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最最下贱母畜为人所使多病痟瘦无所依怙

  本帖因为只谈及大乘经典的负面,可能会伤及大乘佛教徒的宗教情感,请慎入。  图中所示佛棍请绕道,点击右上叉叉,不要贴标签,扣帽子,明嘲暗讽,恶毒诅咒。  
楼主发言:17次 发图:
  大乘经典荒谬之小集  在读阿含之前,我也读过一些大乘经典,本以为该一刀两断(实际上我也忘得差不过了),但在网上看到有人发了张贴《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又勾起了我对大乘经典的回忆,所以汇成此贴,为防断章取义,原帖经文皆对照《乾隆大藏经》,观澜而索源,进行删补。
  条件简单 实践无效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如来赞叹品第六  “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  “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即今之大悲咒也)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  卷第七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罗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金刚顶经  唐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之三  “则结忿怒拳摧萨埵金刚印。随意金刚语(即默诵)。诵大乘现证百字真言。则阿尾舍(神鬼附身)。才阿尾舍已。则发生微妙智。由此知他心。悟他心。于一切事知三世。其心则得坚固。于一切如来教中。悉除一切苦恼。离一切诸恶趣。于一切有情。无沮坏。一切如来加持。一切悉地现前得未曾有。生喜悦安乐悦意。由此安乐等。或成就三摩地。或陀罗尼门。或一切意愿。皆得满足。”  苏悉地羯罗经  唐中天竺三藏法师输迦婆罗译  真言相分第二  “此苏悉地经。若有持诵余真法言不成就者。当令兼持此经。根本真言。即当速成诸真言之法。于三部中。此经为主。亦能成办一切事。”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三  “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
  鄙视小乘 打击正教  金刚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  维摩诘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不思议品第六  “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菩萨所得诸深智慧,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等译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第七远行地  “菩萨亦如是。住远行地。善根转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诅咒恫吓
语言恶毒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譬喻品第三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影[乞+頁]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 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 受斯罪报。  若作骆驼, 或生中驴, 身常负重, 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作野干, 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 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 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 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 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 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 之所唼食,  昼夜受苦, 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诸根闇钝, 矬陋挛躄, 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 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 鬼魅所著;  贫穷下贱, 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 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 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 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 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 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 横罗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著我见, 增益瞋恚,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三  “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人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生生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隟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患饥渴。”