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史实..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写聂政刺杀韩傀 作文瑰的场面.

&|&&|&&|&&|&&|&&|&
聂政刺韩傀 其姐为宣扬弟弟之名不惜身死
凤凰网历史 【
聂政的白虹贯日之举
作为刺客,杀人天经地义,但似乎大都是以暗杀的手段来实现目标的,像专诸是伪装成一个厨子趁吴王僚没有防备下的手,而失败了的豫让为了能够接近赵襄子更是费尽心机,不惜毁容吞炭。而刺杀韩傀的聂政更像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他根本没有进行什么精心策划,离别严仲子之后,他日夜兼程直接找到了韩傀的家里,以一种勇士的行为要了韩傀的命。那一天因为司马迁的精彩记载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的历史上。
中国古代是个崇拜剑的国家,出于对剑的崇拜人们不仅制造出了许多名剑,而且独创了许多奇妙的招式,在这些璀璨的剑术中有一招名叫&白虹贯日&,形容剑手出招迅速令人防不胜防,而这一招名字的来历就是由聂政刺韩傀而来。那天聂政一个人来到了阳翟韩傀的府上,聂政推开门前盘问的仗剑直入,看见正坐在屋里不知道干什么的韩傀,他二话不说一个箭步跃上台阶,只一下,就刺死了韩傀。这一过程势如疾风快如闪电,竟将韩傀周身数百卫士视为无物。相府的卫士按说应该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百战之士,然而此时这些卫士明显是被吓蒙了,他们也曾经设计过好几套&反恐&方案,比如预想到有人会伪装混进相府、有人会夜间来,为这他们认真搜查每一个进入相府的人,夜间的戒备尤其森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会有人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刺杀堂堂大韩国的相国,这不是刺杀,这简直就是对整个大韩国的挑战,是宣战,虽然人只有一个,但此举无异于狠狠地打了韩国相府卫士们一记耳光。
卫士们很快就从相国被杀中反应了过来,有人喊捉刺客,有人去关闭大门,随后便围攻聂政。而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聂政则大呼酣战,左冲右突,竟一连击杀数十人,终于他也自知寡不敌众,最后用剑划了自己的脸,剜出自己的眼睛,然后在数百卫士的眼前切腹壮烈而死。他之所以划脸剜眼,是不想让人认出他,是为了保护他的姐姐和严仲子。韩国的卫士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勇士,都被这一幕惊呆了。
惊呆了的不仅仅是相府的卫士们,还有匆匆赶来的韩傀的侄子、韩国的国君韩烈侯,关于聂政的记载由于司马迁写得不太详细,所以两千多年来,人们总有些误会,最大的一个误会就是认为聂政所刺的韩傀是韩哀侯时的相国,还编出了一个什么当时韩哀侯与韩傀正好在一起,韩傀为了逃命将韩哀侯推到了前面做了他的挡箭牌,结果聂政当场将韩哀侯与韩傀这一君一相一网打尽的故事。其实韩哀侯是二十年后的韩国国君,虽然他的确被人刺杀,但刺死他的另有其人,而聂政刺杀韩傀时的国君是韩哀侯的父亲韩烈侯,当时他不仅没有在场,而且在韩傀与聂政死后又在位十年才去世。
总之为这事韩烈侯很震惊,堂堂一国之相尽然让人以这种方式给杀掉了,这让整个韩国的脸面往哪里放啊?这次是韩国相国被杀,下次难免会有人来行刺他这个一国之君。如何处罚那些失职的卫士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查到杀手的身份,以及指使他杀人的幕后者。然而这位勇士的死法太过震撼了,&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史记中这短短的数十个字,竟似浸透了淋漓的鲜血。聂政以寡击众时展示出一个英勇武士的凶猛和剽悍,令人无比仰慕,而他毁容自杀时的冷酷决绝却又令人不禁感到毛骨悚然。韩国人不知道刺客是谁,就将聂政的尸体放在大街上让人来认,谁能认出来赏一千镒黄金,整整是当初严仲子赠聂政的一百倍,看来韩烈侯真的是发怒了。如果让他知道是严仲子下的手,虽然他以前很喜欢严仲子甚至为了严仲子与韩傀发过火,但这次严仲子就是逃到天边,韩国的勇士也要追他到天边。
然而,出生于魏国,又在齐国待过几年的聂政从来没有在韩国停留过,也没有什么亲戚之类,因此韩烈侯的赏金虽然价值千万,但却没有人能够来领这笔赏金。盛怒之下的韩烈侯只好下令将聂政暴尸街头,以诫后人。
刚烈姐姐,千古传颂《广陵散》
聂政毁容自杀了,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掩护严仲子,更主要的却是为了保护已出嫁的姐姐聂荣不为自己刺杀韩相的事所牵累。然而韩国相国被杀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传到其他国家。传到聂荣那里后,深知弟弟性格的聂荣,一听说刺杀韩相的刺客不明身份,便立即猜到是聂政!显然严仲子想收买聂政为他杀人这件事,并不是后来历史学家所记述的那样:聂政根本不知道要去杀谁,他母亲死后才独身找严仲子打听的,至少已经出嫁好久的姐姐聂荣就知道严仲子与韩傀有仇而且曾经为此找聂政帮忙这件事。
