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了个兼职 说晚上没公交回去就给出租车燃油补贴新闻补贴 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学校住 那给几份补贴

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大学找工作,而不太喜欢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摆街边早餐小吃摊等「短平快」项目?
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甚至是摆摊卖早餐小吃,现在普遍挣得钱都比一般上班族甚至基层公务员要多的多,可是为什么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这些行业,而是必须要上大学,找工作呢? 现在上了大学,大部分人还是挣得比不上我所说的出租车等岗位,相信家长也知道这些,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做这些小生意呢,这些来钱快啊,并且时间成本很小吧
按投票排序
490 个回答
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来。我们这些上学上舒服了的人,根本无法真正体会到终日奔波在外的那些出租车师傅,早饭摊点,饮食小店店主有多辛苦。我所在工作场所的附近有一条小路,因为一条路上都是早点摊与小饭馆,因此它被我们戏称为“美食街”。在那条路上来往久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小店大多数不是一成不换的,它们的流动性相当高。一两个月前是一个店主,一段时间后店铺就盘给另一个人了,许多人根本还没等到站住脚,就因经济或其他原因停手不做了。前几天在一个从河南来的夫妻店主开的小店里吃他们做的地方小吃,顺便聊了几句。听店主说,他们每天起来熬粥的时间大概是凌晨三点,五六点左右的时候熬好,开门出摊。因为不只卖一种粥,还要兼顾其他早点,包子,面点等等,由两个人来做的情况其实是相当累的。我没有问他们可以“下班”休息的时间,但注意到小店从早上到傍晚总是开着门,因此猜他们至少要等到晚饭后才能收摊回家。这类有简单门头的小店铺,因为店面租金也都是费用,因此店主们便舍不得多浪费一点时间,尽量在多一点的时间都开着门,免得常来的顾客转到了别家店铺,久了自己被市场淘汰掉。而另一个现象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在这条路上卖小吃的大都是外地人,或许是因为同类餐饮开在本地竞争会更激烈所以才转战他乡吧。东北菜馆的老板家在东北,成都小吃的店主操着的是一口正宗川味普通话,新疆拉面店全体店员都是新疆人... 陕西凉皮最初的那家经营者是陕西人,女店主与丈夫两人一起经营一个小店铺,几年前和她闲聊时得知,两人一年只能轮流回老家两次,一次在孩子暑假,一次是过年。孩子在老家那边读高中,跟着祖辈一起生活,平时根本无法和父母见面。他们背井离乡卖小吃挣的钱,除了在这边少许的生活花销,全部都寄回老家盖了房子抚养老人供孩子上学。我没见过她有丝毫的空闲时间,从周一到周日始终都在忙碌。或许这种忙碌真的能让她的孩子在老家过上舒适的日子,可对当下而言,自己的生活质量,是一点点都无法拥有的。写到这里想稍微跑题一下,除却那些自身就有招牌小吃的城市,为什么一般城市里的小吃常是外地人做的最好?在我居住的城市,生意最好且长久的两家米线馆与油炸串店都是在十多年前由南方人入驻开的,其中一家最初也只是小店铺,渐渐却通过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了全国连锁,甚至在其他周边城市也有许多模仿他们的存在。当地虽然也有如传奇般从巷口一家馄饨摊逐渐扩展而成的加盟连锁餐馆,规模却远不比前面说的外来客。外来小吃更能吸引人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些带着手艺到其他城市入驻的外地餐馆,在做生意的时候用的都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心态。他们当初或举家迁移或带着所有积蓄而来,做不好就几乎没有退路。而本地人,通常后路太多,当他们发觉经营小吃原来是那么苦那么累的一件事时,也就或只是选择蜗居一角,或另谋其他生路了。回到正题。