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中国的形式是大明1937怎么样样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右图是1937年12月日本《日日新闻》的报道,它是日本军国主...”,相似的试题还有:
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近代中日战争”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战争探源】材料一&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为准备战争,日本间谍……重点调查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选择沿海登陆地点,制定军队运送方案,绘制军用地图……。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二& 日本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使日本变成了暴发户。日本将中国赔款的88%,约30500万日元用于扩充军备,……用58万日元发展钢铁工业。……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材料三&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早就制订了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计划。日军不断制造借口,向中国东北增兵,并把关东军司令部移到沈阳。9月18日夜,日军在炸断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后,随即调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攻占沈阳城。(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外侵略道路的经济条件。【战争史话】&&&&&&&&&&&&& 图一&&&&&&&&&&&&&&&&&&&&&&&&&&&& 图二(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邓世昌和中国守军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战争之殇】&& &&&&&&& 图三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图四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 新闻》一则报道的截图(3)《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观察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严重暴行。【战争与启示】&&& 《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图五(4)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下图是1937年12月日本《日日新闻》的报道,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铁证,这一事件是(& )
A.柳条湖事件
B.八一三事件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下图是1937年12月日本《日日新闻》的报道,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铁证,这一事件是(  )日本开展杀人竞赛的报道
A.柳条湖事件
B.八一三事件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上中国首都第几次被外来侵略者攻陷?
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及上海派遣军20余万兵分六路攻陷南京,
大家还关注36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6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
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家近亮子;【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史;【专题号】K4;【复印期号】2009年09期;【原文出处】《民国档案》(南京)2009年2期第;【英文标题】InterpretingtheSit;【作者简介】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国际学部教授;【内容提要】“日,蒋介石为何;卫戍部队的唐生智军发出了撤退命令?”这
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家近亮子【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史【专 题 号】K4【复印期号】2009年09期【原文出处】《民国档案》(南京)2009年2期第109~114页【英文标题】Interpreting the Situation of Nanjing in Dec. 1937 from the The Dairy of Chiang Kai-shek【作者简介】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国际学部教授。【内容提要】 “日,蒋介石为何在日军完全包围了南京的情况下,向南京卫戍部队的唐生智军发出了撤退命令?”这是笔者长年来的疑问。《蒋介石日记》是解开这一疑问必不可少的史料。笔者从《日记》中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充满了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那时他还在持续探索“中日和平”的可能性。蒋介石在《日记》中首次提及南京被日军占领的惨状是在日中“和谈”中断后的日,在那之后,他开始认真考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关 键 词】蒋介石/蒋介石日记/南京撤退命令/中日和谈/南京大屠杀 一、1937年12月以前的国内外形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曾向欧美诸国呼吁,将继续奉行北京政府的以国际联盟为中心的外交政策,改正不平等条约,为争取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而努力。蒋介石特别把争取美国的援助作为外交的最大目标。关于这一点,在他的日记中随处可见。