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重生之我是李承乾乾在东宫时候李世民派到东宫监督重生之我是李承乾乾的那些人敢不听重生之我是李承乾乾的话吗?拜托,好人一生平安

唐朝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是怎么死的,因为什么事情而死(要详细过程) 注:不要古文_百度知道
唐朝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是怎么死的,因为什么事情而死(要详细过程) 注:不要古文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我估计是郁闷死的,没有人要杀他(至少当时没有),因为谋反(其实是自保,李泰仗着李世民的宠爱争夺太子,后来便宜了李治),被贬为庶人(就是老百姓),徙往黔州,当然监视是免不了的,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心情肯定是不好的,2年后死了(应该是正常死亡,至少没有人杀他),李世民是以国公的礼仪安葬的,说明李世民当时应该已经不恨他了。
唐太宗长子废太子(后来的常山王)李承乾。他是长孙皇后所生,所谓嫡子。即生下来即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从对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岁,就很机敏聪惠。解决、处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识大体。”稍长几岁,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让他监国。即代理国政。
到后来,人性中好玩乐的天性就暴露出来。但害怕父亲责怪,就隐藏自己的行迹。朝庭之上,说的都是忠孝之类的言辞。下朝后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嬉戏娱乐。有老成持重的左右亲近之人加以劝谏,他则高坐引咎自责,非常善于机辩。提意见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为他比较贤良。但之后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宫内重臣常常规劝。 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赏赐金银。想磨砺太子内心。李承乾可能觉得这些人象嗡嗡叫的苍蝇,非常讨厌。总之被吵烦了。干脆叫人...
被废贬后,于软禁地黔州,郁郁而死的(病死的)。
.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
因发动政变而被废,发配到黔州,抑郁而死
李承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贞观长歌第22-24集剧情
执矢思力从宴席上的酒菜判断出突利帐中藏有中原人,情况十分危急,慕一宽挺身而出,假称自己此来是与突利做粮食生意的,掩护了李世民等人,他自己却被执矢思力带往颉利营中,安康十分悲痛。&马邑城破的消息传到长安,监国的太子李承乾悲痛欲绝,长孙皇后虽然心里难过,却强作镇静让儿子不要失态。李恪认为这都是李承乾救援不及时所致,他鼓动李泰领人进宫追问长孙皇后和李承乾,房玄龄扶病赶来驳倒了他们。&岑文本去找李恪,再次斥责他做事轻率。侯君集将此事定性为逼宫,要去捉拿李泰、李恪和岑文本,遭长孙皇后严斥。岑文本进宫,揭露了侯君集派重兵针对李恪的事实,长孙皇后温言安抚岑文本,让他帮着稳定大局。第22集其它版本剧情:长孙皇后告诉李承乾心胸要宽广,如果李世民真出了意外,一定要对反对他的人更好,才能赢得人心,同时要防止外戚专权。侯君集不听皇后之言,继续暗中向李恪施压信使传来了李世民已经突出马邑已前往突利营中会盟的消息,李承乾松了一口气。&颉利从各种传闻中弄清几天前是李世民被围在马邑,并且可能已从城北突围,他下令严密封锁南下的道路,不光严查中原人,也严查草原各部的人,阿史那云因此耽误了送信时间。李世民多日没有消息,朝臣都在议论纷纷,侯君集怀疑是会盟没有成功,李世民被突利扣下,他想派大军袭击突利抢回李世民,李承乾记着李世民的嘱咐,不敢下此决心。&海棠耸踊父亲出兵,侯君集道出心中忧虑,怕行动失败,更怕抢回李世民后遭到猜忌。海棠说出心中盘算,抢不回来,太子继承大位,抢回来,趁太子手中有兵,逼李世民禅让。海棠请来法师卜卦,让李承乾相信用兵是天意,李承乾终于下决心要用兵,朝廷中的大臣也纷纷上了请征表。第23集其它版本剧情:
阿史那云终于绕道到了长安,见到李恪,送上了李世民已踏上归程的消息。李恪赶到东宫劝阻李承乾不要出兵,侯君集却说李恪这是为了阻止李承乾立功,将其扣下。李世民在南下途中看到大军北上,一方面恨李承乾违旨,一方面猜忌李承乾是要置自己于死地。他率李勣的人马突然控制了宫城。&李承乾大惊,要去向李世民请罪,恒连突然离开东宫,李承乾以为他是李恪或李泰的卧底,将其杀死。李世民回宫,下令扣住李承乾、侯君集等。他在李承乾的桌几上看到重臣们的请征表,十分恼怒,要责罚重臣,长孙无忌点破不可感情用事,李世民原谅了诸重臣。&李世民带着恒连给自己的密信去见李承乾,告诉李承乾恒连是自己派去保护太子的,三年来还是第一次向自己呈递密信,而这密信是告诉李世民李承乾用兵真是为了救皇帝。李承乾明白了自己误解了恒连,痛心疾首。第24集其它版本剧情:
电视猫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我家后院是唐朝_ 第三百五十章 躺枪的李承乾!_穿越小说_零点看书
第三百五十章 躺枪的李承乾!
