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后是先解放生产还是先恢复高考是哪一年制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议邓小平恢复职务后的改革政策与影响--以领导恢复高考制度为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清华大学新闻网
今日浏览数:&&
总浏览数:&&
&最新新闻列表
&&&&&&&&&&内容
??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这30年也是清华大学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对清华的广大师生来说,是集中精力谋发展、出人才、出成果的30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清华新闻网从今天起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专题,回顾我国高等教育30年和清华大学30年来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成就,重温改革开放30年带给大家的思想变革和亲身感受。恢复高考--改革的先声●新闻中心记者 卢小兵 通讯员 钱锡康 曹秉瑜  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这年秋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春雷一声震天响,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终于恢复,中国教育重新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自此,一个国家的光明前途仿佛在一夜之间被重新点亮,一代青年在那个火热年代的奋发意气仿佛顷刻间被熊熊点燃,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全国570万青年纷纷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等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沉积多年的强烈求知愿望宛如江河奔流,汹涌澎湃。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力挽狂澜,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为开端,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从此,中国这条航船驶入了改革、振兴、发展的新航程。   日前,记者走访了当年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亲历高考恢复过程的原教育部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何东昌同志。何老清晰的回忆,为我们展示了当年这个重大决策的台前幕后。  坚冰初破  何东昌1956年~1966年、1972年~1973年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文革”期间主管教改工作,认真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批判极“左”思潮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指示,1973年冬被“四人帮”的爪牙、时任清华大学革委会主任迟群错误批判为“资产阶级复辟势力代表人物”,在清华掀起了3个月的“反复辟运动”,实际矛头是指向周恩来总理。  粉粹“四人帮”后,何东昌仍然在大兴县劳动。1977年4月底,刘达同志进校。当时在“两个凡是”的禁锢下,市委派来的联络组宣布何东昌刘冰两个案子不能翻。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刘达同志问当时的北京市委领导,何东昌同志受批判、被免职,市委领导知不知道,市委领导说“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何东昌被免职就是非法的,那就不能算数,刘达同志当即在5月12日的全校大会上宣布恢复何东昌同志清华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日,已经复职的何东昌接到教育部通知,小平同志请他到北京饭店参加“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招生制度要坚决改  日~8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分别在科学院系统和高等院校确定了33位与会代表,如北大校长周培源、南开校长杨石先、复旦校长苏步青、光学专家王大珩等。  这是邓小平再次复出后抓科学和教育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座谈会。邓小平在会前的一段真诚的讲话,深情地感动了与会专家,启发了大家的思路。大家的议题很快从揭批“四人帮”破坏科学教育的罪行转到为振兴科教献计献策上来。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招生制度,成为其中的主要话题之一。  “四人帮”把“文革”前招的工农出身的大学生称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修正主义苗子”,1966年后就停止了全国统一高考,改为从工农兵中推荐大学生。  “不少学员文化水平低”,8月5日的科教座谈会上谈到当时工农兵学员的文化素质时,何老举了一个例子:“教学生‘半个加半个等于一个’,他们是懂的,可是1/2+1/2,他们就弄不清了,分母和分母加,分子和分子加,结果变成1/2+1/2=2/4,又等于1/2了。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达到大学的程度,是太困难了。”  这时,小平插话:“你办的是‘清华中学’、‘清华小学’。”  “是不是下决心恢复高考?宁可晚一点开学,也不要再拖下去了。”这是8月6日的与会者之一、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的声音,也是座谈会的一道亮光。查全性说,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好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用不合格的原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  然而当时,教育部已于6月开完“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思想未解放,仍然按“文革”时期的老办法(群众推荐工农兵)招生,方案正在上报中央,各地正按此会议精神准备当年的招生工作,工农兵学员已经推荐,9月份全国招生即将开始。  邓小平问坐在身边的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听了,当场决断:“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  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段话结束了笼罩在教育战线上空长达10年之久的乌云,整整一代人因此而命运改变:“把送中央的报告要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许多人热泪盈眶。这是座谈会开始以来第一次热烈鼓掌。  一个重大的决策就这样确定了。1977年8月,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从此,中国教育界“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否定“两个估计”  对于恢复高考招生,座谈会上没有任何不同意见。不过在会后的招生工作会上争论仍很激烈。恢复多少,都恢复还是只恢复一部分,都是有争论的。何老回忆道:“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的‘两个估计’是主席划过圈圈的,招生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是动不得的。”  “两个估计”对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定性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估计”就象一个巨大的精神枷锁,压得知识分子喘不过气来。当时对这“两个估计”有些同志虽然心里不同意,但也不敢反对,也有些同志则心有余悸甚至心灰意冷。“教育难搞,搞不好还会挨批斗的。”何老说。  回忆起这一天,何老有些激动:“小平同志实际上是把主席划过圈的‘两个估计’否了。”    8月8日这一天,邓小平说:“对全国教育战线17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小平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7年如果是黑线主导,无法解释我们建国后的成绩。邓小平的定性,令在场的知识分子有种翻身见青天的激动。“我当天就打电话给刘达,说‘两个估计’小平同志给否了。”  何老回忆说,会议的最后一天,小平请所有的与会者吃了一顿饭,照了一张集体照。他请与会的专家再留一天,要从国外进口一批教材,需要开个书单子。“文革”使我们与国际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可以看出,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小平同志心里是多么着急。”