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无风又无雨 高吟 杭州高中容易见神洲神洲是什么意思

盆景题名/《望大陆》背影中的情怀
  中国画论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见题咏在作画中是很重要的。盆景也是这样,一
个贴切、生动的题名是盆景境界的扩大和延伸,往往可以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
个贴切、富有个性的名字,可以使盆景更具有艺术魅力,令人品味无穷。
  盆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一盆好的盆景作品应该是能够让观赏盆景的人怦然心动
的,而盆景的题名,便是连接作者与观者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延伸盆景的表现境界,提高作品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助于触发观者的联想,引导观者的思维由外观走进作品的内涵,向观者
转达作者的创作理念,进而与作者的创作情感进行沟通并产生共鸣,使其进入作品更深的意境
,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作品的意境美,得到更深的审美愉悦。
  中国盆景历来追求意境的营造,一石一水、一树一枝,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与安排下,无不
呈现出一幅幅充满野趣的山水画境。好的盆景作品是自然的艺术再现,而观赏盆景的人,一般
情况下,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回归自然的享受。
  境由心生,因人而异。由于观赏盆景的人,文化程度、性格、审美情趣等诸方面的差异,
在观赏作品时未必就能准确读懂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和信息,所以,盆景创作者用题名来
加以表述和引导就能够让观赏盆景的人更好地来欣赏和享受盆景艺术作品。
  纵观盆景的题名,可谓林林总总,姿态万千。如果说盆景是一首诗,那么题名便是这首诗
的主题。如果说盆景是一幅画,那么题名就应该是这幅画的视觉焦点。因此,题名必须准确地
表达出作品的内涵。我们细细品味当代中国盆景的名家名作,不难发现,其作者无一不是谋篇
布局的高手,所用的题名,大多恰如其分,准确而精炼。
  盆景题名的种类很多,也无法细作分类,但无论是何种类的题名,都必须做到用词精炼,
准确而贴切,切忌喧宾夺主,晦涩难懂,故作深奥。一件作品,一个题名,对于盆景创作者个
人来说,只要认为满意,便可称之为成功之作。但是,作品必须面对观赏盆景的人,必须经受
观者的审美考验,只有得到观者的认可并产生共鸣,方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之作。
  盆景的题名是根据作品的主体和意境而创作出来的,只能为作品的形与神服务,因此还必
须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外形和内涵。所以,对于盆景的创作者来说,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
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自然,分析自然,丰富自己的阅历,积累和总结经验
,广泛阅览和研读优秀的作品及其题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给自己的作品题名时,做到深
思熟虑,仔细推敲,使题名能够准确地与作品的形与神相吻合,突出主题,成为点在龙睛上的
  盆景的题名与我国诗画、园林景点等的题名一样,带有很浓的地方区域文化色彩,这种传
统习惯是我国独有的。应该说中国盆景的题名,体现着民族特色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宝
库中,诗词歌赋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犹如一串串耀眼的明珠,灿若星河。一些流传至今的
名篇佳作,其作者皆为借景抒情的高手,其中的名句名段,更是字字珠玑,精彩绝伦。我们在
为盆景题名时,随手拈来,便是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盆景题名。
  盆景题名不是贴标签,一件盆景作品,应是景、盆、架、名的有机组合。景以盆为载体,
以架分隔空间,调节高低方向。盆、架因景有生命而变得活跃起来。景因恰当的摆件点缀而显
得更富于生活情趣,因贴切含蓄的题名而更精彩动人,也点出了作品的意境,使盆景更有思想
性和艺术性。
  精美的盆、几架以及陶瓷摆件,本身就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如果把景树喻为人的话,那
么盆和几架好比衣履,摆件如首饰,题名则如人名。俗话说穷花富钵,这就是说,不怎么珍贵
的花卉,有了得体高档盆钵的烘托而显得漂亮和贵重起来。
  盆景除特大盆外,一般都不能直接摆于地上,总要找一物垫高摆放才行。特别是微型盆景
,没有特别的几架组合不行,在这里,几架还起到了彩带和桥梁的连接组合作用。盆景如直接
与地或桌子接触,连在一起,会让人觉得头轻脚重。盆景有了几架与地面或桌子的分隔,就能
消除以上的感觉,而且将主体烘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一种新颖雅致的愉悦之感。特别是大悬
崖式盆景,其干体可尽情悬至盆底以外的任何地方,显得十分潇洒漂亮。盆景有了各式造型,
在高低错落的精美几架的烘托下而显得更加妙趣横生。
