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怎么认识赵云的形容行为中识人

[转载]观人&识人&用人26法(中)
11、观其好恶而知短长
他的长处和短处都在那些方面,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来了解其爱好和厌恶、就会发现其优劣。“观其好恶而知短长”,是指根据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来判断和考察他的特长及短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与爱好。人们总是在选择自己新的行为方向,或始终保持一个如一的行为习惯与行为定势。通过观察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就可以发现他(她)的喜好与厌恶。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有取有舍。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自己很喜欢或比较喜欢的事物来进行操作和把玩。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表现,他们可能是物品或人物,也可能是某种行为或习惯(比如有的人就特别喜欢清洁,甚至达到了洁癖的程度)。玩物会丧志,赌博变质,抽烟、喝酒伤身;爱学习会使人进步,爱工作会便人勤奋,爱思考会使人有成,爱他人会使人有情,爱江山会使人有感等,不一而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与爱好:有的喜欢经商赚钱,有的喜欢从政当官,有的(还是大多数)喜好抽烟、喝酒,有的爱好下棋、打牌,有的喜欢上网、聊天,有的喜欢跳舞、唱歌,有的喜欢写作、思考,有的喜欢看球、参赛,有的喜欢远行、旅游等。人类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喜欢与爱好。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是两方面的,人类的习惯与爱好也是同样,当人们有喜好一面的时候,也会有他厌恶的一面。比如,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学习,有的人就是讨厌工作,有的人就是憎恨赌博,有的人就是害怕锻炼等,人在厌恶的方面也是很多很多的。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喜好与厌恶,也就可以从中判断出他的专长、优点,同时可以看出他的短处及缺点。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自然显本性嘛。“观其好恶而知短长”,实际上就是根据人的习惯行为、嗜好特点来判断一个人的真正专长及短处。
喜欢与爱好是有其程度区分的。喜欢与爱好,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嗜好。那么,可以说,没有什么别的比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了。嗜好,不必考虑别人的眼色,不受他人或法津的制约,他完全是出于自愿的。所以,也就最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了。嗜好的范围几乎完全是自我的孤独领城,它是不能强加于人的,由此也就可以证明嗜好是人的潜意识的最好流露。
玩物与嗜好所告诉你的,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从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嗜好中,可以发现和总结出其中的一些奥妙,井能得出一些结论。一个出色的人类学家(或是上等人才),每到一地,就可以立刻发现当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取向与行为类型,由此,他就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拍案称奇的结论。实际上,为人们所称道的福尔摩斯,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
12、观其交游而知贤肖
他是否贤良,通过观察和了解其结交的都是哪类朋友,就可以断定其是好人或坏人了。古人云:“审其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这就是说,看看他所喜爱的和厌恶的,他的长处和短处也就可以知道了;观察他交往的朋友,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就可以判断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行为相当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总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情绪、兴趣、爱好、性格相互融洽者常常结为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因为志趣相投,井且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一个相同的事业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创业进步的伟大目标;而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的只是在一起赌博、胡闹的随意性,而最可憎的应该是那些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走在一起的,他们内外勾结、狠狈为奸。正是根据不同人所交结的朋友不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点来认识所考察的人是贤才,还是不肖的坏人。
知人看交结,识人看处事。人们常说,知人难,知人心更难。只要看其交友,知人也就不难。人都是有朋友的,要想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一看他结交的、经常在一起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明白他的人品是好还是不好。鱼交鱼、虾交虾,蛤蟆找的是蛙亲家。赌博的人周围都是赌徒,好色的人喜欢和女人打交道,搬弄是非的人经常与长嘴舌在一起,忠厚老实的人一定不会和诡计多端的人交结。
所以,欲知其人,不必费劲明察暗访,弄清他与谁交往也就够了。
13、观其穿截而知雅俗
