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后的皇帝是谁皇帝身边的第一大汉臣是谁

&&社区主版&&拍客&&军事&&社会&&财经&&娱乐&&文化&&文学&&生活&&城市&&汽车&&大杂烩&&站务
阅读:25094 参与:4 回复:4到
&&&&大清朝第二大汉臣&&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权位之重,一时无人出其右。
&&&&张廷玉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兢兢业业,思维严谨、头脑清晰、文思快捷,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高级秘书。每当草拟圣旨时,当朝皇上坐在龙椅上口述旨意,张廷玉在一旁提笔记录,话到笔到。皇上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呈上刚才皇上所传达的御旨全文。而且遣词准确,条款清楚、意完神足,皇上可以不加一个字的改动,直接将御旨下发给军机处。因此,张廷玉深得三代皇上的宠信,&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简直一刻也离不开他。
&&&&张廷玉身为御前重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却又是皇上离不开的笔杆子,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据他自己说,雍正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习以为常。尤其是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有时从皇上接见的内廷出来,来到朝房办公,而下属官吏们请求指示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为节省时间,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由张廷玉负责制定军机处的规章,可见张廷玉在雍正朝备受重用。据说有一次张廷玉生病,数日不得料理政事,雍正得知后十分焦急,对近侍说:&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八年(1730),赏银20000两,张廷玉辞谢,雍正讲:&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还赐给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
&&&&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雍正性猜忌,但独独相信张廷玉,可见对张廷玉人品信任之深。在雍正年间,他虽然&最承宠眷&,但持身严谨,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却大多数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康熙三十七年,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雍正十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间,张廷玉用雍正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乾隆五年二月,张廷玉闻知家乡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而张廷玉的平日生活检朴,无声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的教诲,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持典籍,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
&&&&伴君如同伴虎,张廷玉长期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他对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倾倒,表示&终身诵之&。少说多做,既是他的为官之道,亦是他的立身之术。
&&&&张廷玉身为宰相,但是从不以权压人,有这样一件事情很耐人寻味,有一天在京城的张廷玉接到老家的来信,信上说,邻居家里正在盖房子,扩建围墙的时候侵占了我们家的二尺地,请张廷玉为家里人出头。张廷玉立刻回了一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砸楼主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10.0分, 共2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或者对本帖发表其他观点:
级别:上等兵积分:77财富:889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好像不是张廷玉的事吧???
|||级别:列兵积分:20财富:889曾国藩|||级别:上等兵积分:95财富:897一个帮助雍正篡改历史的官油子,死后配享太庙,可见做了多少见不得光的事|||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说明:加减财富会减少操作者同等财富值,最多输入20个汉字最近补看了《康熙王朝》也来说说感受吧···
《康熙王朝》给我留下的更多的是感性上的东西,而不是历史上的。从陈道明和斯琴高娃的表演上,我只能说看到了做人的难,做帝王的难,还有做人的其他的东西,官场上的夹缝生存……但是我不敢说这就是历史。这个电视离现实生活应该比较接近,但是和历史的差距应该是有的。
主人公玄烨
也许从他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他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灭了鳌拜,平了吴三桂,收复了台湾,剿灭了葛尔丹。在他人面前,他严谨周密,聪慧过人,兴许还会冷漠无情。其实他更多的,是无奈!大臣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固然是他的无奈;嫔妃阿哥们争相献媚争宠,亦是他的无奈。殊不知,将贤臣送往偏僻处任职是他的无奈,将爱妃一贬再贬是他的无奈,将爱女远嫁与自己之敌更是他无奈中的无奈,遗憾中的遗憾。他也有情有义,只因他是一国之君,只得将情感都深埋于心。他也风流,却不会成性;他也会轻狂,却不会过度。“千古一帝”,绝不是徒有虚名!他是康熙,唯一的康熙!永远的康熙!
