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国民党东北从军需处长处长

李氏根祖———轩辕黄帝李氏远祖———颛顼李氏血缘始祖———皋陶清光绪钦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文化西部:甘肃青城古镇的李氏家族
李氏根祖———轩辕黄帝
李氏远祖———颛顼
李氏血缘始祖———皋陶
清光绪钦命“建威将军”李过经(十三世)[分页符]
  陇西李氏 根祖黄帝
  《甘肃青城(条城)李氏家谱》历经数年编纂,最近已公开出版发行。它不仅受到李氏家族成员的广泛欢迎,而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得到积极的评价。人们通过这个《家谱》,不仅对青城(条城)李氏家族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从一个侧面,对青城(条城)古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更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青城(条城)古镇的李氏家族
  闻一铎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一本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家谱》,只见封面冠以《甘肃青城(条城)李氏家谱》。主编李青惠(族名李菁蕙),现为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主编的这部《家谱》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巨著”,是至今问世的一部全国最好的《李氏家谱》。这也是笔者长期关注青城(条城)古镇文化建设而见到的记叙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颇有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不可多得的地方史料。
青城(条城)李氏家谱
&&&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等方面内容的历史图集,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史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氏家谱》以极其形象、凝重和生动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史;而一个地区若干主要家族史岂不就构成了那个地区的综合发展史?从《李氏家谱》的研究中,我们对青城(条城)李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和全貌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相应地对青城(条城)古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更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青城(条城)李氏家族,是指大明洪武年间随朱元障之子———明肃王朱木英而来兰州落户的李氏先祖———李鉴及其后裔。李鉴本陕西咸阳人,是陇西李氏始祖———陇西郡太守李崇的陇西四房中的京兆房(唐长安、咸阳一带)李嵩———李晟的后裔。据旧《皋兰县志》记载:李鉴曾任“肃王府工正”,是管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的。他“安贫守约,志行端洁,长于诗,悯时病,俗得风人之体焉。”(民国六年《皋兰县志》)据清咸丰元年所立的“李氏祠堂”庙碑记载:李鉴来兰州后住井儿街(明肃王府人员住地)。李鉴生廷美、廷义二子,父子三人逝世后均葬于兰州焦家湾祖茔。大明万历四年廷美之子朝暹、朝进及廷义之子朝延兄弟三人迁居一条城,就住在今城隍庙旁。以后李朝暹迁甜水岔(榆中、靖远交接处),李朝进迁居李家坪(今青城东滩碑亭子),李朝延迁居细腰子(今青城东滩大园子),李氏一族始在青城(条城)古镇发展,至今已二十二代。明末清初,李氏部分先贤跨过黄河在条城蒋家湾、桦皮川、麻林坪、王岘、川口发展;清道光、嘉庆年间,又陆续有一些有志之士迁徙靖远、景泰等地发展。至民国时期,李氏一族在上述区域均成为影响一方的工、农、商并举的大户。
青城(条城)李氏先祖李耳———老子
李氏得姓始姐李利贞
&&& 通常中国人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但到底是黄帝子孙,还是炎帝子孙?或者是伏羲、神农子孙?可以说,绝大多数人说不准确。《青城(条城)李氏家谱》,经过历史考证,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了他们的根祖是轩辕黄帝,远祖是黄帝之孙颛顼,血缘始祖是颛顼之重孙皋陶(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而皋陶的十七代孙则是李耳——老子,李耳的第八代孙是李昙,李昙的长子李崇后来成为陇西郡太守,就是青城(条城)李氏一族的陇西始祖。《李氏家谱》在谱的前面列出了上述根祖的彩色画像,族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他们的根自何处。