当我们这些上班族可以因事请假的时候,这些小吃店主都在做什么呢?他们很可能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不给自己找可以请假的理由。因为哪怕只是少干一天,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会少一分,这一天的收入就完全是空白。而且你可以注意到,基本没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吃店能长久存活,热闹的饭店与小吃摊点大都是扎堆存在。作为一个存在于闹市的小型摊店,你有什么信心能保证自己的口味就一定优于其他小店,在你想偷懒不干的时候你的顾客还一定会等你,而不被其他店家拉拢走?学校附近的店铺生意也常在两极之间,开学季最热闹,而寒暑假时间基本都要靠熬,由修路与新旧舍区搬迁等诸多不可测外因造成的客流量波动也能在短期内拖垮一批小店,可合约期内的房租却从来不会少收一分。在城市管理不那么严格的阶段,除了小店还会多出来许多流动小摊。可最好的位置都是要靠极尽可能的早到与其他摊主争抢得来的。你稍微内敛一点温柔一点,就只能在最不起眼的位置摆摊了。别告诉我你没有见过两个摊主为了争一个好位置相互冷嘲热讽甚至打起来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还要时刻提防着城管,一旦不幸进入严查期... 整天提心吊胆不说,估计也是许久都不会有稳定收入。也曾与租车师傅交谈过,其中一个细节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司机用快的应用,就忍不住问他,用这个能帮你赚到更多钱吗?对方说,平常基本每天赚到一个标准就能心满意足了,但如果没达到心中的那个数字,会很焦虑的不断继续找客而放弃休息时间。用了应用之后,中午可以睡一小会儿了。用应用多拉到的客人多挣到的钱,正好是用一个午睡时间能抵过来的。所以说题主认为的“时间成本小”,“来钱快”的状况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做的事情很可能会比你能想象到的更有风险,更累。你也许确实见到过已经在某一处盘据了许多年的已经有十足口碑的小吃店铺,但那种店,大都起步早,也曾遭遇过各种困难时期却都坚持下来了。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意,大小都一样,它们背后的故事肯定都是你不曾去深入了解的。另从个人角度再补充一点,如果你拥有勤劳坚韧,能吃苦抗累,乐于思考等诸多品质,相信无论是开小吃店还是去寻求份普通工作都能做的很好。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例子都是相通的。而为了“来钱快”进入一个行业从事一件事情,你有很大比例不会有收获。因为初心是错的。当你考虑到自己做这行有哪些优势劣势,怎么才能比别人做的更好,怎么才能收获更多认可从而站住脚的时候,你才可能赢。可以设想,小吃摊店的门槛既然如此之低,为何还有许多店家却会突然关门或者转让大吉呢?因为竞争也同样激烈,也因为他们并不具备让自己长期赢利的坚持心与经营能力。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台词:“你这种年青人我见的多啦,懂一点武功就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其实走江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会武功,有很多东西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吧?又不耻去打劫,更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卖艺,你怎么生活?”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就是这一点半吊子的武功。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
大学生可以为了体面选择做白领,也可以为了挣钱选择做小摊贩;初中毕业生可以为了挣钱做小摊贩,可以为了挣钱做出租司机,可以为了挣钱开饭馆,也可以为了挣钱做包工头,但是很多有钱的初中毕业生终其一生都在懊悔因为没有读书从而过一种他们认为更体面的生活。要知道,有钱不一定成为生活的赢家,拥有自主选择权才能赢得主动。求赞!
