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的统一魏蜀吾怎么统一的

咳 哪位历史高手帮忙下~ 可以帮我从 夏,商,周,这三国后是什么国什么号得帮忙叙述下阿~_百度知道
咳 哪位历史高手帮忙下~ 可以帮我从 夏,商,周,这三国后是什么国什么号得帮忙叙述下阿~
比如说 夏后是商后是周 周亡后是什么朝~
这样接下去不用讲什么皇帝那类得我只想知道哪朝亡后之后又是什么朝~ 可以得话把开国皇帝加进去~ 高手 求助阿~~ 急~~
因为我在看“半”历史有关得小说 所以想了解一下~ 其实我分不清哪朝是先是后 = =
提问者采纳
中国历史朝代表 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 辽:907-1125 西夏: 金: 元: 明: 清:
提问者评价
非常感谢各位~~
这样看书就比较好了解了~~ 非常感谢你们!!!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跟你个历史书上的朝代简单的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吾,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全,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虽然不是很精通,但我发现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了无数次被那些弱小民族、落后得多的民族—比如蒙古—所灭亡,或者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它不是无缘无故地兴起,兴起有其原因,衰落也必有起理由。我们要研究的是,兴起与衰落究竟是怎样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有没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都在寻求让中国强大的方法或道路。中国也曾经出现过强盛时期,比如公认的唐朝。四方来朝。但更多的是的衰落朝代。中国有名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统治阶级如何统治国家和人民。通过几千年证明,这本书不能很好地发展这个国家和民族。因为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学习这本书,一代一代的朝代兴起与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书不是《资治通鉴类的书,更多的是对历朝历代兴衰的反思。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现代的观点来分析这些过往的朝代为什么兴起与衰落。    不知道这样的书有没有市场?不管有没有市场,不管有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不图名,不图利,我都将用我的后半生去完成它。也算我的短期目标,推进我的理想,也没白来一遭!我在这方面已经完成了好些文章,有待修改与完善。我会陆续发布在一些论坛,用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偏颇与正确。请注意,我是学术研究而已,与目前政治无关!  我将陆续发在这里,请网友斧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第二排占座,楼主能把这个写完的话,绝对鸿篇巨制!
    中国的历史一定要辨证地分析  近30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对去过的反思,忽然有被人忽悠的强烈感受。这人就是中国的所谓“知识分子”。首先,中国的历史很多虚假的东西一直流传,而且流传几千年居然没有变异。举几个例子,一是最近流行的《三国》,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百家讲坛,仍然把曹操定位在奸雄的角色。这就是没有变异。在东汉末年,汉王朝的朝廷统治中国了近300年,特殊利益集团太多,而且极其腐败。老百姓日子用水深火热来形容绝不过分。本该彻底淘汰的一个王朝。当时的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为了维护正统,觉得曹操不应该“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半出于这样的原因,硬把曹操定位于奸雄的角色。而且之后的知识分子一直援用至今。包括今天的《三国》仍然没有超脱这样的俗套。其实,曹操为了平定天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对这个国家是有相当功劳的。再如,秦始皇,始终被知识分子定位为“暴君”,一提到秦始皇,立即就想到“焚书坑儒”。几千年来这样的思维似乎一直遗传,不变异。秦始皇统一中国功不可没,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不焚书坑儒,哪来中国统一的文字?又哪来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一词?近年来,对待毛泽东统一中国的功劳,似乎源于同一种思维模式。让我看到中国的思维不会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中国始终不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变化和创新,也是科学不能发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只有统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否则就意味着连连征战的残酷现实。再比如,一个孔子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就在战国时期,唯独秦国不采用孔子思想,却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就孔子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显是错误的。就这种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来讲,教育出来的中国人,在世界知识总量中明显与这个国家不相称,特别是近代的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中更是如此!孔子思想毒害了中国,这是用脚都能想出来的。如今,它仍然是备受推崇!确实,我年轻时看了《高山下的花环》,那个激动至今犹存。多年后才发现那不过是编造的一个故事而已。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大多无良知!特别是近年来,看见一些上串下跳的“知识分子”,如“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某国学大师的“牛棚论”等等,说出一些人渣一样的话语,这种感受异常愤怒!  他们为什么没有良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之间就是皮与毛的关系,“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充当的就是“说客”,游说老百姓的说客。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从而达到洗脑目的,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没了独立精神与独立思想,更没有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为主子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原于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所以中国的历史都是根据当朝皇帝的需要写就的,是“任人强奸的妓女”。由此而形成的深厚文化,都是为帝王服务的,所以这些文化多是伪善的、片面的、糟粕的。  所以,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西方所谓的人才概念,只有奴才!这是几千年“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结果。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于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当然,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主要指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唯有一个例外的鲁迅,却重新被打入冷宫,这也是他们的功劳!中国为什么穷?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无良知!  