所以,国民政府积极遵守以美国为中心签订的《九国公约》①《非战公约》②以及《国际联盟盟约》,并将这些国际规章作为外交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把与日本的纠纷交涉也委托给国际联盟裁决的原因就是从优先考虑国际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的角度上出发的。③蒋介石的这些国际交涉活动是委托北京政府时期的国际联盟专家顾维钧来推行的。日,蒋介石在顾维钧的就职纪念会上演讲,强调“外交为无形之战争”,再次提出了他的“外交交涉比行使武力更能发挥效果”的一贯主张。④ 因此,在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将日中战争是在蒋介石的这种外交战略和后述的美国《中立法》⑤ 框架下展开的观点作为基本认识。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为应对国内日益高涨的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不得不行使武力抵抗,但他也不得不考虑到当年5月美国将《中立法》的解释扩大的问题。根据新的解释,如果中国开始抗日战争,则不能从美国得到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等援助。这对中国来说是极其严酷的。蒋介石在国际立场与国内立场的夹缝中摇摆。在这种形势下,向苏联请求援助对国民政府来说具有现实性意义。蒋介石为了牵制日本,在没能消除对苏联的戒备心的情况下,于8月21日决心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⑥。也可以说苏联介入日中战争是从此时开始的。在中苏关系急速发展的时候,8月23日美国国务卿赫尔(Hull, Cordell)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了美国的立场,呼吁日中双方停战。⑦ 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8月24日在华盛顿召开记者招待会,表达“中国一定会遵守美国的和平原则”的基本姿态,同时也提出美国的《中立法》有有利于日本侵略的危险性,希望在适用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⑧ 此后,国民政府于8月30日和9月10日向国际联盟提交了声明书,向世界呼吁其“苦衷”并表明如下两点:中国“维护和平的方针”不变;中国的抵抗是“不得不进行自卫”。国际联盟将此声明书向全体会员国转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远东问题咨询委员会”开始讨论日中冲突问题。⑨
与此同时,日本对上海、南京、广州等主要城市的空袭日趋激烈⑩,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后,中国国内的抗日热情也日益高涨。英美却始终坚持劝告日中双方停战维持和平的姿态。蒋介石所以在上海和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出作战不那么彻底,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顾虑英美这种姿态的“苦衷”。这一时期蒋介石在各种场合呼吁对日本进行国际制裁的必要性,强调这与国际和平密切相关。蒋介石特别对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寄予了较大的希望。(11) 日本虽然没参加该会议,却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日本分析中国参加会议的立场,认为中国分为“通过英美两国进行调停的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等)和“以安全保障的名义主张依靠苏联来牵制日本的亲苏派”(12),如果中国过于向苏联倾斜,“则会失去英美的同情”。(13) 此时的蒋介石,因为共产党派的“跋扈”,感到“内忧日增”,戒备心增强。(14) 在蒋介石看来,如不能得到英美的协助情况下对日本开始全面抗战,必将导致共产党及苏联的影响力增大,他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与蒋介石的愿望相违,《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11月15日发表的《宣言》中虽谴责了日本不参加会议的行为,但同时又介绍了日本政府断言“中国之行动与态度实违反九国公约”等情况,表现出“中立”立场,指出日中两国的“武装冲突”的“继续进行”,给参加会议国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劝告双方“立刻停战”。(15) 对此,代表国民政府出席会议的顾维钧于11月23日发表演说,表示强烈的不满与愤怒。(16) 他用强烈的语气对日本之侵略行动再度提出抗议,同时要求各国“物资上援助中国,并停止用军火与金钱接济日本”。(17) 然而,该会议在11月24日还是发表了英美法三国起草的《第二次宣言》,强调了一贯主张的从“商务财政上互沾利泽之目的”的角度上贯彻裁军和“非武力”原则的必要性,并宣布“会议无期限休会”。(18)也就是说,参加会议的国家只是站在保护本国在中国继续从事经济活动与利益的观点出发的“公平立场”试图结束日中间的武装冲突,并未按中国的希望提出对日本进行国际制裁的方针。共产党形容此会仅以“一哄而散”的方式结束。(19) 日本对会议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甚至对某个与会者的“对会议中各国的‘共同态度’等的讨论表示遗憾”的言论进行了介绍,对不会因为“支那事变”执行国际制裁的结果认为是理所当然的。(20)日军进攻南京,就是在中方对日实施国际制裁的可能性逐渐不抱希望,各国又纷纷劝告和平与停战的情况下进行的。日,国防最高会议中决定将首都暂时迁到重庆,这一措施可以说是蒋介石为了实施“持久战论”进行的战略调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将迁都重庆的消息。在当天公布的《国民政府迁都宣言》中提出,这场战争将是“持久战”,为了继续抗战,“国际之同情”和“民众的团结”是非常必要的。(21) 对蒋介石来说,“持久战论”虽然是其一贯的主张,但“持久战”也蕴含着有要为获得国际上,特别是英美的援助而斗争的意思。蒋介石在九国公约会议决定无期限延期后闭幕的当天(11月24日),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担任防卫的总指挥。(22) 28日唐生智向外国公使馆、教会、媒体等表达了“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23) 另外,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强调,“保卫南京是目前政府和人民不可逃避的责任”,提出“武装民众”的“最高度的发扬民众抗战的热情”的必要性。(24)二、蒋介石“离京”经过虽然国民政府从12月1日开始在重庆办公,但是蒋介石仍然留在南京。12月1日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结婚已十足年,党国前途艰难重生,以后第二之十年,究不知变化”,对今后的十年充满不确定感。