摆过地摊的来回答这个题目。首先,摆地摊不是什么短平快项目。爹妈是摆地摊供我上学的。从小我跟着他们出摊,帮他们推着已经被过多的货物堆积到倾斜的三轮车,到高中及大学,我就帮着他们摆摊。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以往不同,过去人家提到摆摊,就是瞧不起,不象现在,好歹算个生意人。我父母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下乡,下岗,都碰上了,以前他们书读的再好也只能作废。第一次为了生计开始摆摊的时候,妈出去卖钥匙扣。现在她和我提起来这事,还是泪水在眼里打转,她说,她当时在路边,不敢抬起头看顾客,生怕遇到熟人,别人砍价,她也任由他人喊价,只想快点卖完就走。到现在,他们开店,赚的多了,但是以往这些难过,仍旧在心头,不是简单的看赚多少的。其次,上大学找工作还是做生意做出租车司机都是一种职业而已,谁也不会比谁高贵几分。社会的大环境认为有知识去做某些工作是浪费,爹妈教育做这些没出息没前途,浪费教育投入,都是借口。其实是自己的选择,有人是兴趣不在此,更多人是吃不起那个苦才干不了。其实有开店的知友,有店已经不苦了,网店什么的算很轻松了好吧。当你刮风下雨都只守护着货,生怕卖不出去;当你被突然断掉的绷紧货物的牛皮筋狠狠的在眼睛上打了一鞭子,眼睛肿的象鸭蛋,甚至你觉得会瞎掉的时候;当你因为三轮车及货物被偷,哭着骑着自行车在全市到处找的时候,你就知道现在有多轻松了。我也是因为作为女孩,始终体力不济,没有做这行,其实我很喜欢坐在摊子上看着偶尔驻足的客人,喜欢观察他们,也觉得和人交流很有意思。可能是和教育有关,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要求子女多会念书,也没有和我说过什么有知识能有出息,明明家里很缺钱,但是他们从来不为钱苦恼,也从来不曾对我灌输金钱至上论。他们对我明确提出的要求只是,不要被社会上的人带坏了。但是现在我渐渐明白,父母让我念书,是希望我成为更好的人。这个更好不是代表赚多少钱,有多少名望,是我能过得健康平安以及不会被生活的不顺利而打倒。所以,如果认为知识是用来换前途和钱的,那么摆摊和上大学真的一样,浪费。如果认为摆摊和上大学都不会影响知识带给你的快乐,那么摆摊和上大学找工作一样,不是必经之路,但是都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
现身说法。我就本科四年出来的,现在开两家饰品店。1本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是不是为了找工作,如果短平快赚得多,那么大学有无意义。2我认为读大学很重要,但是大学并不是为了找工作。大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为了让你结交四面八方来的不同背景的人,为了让你知道身边牛人很多,努力奋进才是。大学有很多益处。至于知识本身带来的力量却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强大,专业知识能够和工作直接挂钩的不算多。但是社会也会带来不同的课程,教会人脚踏实地,心平气和等等。3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做白领都是可以的。我毕业后拿到包括58同城在内的许多offer,还有沿海城市的教师编制.4中国人最怕邻居亲戚说:那个***读了研究生出来,现在在卖衣服哩。读书真的没用。所以要面子怕议论不勇敢没有本金输不起(入市有风险)的大学生是不应该创业的。。尽管现在烧烤和炸臭豆腐真的很赚钱。我开店时刚毕业毫无积蓄,父母觉得丢人不肯支持,只能找大学同学拼凑,还好现在全部还清,父母对我这两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对他们的关心很是认同。再也不为我的前途各种安排打算了。我们都轻松多了5选择自己要的,没有谁好谁不对。你想成为职场精英要从白领开始熬,你想成为安逸的局长就从苦逼的基层公务员开始忍,你想快速积累财富改善父母的生活品质(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当然是可以开店。学习永远都没有错,不管是在学校学,公司学还是社会中学,除了谋生之外还要抬头看看高一点的更令人期待的地方。