第三百五十章 躺枪的李承乾!
&&&&齐州,李佑正一副愁眉莫展的样子,他虽然选择了反叛,但是下一步如何去做他并没有具体的打算。&&&&“殿下,事到如今我们不如入豆子岗为盗,这齐州城皇上必然会派人前来攻打的,以齐州这点兵力根本就抵挡不住啊。”一个将军打扮的人对李佑说道,他的名字叫燕洪亮,深的李佑的信任,曾经也是个街市上的斗狗之徒。&&&&李佑眉头锁了起来,“这岂不是太过有辱我一个皇子的身份?”&&&&燕洪亮到道:“殿下,现在还讲什么身份,命要紧啊。”&&&&“让我再想几天。”李佑还是有些犹豫,这回的事情,他甚至都没有和阴弘智商量就决定了,现在城中正在招兵买马,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照样可以打下一个江山。&&&&李佑这里和燕洪亮商量着对策,但是齐州折冲府中却是另外的情形,如今天下太平,李世民又刚刚平定了草原,可以说如今的大唐正在走向鼎盛,这些个士兵谁心里没有个计较,当李佑决议谋反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也活泛起来,在他们看来,和李佑造反才是纯粹找死,而其中的尤以兵曹参军杜行敏为首。&&&&“杜参军你说句话,大伙该怎么办?这若是皇上的军队打过来了,我们可是如何是好啊?”折冲府中一个精瘦的汉子被一大圈士兵围着,正在低头深思。&&&&“就是,这齐王可以谋反,我们没必要跟着卖命。”&&&&“……”&&&&士兵们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给李佑当替死鬼的,可见李佑平日里在他们的心中形象如何了。&&&&“大伙静一下,如今天下太平,谋反是取死之道,这个大伙心里都清楚。而且现在的皇上勤政爱民,我们更不能跟着齐王谋反了。”杜行敏分析道。&&&&“没错。”,“说的是”……&&&&抬起手示意士兵们安静,杜行敏道:“我是有个主意,与其等着白白送死,不如我们今夜直接把齐王困了押送长安,这样我们不但无罪,反而是大功一件,各位认为如何?”&&&&“嗯,杜参军高见。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好了。”&&&&“全凭杜参军指示。”&&&&“……”士兵们纷纷附和起来。&&&&见状,杜行敏满意地点了点头道:“今晚齐王据说要宴请地方的豪绅共谋叛乱之事,我们就在今晚动手把他们一网打尽。”&&&&“好!”士兵们同声附和。&&&&夜幕降临,齐王府中一片歌舞升腾,齐王妃也是亲自出来接见宾客,和李佑一起招待这些地方的豪绅,这些中没有一个不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李佑宣布自立以后,这些人纷纷表示支持。投机商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缺乏的,正在众人喝的酩酊大醉的时候,齐王府外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接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涌入了齐王府。以杜行敏为首的府兵把齐王府围的是水泄不通。&&&&“大胆,谁让你你们来齐王府的,还不给我滚出去,惊了本王的客人。不怕本王治罪吗?”李佑摇摇晃晃站了起来,还以为自己是那个可以在齐州呼风唤雨的齐王。&&&&杜行敏扫了一眼宴乐的宾客,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这些人他都认识,没有一个不是齐州出名的黑心商人,他道:“齐王,你公然谋反,大逆不道,来人呐,把所有人都给我抓起来押往长安。”&&&&“是!”士兵们洪生喊道,一队士兵提着明晃晃的横刀冲了过去,把李佑困了起来,其他的人也同样被捆成了粽子。&&&&李佑和燕洪亮这是才反应过来,骂道:“好你个杜行敏,你居然敢造反。”&&&&“哼,如今天下太平,你们却要逆天而行,我不是在谋反,只是在替折冲府的士兵谋条生路。”,说罢,杜行敏头也不转地离开,他已经派人前往长安向李世民通报这个消息……&&&&得到李世民的命令以后,李绩就带着两万人马前往齐州镇压叛乱,可大军还没有抵达齐州的时候就得到李佑被士兵捆起来的消息,接着李世民让他带军返回长安,只留下一部分士兵交给前往齐州彻查此事的刑部尚书刘德威即可。