顺治的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悲剧!一个不愿意做皇帝的人被命运安排坐上了皇位,遇到了人生的真爱,却又早早的离他而去。相比自己的儿子康熙,顺治更看重爱情,也善良些,但这恰恰是做皇帝的软肋。总体来讲顺治在位期间还是尽到了做皇帝的义务,也为大清朝选择了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史上有名的孝庄,才智非同凡响。遇事不慌不忙,果断英明的她助玄烨成了霸业。
苏麻喇姑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就是个孤儿,族人都被天花夺走了生命。她被孝庄看中选入宫中,却又差点作了替罪羊而丧命。苏麻喇姑天资聪慧,处事灵活,对人重情重义,对主子忠心耿耿。她其实很有做皇后的潜质,只是一来出生卑微,二来对事物看得太过透彻,个性当中也很执拗,最终也成为一个悲剧,孑然一生、孤独终老,令人叹息!(浪费资源啊!)苏麻喇姑最爱的无疑是伍次友,可谓一见倾心,刚见面就主动为其补鞋子。伍次友离宫之前,苏麻喇姑又表现得那么依依不舍。许多年之后当苏麻喇姑听说伍次友去世的消息时候表现的那么悲伤,证明她依旧念着这份旧情。苏麻喇姑对康熙的爱更多的是姐姐对弟弟的亲情。苏麻喇姑之所以宁死不愿嫁给康熙,是因为看透了作为皇上女人的悲惨命运,也是因为除了伍次友再也没有能让她真正动心的男人了,也是因为对康熙的亲情很难转化成爱情。苏麻喇姑人生悲剧很大原因是对爱情婚姻生活太过理想化,性格太过执拗,同时又太有奉献精神,很少为自己考虑。
容妃一看就是贤妻良母型的,聪慧、体贴、善良,难怪深得康熙和孝庄的喜爱,同时容妃也深深的爱着康熙。但是容妃的性格当中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导致她最终的悲惨下场。首先就是太过善良,凡事都只为别人着想,很少为自己考虑。比如后宫节省用度开销的想法,原本是她的主意,却心甘情愿的将此功劳让给慧妃,还推举慧妃为后宫主持。后来节省用度的方案并未实施起来,却要背黑锅。第二是她太过愚忠,不懂得根据形势灵活处理。本来不废太子是孝庄的懿旨,但也不能当众反对康熙的废储决定,以及当众宣布这是孝庄的懿旨。这种行为触动到了皇帝的权威,直接导致康熙龙颜大怒,降罪于她。后来容妃又出于善良私自放走红玉,被再次降罪,从妃贬为奴,到死还在刷马桶。所以说好人不一定有好命,这里面也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蓝齐儿是个好孩子,蓝齐儿是个好女人,蓝齐儿是个好妻子,蓝齐儿也是个最苦命的人!蓝齐儿生性活泼大方、古灵精怪,重感情!她喜欢李光地,康熙原本打算将蓝齐儿许配给李光地的,不巧蓝齐儿被葛尔丹看中,出于政治考虑康熙不得不将掌上明珠嫁给葛尔丹。蓝齐儿就算哭成了泪人也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无奈的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婚后蓝齐儿逐渐爱上了葛尔丹,想伴着她的丈夫直到永远。可是这时康熙又开始征讨葛尔丹,蓝齐儿又一次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被亲情和爱情撕成了两半!这是一种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痛楚!两军决战前,蓝齐儿跑到阵前,企图阻止这场战争,善良的她哪里知道她的父亲和丈夫把权力和天下看得比亲情重要的多。