他是否高雅,通过观察其穿戴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否适宜其自身的素质,就可以判断和确定了。“观其穿戴而知雅俗”,是指通过其所要考察对象的穿着打扮来判定他(她)是雅或俗。人的穿戴主要是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风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富有或贫困。当然,穿戴中反映出的雅俗并不是单靠其钱多钱少就可以判定的。殊不知,穿金戴银、满身名牌的人就一定是“雅”的人,而穿着简朴、没有装饰的人就一定是“俗”的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人的雅俗绝对不是以衣饰的贵重与否就可以轻易判定的。满身名牌的人,可能会俗不可耐;而穿戴简朴的人,可能是学识丰富、素养极高的人。“莫以两眼看花俏,而要真心待学问。”
常言道:佛靠金装,人靠衣裳。这说明衣着穿戴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一些重要的场合就更强调一个人的穿戴的重要性。如:参加朋友的婚礼或宴会、参与国际商贸的谈判、代表公司参加重要的会议并讲话、出席亲朋好友的送殡和葬礼等,都需要我们极其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穿戴。在平时应该穿什么,一般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参加或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就有着很多的严格要求和注意事项。如果在非常特殊的场合穿戴错误,不仅会使自己陷入尴尬、丢失身份,同时还会遭受别人的极度蔑视、愤慨和不满,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能是轻则失去朋友、丢己脸面,重则会使谈判失败、名誉扫地.
穿衣截帽,各好一套。中国民间的这一说法充分体现了人在穿戴上的区分。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从而形成了地域和民俗上的巨大差别。从民族的服饰上就可以看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本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服饰基本上有着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和特色;而对占中国人口总数最多的汉人来说,穿戴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和特点。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民交往越来越多,交际范围不断扩大,那么,对我们穿戴上的要求也几乎越来越倾向于一致了。比如,参加重要的场合,一般都是西装革履;而外出旅游,则比较随意休闲。
14、观其用度而知奢俭
他是否奢侈,通过观察和了解其是怎样地使用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我们就可以为其下个是好或糟的定论。“观其用度而知奢俭”,指通过观察其所要识别的对象,看他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是怎样地使用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以此,发现他究竟是奢侈的、浪费的,还是俭补的、节省的。对于那些一直以来爱慕虚荣、表现浮华的人,一定不会是什么节俭者;而对于那些始终表现出勤恳忠厚、做事踏实的人,一定也不会是奢华的人。奢俭由事而定,因人而异。这就是说,不是凡事都力求俭朴,有时侯,也要根据具体的人物、事件以及特殊的环境、状态而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该大方的时候,也必须要表现出一些“奢侈”来。
入奢入俭,各得所益。事物的发展总是相对的,对待人的态度上亦应该反应如此。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一个相同的常规去办。比如,在国际事务的往来中,一方国家在接侍另一方国家的代表时,所接待的规模与层次是很高的,那么,作为另一方国家的代表在接受到如此特殊的礼遇后,就应该在未来的客人回访中,给予较高规模与层次的礼仪回敬。这样做,就是防止因在接待上的失礼而就此中断外交上的往来。然而,这样做也就可能会让自己“奢侈”一把,但这种奢侈是要得的,也是必须的。因为,从大的方面看,它是对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在以后频繁的接触与往来中,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要只是一味地摆阔装强,死撑门面,只表现其虚伪的一面,而忽略了体现其真实一面的重要性。贫不可耻,弱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富者强者来帮助,这样就会使自己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
关于就“奢与俭”问题的对待上,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并要能够妥善地施予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运用和控制。该“奢”时,则奢;该“俭”时,必俭。那么,究竟何事何人何地何时必须要“奢侈”一些或者一切都要“从俭”呢?这对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来说都是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与对特的。使用得当,不为“奢”;过分苛刻,失为俭。奢与俭,最重要的在于使用得要合理,而这合理与否就是度。用度合理,就会有益于发展,虽奢无过;用度失常,就会有碍于发展,虽俭亦害。“死要面子活受苦,不要面子苦有受。”我们虽不赞同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皮的做法,但我们同时也不称颂那些只知道节俭而不知道变通的人。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开源节流”这个词语的用意,它所表述出来的意思,应该不仅仅是注重开发源头与节制流向(在商业的运用上,也就是说要善于开发财源并能够节省费用),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有警示的作用,即是说,它要求的是我们能够很有效地运用这一词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法则。如想要开源,却仍然是一味地节流,不拨给必要的开源经费,那么,又怎么能够去真正地做到和做好开源的工作呢?又如,因在开源的过程中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却仍然一味地给予不必要的资金与支持,那么,这又如何可以使自己不陷入困境呢?无论开源与节流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必要的计划与安排,并必须通晓它们之间既互补又制约的辫证关系,无源又何以谈节流(一分钱都不能挣到又怎么能够涉及节省),只节流又何以谈发展〔即便再节省下去也终会有枯竭的一天),然而,盲目地瞎开源而不有效地节流又何以使自身长兴不衰?
