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不字是仄声字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杜甫《登高》
&& [今译]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秋天的重阳节。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2。渚:水中小块陆地。
  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
  7。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9。苦恨:极其遗憾。苦,极。
  10。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11。潦倒:哀颓,失意。
  12。新停:刚刚停止。
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哪?作者是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哪?作者是谁?
09-02-19 &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七律《登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何学习茶这门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字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百度知道
字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联迷底不是&日&,是&曰& 杜甫《登高》诗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工部的诗通俗易懂,只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很难解。 清朝的学者吴启南为此写了一篇论文。 学诗一定要“饱读经史”。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姓萧。南京六朝古都, 南朝宋、齐、梁、陈。萧萧之下,显然是“陈”了。但是,“陈”需要“无边”, 那个耳朵偏旁是保不住了,剩下一个“东”字,还要“落木”,把繁体的“东”子 去掉个“木”字。只剩下一个“曰”字。 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曰”: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拗救。求解_杜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018贴子:
《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拗救。求解
本人是中文系大二学生。现对杜甫其一,其二,其四中的拗救琢磨不透。求助各位吧友
玩剑3不久。。。懒癌晚...
司马光不仅以《资治通鉴...
整天抱着我的鞋子啃,换...
一天妈妈任敏绝不一般,...
欢迎各位诗友参与讨论!...
文章名:世上最无能为力...
本贴邀请吧友做三件事:...
睡觉这样的姿势,我也是...
专注Photoshop,只为专注设计的你。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的平仄能不能帮我分析下杜甫的之二的平仄,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还有整首中的拗救?谢谢了! 17:02叶本未央
分类:小说 | 浏览 1845 次
17:24mm8897585: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18:19汪百意 | 五级你只须要记熟下面两点基本常识,遇到任何一首近体诗,其格律一望便知;如其平仄有错,或句式排列有误(必然失粘、失对)也一目了然。律句(七言减去前两字即为五言)只有四个句式(丅=平可仄,丄=仄可平):【甲】丅平丄仄平平仄,【乙】丄仄平平丄仄平。【丙】丄仄丅平平仄仄,【丁】丅平丄仄仄平平。(甲丙丁句一、三字,乙句一、五字,本平可仄、本仄可平;丙句尾三字可“仄平仄”甚或“三仄脚”,这些都无条件的。甲句五、六字和乙句第三字如用了仄声,叫“拗”,条件是必须将乙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救”。字的序数就七言说的,五言可类推。)律诗只有四种排列组合:(一)甲乙丙丁甲乙丙丁,(二)丙丁甲乙丙丁甲乙,(三)丁乙丙丁甲乙丙丁,(四)乙丁甲乙丙丁甲乙。(后两种格式只是为了首句入韵,将前两种格式的头换成与尾相同的句式。截前四句而成。五言律、绝,均取各句下五字。)你问的这首,一看便知其平仄没任何错误,但第一句和第二句排列有误,这样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本该“丁乙丙丁甲乙丙丁”):【乙】摇落深知悲,【丁】风流儒雅亦吾师。【丙】怅望千秋一洒泪,【丁】萧条异代不同时。【甲】江山故宅空文藻,【乙】云雨荒台岂梦思。【丙】最是楚宫俱泯灭,【丁】舟人指点到今疑。这首没有“拗救”的句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60人评分) 8.5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浅谈律诗中的拗救和孤平的防止收藏人:易学老师 | 阅:176
浅谈律诗中的拗救和孤平的防止有的朋友在创作和欣赏近体诗时,对拗救之法和孤平的防止尚存疑惑。前人虽然有关于这方面知识的论述,但有的过于生涩难解。这里我们就律诗中拗句的类型和补救方法稍加归纳,请各位参考并批评指正。 我们以五言律句的一联为例(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掌握了五言的规律,七言自通矣)。 一、律句正格: a.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式一联中拗句的类型: 我们先来看一下平起式的起句可有几种拗句: a1. 平平仄仄仄 a2. 平平仄平仄 a3. 仄平仄平仄 a4. 仄平仄仄仄 考虑到粘对等规则,对句中第二、四、五字的平仄是不可易的。所以,无论是a1到a4的几种拗句变化,在对句中均是不可救或不用救的。下面我们以杜诗为例,简单分析一下此4种拗句句式在前人中使用的概率,然后得出相应结论。 a1. 平平仄仄仄 《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 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 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 诗忆伤心处,春深把臂前。 南瞻按百越,黄帽待君偏。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的出句依律应是“平平平仄仄”,这里均作“平平仄仄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仄脚”。本诗出现了两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三仄脚”依律当避,不避亦可。注意,在平起的“三仄脚”的句子中,首字多是平声。 a2. 平平仄平仄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此种平仄之法,是将出句的第三、四字的平仄对调一下。我们知道,言及律句时还有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既然二四分明,则第四字按常规应用仄声字,这里用了平声,所以谈不上拗而有救了,只可言其拗。然而,因此种句式在唐诗里经常出现,故许多人并不把他当作出律对待了。 a3和a4句式,在律诗中极少出现,故应尽量避之(下文引杜诗中有此例)。这里就“仄平仄平仄”再作一下简单的说明。坊间流传的《诗律浅说》(方舟子编)中谈及“平平仄平仄”句式时,曾经引用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意第七句:仄仄仄平平仄仄) 编者说: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 这里,编者犯了一个小错误。这一句的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俱”字在古音中是平读的,即使“泯”可平可仄,由于俱是平声,所以“泯”直可按仄声读之。编者误把“俱”理解为仄声了。