有很多人没有上大学,就去菜场卖菜了。而且卖得喜欢得不得了,碰到大学生也会打打招呼“买房了吗?”“房子有多大”“一年赚多少钱,有几十万吗”“你们收入稳定啊,压力小啊”脸上带着笑容,坐在土豪才会开的卡宴里,假惺惺地叹口气“帮我想想办法啊,现在做什么生意好啊”--大学生知道他的虚情假意,一般也不搭理。--“你知道上海交大吗?怎么走啊,在哪条路上,我要去读个MBA”--大学生有点胸闷,于是上知乎来回答:“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大学找工作,而不太喜欢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摆街边早餐小吃摊等短平快项目”。答案很简单,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样通过开小店也能每年干到上千万。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通过开小店也能每年干到上千万的概率太低,以自己去干,可能性还在概率之下。所以,算了,还是不去挤那个独木桥了。上大学吧,考研吧,比那个简单多了。即使中途不幸失业了,也还有再就业的机会。(现在商务社交这么发达,还愁工作找不到)总比去那个开着小店一年十万也挣不到一辈子总是个瞎折腾的小店主强。
本答案为完全的个人经验和原创研究,不具备任何权威性,无任何参考资料,仅供参考。计划经济时代的流毒在计划经济时代,正经的工作是工人农民。80-90年代出现的个体户在初期都是被体制嫌弃的人才出来做,比如在西北,最早很多菜市场里面很多劳改犯。他们是被体制抛弃的,当时社会中最低层的人才去做个体户。这个可能是个身份标签,后来所有的个体户都有一些大概的相似之处:低学历,对卫生,对细节管理的较差,最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叫做不讲究。于是,这个群体就逐渐开始被不断强化,愿意做小生意的人往往都是在学业上不怎么样的人。然后,相对知识掌握较好的阶层就越来越不愿意加入这个阶层。于是产生了阶级分化。个体餐饮业里的那些服务人员也受到这个影响,尤其是在北方。这些年轻人普遍消沉,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流动性大。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个体户,其实他们还好,题主说的另外一部分人就可以叫做小商小贩了,这从80年代我记事开始,就一直是被政府边缘化的对象。边缘化还是好听的,说难听点就是被专政对象。政治地位低下一群被体制遗弃,被主流边缘化的人,组成了中国经济领域最微观的个体经营者。这些人的政治存在感很差,城管来了折腾他们,拆迁来了他们倒霉,遇到工商税务,公安消防,他们都得倒霉。所以这些人的财富,有时候不那么安全的,并不像楼主说的那么短平快。工作给我们的东西,其实不仅仅是钱。比如在中国,长得好的妓女的收入实际上不低,但是做妓女的人群太差,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经常被黑社会等其他势力欺压。而且自己过的也不怎么好。在国内,有经验的建筑工的日薪已经接近300元每天。比起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高出很多,但是有人愿意做么。很少,因为那个群体很差劲。在韩国,路边修个管线,需要挖开路面,来的直接就是小型挖掘机。没有工人拿着锹去挖。在中国呢。有时候反倒是建筑工的层次太差,培训成本高,所以虽然建筑工人已经很贵了,但是工程机械的应用比例还是很低。对于我们这些白领来说,在怎么说,我们有五险一金,每周至少是单休。犯错误也不至于打骂体罚。这些其实都是职业,提供给我们的另外的东西——保障也好,尊严也罢。就这些了。风险承受力差最后,稳定。上面说了个体户的财富其实不怎么安全。除了来自政策,或者其他利益群体的折腾之外,个体户的生意不稳定,做不好的时候亏钱是常有的事情。而我们这些小白领,如果想买房子,背个20年的房贷,或者借个几万的信用卡我们是能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很强,这家公司倒了,我换个公司没准还涨工资呢。但是那些个体户的感觉就不是这样了,一旦生意不好,或者是遇到政策压力,被关张。可能下个月的房租都是问题。更别说贷款消费了。
看到有人说知乎上没人可以解这个题,做为一个大学毕业,摆过地摊,开过小旅馆奋斗青年过来说两句话,力求客观公证。首先不去做这个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做。很多人谈论起来这个就说是面子的问题,屁面子,当你都生活不下去的时候说你还有面子,你问你自己你信吗?开着汽车过万收入的地摊摊主与一个骑着自行车穿着廉价西装月入一两千的屌丝做对比,谁比谁更没有面子?不用我回答,其实大家都知道。所以很多人不去摆地摊和做小生意,不是因为面子问题,是因为入门,很多人根本就入不了门。在这里我说一个我同学的故事,当时上着班,月收入四千多,感觉生活有压力,想给自己找个兼职,于是想起来晚上去练摊,刚开始是卖牛仔裤,干了不到五天,把货都送给了同学穿,然后开始卖小饰品,就是女孩特别喜欢的那种脑残的东西,又不好意思干了不到帮个月又换了,这次把自己的车改装卖起来DV了,可是很不好意思,经历过三次的尝试后他的兼职创业计划搁浅了。