何老说。  恢复招生 休养生息  国家决定高考改革后,上级领导要求清华多招。刘达说,“清华不能一下子招太多,要休养生息”。何老回忆:“1977年~1978年,清华一年约招1000人,总共只招了约2000人,有的系是1977年招,有的是1978年招。清华的任务是迅速提高本科招生质量,当时稳定在每年2000人左右。”  伴随着招生改革,还有一系列紧迫的事。  先是恢复教学组织,基础课也恢复了。当时清华跨三地办学,四川绵阳分校、河南三门峡水利系开门办学、北京大兴团河农场改造知识分子的基地,都收拢到一摊,无线电系、水利系重新回到北京本校。  然后是给两个队伍——红卫兵和工农兵补课。何老说,对于工农兵学员我们一定要做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他们大都是劳动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中也确有一批人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成为国家建设中的骨干。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学校也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并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也亟待提高。当时的教师队伍有三部分人。一部分是“文革”前原有的教师,他们还都戴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犯走资派错误的干部”的帽子,有的则是“可教育子女”,业务也荒废了。一部分是1964年、1965年入学,1970年毕业后留校的有800多人,他们既不是工农兵,又不好算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叫“新工人”。他们大多只学了一年多或只学了8个月,就参加“文化大革命”了,因为“文革”前学习时间少,被认为受修正主义教育的毒害少,所以留校的多。但业务上需要补的课就多了。有的靠自己学,跟上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再有一部分是工农兵学员毕业留校的,也有一些人又红又专很不错,但多数人业务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大问题。  “文革”中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一大批知名教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数以千计的教师受到各种批判斗争,遭到不公正待遇,亟需推倒他们头上一切不实之词,从政治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977年的清华,学校是一片劫后惨状。何老说:“小平同志在座谈会上问我学校仪器设备情况,我说约略计算,整个儿损失掉的有三分之一。有的设备经久不用又无人管理,麻雀都去做了窝,教师看到这种情况都落了泪。”  可以说,经过“文化大革命”,学校是大伤元气。刘达同志正是面对这种状况提出要休养生息,因而招生规模必须控制,招生的文化水平必须优秀。  1982年4月底,何东昌调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这一年,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们毕业的一年。1977级清华校友是一群传奇的人物,他们是柳暗花明的一代,他们与这个国家共岁月蹉跎,同山河锦绣。
(http://news.)
[阅读:人次]
│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新闻网》编辑部维护
电子信箱:news@Copyright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姓名:石维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萧永宏摘要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此事件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拓新意义。本文主要选取江苏省为研究重点,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这一事件的出台经过、实施过程等诸多方面。全文首先介绍恢复高考的历史背景及计划的出台经过,侧重于中央的酝酿和决策过程。接着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江苏省在恢复高考中的具体筹备和实施工作,例如如何宣传、如何报名、如何考试、如何录取等等一系列的环节以及怎样按照国家政策制定各项具体招生录取方针等细节性问题。主体的最后部分是江苏省的招生与录取情况分析,主要涉及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以及招生专业的特点,考生录取情况及新生来源类别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比对全国范围的总体招生录取情况。文章最后一章主要论述恢复高考产生的影响,分别从社会性影响和政治性影响等不同层次来展开分析。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恢复了社会(来源:淘豆网[/p-.html])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传统观念,第二,恢复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第三,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的预演,第四,意味着社会流动机制的重新建立,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关键词:恢复高考江苏省 1977AbstractThe restoration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a major even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mion.Still there is not much systematic studying on thissubject in academia,as for that,it’S a somewhat pioneering task for me to do thisstudying.This paper selected the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studying object,explained howthis ev(来源:淘豆网[/p-.html])ent happened and how it Was carded out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methods of history.First,it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rocess of ing out,in which emphasized on the planning and decision of the centralgovernment of the event.Second,came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concrete preparingand implementing works of Jiangsu province that involved in this event,such as thepublicity,signing up,taking the examination and selecting the ca(来源:淘豆网[/p-.html])ndidates,etc.It alsocontained the detailed part of how the Jiangsu province making the policy accordingto the indicating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The final part of this chapter is theanalyzing of figures and facts which consist in the enrolling numbers and appliedmajors of the colleges,in the choosing of the candidates and the sources of freshmen.At last pared it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whole country.The last chaptermainly discussed the social (来源:淘豆网[/p-.html])and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event.The influence of the event is deep and profound.First,it restored the traditionalnotion that valued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s.Second,it restored the just and fair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 talented people were selected.Third,it Was a rehearsalof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for which it built the basic foundation.Fourth,itmeant that the social mobility mechanism was rebuilt and SO had a effect of stabilizingthe (来源:淘豆网[/p-.html])society.Key words:The restoration of the NCEE Jiangsu province 1 977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第一章导言第一节选题的意义自1952年教育部建立统一的高考制度后,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文(来源:淘豆网[/p-.html])化大革命”发生前的1965年。