因此,本句是合格的律句,并非是“(仄仄)仄平仄平仄”,请读者详察。也就是说,如果五言平起出句的后三字为“仄平仄”,则第一字多为平。宋·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尾联“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方合“仄平仄平仄”之例,这在古诗中也是不多见的例子。 三、仄起式一联中拗句的类型: 我们再来看一下仄起式的起句可有几种拗句: 1. 仄仄仄平仄 2. 平仄仄平仄 3. 仄仄平仄仄 4. 平仄平仄仄 5. 平仄仄仄仄 6. 仄仄仄仄仄 由于出句为非押韵句,除必须注意与上一联的粘外,对平仄的要求灵活了许多,所以,我们可以将上述六种拗格简化为三种,即: b1. (仄)仄仄平仄 b2. (仄)仄平仄仄 b3. (仄)仄仄仄仄 我们同样以杜诗为例,简单分析一下此3种拗句句式在律诗中是如何处理的,然后得出相应结论。 b1. (仄)仄仄平仄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本诗颔联的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几”处依律应平,则于对句中的可平可仄处(“秋”)以平声救之。本句中首字已经用“鸿”字补救了“几”处之拗,所以,对句中的“秋”处用仄声字也无妨。 《自京金光门出……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频。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本诗首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昔”处依律应平,则于对句中的可平可仄处(“胡”)以平声救之。 归纳一下,如果仄起出句第三字当平用仄,则可于对句中的第三字以平声救之,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又,如果出句中本身已自救,即出句为“平仄仄平仄”,则对句既可用标准律句“平平仄仄平”,也可以用“(平)平平仄平”作一下补救。 b2. (仄)仄平仄仄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 本诗颔联的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第四字“虎”应平用仄,则对句的第三字选择了“鸳”这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同时,首联出句平仄为“仄平仄仄仄”,既是“三仄脚”,且首字为仄声。只是唐诗中“三仄脚”的大多数为“平平仄仄仄”,少有如此拗句罢了。 同样地,如果仄起出句第四字当平用仄,也是于对句中的第三字以平声救之,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b3. (仄)仄仄仄仄 《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本诗首联出句为“平仄仄仄仄”,对句则为“平平平仄平”,颈联的拗救在前面的b1格式已经谈过,也是于对句的第三字以平声救之。 《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这一首中,既有我们前面提到的“仄仄仄平仄”,又有“仄仄仄仄仄”,两种拗句的救法均为把对句的平仄调为“平平平仄平。” 如果仄起式出句的第三、四字皆出律,便形成了大拗,即所谓的四连仄或五连仄,我们同样也是于对句的第三字以平声救之。 由此,我们把b种出句各式的拗救之法归纳总结一下,便可得出结论: 无论出句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平仄”,均可以“平平平仄平”实现拗救。 一个极端的例子,出现在陆游的一首七律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出句中“报国有万死”为五连仄,对句“向人无再青”的“无”字既救了出句之拗,又避免了本句的孤平。 也就是说,无论出句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平仄”,对句以“(平)平平仄平”相救即可。 四、关于孤平:前面我们所说的拗句,均出现在非韵句中,也就是一联的出句。如果一联的对句出现了拗句,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孤平”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五言律句的对句的两种格式: A1. 平平仄仄平 A2. 仄仄仄平平 我们对节奏点上的要求明显要严于非节奏点上的要求。所以,第一字基本上是可平可仄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然而,如果我们把A1的首字换成了仄声字,它的平仄格式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就是所谓的“孤平”了。在唐代的律诗中,是没有孤平的句子的,所以应力避。避孤平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A1的首字用了仄声字,则在本句的第三字以平声补救一下,即: A1’. 仄平平仄平 《捣衣》 亦知戍不远,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像前面所提及的陆游的句子“双鬓向人无再青”也合此例。 像A2这种格式,如果按照坊间所谓“孤平”的定义,也好像是孤平,但是对于出句的“平平平仄仄”,难道还要以“平仄仄平平”补救吗?所以,A2格式的句子是标准的律句,不存在孤平的问题。所谓孤平,仅“仄平仄仄平”一格,只要把它调成“仄平平仄平”就可以了。 至于有的孤平定义为“两仄夹一平”,从我们上面对出句几种拗句格式的分析,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仄起的出句中,甚至五连仄都可以用拗救之法使之合律,还怕它多一个平声字吗?如最后一个杜诗例中的颔联“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出句中“苦寒月”即为两仄夹一平,在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要谈“避孤平”对于它们毫无意义。而对句中的平仄为“仄平平仄平”,才是避孤平成功的例子。所以,我们才会把“仄平仄仄平”作为孤平看待,其他非韵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只言拗以及或救或不救。这也是非常有可操作性的。
另,在七律的押韵句中,后五字出现孤平的情况,是不能用首字施救的,因为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本身首字皆可平可仄,从大家的共识来看,“平仄仄平仄仄平”仍然犯了孤平,如第三字不可易,则必须于第五字以平声救之,使之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方合律。
浅淡律诗中的“粘对”和“拗救”(文.荷塘月色)收藏人:易学老师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  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一联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拗救既可以本句自救,也可以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严格的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此诗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
律诗的粘对、拗句和拗救 ( 转载) - yizhengqingshuang的日志 - 网易...收藏人:清 霜 | 阅:1140
律诗的粘对、拗句和拗救
一首律诗,首先必须明白律诗的构成。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觉得,先必须掌握这样一个口诀,然后再谈其它。
其次,必须清楚,律诗和绝句是讲究“粘”和“对”的。“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假如,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就存在2、3句失粘。4、5句失粘的情况: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来,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歌创作者所留心避免的了!