&&& 李氏一族自大明万历四年迁居条城后,曾于大清康熙年间创修了家祠,乾隆48年又重修了家祠,1930年迁建了家祠,2000年又重建了家祠于青城东滩二龙山脚下。自清乾隆41年起至今,李氏家族有八次纂修《家谱》的历史记录。各次《家谱》均完好地传承了下来,故李氏一族不仅《家谱》完整无缺,传承脉络也十分清晰。乾隆48年李氏九世祖李来学、李卓学主持重修家祠时,曾组织人员精心绘制了李氏五世祖以上26位先祖的彩色影像,每到年关节下,在家祠高高悬挂,供族人祭拜。这个绘于清乾隆时的“影像”,历经数百年相传,至今完好无损,色彩依然新鲜如故。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为青城(条城)古镇平添了一件光彩夺目的熠熠生辉的文物。为了让众多族人一睹先祖的风彩,《李氏家谱》出版时,将其五世祖以上先祖影像和根祖画像一起印在谱上,从而使族人近距离的接触了先祖,令人倍感可亲可敬。谱前还登出了壮观的李氏祠堂的雄伟建筑和数块家祠庙碑、祖坟墓碑以及几位清代“有功之臣”的功德碑。谱后又附上自乾隆以来八次修谱的序言和祠堂楹联集锦,其中包括清翰林院修撰、光绪皇帝老师陈逸、陆润庠为“李氏家祠”所撰写的楹联。这充分展示了李氏一族历史和发展的无比真实性。
&&& 纵观许多《家谱》,更多地只能见到其世系人物宗谱,按辈分的姓名排列,又大多数是分房设立,不够完整,很难看到全族整体的传承脉络和历史人物的全貌。而《青城(条城)李氏家谱》专门列出第七篇章记叙“人物志”,为古今285人立了传。其中明、清时期126人,民国时期2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36人。并各有侧重的介绍了这些人的生平事迹。从《人物志》中我们看到了李氏一族自迁居兰州,移居条城后500多年间,人才辈出,其中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武举3人,孝廉方正3人,贡生35人,(其中国子监太学生9人),庠生(秀才)58人。民国时期的县(团)级人员1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处)级、军队团职,企事业单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18人。另有硕士13人,博士4人,博士后2人,明朝时期的高级军事官员3人,大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将军级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一个小小古镇中的一个小小家族,五百年间竟然出了这样多的栋梁之才,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然而这的确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是我们从这些人物传略中,却不难发现,李氏一族,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地方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历史也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他们作出应有的、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作者简介
  李青惠,族名李菁蕙,甘肃榆中县青城镇东滩村人。1937年9月生,1955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市教育局、环保局副局长,中共兰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现为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多家收藏。其书法、诗词作品及艺术传略入编三十多部辞书。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访美纪行》、《欧行漫记》、《关山秋月———李青惠诗歌·书法集》、《大地之歌———李青惠诗·文选集)。[分页符]
青城东滩千亩鱼池
青城百年梨园
青城黄河古道
  青城水乡 兴自李氏  李氏家族的兴起,影响和带动了青城(条城)古镇和若干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城(条城)古镇历史悠久,这里有秦长城、汉屯田、唐龙沟堡、宋青城等历史遗迹。长期以来,这里始终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央政权所统治。而明清以来至民国初,青城被称为“一条城”,简称“条城”,行政上归属兰州府皋兰、金县(榆中县)两个县共管。黄河自兰州奔腾而下,在这里形成了冲击平原。青城(条城)在地理上又被黄河天险自然分割成了河南、河北两大块,河南部分的上花、哈岘、园子都属山区,而沿河岸边除条城街外,其东部广阔区域为东滩,这里长时期为黄河泛滥区,居民基本上居于河滩以上地势较高的坪沿地带和山跟一带。条城黄河北包括金沟口、蒋家湾、桦皮川、麻林坪、强家湾乃至武川一带,在宋朝为西夏国占领,为李元昊女婿麻花的放牧地;元时,为蒙古人统治,到了大明初期,很长一段时期河北一带仍为蒙古鞑靼所占据,直到万历年间,鞑靼才渐渐败退,这里恢复了和平局面。[分页符]
青城东滩百亩荷塘
  惠泽乡里
  李氏一族自大明万历四年迁居条城后,其三世祖李朝进购得东滩河咀坪至红湾山根一带土地,李朝延购得东滩细腰子一带土地,经多年经营,逐步使这一带得到开发。李氏一族姻亲滕姓、张姓则在上、下坪和小滩子、建亭村、小野渚发展,以后金姓、魏姓又在墩湾子、大野渚一带发展。经过大清至民国时期200多年的发展,终于使东滩这个黄河泛滥区逐步发展成占地近万亩的绿树成荫、水网密布,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极其发达的塞上江南———古镇水乡。李氏一族在东滩的开发建设上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具体贡献。