  中国原始社会—五帝时代  
中国史学家一般认为,炎帝、黄帝、尧、舜、禹划分为中国原始社会。这个时期,留下来可供考证的文字不多。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文字,也多有神话内容。我们都假定是真实的描述,前面说过没有更多的资料来辨别真伪。如果这段历史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考证这段历史所能得到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不过。我经过认真思索,觉得不碍我们结论的正确性。因为后面的历史还有很多事例,这个事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原始社会的部族战争,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兼并了炎帝部落。消灭了蚩尤,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统一。此时,还没有出现私有制,没有出现阶级,当然就没有特殊利益集团。记载了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说明黄帝本人也在劳动,“治五气,艺五种”,“教熊罴貔貅貙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黄帝研究四季变化,种植五谷,驯化动物,自己亲自去东海,到长江等等,明确记载“劳勤心力耳目”,即辛勤劳动。但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社会,仍然有“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就是靠这些人去治理老百姓和各诸侯部族。  从《史记》的这些记载中,可以得出这时的社会没有出现特殊利益集团的结论。后面的尧、舜、禹时期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所以,老百姓在他的领导下,能完成兼并炎帝,灭蚩尤的统一壮举。此一时期,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个时候是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自己不享受特权,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很好。在科学技术上“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研究符合四季变更的历法,还委派鲧治理洪水。说明重视人才,还在民间找自己的继承人。《史记》记载,“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用各种方法考察了舜三年了,所以让舜继承帝位。《史记》还记载 “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的几代人都是普通老百姓。后来帝位以同样的“禅让制”的方式传位于禹,因为大禹治水有功。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在帝位,年纪大了要选接班人,咨询各部落首领,大家推举舜作继承人。舜经过各种考验后,代行天子职责,尧死后正式即位。这是历史上的所谓的“禅让”制。禹年纪大了之后又选择了伯益为继承人,老百姓没有追随伯益,而是追随了启,伯益隐居。后来启又出兵打败反对他的部落而登上皇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标志禅让制结束,王位世袭制开启,从此启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  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来看,氏族公社时期,炎帝、黄帝、尧、舜、禹大约经历了约公园前26世纪-前21世纪的漫长岁月。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当时的社会没有特殊利益集团,体现任人唯贤的特点,科学技术,主要是农耕技术得到发展。老百姓生活压力不大。有战争都共同面对。特殊利益集团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彼此可互为考证。因为特殊利益集团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总是阻止“新人”的加入,也就阻断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在五帝时期,已经有特殊利益集团形成的可能,如鲧本身就是尧的官员,鲧之子为禹,禹之子为启。最后启成立了夏朝。这是氏族社会走向了奴隶社会的必然。有一点可以肯定,鲧这个集团,没有奴役老百姓到不能生存的地步。我总是怀疑自己的主观性,在历史长河中去找那些符合我结论的案例,也总是试图避免,总是试图真实地还原那个时代。但史书记载,舜“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他能为部族首领,特殊利益集团至少不能左右国家的政治。同时,明确记载了那时的农耕生产取得较大进步,老百姓安居乐业,因为没有起义等字词的记载。这个时期,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而非阶级斗争。形象地比喻,就像动物一样,是生存的斗争,而不是猪拱猪的斗争。这段历史是难得的历史,因为这时还没有阶级的产生,也可能是自有人类以来最早的历史记载。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就再也没有可供我们参考无特殊利益集团的范例了。所以,没有特殊利益集团是不是就一定能让一个集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达,不能得到广泛的结论。在这个特例中,无特殊利益集团能让社会发达、强大是成立的!  