最后,就拗句和拗救情况作简要介绍。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如果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就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一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如[唐]王维《观 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再如[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二是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三是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有时,第2、3种拗救情况也可以联合使用!
此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例如:〔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我觉得,如果掌握了以上这些,写律诗、去欣赏律诗,都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
求一下古诗的平仄和拗救!!!急求!!!!! 12:48蓓敏一心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20:23浊酒醉淹没爱 | 四级杜甫的诗一般都很合律的,此诗并无什么拗句,所以谈不上拗救。唯一略显拗的句子只有第一句“蜀主窥吴幸三峡” ( 仄仄平平仄平仄),按律本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或“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此处五六字调换后,对整体影响不大,而且读之比较利于口吻。算不上拗。算是一种类似约定成俗的规矩吧,这类句子都不算拗句,允许出现。这类句子在古人的诗中也屡见不鲜。
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格式,并指出拗救的句子以及时如何拗,如何救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别友人 乐游原 23:50匿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乐游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四首都要标出并回答
200财富值悬赏
11:31提问者采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第一句第二字“人”拗,此拗不可救。故失律。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尾联出句拗救,以第三字“洛”救第四字“阳”。“思”字作名词时可为去声仄音,此处颔联出句中“思”为动词(可参考其与对句“绕”字作对,确定为动词),为平音。因此颔联出句第四字拗而不救。故失律。 《乐游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句五连仄,为较少见的大拗,第二句第三字“登”作平音相救。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颈联出句以第三字“含”救第五字“竹”。 墨香侠士谨献提问者评价:谢谢你帮我大忙了!评论:ensb1234我也想回答,不过看到墨香答了我就算了。陈子昂是初唐人,这首诗357句皆拗,初唐作品多处拗救是正常的,思字用错好像也是经常有的事情,后来的李商隐也写过“一弦一柱思华年”这样的三平脚 12:49烈火前9999:虽然思字是平,但我讲的3拗4救手法是正确的,楼主可以参考 12:47烈火前9999思”====做动词“思考”、名词“心情”时读平,如“三思而行”;做名词“情思、心绪”解时读仄(音“寺”),如“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在《新韵》中一律读平。 思字确实令人纠结,我看也是平,我改下我的 不字可平可仄分别是下平十一尤,和入声五物,所以,仄仄仄平仄,和仄仄仄仄仄,那个都行
诗圣杜甫9:《杜甫诗歌的第一个艺术成就:严谨整栗的诗律之美!曲折拗救的兀傲之气.》视频:25:05
《杜甫吧》:【转】关于拗救:
关于拗救【摘】
14:08:121.在那几种情况下可以用拗救法 ? 答:我想,一般情况下,合律最好;违反了平仄,就是出律,“拗”了。先“拗”后“救”。2.拗救法有几种可能方式 答:对联允许“拗救”。 ------------------------------------------------------------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 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 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裏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 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 “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 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 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 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 )(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注:繁体字部分引自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提炼句式:(a)本句自救 五言: 仄平平仄平七言: 仄仄仄平平仄平(b)对句相救 五言: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七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c)可救可不救 五言: 仄仄仄平仄七言: 平平仄仄仄平仄(d)特定的一种 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仄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出句:闲云不意山鹤记 出句:平平仄仄平仄仄 对句:碧水皆因杨柳回 对句:仄仄平平平仄平此种情况属于(b)。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凉风起天末”、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②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救“万”)即是。③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④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上面说过,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一联中,“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最字拗萧字救。其他处没有拗救。其二:无拗救情况。但第一联和第二联失粘。所以这首可以视为“拗体”其四:幸三峡也是仄平仄情况不多说。尾联完全出律,无所谓拗救(杜甫拗体七律很多的,习惯就好哈)
百度小说人气榜
本书排行: 第名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声仄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