&&&&李佑的反叛还未开始就变成了一场闹剧,但是这件事依旧是让朝野震动,而李佑在朝中的势力也是战战兢兢,阴妃的地位一落千丈,整日以泪洗面,正是因果报应。&&&&这日,李世民正准备前往东宫探望生病的李承乾,因为李佑的事情,李世民几日没吃下饭,自己也是病了一场,身体康复的时候却得到太子李承乾病了的消息,东宫的宦官已经来禀报了数次。&&&&他刚准备出门,长孙无忌一脸死灰色地疾步走来,道:“皇上,你要去哪里?”&&&&李世民察觉到了长孙无忌的异样,他的脸色这比李佑谋反的时候还要难看,“太子生病了,我准备去东宫看看他。”&&&&脸上的苍白瞬间又深了一层,长孙无忌伸手拦住了李世民道:“皇上,你不能去!”&&&&“这是为何?”李世民奇怪道。&&&&深深叹了口气,长孙无忌实在是不忍心告诉李世民刘德威刚刚让人快马传递来的消息,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太子和侯君集正在密谋逼你禅位,你要是去了,就回不来了。”&&&&“什么!”李世民只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脑中翁的一下全部空白,眼前一黑,接着身子一软就要倒下。&&&&“皇上!”长孙无忌大惊,立刻扶住了李世民,对宦官道:“快叫太医!”&&&&宦官闻言慌忙向外跑去,而长孙无忌则是把李世民扶到了床上。&&&&缓了一会儿,李世民悠悠醒来,只觉心中一股浓重的悲伤袭来,这种悲伤甚至超过了当年他亲自杀死李建成的时候,接连两个儿子试图谋反,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皇上。”长孙无忌担忧地望着李世民道。&&&&“不要惊动其他人,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吧,朕要亲自审问他。”李世民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道。&&&&“是。”长孙无忌应了声是,接着转身离去。&&&&“等等。”李世民又叫道,“还有,召蜀王回长安。”&&&&长孙无忌明白了什么,又是点了点头。&&&&东宫的李承乾没有等到李世民的到来,相反,等来的是李世民的禁卫军,侯君集带来的死士面对这些穿着板甲的士兵根本抵挡不住,很快就被屠戮殆尽,侯君集也是战败被擒住了。&&&&而接着,蜀王的车队进了长安,很多大臣明白,这大唐的天马上就要变了。&&&&“父皇,母后!”延喜殿中,李愔见到了憔悴的李世民和脸上尤挂着泪痕的长孙皇后,李愔没想到这件历史上的悲剧终究还是发生了。&&&&“太子和齐王谋反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吧!”李世民问道。&&&&“是的,父皇,儿臣已经听到了传言,只是请父皇你保重身体。”李愔说道。&&&&李世民点了点头,李承乾和李佑的事情他已经查了个一清二楚,说起来李承乾谋反的事情能被发现李佑还是立了功,这李佑在长安安插一个刺客,正是这个刺客在李世民北伐的时候袭击了李泰,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这个刺客不仅效力李佑,同时还在为东宫做事,这也是为什么李泰当初咬定是李承乾干的,而这个人被李佑谋反案牵扯进来,接着就把李承乾和侯君集的事情抖了出来,这才让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大白于天下。&&&&“嗯,父皇身体你不用担心。”李世民叹了口气。&&&&见李世民的样子,李愔有些愧疚道:“父皇,是不是改立太子的事情才让太子这样铤而走险。”&&&&“这不关你的事,这个逆子,他早就有了谋反的想法。”李世民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但同时心中又是无比的痛惜,在狱中李承乾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了他,说若不是他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就不会给其他皇子造成皇子就是争来的想法,而这句话让他更是难过。&&&&李愔看了眼长孙皇后道:“父皇,那你打算如何处置太子和李佑。”