  商汤灭夏  启建立夏朝,其存在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时间很长,有四百多年。在《史记》中都是简短地记述某帝崩,某帝又立。没有更加详尽的材料供我们分析与利用。  《史记五帝本纪》“(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禹把天下交给了益。三年居丧完毕后,益避让禹的儿子启,居住在箕山。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都归顺他。到禹死后,虽然把政权交给了益,但益辅佐禹的时间不长,天下没治理好。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朝贺启,都说“是我们禹帝的儿子啊”。禹年纪大了之后选择了伯益为继承人,老百姓没有追随伯益,而是追随了启,伯益隐居。从这段记载来看,启贤德与否不重要,在禹的周围已经聚集了一帮人,说明私有制产生,而且已经形成能左右政治的特殊利益集团了。启成立夏朝,作为开国皇帝,成为奴隶社会的开端。中间经历了很多帝王,时间有四百多年。因为这段时间也没有更多记载,简略介绍这些部分。主要分析随后灭亡时期的情况。  启驾崩后,他的儿子太康被立为王。荒淫无道,不理国事,整天外出游玩、打猎,没有节制。后羿把持朝政,迎立其弟仲康为君。仲康也荒淫无道,“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仲康死后,帝相为君。寒浞杀了后羿,帝相的儿子少康灭掉了寒浞,有个一段时间的复兴。少康22年后驾崩,孔甲被立为帝。“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孔甲也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喜好鬼神的事情,好整天沉浸在女色之中。  到了夏桀统治时期,他本人力大无穷,身材魁梧,聪明机灵。实行暴力统治,同时他自己吃喝玩乐,他给他喜欢的女人喜妹建造高大豪华的宫殿,大量征集民夫。老百姓叫苦连天。老百姓喊出:“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就是说夏桀什么时候死?我们与你一起死。  《史记》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帝桀在位时,因为自从孔甲在位以来,诸侯就有很多相继叛离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伤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来汤,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放了他。汤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兵去征讨夏桀,夏桀逃到鸣条,最后被放逐而死。桀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诸侯多畔夏”说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诸侯就是特殊利益集团,这些诸侯没有向上的发展空间了。自然就会生乱。《史记殷本纪》:“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意思是在当时,夏桀荒淫无道,施行暴政,而昆吾氏诸侯反叛。汤就率领其他诸侯讨伐,一个叫伊尹的人跟从汤,汤拿起武器讨伐昆吾,再讨伐夏桀。事实上,汤举起“讨伐暴君,为民除害”的大旗时,夏朝的士兵都不愿为朝廷卖力了,势如破竹,很快就打败了夏桀。这个存续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在几经波折的奴隶社会灭亡了。再强悍的暴政,再有能力的君主都无济于事。这同后来的明朝崇祯皇帝是惊人的相似,而崇祯皇帝并不荒淫也回天乏力。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看出,夏朝的衰亡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夏桀最后总结失败说:“我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这个下场。”这显然不是王朝覆灭的真正原因。帝王荒淫无道,上行下效,周围就会聚集很多特殊利益集团(诸侯、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的赋税就会越来越重,直到不能承受之重。这时老百姓就会“官逼民反”起义,或者特殊利益集团中的强者,权大欺君,取而代之。赋税增加,老百姓喊出:“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时,一个政权必亡!对一个国家而言,特殊利益集团就如毒瘤一样,不断发展演化,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肌体就一定会到一个不能承受的极限时,肌体全毁。老百姓就如弹簧一样,被压缩到一个极限就一定会反弹。  
  兴衰的根本原因只有四个字——奖惩不明。
  胡说八道!1.大明朝何暴之有?不过还是要看作者的立脚点,对于蒙古野蛮人,确实,大明做得非常暴!不像汉唐那公主女人去给夷狄酋长糟蹋蹂躏来换取苟安,比如说西汉文景之治时与匈奴,唐朝就更离谱,借夷兵削内贼,条件是京师长安百姓(特别是美女)任夷糟蹋,财宝庙宇文物任夷掠夺。还有满清“留发不留头”更绝的没有?2,唐朝300年,除了贞观至开元时期能算强盛,安史之后,朝廷政令不通,蕃镇割据,江河日下。我个人认为,有明一朝,贡献绝伦,可惜天亡我大明,天灾连年,唉,流民竟然断送华夏国祚,吃饭问题真是天大之事!