&&& 现在的东滩,之所以成为环境幽美的古镇水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清康熙年间修成的一条引黄河水的自流灌溉渠,古称“普泽渠”,群众则称为“东滩大渠”。渠自黄河上游青城麋鹿沟口起,下到东滩黄崖口入黄河,全长25华里,宽三米,深2.5米。初建成后,即可灌地400余亩,历经数百年发展,现已灌地近万亩,造福于东滩各姓子孙后代。东滩百姓长期以来依靠“普泽渠”自流灌溉,靠这些旱涝保收的良田,世代过着富裕的生活。而主持领导修建“普泽渠”的人正是李氏七世祖李钟秀。他是条城东滩人,是临洮府增广生员。东滩百姓为纪念他的功德,曾立有石碑一座。
&&& 民国十八年,甘肃全省遭遇特大旱灾,条城东滩水利设施也遭破坏,庄稼连年无收,东滩各姓群众力推李氏十三世孙李本源出任“普泽渠长”,并请榆中县明令委任,李本源带领各姓群众苦战三年,挖通和修好“普泽渠”主干道和两条支渠,保证了粮食丰收,旱灾告免。
青城黄河大川古渡
青城黄河大峡石门
&&& 治河筑坝
&&& 长时期以来,黄河水每每泛滥,往往造成东滩农田、房屋被淹。东滩群众强烈地意识到,沿河修坝、筑堤对防止河水侵犯的极端重要性,大清时期曾有多次尝试,但质量较差,收效甚微。光绪30年(1904年),黄河坝垮,水道南迁,东滩下滩三庄田宅半被淹没河中,虽然几度护岸均未成功。民国时期各姓群众公推李氏十四世孙李海滟(字子清年),并有官方委任,领导救灾护岸。先生自带炒面、干粮,率领群众,经过八年奋战,沿河筑起一座大坝,让河水仍归故道。从此下滩田庄终告安宁。解放后,在东滩水利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姓群众群策群力,构筑了永久性的护河大坝,从根本上保证了农田和房屋安全,其中李氏十五世孙李有江等担任了多年的水委会主任。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随着东滩农田水利建设和水烟作坊、纺织、印染作坊的出现,李氏一族中出现了一批工、农、商相结合的大户,同兴隆“德裕恒”、“省吾堂”、“文会堂”、“固本堂”、“同生福”、“天复兴”、“春元和”、“同心源”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中,以“德裕恒”命名的东滩水烟坊是以李姓为主,包括张姓、滕姓在内的大型水烟作坊。其原始股金达十万大洋,总资产曾高达数百万大洋。[分页符]
&&& 周济百姓
&&& 李氏一族跨过黄河在条城河北一带开始发展,当在大明崇祯年间。最早进入河北的是李氏四世祖李权(东滩李家坪人),他与蒋家湾崔氏婚配,崔家为其配置了一档“押站地”约30至40亩,李权始在蒋家湾等地发展,成为蒋家湾、桦皮川、麻林坪一带李姓始祖。接着曾任肃王府侍卫的李氏五世祖李自贵于崇祯末年辞官回家,在东滩从事工、农、商发展,不久又跨过黄河来到蒋家湾,在其族叔李权的基础上,先后将蒋家湾中心田产和蔡沟之地购入手中,大规模开发。李自贵在蒋家湾生有滋、润、灌、汉、沔五个儿子,他们及其后裔在河北一带兴水利、修天车(水车),种烟叶,开水烟坊,到清末民初,蒋家湾、桦皮川、麻林坪一带成了“富甲天下”的一方土地,而李氏一族后裔,相当一部分都发展成农、工、商一体的富裕大户。“树本堂”、“孺慕堂”、“履谦堂”、“万顺泰”、“裕兴源”、“源顺号”就是其杰出的代表。其中“源顺号”,由十世李崇德、李凯德兄弟俩创建,发展到清末年间,则有“十二源顺”之称。什么“源顺恒”、“源顺清”、“源顺明”、“源顺魁”等层出不穷。
&&& “源顺号”起家人李崇德(年),字元中,国子监太学生。是蒋家湾人,为李自贵后裔。旧《皋兰县志》曾有一段记载:“李崇德家丰于财,好善乐施,仗义疏财,创建义仓,捐粮300石(计45万斤)救济当地贫民。后乔迁靖远,捐粮亦如之。里人勒石记其善行。”
&&& 能一次性地拿出45万斤粮食救济穷苦百姓,可见他的经济实力有多大。就是这个李崇德、迁居靖远后,在三合乡一带继续发展水利、兴办农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合乡李氏十二世孙李世与是李崇德的侄孙,他是大清时的一位贡生,一生在靖远溥文书院教书,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主持、领导当地群众修建了一条引黄河水的灌溉渠,取名“源顺渠”。使这里的荒滩变成良田,从此农业发展,粮食连年丰收。乡民告别饥荒之苦,开始吃饱肚子。因此,这里的地名也叫成了“鳖肚子”。到了民国27年(1948年),李世与先生的学生———清光绪甲辰进士范振绪任县长时,将“源顺渠”改名为“靖渠”。
&&& 一脉相承
&&& 现在靖远县东湾乡、北滩乡、打拉池等地活跃着一支李氏家族人员,他们是李氏五世祖李自翼的后裔。他们对这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李氏家族第十世还有一个人叫李四德(年),字元章,系条城蒋家湾人。据蒋家湾老坟院碑石记载:李四德为景泰芳草渠的创业者。当初芳草渠名荒草渠,归靖远县管辖,四德君携子李继颜(国子监太子生)前往创业成功,共开凿泉眼13眼,灌溉水田3000亩(夏灌1000亩,秋灌1000亩,轮歇1000亩)。同时建成占地十亩的堡子一座,堡墙宽、厚各一丈,高三丈,门朝南,堡墙有墩子八个,是瞭望台。至1993年时基础尚完整保存,时家号为“源顺魁”。荒草渠得以开发,造福于民,先生父子功不可没。以后李氏后代相继在景泰芳草村、芦阳村、响水村、红光村以及一条山一带继续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分页符]
青城(条城)李氏家祠
  兴教办学 名师辈出  