  理想的几架,特别是大几架,木质细腻,制作工艺精细。这些精美的雕花几架也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又一艺术特色。现在市面上的摆件以古人、古物为主,很难购到创作需要的具有现代
气息的摆件,更不用说多规格品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题材的盆景创作。
  摆件,一是点缀补空的平衡作用。二是比例尺的作用,使只有盈尺之树在摆件的对比下显
得高大起来。三是更富于趣味性和生活情趣,更贴近生活。四是深化烘托主题,增强意境。如
果没有以上这些作用,那就不必使用摆件,使用不当反而不美。
  按通常的提法是一景、二盆、三几架。题名常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盆景题名十分伤
脑筋而往往被忽略。笔者认为题名应与以上各个条件并存才对,达到景、盆、架、名的完美结
合,以显示诗、书、画、艺于一体的中国盆景特色。
  题名在于概括意境特征,烘托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欣赏者凭借题名发挥想象,
扩大和延伸意境,激发一系列的联想,尽快领略到景外之景之情。盆景的题名是作者思想的反
映,没有题名,就不可能使欣赏者尽快领略作者的感情世界和思想内涵,只能凭欣赏者的理解
能力去瞎猜,必定有些人观后会不得要领。要读懂景中之意,以题名引导是其方法之一,这与
文章需有题名一样,况因没有题名,称谓上也带来诸多不便。
  盆景不比绘画或写作,有较宽的空间可任由作者驰骋,盆景只局限于有限的盆中之物,要
反映大千世界事物,特别是有现代意义的题材有一定难度,但这不等于没有可能,只是表达的
意境有平淡与深远的区别罢了。
  现在有些人认为给盆景题名比盆景创作还要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说法,因为给盆景题名
要取决于作者的学识、阅历、文学修养等方面的深厚积淀,积淀深厚才会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
造力,产生创作灵感,才会超越一般的思维,去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精神内涵。
  对盆景,人们会因时代不同,因个人感情世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的理解。因此,同样的
景物,会因不同的人而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和判断。取题的目的所在,是以作者的思想情感去
引发观者的共鸣。便如同是悬崖式的盆景,闲逸的人为它取名《曲水流云》,豪放的人为它取
名《挂前川》,有求知欲的人为它取名《探求》,顽强的人为它取名《逆境也风流》,潇洒的
人为它取名《如履平川》,厚道的人为它取名《高处不胜寒》等等,不一而足。
  盆景题名,归纳起来大致有按盆景的形象题名,按盆景的立意题名,以文史典故题名,以
风景名胜题名,以诗词题名,以古画题名,以花树题名,以定于时代精神的现代汉语题名。题
名应该符合盆景的内容和要求,能反映出盆景的特色和特征,语言要精炼,有个性,有美感,
并且还得要含蓄一些才好。
  面对构景造意,观者皆可见山依依、水依依、草木依依;山水相亲,人亦相亲。盆景题名
也如创作,既要有实,也要有虚;既要清新自然,也要委婉含蓄。所不同的是创作重在务实,
太虚则无境;题名更须写意,太实则无味。
  含蓄是东方的审美趣向,中国人最讲究婉约含蓄。长期以来中国盆景题名存在着太直、太
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是层次尚低的一种表现,是亟待盆景创作者努力提高的问题。我们
应该让盆景题名既有传统韵味,又蕴含时代感情,要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让题意
所表达的意境有更大的、揉合了现代观念的张力,体现出时代风貌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则为最佳的题名。
  时序进入甲辰岁暮秋,寒蝉凄切,向空悲鸣如诉。此时,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的单间病房
里,一位耄耋老人,面色苍白,心绪忧戚,躺在病榻上,发出阵阵轻微的呻吟。这位老人尽管
病魔缠身,但他情态坚毅,容貌儒雅,骨相惊人。满头的银发与飘垂过胸的美髯灿然相映,豪
迈庄重;隆起的眉骨和深邃的目光炯然生辉,义形于色。他,白袜,青鞋,长衫、竹仗,神态
潇洒飘逸,犹若风云会际的仙翁。
  这就是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者于右任先生。
  于先生躺在病榻上,忧伤悲愤,思念大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随着那阵阵轻微的呻吟
,犹似在默然吟诵他不久前站在阿里山上,满含悲痛,遥岑远目,寄情大陆,以血泪写下的《
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予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脍炙人口,
让人悲痛流连的壮丽诗篇,唤起了海峡两岸同胞的爱国情怀。它是当今撼人心灵的绝唱;它是
亿万中国心的旷代离骚。
  于右任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县人,他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之大业。清末,他在上海创办了《
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为灾难深重的民众呼吁呐喊;国民革时期,
他与当代仁人志士先后在上海、陕西等地创办了《复旦》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的前身)等高等学府;他的书法,取汉魏晋诸家之长,熔章草、今草和狂草于一炉,
