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与哪个童话故事人物有哪些相似

格林童话故事读后感
格林童话故事读后感格林童话王国的大门打开了,里面一个个精彩的童话吸引着我,我不由自主地跨进了格林童话王国的大门,走了进去。
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故事启示了我们做人不要太贪心。《三片羽毛》的启示是:做事情都要尽心尽力,认真地去做。还有《青蛙王子》这个故事,它告诉了我们做人要守信用……其中《白雪公主》这个故事,特别耐人寻味,使我至今难忘。
这个故事是说,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有一位皇后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公主,很不幸,皇后不久就去世了。国王又娶了一位新皇后,新皇后长得很美但人很坏。她不许任何人美过她。可白雪公主美过了她,于是,新皇后绞尽脑汁想杀害白雪公主。一次皇后找了一个仆人,让他把白雪公主杀掉,仆人正准备动手杀死白雪公主时,却产生了怜悯之心,把白雪公主放了。白雪公主就跑到了小矮人的家里,后来遇到了王子,和王子结了婚,从此过上了的。而那恶毒的皇后却被活活的气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和启示,他告诉了我:邪-恶永远也不能战胜善!善永远是最后的胜利者!
我在格林童话王国游了这么久,我学到了勇敢、友善、智慧和诚信。《格林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片奇妙的天空,这是一个纯净的绿色世界。
我觉得格林童话憎分明,主题鲜明,尤其以颂扬美好、鞭打丑恶著多,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它也是我最喜欢读的第一本书。
格林童话几乎每一篇都颂扬美好,摒弃丑恶,尤其以《白雪公主》为代表。白雪公主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而她的继母却是个心胸狭窄、凶恶的女人。继母妒恨白雪公主。继母最终还是杀死了白雪公主。一位王子救活了白雪公主。继母穿着九个小矮人的铁鞋跳舞,一直死亡。
色彩斑斓、丰富而又生动的想象力,是格林童话的另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灰姑娘》里得到体现。灰姑娘不停地遭受继母的折磨和虐-待,她在亲生妈妈的坟头种了一根树枝,树枝奇迹地长成了一颗大树,树上有一只白色的小鸟,它是灰姑娘的好朋友。国王举办舞会,灰姑娘在白鸟和数的帮助下,终于参加了舞会,被王子看中了,继母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跟王子进宫,在鸽子的帮助下,继母的计策没有得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波折,灰姑娘终于成了王子的未婚妻……
格林童话语言朴实、清新,而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在每一篇童话里,无论是对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或者是在叙述故事过程,都会闻到一股清香,给人一种亲切感。【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格林童话故事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格林童话故事读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求齐宣王与钟无艳的史实_百度知道
求齐宣王与钟无艳的史实
TVB的电影太坑爹了,把好好的历史整成啥样了呢。。&求齐桓公后代齐宣王与奇女子钟无艳的史实故事(一定要真实的!!)
钟离春,又名钟无盐、钟无艳、无盐女。史书记载,“复姓钟离名无盐(一说名春,字无盐),因相貌奇丑,后人称为无艳。齐宣王执政初期,日日歌舞,夜夜欢声,后无艳进言宣王, 述先人开疆不易钟无盐,历数宣王之错。宣王悔改,为表其悔改之心,散尽后宫,立无艳为后,彰其不贪美 貌,自此勤政改革,齐国成为六国之佼佼者! ”钟离春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辩通传》。她是齐国无盐县人,姓钟,所以又称她为钟无艳,她德才兼备、却容颜丑陋,年四十未嫁,许多古书里动不动就说“貌比无艳”,跟“貌如西子”呼应。丑到何种程度?书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上下比例失调,肚皮长大,鼻孔向上翻翘,脖子上长了一个比男人还要大的喉结,头颅硕大,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如此奇特的长相甚至让有的人猜测钟离春的祖先很可能是从南洋或印度来经商的马来人或达罗毗涂黑人)。钟离春虽然长了一副让人吃惊的模样,但她志向远大。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欢吹捧,钟离春为拯救国民,冒死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条,并指出如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其谏议为宣王所采纳,立为王后,从此国大治。而中国也留下两句成语“丑胜无盐”和“自荐枕席”。关于钟离春的成功进谏对比孟子在齐宣王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这就很有必要研究其个中原因了。   至于夏迎春应为后世戏剧中添加。意说齐宣王在立钟离春为后之后,同时也宠美貌的夏迎春。齐宣王在国家有难之时,宠幸貌丑之后钟无盐;平安时则宠幸貌美之妃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民间戏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之说。(“艳”应为“盐”音误所致)   关于历史上的齐宣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君王,也是有待考证的。   而有关于钟离春领兵打仗的故事多见于民间传说。到了元朝,中国戏曲大发展。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写了一出元杂剧叫《丑齐后无盐连环》(也叫《智勇定齐》),说的是齐公子夜梦菽月,上大夫晏婴替他圆梦,认为公子将娶的夫人隐于乡村,时运未通,并建议他出城围猎寻访淑女贤人。齐国无盐邑钟离信的女儿相貌丑陋但文武兼备,很有才能,外出采桑时与追赶白兔的齐公子相遇。晏婴见她出言不俗,便劝齐公子娶她为后。