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被中国同化曾侵略中国的顺序

当前位置:
>>>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曾两次遭遇侵略者的洗劫,第一发生在..
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曾两次遭遇侵略者的洗劫,第一发生在1860年,而第二次则发生在:A.1840年B.1895年C.1900年D.1931年
题型:读图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根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可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故选C项。点评: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北京设立的“使馆界”更利于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尤其是外务部设立后,使清政府中央机构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曾两次遭遇侵略者的洗劫,第一发生在..”主要考查你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帝国主义为了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并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点:1、相同点:(1)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2)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3)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4)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2、不同点:(1)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3)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时间:1900年——1901年9月。 2.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目的: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扩大在化利益。 4.参与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5.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瓦德西:瓦德西(),德国将领。1870年普法战争时任上校参谋长,1888年至1891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898年任陆军总监。190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8月启程来华,9月正式就任八国联军统帅,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国。八国联军在中国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抗击,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自于山东、直隶等地的义和拳等民间的秘密结社。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举义旗,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成分是农民、游民、散兵游勇。鲁西北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遭到了袁世凯的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和政策曾由坚决镇压转变为默许以至支持利用。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联合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廊坊大捷:廊坊大捷是发生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年6月11日至18日河北廊坊附近的清军及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一场局部胜利。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八国联军,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特点:1.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开始,到1900年6月负担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度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2.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1、不同点:(1)背景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2)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3)组织发展情况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有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4)主张不同: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一味盲目排外。(5)斗争时间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持续了14年,斗争时间长;义和团运动未建政权,斗争时间短。2、相同点:(1)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相同: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2)起义的组织形式相同: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3)结果相同: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具有爱国性质的,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矛盾,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而得到了一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发展遍及京津地区。但是,这个口号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人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性质。