  思想交流群                                     思想交流群                                     思想交流群                                                             思想交流群                    
  三国中刘备必败  《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对曹操基本定位在奸雄的角色;对刘备基本是同情的色彩。事实上,罗贯中没有超脱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悲哀—唯心主义。以三国演义的情节来看,如果符合历史事实,刘备是必败的。为什么这样说?  刘备以他自己是汉室,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同时有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和张飞猛将辅佐,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刘备失败是必然的,一是他不具备军事之才,这可以从他指挥的夷陵之战得出结论;二是刘备不具备政治家的智慧。  刘备善于掉眼泪,目的是笼络人心。但泪掉多了,人们就会觉得他虚伪,事实上刘备也确实虚伪。根据我对中国历代历史的研究,呈现亡国之象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二是对老百姓税赋过重;三是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三个特点都具备。
  首先,刘备一开始就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然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样一开始就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后来的人才,如论如何有才能,都不能超过他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事实上,当这些人才老去或死去以后,蜀国就出现后继乏人,没有顶尖级人才出现了。这在两军对垒中是必败的开始。  其次,刘备没有政治家的才能。在魏蜀吾的三国关系中不能抓住主要矛盾。没有大局意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没有政治远见的体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线驻守。陆逊认为机会已经来临,就发动了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这一仗不但暴露了刘备不具备军事才能,同时也不具有政治才能。  时值云长遇难,蜀主刘备复仇心切,欲大军伐吴。问及百官,赵云、诸葛皆反对,缘不可因兄弟私义而忘兴复汉室之本,且蜀中兵丁粮草不足以大军远袭。刘备愤而不取,刘备称帝后头脑发热,听不进不同意见,也说明他必败。不管刘备发动蜀吴战争的理由是为兄弟报仇还是为了夺回荆州,都是没有大局观、全局观的表现。  第三,刘备为了征讨东吴,加重了蜀中老百姓的负担。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或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施行可“六赋税、三丁抽一”的政策。即使夷陵之战不败,回川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他的兴汉室的目标也不能实现。连连征战的结果极可能导致蜀中老百姓的反叛。刘备涸泽而渔的把蜀中的兵丁粮草凑齐,倾国而出,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光。从此蜀国彻底走向了衰亡。反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反思己过,定下了休养生息,减赋不战的国策,曹丕即位后也基本继承了这一方针。本来中原就地广人众,加上“优惠政策”,益发强大。另一方面,曹魏一方,诗词流行,“三曹”诗词就是一种表现。即曹操、曹丕、曹植。还有神医华佗等等也表明曹操重视人才。而蜀国就只有诸葛亮有些发明。在智识上刘备不及曹操!  经济决定政治和战争,所以魏兴而蜀亡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层面就决定了的。这种历史在近代的国共战争中却是惊人的相似。蒋政权也是这样的情形。特殊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的资源。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处于最上层,其他军阀组合而成的官员和军队将领处于其次地位。他的黄埔军校嫡系的地位再次之。从朱德的回忆录我们知道,像朱德这样的帅才,四处投奔都无门,特殊利益集团已经相当巩固了。没有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消耗巨大,老百姓生活负担异常沉重也是必败之因。在智识上蒋介石不及毛泽东是肯定的!  特殊利益集团在初期形成时,其危害不是很大。也是刘备初期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原因。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举一国之厉害于不顾,可见他是特别在意他自己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已是根深蒂固的。特殊利益集团实际上是抑制人才成长的,同时也抑制学科技术的发展;还加重老百姓负担。是一个国家成亡的一个关键因素!刘备即使不败于曹丕,也一定会败于农民起义。如果让刘备统一了中国,也必定更加悲剧!  
  呵呵  
  我觉的兴衰最本质的原因是:气数以尽!