  开拓一方教育文化天地,众多人才喷涌而出。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振兴,必然伴随教育、文化的兴起,经济的振兴与教育、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昔日青城(条城)古镇的辉煌始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下,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随着棉花的种植、养蚕技术的引进,古条城的纺织、印染业兴起,随着烟叶的种植技术的引进,古条城的水烟手工作坊兴起。随之,半工半农的农业手工业者大量出现。随着棉花种植转化为商品布匹、烟叶转化为商品水烟,条城的商业和以黄河为通道的水上交通运输业很快兴旺发达。依靠水上交通,条城的水烟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为适应生产和商品交流而应运而生的庙宇、祠堂、会馆、商铺、民居和饮食文化纷纷出现。那些表现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戏曲(青城小调———西厢调)英雄鼓、狮子舞、旱船、高跷、剪纸窗花、书法、绘画也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日趋成熟,于是形成商贾云集,民情风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的古条城一派繁荣景象。李氏一族不仅对古条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相应地对当地的教育文化发展的贡献更大、更多。
青城书院匾额
  兴学重教
  明清时期,兰州出现兰山、五泉、皋兰书院,青城(条城)则出现“青城书院”、“六德书院”。靖远出现“溥文书院”。李氏一族是“皋兰书院”,“青城书院”、“六德书院”、靖远“溥文书院”建设的主要投资者、管理者和授书者。青城(条城)一批进士、举人、贡生就是出自上述书院,李氏一族的众多人才也同样出自上述书院。这里有两位李氏先祖为上述书院的建设、管理做出了极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他们便是十世李凯德、十一世李绍晟。
&&& 李凯德,条城蒋家湾人(),字泽南,嘉庆时的国子监太学生,“源顺清”起家人。早年和其兄崇德共建义仓,救济贫苦百姓,有口皆碑。对青城教育有特殊贡献,清道光12年青城书院创建时,他是积极倡议者和主要捐资人。所捐的白银达400两之多,使书院得以开建。皋兰书院建院时,他一人捐资白银500两,使得李氏子弟在皋兰书院上学时有优惠待遇。以后为方便黄河北一带当地学生就近上学,道光25年(1846年)时年高龄七十的他一人捐资在蒋家湾修建了条城第二个书院———“六德书院”。(其中他捐出水地十亩二分,捐资600千文)受其影响,邻里乡亲也自发捐款900千文。六德书院建成后规模达40多间房屋。
&&& 李绍晟,条城蒋家湾人(),族名继洞,榜名绍晟,字少溪,笔名检斋,道光癸卯举人,咸丰元年教廉方正,恩赐六品顶戴,候铨知县。他文章德行并隆。一身从事教育事业,精通医术,善琴棋书画。当年“六德书院”建院时,损资300千文。中举后长期担任皋兰书院山长和靖远书院山长。同治四年选任平凉教谕,尚未赴任便去世。先生喜爱天文,精通象纬学,不愿做官。时刻留意星辰过度,日月运行,本之经典,参之窥测,积而久之,阴阳之交错,宇宙之循环,一散为万,万归于一之理,出于心而合于意。风雨阴晴,寒暑往来,参之易理而准,揆诸人事而合,凡有所言,其后多验。先生一生自制天文仪器十多种,青城同好者刘乙山曾有协助,但大多散失,现存者为“天球仪”,形似地球仪,图晨星其上,以架木而运转,雅与天形相合。著有《青城记略》和杂诗数卷,均遗失。子七,长世& ,次世& 均贡生,余均庠生。民众送匾:“孝廉方正”,先生一生培养了不少人才,出身于古条城的许多贡生、举人、进士都是先生的高徒。如清咸丰癸丑进士张昭南(曾任浙江寿昌知县和知府),光绪庚辰进士张树滋(曾任广东乐会县知事),光绪癸未进士李扬宗(任户部主事六年),咸丰壬子举人李笃宗,拔贡高振彩等便是先生的得意门生。
&&& “六德书院”由李氏先祖创建后,一直由李氏有名望之先生担任山长、院长。民国六年改为“六德高小”后,依然由李氏后裔主持学政,先后涌现出一批“师道尊严”的先师。其中十三世孙李宗堃事迹尤为突出。李宗堃,条城蒋家湾人,族名伦经,字子贞,清末儒学生员,典史,民国俊士。任命为敦煌知县,因健康不佳未赴任。以学行公正,民国八年被选为蒋家湾“六德小学”第一任校长(原六德书院)至民国二十四年,孜孜不倦从教十六年,培养出不少人才。民国二十六年,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等金色奖章”。
&&& 名师辈出
&&& 李氏十四世孙李俊,曾任“六德小学”校长,任教长达三十六载,培养人才不计其数,获乡民高度赞扬。十五世李慈民()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曾任甘肃省议会秘书、议员、科长、泾川县代理县长,以后长时间担任六德小学校长。
&&& 明、清时期,青城(条城)除青城书院、六德书院外,东滩、河北一带还办有一批私塾和私学,其中位于红湾、细腰子、河北一带的私塾多为李氏一族主办,而且规模甚大。李氏十二世孙李秀成系东滩红湾人,同治年间儒学生员。言行公正,主持正义,深受群众敬仰。金县知事派他负责地方差徭事,他有一派一,毫不浮收。有次征粮,县上承差浮派多收,他买劈柴一捆,要上县大堂打承差,经县令慰解,革除承差了事。东滩大渠流水不畅,他向金县衙门请示定案:水通哪里,渠修哪里;任何地方、任何人不准阻挠。为维修二龙山戏楼,他私自垫支大烟200余两。他学成秀才后,自设私塾,收一批学生学习,培养成秀才、贡生、举人。逝世后,地方公众送以匾额“乡里屏藩”。