&&&&说起这个事情,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是看向了李愔,其实这也是他们让李愔来一趟长安的原因,希望李愔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毕竟经历这件事,李愔必然是太子,而以后还将是大唐的皇帝,那时间他又将如何对待李承乾。&&&&望着长孙皇后期盼的眼神,李愔心中叹息了一下,历史上李世民终究也是没有杀掉李承乾,而是把他贬斥成了庶人,由此可见李世民还是很心疼李承乾的,而李愔也答应过李世民不杀任何一个兄弟,此时不如送一个顺水人情,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安了心。&&&&“太子犯下谋逆大罪按律当诛,但是毕竟他也是受小人唆使,因此,儿臣以为把他贬斥为庶人即可。”李愔口中的小人自然是指侯君集了,这件事情总得有个人背黑锅。&&&&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闻言心中都是一松,李承乾怎么说也是他们第一个儿子,他们又怎么忍心诛杀自己的亲儿子呢!(未完待续。。)u《武媚娘传奇》39-41集剧情 1-80分集剧情大结局:李承乾造反失败&11:21 齐鲁网综合 &&编辑:魏文欣
  武媚娘传奇第37集剧情介绍
  魏征病重逝世
  李世民到牢房中看望侯将军,侯将军因为违反军纪被李世民治罪,李世民在牢中与侯将军谈话之时患病的魏征忽然苏醒,李世民喜出望外离开牢房赶到魏府探视魏征,魏征虽然已经苏醒却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临死之前魏征希望李世民不要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不久之后,魏征离开人世,李世民为魏征举行了盛大的丧礼,李承乾因为魏征之死向太子妃讲述一些内心想法,当初李承乾之所以非常看重称心,主要原因是称心长得与李承乾的堂兄非常相像,太子妃听完李承乾讲述的心声恍然大悟数落李承乾不早点说出实情。
  侯将军被李世民革除了将军职位离开牢房,副官找到侯将军提出造反。
  李承乾将侯将军唤到府上,面色严肃跟侯将军商量造反的事情,侯将军因为被李世民革除将军职务愿意跟李承乾一起造反,只要李承乾造反成功侯将军就会官复原职。
  徐慧来到李世民身边,将写着太子李承乾要造反的纸条递给李世民,李世民接过纸条看望沉默不语。
  李承乾在东宫穿好盔甲做好造反准备,太子妃回到东宫想跟李承乾在一起,李承乾在造反之前想哄骗太子妃离开京城,太子妃忽然返回来愿意跟李承乾同生共死,李承乾无可奈何只得让太子妃留在东宫等他的好消息。
  徐慧扮出一副慌乱的模样找到武媚娘,将太子李承乾要造反的消息说了出来,武媚娘浑然不知做好应对计划,徐慧见武媚娘落入到她的圈套中,心中升起窃喜得意洋洋目送武媚娘离去。
  夜幕降临,侯将军将士兵们召集到身边,声音激昂鼓动士兵们造反,士兵们在侯将军的鼓动下斗志昂扬同意造反。
  次日天明,侯将军的副官带领一伙穿着太监服的手下杀害守护宫门的士兵,李承乾则将手下人唤到身边,准备带着手下人前往李世民居住的宫殿逼李世民退位。
  李泰坐在府上休息,一个手下向李泰汇报李承乾造反的事情。李承乾已在宫中召集好了一批死士,武媚娘赶了过来一脸焦急看着李承乾,李承乾在武媚娘的劝说下定决心造反,武媚娘心知李世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不可能按照李承乾的要求当太上皇,为了阻止李承乾带兵造反,武媚娘夺过李承乾腰上的长剑对准李承乾,李承乾面带笑容没有后退,而是一步一步向武媚娘走了过去,武媚娘狠不下心捅刺李承乾只能向后倒退,李承乾趁机上前夺回长剑。
  武媚娘被赶来的一个副将带走,李承乾带兵杀向大殿,李世民站在殿外面色平静看着来势汹汹的李承乾。第十九章 悲剧承乾_大唐极品闲人_棉花糖手机阅读(m.mianhuatang.cc)第十九章 悲剧承乾
& &一秒记住【棉花糖小说网www.mianhuatang.cc】,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 &更新时间:
&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失败者自然是没有任何上诉的权利,就好比眼前的李承乾,在史书的记载当中,李承乾无疑是不堪的,在见到李承乾之前,杜睿也相信那就是事实,但是在见了李承乾之后,和他有了初步的交谈,杜睿发现,当真不能尽信书!