日记中并记下当日视察南京城内,见到四处荒凉,发出了“离京”的日子不久就要到来的感慨,同时还写下了今后南京会受到“敌人”怎样的打击也不得而知的隐忧。(25)蒋介石还在寻求与日本之间“和平”的可能性。12月2日,他会见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Trautmann, Osker),听取了他的“对日媾和意见”,提出了谈判条件,并协商了关于南京“中立”的问题。(26) 这天的日记中蒋介石记道,最应该注意的是共产党与苏联的态度,“联苏”的目的是“为威胁倭寇”,如果日本有觉悟,对中国还是有利。(27) 这里的“觉悟”,指日本对苏开战的意思。即蒋介石希望通过接近苏联来刺激日本,使其对苏宣战。这种“日苏开战论”,是蒋介石的一贯主张。《日记》中如实地记录了蒋介石对共产党和苏联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与厌恶感。“联苏容共”政策明显是妥协的产物,而非蒋介石的本意。这一时期,蒋介石对苏联的憎恶与厌恶感与日俱增。(28)他曾向斯大林提出派兵援华的请求,但是斯大林却复电“拒绝出兵”。(29) 这无疑更增加了他对苏联的不信任感。12月6日汪精卫与陶德曼举行会谈,请求其“调停对日和谈”,但未达成协议。当天,蒋介石分析日军攻击南京的方式与中方保卫南京的可能性:一、敌军用奇袭与包抄战术;二、士气不振;三、兵力薄弱。他于下午作出离京赴赣的决定。(30)7日早4时,起床的蒋介石在向神祈祷之后,5时从南京起飞,在南昌机场着陆,再向庐山出发。这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将陷入“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之状况的“伤心”之情记录了下来,同时也希望可以在庐山清洁的空气和寂静之中静思时局。(31)由前可知,蒋介石决定退出南京的背景,是不能按照预想得到国际上的援助,与日本的“和平调停”交涉不顺利,而日军的进攻则迫在眉睫。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他可以说是在南京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关头。蒋介石对在日军重围之下的中国军队能否保卫南京信赖程度非常低,对自己离开后可能会发生的惨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预想的。《日记》中也流露出蒋对不得不放弃南京民众,而使他们成为“弃民”的苦恼。三、验证“撤退南京命令”12月8日,日本的报纸对蒋介石“离京”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评论其为“逃离首都”(32),有些报道中还涉及到蒋介石下野的可能性(33),甚至还根据错误情报推断9日蒋介石将宣布下野,何应钦将接替其职位。(34) 此处不得不作为问题提出的是,日本的报纸在中国迁都后仍然一直将南京作为“首都”进行报道。日本政府了解国民政府迁都的情况,报纸对此也进行了报道,但报道篇幅不大,表现出对此事不重视的姿态。(35) 对日本来说,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攻占南京也正是因为其作为“首都”的意义。这可以日本国内从12月10日开始的攻陷南京后的“祝贺灯笼大游行”的报道中可以看出(36),日本国民和新闻界同参加南京战役的士兵们一样,皆大欢喜。蒋介石“离京”后的12月9日,日本大使馆的发言人发表了不可能把南京设立为“中立地带”的声明,日军继续向南京进攻,11日占领了南京城外的中山陵。12日,日军进攻中华门,并向中山门攻击。当天下午3时,南京司令部接到了“撤退命令”(37),5时唐生智召集各高级将领会议,传达了蒋介石决定撤退的命令(38)。午夜11时,南京卫戍军开始撤退,至拂晓完成撤退。(39) 13日日军宣布占领南京。蒋介石关于从南京撤退宣言的主要内容为:“国军虽然撤出南京,但是不影响政府一贯的抵抗日本侵略的基本国策,这里唯一的意义是,为了强化全国一致抗战的决心。”强调这是为了继续抗战,坚持持久战的撤退。(40)以上是用现有的资料对蒋介石“撤退南京命令”进行的分析。那么,蒋介石是何时下决心撤退并签署命令的呢?还有,下达撤退命令的真正原因为何?这些问题则需要通过《蒋介石日记》来分析。关于蒋介石从南京撤退的决心。他在12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南京第一线部队撤退,敌已占领大战场”。如上文所述,作为军人的蒋介石6日视察南京时已有预感,坚守住南京是非常困难的。当天的日记“本日预定”栏中(41) 写着制定“战时教育方案”和“全国总动员计划”。可以说蒋介石从这天开始为创造持久战的环境积极准备。当天的“注意”栏中,写着“不可放弃本党革命性”,“不可忽视本党革命的责任,革命失败,主义不可以消灭”的内容。当时蒋介石在行驶于三峡的船上“静思时局之前途”。(42) 蒋介石幼年时常在浙江奉化老家门前的河中玩耍,对他来说,山间流淌的河流是能让心情平静的地方。南京失陷的第二天即12月14日和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蒋介石曾数次到三峡游览。《蒋介石日记》记载,撤退命令的文字是12月11日下午蒋和陈布雷秘密完成的。此时蒋介石收到的南京战况是:雨花台、中山门、富贵山炮台已经落入日军手中,紫金山还在中国军队的手中,光华门、通济门还属平静。(43) 中山门的军官学校10日受到日军空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44) 这个消息对蒋介石的影响非常大。对蒋介石来说,军官学校有特殊意义,可以说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蒋介石在次日的日记中写道,到日军疲困,国际干涉,还需有“三年苦斗”的准备。蒋介石极为重视孙文始终坚持将南京定为首都的决定。(45) 但作为中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他在南京完全被攻破前就明确决定撤退了。从南京撤退的理由是:1.认识到日军和中国参加南京保卫战军队力量的差距;2.苏联拒绝军事援助;3.考虑到美国因维持《中立法》和《非战公约》的框架而不实行国际援助的可能性。笔者原先特别注意第3项因素的影响。而在细读了《日记》后,又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如上文所述,蒋介石在此时期对共产党和苏联一直有不信任和厌恶感,这逐渐变成了危机意识。蒋介石经常用“革命”这个词。可以说蒋介石对“革命”的关心程度和关心“抗战”一样,或者说对“革命”的关心程度更甚。蒋介石有一种危机意识,就是共产党在武汉组织学生运动,在南京组织民众运动,都是与国民党持续推行的“革命”相违背的。蒋介石从南京撤退后的周末写的“本周反省录”值得关注。他写道:坚持“三民主义不灭”的革命精神,“战败则可转败为胜”,国民党有完成革命的责任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他预测,共产主义如果蔓延下去,中国将成为“第二之西班牙”,内战爆发,国内将出现极其凄惨的情况。(46) 蒋介石表示出对共产党强烈的戒备感,他担心如果在南京进行彻底抗战,共产党的力量势必扩大。而只要中国与日本的战争进入持久战状况,一定能够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最终则一定可以取得胜利。