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返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自焚燃指 狂热可怖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序品第一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  “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何经第一 妄语矛盾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六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未曾有也。当知即是无上良医,最尊最胜,众经中王。”
  若有谬误,可以讨论,无端恶语,滚出此贴。  创建了一个学习阿含和汇集资料的QQ群 阿含学人
群简介:本群以南北对读为基础,以杂阿含修多罗部分为宗要,依次研读杂、中、长、增一含。
  @牛头君 1楼
11:20:00  大乘经典荒谬之小集  在读阿含之前,我也读过一些大乘经典,本以为该一刀两断(实际上我也忘得差不过了),   -----------------------------  打字错误 “差不过”实为“差不多”
  @牛头君 6楼
11:23:00  何经第一 妄语矛盾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六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未曾有也。当知即是无上良医,最尊最胜,众经中王。”  -----------------------------  此处有所脱漏  金光明最胜王经  唐三藏沙门义净奉制译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所谓微妙金光明,诸经中王最第一。”
  南京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中心!    《为啥定都南京的王朝大部分都那么寒掺?不祥之都啊~》
  南京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中心!    《为啥定都南京的王朝大部分都那么寒掺?不祥之都啊~》  
  建议楼主再去仔细研究一下佛教的权实之辩。  佛经中有好多不过是权说,楼主若非要以至理去审视它,它肯定有问题。  事实上,所有佛经也不过是权说而已。佛曾说,未曾说一法,何故,就是因为所说法,不过是权法,而不是定法,实法。  尽信法不如无法。就好比指月之喻,目的是月,法不过是某种借以达到月的工具,它可以是一个手指,可以是一道光,可以是一个眼神,如果执着于这些工具,老是在这些工具里转,反而把月(目的)抛到一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tophappy1 13楼
11:19:00  -----------------------------  你说:建议楼主再去仔细研究一下佛教的权实之辩。  佛经中有好多不过是权说,楼主若非要以至理去审视它,它肯定有问题。  我说:权实之说本来就多为判教之用,各家之解说颇有异同,其中天台宗判教应用得最多,其谬误处我在帖子《阿含初探》之谈谈五时判教中已说了,对于这种“中国特色”不看也罢(并无鄙视祖师意,毕竟有历史局限,只是认为释尊说法才可凭据,祖师只是参考),至于佛语,虽有善巧方便,随机而教,但绝对不会妄语,前后矛盾,请再仔细看本帖,我贴中经文已经不是了义与否,而是真假问题。  你说:事实上,所有佛经也不过是权说而已。佛曾说,未曾说一法,何故,就是因为所说法,不过是权法,而不是定法,实法。  尽信法不如无法。就好比指月之喻,目的是月,法不过是某种借以达到月的工具,它可以是一个手指,可以是一道光,可以是一个眼神,如果执着于这些工具,老是在这些工具里转,反而把月(目的)抛到一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说:“未说一法”这种说法实在是毁灭佛经,阿含中已有破斥,北传杂阿含982经“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我能于法略说、广说,但知者难。」 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愿世尊略说、广说法说,于法实有解知者。」”对应南传增支部3集33经“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这么说:「舍利弗!不论我以简要教导法,舍利弗!或我以广说教导法,舍利弗!或我以简要与广说教导法,已了知者难得。」 「世尊!这正是时候,善逝!这正是时候,凡世尊以简要教导法,或以广说教导法,或以简要与广说教导法,必将有了知法者。」 ”“尽信法不如无法”这种否定驾驶飞机的技术,又想开飞机上天,稍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其谬误了,就连阿罗汉(阿罗汉的境界问题我在其他两贴都有谈到)也不能抛弃驾驶飞机的技术,何况是我等凡夫,北传杂阿含259经“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对应南传相应部22相应122经“「而,舍利弗学友!阿罗汉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什么法?」「拘絺罗学友!阿罗汉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 学友!阿罗汉不再有更进一步应作的,或对已作的增加[什么],但当这些法已修习、已多修习时,当生导向乐的住处,以及正念与正知。」 ”我等凡夫还是踏实读经,依经而行,莫要妄想了。  PS:理行二入 缺一不可 只懂佛理而不修行 这是学者 只修行不懂佛理 那是外道(辟支佛除外) 你有风度,没有如一般佛棍上来就像疯狗一阵乱咬,回复若引起你不愉,见谅。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作者都是你说我抄,大小法师这么抄,居士们也这么抄,甚至连教授和佛学大师也这么说,就这样的,你说我说,竟然就把佛经的史实改变了,让大家都深信这种说法是真的。为使有心的读者可以继续研究,笔者从书架上找到了二十个有关早期佛经结集的记载,胪列于后。