  吴越争霸  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时期,大约公园前770年~前476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期。其中有一成语“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是指吴越争霸这一历史事件。今天,我们重温它,仍然对现实有启示。  时间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当时中国处于东周由春秋向战国过度的时期。由于周朝采取分封制,出现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国”,吴越两国一开始都是小国,而且并不属于中原地区,但从血统来说和中原极为接近。吴国地处偏僻,由于弱小,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吴王阖闾为了强大自己的国家,从民间发现了伍子胥,通过伍子胥,得到了孙武。吴国开始强大。在吴越争霸战中,吴王阖闾受重伤而死。其子夫差继承王位。此时越国的王正值勾践。吴越先后称霸中原,都曾击败过强大的楚,齐等国。而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又都是极具野心的政治家,两国地理上又相邻。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远交近攻”是各国的主要策略和生存之道,因此争霸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我从这段历史读到的是,为什么图谋发达的吴国衰落?而越国强大?史书记载,先是吴国阖闾从民间发现并重用齐人孙武和楚人伍子胥,虽然没有更多的记载还做了那些其他重用人才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吴国一是还没有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二是形成重用人才的风气。所以才能吞并越国并俘获了勾践到苏州为阶下囚,做吴王的马夫。吴国做了霸主后,吴王夫差开始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勾践“卧薪尝胆”,并采纳楚人范蠡的建议,向夫差进献浣纱女西施。夫差对西施万般宠爱,大兴土木,为其修建豪华的“绾娃馆”。一方面常年征战,老百姓已经承受了不小负担。史书记载“诸侯群雄纷争”;另一方面大兴土木,进一步加重了老百姓负担。为西施修建豪华的“绾娃馆”;第三,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如伯嚭等;从孙武离开和伍子胥被杀,可以得出此时的吴国的“特殊利益集团”排斥人才的结论。因为特殊利益集团有排斥人才和抑制科技的特点;第四,失去民心,人才流失,越国使用离间计,使夫差杀了伍子胥,孙武也避居苏州穹窿山去写《孙子兵法》。勾践使用了文种一计,以天灾为借口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第二年还吴国一万石煮熟的粮食,使得吴国用这些种子后颗粒无收,制造了吴国饥荒的机会,老百姓怨天载道,使吴国夫差失去了最后的民心,从而一举灭掉了吴国。这里也没有更多记载吴国士兵战斗的情况,至少这次战争大败。因此可以分析得出吴国士兵不再像过去吴越战争那样勇猛,不再为吴王卖力,所以吴国在这种彼此力量对抗中很快失败。夫差被逼自杀身亡。而越王勾践,为了雪耻,“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自己亲自参加耕种,他的夫人也亲自织布,起到领导示范作用。从这点记载,同样可以分析出,此时的勾践与他的人民同甘共苦,得到他的老百姓的拥护,在吴越战争中奋勇杀敌。“得民心”无疑。此时越国没有浓厚的“特殊利益集团”,成为食利阶层。越国没有前述的吴国的四大失误,通过十年的努力灭掉吴国,成为霸主。越国由此反败为胜,十年复国。应该说从军事上看,最后的获胜方是越。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形。“制造了吴国饥荒的机会”是事件的触发点。  通过这段历史,一个国家的衰败是逐渐的过程,其中民心向背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对它的老百姓过度增加负担,民心偏向,不是被本国老百姓起义推翻,就是被别国灭亡。所谓“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过度地剥削就一定会丢失民心。中国的老百姓一般都是在忍无可忍、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揭竿而起”。特别是越王勾践一借一还粮食,让我联想到现在的“转基因”。事实上,吴越争霸是春秋时代的尾声,随后的奴隶不断起义,就进入了战国时期了。夫差杀了伍子胥,孙武也避居苏州穹窿山去写《孙子兵法》,这一历史现象和若干年后的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中,刘邦在取得胜利后,有一天和朝臣们议事,他问朝臣,他为什么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败?高起和王陵说:“陛下(刘邦)为人傲慢,对人没有礼貌。项羽讲仁义,又爱护别人。但你派人去攻城略地后,战利品和俘虏都赏给了他们,有利益与大家共享。项羽嫉贤妒能,陷害有功劳的人,怀疑有本领的人,打了胜仗也不记功,得了土地的人也不给好处,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这样评价楚汉相争,我认为是普通人站在从下往上看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但是刘邦不这么认为,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决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主持行政机构,管理百姓,保证供应,使粮食的运输线不断绝,我不如萧何;率百万大军。每战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接触人物,我能使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会败在我手里”。通过这段史实的描述,刘帮看问题和分析问题是实事求是的。“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会败在我手里”和“夫差杀了伍子胥,孙武也避居苏州穹窿山去写《孙子兵法》”是很相似的。吴王容不下伍子胥和项羽容不下范增,范了同样的毛病,所以注定失败!吴越争霸和楚汉相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是何其相似啊!杀了一个人才,意味着扼杀了自己的一大遍的人才!刘邦是很了不起的,在2200多年前就知道了管理学中的“优势管理理论”,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它。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人盖洛普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测量和分析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才总结出“优势管理理论”。优势理论认为,管理者应当去发现每个员工的优势。发现优势的人会变得更加自信,发现优势的人会变得更有效率,更有成就。就企业和单位而言,将每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员工,安排在能发挥其优势的合适岗位,他便能完全敬业,而唯有完全敬业的员工,才能提高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力。刘邦就发现了张良、萧何、韩信的优势,并且充分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刘邦的这一才能一直未被历史学家所发现,之所以刘邦能取得胜利,均来源于他超前2000多年的智慧。建立汉朝并且使其成为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历史上公认的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分别是:汉朝存在405年;唐朝存在289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67年。汉朝统治时间最长。  从现代的前苏联的解体,与吴越争霸何其相似!由于是两个大国之间的争霸,情况就更加复杂。只能简单地概括。美国利用其经济上强大的优势,正面上与前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在经济上拖垮前苏联。让前苏联的人民逐渐脱离了前苏联的共产党。准确地说,是前苏联的共产党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脱离了人民,从而失掉了民心。叶利欣带领反对派在进攻克林母林宫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说明前苏联共产党民心尽失。扶持其本国和东欧集团的反对势力,大搞经济战。从而将一个超级大国分崩离析。美国瓦解前苏联的战略要点就是经济战和让其失去民心。任何国家的特殊利益集团都是危害这个国家的毒瘤。强化敌对国的特殊利益集团、破坏其经济和离间敌对国家的人才或挖墙脚是千古不变的有效谋略,所以各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斗争形式可能不同,但其策略本质都相似。  