& &李承乾虽然没有太宗皇帝那样的雍容大度,英明果敢,但自幼生在皇家,所受的都是精英式教育,在杜睿面前所展现出来的,也颇有人君之风。
& &对于李承乾日后的疯狂举动,杜睿思索着,也能给予理解。李承乾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
& &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
& &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也羸得了朝廷上下,身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才十六岁。
& &终贞观朝,主动跟他争位的,只有一个李泰,而李泰这家伙,要说他“强大”,实在是太抬举他了。这小胖子舞文弄墨还算有一套,政治上可是完全不及格,甚至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没弄清楚。他看事情只看表相,学父亲开文学馆、招揽贤才,收买人心,可除了招来一些摇笔杆子的穷酸书生,别的还有什么?哪怕你弄几个武功不错的打手,狗急跳墙时杀兄杀父,也算没白费力气啊!
& &说到“收买人心”,看朝中上下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指责小李偏心李泰不对劲,就知道李泰这人心收买得怎么样了。他固然拉来了刘洎这类人站在自己一边,但对于影响力最大,太宗皇帝最信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简直就看不出来这甥舅俩之间有任何关系,天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让无忌最后一头栽到李治身上万死不悔。
& &长孙无忌不喜欢李恪,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天意人力不可挽回,但李泰身上的长孙家血液成份可是跟李治一模一样,半滴不少,当然,长孙无忌后来一心扶持李治,也有他希望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子,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领导,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欢李泰,那么在太宗皇帝废了李承乾之后,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水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 &不过李泰干的最大蠢事,还是对父亲当面撒下的弥天大谎,声称要杀子传弟,你也不想想,你打算骗的是哪一位啊?人家自己是杀兄弟上台的,对这些所谓的“孝悌”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算一时动情,冲昏头脑相信了这没水准的谎话,后来一经大臣点醒,很快就越想越不对味,从此彻底认清这小骗子的真面目。这一个谎言的效果,可比敌人向父亲摆事实、讲道理半天还要好得多。
&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子,守成之君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
& &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兄庸”,“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性、天意。
& &如果用心理分析、人格形成规律等方法来追踪这个男孩儿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够解释一些东西。
&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这一年的正月,他祖父李渊命令他父亲李世民出镇长春.宫,而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的承乾殿内,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应该是不在身边的。查史书,这一年太宗皇帝一直在长春.宫呆到十月,然后从长春.宫出发,领兵去打刘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胜回朝,在长安休息了仅仅一个月,七月初,又受父命出发去打王世充了。等李承乾的生父再在长安露脸出现,已经.是武德四年的七月,这时小承乾应该两岁左右,正是开始渐渐跟父亲加深了解和感情的年龄,但杜睿估计,当这两岁小男孩儿被抱出承乾宫的时候,他肯定不认识那个,浑身上下套着金光闪闪硬壳子的叔叔是谁。
& &接下来的几年,他父亲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太宗皇帝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
& &在杜睿的前世,有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儿,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感,认知自己性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种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母亲和奶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国家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父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
&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种父爱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父亲早死,但儿子被单亲母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李承乾他爷爷,当今太上皇李渊就是。这里又该考虑一下这个“单亲母亲”的问题,也就是“性素严”,温婉柔顺的长孙皇后的个性差异,无疑,前者的个性更能填补“严父”这方面的空位。或者,家族里的近支长辈男子,父亲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只要参与到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且显露出了父性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点儿作用。
& &但李承乾很不幸,当他父亲缺位时,没有一位男性有能力,或者说,有胆量,以父性的方式对待秦王世子。其实这个任务理所应当的是应该由他祖父李渊来承担的,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亲爹轰出家门给你去干活的。
& &可是想想武德年间李渊生下的那二三十个儿子女儿,就知道这老伯“沉浸天伦、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了,然后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个德性,怎么指望他们发挥爱心照顾小侄子呢?