此时已经出嫁的聂荣不知婚姻与家庭生活是否过得幸福,但笔者想来如果过得不好的话,关心姐姐的聂政也不会放心地去送死。而此后聂荣不远千里去认弟弟这事也说明,聂荣当时家境不错,丈夫也是善解人意。要不然这事躲还来不及,怎么会支持她不远千里去寻找弟弟呢,而且这段距离的路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意志坚定者来说当然用乞讨的方法也可以走到,但那时尸体不可能保留太久,因此,聂荣婚后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不远千里去认弟弟,纯属是感情的天然流露。她不会势利到想一哭扬名,她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会有个叫司马迁的为她和她弟弟立传,更想不到千年后故里人会为弟弟立祠。
从山东轵城到山西阳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聂荣就是驾上马车大概七天才能抵达吧?其时聂政尸首仍示众于市。《战国策》、《史记》都记录了聂荣到阳翟认弟的情景。两者都是事后追记,所以聂荣认尸时的大段对话,不免有润色的成分。不过我们只能依赖这些描摹来挖掘聂荣也即古人的思维方式。
聂荣赶到韩国,辨认出尸体果然是聂政的,伏尸痛哭,向来往行人说明刺客的身份:&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
围观的行人都很奇怪:&这人残杀了我韩国的丞相,韩烈侯正悬赏千金追查他的姓名,他的亲人恐怕也难逃重罚,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你怎么敢在这儿呼名唤姓地认尸呢?&
聂荣:&我当然知道呀!他是为朋友去死了。我弟弟不过是一介屠夫,严仲子还那么赏识他,他怎能不为知己效死命呀!他临死还顾及我这个姐姐,所以自毁容貌生怕连累我,我现在哪能考虑自己的安危而让弟弟的英名埋没呀!&
说完,悲哀痛哭,大呼三声&天哪!&,然后,死在聂政尸体之旁。
原本想要保护姐姐,没想到最后反而促成了姐姐的死亡,这一点恐怕是大出聂政预料的,否则他也许就不会那么急着为严仲子这个&知己&而死了。
聂荣的哭,悲而不怨。一个市井弱女子,竟然不顾生死也不让弟弟白白送命,可见姐弟俩性情相似,都重一个情义。聂荣的哭与聂政的刺,同样著称于历史。没有聂荣,就没有聂政的名,聂荣不去哭,就没人知道是谁干的,因此一千年后当人们为聂政塑像的时候,也塑了他姐姐的像。
司马迁对聂荣的评语是:&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聂荣真的是刚烈啊!她理解弟弟的本意,&皮面决眼&,是为了保护自己。按常理说,聂荣不该抱着贤弟血淋淋的尸首号啕大哭。她这么一哭,泄露了刺杀的内幕,把躲避在濮阳的严仲子也给抖搂出来了。老弟聂政临死前的毁容也成了多余的了。然而正如后世的历史学者陈子龙在《史记测义》中说的那样:&政重在报严之德,而姊重在扬弟之名,不能兼顾也。&这话说得是入木三分,生生道出了二千年来人们之所以敬仰聂荣、聂政姐弟的原因。
聂政的事迹到此就算结束了,至于那个严仲子结局如何,不仅司马迁没有记载,其他人也没有心情再去探究了,作为一个买凶杀人又不敢站出来的&懦夫&,无论生死又如何呢?如果他让韩烈侯下令处死了,是死得其所,但却正可以解脱心里的魔魇,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再多活几十年,每天想着聂政死时的场景,备受煎熬。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聂政姐弟,吝啬得不肯为帝王将相多写几个字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几百字留下了聂荣、聂政这两个名字和他们的事迹。而更有文学家音乐家不惜笔墨去歌颂他们,司马迁后不知道哪位大音乐家将聂荣、聂政的故事改编成了一个传颂千古的名曲《广陵散》,在这长达四十五个乐段的长篇中,不仅表现了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更表现出对聂荣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广陵散》旋律激昂、慷慨,作为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以其深刻的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为古今的义士们所喜爱。以至于东汉大文学家兼大音乐家蔡邕(即著名女文学家蔡文姬的父亲,凤凰琴的制作者)专门为它写了一篇名叫《琴操》的小说,而三国时代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更弹奏此曲慷慨就义。
似乎对聂荣认弟弟这事尤感不足,将聂荣、聂政视为骄傲的老家人有一个更美丽的说法:&他姐认得聂政的鞋子。&聂政死后的两千四百多年,这个传说为郭沫若写作话剧《棠棣之花》聂荣认尸过程埋下了想象伏笔。在《棠棣之花》的第五幕,春姑(虚构人物)与聂荣有一段对话:
&聂荣:(哭)啊,是他,是他了!