  为什么要写历朝历代的兴衰?  关于中国的历史方面的问题,有的人会觉得没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就可以象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无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你了解了这种兴衰的机理,你就知道了你现在所处的位置与状态。无论你选择单位安身立命,或者准备干一翻事业,了解事物的一种运动规律,对你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演绎,那么,你就必须要有耐心看下去。中国的历史浩如烟海,正史、野史、家史、村史、县志等等太多,我们永远读不完,到头发花白也读不完,即使能读完读懂也让你头昏眼花,其中真真假假的历史贯穿其中。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我们做了三千年的各种实验,经历了各种朝代。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三千年的实验应该能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结论了,在政治领域呢?是不是也应该得到一个结论呢?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都在寻求让中国强大的方法或道路。中国也曾经出现过强盛时期,比如公认的唐朝。四方来朝。但更多的是的衰落朝代。中国有名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统治阶级如何统治国家和人民。通过几千年证明,这本书不能很好地发展这个国家和民族。因为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学习这本书,一代一代的朝代兴起与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书不是《资治通鉴》类的书,更多的是对历朝历代兴衰的反思。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现代的观点来分析这些过往的朝代为什么兴起与衰落。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其他国家比如瑞典、瑞士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有为什么始终保持了其长盛不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现象。有阶级存在,就一定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或者直接摧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最腐朽的部分,或者迫使统治者采取某些社会改良措施,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作局部调整,或多或少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虽然新的代替旧的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这种代替并不是自发地实现的。因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关系就会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变革旧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要把这一要求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努力和斗争。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反动统治阶级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维护已经腐朽的生产关系,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这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把反动统治阶级赶下历史舞台,使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不管怎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伟大精神成果。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这永远是一个真理!  中国的历史一定要辨证地分析  近30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对去过的反思,忽然有被人忽悠的强烈感受。这人就是中国的所谓“知识分子”。首先,中国的历史很多虚假的东西一直流传,而且流传几千年居然没有变异。举几个例子,一是最近流行的《三国》,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百家讲坛,仍然把曹操定位在奸雄的角色。这就是没有变异。在东汉末年,汉王朝的朝廷统治中国了近300年,特殊利益集团太多,而且极其腐败。老百姓日子用水深火热来形容绝不过分。本该彻底淘汰的一个王朝。当时的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为了维护正统,觉得曹操不应该“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半出于这样的原因,硬把曹操定位于奸雄的角色。而且之后的知识分子一直援用至今。包括今天的《三国》仍然没有超脱这样的俗套。其实,曹操为了平定天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对这个国家是有相当功劳的。再如,秦始皇,始终被知识分子定位为“暴君”,一提到秦始皇,立即就想到“焚书坑儒”。几千年来这样的思维似乎一直遗传,不变异。秦始皇统一中国功不可没,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不焚书坑儒,哪来中国统一的文字?又哪来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一词?近年来,对待毛泽东统一中国的功劳,似乎源于同一种思维模式。让我看到中国的思维不会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中国始终不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变化和创新,也是科学不能发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只有统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否则就意味着连连征战的残酷现实。再比如,一个孔子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就在战国时期,唯独秦国不采用孔子思想,却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就孔子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显是错误的。就这种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来讲,教育出来的中国人,在世界知识总量中明显与这个国家不相称,特别是近代的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中更是如此!孔子思想毒害了中国,这是用脚都能想出来的。如今,它仍然是备受推崇!确实,我年轻时看了《高山下的花环》,那个激动至今犹存。多年后才发现那不过是编造的一个故事而已。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大多无良知!特别是近年来,看见一些上串下跳的“知识分子”,如“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某国学大师的“牛棚论”等等,说出一些人渣一样的话语,这种感受异常愤怒!  他们为什么没有良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之间就是皮与毛的关系,“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充当的就是“说客”,游说老百姓的说客。