有一句话说的是:是金子在那里都会发光。今天我要说的是:是狗屎到那里都成不了元宝。第二,小生意也是一个技术活,不要以为只是单纯的体力。这个怎么说呢,我再来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等我朋友的故事讲完以后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因为自己摆地摊所以接触的这方面人比较多,尤其是上过大学以后的地摊摊主),认识他的时候他在做一款工艺品(具体不介绍了,省的说做广告)。一个月收入两万多,并且发展了很多的下线,找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给他做兼职,每个星期早上把货送过去,晚上把货收回来,然后计算给学生提成。而他自己,在火车站的行人街占有一个摊位,我曾经问过他你都有那么多下线了为什么不好好管理管理呢,还自己这么辛苦的摆地摊。他说: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最先发现好销的产品。相信,很多大学毕业生开始摆地摊的时候都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发展壮大之类的,我只想说,与这位朋友相比,你狗屁都不是。“我的客户群主要是大学生,现在大学生网购又很厉害,所以我的产品选择就得根据这个特点来定,第一,不适合长途邮寄的(易碎品),第二价格不能高于十元的,最好是十元两个的(他们花不来去网上购买,产品售价还没有邮费高呢)”
所以,小生意也有大学问。第三,辛苦,关于这一点,二楼已经说了很多了,我就不多说了。一句话带过,我摆地摊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自己没有车,每天用拉车拉着货从火车站到大学城坐公交,有时候太晚了没有公交车的时候就会打的到最近的一个夜班车站点换乘。要知道,他那个小拉车上的东西足有一百斤的重量,有时候还难免要遭受公交车司机的白眼。讲了一个失败的例子,一个成功的例子,只是想告诉大家,不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去干这些小生意,是他们压根就干不下来。试问,如果有一个月收入5万的地摊生意,你敢说你会拒绝?所以说,不要讲狗屁的面子问题了,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二三流学校的毕业生,啃老难道就不丢人?今天先回答到这里,如果有点赞的就把自己的经历摆地摊的经历写出来,随便说点自己做地摊经营的心得。完全客观的记录,拒绝意淫。==============================================================打开了好几次,想补充都没有补充原来想的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摆地摊的一些经验和技巧,但是后来考虑到知乎上的人应该不会对这些感兴趣吧?但是不补充又觉得对不起大家其实,有很多回答里面说的一个观点很对:大学不愿意去干摆地摊,是因为没有奔头。看不到希望。你参加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薪酬是曾递增的。但是做小生意呢?一年赚多少钱,就是一个瓶颈了,没有办法突破。但是我想说,这些人肯定没有办摆过地摊或者做过小生意。PS,就算做了,也是因为找职业的发展道路上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工作才去被动的做的。你连工作都找不到,然后过来摆地摊,你以为地摊门槛真那么低?我是10年开始了摆地摊,当时要创业,缺乏资金,想找一个短平快的项目。就去大学城考察,最后确定摆地摊比较赚钱,搞的好了,绝对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于是开始研究地摊和学生的消费情况。大学生嘛,除了一些富二,就是屌丝。咱不是富二无法了解富二的心理,所以,选择了做屌丝生意。但是屌丝购买东西的追求是什么?大家好好研究研究小米手机就知道了屌丝追求的是性价比,追求的是便宜的名牌(名牌不一定全部都是奢饰品哦)。所以,我就采取了和其他地摊的分割,一定做出来气势,做出来品牌的感觉。他们摆地摊晚上直接在大路边,我在路边尝试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其实可以给学校的保安交点钱进学校的。于是,从此我摆脱了路边地摊,进而专供学校。进学校,造声势,搞名牌。