&&& 李氏十世孙李尊德,条城蒋家湾人,清寿司官。家设私塾、教导乡里子弟,从不取讨金,终生不倦。其子继槐、孙夏清于皋兰书院毕业后克承先志,继续在家自费举办私塾,资助民众子弟上学,从不收费。民众看病也不收钱。当地群众称其家里为“学里”,称其三代为“炉火”,意思祖孙三代,像“炉火”一样为大众奉献。民众送匾“积善成名”。李氏十世孙李法茂、李法溥兄弟俩教子有方,爱民如子。法茂子凤来,凤阁二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皋兰县考中秀才,法溥之子凤翔在金县(榆中)考中秀才。”三人得中后,在地方兴办教育,民众获益颇多,因此县府送匾“三凤刘名”,“爱民仁义”广受爱戴和尊敬。
&&& 到民国初年,青城书院改为“皋(兰)金(县)联立高等小学堂。”六德书院则改为“六德高等小学堂”。位于水乡的东滩则由十四世孙李润泮创办了“二龙山高等小学堂”一处。李润泮,条城东滩细腰子人,生于光绪21年(1895),字芹舫。民国初年毕业于兰州文高等学堂,即回里创办东滩二龙山高等小学堂,亲任校长。初创借张氏祠堂,后装修二龙山三圣宫作为校址。一时学风大起,士子群兴,3年后赴省城升中学、上大学者渐多。
&&& 教育世家
&&& 抗日战争时期,龙山小学因故短时停办,李氏一族又创办了“光复小学”。十四世孙李润琴(时任马福祥高级幕僚)一人捐资银元2000,使学校得以建成。担任校长的李存元是李氏十五世孙,条城东滩细腰子人,(),族名善宝。甘肃新闻社国文专修馆毕业后被国文专修馆聘任教职。当时该校校长为张宏鼎。后张宏鼎出任甘肃省参议会议长时,聘任存元为秘书,兼任志果中学教员。又毕业于甘肃法政学堂,被省政府委任为全省地方行政人员训练班教务长,先后在兰州、古浪、景泰等地办班。抗战时龙山小学因临时停办,受族人推举,李存元出任东滩光复小学校长。创大学教师在青城任小学教师之先例。
&&& 龙山小学校长中自李润泮起,李联桂、李存元、李明三、李永隆、李习之、李进仁等李姓校长达7人之多、其中李习之任职最长。他是条城东滩李家坪人(),族名永洁,学名勤学。先生任校长期间,龙山小学聚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队伍。从龙山小学走出以后陆续参加革命工作的学生有李华、李尚荣、李菁蕙、李文弟、李汝舟、李浩让、李尚银、李玉喜、李炯、李辉、张巨凤、张志乐、张振家、张建华、魏振中、滕品文等,都成为县、团级干部或高级科研人员。先生十分注重家教,供儿子上兰州师范,孙女上西北师大,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受家庭影响,6个孙女5个大学毕业。其家庭堪称“教育世家”,族人有“重教垂范”的赞誉。先生工书法,涉及真、草、棣、篆,尤以行草见长,对乡亲求字有求必应,其书法作品流传故里一世、数代。[分页符]
青城(条城)李氏家谱
  青城李氏 人才济济
  名家云集  青城(条城)教育发展的结果,出了一大批文人。其中十四世李联桂(族名永勤,字芳五,红湾人),既是教育发展的先驱者,又是一位具极高水平的诗人。他是清末秀才,民国成俊士。得功名后即在家设私塾教徒。后转入龙山小学,任教员、校长达四十年之久。先生喜爱诗词,有较高建树,与兰州刘尔& 、王建侯、杨巨川,时任金县县长的宁岱青、王仲贤等诗人多有和唱,刘尔& 有赠句云:“见说前头山更好,到今名下士非虚。”先生教导下名徒辈出,达百余人之多。条城东滩文化相沿不衰以有今日之成绩,与先生初始教育密不可分,功不可没。先生遗著有《龙山吟草》,载清《陇右著作录》和《青城诗抄》。
&&& 李氏十四世李润琴是一位文化人,也是一位廉吏,他是条城东滩细腰子人(1879年-1964年)。字舜五,清末秀才,生员考职:典史。民国初,赴京应考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曾受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聘任为文幕,恪尽职守,报部铨得“文虎”嘉禾奖章。其后马公任绥远督统时,李润琴出任五源县长,后又任宁夏平罗县长两任,马福祥驻天津、北京办事处处长等职。在任县令时,关心民众疾苦,事必躬亲,国课必公平负担,诉讼必评审公判。禁止豪绅剥夺,伸张正气。生活简朴,深得民众爱戴。离开五源县令时,百姓夹道欢送,公送“万民衣,万民伞”作永久纪念。条城东滩光复小学创建时,曾捐银元二千多,光复小学得以建成,充分表现了先生的远见卓识、奉献精神和对家乡教育的高度重视,树起了一座丰碑。解放后于年被省人民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 青城(条城)古镇曾有一位闻名的画家叫李芳,系李氏十四世孙,条城东滩细腰子人,族名全琪,字春亭。从小嗜好书画,一生锲而不舍,造诣甚高。其书画作品流传一世,条城范围家喻户晓。先生所制彩灯、亮纱、玻璃灯等各式灯笼每在家祠庆典、年关节下,尤其在上元灯会大显光彩,具极高水平。
&&& 闻名条城的另一位诗人叫李兆蓉,系李氏十五世,条城东滩黄崖口人,族名李霖,字雨亭,号镜溪,云门山人,光绪癸卯副贡、光绪乙酉举人。举贡考职四川州判,官位直隶式牧(州副长官)。他善诗词,古近体诗俱佳。在青城书院任教多年,高徒甚多。善制艺、尤长鼓、琴术,访名人学成琴师,自制多张新琴,自谱多操乐调。特别是所制梧桐一叶秋操,音颇近古,条城黄河两岸,南北二山传习一时。诗词著作有《云门集》。
&&& 闻名条城乃至金县、皋兰一带的诗人,书法家还有李明三,诗词、楹联大家李子安,诗人李巨生等。
&&& 行业精英
&&& 李氏一族民国时期出现一批活跃于军政界的人士,仅县(团)级以上就有17人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间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人才,活跃在兰州、白银等地党政机关和企业、科技、文教战线。仅担任县(团)级职务和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竟达一百二十余人之多。其中有一些优秀分子成为各行业领军人物。