虽然撤退会使南京暂时落入日军手中,但这样还是比落入共产党手中更容易夺回来。蒋介石此时最希望看到的是,日军占领了与列强利益密切相关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南京,引发国际舆论的反对,各国自然就会发生排斥日货的运动,断绝与日本的合作关系,出现国际制裁(经济封锁)日本的动向。(47) 同时他也关心日苏开战的可能性。(48) 然而,日本在此时却认为,美国将会一直不承认“支那事变”是战争,不会适用《中立法》,坚持“不介入”政策。(49) 与此同时,英国也把日中战争称为“日中纷争”,而对日本未采取敌对的立场。(50) 并且,苏联也贯彻了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的方针。此时的国际格局使蒋的如意算盘落空。四、蒋介石对南京形势的认识蒋介石撤离南京后,是怎样了解到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形势,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情况的呢?蒋介石在12月14日上午游览三峡的船上对《南京撤退宣言(告全国同胞书)》进行了修改,下午在庐山训练班讲演完之后,乘飞机到武昌,傍晚6时到达。到达武昌的蒋介石开始着手进行军队的整顿和军事机关的改正。此时,蒋介石也开始考虑安置从南京逃出的大批难民的方案,为此他忙于筹措一笔特别预算等。(51) 但是这一时期的《日记》中,完全没有关于南京市内损失具体情况的记述。从23日起蒋介石因感冒发高烧,到27日病情还尚未恢复:“今日寒超(热)已退,但精神未复,卧”。几乎每天一丝不苟地写日记的蒋介石在24日与25日只写了2行对神的感谢和对病情的记述就没有了,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时,也留下了蒋介石考虑生死的记录。(52) 蒋仍卧病在床的26日,烧还没有退的他了解到日本提出四个“和平条件”后,将注意力转向了“与倭满共同防共”等和平条件,“南京”的文字在《日记》中消失了一段时间。作为对比,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此时也在武昌,他也有写日记习惯。冯玉祥的日记中对南京的情况有较详细记述。他在1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南京5万青年被杀害,12岁以上的男子全被带走。(53) 可见,此时冯玉祥已经掌握了南京的情况。还有,当时在武昌较易见到的《申报》、汉口《大公报》等报纸对南京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那么,蒋介石对南京的情况为什么漠不关心呢?这当然可能与当时蒋介石的身体与精神状态有关,他时常在日记中写“阴天,精神郁闷”。另一种可能是,没有一个部下敢在蒋介石发高烧时将南京的情况告诉他,使得蒋不了解实情。有资料显示,当时陈布雷与冯玉祥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有理由相信他们对蒋隐瞒了真实情况。进入1938年,蒋介石开始集中精力筹措难民救助与护理伤兵的经费,并非常关注武昌的守备情况。同时,也开始考虑日方提出的中国若真正为“东亚和平计”,须放弃“容共抗日之政策”的提议。(54) 但是,其后日本宣布的“不与国民政府作交涉对手”(第一次近卫声明)对蒋介石的打击很大。此后,蒋介石决定“拒绝倭寇媾和之条件”。(55)《蒋介石日记》中首次记到日军对南京民众的残酷暴行是在1月22日以后。(56) 这与《蒋介石秘录》中的记述相吻合。《秘录》中引用《日记》写道:“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似此兽类暴行,彼固自速其灭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日的日记)(57) 但是笔者在斯坦福大学所读到的《日记》中,1月22日的记述却是:“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彼固陷之深淖进退维谷,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58) 并没有“似此兽类暴行”一句。现有资料对《日记》的引用,有时与《日记》原文不同。这一段是如何被修改的不得而知,但有可能是蒋介石自己后来进行了修改。可以确定的是,蒋介石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始于日。而且,在《蒋介石日记》中没有出现像冯玉祥日记那样关于具体受害人数的记载。蒋介石对共产党看法与评价的变化似乎也从此时开始。蒋介石切实感觉到有使共产党“融化”的必要性,甚至到了提及“改称党名”的程度。(59) 不久之后,他还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利弊进行了认真分析。(60) 也就是说,蒋介石真正接受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军占领南京,他不得不放弃与日本“和谈”希望的1938年1月末以后。这是因为《第一次近卫声明》,还是对南京的惨状的了解呢?为什么1月22日以前蒋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36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等内容。 
 《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一书是著名民国...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像南京大屠杀之类的事,蒋 ...过去,国共双方互斥为“匪”,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  先生是结合蒋介石日记从以下六面去 解读:一是早年...从北伐前后看蒋: 一是访苏近三个月的经历使其...二是淞沪会战、 保卫南京是战略失误、估计不当,无谓...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 1931 年世界形势时认为, ...解读上图,照片反 映的实质问题是( )【来源:21cnj...(3)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作为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蒋介石有过一次...革命形式开始转危为安;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  这份“礼物”指的是( A.《南京条约》 C.《马关...(1)阅读材料一回答:材料是采用哪一种文学形式来...――郑会欣《“忍气吞声,负重致远”:从蒋介石日记看...  读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一 生引起争议最大,也最为复杂的四个时期的情况。...面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如华北失陷,南京失陷,汪精...  