&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之变发生,他母亲是被父亲伉俪情深的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史书上可没记载八岁的秦王世子跟母亲一起去劳军了。其实以古人的观念来说,儿子要比老婆重要得多,还记得赵云、张飞都干过救阿斗弃夫人的事吗?而且李承乾还是拥有这样一个不寻常名字的嫡长子,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牵强附会地说,这个小男孩是李渊打算传位给次子的活见证。
& &据史书记载,八岁的李承乾已经“性聪敏、特惠敏”了,人家阿史那社尔十一岁自己就建牙开帐,八岁的李承乾跟母亲一起去慰问将来都是自己下属的将士们,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 &杜睿结合着这些史料想想,真是很为在那个清早,被父母丢弃在深宫高墙里,无助地倾听外面厮杀声的小男孩儿而心酸。
& &当然,对李承乾本人来说,他未必明白这么多前因后果,也未必就由此感受到了“父母不爱我”,但杜睿想,有一件事他应该是知道的,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 &李渊对三个大儿子的宠爱优待,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以此推论,他对自己这些孙子应该也不差,而且也很可能常常把他们叫到自己膝下来“含饴弄孙”,想象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的情形。
& &如果说怕人数太多而“限量进呈”,那么,以李承乾的嫡长子身份,肯定每次都少不了他的份儿,也就是说,他认识建成,元吉儿子们的机会要比自己的弟弟们多得多。李世民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儿子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感触,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的。
& &不管怎么说,据史料记载,在太宗皇帝刚登位时,对这个嫡长子还是很宠爱的,毫无异议的立了他当皇太子。还有一个事实应该注意,就是李世民当皇帝的头三年间,他们一家都住在东宫,而不是皇帝正宫太极宫,这时候李承乾应该还是经常能够见到父母的,而且那时父母虽然忙于国务,心情尚好,对孩子们也应该比从前受压抑那些年和蔼很多,或许在李承乾的一生中,这三年是享受亲情最浓厚的时候。
& &贞观三年李渊迁居大安宫,让出房子来给儿子住。父母走了,那些没成年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跟着走了,十一岁的李承乾跟一大堆仆役属官什么的留在了东宫。从此之后,他要见父母得事先预约,要见兄弟姐妹,或者等到侍宴开party的时候,或者,就得冒着“结交诸王”罪名掉落的风险,派人专门“传”他们进来。他当然是没有朋友的,他的世界简单而泾渭分明,祖父、父亲和母亲是他的“君”,是他要叩头的对象,其他人,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头的。东宫的官员和师傅们,都是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正直长者,每天正襟危坐满口仁义道德,相比之下,倒是那些侍从太监,还有李元昌这种人,要有趣好玩得多,十几岁的小男孩,你能责备他贪玩好动吗?更何况他身上还有他父亲的基因。
& &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所能完成的,贞观前期的李承乾,杜睿在史书上看到他名字的几件事如下:
& &贞观四年七月,李承乾十一岁,这年前太子少保李纲升为太子少师,于是顺笔提到李世民父子对李纲是如此敬重,说李纲每到东宫,李承乾都亲自叩拜,李承乾每次升堂处理事务,李世民都命房玄龄和李纲陪坐。
& &(插一句:李纲这人绝对是个“太子克星”,他明明是朝野皆知无人不敬的大忠臣,也因此受三代皇帝信任,前后辅佐过二朝三代太子,结果杨勇、李建成、李承乾无一例外地全都被废被杀。假如到高宗朝他还活着,假如作者是李治,是说什么都不敢让他再去教育太子了,有时候命运这个东西还真是不服不行)
& &贞观五年,李承乾十二岁,礼部官员上书,认为应该在二月份为皇太子行冠礼。皇帝李世民因为二月份是农忙时节,怕扰了农时,命令改为十月。
& &贞观六年,李承乾十三岁,十月份李世民外出巡视回京后,到大安宫当孝子,服侍太上皇一天,最后又要亲自给父亲扶辇,李渊不准,命令孙儿承乾代替。
& &从字面上看,这时候的李承乾应该还是聪明又听话的好少年。然而到了贞观七年,就传出了李世民听说承乾“好嬉戏,颇亏礼法”的消息,于是赏赐东宫官员于志宁、孔颖达,要他们对皇太子加强规划和劝谏,并说出了“我十八岁尚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即位以来尤有过失,皇太子生于深宫不明世事,不犯错才怪”这样一针见血的话,这比那些将太子变坏归于他的“天性”“天意”的说法可要高明多了!
