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婚姻来欺骗小桥流水人家诗句财物用什么诗句形容合适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写作的特点是什么呢?_百度知道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写作的特点是什么呢?
本诗作于1903年。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灵台无计逃神矢。灵台,也叫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鲁迅在几年后写的《摩罗诗力说》中有“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文中还多次以灵府指心。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许寿裳在《〈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谈到《自题小像》时说:“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在罗马神话中,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少年,就是爱神丘比特。他的箭同时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这男女双方就会结合。但他的射箭有点乱来,有时双方并不合适,他也射去,弄得人家虽不合适也非相爱不可。鲁迅在五四时期写有一首白话诗《爱之神》,就写到这位“爱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着前胸”的人问他:“我应该爱谁?”他回答说:“你要是爱谁,就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这就是说,他颇有点“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乱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适、是否美满,他是不管的了。这很有点像中国神话中的“月下老人”。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与其说是在爱情美满的当儿,倒不如说常常是在婚姻不满的时刻,亦即是在无可奈何非相爱不可的情况下。鲁迅写《爱之神》,就是用来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本诗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吗?1903年夏,鲁迅归国度暑假,母亲要他答应早在他南京求学时就已提过的与朱家的婚事。鲁迅不愿拂逆年轻守寡、生活艰苦的母亲的心意,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了。估计是在鲁迅假满回日本后,母亲就办订婚手续。在封建社会,订婚几乎和结婚同样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所以1903年暑假是鲁迅不幸婚姻的关键时刻,1906年不过是去“完婚”罢了。鲁迅对这婚事内心是很不满意的,因而才有“灵台无计逃神矢”的诗句。 风雨如磐暗故园。故园,是指故国,故乡。暗,晦暗。本句是说: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的黑暗之中。在自然环境中,狂风暴雨,昏天黑地,人们有时也会用“风雨如磐”来形容。磐,扁圆的大石,喻风雨迫人的一种重压。鲁迅日致许寿裳信中说:“故乡已雨雪,近稍就温,而风雨如磐,未肯霁也。”这种自然景象,历来诗文中常用来比喻、联想政治的压抑、压迫。如唐末贯休的《侠客》中有“黄昏风雨黑如磐”的诗句;清人龚自珍的《哭洞庭叶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堕”的说法。鲁迅1908年写的《破恶声论》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统治的黑暗和压迫的深重。这“风雨”当然是指政治风雨。侵略者的掠夺和封建腐朽的统治,使人民深受重压,使祖国沦于黑暗之中。诗句表达了诗人为此而产生的沉痛心情。黑暗统治即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导致人民的贫穷、落后和愚昧。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笼罩人民生活的一个阴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闪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寄意寒星”,在本诗诗人大概也就是这意思。《楚辞·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王逸《楚辞章句》以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贤良也”,那“流星”是指“君”。王夫之《楚辞通释》则认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谗闪烁”,不过“如流星之炫耀”。鲁迅在本诗中的“寒星”,既不会指“君”,也不会指“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辩》的句法罢了。那么,鲁迅诗中的“寒星”是指谁呢?我以为是指国民,即民众。“荃不察”,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王逸认为:“荃,香草,以喻君也。”朱熹也认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但在《楚辞》中,荃并不只用来指君。同在《离骚》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本来都是香草,可有的变为不芳,有的变为恶草。茅,恶草也。这是指贤臣中,有的人变坏了。可见,“荃”在楚辞中,可用来指君,也可用来指臣。鲁迅在本诗中,“荃”是指国民、民众。“寒星”和“荃”都是指国民、民众。“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有些研究者说:鲁迅在这里是用“荃”指母亲,“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和我的理解没有太大的矛盾。母亲不能理解鲁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觉醒的民众中的一员。不必把母亲与民众对立和分离开来。 “同胞未醒”,这也是当时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焦虑。邹容在《革命军》中大声疾呼:“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秋瑾在《致徐小淑绝命词》中念念不忘的是:“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鲁迅的思想也是如此。 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本诗的结句。它成了诗人的誓言。