(注一)  以下的这段话,是笔者是从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抄下来的,笔者会在此提出,那是因为圣严法师在所著的书中强调自己闭关六年,而且曾把《大正新修大藏经》和《卍字大藏》经都看过了,而且他也强调《四阿含经》很重要,是佛学的基础;所以他当年是一面看,一面记的。结果,他竟然把记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历史记漏了,却把一些早期的法师所伪造的正史,抄进了自己的大作中;他这样一抄,就让很多没有阅过佛经的小作家们,也以为圣严法师所说的是正史,也就你抄我抄了!不可否认的,圣严法师的说法,不是始作俑者,但因为他在佛教界太出名了,也是很会批评基督信仰的法师,因此。笔者就以他的书为例,引出来讨论,然后,再把佛经中的正史详记于后,使一些有心想书写佛教史的人能小心!以下是笔者从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P.66-67.法鼓文化1999,所抄出:  「结集有等诵或会诵之义,即是于众中推出精于法及律者,循着上座比丘迦叶的发问,而诵出各自曾经闻佛说过的经律,再由大家审定。文句既定,次第编辑,便成为最早定本的圣典。  因于佛初入灭,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  当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之后,因而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的大会。因此,当迦叶办完了佛陀的涅槃事谊,许多国王正在争着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时,他便采取更有意义的行动。  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迦叶尊者自佛涅槃地赶至王舍城,由于阿闍世王的外护,即在毗婆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筑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雨安居处,在此安居期间,自第二个月开始,一连七个月(北传谓三个月)从事结集的工作,首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法藏,此即称为『五百集法毗尼』,或称『王舍城结集』又名第一结集。」  不可否认的,圣严法师在写此文时,也曾引说:「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显出他的写出是有根有据,但问题是他自诩曾详细的读过两套大藏经,而这两套《大藏经》却都明记着另一故事,也是同一时候所发生的事,而且也都是在讲述第一次的结集,但参加的人数却不一样,而且更戏剧化,有可能因为阿难在这一次的事件中驳斥了释迦牟尼的话,使得后代的法师们,不得不放弃这段史实;也有可能后代的法师为要容让一些虚假的佛经,使佛经看起来更浩瀚,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所以法师就改造历史。  圣严法师曾表明他是读过两套佛经的人,而且一面看,一面记写,像这么重要的事件,一是出于佛经明记,一是出于钖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记录,他竟舍弃佛经,而取钖兰《大史》第三章所传,就让人感到不解,显出圣严法师对佛经的信任度不够。一个拥有法师头衔,有责任对佛法拥护的人,竟然会丢弃佛经的记载,而取旁说代替,就让人感到错愕了!笔者很不解,为何圣严法师明知在佛经中有第一次结集的记载,却要丢弃它,反而去相信这些旁说(历史上的传说)。笔者很想知道圣严法师对此的解释,并想知道为什么法师可以丢弃佛经?若可以,则佛法僧还是三宝吗?  为使读者明白佛经中的结集,笔者把它引出于下,相信读者可以从佛经的记载中看到很戏剧化的演出,可以看到大迦叶对阿难的责难,更可以看到阿难不只反驳了大迦叶的责难,也指出了释迦牟尼做错了事,他指出,如果他请释迦牟尼多留一大劫,这样弥勒又怎能下生而成佛?从阿难的反驳,显出阿难的超越,从佛理的认知,他不只超越了大迦叶,也超越了释迦牟尼。或许就因为这缘故,使后代的法师舍弃这段信史;也有可能早期的法师们故意舍弃这记录,使佛书上所说的四次结集可以代替第一次的结集,使一些后期的「佛学五种人说」(注二),可以堂堂正正的被纳入佛经中。  以下是佛经中的最初结集,从这段佛经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真正的佛经只有四阿含,而且在初期就笔之于书。显出后代的说法都是伪作!  「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共议。阿难随佛最久,于佛最亲,佛所教化,施为弘摸。阿难贯心无微不照。可受阿难法律,委典载之竹帛。比丘僧议:『阿难白衣,恐有贪心,隐藏妙语,不肯尽宣。』比丘僧曰:『当诡取之,设一高处诸圣上会,以比丘僧,以慈诘问三上下。因问经要,可得诚实。』鸠夷国王,立佛宗庙,精房禅室,凡有三千,诸比丘处其中。诵经坐禅,王谴大臣名摩南,将兵三千,宿卫佛庙。大迦叶和阿那律,共报比丘僧:『佛经结律,名四阿含,阿难从佛,独为亲密,佛以众生淫佚无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远正,作一阿含;不孝二亲,远贤不宗受佛恩,不惟上报,作一阿含』。沙门众曰:『唯阿难知夫四阿含,当由阿难出。』大迦叶曰:『阿难白衣,恐有贪意,不尽出经。』众比丘曰:『可以前事结责阿难,当上阿难着于高床,诸贤者众目下问经。』  佥曰:『善哉!诚合大宜直事沙门。』即会圣众,逐阿难出,圣众皆坐,复命阿难令疾进。进为圣众稽首作礼。得应真者,皆坐如旧。未得者皆起,直事沙门,令之升坐中央高座。阿难辞曰:『非吾座也。』圣众佥曰:『以佛经故尊尔于彼,从受佛之上法。』阿难乃坐。贤众问之------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出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宇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因相约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净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优婆塞戒有五,优婆夷戒有十。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转相教化千岁。」(注三)