& &嬉戏归嬉戏,到了贞观九年李渊驾崩的时候,守丧的李世民还是很信任的让十六岁的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发现这孩子干得不错后,以后又多次让他监国。猜想一下,这段时间就是史书上说的“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宫臣或欲进谏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枢机辨给,智足饰非,群臣拜答不暇,故在位者初皆以为明而莫之察也。”那个时期吧?可是如果他真的只凭这点小聪明,小伎俩,在皇帝,大臣中骗来个好印象倒不难,要借此处理繁难政务,而且处理得相当不错,似乎就办不到了。
& &其实当初看到史书上的那些话时,杜睿是差一点儿笑出来,不禁有些感叹,李承乾这孩子还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伶俐呢!想想那些白胡子老头卯足了力气要进谏,结果刚打个照面,人家李承乾自己就痛心疾首地自责自艾,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听到最后那些老头子们一句想好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嗑头拜答还要劝谏太子殿下想开点儿,过去的就过去算了,别背上太重的心理包袱,真不愧是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的儿子啊!
& &李承乾一生事迹,他那些“过恶”,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问题,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贪玩、搞同性恋等,其实都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大毛病。
& &据说,孩子故意捣蛋淘气的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借此来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爱,然而李世民对待儿子身上这些缺点的办法,似乎有点儿太转弯抹角了些。他当然是当面训斥过儿子这些事的,但他的主要办法,是重赏规劝太子的官员,希望借“外人”去纠正自己儿子的行为,甚至,希望那些人来向自己打小报告。李承乾听到这种事后的反应是很激烈的,新唐书上说“宫臣若孔颖达、令狐德棻、于志宁、张玄素、赵弘智、王仁表、崔知机等皆天下选,每规争承乾,帝必厚赐金帛,欲以厉其心。承乾慠不悛,往往遣人阴图害之。”
& &这是非常非常典型的“我就要跟父亲对着干”的表现,那时候李承乾已经十**岁了,似乎不好只用“青春叛逆期”这个理由来解释这种行为,要杜睿来看的话,更象是潜意识里没达到目的而爆出来的失望情绪大发泄。
& &所有人的青少年时代都曾经历过这种与父母对立的情绪,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安然度过无后患,因为一般人能力有限,束缚多多,就算有什么过激的念头,也无力去实现。可拜那个血统至上的**制度所赐,“皇子”或者“贵族子弟”这种怪物,却偏偏在冲动的少年时代就能不劳而获地掌握很大权力,也就是伤害别人的能力,所以要制止他们去干蠢事,可比一般人教育孩子困难得多。特别是,如果天底下唯一能够真正克制住他们手中权力的人,他们的父亲,不亲身出面,用自己的权威打压他们的冲动,反而希望假手于地位低下的别人,那么在二世祖们看来,用手中权力打击这些直接迫害自己的“别人”,就是风险小、途径容易、后果不严重、又能借以泄愤的好买卖了。
于是太宗父子在你来我往的拉锯中,双方的火药味渐浓,而嗅觉灵敏的李泰及时凑上来,弥补了太宗皇帝对于长子的失望情绪,简单的说,太宗皇帝当时的想法就可以被归结为:反正我儿子多,你承乾不听话不争气,我还有别的儿子,你倒是试着再找个爹给我看看?
& &史书上记载承乾失宠的最直接导火索,是他的脚残疾了,而且似乎是一辈子都好不了的那种残疾。杜睿记得一本书上说他这脚是外出偷牛煮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摔残的,但杜睿也想不起来是史料还是小说家言了。
& &李世民追求完美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他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障人士,这想法也是能理解的,再加上之前就了解到的李承乾的个人品德问题,换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动了。
& &太宗皇帝自己就不是以嫡长子身份上台的,而是凭借才华能力一步步登上帝位,很难说他对“立嫡以长”这个教条有多信服。看他对待自己的孩子们,也是最喜欢有才有貌、比较外向的那几个,品德礼法倒在其次。相比之下,长孙皇后比他守规矩得多,就算她也一样对长子失望,但绝不会轻易起换储君的心思,甚至杜睿想来,长孙皇后大概还会规劝丈夫一下。
& &所以,当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前后,很难说李承乾那坚持请父亲大赦天下的举动,到底有多少是对母亲的感情,有多少是希望母亲痊愈后还能继续罩着自己?
