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屏气的意思屏什么意思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敛声屏气
大家都在查的成语:
按拼音查成语:
liǎn shēng bǐng qì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近义词敛色屏气英文翻译hold one's breath and keep quiet成语资料成语解释: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成语举例: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精神集中成语结构:联合式产生年代:近代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
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如是说。只有学生好学、乐学,才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目前,我们不少老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再加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一、从教法上着手,激发学习热情1.“读”字当头,激发兴趣。读,学习文言文第一大法。初中生初识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将文言文视作是“天书”,深奥难懂,使他们望而生畏。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多多,可以有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诵读、默读等,但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句中“汤汤”不读“tāng tāng”而读“shāng shāng”,《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应读“fú”(“夫”在这里句首作发语词用),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老师的范读更显必要,通过范读,能让学生把握好音节停顿,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时可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进行默读,读懂后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教师既可以验收和评价读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课文读多了,读熟了,就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2.古文教学融入现代意识。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无疑,文言文的确比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难懂些,但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我们所熟知,所运用。因此,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以忘记。例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成语,学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样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怎样。其实,成语大多源于古汉语中,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古今意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作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何愁不来?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举《出师表》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涕”,现在“涕”的意思为鼻涕,如放在原词中就令人费解甚至闹笑话了,其实这里用的是古义——“眼泪”。这样学生平时常用的词语经教师略一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新鲜,有兴趣,自然也会有学习热情。3.不拘一格,灵活教学。单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应根据教材上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教《出师表》,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诸葛亮“忠先帝,报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感人精神。上《陌上桑》可让学生写,再现罗敷的美好形象,体味文章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愚公移山》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的辩论中明白课文深刻的寓意。这样,教师不拘一格,灵活教学,学生也会随之而“活”起来的。二、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文虽较现代文难懂些,但现行教材所节选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凡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一概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对所学内容作出较恰当的理解时,教师应充分肯定,使学生尝到自学的甜头,从而提高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三、培养参与勇气,鼓励学生质疑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种种差异,在文言文学习中,中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个个敛声屏气,害怕老师提问,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水平的提高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勇气,鼓励学生质疑。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在上《陌上桑》一课中对使君这一形象的分析时,有的学生把他作为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揭露了汉代官吏的荒淫本相,有的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甚至是能自圆其说,我们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得到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四、培养迁移能力,提高运用能力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古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推断语言现象,才能最终受益。1.积累知识,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而不用,那是死学,谈不上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又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积累知识的方法常见而又简单实用的是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常见代词、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现象等知识通过分类、比较后将之整理到笔记本上,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人称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等,作指示代词用,译作“这样”、“这”、“这种”等;其次作助词用,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时无实在意义,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已而之细柳军”(《细柳营》),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2.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如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有两个句子都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征收的意思,属动词,后者是赋税的意思,属名词。再联系复习旧知识,《岳相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赋”又是“写作”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力自会增强。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进教学,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走出“死胡同”,踏上光明的大道。
