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一次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期的名称

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_百度百科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jiě fàng zhàn zhēng]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的战争,也是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国家最高领导人——于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860万人,人民解放军连地方部队在内 解放军只有120万人。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晋冀鲁豫、、华东、东北、中原等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依靠抗战前后的布
局,贯彻中共中央、制订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通过前8个月机动防御作战,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47年3月,国民党军将其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重兵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虽曾占领延安,喧嚣一时,但并未达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惨重损失。
从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日向南强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于8月挺进豫西;、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月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解放战争第三年
朱宣咸作品《战火》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开创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1]
。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虽武器配备不如国民党军,但作战素质高于大部分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性优势。国民党统治因为内部斗争和政治腐败已成风烛残局。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继1949年4月发起、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
国民党:、、、、、、、、、封裔忠、、、、、、、、、陈立夫、、、刘峙、、、、、、、、、、、、等
共产党:大元帅:(1955年授予军衔时他拒绝此军衔)
元帅:、、、、、、、、、
大将:、、、、、、、、、
解放后非军职:、、、、、、、等等
战功比较突出的上将:、、、、、、、、、、、,等等
国民党军:860万(1946年7月)565万(1948年6月)149万(1949年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170万(1946年7月)280万(1948年6月)400万(1949年6月)
日,美国向日本投下第1颗,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联红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和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投降。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小股部队于8月下旬向关内进发,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10几万人。
一方面以统帅的名义命令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其他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
虽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首先提出谈判的程序、议案,双方并于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其中有的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中共中央以扩张势力与地盘为首要考量,从未遵守中国战区统帅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挥的八路军等中共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并且,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由于抗战期间日军战线深入中国腹地,以敌后战争为主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处于身处或接近日占区的有利战略位置,而相当大部分国民革命军主力则或有因或巧合地位于远离日占区的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当前形势后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时不理睬蒋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挥的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收复失地。
由于中国国民党无意谈判,因此对毛泽东赴重庆事先未作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王若飞和中国代表王世杰、张群、、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中国国民党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坚决避免内战。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部署下,调集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原日军占领区推进。但是,国民党无视原日军占领区内八路军、及其他中共领导武装力量的存在,无视中共领导下所建立地方政权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属武装力量的坚决抵抗。其中规模较大的冲突有“”等。
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两方军队围绕受降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山西,塞北平绥等地,北上的国民党军队与当地或先到达的中共军队之间发生激战。10月,接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乘美国运输舰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登陆。后在进发至时遭遇中共军队阻击。