当时秦、燕二国都想制服齐国,故意以难题刁难,让齐国派人解开玉连环,弹响蒲弦琴,钟离春凭智慧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并故意羞辱使者,激待两国发兵。钟离春又率兵布阵打败了他们,使齐国无忧。   刘向《列女传》记载:“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齐宣王之后也。其为人也,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匈(通“胸”),皮肤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自谒宣王,举手拊膝曰:‘殆哉!殆哉!’曰:‘今王之国,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安,此一殆也。渐台五重,万人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者强于左右,此三殆也。饮酒沉湎,以夜继昼,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政,此四殆也。’”   晏子春秋中也有提到钟无盐向齐宣王自荐成为皇后的故事。 后世以“无盐女”做为丑女的代称,典出于此。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 …… 齐宣王是陈完(后为避祸改姓田)的后人,齐宣王是田代姜齐之后的齐国君王,所以不是齐桓公的后人。
齐宣王不是齐桓公后人
钟无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被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
容易被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
齐宣王是田姓齐国的第四代君主,他继承了父亲齐威王给他留下的家底,早期任用田忌孙膑,救赵国,援韩国,将不可一世的魏国打得一蹶不振,也曾经风光了那么一阵子。然而,这个齐宣王却是个容易被人忽悠的主儿,那个“滥竽充数”的成语,就是出在他身上。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竽(也叫笙)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还要组织三百人的一个大型乐队一起演奏。这样一来,有的人就来钻他的空子,自荐要进入他的乐队为其吹竽,大概齐宣王给的待遇很丰厚吧!这个投机取巧的人姓南郭,是个处士,就是可以当官想当官还没有当官的人。齐宣王呐,不但不加以考察,稀里糊涂地把这人收了进来,还很高兴。齐宣王是把这些人养起来的,大概里面不止南郭先生一个。这事在齐宣王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暴露。等到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王继位当了国王,喜欢音乐的方式和他有所区别,这事情才被发现。齐王喜欢独奏的音乐,他要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跑了!
仅仅是因为音乐,被人糊弄一下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无非是浪费一点钱粮而已。但是,这件事情充分反映了齐宣王的行事风格,不愿意细查,容易被人忽悠,因而反映在国家大事上也是如此。
齐宣王时代,是纵横家大显身手、风光无限的时代,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苏秦、张仪,这两个人都来忽悠过齐宣王,还都取得了成功。
苏秦首倡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为了赵国的利益来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就是平常说的四边都有要塞的国家。齐国地土广大,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军队训练有素,能打硬仗。即便是发生战争,也没有敌军能够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齐国的首都临淄繁华富裕,人口稠密,如果谁敢来侵犯齐国,不用说是常规军队,就是临时动员,仅仅临淄城里也可以马上组织起来一支二十几万的军队!凭借着大王您的贤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敢于和齐国对抗。可是,没成想如今齐国竟然也西去侍奉秦国,我实在为大王感到羞耻!齐国和韩国、魏国不同,这两个国家和秦国接壤,一旦打仗,很快就能决出胜负。如果韩、魏打胜了,也是损兵折将,没有人保卫边境;打败了,直接的结果就是亡国,这就是韩魏两国不敢轻易和秦国打仗的原因。齐国没有这些顾虑。秦国要进犯齐国,必然要经过遥远艰险的路,还要顾虑身后的韩、魏两国,秦国不能进攻齐国,是很明显的事实。希望大王充分认识自己的强大实力。
齐宣王听了觉得很对,说:寡人不太聪明,还是你说得对,我现在把整个国家交给你来指挥。
齐国当时的确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谁也不敢轻视,秦国当然非常地清楚这一点,于是派了张仪前来游说。
张仪见了齐宣王说:天下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朝野上下以及大臣的家族也是富裕强大,这一点也是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比得上。可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是只看到小利益空谈理论,并不能为齐国的长治久安做打算。他们一定会说,齐国西有赵国、南有韩国、魏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对齐国无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实在。现在赵国和秦国,就好比齐国与鲁国。秦国和赵国交战,打了四次战争,都取胜了。但是,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大军,现在只剩下首都邯郸了。打了胜仗却残破了国家,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现如今秦国和楚国互相通婚,韩魏赵都割地给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从南面进攻,调动赵国从北边进攻,这样一来,临淄和即墨很可能就会被占领。到了那个时候,齐国再想臣事秦国,还来得及吗?