&春姑:(亦哭)你怎么会知道呢?
&聂荣:(哭)我怎么会不知道呀!他那双鞋还是我亲手纳的鞋底、上的鞋帮呀!&
是聂荣把聂政的故事泄露于人间,她是这个故事不可缺的人物。而她的千古哭诉,恍惚还回荡在今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张建伟
编辑:官君策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聂政刺杀侠累发生在哪个国家?聂政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刺客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四大刺客,而聂政就是四大刺客之一。聂政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而帮他杀掉仇人侠累。那么聂政刺杀侠累发生在哪个国家?聂政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图片
聂政,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为报答韩大夫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而帮其刺杀侠累,为了不连累姐姐,而自挖双眼、剖腹自杀。其事迹记录在《史记&刺客列传》。
聂政生平经历
聂政是轵县深井里的人,因杀人避仇,与母亲、姐姐到齐国来,以屠宰为职业。濮阳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之间有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便逃亡游行各国,物色能够替他报仇的人。严仲子听闻聂政的名声,慕名而来,还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和聂政结为好友,并求他帮自己报仇,刺杀侠累。
聂政因老母在世,而不肯牺牲生命帮别人做事。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将母亲安葬后,又服丧三年。待姐姐也出家了,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准备刺杀侠累。于是聂政就向西到濮阳,要帮他报仇。
聂政刺杀侠累图片
聂政刺杀侠累
聂政刺杀侠累发生在韩国。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带着剑来到韩国都城阳翟,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而卫侍的人很多。聂政直冲而入,上了台阶,刺杀了侠累。左右的人非常慌乱,聂政大声叱喝,所击杀的有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I,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随即死了。韩国人将聂政尸首,公开放在市上,出钱查询。后来聂政的姐姐得知此事,来到韩国认尸,发现死的人果然是自己的弟弟,于是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类最热新闻
48小时最热
本站会员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如未经作者同意,用作商业用途或匿名转载,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初三文言文复习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聂政刺韩傀 其姐为宣扬弟弟之名不惜身死
凤凰网历史 【
核心提示:从山东轵城到山西阳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聂荣就是驾上马车大概七天才能抵达吧?其时聂政尸首仍示众于市。《战国策》、《史记》都记录了聂荣到阳翟认弟的情景。两者都是事后追记,所以聂荣认尸时的大段对话,不免有润色的成分。不过我们只能依赖这些描摹来挖掘聂荣也即古人的思维方式。
聂荣赶到韩国,辨认出尸体果然是聂政的,伏尸痛哭,向来往行人说明刺客的身份:&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
围观的行人都很奇怪:&这人残杀了我韩国的丞相,韩烈侯正悬赏千金追查他的姓名,他的亲人恐怕也难逃重罚,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你怎么敢在这儿呼名唤姓地认尸呢?&
聂荣:&我当然知道呀!他是为朋友去死了。我弟弟不过是一介屠夫,严仲子还那么赏识他,他怎能不为知己效死命呀!他临死还顾及我这个姐姐,所以自毁容貌生怕连累我,我现在哪能考虑自己的安危而让弟弟的英名埋没呀!&
说完,悲哀痛哭,大呼三声&天哪!&,然后,死在聂政尸体之旁。
本文摘自:《刀光剑影写历史:古代刺客的隐秘事》,作者:张建伟,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时间:公元前397年
地点:韩国国相韩傀府
刺客:聂政,杀狗的屠夫
目标:韩国国相韩傀
指使者:严仲子,韩国前大夫,因与国相韩傀有仇逃亡中
结局:韩傀被杀,聂政自杀,聂政的姐姐聂荣扬弟之名
中国古代的刺客能够留下名字的似乎都是男性,然而刺客的刚烈与舍生取义的行为并不是男子们所独有的,在战国初年就有一位女子不惜舍命出来相认被暴尸街头的弟弟,以其刚烈、情义留名青史,令大历史学者司马迁为之作传。这个女子就是战国时代刺客聂政的姐姐聂荣,她的事迹与聂政刺韩傀的故事一同流传了两千年。
三家分晋,严仲子与韩傀争权结怨
在豫让刺赵襄子后,也许是因为年龄大了,也许是因为心情郁郁,不久赵襄子就去世了,赵襄子去世后继承他位置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哥哥赵伯鲁的孙子赵浣。