15、举其所美,观其所终
他爱美吗?他都爱好哪些美?人皆爱美,如选择和追求不当,就会自毁前程。“举其所美,观其所终”,是指通过各种不同的美去给予所要考察的对象,从中去观察他对不同美的反映,从而识别其真实的道德品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对美的追求不同,从而反映出不同人的思想品质状况。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是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水远是年轻和美丽的。德谟克利特认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给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所以,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
达·芬奇认为:“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截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吗?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实无华的衣服反而比盛装的妇女美很多吗?”
培根则认为:“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的特点,并非是刺激人的欲望或把它点燃,而是使它纯沽化、高尚化……如果加比都尔的维纳斯女神,或者是缪斯女神而引起你身上的肉欲,那你就不配欣赏美。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示出奕奕的神采。真正的美,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时髦。
我们在对识人问题上所讲的美,不仅仅要观察其语言美、行为美、体型美等外观美,更要看其心灵美,求得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看人看内质,徒有其表也只是一个皮囊而已。如果一个人为追求美女而道德败坏,这样的“英雄”决不可作为人才使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豪杰无不被呈现在眼前那壮观美丽而宏伟的景象所深深地吸引和折服。然而,现实中却也有一些市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贪图美、争夺美、占有美、享乐美,这时候.他们的本性已就此被深深地迷惑了。通过给予所要考察对象很多美的方法,往住就可以检验出他的倾向,从而判断出他的好或坏。美丽的女人、漂亮的服饰、精美的物品、古典的诗画、名贵的汽车等赠与所要考察的人,看他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取舍,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本性。
16、废其所恶,计其所穷
他算是恶人吗?善恶自在人心,惟有通过不断修心,接爱良好的素质教育,才会良心显现和把恶心废除。“废其所恶,计其所穷”,意思就是惩恶扬善,对其恶的一面子要坚决废除,并使其恶绝对不能够存在和没有一点办法发展。世间,总会有善人与恶人之分。我们要做到以正压邪,使好人吃香(得以重用),坏人受气(剔除出去),就必须在识人时采取“废其所恶,计其所穷”的方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也会存在或“善”或“恶”的两个对立面。持善去恶,就是使人走向好的一面,而持恶弃善,就会使人向邪恶的方面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会是喜善厌恶的,主张勿因小善而不为,勿因小恶而为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不犯错误,但主要取决于一旦有了过失后有没有决心改正。敢于承认错误并下决心及时去改正的就是好同志、好朋友,而明知自己错了,还不以此为训,甚至以此为“荣”,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能被大家公认为好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我们的“情”也不能够随意地乱施舍。在我们对侍善与恶的观念、态度上,我们还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对待能够弃恶扬善的人,我们要能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并重用他们,而对于弃善逞恶的人则要坚决剔出,不留后患。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一点一滴“积厚而薄发”的,一切恶行坏事也都是从小到大“积小患为大患”的。小善与大善,实质都是“善”,小恶与大恶本质都是“恶”。只不过大善或大恶是小善或小恶的集合与发展。因此,培养和教育青年人必须要从他们平时的行为上抓起,建立一种从小到大、一点一滴为他人做好事的优秀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定要集中精力去驱恶行善,坚决不做恶人和任何恶事,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做善人善事,正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行善避恶。
浪子回头,庸人立志,鲜花迟开,明星后启。究竟是哪些因素成全了他们,将他们从“朽木”的泥潭中推上了人才的伟岸?当然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当初,恐怕自尊火花的激燃,应该是首要因素吧。
17、推其所主,观其所度