这誓言,是和当时的革命思潮密切相关的。 在上海和中国东南数省,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1903年正是革命运动高涨的一年。湖北湖南的革命者,经过1903年的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在长沙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浙江、苏南的革命者,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1903年在上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在此基础上,1904年成立革命组织光复会。其他各省的革命小团体也纷纷成立。这些革命组织的宗旨几乎都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清朝的统治,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纠合在一起。“振兴大汉民族,驱逐满族鞑靼”,成了许多革命者的口号;而大汉民族的祖先是黄帝,即轩辕氏,因而黄帝、轩辕也成了大大歌颂的对象。宣传革命的报刊书籍也在这时期纷纷出版。如1903年5月出版的轰动一时的邹容的《革命军》,一开头就写道:“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而革命就是:“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而革命的主体是“我皇汉民族”、“轩辕子孙”。当光复会会员吴樾因炸清朝大臣牺牲时,秋瑾写《吊吴烈士樾》诗称:“如君不愧轩辕孙?”秋瑾在《宝刀歌》中还写道:“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当时革命派还出版《黄帝魂》小册子,章太炎还提出废除清朝皇帝年号纪年而改为黄帝纪年(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在当时革命者的诗文中,可以找到很多歌颂黄帝轩辕、反对满族统治的例子。 当时的革命组织,不论华兴会还是光复会,革命方式都主张采用暗杀、暴动。这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初期阶段的不成熟。蔡元培出身书香门第,是清朝的进士,点为翰林,可说是一介书生。但作为光复会领袖,他也主张:“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光复会联络内地会党,也是为了暴动、暗杀。于是,在光复会,就有吴樾的炸弹爆炸、徐锡麟的安庆行刺、秋瑾在绍兴响应起义而流血牺牲。为革命献出一腔热血,已是当时革命者的普遍的思想准备。 “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确是革命者的誓言,它带有明显的光复会的色彩。它闪耀着在当时是在时代前沿的思想的光芒,同时也像一切世事一样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或许有人会说:照你这样解读,全诗四句,第二、三、四句是祖国、民众、献身革命的话题,而第一句却是从个人婚姻起步,这样从全诗来说,是否协调?我认为完全协调。婚姻从个人来说是一件大事,而第二、第三句诗正是道出了不幸婚姻的社会原因:黑暗统治和民众愚昧。从个人遭遇更感到黑暗统治要推翻,民众要启蒙,任重道远,所以才有全诗结句的誓言。许多革命者遭到生活上的不幸,更激励自己投入革命。鲁迅也向许寿裳等人说过:婚姻的不幸,但使母亲有个陪伴,自己可以更无挂碍地投入革命活动。 许寿裳是本诗的第一位受赠者。他对本诗的理解,历来为注家所重视。他在1936年12月写的《怀旧》中,说《自题小像》是:“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1944年的《〈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许寿裳的说法是:“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全首写留学异邦所受刺激之深,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感,以及同胞如醉,不胜寂寞之感,末句则直抒怀抱,是其毕生实践之誓言。”从许寿裳的这两段话看,他对第一句的理解是比较含糊的。“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是什么刺激呢?“首句之神矢”是“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又和“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是什么关系呢?他都没有明说。我对于《自题小像》的解读,和许寿裳对首句的理解说不上有什么矛盾,而对第二、三、四句的理解可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采用多部著作中的重要,难懂的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圣经》上关于婚姻的话语、句子有哪些?_百度知道
《圣经》上关于婚姻的话语、句子有哪些?
格林多前书7:2
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
妻子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
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相情愿、暂时分房、为要专心祷告方可、以后仍要同房、免得撒但趁着你们情不自禁、引诱你们。
我说这话、原是准你们的、不是命你们的。
提摩太前书2:8
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争论或作疑惑〕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
只要有善行.这才与自称是敬 神的女人相宜。
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 耶和华 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其他3条回答
这篇文章里面有许多圣经的原则。
让婚姻始终是“三股拧成的绳子”
三股拧成的绳子,不容易拉断。——传道书4:12
耶和华上帝创造各种植物、动物之后,就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后来,上帝使亚当沉睡,并从他身上取了一根肋骨,再用这根肋骨为他造了一个完美的助手夏娃。亚当第一眼见到夏娃时就说:“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终于出现了。”(创世记1:27;2:18,21-23)耶和华认为夏娃跟亚当很匹配,于是安排他们结为夫妇,并赐福给他们。(创世记1:28;2:24)
2 令人遗憾的是,上帝亲自安排的第一桩婚姻很快就受到损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一个邪恶灵体欺骗夏娃,诱使她吃了上帝说不准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这个灵体后来叫做撒但。夏娃又给亚当吃,他也吃了。他们这样做等于反叛上帝,不承认上帝有权统...