1946年1月初,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以迎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民党军队,但因政治摩擦最终未能进行 。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蒋介石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激起中共报纸攻击。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日,中共在苏联红军撤走长春一个小时内长春机场并占领长春,随后其紧随撤退的苏联红军占领哈尔滨,。随后,国共两军在街,长春等地激战,东北局势急剧恶化。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在第二次四平战役重创林彪部队,从辽北全线追击到畔逼近哈尔滨。此时,在美国特使的压迫下,国民政府6月6日下达了第二次停战令,蒋介石的这次停战被某些学者称为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的最大败笔。停战期间国共双方代表仍未就改组政府和江苏北部政权问题达成协议。
1945年下半年国共双方主要冲突列表  战斗名称时间起止爆发原因战争实况
9.10-10.12
阎锡山部队与中共军队在中共辖区上党争夺日本投降军军备
阎锡山部队10个师被全歼,长治被中共攻占
10.24-11.2
国民党军队沿北上接受日军投降,中共阻止其北进
中共军合围国民党军队7个师,将其全歼
10.18-12.4
傅作义部队在接受日军投降,中共为打通华北东北交通
中共军围攻归绥,包头两城一个半月,未能攻克最后撤退
10.15-12.14
阻止国民党军队沿津浦路北上受降
中共军队攻占山东大片地区,山东华中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开进东北之国民党军队在山海关途中遭遇中共阻击
国民党军队突破中共阻击,穿越山海关,攻占锦州
第一阶段——
(1946年6月—1947年6月)
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
防御阶段形势
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解放军挫败。
共产党方面并没有摆出主力决战的样子,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其中国民革命军在、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解放军被迫开始全线撤退,试图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
东北共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稳住阵脚,并在夏季攻势中夺回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华北傅作义部在大同集宁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中重创共军,取得优势地位。华东战场,共军在薛岳攻势下丢失两淮,但陈毅在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先后获胜,并在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师长阵亡。中原战场,刘伯承在定陶战役歼灭整三师,陈赓部则围歼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的整一旅。西北战场,由于得到内线情报,中共主动从延安撤退。47年3月19日胡宗南率部攻占延安。随后中共连续取得在、羊马河、等地的胜利,国民党部队士气下降严重。
同时转入山区的解放军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
1946年5月,四平激战
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同时,山东的解放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日,整编11师占领中共山东指挥部所在地鲁中镇。此时因刘邓军在鲁西进攻,国民党军队被迫自鲁中回援,乘机进攻南麻整11师,但其久攻未克,此时国民党军队再度调集大军围攻,粟部因多处军队遭遇等指挥合围,伤亡巨大,撤至黄河以北惠民。国民党军队在8月占领黄河以南山东大部地区。10月初,国民党军队在烟台登陆,胶东地区沦陷。
此时,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挺进豫皖苏;、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由于在大别山地区遭到白崇禧围剿,中野最后被迫分批撤出大别山区。东北战场,林彪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沈阳与长春,胜局已定。在华北,47年11月共军攻克石家庄,1948年5月中旬,晋南重镇临汾也被中共攻克。6-7月,华东野战军发动颇具争议的。西北战场方面,彭德怀取得的胜利,尽管在失利,但此时胡宗南部已经捉襟见肘,延安被共军重新占领。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和(平津会战)
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新华社在10月24日播发了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弹药无数[1]
。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1]
”、罗荣桓领导的,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日发起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攻占锦州同时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侯镜如兵团和廖耀湘兵团,长春郑洞国部起义后林彪挥师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顺势攻占沈阳,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伤亡6.9万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人民解放军、中原两大野战军经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由攻占宿县截断徐州退路一举改变形势,分别在碾庄、双堆集、陈官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以伤亡13.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华北杨成武部在新保安歼灭35军,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攻克天津并包围北平迫使傅作义接收改编。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被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外,全部获得解放。
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即所谓“划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日拂晓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在东起、西至(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先后占领、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5月27日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7月上旬解放军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由于解放军准备不充分,攻击金门战役遭严重失利。