开始招兼职的学生(因为学校只会周六周日让进去),卖东西的时候,全部统一服装,挂胸牌,帐篷桌子全部统一风格……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最主要的是广告语:某某进学校,乱七八糟总有你需要。价格低,质量好,屌丝追求女神的法宝…………等等,当时做了很多广告语。货物摆放绝对是整洁的,走的时候一定是把卫生给清理干净的。ps,有很多也进学校摆地摊的人走了以后,留下那么多的垃圾,看着就恶心。这样两天下来,收入蛮可观的。但是,一个星期只有两天,怎么办?我当然想天天有钱赚了。于是,我就开始找周五到周六可以进去摆的学校,最后找到了两家。但是这样仍然满足不了我的欲望,还是感觉积累的太慢了,因为我后边还有一个公司要养活(已经注册,因为投资临时推出而搁浅了,但是每个月我还是找着代帐公司给报税)。所以最后我又想起来一个招数就是开分摊。然后我就开始找学生做兼职,每天给100块钱底薪,超过销售额有百分之一的提成。有一个星期天,大学城的八所学校,几乎全部都上了我的摊子。感觉很不错。但是问题来了,因为我选择的都是一些耐用品及工艺品,这就造成了,你在一个学校最多卖三个星期,即六天。过去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的销售额了。于是,开始思考产品的变形。当然了,关于产品的选择,我有一个界限:总价不能超过十块钱。因为,大学生网购很厉害,超过十块钱的东西一般都会从网上购买了,而我不超过十块钱,利润再大也不会比快递费大,这些东西网店一般也不会包邮。所以,他们也划不来去网上购买。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目前又在大学城接手了一个旅馆,让家里老人给招呼着。自己地摊生意也越来越顺手,老婆又去参加工作了。我也回到公司的运作当中。赚的钱都给员工们开了工资。我不知道自己的公司命运最终结果,但是我知道我这样做着蛮开心的。=============================================================摆地摊没有意义,和摆地摊有没有出息,能不能做成事,不在于摆地摊本身,而在于你摆地摊的目的。如果你和我们公司前一段时间开除的一个员工一样,仅仅是把工作(摆地摊)当成赚钱的一个方式,并且你还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那你肯定搞不好,你也不会看的起摆地摊。但是问题来了,就算你工作了,你这样的态度就会被人看得起或者能有更大的机会?经历过的事情越多,就越相信真的没有什么行业之分,对于同一个人来说。有人说了,银行系统或者IT行业,肯定和摆地摊有出入,对我承认行业有区分,但是对于你来说有区别吗?如果你能在IT行业呼风唤雨,你仍然可以用你的思维和创意把地摊搞的红红火火。IT行业吃不上饭的也大有人在。我不相信,行业与行业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区别在于你的态度和兴趣。
来我们算一算账,为求好算每月都算三十天:鉴于广大无头像人士纷纷表示我举例工资太高那就砍些算好了。1、普通本科毕业生工作第三年,在京工资年薪六万,工作时间朝十晚六就算八小时。按照一般公司的计算方法,每月算22个工作日,那么折合每小时薪水28元。(但我必须说一句事实上这是我身边所有人本科毕业在京第一份工作的水平)2、普通本科在校实习生,现在北京的价码一般是一百块一天八小时,折合每小时12.5元。3、我家小区门口开小饭馆的安徽一家三口,月纯利约两万元,平日全勤,三个人三班倒(每日总耗费工时48个),折合每工时13.88元。4、北京的哥月均纯利润五千元左右,每日出勤十二小时,基本平日全勤,折合每工时也是13.88元。5、西单五道口等地服装店站店小妹每月两千八,早十点到晚十点月休四天,折每工时8.97元。这个对比中其实应该至少是五围对比:薪资、工时时长、社会接受度、潜在发展、福利与稳定水平。但我懒,大家根据五围自己脑补吧。至于隐形的站着还是坐着,动嘴皮子手指头还是扛菜杀鸡看人脸色,简直都不用继续算了。----------------------------------------------------------------------题外话在我们戏剧学院,有种论点叫做浓度论。即:某件事在第一天,浓度就是100%;第二天就是50%……依此类推。跳出戏剧的舞台……假设诸君是22岁本科毕业开始工作,那么第一天,第一个月的工作表现,就会成为你职业生涯(至少是在这个公司)的原料。之后能勾兑出多少,兑出什么品质的酒,必须参看原液的质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暂缓勾兑,继续发酵和酿造的过程(譬如读博)。但拿水兑水,最终怎么也都是水;一把粮食加上水,可以熬粥;唯有经过精密考量的酿造,才能以一把粮食酿出绵延不绝的酒。喵哈哈。
