朝: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文化复兴的军事弱国&/b&&br&&img src=&/b6e96d70a53b71a7c7ee_b.png& data-rawwidth=&1005& data-rawheight=&3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5& data-original=&/b6e96d70a53b71a7c7ee_r.png&&&p&1、中央层面:三省逐渐消亡,中书门下设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关;军务收归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中书省和枢密院合称两府,为宋朝最高管理机构。此外,财政大权集中在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合称三司)。中央政府的用人权原本在吏部,即在宰相下面吏部尚书的事,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来负责用人的选拔。中书则为宰相,自宋朝始,宰相不再掌管军事、财政和用人之权。&/p&&br&&p&&b&宰相权力旁落代表着君权的提升&/b&。宋太祖在后周时不过是一个殿前都检点,就是一个皇帝的侍卫长。一夜之间突然做了皇帝,而像他这样黄袍加身做皇帝的,宋太祖已经是第四个了。五代时期,军队要谁做皇帝,谁就得做。现在不再动乱了,要开始尊王,要让所有人知道皇帝不是谁要做就能做的。于是宋初的宰相也会刻意谦逊,捧起皇帝。大小事宜必须经过皇帝同意方可去办;大小官员必须经过皇帝认可方可上任;大小制度必须经过皇帝审批认同方可颁布。&/p&&p&&br&
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原来汉唐中央政府中有这样一个链条存在:&/p&&img src=&/ecea2b243c4d5bd6b95ecbd_b.png& data-rawwidth=&331& data-rawheight=&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1&&&br&&p&
在监察机构中,&b&有专门负责监察皇帝的,叫做谏官&/b&。谏官自汉代便有了,大抵是挑选年轻后进,有学问、有气节,而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他们是专门向皇帝谏诤过失的。宰相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可让这些小官来讲出。这样一个小小的链条,其中蕴含的政治艺术却相当丰盈。&/p&&p&
但是到了宋朝,这些&b&谏官脱离了中书省,不再受宰相的管辖和提拔;反而由皇帝直接提拔,故而不再谏诤皇帝而是谏诤宰相&/b&。【这里多说一句&b&谏官的特点&/b&:谏官本来就是以言为职,无论什么事儿什么地方他都可以说话,不说话才是不尽职,讲错话不要紧。而且这些谏官位低权轻,本来就是挑选年轻有学问有名望有见识有胆量能开口的才做谏官。就算他们讲话讲错了,那最多就免职,但是免了职以后反而会声望更高,反而更有升迁的机会。所以说,宰相说东他们便说西,宰相说黑他们便说白。开开嘴炮还不用负实责,一不小心被免职了对他们来说还是好事儿,那还不拼命喷宰相啊。】宰相不管做什么都有人反对,同时又要对付皇帝,那相权的旁落也就是必然了。&/p&&br&&p&
还有一个大前提,宋初时太祖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设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这种种措施,明显有不合理之处,但是&b&五代以来武力盛行、学术中衰,大家都忙着活下来,哪儿有功夫和能力去念及王朝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对以后发展的影响,所以虽然有人觉得宋初的制度和唐朝好像不一致,但是也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合理,这就埋下了隐患&/b&。宋初读书人是人又少能力又弱,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了天下,但是慢慢的读书人就多了,懂得历史、政治、学术的人就多了,尤其到了&b&仁英神三朝,大家发现不对劲,开始琢磨如何变革。