&&& 在军政界有: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前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解放后曾担任兰州市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兰州市法律顾问处主任的司法界前辈、地级干部十七世孙李煜;五十年代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曾任青海765厂厂长、党委书记、青海省总工会主席、省政协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防工业工会委员会主席的十四世孙李华;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曾任武威地委书记、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的十六世孙李保卫;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和历史文化学院,获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陇南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的十六世孙李学春;兰州大学经济法学硕士毕业,现任永登县委书记的十七世孙李彦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十六世孙李炳仁;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将、十五世孙李树河教授。
&&& 在经济界有: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现任深圳振华公司董事长的十七世孙李建辉;毕业于西安冶金学院,现任白银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银市委常委的十六世孙李沛兴;白银万盛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十八世孙李国文;曾任白银公司氟化盐厂厂长、党委书记,甘肃银城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白银公司总经理助理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劳动模范”称号的十五世孙李文弟。
&&& 在科技文教界有:解放前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的甘肃新闻、出版界的前辈,著名的记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十四世孙李永甲;毕业于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曾任省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的中国“花儿”专家、十六世孙李恩春;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曾任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现任兰州大学党委纪委副书记的十六世孙李炳毅教授;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班,现任兰大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榆中管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的十八世孙李正元研究员;德国留学博士、回国后获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教授、博导,全国泌尿研究所副所长的十七世孙李鸣,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博士后,现任河海大学教授的十八世孙李继周;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教授的十七世孙李浩鹏;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曾任宁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级研究员的十九世孙李汝舟;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曾任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重庆一坪中国石化高级润滑油公司研究员,从事国防军工新型润滑剂开发研究达三十年,成果卓著,中国第一个制成复合锂基润滑脂、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的“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十七世孙李辉。[分页符]
&&& 尚武报国
&&& 李氏一族落户青城(条城)后,在推动和发展当地经济、社会乃至教育、文化上,开创了一方新天地,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对此世人还是有所耳闻的。然而,从军事上讲,李氏一族也有惊人的表现,却鲜为人知。