每次听到蓝齐儿带着哭腔喊康熙父皇,喊葛尔丹大汉的时候,都可以体会出那一种饱含深情,令人心碎!后来悲伤和仇恨渐渐淡去,命运又给这个善良的女子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当蓝齐儿得知她的父皇让额娘去刷马桶的时候,她再一次哭得那么伤心、哭得那么绝望,亦如当年葛尔丹被大阿哥斩首一样。这种悲伤最终转化成了愤怒与仇恨,我想蓝齐儿再也不会原谅康熙,她自己也将伴着这份悲伤与怨恨度过余生。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所生,生他时赫舍里大出血而死。胤礽出生时正值三藩叛乱,赫舍里又贵为皇后,康熙还觉得愧对赫舍里,故将胤礽立为太子。胤礽虽为太子得康熙重点培养,但并不是很成器。康熙送其明黄服饰,他急匆匆的就穿上,引起大阿哥禔嫉妒,又让康熙觉得他急于想当皇帝。后来胤礽又采纳索额图做提前登基准备的建议,又是一个败招。胤礽被废除后圈至宗人府又表现得疯疯癫癫的,这些都足以说明胤礽做事缺乏冷静,缺乏做皇帝的潜力。此外胤礽还缺乏谋略和智慧,沉迷于红玉的温柔乡。康熙废除这个太子是英明之举。
胤禔是大阿哥,遇事比较冲动,表现在战场上,第一次是他率领福建水师草率出兵,导致大败。第二次是他征讨葛尔丹的时求胜心切,中了埋伏后被俘。胤禔在额娘慧妃的鼓动下,起了争储的念头,也因为急躁和方法不对被康熙所厌恶。虽然胤禔征讨葛尔丹有功,也没有被重用。
赫舍里是孝庄的一步棋,她与康熙的结合完全是政治联姻。这样一个系出名门的大家闺秀,逐渐得到康熙的喜爱。她因为康熙寻花问柳,伤心导致难产大出血而死,实在可怜!
慧妃是胤禔的生母,入宫较早,年老色衰,加上性格上争强好胜,多心机,不被康熙所喜爱。但是母凭子贵,加上哥哥是宰相明珠,她在后宫地位较高。
宝日龙梅个性奔放狂野,为了报仇心甘情愿将身体献给康熙。不过她对这个富有权力的男人心中是有爱意的,只是苦了大阿哥对她一片真心,却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
董鄂妃戏份不多,刚出场就病了,感觉她是温柔体贴的女性,才会得到顺治的深爱。
佟妃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下了康熙。她不受顺治宠爱,当上太后没几天就归天了。佟妃做事没多大的主见和城府,怎么就生出那么成器的儿子来了呢!
红玉是杨起隆的女儿,也是个悲剧角色。红玉从小被索额图当做一颗棋子养在家中,后来她被太子看上,怀上太子的骨肉,后又被容妃放出宫外,她觉得看不到希望而自杀。
是二月河创作的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并无这个人,《康熙王朝》《雍正皇帝》剧中的魏东廷亦是作者为了小说的情节需要,而虚构的一个人物。他的原型应为曹雪芹之祖父江宁织造曹寅。他自幼即作为康熙的伴读,与康熙关系密切。《康熙王朝》中的魏东亭非等闲之人,是康熙皇上一手调教出来的。他的母亲刘氏是康熙
皇上的奶母,他自己又是康熙的领班侍卫。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七年,“擒鳌拜”、“撤三藩”、平定假朱三太子的北京叛乱,以及在康熙微服出访的众多危难之中,都是这个魏东亭日夜守护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出生入死,几次使皇上转危为安。在所有的外任官员中,只有他有权密折直送皇上。
明珠:文采挺不错,口才也挺不错,和李光地气质挺像,就是没李那么正直。其实我觉得他还是挺忠于康熙的,就是喜欢四处拉拢人罢了,那么早进牢,浪费了个人才。