& &而李承乾跟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何,史书上记载得太过简略,有一次是太子乳母请加器具结果被严辞驳回,这个杜睿倒不觉得是长孙冷酷无情不爱儿子的表现,因为在史书里,长孙皇后基本上全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身份出现的,她所作所为当然也要符合政治家的标准,而不是一个母亲的标准,否则,史官大概会认为“这件事没有记录价值”而略过去。
& &如果没有其他理由的话,按常情,可以推测,对于这么一个出生后稳固了自己的正妻地位,又蒙皇祖赐佳名光耀门庭,长大后还很聪明能干的儿子,长孙皇后是不可能不爱的。然而这种爱一直受着制度束缚,她的生活重心又不是儿子而是丈夫,她能给予儿子的,只怕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在她生前,家里还是维持了表面的和睦有序。如果说太宗皇帝是这个家的顶梁柱,那么长孙毫无疑问就是定海针。
& &定海针坍塌,李承乾最强有力的保护者消失,跟父亲的关系又始终不见好转。寻求亲密感是人本能的社会心理需求,巨大的感情空洞需要填补,于是美少年称心出场。
& &对于娈童这么一种变态的心理,杜睿是非常不赞同的,因为那些人之中的大多数,其实玩娈童跟玩姬妾一样,都只是动物行为而已。可是李承乾这次似乎有些特别的地方,在父亲怒杀称心之后,他“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参者辄逾数月。”特别是最后一句,几个月不肯见父亲的面,这一点要多要命,有多要命,想想这几个月间李泰会在父亲耳边下多少药吧。
& &如果李承乾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跟称心在一起只有性没有情,那么这个娈童死后,他大可以再找几个漂亮小男孩来,只听新人耳畔笑,不理旧人坟下哭。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更为邪异的发泄方式,偷盗民间牛羊煮食,模仿突厥人习俗假死发丧,让属下演习打仗致伤,扬言要杀光进谏者。看看这些行为,这里面表达的意愿是多么明显,他渴望自由、渴望脱离自己身周这让人窒息的环境,想要像草原游牧民族一样策马扬鞭任意驰骋,想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建功立业。
& &这种情绪发展到极端,他只能走上最后的不归路:谋反。
& &失败也是必然的,他没有父亲当年的资本,而父亲对于朝局的控制力又比祖父强得太多。
& &杜睿在看这段历史记载的时候,所关注的,是李承乾失败被捕后,面问父亲责问时的表现:
& &“会召承乾谴勒,承乾曰:‘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无状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事。若泰为太子,正使其得计耳。’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即幽泰将作监,解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降王东莱。”
& &聪明、口才、权欲、决断能力、贪玩淘气、情感依赖、任性偏激、雄心勃勃、至死不让人,杜睿想着,不能不苦笑着说,李承乾这些个性,都能在他伟大的父亲身上一一找到对应点,足以证明李承乾不但是太宗皇帝的亲生儿子,而且可能事实上是最像他的儿子,比那个“英果类己”的李恪更像,只不过,太宗皇帝的这些个性,几乎全都是通过正大光明,利国利民的方法展示出来的,而李承乾的,出发点跟父亲一模一样,方向却大相径庭,南辕北辙,几乎没做对过一件事,这也实在不容易啊!
& &原因,主要还是外部环境太不相同了吧。太宗皇帝是个幸运儿,小时候一直跟在父母身边受尽宠爱,娶妻长孙又是超级聪明贤慧,到了该干事业的时候遇上出英雄的乱世,有良好的开局,之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 &而李承乾呢?他父母有太多需要去忙的事,他的妻子甚至没在史书上留下一鳞半爪,平庸可知,他其实也努力地抓住了自己的机会,监好国并赢得上下称赞也不是容易事啊!但显然坐着批奏章这种事,用不完他身上过剩的精力,于是还要找别的出口发泄。
& &两柄锋芒毕露的剑局促在一起,少了中间那层温柔的、母性的、包容的缓冲地带,只能叮叮当当碰撞不停,直至较脆弱的那一方碎裂为止。
& &杜睿回忆着历史上对李承乾的记载,再看看眼前这个渴望得到他指教的少年人,杜睿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怜悯的感情,不禁想到,或许可以通过他来改变这个原本应该成为太宗皇帝合格接班人的命运。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不要忘记把本站加入书签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李承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