&&& 远在大明时期,李氏一族就出现三位高级军事官员。《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三世祖李朝进,于大明隆庆年间任兰州中营护卫,为千户卫,管十个百护所,中营掌管一千人的队伍,实际上就是卫戌兰州的最高指挥官。据咸丰元年《李氏家祠》庙碑记载:李氏五世祖李自翼,条城东滩李家坪人,大明崇祯年间任红水(今景泰)守备(仅次于总兵衔的军职)。元亡明兴后很长一段时间,红水(今景泰),靖远一带蒙古鞑靼侵扰不断,民族争斗不和屡屡发生。李自翼时任北塞驻防军官长达10年之久。后委任为守备,镇红水。李公孔武有勇,刚直不阿,每逢争斗,抗敌当先。公爱民如子,疾恶如仇,束躬最严,管军有律,军民同心,俱能出入相依,守望相助,从此边境安定。先生护胞防卫立功归来后,和蔼可亲,亲族乡里共赞温文尔雅,胜似文人。据“李氏家祠”庙碑记载:李氏五世祖李自贵,大明崇祯年间任肃王侍卫,直到明末方归来东滩故里。
&&& 据清《皋兰县志》及现《白银市志》记载:李氏十三世孙李宗经清光绪年间,钦命为“建威将军”。李宗经,()靖远县芳草渠(今属景泰)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跟随靖远县知县金麟,克复因回民反清造反而占领的靖远县城,以军功奖六品蓝翎,返里后,出家资招募兵勇500余,率而西进,报效于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军前,负责河西、青海、新疆一带征剿,在收复关外各域中屡建战功。戎马20年,曾为威仪营参将,后为副将,补西宁镇所属南川营都司,光绪16年被保荐为总兵衔,曾领兵六千五百名。光绪16年3月22日光绪皇帝发布诏书钦命李宗经为“建威将军”,对“李宗经祖父李继颜加四级”,颁“花翎”,对李宗经祖母寇氏颁“还西还西花翎”,“封一品诰命夫人”(光绪皇帝诏书,现保存于李宗经后裔之手),其母20岁丧夫,孀居30余年,教子有方,有德乡里,母以子贵,清廷诰封为“一品夫人”。清光绪28年,光绪钦差大臣奎顺,钦命西宁挂印总镇邓增寿为李宗经母亲——“诰封一品夫人”,立有功德碑(现完好保存),李将军坟墓在景泰县芦阳镇芳草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民国时期、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李氏一族也有许多人奔赴一线,其中也不乏有功之臣,十五世李树正便是其中一员。李树正系条城川口村人,(今属白银市)(),曾就读于蒋家湾“六德书院”。1928年从军,先后就读于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国防大学。后到国防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曾在北伐军任职。1942年任杜聿明部工兵团长,后在滇缅远征军第五军任职,北伐时参加西安守城之战,抗战时参加桂柳会战、湘西会战、鄂西会战、远征缅甸战役。1944年在湘西柳州战役中曾重创日军。抗战结束随徐永昌团长以盟军中华民国代表身份去东京湾参加日本密苏里舰受降仪式。1947年任南京“国防部”三厅处长、部长办公室主任。授陆军少将。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任台湾“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国防部”研究院军事组首席讲座,并任《三军联合月刊》社总编辑。1971年以陆军中将军衔退伍,1991年病故台湾。曾获“宝鼎”、“云麾”等勋章,著作有《抗战中国军之战术主义论》、《国防与战争》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李氏一族有许多青壮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挺进河西,解放新疆,立有战功。解放后,抗美援朝中,有一批人参军入伍,跨过鸭绿江,涌现出李秉华(志愿军汽车十五团政委,转业后任兰州公路总段党委书记)等十多位团以上干部。
&&& 李氏一族现任军职为少将者是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炳仁将军。他是李氏十六世,川口人。1952年9月出生,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政治理论专业毕业,曾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国防大学基本系国防研究班深造。历任连、营、团职。1993年起任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副主任、干部部副部长,集团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青海省军区政委,青海省委常委。2007年12月调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党委纪委副书记。200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中共十七大代表,曾荣立三等功两次。
&&& 李氏一族现任军职最高者为中将李树河。他是李氏十五世孙,景泰县芦阳镇红光村人。1965年兰州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领导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教援、教授等职。曾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十多篇。他编著的《大学物理学》教材,在全国发行。由于他作出的杰出贡献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氏家族明、清时期进士、举人名单
