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对秦始皇帝 嬴政,制 诏,玺,这些规定有何作用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A.君权神授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权至上C略湖北省荆州中学2012..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A. 君权神授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皇权至上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C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2)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体现,并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4分(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4分(3)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4分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三可以看出:皇帝的称谓源自传说中“三皇五帝”;皇帝的用品都有特殊的称谓,如“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印称玺”,这些都体现了皇帝地位的独尊。(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裁决。(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特征;本质注意从社会形态和阶级属性的角度作答。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主要考查你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皇帝制度建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中央官制:(1)主要官职: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政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5、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统一:
1、背景:①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②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条件:①主要原因:商鞅变法&&&&&&&&&&&&&&&②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③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过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闰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各诸侯国间发生了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而,建立了中国历史土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1)统一的必然性: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统一过程:(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开拓疆域的措施:①北方:打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筑长城; ②南方: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③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郡县制含义:
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880260286235601222446255264221548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22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材料四: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五: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3)比较分封制,材料二中的“安宁之术”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4)既然“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8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民主制的形式与实质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才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与上。……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一一《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形式也还是l 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世界文明史》材料四&“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材料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依据材料一,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2分)你怎么看待这种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英国新政体的“形式……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1分)其实质内容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2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过程有何特点?(4分)(5)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主的认识。(3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请回答:(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6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2分)(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分)&嬴政统一全国后,以“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根本意图是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将皇权神化
C、确立恶劣严格的等级制度&&&&&&&&&&&&D、保持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
嬴政统一全国后,以“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根本意图是(&&&& )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将皇权神化 C.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D.保持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
政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政治事件的演进及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的史鉴作用也就从政治方面体现出来。
阅读下列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问题一: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材料一: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于是继承帝舜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 1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根据材料一说明禹和启在夏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分别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4分)
问题二: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材料二.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 2& ).为了巩固秦朝的国家大统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政体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作用(5分)。
问题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法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 3& ).民主、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独裁相对立的。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据丞相职位变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
材料三.英国《权利法案》:
第1条: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2条: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3条: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第4条: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第5条: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第6条: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7条: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第8条: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9条: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第10条: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第11条: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第12条: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 4 ).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十二条”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内容? 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6分)
材料四.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5 ).1954年宪法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3分)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了271部法律和115个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了871个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法规逾7000件。  
材料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宣布,被老百姓称作“民告官”的行政诉讼,近年来审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46万余件。
( 6 ).材料五和材料六是如何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法治国原则的?(2分)
政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政治事件的演进及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的史鉴作用也就从政治方面体现出来。
阅读下列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问题一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材料一 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于是继承帝舜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根据材料一说明禹和启在夏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分别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问题二 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材料二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2)为了巩固秦朝的国家大统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政体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作用。
问题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法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3)民主、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独裁相对立的。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据丞相职位变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材料三 英国《权利法案》:
第1条: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2条: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3条: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第4条: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第5条: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第6条: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7条: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第8条: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9条: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第10条: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第11条: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第12条: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4)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十二条”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内容? 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材料四: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4年宪法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了271部法律和115个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了871个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法规逾7000件。  
材料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宣布,被老百姓称作“民告官”的行政诉讼,近年来审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46万余件。
(6)材料五和材料六是如何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法治国原则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登基诏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