他能做主要领导人吗?把要考察的对象推举到主要负责人的位置上,通过观察其工作方法和掌握其相关成绩并调查询问他人对其正确评价,就可以检验出他是否真的适合。“推其所主,观其所度”,是指通过推举方式,把要考察的对象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让他做主要负责人,让他自己拿主意、想办法,控制整个局面,从而观察其工作方法,以及是如何把握好尺度、控制好全局的。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个主要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识大体、顾大局,着手现在、放眼未来。其次,就是要讲原则、重方法、识人心、应人意,能够驾轻就熟,结合实事,全面衡量,因时制宜,因势利导,以此法度来确保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应有的权力,出色地完成上级指派下来的各种任务。
随时变通,因时制宜。韩信攻赵,背水为阵,虽不合兵术,却因活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而能大破赵军。所以处事时须因时机而随时变通,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不变。韩信攻伐赵国,在井陉驻扎部队。韩信选出轻快的骑兵2000人,让他们人人手持一红旗,从小道登上山岭,眺望赵军的营地。在骑兵出发前,韩信对他们交代说:“赵军看见我军败走,必定会倾巢出动追逐我们。这时可快速驰进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插上我汉军的红旗。”交代完毕,韩信又以一万兵卒做先头部队,行至河边,布背水之阵。次日天色黎明时,韩信竖起大将之旗,击起战鼓,军队行出井陉口,与赵军开始对阵。赵军看见韩信,便大开营门,派军攻打韩信。两军鏖战一段时间后,韩信军队便抛旗弃鼓,急急奔向在水边布阵的汉军营垒。水边的军队打开阵势,让韩信所率领的军马进入阵地,韩信等众又转回头来与赵军激战。赵军倾巢而出,一路追来争抢汉军旗鼓、争逐韩信,全然不顾而冲进汉军早已布置好的阵地。而韩信的兵马与水边的大部队会合后,便拼命死战,气势如虹。就在此时,韩信原先派出的2000骑兵,趁赵军空营而出、去争功夺利之时便疾驰赵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立上2000面汉军红旗。赵军与汉军在江边撕杀很久,见已不能擒得韩信等人想退兵回营,回头一看,见营垒中插的都是汉军的红旗,大吃一惊,以为赵王和赵国的将帅已被汉军所擒,士卒遂大乱,四下奔逃,赵将虽斩杀逃兵多人,也禁止不住逃亡的情势。汉军借赵军混乱之机,大破赵军,将赵军的头目和诸将擒获,汉军大获胜利。战后,大家都向韩信贺功。其中有人问道:“兵法上说,右边靠着山陵,则左边对着川泽,要背山临水,而今天将军却背水为阵,依据险地,却竟然打了胜仗,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兵法上不也说:‘将军队士卒置之死地才能绝处逢生’吗?况且我韩信现在所指挥的军队,并不是我平索训练很有素养的将士,这就是所谓的驱逐一群老百姓去打仗,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将他们置之死地,让他们人自为战,奋力求生。如果将他们安置在易于逃生之地,他们就可能都远走了,我还怎么能用他们来打仗呢?”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时刻掌握主动权。圣人治国,能够全面地分析现状,正确地估量形势,然后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向好的方向加以引导。他们往往能客观地把握住形势,因时改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设立法度,根据任务而派事,所以能建立功勋,遇到困难也能避免。诸葛亮在军事实践中总是把谋略予以具体化,包括的主要内容:一是明察天、地、人这3个主要因素。“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不了解天时地利和人心动向,就失去了指挥作战的基本条件。二是及时地了解战争双方的态势,尤其是“善知敌之形势”,掌握其行动规律。三是把握时机,“善知进退之道”。四是设谋造势,“以奇计之谋,以绝智为主”。五是熟悉手中兵器,提高作战技能。六是善于调动下级的作战积极性,主要是“明赏罚之理”和“扬士卒之能”。七是谋划策略,保持队形的整体性,“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奇正并用,保持主动,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整体威力”。八是搞好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必须高度重视,周密筹划和组织。以上各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应当综合谋划,使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在汉末混战,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的军事思想首先表现在能够综观天下大势,利用各方矛盾和各种时机,结盟为援,抗御强敌。诸葛亮善察大势,这在三国人物中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不愧为当时第一流的政治家。正是由于他从大处着眼,从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才能在《隆中对》中把利用吴与魏之间的矛盾,以联吴抗魏作为他长期的战略方针确定下来。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孙与刘两家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也因此占据了荆、益二州。