笔走龙蛇,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诗词质朴无华,雄健飘逸,激情奔放
,显露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登斯民于衽席的宏图大愿,寄托了他对国家之兴亡,民族之盛衰的
感慨,激越着亿万人的热血。
  于先生是一九四九年被迫去台湾的。自此以后,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思念故乡父老
乡亲,思念休戚与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战友故旧,思念故乡的山川草木;无时无刻不
在企盼祖国的统一。他把这令人揪心断肠的心境寄寓诗词吟唱中。他在《思念内子高仲林》的
诗中写道:“梦绕关西旧战场,迂回大队过咸阳。白头夫妇白头泪,亲见阿婆作艳装。”可见
他思念亲人迫切而悲痛的心情,而只有把思念寄托于南柯一梦。“年年置酒迎重九,今日黄花
映白头。海上无风又无雨,高吟容易见神洲。”“独立精伸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
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这两首诗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思怀大陆思念故乡的真实情
  于右任先生晚年的生活十分孤寂清苦,思乡之情尤深。他怀念故乡,怀念大陆之情与日俱
增。在台湾他几乎以眷恋乡土,思怀故人,向往大陆为主题,高歌低吟,抒发自己的情怀。《
望大陆》诗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作的遗言诗。一九六二年,先生又一次躺在病榻上,他百感交集
,情思悠悠,眷恋故土之心凄然。他深感自己不久人世的时日迫近,故乡不可见将成为现实,
顿生悲愤之情。此时,他思绪万端,辗转反侧,彻夜难寐,“天明作此歌”。《望大陆》诗既
是于右任先生千古遗愿的表白,又是他奉献给世人的凄美绝唱。
  一九六四年十月底,于先生病情恶化,一睡不醒。在谵语中还念念不忘的是回大陆。十一
月十日二十时零八分,一代英杰溘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六。根据他的遗愿,葬在台北市淡
水镇光明里海拔七百余尺的“八拉卡”。此地面临台湾海峡,北负群山,林峦青翠,地势雄伟
,大陆河山,遥遥在望。
  今年十一月十日是于右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也是他不朽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四十周
年。为了缅怀先生的爱国人生和那崇高的人性品格,由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先生的
侄孙女于媛倡议策划,纪念于右任先生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暨于右任先生书
法真迹展,于十一月三十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作为于先生的崇拜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
在开幕式上,瞻仰了先生的遗像,拜读了先生的书法真迹。
  我站在展厅那巨型画板前,以崇敬的心情仰视着先生的画像,被先生那睿智深邃的眼神,
那历经沧桑冉冉飘忽胸前的银须,那伟岸豪迈心系祖国统一的情怀所感染。似乎那震撼心灵的
《望大陆》诗在我胸中回荡,激励着我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向往。
  其实,我对于先生的认知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那时,在我的家乡知到先生的人颇多,长
辈们在聊天时,谈到关中名流先贤时,话题常常就落在于右任先生叱咤风云的故事上,给我留
下深深的印象,特别那“于胡子”的美名让我刻心铭记。虽然,那时难以目赌先生的仪容或肖
像,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常以关云长比照。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给了我机会和方便,加之本人
独钟书法,便对先生的认知多起来。近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到著名的西北农科城——杨陵
(现更名杨凌)去好几次,甚至十几次。这里有先生创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前身是于先
生一九三四年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易名西北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在这里我
常常听到关于先生的生动故事。
  于先生是关中人,他深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荒野千里、干旱缺水且水土流失严重,是农业
发展的最大障碍。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兴教治水,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他
的倡导下,联合邵力子、杨虎城等人筹建起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