赵襄子之所以如此安排,还得追溯到几十年前他的父亲赵简子的时候,赵襄子本是赵简子与侍妾所生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而且其貌不扬,但有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三国赵云的老家,位于现在的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襄子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襄子为太子。当时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襄子有非议。赵简子认为,赵襄子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襄子继承他的事业。
然而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赵浣立为太子。他死以后,赵浣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出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但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已经厌倦了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再卷进来。
赵浣果然不负赵襄子的重托,在他的统治下,赵氏家族与韩、魏两家一道,最终废除了有名无实的晋国国君,正式确立了三家分晋的格局,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国从此诞生。韩国是当年曾经保护过赵氏孤儿的韩厥的后代,最先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由于它地处原晋国南部,西边与强秦为邻,北边和东边与魏国接壤,南边是楚国,恰巧夹在三强之间,周围的大国严重威胁着它的生存。外患不断,而内患又起,在参加了三家分晋不久,韩国的两个大臣闹得是水火不容。闹得水火不容的两个人是韩国的相国韩傀与大夫严仲子,由于历史资料记载缺乏,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两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成了仇家的,按后代文人歌颂聂政诗中所说,严仲子曾经在韩傀贫困时帮助过韩傀,而等韩傀当上相国后翻脸不认人了,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对严仲子恶脸相向。不过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韩傀本是韩国的贵族,论起来,应该算是韩烈侯的叔父,而严仲子倒是和韩国国君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所以这种说法更像是秦以后的文人以己度人编出来的。不过,从常理上分析,当时韩傀是韩国的相国,自然是位高权重,而严仲子也受到韩烈侯的器重,因此两人难免相互忌恨。虽然《史记》里没有提他二人起矛盾的情况,但《战国策》却记载说:&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举韩傀之过,韩傀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严遂就是严仲子。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严仲子和韩傀的矛盾是庙堂之上高官之间的争斗,严仲子认为韩傀是在以相国的位置排挤他,遂心生怨恨,决心要置韩傀于死地。
聂政从小就是个惹是生非的家伙
聂政的老家在当时的魏国轵城,由于父亲死得早,从小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再加上出身贫寒,没有什么前途可言,所以聂政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和一批同样出身的人练剑打斗,这在春秋战国时代可以说是很正常,因为当时战争不断,可以用全民皆兵这个词来形容各国的战备,平时多练习一下武艺,以后上了战场才能够多一些保命的机会,如果运气好,还能弄个小官当当,对聂政这个阶层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含辛茹苦将聂政拉扯大的聂母从来没有想过要阻止他练习武艺,或像孟母那样来个三次大搬家来远离那些不良少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正当聂政靠着一身功夫在周围闯出一点名气的时候,终于惹出了大祸来。这次他杀了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具体是什么人由于司马迁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知道,不过有汉代人记载说,他杀的是一个地方官。不过按从古至今的法律不论是杀了普通人还是官员都是一项很严重的罪过,而按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这一行为更为严重,身为平民如果杀了贵族或官员的话,那么不仅本人要偿命,而且家人都要受株连。由于聂政是家里唯一的儿子,聂政的母亲自然是舍不得让他去给人偿命,没办法,只好逃跑了。好在那时候的中国由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组成,聂政一家趁着官府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溜之大吉了。