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从而达到洗脑目的,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没了独立精神与独立思想,更没有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为主子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原于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所以中国的历史都是根据当朝皇帝的需要写就的,是“任人强奸的妓女”。由此而形成的深厚文化,都是为帝王服务的,所以这些文化多是伪善的、片面的、糟粕的。  所以,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西方所谓的人才概念,只有奴才!这是几千年“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结果。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于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当然,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主要指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唯有一个例外的鲁迅,却重新被打入冷宫,这也是他们的功劳!中国为什么穷?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无良知!  中国的历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从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或许能发现什么。1964 春,毛泽东写《贺新郎.读史》这首词,是毛泽东71岁高龄时写的词,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情万丈,却是更加睿智。经过了56年的艰苦奋战,又经历了15年的最高领袖的生活,可谓阅人无数、阅史无数,书籍也阅读了无数。对整个人类社会看得更清楚、更深透、更明白。这才真正是我们能够明智和有用的东西,胜过我们阅读的所有书籍。 词中写到“盗跖庄 (ju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也有少数如盗跖、庄 (jué)、陈王等识破骗局的人物奋起反抗,但历史或被骗的“无涯过客”都唾弃这些“匪徒”。这都是教化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导致“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中国的历史总是在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循环。最后写道“歌未竟,东方白”。这些“风流人物”歌颂不完,还将如此继续。但人类终究是追求真理的。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总是维护少数人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始终在这种因果中循环。说明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有两种完成朝代更替的情况,一是战争;一是政变。中国的朝代更替总是以血腥暴力的战争手段完成的居多。政变的形式,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战极少数。所以中国的历史,对老百姓而言始终是一部苦难史。中国的历史就大体上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上,当老百姓看到自己没希望的时候,各种起义、战乱就开始了。这就是中国三千年始终在不断的战乱不断的暴力革命中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了无数次被那些弱小民族、落后得多的民族—比如蒙古—所灭亡,或者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它不是无缘无故地兴起,兴起有其原因,衰落也必有起理由。我们要研究的是,兴起与衰落究竟是怎样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有没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前人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百家,又利用了民间的藏书,并增添了自己亲身采访所得的古老传说而写成的。但是,是迄今为止记述比较详尽的历史。时间跨度三千多年,其成书相当博大,共计有一百三十篇。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的结尾为我们说明了他成此书的一些事例。“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意思是: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司马迁写《史记》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参考了大量史书的记载,再加上自己实地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是基本尊重事实的。“其所表见皆不虚”。所以我们只能以《史记》为蓝本,再参考其他历史记载以验证。不过,要剔除历史中的唯心主义的东西。即便对于《史记》,我们当然不可能一一列举分析,那样的话本书就太繁杂,容量也太大了,失去了本书的价值。因此只能选择性地使用这些材料,因此就难以避免主观之嫌。但是我尽量引用原文作为材料,以求得到一些对我们社会发展有用的结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就是“通古今之变”,如他作《平准书》说“作《平准书》,以观事变”。同时他又不可脱离时代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支持“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如他在《高祖本纪》中认为“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事实上司马迁之后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终而复始”地循环。  历史让我们铭记: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伤疤,也许我们能记得伤疤是如何形成的,比如摔跤、碰撞、顽皮、打架等等,但我们一定忘了那时的痛。这就是中国谚语所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也许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吧。  人是如此,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2003年,沈阳发现日本“731部队”实验室,我们不建纪念馆拿来干什么?开发商建住房!日本人走的时候炸掉了,为什么炸掉?毁灭罪证。没想到,50几年后的今天,那些死了叁千多万人的子孙,为了建房卖钱与贪而无知官勾结,进一步帮日本人毁灭罪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想那美国人的“珍珠港”,由于日本人的偷袭,他们花大力气建成纪念馆,让他的人民永远纪念这一事件!我国对日本“731部队”实验室的发现的处理就是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两相对比,为什么一个始终强大,一个始终弱小就不是毫无根由的。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应该就是形成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缘由。再举个例子,资本主义在中国曾经存在了近30年,那个时代的人们目睹了利弊,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有资料显示,1945年,双方军队人数是100万对400万。听目睹当时陪都重庆的老人讲,抗战时期的重庆,百姓生活极其艰难,而我们的孔二小姐却用牛奶洗浴,目的是为了美白。由于当时的人们目睹了当时的现状,拥有400万的军队的政府,很多军人用脚投票,应该是当时中国人的共同选择吧?这场战争伤亡200万应该是有的吧?而今眼目下,普遍的中国人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又是不是“折腾“?  