校。在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期间,他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监察院院长,有马不骑,有轿不坐,
轻装简从,身穿粗布长袍,足蹬布袜布鞋,拄着拐杖,同工作人员一起风尘仆仆地奔走在漆水
河流域的川原之间。于先生性情豁达开朗,平易近人,事必躬亲,使随行的工作人员很受感动
  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于先生的大名早已闻名遐迩,能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是一大幸事,所以
求字的人颇多,由于先生豁达达观,对求字者不分尊贵卑微都会满足。在建校工地上,白天他
往来指挥施工,夜晚就和大家一起聊天,纵论国家大事。一天,一个衣服褴褛,面有饥色的小
伙子来找于先生,倾诉他家贫寒,孤儿寡母,老母又染病在床,生活难以为济,请求先生为他
在工地上找个事干,为母亲挣点治病钱。于先生见小伙子是个孝子,人又老诚本分,就让他在
工地上做管理员。有一天,小伙子又来到先生住所,见先生正在给几个员工挥毫作书。先生那
妍美酋劲,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紧紧吸引着小伙子的目光,他几番想开口求字,但又难以启
齿。卑微的心理,使他踌躇不安。谁料,这时于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思,问道:“你有没有宣纸
?有,就拿几张来,给你也写几幅。”小伙子高兴的蹦起来,立即跑出去买了一卷宣纸。于先
生兴致正浓,濡墨挥豪,一口气写了十多幅,叫小伙子拿去卖钱给母亲治病。
  于先生的民本理念,是他立足行世的根本。纵览于先生的一生,其作为都是在这一思想指
导下进行的。不管是青年时代反对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还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在上海创办
《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不管是投笔从戎,出任靖国军司令,匡扶
国难,还是兴学办教育,培养国才;不管是兴修水利,创办农场,还是借儿子婚礼“敛财”,
去赈济陕西灾民;不管是把自己以巨资收藏的三百块珍贵石碑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是斥
责外国野蛮文人掠夺敦煌文物的强盗行径。等等。都是他爱国爱民的民本理念的体现。
  我所写的这些事,只是先生一生品行中的凤毛麟角,但这足以使人们看到他那崇高的品德
和那高洁的情操;我今天写这篇小文,尽管言不尽意,谨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随笔:《望大陆》背影中的情怀冯晓白
时序进入甲辰岁暮秋,寒蝉凄切,向空悲鸣如诉。此时,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的单间病房里,一位耄耋老人,面色苍白,心绪忧戚,躺在病榻上,发出阵阵轻微的呻吟。这位老人尽管病魔缠身,但他情态坚毅,容貌儒雅,骨相惊人。满头的银发与飘垂过胸的美髯灿然相映,豪迈庄重;隆起的眉骨和深邃的目光炯然生辉,义形于色。他,白袜,青鞋,长衫、竹仗,神态潇洒飘逸,犹若风云会际的仙翁。
这就是国民党元老、真诚的国者于右任先生。
于先生躺在病榻上,悲愤,大陆,思念,思念亲人。随着那阵阵轻微的呻吟,犹似在默然吟诵他不久前站在阿里山上,满含,遥岑远目,寄情大陆,以血泪写下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予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脍炙人口,让人悲痛流连的壮丽诗篇,唤起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怀。它是当今撼人的绝唱;它是亿万中国心的旷代离骚。
于右任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县人,他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之大业。清末,他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为灾难深重的民众呼吁呐喊;国民革时期,他与当代仁人志士先后在上海、陕西等地创办了《复旦》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等高等学府;他的书法,取汉魏晋诸家之长,熔章草、今草和狂草于一炉,笔走龙蛇,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诗词质朴无华,雄健飘逸,激情奔放,显露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登斯民于衽席的宏图大愿,寄托了他对国家之兴亡,民族之盛衰的感慨,激越着亿万人的热血。
于先生是一九四九年被迫去台湾的。自此以后,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思念故乡父老乡亲,思念休戚与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战友故旧,思念故乡的山川草木;无时无刻不在祖国的统一。他把这令人揪心断肠的心境寄寓诗词吟唱中。他在《思念内子高仲林》的诗中写道:“绕关西旧战场,迂回大队过咸阳。白头夫妇白头泪,亲见阿婆作艳装。”可见他思念亲人迫切而悲痛的,而只有把思念寄托于南柯一梦。“年年置酒迎重九,今日黄花映白头。海上无风又无,高吟容易见神洲。”“独立精伸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这两首诗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思怀大陆思念故乡的真实。( 网:www.sanwen.net )