1966年,随着“文革&的发生,高考制度遭到废除。从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以推荐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直到1977年经邓小平及相关科教界人士的倡导,教育部才决定恢复高考,这样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又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至今依然成为千百万学子通往高等教育的必经桥梁。高考制度作为一个人才选拔的主要制度,其利弊得失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1977年的恢复高考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社会影响也远远超出了考试本身。选择本题,主要是为了探讨当时这个制度恢复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及其时代背景使得这次高考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在说明此次恢复高考的前因后果、具体操作、社会反响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到每一个省,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由于当时各省是分开命题、分开考试、分开录取,情况不一,因此本文选择以江苏省(来源:淘豆网[/p-.html])为考察重点,具体分析江苏省高考是如何执行的,考生来源如何,录取政策是怎样制定的。之所以选择江苏省为重点,一方面是由于地利之故,因为大量有关当时该省高考情况的档案都保存在省档案馆,另一方面是由于江苏省在当时就是教育大省,高校数、招生数都位居全国前列,因此比较具有典型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使人们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77年恢复高考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本文的目的在于以史实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将这一事件本身解释清楚。由于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因此本论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拓新意义。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增加对改革开放历史的深入、全面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节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以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还没有对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国内的研究仅限于泛泛而谈恢复高考的意义、影响等,因此尚谈不上真正的研究。另外许多教育史类的书籍中虽有相关叙述,但也只是(来源:淘豆网[/p-.html])一笔带过。虽然缺乏具体专门的研究,但与此相关的材料却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相关史料及文献选编;二是恢复高考执行者、参与者的个人回忆性文章;三是探讨恢复高考意义类的文章;四是具体的数据资料。史料方面的书籍己较为完善。对于恢复高考政策出台的背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国考试发展史类的书籍已有专门论述,但偏于简单描述。重要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则提供了当时事件的一个概貌,对其报道方式的分析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官方的看法和重视程度。《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1收录了当时国家发布的相关文件及领导人讲话,《中国高考史述论》2对于77年恢复高考的过程也有较为详细的叙述,《高考文献》3则是建国后国家颁布的所有同高考有关的文件、政策的汇编,这些均可作为本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回忆性的文章方面,资料也相当丰富。这类文章可分为两类:一是当年考生的回忆。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各家报刊纷纷推出纪念征文活动,各家出版社也相继出版纪念专集书籍。这些书籍或文章往往选择那些在当年高考中脱颖而出、如今已成为社会栋梁的人物作(来源:淘豆网[/p-.html])为采访对象,回忆他们在那段历史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如《我的1977))4《大学圆梦——我们的))5《往事与随想——永远的1977))6等。这段历史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他们的回忆,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个人在那段历史大潮中的所思所想。二是当时参与恢复高考的招生工作人员的回忆。相对于考生回忆,这类文章能够提供更多的考试流程方面的细节,并且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我们还能了解到一些决策层面的信息,这类文章虽不多,但对于我们从制度方面去了解这次高1高等教育H{版社2003年版。2杨学为,湖北人民}f{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杨学为,高等教育出版if.2003年版。4陈建功、周国平等,中国华侨H;版社2007年1月第l版。5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l版。6未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2考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探讨恢复高考意义类的文章大多刊登于各期刊杂志上。这类文章对于本文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种教育年鉴、教育统计资料以及江(来源:淘豆网[/p-.html])苏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之中。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主要涉及1977年恢复高考时江苏省的报名人数、招生学校、招生人数与专业等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涉及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出台背景及恢复高考制度实施后的历史反响等内容。全文首先介绍恢复高考的历史背景及计划的出台经过,这部分内容侧重于中央的决策过程,即高考是如何恢复的。接着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高考决定恢复的消息发布起,全国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准备并组织这次考试的,然后自然转入江苏省的具体筹备工作,例如如何宣传、如何报名、如何考试、如何录取等等一系列的环节以及怎样按照国家政策制定各项具体招生录取方针等细节性问题。主体的最后部分是江苏省的录取情况,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以及招生专业的特点,考生录取情况及来源分析等。文章最后一章主要论述恢复高考产生的影响,分别从社会性影响和政治性影响等不同层次来展开分析。