  李扬宗,13世,清光绪元年恩科举人,光绪九年癸未进士。任户部主事六年。
&&& 李继洞,11世,榜名绍晟,宗少溪,道光癸卯举人,咸丰元年孝廉方正,恩赐六品顶戴。
&&& 李继泮,11世,道光举人
&&& 李继洛,11世,咸丰乙卯举人,清水教谕,吏部侯铨知县
&&& 李笃宗,13世,同治甲子贡生,清光绪壬午科举人
&&& 李笃庆,13世,清光绪壬子举人,平凉教谕
&&& 李英,13世,清同治庚午举人,孝廉方正。
&&& 李兆蓉,14世,光绪癸未副贡,光绪乙酉举人。举贡考职四川州判,官位四川直隶式牧(州副长官)
&&& 李友德,10世,康熙丁酉武举李名魁,11世,光绪18年武举
&&& 李世成,12世,光绪25年(甲午)武举孝廉方正名单
&&& 李继洞,11世,榜名绍晟,字少溪,举人,清咸丰元年孝廉方正
&&& 李继洛,11世,字幼瞻,举人,清咸丰孝廉方正
&&& 李英,13世,字美如,举人,清同治孝廉方正贡生名单
&&& 李起湘,9世,康熙岁贡生,乡进士
&&& 李崇德,10世,字元中,乾隆时国子监太学生
&&& 李凯德,10世,字泽南,嘉庆,国子监太学生
&&& 李位卿,11世,国子监太学生李继源,11世,国子监太学生李继颜,11世,国子监太学生李凤来,11世,国子监太学生李凤至,11世,国子监太学生李英宗,13世,国子监太学生李俊杰,13世,国子监太学生李秀升,9世,嘉庆癸亥岁贡生李志德,10世,贡生李继业,11世,贡生李继泻,11世,贡生李继丰,11世,贡生李继祖,11世,贡生李继能,11世,贡生李继礼,11世,贡生李继儒,11世,恩贡生李继闵,11世,岁贡生李继滋,11世,岁贡生李继汉,11世,恩贡生李世玮,12世,岁贡生李世铎,12世,岁贡生李世王皆,12世,岁贡生李世王敬,12世,岁贡生李世王敖,12世,岁贡生李世激,12世,优贡生李世王奉,12世,岁贡生李世与,12世,拔贡生李世濮,12世,贡生李秉经,12世,贡生李伯勋,13世,贡生李永和,14世,榜名联芳咸丰已未贡生
&&& 李永庆,14世,贡生李氏家族高级军事人员名单(共7人)
&&& 李朝进,3世,大明,兰州中营护卫(千护卫)
&&& 李自翼,5世,大明,红水守备李自贵,5世,大明,肃王侍卫
&&& 李宗经,13世,大清总兵衔光绪诰封“建威将军”
&&& 李树正,15世,民国中将
&&& 李树河,15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将
&&& 李炳仁,16世,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
&&& 李氏家族民国时期大学毕业和县(团)级政界人士名单(17人)
&&& 李宗堃,13世,族名伦经,字元贞,清末儒学生员,考职典史,民国时任命为敦煌知县
&&& 李海锡,14世,北京大学法律系,甘肃省红水县县长
&&& 李海瀛,14世,陕西西北大学,甘肃省泾源县县长
&&& 李海涟,14世,兰州大学法律系,新疆供应局少校军事法官,解放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矿长
&&& 李润琴,14世,清末秀才,生员考职典史绥远五源县长,宁夏平罗县长
&&& 李润泮,14世,兰州文高等学堂,东滩龙山小学创办人
&&& 李润泉,14世,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宁夏平罗,平朔县长
&&& 李润沂,14世,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甘肃高等法院酒泉分院推事、庭长
&&& 李子安,14世,省立第一师范,宁夏省政府科长,宁夏保安司令部上校处长
&&& 李树正,15世,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国防大学,国民党“国防部”办公室主任,中将
&&& 李树楠,15世,大学,宁夏省军区军需处处长
&&& 李存元,15世,甘肃法政学堂,甘肃省议会议长秘书,甘肃行政人员培训班教务长
&&& 李明三,15世,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榆中县参议会参议员(两任)(解放后榆中县政协委员)
&&& 李慈铭,15世,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甘肃省议会议员,科长,泾川县代县长
&&& 李生军,15世,兰州志果中学,甘肃天水专区、内蒙阿尔及斯专区专员
&&& 李巨生,16世,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国民党榆中县党部副书记长
&&& 李至信,16世,国民党空军飞行学校,1939年的空军飞行员,解放后南京空军政治部文化教员,立有二等功。
文章来源: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薛东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截至今年9月底,兰州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760个,总投资达2125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13个,1亿元以上项目130个。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需处长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