于右任先生晚年的十分清苦,思乡之情尤深。他故乡,怀念大陆之情与日俱增。在台湾他几乎以眷恋乡土,思怀故人,向往大陆为主题,高歌低吟,抒发的情怀。《望大陆》诗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作的遗言诗。一九六二年,先生又一次躺在病榻上,他百感交集,情思悠悠,眷恋故土之心凄然。他深感自己不久人世的时日迫近,故乡不可见将成为现实,顿生悲愤之情。此时,他思绪万端,辗转反侧,彻难寐,“天明作此歌”。《望大陆》诗既是于右任先生千古遗愿的表白,又是他奉献给世人的凄美绝唱。
一九六四年十月底,于先生病情恶化,一睡不醒。在谵语中还念念不忘的是回大陆。十一月十日二十时零八分,一代英杰溘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六。根据他的遗愿,葬在台北市淡水镇光明里海拔七百余尺的“八拉卡”。此地面临台湾海峡,北负群山,林峦青翠,地势雄伟,大陆河山,遥遥在望。
今年十一月十日是于右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也是他不朽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为了缅怀先生的爱国和那崇高的人性品格,由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先生的侄孙女于媛倡议,纪念于右任先生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暨于右任先生书法真迹展,于十一月三十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作为于先生的崇拜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开幕式上,瞻仰了先生的遗像,拜读了先生的书法真迹。
我站在展厅那巨型画板前,以崇敬的心情仰视着先生的画像,被先生那睿智深邃的眼神,那历经沧桑冉冉飘忽胸前的银须,那伟岸豪迈心系祖国统一的情怀所感染。似乎那震撼心灵的《望大陆》诗在我胸中回荡,激励着我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向往。
其实,我对于先生的认知是从时代开始的。那时,在我的知到先生的人颇多,长辈们在聊天时,谈到关中名流先贤时,话题常常就落在于右任先生叱咤风云的上,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特别那“于胡子”的美名让我刻心铭记。虽然,那时难以目赌先生的仪容或肖像,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常以关云长比照。后来,从事新闻给了我机会和方便,加之本人独钟书法,便对先生的认知多起来。近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到著名的西北农科城——杨陵(现更名杨凌)去好几次,甚至十几次。这里有先生创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前身是于先生一九三四年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易名西北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关于先生的生动故事。
于先生是关中人,他深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荒野千里、干旱缺水且水土流失严重,是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兴教治水,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他的倡导下,联合邵力子、杨虎城等人筹建起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期间,他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监察院院长,有马不骑,有轿不坐,轻装简从,身穿粗布长袍,足蹬布袜布鞋,拄着拐杖,同工作人员一起风尘仆仆地奔走在漆水河流域的川原之间。于先生性情豁达开朗,平易近人,事必躬亲,使随行的工作人员很受。
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于先生的大名早已闻名遐迩,能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是一大幸事,所以求字的人颇多,由于先生豁达达观,对求字者不分尊贵卑微都会。在建校工地上,白天他往来指挥施工,就和大家一起聊天,纵论国家大事。一天,一个衣服褴褛,面有饥色的小伙子来找于先生,倾诉他家贫寒,孤儿寡母,老母又染病在床,生活难以为济,请求先生为他在工地上找个事干,为挣点治病钱。于先生见小伙子是个子,人又老诚本分,就让他在工地上做管理员。有一天,小伙子又来到先生住所,见先生正在给几个员工挥毫作书。先生那妍美酋劲,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紧紧吸引着小伙子的目光,他几番想开口求字,但又难以启齿。卑微的心理,使他踌躇不安。谁料,这时于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思,问道:“你有没有宣纸?有,就拿几张来,给你也写几幅。”小伙子高兴的蹦起来,立即跑出去买了一卷宣纸。于先生兴致正浓,濡墨挥豪,一口气写了十多幅,叫小伙子拿去卖钱给母亲治病。