但是这时候距离开国已过数代,积势已成,急切改变反而效果不好,范仲淹失败在前,王安石失败在后&/b&。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积势已成,二来想必也有谏官严厉反对的因素,就算神宗很信任王荆公,竟也终究抵不过谏官们无数张嘴,终于谏官得胜而王荆公落败。此风盛行之下皇帝、政府和民众均不乐意了,皇帝支持的人竟然都无法得胜,政府这般努力竟然都无法对抗区区谏官,民众更是对这群位低但是嘴脸嚣张的人不满,于是在多方打压下谏官终于渐渐退出主要舞台。但是如此一来,权臣又有机会得势,蔡京、童贯,这都是帮助大金国南下的好人。所以说,权力的游戏、管理的艺术在政治场上真是淋漓尽致。&/p&&br&&p&2、地方层面:&b&宋代地方政府分为三级&/b&。最高一级称为路,类似于唐代的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类似唐代的州府;最低一级仍为县。有几个特点:&/p&&ul&&li&&b&一是其实宋代根本无地方官,只有隶属于中央的官员来兼管地方事&/b&。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本都是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比如州府,原来的长官是武臣,比如说江苏督军,实际上中央保留你的职位,但是不让你管事儿,请你来中央住,实际上再派一个文臣去管江苏的事儿,这个文臣就叫知X州事、知X府事。这些知州知府实际都是中央官,只是被派来兼管地方事。&br&&/li&&li&&b&二是宋朝的监察制度更加奇葩&/b&。我们上文讲过,唐朝派遣地方去监察的人叫观察使,后来渐渐变成地方首长了。到了宋朝更奇葩了,这个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叫监司官,且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安抚使,掌管兵工民事)、漕(转运使,掌管财政)、宪(提刑按察使,掌管司法)、仓(提举常平使,掌管救恤民众)。唐代的州县,只奉承一个领导就行,到了宋代就要奉承四个领导,知州知府们的日子料想也不会太好过。这四位都是中央派来监管指挥地方的,这四位里以转运使最重要(毕竟从字面看可以扭转运势【认真脸】)。宋朝的地方财政除了本地政府支出外,是要全部上交中央,地方不留存储。那转运使就负责把地方的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其中利害,可想一斑,宋朝发展后期,转运使就逐渐涉及监察、行政、边防、治安等事务,隐隐成为最高长官。&br&&/li&&li&&b&三就是宋朝地方的财政&/b&。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政集中,而用人权则早在唐代就收回中央了,地方日渐贫弱。平常就很艰苦了,那一旦出事儿,就出大事儿了。所以金兵南下,汴京一破,势如破竹般横扫北方,直接把赵构打到了长江以南。回看唐朝,安史之乱时,两京俱失,但是依仗其州府的积累,还有办法存活。但宋朝,哎。&br&&/li&&/ul&&br&&p&3、探讨其灭亡原因:&/p&&ul&&li&地方薄弱。中央的高度集权导致地方失去了军事权、财政权、用人权,又没钱又没权力赚钱,平常日子已经不好过了,一旦出了事儿,那可就是大事儿了。金国南下破汴京以后完全是势如破竹,没有任何阻拦最终被长江拦住。依黄河而立的宋朝马上变成了依长江而立的宋朝。&/li&&/ul&&br&&ul&&li&严格的重文轻武。&br&宋朝统治者既担心养出藩镇势力,又担心武将做了宋太祖第二,所以想尽各种办法限制武官,同时五代时期国家饱受军人之祸,于是自打宋代开国起就强调尚文轻武,宋朝历代统治者无一不尊重文臣士大夫,连谏官都能那般容忍,话说到这儿,也正因此,在唐末五代时期如此混乱黑暗的局面下,宋朝竟然能够实现文化的复兴、思想的发展、甚至连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也算是一种成就罢。&b&唐代穷兵黩武,宋代便如此矫枉过正,历史的有意思之处着实众多。&/b&&br&&br&宋代武将最有名的大概是狄青了,但是回顾狄青的官路:行伍出身,立功不断,最终出任枢密使四年,最终竟抑郁而终。