整剧中心机最深的一人。为权,甚至要弑君!长得就像个猥琐男。。。。。。眼神凌厉得很啊~~不过,他的智慧也不可否认,能偶尔读懂康熙的心,估计也就他行了,说实话,最后看到他和明珠去赴千叟宴时,场面真是可悲的很哪,昔日叱咤风云的明相和索相落得如此下场,唉~~~~~~自作孽不可活呀~~~~~~~~~
剧中最可悲的男银。有胆有略,善良正直,为玄烨平了吴三桂,只可惜是个生于清朝的汉人,受不得重用,英年早逝。
肚子里尽是些怪点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做事雷厉风行,却也使得他家祖坟被刨n次,悲催呀。总之是一刁钻滴老头~~~~~~~
他不精明,但他正直;他不聪明,但他明智。他用他的死脑筋把明索俩送进牢里,也把自己推出了朝廷。
鳌拜是当时的满清第一武将,没见到他在沙场的英武,但从他和小库布们比武这件事不难想象。鳌拜可谓勇猛无比、才干卓越、同时又老成持重、专横霸道。他的结局就是因为对权力的贪恋以及霸道的性格造成的。不过鳌拜还是属于特有个性的类型,本人对他还有那么几分喜欢。鳌拜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难以自拔,造反之前还游移不定,证明鳌拜并不是铁了心要造反的,只是对他来说已经积重难返,反与不反,结果都差不多。反,相当于赌一把。
吴三桂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既背叛了大明又背叛了大清。他整个就是个投机主义者,这样的人虽然精明,却没有王者风范,想做皇帝终究只是泡影。吴三桂在起兵造反的前一天还跟康熙上折子说要稻种作为撤藩的安置,城府之深可见一斑。吴三桂给了康熙一个很大的教训,客观上帮助了康熙的成长,自此康熙再也没有重大的决策失误。值得一提的是,吴三桂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夺,而放弃归降李自成的传言成为千古笑谈。“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圆圆曲如在耳畔!
杨起隆伪装成朱三太子,迷惑了大部分人。不得不佩服杨起隆的的演戏能力和组织能力。他在各地招募了大量的信徒,刺杀康熙失败后又在南京摇身一变成了寺庙里的大师,二次谋杀康熙未果。神奇的是他居然搞到了八百万两银子。后来杨起隆又逃往蒙古,再次刺杀康熙失败后被杀。本人对于杨起隆的感觉比较矛盾,虽然从历史背景看杨起隆是个叛逆小人,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理想的人,有着让人佩服的一面。只可惜成王败寇,杨起隆终究也只是个小人物。
郑经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子,台湾政权的统治者。郑经也较擅长玩弄权术,只是生性多疑,缺乏王者风范,最终没能守住台湾,挥剑自刎。
葛尔丹是一代枭雄!他继承着成吉思汗的豪迈、勇猛与野心。如不是因为康熙统治下的大清过于强大,或许他还能成就一番霸业。就是这样一个铁血男儿却有着柔情的一面,葛尔丹对蓝齐儿一见钟情,后来在适当的时机找康熙要来了蓝齐儿。他对蓝齐儿的爱情始终是那么真那么浓,第一次战败后他与蓝齐儿失散,以为蓝齐儿会离他而去,一个人喝着闷酒郁郁寡欢,等蓝齐儿回到他身边又表现得那么喜出望外,足见其对蓝齐儿的感情。对于葛尔丹来说,虽未成大业,但一生得一蓝齐儿足以!
班布尔善是个典型的小人!先假装站在苏克沙哈一边,暗地里却与鳌拜为伍,鳌拜谋逆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鼓动。更加险恶的是他想坐收康熙与鳌拜斗争的渔翁之利,想得可真美呀!强烈鄙视!