于先生的民本理念,是他立足行世的根本。纵览于先生的一生,其作为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不管是时代反对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还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不管是投笔从戎,出任靖国军司令,匡扶国难,还是兴学办教育,培养国才;不管是兴修水利,创办农场,还是借儿子“敛财”,去赈济陕西灾民;不管是把自己以巨资收藏的三百块珍贵石碑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是斥责外国野蛮掠夺敦煌文物的强盗行径。等等。都是他爱国爱民的民本理念的体现。
我所写的这些事,只是先生一生品行中的凤毛麟角,但这足以使人们看到他那崇高的品德和那高洁的情操;我今天写这篇小文,尽管言不尽意,谨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景仰之情。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3-0303-0303-0312-1512-1212-1012-0612-0611-2811-28:审核通过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高吟容易见神州的神州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高吟容易见神州的神州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说]《看除夜陆》背影中的情怀
  时序进入甲辰岁暮秋,寒蝉凄切,向空悲鸣如诉。此时,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的单间病房里,一名耄耋老人,面色苍白,心绪忧戚,躺在病榻上,发出阵阵轻微的呻吟。这位老人尽管病魔缠身,但他情态坚毅,容貌儒雅,骨相惊人。满头的银发与飘垂过胸的美髯灿然相映,豪迈严肃;隆起的眉骨和艰深的目光炯然生辉,义形于色。他,白袜,青鞋,长衫、竹仗,神态潇洒飘逸,犹若风云会际的仙翁。
  这就是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者于右任先生。
  于先生躺在病榻上,忧伤悲愤,思念大陆,思念故城,思念亲人。随着那阵阵轻微的呻吟,犹似在默然吟诵他不久前站在阿里山上,满含悲痛,遥岑远目,寄情大陆,以血泪写下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城;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予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脍炙人口,让人悲痛流连的壮丽诗篇,唤起了海峡两岸同胞的爱国情怀。它是当今撼人心灵的绝唱;它是亿万中国心的旷代离骚。
  于右任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县人,他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之大业。清末,他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为灾难深重的民众呼吁呐喊;国民革时期,他与当代仁人志士前后在上海、陕西等地创办了《复旦》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等高等学府;他的书法,取汉魏晋诸家之长,熔章草、今草和狂草于一炉,笔走龙蛇,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诗词质朴无华,雄健飘逸,激情奔放,显露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登斯民于衽席的宏图大愿,寄托了他对国家之兴亡,民族之盛衰的感伤,激越着亿万人的热血。
  于先生是一九四九年被迫去台湾的。自此以后,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思念故乡父老乡亲,思念休戚与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战友故旧,思念故乡的山川草木;无时无刻不在企盼祖国的统一。他把这令人揪心断肠的心境寄寓诗词吟唱中。他在《思念内子高仲林》的诗中写道:“梦绕关西旧战场,迂回大队过咸阳。白头夫妇白头泪,亲见阿婆做艳装。”可见他思念亲人迫切而悲痛的心情,而只有把思念寄托于南柯一梦。“年年置酒迎重九,今日黄花映白头。海上无风又无雨,高吟容易见神洲。”“独立精伸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这两首诗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思怀大陆思念故乡的真实情感。
  于右任先生晚年的生活十分孤寂清苦,思乡之情尤深。他怀念故乡,怀念大陆之情与日俱增。在台湾他几乎以眷恋乡土,思怀故人,神往大陆为主题,高歌低吟,抒发自己的情怀。《望大陆》诗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做的遗言诗。一九六二年,先生又一次躺在病榻上,他百感交集,情思悠悠,眷恋故土之心凄然。他深感自己不久人世的时日迫近,故乡不可见将成为现实,顿生悲愤之情。此时,他思绪万端,辗转反侧,彻夜难寐,“天明做此歌”。《望大陆》诗既是于右任先生千古遗愿的表白,又是他奉献给世人的凄美绝唱。
  一九六四年十月底,于先生病情恶化,一睡不醒。在谵语中还念念不忘的是回大陆。十一月十日二十时零八分,一代英杰溘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六。根据他的遗愿,葬在台北市淡水镇光明里海拔七百余尺的“八拉卡”。此地面临台湾海峡,北负群山,林峦青翠,地势宏伟,大陆河山,遥遥在望。