“中国生存”游戏有很多模式 :——含着金钥匙或红头章出生的人,这是gm啊,最不济也是攻略在手,万事无忧。——普通人选择“上大学找工作”是中国生存的easy模式呀,看看书,考考试,进了大学,你就轻而易举战胜大多数人呀。骚年,多简单呀,你什么都不用考虑啊。难道没有听说,很多大叔后悔没好好学习吗?相比于生活的各种艰辛和社会的各种险恶,大学,弱爆了好吗?——小商小贩司机等,清一色的hard模式呀,不信?我管你信不信,反正选择这个模式的都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于马云马化腾这些现在牛逼闪闪的人,那正儿八经是nightmare模式啊……估计其本人都无法直面曾经走过的道路。——最终,无论选择那种模式,都有通关的可能性,马云他们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社会阶层逐渐固化,有些模式想选都慢慢无法选择了,骚年能上大学就先上大学,再开馆子也不迟啊,再说,中国的大学再垃圾,现在也有提升游戏角色属性的价值啊……
因为我们从小,就能听到老师或者家长这么说:“不好好学习,你就只能像隔壁阿X起早贪黑开出租去!/楼上阿Y买杂货去!/街上大妈扫地去!”其实我想说,这种思想,从我们对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成功还没有开始产生辨识能力的时候就被灌输的。大多数人就这么从来都不反抗地接受了,而仅有少部分人可能意识到,各行各业的认真工作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匠人精神,大概就是手工/体力劳动者所应追求的。看过寿司之神纪录片的人,大概能明白。就算是经营一家只有十个座位的寿司店,从原料加工到客户服务各个方面做到极致,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如何,我只知道,看到的两个儿子,对做寿司的父亲无比崇敬和骄傲,并且把这种极致认真的精神传承下去。你能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是如何吗?特别是我们要抛开这样功利的意识——小野二郎的寿司店贵得天理不容所以他好有钱所以他很成功。再看看其他并不那么有钱,也许放在我们周围,会觉得似乎很不知“上进”的例子。在梁文道的《味道》里面,我记得他记录了这么一家百年老店(记得不太清晰,回去翻翻书),位于“聪明的一休”当和尚的安国禅寺附近,梁文道去到这家已经传承了600多年的小吃店,吃到味道绝对正宗的小吃,他听这家店的老板说:”隔壁的XX(忘记是啥吃的了)已经不正宗啦,前不久还手了“(日本的家庭产业信奉”传最好的徒弟“,而不是传男不传女这么粗暴),梁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店主给的答案是“啊,大概一百多年前吧,传给外人了。“ 由此想到,现在国内那些号称“百年老店”的东西,呵呵。那家店很出名,但是没有开连锁,没有搞品牌加盟,也没有所谓的”资本运作“,老板依然在山里兢兢业业做着小吃,没有搞上市买别墅开跑车,如果,国内现在还有这样的老店,大家会不会觉得这样的老板很傻?看到上面的答案,忍不住叹气,大家根深蒂固地认为,上大学找工作就能工作得体面,不用风吹雨晒。而第二种人”活得潇洒“,换言之就是个闲人。希望将来的孩子们,和母亲走在大街上,不会听到”再不好好学习,就会像那边扫大街的一样“,而是“环卫工人很辛苦, 不要乱扔垃圾。”说不定,我们城市变得更加干净的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在学校里成绩不好,不会听到老师说”你小子将来只能去念职高当焊工!”,而是“你虽然文章写不好,但是手很巧,脑袋里装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后好好找个师傅,学个手艺活,将来说不定会成为了不起的设计师。”说不定,这个孩子不再感到自卑,职高里的学生也不再被人认为不如大学生。或者将来,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去开小店卖农产品,财经大学的学生到乡下去开农场这些事情都不再是奇闻异事。或者将来,人们不会在听到”百余村民移民澳大利亚,凭电焊技术获得当地绿卡“这样的新闻之后直呼“惊呆了”。
我会告诉你?我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
我其实不想当康复师,我想开挖掘机。当年暑假去我爸的工地开了一个月,哪特么才是男人应该做的。
其实好多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坐办公室的可以选择摆小摊,反之还有那么容易吗?所以无非是让自己有更多选择,而不是被迫。