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27.1937 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A.清政府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南京大屠杀...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蒋介石曾在日记...但 是到了年底,形势巨变……(1948 年)10 月,...(2 分) ⑸综合上述材料,从见证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  但即使在这 种情况下, 蒋介石仍然不顾眼前的危机而...在 1937 年的 7 月 7 日,著名的“七七事变”...解读蒋介石日记 3页 2下载券 蒋介石日记与其人 6页...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占领南京..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期残忍的手段,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死亡人数达30万人以上。材料三: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并且修改了中学历史教科书,拒不反省自己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思考,请你再举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期间制造的两例暴行。(2分)(2)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思考,由材料一、二中日本这种做法,你想到了什么?(3分)(3)2010年,中日两国围绕哪个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外交冲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威胁人类进步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4)某班为纪念抗战胜利准备出一期主题墙报,请你参与这一活动,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2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2)不承认侵略历史,掩盖自己的罪行,目的是复活军国主义。(3)钓鱼岛;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任答一点即可)。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占领南京..”主要考查你对&&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全民族抗战背景: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大扫荡: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七一三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表现:(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①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自己的附庸经济。 ②表现: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公司。金融业: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印制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劳动力:大肆掠夺劳动力。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实现其同化政策。2、影响:日本达到了的目的,沦陷区成为补充日本侵华不足的基地。 沦陷区人民过着的生活,中共领导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
日军侵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这里学习的关键是要结合事例对日军侵华的暴行进行深刻的揭露,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要把南京大屠杀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学习重点。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对于这段史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战后中国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十个地方成立的审判日本战犯法庭均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疯狂屠杀。总计被集体屠杀者19万人,被分散屠杀者15万人,被害总数30万以上。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不断发现的大量史料一再证实这两个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件判决的正确性。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全然不顾事实,一再制造事端,妄图掩盖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也总是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做起。其卑劣手法有二:一是以质疑三十多万被害者人数来否定大屠杀本身的存在;二是以战争中有伤亡乃天经地义、日本人也有伤亡为由否认屠杀罪行。如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和伤害情况却只字不提。 中国远征军:
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远征军司令长由罗卓英担任(而后史迪威的压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当时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占领南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99672205919334525838324741423804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37年中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