渡江战役后,各立即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8月解放兰州,9月解放西宁、宁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及新疆省政府主席通电起义,,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后解放湖北.湖南。林彪部在挫败白崇禧,随后以优势兵力占领广西全境,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由鄂湘西分路出发,突破国民党川鄂湘防线,占领、西阳、等地,贺龙也率第一野战军翻越,乘胜追击,歼灭敌兵团、促使,兵团起义。30日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当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卢汉和主席在云南通电起义,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迅速攻占和雅安,在成都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锁。
此时蒋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而当时国民党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了,宜宾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共地下党郭汝瑰时任第22兵团司令兼第72军军长
,专门负责宜宾防务。
1949年11月末,主动找到解放军要求起义,12月11日长江重镇宜宾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蒋介石仓惶逃离成都,前往台北。随后第二野战军进至,新津。胡宗南也逃离成都,成都市区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开始谈判,12月30日,贺龙率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成都,日解放军进驻昆明,并相继解放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中国大陆几乎全部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国民党仅能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台湾、金门、、、东引、、舟山群岛、、、)及西南(云南、广西、四川)部分山区,大势底定。
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随着国共内战大势底定,大规模的军事会战已经不可能再出现,战争的规模趋于中小型。
西南地区部分,由于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西南方残余的很难再有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进入成都后,便继续一路追击这些已经无法大规模组织战斗的军队。西南的国民党93师无法跟大规模的解放军作战,一路往边界撤退,最后国民党93师退到泰缅边境的三不管地带(泰缅),在当地形成一股特殊的势力。1954年,因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开始逐步将这批部队及眷属迁往台湾安置,而在泰国北部的部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愿离开,表示要从这里打回大陆去,最后因为协助泰国政府平定山区共党叛乱,获得泰国国籍,在泰国得以合法永久居留与生活。
在东南沿海作战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以陆军为主,缺乏足够的海空军专业部队与武器装备,在训练上如登陆战等方面经验亦不足,1949年攻打与相继失败后,一时之间不敢贸然作战,而国民党虽然在陆军战斗方面损失惨重,但在海空军整体仍优于共产党,甚至还能派遣空军对上海进行轰炸或突袭福建沿海岛屿。不过随着国民党部队主力集中驻守台湾,与台湾距离较远的沿海岛屿让解放军有了机会,1950年,解放军在先后解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后因朝鲜战争爆发,军事重心北移,因此在东南沿海的作战暂缓。而朝鲜战争期间,国民党曾多次尝试突击东南沿海岛屿,如、东山岛战役等,但皆以撤退告终。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在1954年对一江山岛发动作战并对金门炮击,不久解放军以优势兵力攻占了一江山岛,视一江山岛为屏障的也不保,最后国民党决定主动撤离大陈岛,1955年2月,解放军取得大陈岛,至此双方的势力范围都再无变动。
第一条战线是解放区人民对国民党的斗争。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此外,它还包括其它方面的斗争,如: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谈判斗争;在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还积极开展粉碎国民党经济封的斗争,毛泽东就号召:“必须努力生产,使一切必需品,首先是粮食和布匹完全自给。”[2]
第二条战线是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的斗争。这条战线上的斗争,是以为先锋、工农斗争为基础、包括各民主党派斗争的、国统区各个阶级、阶层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虽然民主党派在1947年3月受国民党诬陷后,其主要领导人多数前往香港,并在1948年8月后,陆续进入解放区;但是,民主党派的主要活动、组织成员、社会基础都基本上在。因此,的斗争应属于第二条战线。
第三条战线是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起义。据统计,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起义总人数达114万(不含投诚),占蒋总兵力800万人的14.25%。驾机起义达43架;大小舰艇73艘,地区性起义面积达5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从这历史事实来看,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起义也是可以单独划分为一条战线的。[3]
中国共产党于日在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往台湾。相隔呈现对峙状态至今。
重点城市解放时间表
(按解放时间先后为序)
北平(今北京)
(今呼和浩特)
(今乌鲁木齐)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 会谈纪要》即《》和《停战协定》。然而,国民政府派出军队进入东北地区及其他原日军占领区后,不承认前期已经进入该地的中共军队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双方遂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马歇尔奉命前来进行调停工作,虽曾达成国共双方共组政府的协议,但在主张召开非常片面的国民大会,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坚决反对的情况下,短暂的合作再度破裂。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突然袭击手段,进攻中共在地区的一个集结区,全面内战遂告爆发,中国国民党方面则认为该次事件为共军主动调动挑起,双方各执一词,但借此机会开战的意图却是两造皆然,美国遂中止对中华民国的军事援助,装备美式武器的中华民国国民党军队因此开始走向。