&义和团的组织形式: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般是以八卦名目来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固定的信仰,只有“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迷信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大都是《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的中的人物,在“上法附体”时,想起谁就说谁“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羽、黄天霸、窦尔敦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神灵。《辛丑条约》: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和荷兰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内容: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5.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辛丑条约》的特点:第一,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4.5亿,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向他们交纳1两白银的“罚金”,以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显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打击和在精神上对他们的压制。 第二,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帝国主义很想瓜分中国,但由于各国矛盾错综复杂,更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第三,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义务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但并未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继续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规定,使帝国主义侵略者完全控制了京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4.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奴仆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3、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4、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签订《辛丑条约》的现场:&&
发现相似题
与“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曾两次遭遇侵略者的洗劫,第一发生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7950186648198477195673172306282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小华:圆明园曾被侵略者焚烧了三天三夜,你知道是谁干的吗? 小明:当然是八国联军干的。材料二 小玉: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它先后共侵_百度作业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小华:圆明园曾被侵略者焚烧了三天三夜,你知道是谁干的吗? 小明:当然是八国联军干的。材料二 小玉: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它先后共侵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小华:圆明园曾被侵略者焚烧了三天三夜,你知道是谁干的吗? 小明:当然是八国联军干的。材料二 小玉: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它先后共侵占我国多少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小青:是美国,共侵占了我国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请回答:(1)小明和小青回答得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明和小青回答得都不正确。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烧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所为。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沙俄。共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2)英法俄侵略者野蛮贪婪;清政府腐败无能。4发现相似题当前位置: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首都北京曾三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请列举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首都北京曾三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请列举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1)第一次:&&&&&&&&&&&&&&&&&&&&&&&&&&&&&&&&&&&&&&&& (2)第二次:&&&&&&&&&&&&&&&&&&&&&&&&&&&&&&&&&&&&&&&&(3)第三次:&&&&&&&&&&&&&&&&&&&&&&&&&&&&&&&&&&&&&&&&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首都北京曾三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请列举分..”主要考查你对&&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签订后,1859年6月,英、法、美公使接换约之际,带兵悍然闯入大沽,清军取得了大沽保卫战的胜利。英法大为恼火,遂于1860年分别派额尔金和葛罗来华率军扩大战争。咸丰皇帝出逃热河。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他们抢去了园中的金银财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为了掩盖罪行,额尔金命令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评价: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园林艺术的瑰宝,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残忍行径不仅损毁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损失。圆明园遗址: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的暴行: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信痛斥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1861年,参加过火烧圆明园的英国上尉巴特勒给雨果写信,希望知道雨果对这次胜利赞赏到什么程度。