  为什么要分析历朝历代的兴衰?  有个哲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永远有我们吸取的养料,通过历史,或许我们能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还是以元代著名诗人张养浩的一首曲作为开篇吧!因为这首词基本概括了中国历朝历代整个历史的兴衰循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一首山坡羊,道出的却是中华百姓千年的心酸。这片土地上,平静难得有百年,江山如画,无数豪杰为此而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苦的却都是平头百姓。作者张养浩显然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更多的是看到了元朝“亡”上,此时的元朝开始走向衰落。九年后,即公元1338年彭莹玉在袁州起义。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掉了元朝。特别是百年之前,蒙古人大举入侵,所过之处,十室九空,将万亩良田,尽化成牧场。最后,竟把苟延残喘的南宋给灭了,逼得南宋最后一位少年皇帝投海自尽。中原百姓在蒙古人压榨之下,苦苦捱了百年,才有一位草莽出生的大英雄朱元璋,率领徐达、常遇春等无数豪杰,先是统一了江南各地,定都金陵,然后挥师北上,经无数场恶战,将蒙古人赶出了燕山以南。将元朝大都,改名为北平。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伤疤,也许我们能记得伤疤是如何形成的,比如摔跤、碰撞、顽皮、打架等等,但我们一定忘了那时的痛。这就是中国谚语所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也许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吧。  人是如此,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特别是近几年,一些现象让人痛心疾首。2003年,沈阳发现日本“731部队”实验室,我们不建纪念馆拿来干什么?开发商建住房!日本人走的时候炸掉了,为什么炸掉?毁灭罪证。没想到,50几年后的今天,那些死了叁千多万人的子孙,为了建房卖钱与贪而无知官勾结,进一步帮日本人毁灭罪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想那美国人的“珍珠港”,由于日本人的偷袭,他们花大力气建成纪念馆,让他的人民永远纪念这一事件!我国对日本“731部队”实验室的发现的处理就是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两相对比,为什么一个始终强大,一个始终弱小就不是毫无根由的。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应该就是形成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缘由。再举个例子,资本主义在中国曾经存在了近30年,那个时代的人们目睹了利弊,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有资料显示,1945年,双方军队人数是100万对400万。听目睹当时陪都重庆的老人讲,抗战时期的重庆,百姓生活极其艰难,而我们的孔二小姐却用牛奶洗浴,目的是为了美白。由于当时的人们目睹了当时的现状,拥有400万的军队的政府,很多军人用脚投票,应该是当时中国人的共同选择吧?这场战争伤亡200万应该是有的吧?而今眼目下,普遍的中国人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又是不是“折腾“?  。。。。。。。。。。。。。  为了说理更充分,对上面略有修改!!!!  
  建议楼主看看钱穆的《历代政治得失》 相信会有帮助
  有没有网友给建议啊?  觉得如何?
  我觉得 钱穆的《历代政治得失》 已经思想性很高了    没必要再写    楼主如果有精力    我想给你提两个话题 你思考下    第一个是 中国人现在奴性和卑劣的来源  第二个是
中国人口变迁
  看了部分,不过又是陈词滥调,楼主你这见识,乘早洗洗睡。  
  历代兴衰的根由可以从经济因素入手。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指出“只有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把反动统治阶级赶下历史舞台,使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反映出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有什么特征?有些什么表象?我都试图从中国历史的尘埃中去找寻答案。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成为基尼系数,试图用一种量化的方法来反映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人文素质……都不同,我不相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这种判断方法不失为一中好方法。中国的遥远历史中不会有具体的经济数据的记载,显然我们只能定性地分析一些历史现象,把它作为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农村的大学生在笑话他爹很土,其实到底谁土?蠢猪!  古人领先世界2000年,今人提鞋也不配,还来笑话古人,到底谁无知?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曹植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