环顾左右,皆尽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这是主要领导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如能让自己身边的每个人都竭尽所长,势必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非同小可的成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可以称得上是用人所长的专家。他在文韬方面,可充分发挥诸葛亮等谋士的智谋;在武攻方面,可充分调动赵云、马超、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将领的积极性。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地建立蜀国,从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态势,这完全是因为他手下能够竭尽全力和同心协力的结果。而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刘备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
18、闲聊之,而观其闻
他见闻广博吗?通过闲聊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快速地观察出一个人的见闻广博和深浅。“闲聊之,而观其闻”,是指把要考察的对象放入一群人中并在比较轻松的环境里,创造一个范围广阔、话题丰富的氛围,从而去观察其谈吐、判定其学识。是学识渊博,还是见识粗浅都可以从其言谈中表现出来。另外,通过闲聊,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其谦虚好学、冷静分析,还是骄傲自大、胡说八道,都可以从其对待大家的谈话态度上得以体现。
闲聊,看似漫无边际和目的,实则可以着出一个人的学识与待人处世。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谈,绝对不会胡说八道或大放厥词;而学识浅显、阅历低下的人却往往喜欢表现自己、卖弄风骚。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我们提倡的交友原则。朋友相交必须要拿出真心和诚意,尽管表现得可能过于直率,真心朋友也乐意接受,能够站在朋友的感受和立场上去体谅并谅解朋友,那么,就会得到朋友的真心和热情。交到一个见闻广博、学识渊博的好友会带给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直”、“谅”和“多闻”,那么,你就具备了在闲聊时的“资本”,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而你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遍及八方。
我们的嘴巴生来不单是为了吃饭和呼吸的,它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他人进行友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达及见解的发表。会说话的人、不会说话的人和乱说话的人,绝对是有其表像、水准和本质上的差异的。会说话的人,在闲聊时,言谈中表现出来的是哲理、幽默、情调和想像等;不会说话的人,在闲聊时,言谈中表现出来的是木呐、呆板、单调和沉闷;而乱说话的人,在闲聊时,言谈中表现出来的是抢话、乱讲、瞎吹及胡说八道。会说话的人绝对会尊重他人,不会说话的人看不出尊重或不尊重,乱说话的人绝对不会尊重他人。
19、旁问之,而观其评
他得到的评论好吗?通过调查询问他人对其的正确评价,我们就会在众人的言谈和反映中得知。“旁问之,而观其评”,就是指对所要考察的对象,采取通过询问他身边熟悉他的人和直接问他本人的方法来考察其评论,进而了解和判定出公众对他的评价及他对自己的评价和他对公众的评价如何,以此确定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虚伪的人,一个心地善良、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公正地评价他人,并能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待人坦诚、能力很强、信誉良好、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很优秀的人,自然就会得到公众的好评和大多数人的赞同;而一个心胸狭窄、夸大地评价自己和歪曲地评价他人,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待人阴险、能力很差、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很龌龊的人,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一致抨击和绝大多数人的蔑视。好人、能人,就会有好评;恶人、庸人,就会有非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准确明了、及时无误地观察出一个人的整体情况,就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宽视野、多角度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评定。因为,看一个人,如站在远处看容易把人看“小”,站得太近看又易把人看“大”,隔着门缝看会把人看“扁”,戴着有色眼镜看会把人看“黑”,用哈哈镜看就会把人看得“变形”,所以,我们看人必须摘掉有色眼镜、去除哈哈镜、多换些角度来进行认真思考,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地询问人、了解人、判断人,并采取综合所有人的评论结果求出一个“平均值”的有效方法去评定人。“近视”、“偏视”看人会误人、毁人,“全视”、“正视”看人就会育人、留人。一个明智之君和一个昏庸之辈的巨大差别,也许就在于你的“视力”水平究竟如何。
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同时也可能存在着自己的“敌人”与“间谍”。通过询问和调查,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迎合者会说其“好”、“行”、“有才”,而与其敌对者就会说其“坏”、“不行”和“无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人的“私心”在作怪,以“私心”评论他人时,常常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往往就会以偏概全,如果以“公心”来评论他人时大多是比较理智、恰好反映的是客观真实。考察一个人的本质,就是看其到底出于“公心”或是“私心”评价他人和自己,而就此基本上可以给他一个大致的“定位”了。