齐宣王说:齐国地处偏僻,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兴旺社稷的长远计划。幸好有你这样高明之人前来指教,我愿意以国家社稷来侍奉秦国。同时还献给了秦国出产鱼盐之地三百里。
田姓齐国在齐宣王的父亲田因齐(齐威王)时代,伐魏救赵存韩,开疆拓土,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并开始称王以号令天下,被谥号为“威”。他的儿子开始的时候伐燕、灭宋,同样威震天下,秦国不得不和齐国相约共同称帝。只有夹在中间的这个宣王田辟疆没有大的作为。虽然说,天下大势最终要走向统一,而这个能够统一全国的国家只能是秦国,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君主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说那个楚国,直到陈胜起义,人们还在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为什么?人们赞赏楚国的所作所为,根本看不起齐国这样的不战而降的行为。
回到齐宣王时候,苏秦说的很对,但他不是齐国的臣子,也不是到齐国来谋差事求发展的人,就因为他说的话正确就把国柄交给他吗?或者说,合纵成功了,一个国家就可以在同盟关系中放弃自己独立的自主权吗?张仪虽然稍后于苏秦,但这时候齐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吗?从张仪的话语当中,显然没有。张仪说的话对不对呢?可以说是有对有不对。对的是韩赵魏这三个被称为“三晋”的国家都受到了秦国的欺凌,有的割地给秦国,有的土地被秦国侵占,国力变得越来越弱。不对的是,既然连张仪都认为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韩赵魏三国会听从秦国驱使来讨伐齐国吗?即便真是这样,南面的楚国就不能牵制韩魏,北面的燕国就不能牵制赵国吗?强大的齐国如果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所在,看清天下形势,采取正确的外交手段,是完全可以和秦国抗衡的。但是这个齐宣王毫无主见,谁来忽悠他他就听谁的,使齐国丧失了借机崛起的好时机。到了他的儿子齐王田地执政时,又反过来一味呈强,穷兵黩武,恨不得一口吞并天下,终于被六国联军打败。齐国最终真正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到秦国扫平六国时,兵不血刃就占有了齐国。齐国没做抵抗就投降了秦国,这在当时来说可能是避免了伤亡,加快了全国的统一,但作为对于后人的启示教育,有的只是反面意义。
我的更多文章:
( 09:31:52)( 10:40:29)( 08:44:03)( 09:26:58)( 14:41:25)( 15:19:5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你最喜欢的故事是哪一个,它主要讲了什么?_百度知道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你最喜欢的故事是哪一个,它主要讲了什么?
内容要具体
提问者采纳
《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寓言故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齐宣王使人吹竽 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_百度知道
齐宣王使人吹竽 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齐宣王使人吹竽 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问者采纳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齐宣王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韩非子 内储说上》中有个故事叫“滥竽充数”。讲述的是齐宣王爱听三百人一起吹竽,有个南郭先生请求加入吹竽队,齐宣王没家考核,就很高兴地批准了。后来,齐宣王死了,齐 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竽,原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掉了饿。故事不长,但它使我懂得了:“齐宣王式”的干部要不得。为什么呢?因为。我么现在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人才成为宝贵的财富,而选拔人才又成为挖掘的关键,成功与否正在于我们领导干部有无“伯乐”的眼力,能否分辨真才与庸才。
有这么一则消息:某单位要到国外买一套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挑选一批人出国考察购买。去过外“风光”,谁不愿意?于是,申请的人很多,最终挑出了一写人出国。可实际上,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买回来的设备根本就不配套,成为了一堆废铜...
  1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2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3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4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顶我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话故事人物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