功如狄青,在宋朝时期也是备受猜忌,抑郁而终,这便是宋朝大多数武将的缩影了。&b&地方负责军事的督军,中央不让你在地方呆,在汴京给你弄套房子,行了你在这儿住着吧,工资照样给你发,补贴一分都不少你的,但是你别想着去地方管军队了,老实在皇帝眼皮底下歇着吧。这样一来督军没法督了,那总得有人去督啊,没关系,中央派人去,这就是安抚使了呗。宋朝为何这么多官,可见一斑了吧;还有禁军中负责戍边的武将,这没办法人家毕竟要负责保卫边疆,你这不能把人限制在京城了吧。没关系还有办法,武将动不了,我把你手下的兵动一动,宋朝的兵制中,负责戍边的军队,绝无可能在同一地方久呆,今年你在河北,明年就把你调回中央,后年把你放去山西。于是乎,宋朝虽然不是年年打仗,但是单从军费支出上看就是年年打仗的消耗,而且如此下来兵不习将、将不习兵,这军队战斗力怎么提升;再说到具体打仗的时候。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将帅有统兵之权。前方有什么重大军事想法那是要申报枢密院审批的,而且历任枢密使除了狄青以外基本都是文官,所以宋朝这军制生动地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贻误战机。&/b&&/li&&/ul&&br&&ul&&li&军事方面。本来只想探讨组织机构的,但是说到宋朝的灭亡原因的时候,难免要说到军事了&/li&&ul&&li&&b&都城选择&/b&:太祖定都开封,开封这个地儿,远不如长安,也不如洛阳。各位可看一下中国地形图,开封是一片平地,过了太行山以东尽是平原,骑兵过了太行山,两三天就能到开封城门口。宋朝之初算是没有国防的,那为什么建都开封,而不选择不远的洛阳或者更安全的长安呢?因为穷。宋朝建国之初,缺钱缺粮,急需从南方运粮过来,感谢隋炀帝的大运河,可以从扬州一路运到开封,但是开封到洛阳段的汴渠早已毁坏,宋又缺乏人钱粮物去修葺;又因为此时的长安早已一片荒凉,于是为省却粮运,故而迁就定都开封。当时宋太祖也提过说日后若有实力,国都还是要西迁的,但是没想到竟再无机会。&/li&&li&&b&国防政策&/b&:宋朝的整体国防政策是偏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募兵主要用于防御。想开封以北是什么:长城、太行山,想主动出击对宋朝人民要求太高,被动防御已然不易了。说一可笑可叹的故事:檀渊之盟后,宋朝无法主动布置国防,只能奖励农民多种水田、多开水渠、在田地旁多种榆树杨树,只盼日后打仗了还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li&&li&&b&国防资源&/b&:这也是宋代的一个遗憾。北方作战定要骑兵,骑兵所需的马匹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东北和西北,往往高寒之地能出好马。但这两地,正好一个被辽国拿去,一个被西夏占有,与骑兵相关的精良铁矿也在东北塞外。缺少资源也是宋朝国防的天然缺憾。&/li&&/ul&&/ul&&br&&ul&&li&总而言之,私以为,宋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顶层设计。试图中央集权却害了地方,试图限制相权却养了谏官误了朝政而且最终竟还是有了蔡京童贯之流,试图尚文轻武却将武放得太轻,试图遏制武力最终却亡于武力贫弱。&br&&br&但这也是历史的可爱与可恨之处,站在当下的角度,我们可以肆意批判,肆意点拨,肆意总结,但是回到千百年前,回到夏商周,回到秦汉,回到隋唐,回到两宋,能有魄力去改变、去探索、去适应,已然不易。在此,一面哀叹各朝亡朝的不幸,另一面只能以史为镜,细细琢磨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政治教训和经验。&/li&&/ul&&br&&p&其余陆续更新……&/p&
长文,多图。仅从各朝组织结构设置上探讨历史各朝代的特点,以及各朝灭亡的原因。其实换个角度,把各个王朝作为企业来看,把政治制度作为企业制度来看,把统治者作为管理者来看,会有意思得多。朝代的更迭史也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史。在这里,谨将各朝看做企业…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朝怎么灭亡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