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渔家傲秋思赏析 秋思》《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浣溪沙 霜日明宵水蘸空》配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人比黄花瘦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佐幕才多始拜侯,一门清贵动神州。霜蹄晓驻秦云断,野旆晴翻郢树秋。几处尘生随候骑,半江帆尽见分流。大冯罢相吟诗地,莫惜频登白雪楼。
以上为随机展示
《人比黄花瘦》
年代: 作者:
诗句:人比黄花瘦出自:《》作者:李清照年代:宋推荐名句赏析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年高二语文学案:专题1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70 &&
2015年高二语文学案:专题1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词人名片
国破家亡与个人生活经历的迅速逆转,使李清照的词比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主要描写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欢快和爱情相思的情怀,风格清丽秀雅。其写闺阁之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为传统的恋情词吹进一股清新之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她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因而更具深度和力度。
李清照词确实是“别具一家”。她善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张瑞义《贵耳集》 ,语句从口语提炼而来,明白省净、不求雕饰而富于表现力;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构思精巧细密,意境深邃。尤其是她以女性的身份写自我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人称之为“易安体”,说明她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独创性。李清照是两宋之交著名的词人,也是整个文学史上不让须眉的杰出女作家。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失传。今有辑本《漱玉词》。
二、诗词故事
赵明诚在外地时,收到了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重阳》相思词。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前,各本分别题为“九日”、“重阳”、“重九”等。内容是逢佳节、思爱人,借词以抒情遣怀。重阳,为秋季登高游赏的节日。宋徽宗大观二年 公元1108年 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而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一、诵读,整体感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
&&&热&&&&&★★★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 9:56:05
108411551129
&&&&&&&&&&&&
1_________
&&&&& &&&&&
1&&&&&&& &&&&&&&& &&&&&&&&& &&&&&&&&&&
21120&&&&&&& &&&&& &&&&& &&&&&&& &&&&&&&&
3&&&&&&&& &&&&&&&& &&&&&&&&& &&&&&&&&&
4&&&&&&&& &&&&&&&& &&&&&&&& &&&&&&& &&&&& &&&&&& &&&&&& &&&&&&& 3.
&&&&&&&&&&
&&&&&&& &&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一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导学案 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一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鉴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因各本文字有异,有作于“远安”、“建康”、“建安”三种说法。远安,在今湖北省,李清照生平足迹未至此地,可排除。建康,李清照曾从其丈夫赵明诚寓居过,时为建炎元年(1127)秋至建炎三年(1129)五月,赵明诚知江宁府期间。当时夫妻团聚,生活虽不如南渡前在汴京时,然仍有踏雪赋诗之豪情逸兴,与本词所写“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等词意不甚相符,不似居建康时作。今从《词学丛书》本《乐府雅词》作建安。建安,宋属建州,今福建建瓯。李清照曾途经此地。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多年,李清照年老无依,在动乱岁月里,颠沛流离,作客异乡,当春归大地之时,触景生情,遂写了这首《临江仙》,抒发感旧伤今的悲凄之情。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次句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为什么呢?结二句写的就是回答:“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秣陵”,即金陵、建康。建康,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恩爱夫妻死别的地方(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还埋葬在那儿。词人想象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她只身飘泊,暂时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战乱频仍,连亲自去他坟上祭奠也不可能,怎能忍心看到这春光呢?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宋人最重元霄节。每逢元霄,灯市总是热闹非常,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称之为试灯。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整首词作几乎是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抒发的深沉,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文潜少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渔家傲秋思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