虽然逃脱了魏国的司法惩罚,但并不意味着聂政一家人可以再过老家一样的生活了。在老家魏国,聂政虽然是平民,但毕竟是有正式户口本的,参军也可以,种田也可以。在黄河边上分到一块还算富饶的水浇地。但在齐国,聂政一家是没有户口的&黑人&,分田这事想都不要想了,而那时候齐国人都很喜欢打仗,要想参军不仅仅要有户口而且还得是齐国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行,所以聂政只能干当时被认为是下等职业的杀狗。虽然只能靠杀狗养活一家人,但对作为杀人犯的聂政来说总好过上刑场,聂政也没有专诸那么有理想,总想着出人头地,自己出不了头也要让儿子出人头地,更不像要离一样为了出名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作为一个逃犯越出名越糟糕。因此聂政只想着老老实实地做个小商贩,躲在齐国安安稳稳地侍候老娘度过一生。
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然而聂氏一家却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没有户口,职业也不好,聂政和他的姐姐(名字据史学家研究叫聂荣)都找不到对象,那时虽然没有所谓婚姻登记一说,但婚姻毕竟是大事,对一个逃亡来的黑户,不仅没人敢把女儿嫁到聂家,也没人敢娶聂家的女儿。这事可就成了聂政母亲聂老太太的一块心病了。
有人说:少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不做几件错事,等长大了真就要后悔白活一场了。对聂政来说,少年时代的一次冲动,不仅毁了自己的前程,而且连累着老母亲和姐姐同他一样受苦。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乖孩子的聂政平时在外面让人指指点点的也还算了,现在他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让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了,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越来越感觉无颜面对受自己连累的亲人--老母亲和姐姐,尤其是姐姐聂荣的一生就这样被自己给毁了。虽然姐姐一向很疼爱他,从来没有什么怨言,但越是这样聂政心里越不好受。如果这时候有人愿意出来让他的姐姐有一个好的归宿,他就是去死也愿意。
携带重金,严仲子第一次登门被拒
齐国真是犯罪者的天堂,那里不仅是聂政这样出生低微的犯事之人过余生的地方,而且还吸引了许多因为政治原因避难的人。这不,得罪了相国韩傀无法在韩国立足的严仲子也跑到了齐国,而且很快就认识了聂政。
严仲子是个出身士这个阶层的高官,因此,从小就与下层人民相处融洽,更知道做什么事找什么样的人这个道理。他一心想报复韩傀,办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投奔另一个大国,争取做到更高的位置,然后鼓动国君攻打韩国将韩傀赶下台,最好能置韩傀于死地,这种事前世的伍子胥就是这样做的。不过以严仲子的才干以及性格,显然不具备使用这种高层次手段的能力。这一招儿绝对不行,好在此前的伍子胥还为他开辟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买凶杀人。于是严仲子逃离韩国后,就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专诸、要离那样的杀手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韩傀。
严仲子到齐国不久就听说了聂政的一切。在聂政的母亲过生日之时,严仲子以晚辈的身份携带黄金百镒去聂政家为聂母祝寿。镒是古代重量单位,《管子》曾记载,&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匹当一镒&,可知每镒黄金可以购买绢三十三匹或一百匹粗布。按这个比价,相当于严仲子光为聂政的老母亲祝寿就送了三千三百匹丝绸,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老实说,面对这么大的一笔金钱,不动心的人恐怕不多!聂政却表现出了超常的冷静,对这份厚重得极不寻常的礼物表现出了极大的警惕,居然他当场就拒收了。他明白地告诉严仲子自己不是见钱眼开的小人,虽然&居市井屠者&,但母亲在世一天,自己就不敢轻言牺牲。在一片孝心之外,我们也能看到聂政的一身傲骨。这一点,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由此可见聂政并不是一个徒具武勇、头脑简单的人。无论从曹沫到专诸再到要离,徒具武勇、头脑简单的人都当不了刺客。
在严仲子看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聂政这样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家来说,一百镒黄金足以让他们一家人都跳起来了。然而,这次让他失望了,这世间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严仲子这样将钱看得很重,至少聂政一家就是这样的人家:对聂老太太来说,丈夫死了,把儿子养大娶妻生子延续丈夫的血脉才是关键,如果儿子没了,有再多的钱对她这样一个孤老婆子又有什么用呢?对聂荣来说,母亲和弟弟就是她的一切,是任何钱都换不了的!对聂政来说,赡养母亲安度晚年,让姐姐有一个好的归宿,才是最重要的,一百镒黄金虽然能够在物质上满足这一点,但是如果自己出了事,老母亲一定活不下去,姐姐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就算有这笔钱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姐姐是一个性格非常刚烈的人,如果知道这笔钱是弟弟用命换来的,那么不仅不会使用分文,说不定还会做出让自己无法含笑九泉的事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张建伟
编辑:官君策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荆轲 聂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