上一篇:下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仁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仁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仁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问候悦,死翟璜召仁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2、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3、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勿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4、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5、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四,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至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6、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在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7、上召河东守季布,欲以为御使大夫。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者;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8、(刘)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颖川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9、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10、初,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既而雄为司隶校尉,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雄曰:“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举曰:“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雄曰:“进君,适所以自伐也。”举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诸侯大夫曰:?可贺我矣!吾选厥也任其事。?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不敢阿君以为君羞;不寤君之意与宣子殊也。”雄悦,谢曰:“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今宣光(即周举)以此奏吾,是吾之过也!”天下益以此贤之。11、苏章为冀州刺史;有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欲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儒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肃然。后以摧折权豪忤旨,坐免。时天下日敝,民多愁苦,论者日夜称章,朝廷遂不能复用也。12、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13、吴王以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印绶未下而卒。初,孙策使范典财计,时吴王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报告),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吴王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王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14、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所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糊涂),诚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莫(对人公正无私,没有爱憎倾向),敏得免重罪。15、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头巾和外衣),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岱,岱叹曰:“是我所以贵渊德(即徐原)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渊德,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谈者美之。16、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陆)机、(陆)云受学,笃志读书,砥节砺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17、(晋武)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18、张是下令所部吏民,有能举其过者,赏以布帛羊米。贼曹佐(官名)高昌(地名)隗瑾曰:“今明公为政,事无巨细,皆自决之,或兴师发令,府朝不知;万一违失,谤无所分。群下畏威,受成而已。如此,虽赏之千金,终不敢言也。谓宜少损聪明,凡百政事,皆延访群下,使各尽所怀,然后采而行之,则嘉言自至,何必赏也!”是悦,从之;增瑾位三等。19、后赵王(石)勒悉召武乡(地名)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雠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20、燕主(慕容隽)征幽州刺史乙逸为左光禄大夫。逸夫妇共载鹿车;子璋从数十骑,服饰甚丽,奉迎于道。逸大怒,闭车不与言,到城,深责之,璋犹不悛。逸常忧其败,而璋更被擢任,历中书令、御史中丞。逸乃叹曰:“”吾少自修立,克己守道,仅能免罪。璋不治节俭,专为奢纵,而更居清显,此岂惟璋之忝幸(侥幸),实时世之陵夷(衰微颓废)也。21、秦王(苻)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22、上以故第为湘宫寺,备极壮丽;欲造十级浮图而不能,乃分为二。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入见,上谓曰:“卿至湘宫寺未?此是我大功德,用钱不少。”通直散骑侍郎会稽虞愿侍侧,曰:“此皆百姓卖儿贴妇钱所为,佛若有知,当慈悲嗟愍;罪高浮图,何功德之有!”侍坐者失色;上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23、上(梁武帝萧衍)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则案之如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质作,民既穷窘,奸宄益深。尝因郊祀,有秣陵老人遮车驾言曰:“陛下为法,急于庶民,缓于权贵,非长久之道。诚能反是,天下幸甚。”上于是思有以宽之。十一年,春,正月,诏:“自今逋谪之家及罪应质作,若年有老小,可停将送。”24、隋主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25、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隋文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他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知御掌固,使旷触挂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他事,而妄言求入,三也。”帝解颜。旷因免死,徙广州。26、时上禁行恶钱(质量不合标准的的钱币),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京城巡逻兵)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所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幼文复上奏切谏,上乃止。27、兵部尚书柳述,庆之孙也,尚兰陵公主,怙宠使气,自杨素之属皆下之。帝问符玺直长((官名))万年(县名)韦云起:“外闻有不便事,可言之。”述时侍侧,云起奏曰:“柳述骄豪,未尝经事,兵机重要,非其所堪,徒以主婿,遂居要职。臣恐物议(舆论)以为陛下?官不择贤,专私所爱?,斯亦不便之大者。”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秋,七月,诏内外官各举所知。柳述举云起,除通事舍人(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诏命)。28、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29、上(唐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禹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工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30、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31、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着,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32、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止)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33、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乡下佬)。”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34、中牟丞皇甫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敢复言!”乃赐绢二十匹。35、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能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36、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官职)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37、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铒,相望于道。有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舞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38、四月己末,上谓侍臣曰:“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余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余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以财物代役)则人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余悉免之。”上从之。39、十一月,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颛臾居次,故谓之帝丘。”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绩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40、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庄稼收成不好),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右拾遗张德,声男三日,私杀羊会同僚,补阙杜肃怀一啖(肉饼),上表告之。明日,太后对仗,谓德曰:“闻卿生男,甚喜。”德拜谢。太后曰:“何从得肉?”德叩头服罪。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出肃表示之。肃大惭,举朝欲唾其面。41、娄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沈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敛声屏气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