雨果在11月25日答复的长信中写道: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纪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常说,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黛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巴黛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从文中可以看到雨果将圆明园称为成了世界奇迹,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文明,公开揭露毁灭这个文明的英法联军为“强盗”,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向北京进犯。于1900年8月中旬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6月初,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组成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清军的配合下,沿途阻击敌人。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7月14日,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8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不久,北京陷落。北京陷落前,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了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劫掠、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七七事变: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领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地区,日军动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2、经过: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3、结果:平津地区相继陷落。4、影响:(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2)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1935年进逼山海关,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开始向华北渗透,何梅协定有赋予日本驻军平津的合法权利,所以北平有驻军很正常,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所以仗没打起来,虽然马占山等人进行抵抗,但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卢沟桥事变时是中国政府军第29军进行的正规抵抗,蒋介石中央政府也发表了抗战宣言,所以中国政府决定迎战,故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发现相似题
与“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首都北京曾三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请列举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0490260222080549725072149528史海回眸:中国海盗曾成功痛歼海外侵略者
来源:华声论坛&&【 】
  16世纪至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不断向东方扩张,侵略骚扰中国沿海省份,烧杀抢掠,罪大恶极。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暴行,不仅激起了中国爱国军民的愤怒和抗击。在抗击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海盗首领施和、林凤、郑芝龙与郑一嫂、石氏等,也先后率领部众投入战斗,并曾打败了西方殖民者,扬威海上。
  施和、林凤:先后打垮“佛郎机”
  《明史?佛郎机传》记载,佛郎机人凶险,武器也最精良,海外诸番无敢与之对抗。“佛朗机”是明朝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称呼。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航海到远东,准备侵略中国,妄图“绝灭广州人,攫取全中国”。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广东东莞县,占据屯门岛,剽窃行旅,抢掠商船,把海边年轻女子劫走,掳掠中国人运往印度和欧洲充当奴隶。
  这些罪恶行径激起了琼州民众的愤怒。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五月,葡萄牙舰船三艘泊铺前港。海盗施和得悉,即率领部众攻袭葡萄牙舰船,击伤舰船,使其桅杆折断,不得已退入内港,寻求明王朝官府保护。此时的明朝琼州指挥高卓站在了葡萄牙人一边。他统领所部官兵与土司王绍麟所率黎兵一起出动,攻击施和船队。然而施和设伏击败了官兵,高卓只身逃走。
  这是可以查阅的关于海盗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最早纪录,它揭开了中国海盗抗击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序幕。随着在中国进行殖民活动的收益越来越大,西方侵略者改变了过去仅仅要求通商和占据商业据点的政策,开始在我国周边地区攫取殖民地。很快菲律宾等地被西方侵略者占领,作为进一步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的基地。
  当时,潮州人林凤组建了一支海岛队伍,陆续收编了一些海上活动组织,组建成一支强大的船队,在广东和福建沿海等地专杀贪官污吏,有时也以劫掠为生。明万历二年(1574),林凤率领战船六十二艘,水陆军四千多人,从台湾开赴菲律宾,联合当地民众驱逐西班牙殖民者,开拓海外贸易基地。船队急航两天,到达吕宋边界,立即攻占密雁,西班牙守将撒示洛驾舟逃走,船队乘胜前进,直逼马尼拉。兵贵神速,林凤即命先锋率六百精兵乘夜袭击马尼拉。不料入夜天气骤变,风雨交加,巨浪如山,船只一半沉没,损失二百余人,同时因天黑难航,错登地点,辗转至马尼拉时,天已大亮,西班牙人已有准备。先锋部队不顾疲劳,奋勇进攻,攻入西班牙人的指挥部,杀死总指挥高第,后直攻总督府。总督勒比撒里亲督卫队百余人及城内西人死守,双方僵持不下。先锋队因连续颠簸、作战,体力渐渐不支,只得退出。
  休整两天后,林凤再派出一千五百人前往攻城。城内有工事可依,且殊死抵抗,很难得手。进攻部众须冒矢石、炮火冲锋,故伤亡惨重,虽有一队冲进城内,但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等林凤增派五百援兵赶到时,已难再组织有效进攻。因天时地势的原因,两次进攻马尼拉均以失利结束,但林凤并不气馁,引部众退入玳瑁港,并在班诗兰建立都城。几个月间,他率部众建立了住所,还建立了一个城寨,一座宝塔,并凭险筑垒,设炮台多处,准备对抗西班牙殖民者。林凤被拥为国王,受到当地土人的欢迎和支持。