吴应熊是吴三桂之子,名在朝廷做官,实为做人质。吴应熊并没有父亲那样的狼子野心,但无奈父亲造反,也只能一不做二不休,谋杀康熙失败后被杀。
王辅臣类似于吴三桂,也是个墙头草,叛来叛去的,最终也没落下什么好。王辅臣任山陕大将军,把持军事要地,本想拥兵自重,周旋于吴三桂和康熙之间,不料被周培公痛击之后,迫于形势只能投降,这成为三藩之乱战事的重要转折点。
王吉贞为王辅臣之子,跟吴应熊一样在京做人质,性格谨慎小心。王吉贞虽没有其父的野心,但也只能追随父亲。
黄敬是康熙身边的一个小人,因为他康熙差一点丧命。他遇事慌张,做小人都不到位。
紫云是杨起隆的妹妹,集美色与才艺于一身,深得康熙喜爱,虽为风尘女子,但卖艺不卖身。本人判断紫云是一个善良和爱情至上的人。紫云被派去谋杀康熙。但是关键时刻,她却自己将毒酒喝下,放过了康熙。原因分析有二:首先紫云已经爱上了康熙,其次是出于一种善良。这样说来紫云把爱情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补续康熙、雍正、乾隆
  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本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
老皇帝愿意到胤禛家里来坐坐,因为在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当中,只有这个四阿哥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中修身养性,一派闲云野鹤之姿。不过,四十四岁的雍亲王也并非平庸之辈。皇帝偶尔交给他一些临时任务,比如安排太后丧事,清查仓米发放弊端等,他都完成得迅速周到,给皇帝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冯尔康《雍正传》)
康熙晚年,经常到四阿哥的赐园中去散心游玩。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禛的赐园圆明园十一次。除了胤祉外,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到过这样的恩荣。这当然是因为四阿哥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禛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
老皇帝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昼没有给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皇帝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岁的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
一阵喜悦攫住了康熙的心脏。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一个无疑是最出色的。
过了几天,老皇帝派太监来到圆明园,命雍亲王写下弘历的“八字”,呈皇帝亲阅。
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吃了一顿饭后,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清圣祖实录》、《乐善堂全集定本》)
在康熙众多的孙子中,弘历本来是极不起眼的一个。他于康熙五十年(1711)诞生于北京城内的雍亲王府。母亲是二十岁的普通格格钮祜鲁氏。
曾经有许多历史学家误以为乾隆的生母是大家闺秀,是因为她姓“钮祜鲁氏”。确实,有清一代“钮祜鲁氏”被列为“八大家”,是最有名的姓氏之一。这个姓氏名臣辈出,也出过许多后妃。
然而,“八大家”之中的“钮祜鲁氏”,确切地说,是指开国元勋额亦都一支。而乾隆的母亲之先祖,只是额亦都的一个命运平庸的叔伯兄弟,叫额亦腾。这一支开国以来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到了乾隆母亲的祖父一代,甚至沦落成了一介白丁。乾隆的外祖父凌柱,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四品典仪",估计是父随女贵而取得的闲职。
从种种迹象推断,十三岁的钮祜鲁氏进入雍亲王府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丫头,干些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直到康熙四十九年的某一天,精力十足而又无所事事的雍亲王不经意间发现这个入府六年的丫头已经长大成人--十九岁的她高大健壮,虽然面貌不过中人以上,但是身材异常丰腴饱满,青春光彩难以掩抑。三十二岁的亲王感觉自己身体里突然腾起一股犀利的欲望。
  土地很肥沃,第二年就结果了。乾隆皇帝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玉牒》)。因为母亲身份太低,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
但是这孩子的八字却有些不同寻常。
清代档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康熙六十年六月,四川总督年羹尧入京办事,皇帝命他找京城的“名算”罗瞎子推算某事。年听说这个罗瞎子为人四处招摇,且有病在身,就没去找他算。皇帝在他汇报此事的折子上批道:“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掌故丛编·年羹尧折》)
可见,皇帝是这个瞎子的老主顾兼粉丝。