第二章国家恢复高考政策的酝酿与出台第一节文革以前的高考制度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简称“高考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适应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一套人才选拔制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全国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考试的方式来为高等学校选拔与输送人才,从而能够“充分保证高中毕业学生及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以培养国家建设所急切需要的各类人才”1。文革以前高考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时期。1、194卜1951年的过渡时期。建国以前,高等学校招生采取各校单独招生的办法,1949年各高校仍然沿袭了这一做法,招生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鉴于单独招生的报名混乱和重复录取等固有局限性,教育部于1950年号召各校采取联合或相互委托的办法招生。1951年,由部分学校的联合招生扩大为大行政区范围内的统一招生。2、年的确立和完善时期。教育部在51年的基础上,于1952年正式确定对全部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即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规定报考条件、考试科目、政治审查标准、健康检查标准、录取新生原则以及招生方针、政策和办法。从52年的试行到以后数年的不断改进,这一制度及其各个环节逐步走向健全,在实际招生中能够既保证质量,又照顾数量。到1957年,随着高教部各项招生考试相关规章文件的发布,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已日趋成熟。1958年,在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形势下,高考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被指“有严重脱离政治的倾向”。于是,当年招生取消了全国统一考试模式,改为各地区单独命题,组织报名、考试、录取等工作。由于强调政治挂帅和阶级路线,因此对工人、农民、工农干部等采取免试保送入学的办法。鉴于58年入学新生文化水平的明显下降,59年又恢复了全国统一招生制度。由此,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一直延续至文革开始前。其实施过程采取“统一《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日.4领导与分散办理相结合&的方式,即由教育部负责招生工作政策(包括政审、体检)、计划的制定和试题、评分标准、参考答案的命制,由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招生委员会,组织和实施报名、政审、体检、考试、评卷和录取等具体工作。3、年的中止时期。文革开始后,在“分数挂帅”、“智育第一&、“资产阶级政治挂帅”等口号的批判下,统一招生制度再次被取消,由此高校招生被迫中断6年。72年起大多数学校开始恢复招生,但取消了文化考试。停止从高中直接招生,招生对象规定为“坚持选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文化条件规定为“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这个制度在社会实施的结果是造成了“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走***’现象,有些地区和单位情况比较严重。据反映,有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采取私留名额,内定名单,指名选送,授意录取,甚至请客送礼,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地将自己、亲属和老上级的子女送进高等学校&。1高考制度的废弃,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风气的败坏”,更重要的是,它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竞争制度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当时的泛政治化教育背景下,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永远只有那些阶级路线正确、家庭出身“根红苗正’’的人,推荐制度使上大学成为大多数青年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十年人才输送的停滞,直接给国家教育事业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并由此波及到整个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1977年,高考制度在废除“四人帮”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中首先被恢复。由于中央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已是77年10月,时间匆忙,因此这一年的高考采取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分省命题、分省考试和分别录取的方法。1978年后,国家统一高考制度才再度恢复。20余年间,虽然这-N度屡有反复,但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材选拔制度,它的统一招生、考试等形式还是被基本保留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1《中国教育年鉴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8页。5第二节恢复高考制度的酝酿高考制度为什么能在1977年得以恢复?这是有诸多原因的。首先,严重的人材断层局面和科教事业的举步不前己使高考恢复之事迫在眉睫。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作为受害最为严重的一个领域,百废待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也是以此为基本前提的。高考制度的中断,不仅使大量学子失去求学机会,更使国家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空缺,各项事业后继无人,科学技术停滞不前。我国的科教状况到了这样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1因此恢复科学和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革之后首当其冲的重大举措。正如邓小平在日的谈话中所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2而实现这些目标,则必须“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3其次,教育界和广大知识分子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当时社会还处在“两个凡是&的主导之下,但要求变革的声音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变愈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决策。这一点可以从太原会议上看出。太原会议于日至7月1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是文革后首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尽管主持会议的教育部长刘西尧“没有考虑立即恢复高考,就报经国务院批准,仍按‘文革’中的办法&4进行招生,而负责作会议报告的教育部负责人李琦也承认,“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我们还不敢触动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七·二~’指示和‘两个估计’5’’,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37页。2同上。3同上。4刘两尧,《攀峰‘j穿雾:刘西尧同忆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l版,第184_185页。5即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奉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6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pdf
文档介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姓名:石维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萧永宏摘要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此事件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拓新意义...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时候恢复高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