  西班牙人见林凤筑城建国,视为心腹之患。驻菲总督勒比撤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调集舰队兵员六千多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协同明军潮州把总王望高联合围剿林凤。林凤率众抗击,战斗激烈,相持四个多月。西兵及军械源源不断,而林凤却孤军作战,粮械不继。在中西两国舰队夹击下,林凤胆略过人,于八月四日夜一夜之间巧妙突围,率舰四十余艘,突围返回台湾。
  林凤回国土台湾后又返潮州,出没于柘林、靖海、碣石之间,船舰又增至一百五十多艘,势力复振,后因队伍内部谋略分歧,部属蔡德、李瑞奇,陈木童到潮阳受抚。林凤坚持反抗明廷,由于当年历史条件的限制,孤军难鸣,林凤不得不“复走西番”,不知所终。
  郑芝龙:护航中国海商
  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曾作过荷兰人的翻译,但他起家发达后一直和荷兰人处于对立竞争状态。他所处的环境和明代后期所有武装海盗走私集团面临的困境一样:必须应付来自前后两方面的压迫威胁,一面是外来的西方殖民者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竞争,背后还得应付自己国家政府的武力打击,两面受敌。
  天启年间,郑氏集团在台湾建立了基地后,想直接在大陆沿海有个基地发展贸易。郑家海盗曾多次打击福建沿海的明军,突袭金厦明军水师,还在同安境内竖旗招兵,几日内招到几千人。明政府福建方面官员无奈中又想起了“以夷制盗”的招数。福建巡抚朱一冯图谋与荷兰人勾结,“以夷攻贼”,消灭郑芝龙的海上势力。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都督俞咨皋主持的“以夷制盗”政策开始执行,郑芝龙对官夷勾结很恼火,毫不留情予以还击,出动“火船”攻击荷兰舰队。荷兰韦特司令临阵脱逃,不发一炮,便率领二艘军舰逃返巴达维亚。双方海战,郑芝龙烧毁荷兰快艇奥沃克号,捕获西卡佩号和另外四艘舰船。这次海战,荷兰殖民者惨败,“不得不退却”。郑家海盗甚至将明金厦水师的船只一把火统统烧了,“全闽为之震动”。至此明朝福建当局已完全对郑束手无策了,只好招抚郑芝龙。从此,郑芝龙掌握了台湾海峡福建一边的制海权,荷兰船只不敢驶近福建海岸,一出现就要被截获,人、船全归郑芝龙所有。而明朝水师更是退缩到港口内。
  郑芝龙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和海盗,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处境;在明军和西洋人的两面夹击下,他的海上独立王国是难以持久的,毕竟船只得靠岸补充给养,经商得有贸易港口;而在明朝官兵的一再捣乱下,台湾被明朝政府怂恿荷兰人占领后,郑家集团一直无法保障自己港口基地的稳定,长此以往必定会使郑家集团象前辈海盗们那样,或被明军勾结洋人灭了,或远走他乡流亡海外。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九月,郑芝龙接受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从此郑芝龙拥有在大陆的牢固基地,免去背后遭受官兵的威胁与攻击,使其能集中力量对付荷兰舰队及与之勾结的海盗集团,从容经营海上事业,接连打了几次胜仗。背靠广大内陆,郑芝龙渐渐把东南沿海变成了郑家的地盘。1633年,在明朝支持下,郑芝龙与荷兰舰队在金门料罗湾决战,击败了荷兰舰队。此役之后,“荷兰驻台湾总督蒲罗曼以武力打开通向大陆的努力宣告失败,荷兰人从此退出福建沿海。”
  金门的胜利使郑芝龙被明朝升为福建副总兵,成为福建水师的主帅。明朝政府困于“流寇”和“北虏”之乱,再无实力可以过问东南沿海了。从此以后,作为海外华商首领之一的郑芝龙同时也是福建水师首领,华商第一次拥有一支实力巨大的军事力量服务于商务开拓。
  郑一嫂:为林则徐出谋划策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改变了过去的海禁政策,改由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活动。这一政策的改变,对海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去维持海盗活动人员和船只的财政基础受到了严重打击。所以,在清中期以前,没有再出现明代海盗难平的情况。只是在王朝内部矛盾加剧后,才出现了海盗。他们多出身于D户。D户是对连家船民的一种贱称。在清朝,大多数海盗是难以忍受剥削的D户。清朝的海盗规模也没有明朝时大。尽管如此,在面对外来入侵的时,他们仍义无反顾地与侵略者作斗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红旗帮帮主郑一嫂。
  郑一嫂,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D家女,生于1775年,卒于1844年。其前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新安(今深圳宝安)D家人。康熙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部分残兵流向珠江口为盗,珠江口D家贼由明末四姓演变为清初红、黄、蓝、白、黑、紫六帮。郑一乃红旗帮首领。
  郑一胸怀大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把珠江口各股D家贼统一成一个以他为盟主的海盗大联盟,而郑一嫂堪称贤内助,自始至终参与其事,各帮海盗尊称她为“龙嫂”。然而在1807年,这个海盗大联盟终于签约结成时,郑一却在一场强台风中坠海身亡,年仅42岁。
  郑一死后,郑一嫂成为红旗帮的领袖,在她的带领下红旗帮队伍迅速壮大。但在官方的纪录里对红旗帮的记载很少,举凡秘密社会组织的内幕细节,包括官方在内的外界一般都不能详知,红旗帮的情形也是如此。有一位名叫格拉斯普尔的英国富商,曾被红旗帮绑架为肉票,从而耳闻目睹D家贼的日常生活种种。待他被以7654西班牙银元赎出并回到伦敦之后,他写出了一本独一无二的回忆录,将郑一嫂的逸事公诸天下。
  格拉斯普尔写到,在郑一嫂的经营下,红旗帮有大小船只五六百艘,部众三四万人。他们以香港大屿山为主要基地,在香港岛有营盘,有造船工场。活动范围由珠江口直迄琼州海峡。郑一嫂很早就向西方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红旗帮使用的武器是千方百计弄到手的洋货。一次,跟英国战船交火后,她认真观察对手所遗弹头,发现英国人发射的是最新研制的24磅炮弹,几个月后,她的船队便装备了此种新式大炮。
  郑一嫂所领导的红旗帮装备之精良跟大清水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故而不仅屡败官军,甚至取得重创葡澳舰队(其中有美国雇佣兵)且把澳门围困得几近断粮的辉煌战绩。面对英国舰船在中国的水域内横冲直闯,郑一嫂还在1809年痛击了广州内河的英国船只,俘获一艘英舰,斩杀数十英国侵略者。这一行动有效地震慑了英国侵略者,此后他们再不敢肆意妄为,广州百姓拍手称快。
  面对强大的红旗帮,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勾结,妄图借列强的力量消灭红旗帮。格拉斯普尔记载,1809年秋,清政府与葡萄牙和英国一起组成了联合舰队,要突袭大屿山消灭红旗帮。得到情报的郑一嫂,亲自坐镇大屿山纠缠住敌军主力。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派主力奇袭广州城,击杀虎门总兵。联合舰队不得已撤退,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早已埋伏好的红旗帮主力的包围,激战9个昼夜,红旗帮仅有40人阵亡。而联合舰队丢盔弃甲,只有几艘舰狼狈逃回广州。
  后来,清政府采取了“怀柔政策”,郑一嫂接受了清政府的招安,成为诰命夫人。三十年后,鸦片战争爆发时,郑一嫂仍然积极抗战,为林则徐抗击英军出谋划策,她的事迹还被香港电影人搬上了银幕。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3 于
14:37 编辑]
清风不识字
盗亦有道!
黑白分明2012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看来这些人的良心没有泯灭,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