20、教导之,而观其学
他是否好学并真的会学习吗?通过教导和培育的方式,我们就能很快地从其学习中发现一个人究竟更适合于哪个方面的发展。“教导之,而观其学”,是指对所要考察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教育、培养、训练和指导,再通过观察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进度,从而掌握其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乃至悟性等情况,以此确定其是否是可造之才,并是否具备胜任某项重要工作的能力。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个满足,教导人也不知道疲倦。他鼓励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认为只死读书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想来想去而不勤于学习就会走上邪路,那就更危险。事实证明,孔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是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称赞的。孔子的学生中有不少出色的人才,像以品德好而闻名的颜渊、闵损,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宰我等。孔子喜爱这些学生,同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有一次,子路来问孔子:“一个人如果听了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行呢?”孔子平静地回答:“总得先问一问别人的意见吧,然后再去决定能不能实行。”子路走了之后,冉有也来问老师:“如果认为是件好事,是不是可以立刻去做?”孔子马上说:“那当然了,应该马上去做!”在场的公西华非常纳闷,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件事,你怎么回答的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平时办事有胆量可是很莽撞,容易不谨慎,我就劝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冉有办事稳重,可勇气不足,迟疑不决,我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很高明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和培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增加积累知识和提高其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与生话中得到最好的运用。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学习和培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胜任”,在以后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出色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也就是所说的胜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现实生活中,不是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他是帝王之命、将相之才,大多数成功的帝王与将相是因为后天的努力而有所作为的。“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志若不强,与庸人无疑。”这是战国时期当时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智语哲学。苏秦(约公元前362——前307年),字季于,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的谋士,与张仪同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相传苏秦曾拜鬼谷子为师。苏秦辞别鬼谷先生时,鬼谷先生特意送他《周书阴符》(现已失传),此书包含深邃的政治韬略。他曾受教师指点,下山后又反复研读,从中学到不少政治活动的知识。在洛阳游说周王被阻后,他破其家产,置下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考察各国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详细了解了天下的利害形势。然后,他只身前往秦国,游说秦国失败后,他又回家刻苦自学,深入探讨列国政局,数年后,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遂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游说活动。苏秦精于游说之术,是合纵抗秦的一员主将。虽屡遭轻视,历经坎坷,不改其志,终于在公元前333年游说六国成功,在赵国正式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被公推为“纵约长”,各国诸侯都将其本国的相印交给了他,他成为历史上惟一的身挂六国相印之人。苏秦由此而成为天下人皆知的——纵横捭阖的谋略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怎么认识赵云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