1946年吴铁城公馆
1946年年底,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与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并选举中华民国总统,中共及民盟等强烈反对和抵制,国共关系全面破裂。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其第五项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和表示热烈响应,并逐渐向解放区集中。为从经济上支撑内战,国民政府废止,发行“”,内战造成空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金融秩序濒临全面崩溃,新疆省政府发行的货币面额高达六十亿。共产党以要求民主为口号,搭配蜂拥而起的学潮,以宣传争取民心,以大量地下党员(如、、、、、、等等)渗透夺取军事情报,并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开始进行全面的战争。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4]
。这一战役揭开了的序幕[4]
。历经、、等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宣布下野,此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以为界划江而治,但遭到中共与蒋介石拒绝。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突破长江防线,向全国进军。对全中国的统治宣告终结。1949年9月,带有制宪会议性质的由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及爱国人士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会议通过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并决定改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告成立。10月13日,解放军兵临广州,李宗仁只得飞往重庆。10月24日,解放军发动失败。11月16日,李宗仁胃病复发,出现十二指肠出血,遂于11月20日以治病为由转往香港。12月5日,与夫人,两名儿子及随从又从香港飞美国纽约就医。国民政府经广州、重庆、成都直至于12月7日迁往台北,解放军开始集结东南沿海,预备进攻台湾。
“解放台湾”与“反攻大陆”
国共双方隔着台湾海峡,均积极厉兵秣马,中华人民共和国 打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台湾则高呼“反攻大陆”、“光复神州”、“解救苦难同胞”,调停失败的美国则坐等内战结束。海峡大战一触即发,惟1950年的爆发,原本预备解放台湾的解放军,调往朝鲜半岛进行抗美援朝作战,盘踞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则在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反攻,陆战队编制扩张到世界第二大规模,预备于东南沿海登陆、或配合联合国民党军队渡过进入中国东北。但基于国际局势与美国内部的政治问题,美国总统解除麦克阿瑟的兵权、改变对国民党政府的放弃态度,下令驶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一方面阻止国民党政府反攻的企图,另一方面也保证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援助不再断绝,中国政府日后指控美国公开干涉中国内政,国民党政府得以在台湾稳定维持,此后两岸的较劲除了军备竞赛以及数次军事冲突外,也展开了激烈的外交、经济上的攻防战。
1955年后炮击金门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国民党军队军发动了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赵家骧、等中弹阵亡。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中华民国海军运抵金门。海军与空军皆有交手。其后十年内,两岸海空军不断有零星交手的纪录,双方各有战损 ,但大体而言,仍是维持势均力敌的态势。
1979年发表《》,国防部长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的对大金门、小金门、大胆、二胆等岛屿的炮击,国共内战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正式宣布结束。
至今两岸仍维持对峙形势。由于两岸双方并未针对国共内战签署过任何协定,因此就形势上两岸仍是军事对立状态,但两岸有偶尔的状况,例如两岸驻军即时常共同应付群岛周边事件,1974年中越台湾海军更是主动开放航线、导引驰援的中国大陆军舰通过,对抗当时仍是台湾盟国的海军。1996年台湾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中国大陆以东南海域为目标,实施弹道试射,台湾方面亦在不扰乱社会秩序的状况下,让军队进入高度备战状态。当时海空军均有不同、未经证实的接战消息传出,例如台湾海军曾出港于外海进行扫雷、空军则有在与中国大陆空军互开火控雷达锁定的传闻,这次危机由以“经过”之名进入台湾海峡而告缓和,但中国大陆军机“不出海”的默契从此被打破,中国大陆军机活动范围延伸至海峡中线,压缩了的预警时间。2007年中共十七大时,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主张,惟台湾方面没有正式回应。
在人民解放军进军过程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全面展开起,到1950年5月解放止,历时近四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俘虏458万人,毙伤171万余人,投诚63万余人,起义和接受改编114万余人),投诚﹑俘虏和击毙旅级或少将以上高级将领1686名,解放了除西藏(1951年 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及台湾﹑﹑金门﹑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赢得了这场对中国命运起决定作用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初期的 170万人,发展到530万人。在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负伤104万人,牺牲26万人,失踪19万人。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 |||||||||||||||||||||||||||||||郏县战役|||||彰武战役|涞水战役|东北冬季攻势|公主屯战役|||临汾战役||长春战役|胶济路中段战役||冀热察战役|晋中战役||兖州战役|襄樊战役|察绥战役|||太原战役|荔北战役|锦州战役|塔山战役|黑山战役|辽西战役|沈阳战役|徐蚌会战|||碾庄战役|九连山战斗|西北冬季攻势|双堆集战役||张家口战役|陈官庄战役|新保安战役|天津战役|安新战役||郎广战役|中南剿匪||汉浔间渡江战役|华东剿匪|陕中战役|||||舟山群岛战役|翠微峰战斗|宁夏战役|河西战役|漳厦金战役|大别山剿匪|西北剿匪|||阳明山战斗|||鄂西战役||广西战役|南川县北战役|博白战役||剑门关战斗|昆明战役|滇南战役|西藏战役|西南剿匪|八面山战斗|天全保卫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一88页。
毛磊、王功安:《国共两党关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中共丽水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