  像以下的说法虽类似,但却更精彩。阿难二下三上高座。也明说为何会分别写四阿含之原因。以下是佛经的说法:  「至九十日,大迦叶、阿那律、众比丘,会共议,佛十二部经,有四阿含,独阿难侍佛久,佛之所说,阿难志讽当从书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贪心。欲持旧事诘责阿难,与设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诚实。皆言大善!众会座定,直事比丘,逐阿难出,须臾又请。阿难入礼众僧。未得道者。皆为之起。直事比丘,处着中央高座。于是让言,此非阿难座。众比丘言:『用佛经故,汝处高座,欲有所问。』阿难就座。众僧问:汝有大过,宁自知不?昔者佛言:阎浮提乐,汝不对?直事比丘&束力&阿难下。即下对言:『佛为不得自在,当须我言耶。』众僧默然。直事比丘又令阿难上,众复问曰:  『佛为汝说:得四禅足者,可止一劫有余,汝何以嘿?』阿难下言:『佛说弥勒,当下作佛,始入法者,应从彼成。设自留者如弥勒何?』又嘿煞。阿难心怖,众比丘言:『贤者当如法意具说佛经。』对曰:『唯然!』如是三上。阿难最后上言:『闻如是:一时。』座中未得道者,皆垂泣言:『佛适说经。今何以疾?』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僧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作,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注四)  从以上的两个记录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佛经应只有《四阿含经》而已。也就是现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及第二册。笔者很好奇的想知道,佛教单单在台湾就有超过一万名的法师;在大陆应有更多法师;若再加上香港,也应有很多。这些法师都自命是佛法的维护者,也是佛法的传扬者。为什么在面对佛教这么重大的事件,他们竟然个个都变成了不敢开口讲实话的人?  笔者在本文所记,只是把自己在佛经所看到的事实提出来,就教于佛教的大小法师们,期待你们能告诉大众真相,让大家知道你们为何要丢弃这段明写在佛经中的信史。若连这种事都可做,那还有什么事不能伪造呢?  注一: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佛学入门手册》p.138-.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论》p.26-大千.北县汐止巿,2003.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p.77-,商周.台北巿.蓝吉富副教授及惠敏法师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佛教》丛书之五《教史》p.46光,高雄大树乡.2003.  冢本启群着,刘欣如译,《佛教史入门》p.59,大展,台北巿.1998.6.  屈大成,《佛学概论》p.20.文津,台北巿.2002.  蒋维乔,《佛学纲要》p.53.天华,台北巿.1998.  简丰文整理,《佛学入门》p173-,竹林印经处.高雄巿,2003.  业露华,《佛教百科历史卷》p33,云龙,台北巿.2005.  于凌波,《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p.36,美国德州佛教会赠.菩提树杂志,.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佛学入门》p.177-,台北巿,2006.5.  周绍贤,《佛学概论》p.11-,台湾商务,台北巿.1984.5.  黄夏年,《佛教三百题》p.533.建安,台北巿.2003.1.再版.  沙门明旸,《佛法概要》P.296-,1992,4,台三版.  肃肃、黎明,《佛教的典故趣谈》P.45-.桂冠,台北巿,1999.  杜松柏,《佛学思想综述》P.41.新文丰,台北巿.2002.  余金成,《佛学入门手册》p364,五洲,台北巿.1996.  高观庐,《佛学辞典》p.1456.佛陀教育基金会.台北巿.2005.10.  陈义孝居士,《佛学常见词彚》p.264.高雄净宗学会印赠.2002.10.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下册,P.2267,佛学出版社.台北巿.1920.  注二:大正廿五P.55。  注三:《大正大藏经》第一册P.175.上中下《佛般泥洹经》卷下。  注四:《大正大《大般涅槃经藏经》第一册P190下-191上》卷上。)
  @牛头君   寻章摘句老雕虫,  不解佛意不懂经。  自以为是妄通达,  拈花一笑本无乘。
  回复第18楼(作者:@不滞不离 于
07:24)  @牛头君   寻章摘句老雕虫,  不解佛意不懂经。  自以为是妄通达,  拈花一笑本无乘……  ==========  我上次回复还感慨「没有如一般佛棍上来就像疯狗一阵乱咬」,现在立马就来了一只,请看完顶楼第二段文字后,不要犯贱,滚粗此贴。  
  @牛头君 19楼
09:48:00  回复第18楼(作者:
07:24)  @牛头君  寻章摘句老雕虫,  不解佛意不懂经。  自以为是妄通达,  拈花一笑本无乘……  ==========  我上次回复还感慨「没有如一般佛棍上来就像疯狗一阵乱咬」,现在立马就来了一只,请看完顶楼第二段文字后,不要犯贱,滚粗此贴。  -----------------------------  你这牛头马面的怪物懂什么佛法呢,不过是野狗吠天不自量力尔。  你的脑残思维适合去学鸡毒邪教,因为他们都跟你一样偏激狭隘,分裂对立。
  回复第20楼(作者:@不滞不离 于
22:19)  @牛头君 19楼
09:48:00  回复第18楼(作者:
@不滞……  ==========  贱!滚!  
  回复第23楼(作者:@不滞不离 于
23:02)  @牛头君 22楼
22:36:00  回复第20楼(作者:
@不滞……  ==========  我在前面回复你时就说了「请看完顶楼第二段文字后,不要犯贱,滚粗此贴。」你没看到?还是有抖M属性,喜欢被骂。你讨论本帖主题「大乘经典荒谬之小集」,指出2?9楼的错误,那我欢迎,可你只会东拉西扯口出恶语,所以请你滚出我的帖子。  
  很有意思。  还有一些经书里面。竟然有“当何名此经”之类的内容,我就奇怪了,经书是记录佛陀生前言行的,佛陀根本就不是为了说经而说,怎么会给自己说的话安个名字?有的还有三个名字,笑话。
  酗借桅杯颜yat28286
  赞叹牛头君法眼识真伪!  