参考资料:
“守望台”杂志
*** w08 9/15 第 20 页 第 20 段 让婚姻始终是“三股拧成的绳子” ***
希伯来书13:4,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1、有关的说明
神所设立 创2:18-24
人人要遵从 来13:4
永远的约 太19:6
二人成一体 太19:5
生养儿女 创1:27-28
直到死后方停止 罗7:2-3
得满足 箴5:18-19
以爱和顺服为基础 弗5:21-33
为基督所看中 约2:1-11
旧约律法中关于婚姻的条例 利20:10-21,民36:1-12;申25:5-10
新约圣经重申这个命令 太19:5,弗5:31
2、有关的禁例
近亲不可通婚 利18:6-18
不可犯奸淫 太5:32
不可与非信徒结合
旧约律法的记载 出34:15-16,申7:3-4
旧约圣经的例子 士16:4-21,
王上11:1-8,拉9:1-5、10-15,尼13:23-27
新约圣经的记载 林前7:12-16,林前7:39林后6:14-18
婚姻是永久的,不可分离
婚姻结合是终身的 太19:3-6、9,罗7:2-3,林前7:39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圣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描写秋天的诗句_百度知道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为您推荐:
其他12条回答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尽白花煞;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的
标题】:枫桥夜泊①
【作者】:张继
【格律】:七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
描写秋天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
参考资料:
描写秋天的诗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诗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历来是被用来形容《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子她是谁?_百度知道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历来是被用来形容《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子她是谁?
《柳絮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这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作者把它安排在这里,显然有他一定的道理。 在宝钗之前的几首《咏絮词》里,流露了太多的颓唐和伤感,因此轮到宝钗时她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于是她写了《临江仙 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 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的大意是:春风仿佛也能理解柳絮,将它均匀地飘散在白玉堂前。比起狂蜂乱蝶,似乎它显得更美。虽然可能随着流水逝去,或者委弃在尘土之中,但是不管落向哪里,它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别笑它无根无底,也别笑它轻微,兴许它还会被一阵好风送上青云之间呢。 《红楼梦》的诗词都有一定寓托,特别是有关人物的判词、诗词、联句、灯谜、酒令,无不跟人物的身份、气质乃至命运相关,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的手段之一。宝钗的这首《咏絮词》同样如此,“白玉堂”不用说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卷得均匀”也就是宝钗在这一特定环境里表现出来的“随分从时”、进退自如。持冷静豁达生活态度的宝钗,对贾府“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百态是了然于心的,也是有自己看法的。虽然她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女孩子,但她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首词一反前面几首的颓唐丧败,表现了宝钗性格中豁达、乐观的一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说就是宝钗对未来命运的祈祷和希翼,是她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许多人总是把这句话视作宝钗一心争当“宝二奶奶”的露骨表现,当成批判她的赖不掉的重要主据。这未免有失公允,未过于穿凿附会,不符合曹雪芹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创作意图。 封建时代的女子,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按照“三从四德”标准,她们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的幸福荣辱,全寄托在她们所依附的男人身上。薛宝钗是严格按照这种道德模式打造的淑女,她遵从的必然是这一法则。她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分从时”,只能把未来寄托在类似运气这样的“好风”之上,寄托在“好风”送上“青云”的美梦之上。 她们的“青云”是什么?说穿了就是想找个好丈夫,想有一个相对美满的婚姻。“夫荣妻贵”是她们理想的天国,是她们幸福的最高境界。照薛宝钗的身份、性格和她所受的教育,她是不可能婚姻自主的,是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丈夫的,因此在咏物的诗词中流露一下愿望,流露一下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是很平常的,是自然而然的。 至于贾宝玉,不见得就是薛宝钗心中理想的丈夫。这个“银样蜡枪头”的表弟,无心仕途不求上进,成天就知道在女孩子中间厮混,跟薛宝钗做人的要求、跟她衡量人的标准大相径庭。她和贾宝玉之间,有亲情,也有少男少女间相互的好感,但没有爱,她的心从未被这个男子撞出火花。她那种对身外之事淡然处之的人、把内心世界遮得严严实实的人、随分从时听天由命的人,是不可能去爱谁或选择谁来爱的。要她嫁给贾宝玉,她没有意见,要她嫁给冯紫英或者类似贾宝玉冯紫英这样家庭出身的公子哥儿,她同样不会反对。真是运气不好嫁了一个没出息的男人,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甚至对她烂用家庭暴力,她还是会默默忍受,按照她做人的原则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和睦长幼,尽好一个女人应尽的本分。 对薛宝钗来说,别说是攀上“宝二奶奶”宝座,就是奔到迎春那份上又能怎样?贾迎春已是上了“青云”的人,可她既没有给娘家带来保护,也没有能力挽救他们贾氏家族必然衰败的命运。她自己最后的结局,跟“随流水”“委芳尘”的柳絮相比又强多少呢? 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哪个女人在少女时代没有美好憧憬?哪一个女人没有生出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甜蜜梦想?今天凭一阵“好风”进入政界的、进入商界的,进入演艺圈进入文化界的女人比比皆是,对这些上了“青云”的女人,难道我们有资格对她们曾经的美梦和理想横加指责、无情批判吗? 《咏絮词》在《红楼梦》诗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薛宝钗的《咏絮词》,会有助于我们对她的理解,一定会把我们从对宝钗的固有看法中转变过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夏天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