  本年十一月十日是于右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也是他不朽爱国诗做《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为了想念先生的爱国人生和那高尚的人性品格,由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先生的侄孙女于媛倡议策划,纪念于右任先生闻名爱国诗做〈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暨于右任先生书法真迹展,于十一月三十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作为于先生的崇拜者,有幸参与了这一举止,在开幕式上,瞻仰了先生的遗像,拜读了先生的书法真迹。
  我站在展厅那巨型画板前,以崇敬的心情仰视着先生的画像,被先生那睿智艰深的眼神,那历经沧桑冉冉飘忽胸前的银须,那伟岸豪迈心系祖国统一的情怀所感染。似乎那震撼心灵的《望大陆》诗在我胸中回荡,激励着我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神往。
  其实,我对于先生的认知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那时,在我的家乡知到先生的人颇多,长辈们在聊天时,谈到关中名流先贤时,话题常常就落在于右任先生叱咤风云的故事上,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特别那“于胡子”的美名让我刻心铭记。虽然,那时难以目赌先生的仪容或肖像,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常以关云长比照。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给了我机会和方便,加之本人独钟书法,便对先生的认知多起来。近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到闻名的西北农科城——杨陵(现更名杨凌)去好几次,以至十几次。这里有先生创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前身是于先生一九三四年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易名西北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关于先生的生动故事。
  于先生是关中人,他深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荒野千里、干旱缺水且水土流失严重,是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兴教治水,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他的倡导下,联合邵力子、杨虎城等人筹建起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期间,他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监察院院长,有马不骑,有轿不坐,轻装简从,身穿粗布长袍,足蹬布袜布鞋,拄着拐杖,同工作职员一起风尘仆仆地奔走在漆水河流域的川原之间。于先生性情豁达开朗,平易近人,事必躬亲,使随行的工作职员很受感动。
  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于先生的大名早已闻名遐迩,能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是一大幸事,所以求字的人颇多,由于先生豁达达观,对求字者不分尊贵低微都会满足。在建校工地上,白天他往来指挥施工,夜晚就和大家一起聊天,纵论国家大事。一天,一个衣服褴褛,面有饥色的小伙子来找于先生,倾诉他家贫寒,孤儿寡母,老母又染病在床,生活难以为济,请求先生为他在工地上找个事干,为母亲挣点治病钱。于先生见小伙子是个孝子,人又老诚本分,就让他在工地上做管理员。有一天,小伙子又来到先生住所,见先生正在给几个员工挥毫作书。先生那妍美酋劲,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紧紧吸引着小伙子的目光,他几番想开口求字,但又难以启齿。低微的心理,使他踌躇不安。谁料,这时于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机,问道:“你有没有宣纸?有,就拿几张来,给你也写几幅。”小伙子高兴的蹦起来,立刻跑出去买了一卷宣纸。于先生兴致正浓,濡墨挥豪,一口气写了十多幅,叫小伙子拿去卖钱给母亲治病。
  于先生的民本理念,是他立足行世的根本。纵览于先生的一生,其作为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不管是青年时代反对清当局的丧权辱国,还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不管是投笔从戎,出任靖国军司令,匡扶国难,还是兴学办教育,培育种植提拔国才;不管是兴修水利,创办农场,还是借儿子婚礼“敛财”,去赈济陕西灾民;不管是把自己以巨资收藏的三百块珍贵石碑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是斥责外国野蛮文人掠夺敦煌文物的强盗行径。等等。都是他爱国爱民的民本理念的体现。
  我所写的这些事,只是先生一生品行中的凤毛麟角,但这足以使人们看到他那崇高的品德和那高洁的情操;我今天写这篇小文,尽管言不尽意,谨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神洲小吃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