  佛教本就是外来文化,从进入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再和权利结盟,沦为统治工具,一正到现在,更是如此。佛是好的,但佛早已亡,现在的所谓佛法,不过是一些人在利用佛的名义达到自己求名的目的所编的文字。信不信两可。那么多佛经都在好像都在教育人,但归于一点就是教人信他,为他上香火钱。那么多的道理费话,如用道德经一句话就总结了:一慈,二俭,三不。这三样做到了,就是一个好人。经多必乱,书多必杂。大道至简。
  @5月33日 29楼
14:50:00  -----------------------------  你不是佛教徒,但鉴于你的某些错误,我还是回复一下。  你说:佛教本就是外来文化,从进入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再和权利结盟,沦为统治工具,一正到现在,更是如此。  我说:第一,佛教是外来的没错,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排斥他的理由,一者,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绝大部分自然科学也是在上世纪西方传来,你能排斥吗?第二,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到两晋,几百年间只在少数人中传播,对整个统治阶级几无影响,何谈“从进入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再和权利结盟,沦为统治工具”。(详见杜继文的《佛教史》第二章第五节和第四章)  你说:现在的所谓佛法,不过是一些人在利用佛的名义达到自己求名的目的所编的文字。信不信两可。  我说:大乘经典非历史上释尊及其弟子所说,这已是国际学界的常识和共识,但阿含经包含历史上释尊及其弟子的言行(地位大致如儒家之《论语》),也是中外学者所共同承认的,关于这两点,你可以随便找本出版社出版过的印度佛学著作看看。  你说:那么多佛经都在好像都在教育人,但归于一点就是教人信他,为他上香火钱。  我说:我不否定有大乘经文强调信力,但在南北共许的阿含经文里是很难看到偶像崇拜的,北传长阿含游行经“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对应南传长部16经“如来不这么想:『我将照顾比丘僧团。』或『比丘僧团为我所管。』”,在杂阿含经婆罗门相应里,不少婆罗门骂释尊,但释尊对他们只是道德上的说教,反倒没有宣扬信仰的热情。而对于香火钱,我把所有早期经律贴出来吧。  北传杂阿含911经“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  对应南传相应部42相应10经“对属于释迦人之子的沙门来说,金银不是适当的,属于释迦人之子的沙门不使用金银,属于释迦人之子的沙门不接受金银,属于释迦人之子的沙门已放下珠宝黄金、已离金银。”(庄春江译)  南传巴利律“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元亨寺版)  对应北传  五分律“若比丘自捉金银及钱,若使人捉,若发心受,尼萨耆波逸提。”  僧祇律“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染著者,尼萨耆波夜提。”  四分律“若比丘自手捉钱,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诵律“若比丘自手取金银,若使人取,若教他取,尼萨耆波夜提。”  根有律“若复苾刍自手捉金银、钱等,若教他捉,泥萨祇波逸底迦。”  哦,“三十尼萨耆波逸提”算得上是除“波罗夷”和“僧残”外最重的戒律了。  你说:那么多的道理费话,如用道德经一句话就总结了:一慈,二俭,三不。这三样做到了,就是一个好人。经多必乱,书多必杂。大道至简。  我说:我不知道你对佛教到底有多了解,但你这句话明显是外行,我也是读过《老子》的人,不说大乘的博大,就连小乘也远非《老子》里一句话所能囊括的,还有,我不知道你是忘记了还是什么,你引用的《老子》原文应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你再看下老子对这句话的阐释“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详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310页第312页)你看下持保三宝的目的就知道和佛教思想大不相同。  以上是我对你的回复。
  @5月33日
14:50:00  -----------------------------  @牛头君 30楼
17:36:00  -----------------------------  补充一下,僧祇律“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染著者,尼萨耆波夜提。”其中“生色”、“似色”,在这句话后就有解释“生色者是金也。似色者是银。生色似色者。钱等市用物。”(摩诃僧祇律第十一卷)
  @5月33日
14:50:00  -----------------------------  @牛头君 30楼
17:36:00  我说:大乘经典非历史上释尊及其弟子所说,这已是国际学界的常识和共识,但阿含经包含历史上释尊及其弟子的言行(地位大致如儒家之《论语》),也是中外学者所共同承认的,关于这两点,你可以随便找本出版社出版过的印度佛学著作看看。  -----------------------------  未免误会,特此说明,此处「弟子」特指释尊亲传的第一代弟子(非宗教上的)。
  明太祖朱元璋用十六字对大乘僧尼作了一个客观评价:“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
  @牛头君 请教:佛法讲什么?有大、小乘吗?什么是方便说?什么是假立的说说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滚开你们这些下贱的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