“八字”推命即是以一个人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来推断人生发展的结果。在今天来看,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可是,在过去,这些迷信往往在偶然中决定了历史之车的走向。乾隆的八字即是如此。
1929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时人批语。内容如下:
  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 丙子(子时)。
批语:庚金生于仲秋,阳刃之格,金遇旺乡,重重带劫,用火为奇最美,时干透煞,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地支子、午、卯、酉,身居沐浴,最喜逢冲,又美伤官,驾煞反成大格。
书云:子午酉卯成大格,文武经邦,为人聪秀,作事能为。连运行乙未。甲午,癸巳身旺,泄制为奇,俱以为美。
此命贵富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很明显,这个批语是算命先生写的。中国古代的命相之理,有一套固定的推算方法。按命相理论,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称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
 也许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八字让康熙做出了将弘历养育宫中的决定。
 “养育宫中”对于康熙时代的皇孙来讲确实是极大的“恩遇”。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为康熙所喜爱,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太子两立两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割舍不了这个弘皙。朝鲜使臣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也就是说,因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登上皇位,康熙才在废太子问题上迟迟下不了决心。(《朝鲜李朝实录》)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有人认为,喜欢弘历,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一个理由。我们很难说,胤禛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父亲,不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对于胤禛来说,这一举动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坏处。首先,这是试探老皇帝态度的一个机会。如果老皇帝把自己列入继位的候选人行列,那么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子息。因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退一步来讲,即使老皇帝不打算把自己列入候选人行列,那么使祖孙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自己的政治安全,无疑也大有好处。
  事情的发展甚至超过了雍亲王的期望。
  康熙像康熙六十一年夏秋两季五个多月,避暑山庄中祖孙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康熙批阅奏章的时候,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老皇帝时常站起来,走到孙子身边,手把手教他写。吃饭的时候,祖孙两坐在一桌,爷爷不断地给孙子夹菜。甚至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康熙也特批弘历可以留在身边。弘历此时总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气都不敢出。乖巧的孙子给康熙一生中的最后岁月带来了巨大的欢乐,短短半年之中,祖孙俩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夏天的一个中午,康熙泛舟避暑山庄湖上,弘历正在山上玩耍。远远望见御舟驶来,就满心欢喜地跑下山来。老皇帝见了,生怕孙子跌倒,急忙跑到船头,朝弘历大喊:“慢点跑,别摔了!”祖父焦急的声音深深印在弘历的脑海里,六十年后还在御制诗《晴碧亭忆旧》中提及此事。
  在这半年之中,弘历的体育天分也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才十二岁,但是他反应之敏捷,举止之精确,非常人可比。康熙亲自教弘历射箭,弘历也真争气,首次习射就连中五矢,康熙喜出望外,赐给他一件黄马褂。“或命步射,以示群臣,持满连中,皇祖必为之色动。”(《避暑山庄纪恩堂记》)
  弘历初次练习用火枪,教师把一只羊捆在百步之外,他初次试射,就“一发毙羊”。康熙十分高兴。
  八月之初,秋高马肥,祖父带着孙子,开始行围打猎。在永安莽喀围场,康熙用火枪击中一熊,大熊倒地良久,毫无动静,康熙以为熊已经毫无威胁,遂命弘历上前补射一箭,以让这个孩子博得“初围获熊”的美名。弘历上马之后,不知为何,迟迟不动。康熙心中有些不高兴。本来这个孩子一直胆子很大,今天见到熊之后怎么害怕起来?康熙在马上高喊:“弘历,怎么不进?”