从小我妈就和我说:“你要好好读书,有智吃智,无智吃力。”读大学进公司,属于吃智;开出租车做小生意属于吃力。吃智和吃力,没有明显的优异,无论选择那条路,不辛苦努力,是不会有回报的,虽然即便你很辛苦很努力,也不见得有回报,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另外,开出租车,做小本生意也未必就如你所想象的那般赚钱,做生意很辛苦,做倒闭的,多的去了,开出租车交份子钱,一月到手的没多少的也很多。地球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零风险,但百分百高收益的。因此,选择适合你的就好。至于,你问为什么,无非有几种原因:1、长期的社会实践,让人们主动的趋利避害,相对于没有保障的个体经营者,至少进公司有人帮你缴社保、公积金。2、长期的社会舆论,让人们认为吃力相比吃智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家长总希望孩子的生活是平稳的,而不是充满挑战或者不可知的。3、长期的教育,让人们认为坐办公室相对在外面迎风冒雪辛苦劳作是高尚的。
知乎的用户构成答不了这题
开玩笑,开出租车的师傅开了十几年的车了赚多少钱,你在一家公司干十几年赚多少钱。问过一个师傅说用打车软件好的人一个月能6,7k,211研究生毕业工资就这个数,你说谁划算。开小店,开早餐摊,风险远远大于你大学毕业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其实我觉得互联网创业也就相当于开小店了。为什么让你读书,你读书了别人没读,你就有竞争力,为什么,因为你掌握了大学里才能学到的技术和知识而别人没有,所以你能做的工作这个地球上能做的人就少,你的价值就高。开小店高中毕业就能做,这个地球上只要是四肢健全头脑不用发达都能做,而你的竞争力又在哪?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楼上也有不少有趣的回答。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在古时候上可能没有比中国人更加自由更加不强调阶级的他国人民了。我们自唐以后就不存在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大门第大贵族了。穷苦人家的书生通过科举就能称为官员,而这种传承一般也就三四代就被后来的穷苦人家的书生取代了。所以中国便形成了一种通过流品区分人的习惯。三教九流,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的职业为尊,比如官,有的职业为卑,比如商或者吏。而这种流品区分尊卑的习惯也一直被延续了下来。虽然商人不再显得卑微,但是随着经济和文明发展的,自古固有的这种流品观念被重新洗牌和延续。比如,我国人天然的认为大财阀地位较尊贵,而小商贩则地位较卑微。大明星的地位较尊贵,而群众演员的地位较卑微。名校教授的地位较尊贵而小学代课老师的地位较卑微。但是所不同的是,古代我们通过权力资源的多少去区分不同的流品,然后给予职业尊卑的评价。今天我们通过权力资源和物质财富的双重标准去区分不同的流品。假如这个职业有钱又有权力资源,那为最上等流品,你从事这个职业,或者将来定会发展到这个高度,家人喜之,自己也荣光。假如这个职业有钱而无权或者有权力而无钱,则次之。最后,无权力资源且薪水微薄则是最下等流品,也是家长最不愿意孩子从事的职业。最后再提及一点,因为我们农耕民族的特性,所以往往对于权力的认可要大于金钱。正如在“纸牌屋”里的一段话Money is the McMansion in Sarasota that starts falling apart after ten years. Power is the old stone building that stands for centuries. 正如在古时候需要通过科举来进入一样。上大学,就是进入那些大家都认为尊贵的流品的最必要的一步。
“难念的经”
千篇一律的工作是极其繁琐而且难熬的。既消磨人的意志,又腐化人的思想。长期的基层工作会逐渐养成市井之气,戏剧化场景里或许会很新鲜,但现实中统称为俗。
中国长久以来读书的目的是考取功名,题主所说的工作都叫作“下九流”,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的,所以回到了“读书”——“考功名”的循环。
其实读书最大的作用是避免庸俗,明进退,知荣辱(对于目前的中国教育等于0),不是要脱俗,而是免于落得俗套。不是抱怨身边的人,身边的社会,不会埋怨自己年轻时冲动的选择,以一颗积极的心去面对生活。
读书,是让“经”不那么的难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租车燃油补贴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