  弘历这才像醒过神来,催马欲进。不料此时那倒地的大熊忽然一个翻身,直立起来,嘴里发出一声怒吼,直奔弘历的坐骑扑来。众人一刹那间都惊呆了,只有康熙反应及时,举枪便射,子弹从熊耳射入,大熊如同半堵墙一样应声仆地。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似乎冥冥中有天意,保佑这个不同寻常的孙子。晚上回到帐中,他对随驾的和妃说:“弘历这孩子的命真是贵重!如果他早一点催马过去,熊起马惊,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事啊!这孩子将来福气比我还大啊!”(《啸亭杂录》)
  这次行围之后,皇帝特意去了四阿哥的热河赐园狮子园,指名要看看乾隆的生母。不知何故的钮祜鲁氏跪在皇帝面前,心中充满疑惑。老皇帝命她抬起头来,细细观看,足足看了半分钟之久,边看边说:“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清高宗实录》)
  在这次晋见公公之前,钮祜鲁氏从来没有引人注目过。生了这个孩子也没能帮助她完全扭转命运。直到雍正登上皇位前的十多年时间,她仍然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格格”,即满语中的“姐姐”。
  然而康熙却发现了这个媳妇的“异相”,这个普普通通的格格,日后确实如康熙所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太后之一,长寿而且境遇顺遂,享尽尊荣富贵。
 乾隆皇帝的基因,得自他父亲的那一半非常优秀自不待言。爱新觉罗家族的出色素质在此前历代皇帝身上已经体现无余。极高的智商、强大的自制力、无穷的精力、无比精明的头脑、难以扼制的进取精神,乾隆身上这些素质主要应该都是得自父系。
  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后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是支撑这些精神因素的强大身体基础。乾隆皇帝体格之健壮,寿元之高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绝无仅有。在乾隆以前,五位皇帝平均寿命为五十四岁,而乾隆活到八十九岁,比其祖先的平均年龄高三十五岁。在兄弟当中,乾隆也最为长寿。他兄弟九人,均与他异母。其中夭折者五,活下来的最长寿者也不过六十岁,独乾隆皇帝一枝独秀,这不能不说与其母的遗传因素有关。
  出身平民家庭的钮祜鲁氏身上完整地保存了满洲人在白山黑水中陶铸起来的强壮和“皮实”。传世的清宫“慈宁燕喜图”中有老年钮祜鲁氏的画像,画面上的老太太方面大耳,心宽体胖。与那些出生富贵人家的后妃比起来,钮祜鲁氏身体强健,生性好玩好动。乾隆皇帝登基后,每次出巡,都要带老太太一起走:她生前赶上的四次南巡,一次也没落下。老太太一生还曾经三游五台,三登泰山,还到过嵩山。至于避暑山庄,那更是去了无数次。去世前一年,以八十五岁高龄,仍然跟着乾隆登上了泰山,步履甚健。
  雍正弓马平常,中年后经常闹病。而乾隆天生擅长运动,敏捷性和平衡性极佳,各种兵器,上手很快,武功骑射,在清代诸帝中首屈一指。他终生好动,不乐安居,四处巡游,以至有“马上皇帝”之称。活到八十九岁,一生没有生过大病。在位六十四年,天天处理奏章,日理万机,很少感觉疲倦。这应该是得自母亲一系的遗传。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从避暑山庄回京后两个月,猝然崩逝于畅春园。
《清高宗实录》卷一说:乾隆继承皇位是“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诒,周注于后”。乾隆也说,康熙当时之所以叫出他的生母来相相面,也是因为起了托付之意:“即今仰窥皇祖恩意,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因欲豫观圣母福相也。”(《乾隆御制诗初集》)
  这个说法也许有所夸大,不过在传位于胤禛的决定中,弘历肯定起了作用。对于这个儿子,雍正心底有一种特殊的感念之情。
  当年十二月,朝鲜国大臣金演在与清王朝的外事交往中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康熙皇帝病剧,知其不能起,召来阁老马齐,对他说:“我的第四子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乃以为君臣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诫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对胤禛说:“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赐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言讫而逝。(《朝鲜李朝实录》)
  有人说这个记载不尽可靠。不过,已经远传到朝鲜,可见这个传闻传播之广,也可见在雍正刚刚继位之际,未来的乾隆皇帝的大名以及其与祖父的特殊关系就已经广为全国所知。从雍正登基之时,弘历就已经成为太子的第一人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雍正元年正月十一,雍正皇帝即位后首次前往天坛,举行祈谷大典。还宫后,雍正把弘历召到养心殿,赐给他一块肉,让他吃掉,此外没再说一句话。弘历默默吃掉这块肉,味道十分鲜美,不过分辨不出是什么肉。乖巧的他吃完肉后,也没有多说话,就退了出来。不过此事给了他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此之前,不论什么事,父亲对他和弟弟弘昼同是同等对待。而这次只独独召见他一人,并且是在刚刚从天坛回来之后,显然是有深意的。从那时起,聪明的弘历就已经知道自己被父亲默定为太子。(《乾隆御制诗五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之后的皇帝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