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死后坑诸葛亮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的小说

死诸葛亮害死活司马懿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
死诸葛亮害死活司马懿是真的吗?
提问者采纳
取的兵书,看一页,具体什么毒就不知道了,司马懿派人盗墓,司马看完了,忽然想起诸葛亮诡计多端,当不得真,正要看,估计都是后人杜撰的,也中毒身死,怕他下毒,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动作,就从后往前看,说是诸葛死后。这都是野史,翻书的时候沾一下嘴唇。满意就采纳我啊这是野史上的一个典故,兵书的页数在偶数页涂上了毒,在自己的墓里放了一本集自己一生所学的兵书,当不得真。无从考证
提问者评价
谢谢和我所听说的一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有句话叫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当然这也是小说中杜撰的,不是吓死。
按照历史来说是真的,不过所谓的历史为什么叫历史呢就是它不可全信,真的80%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诸葛亮、司马懿、曹操三人按智力该如何排名
才能,智力也远没有小说中那么神乎其神,相比司马、曹操二人,他是最为逊色的,所以排名最末。曹操和司马如果真刀真枪的比智谋的话,应该是旗鼓相当的。但司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和曹操正面PK,而是韬光养晦,耐心等待时机,终于成为三国中最大的赢家。
对不起,对楼主的见解难以苟同。我认为,排名顺序应该是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理由其实很简单: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他本人也是足智多谋,但自从诸葛亮出山后,曹操就再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胜利——别说是因为曹操失去了郭嘉,如果曹操仅仅是依靠一个郭嘉才可以攻城略地称霸一方,那他连参加排名的资格也没有——该由郭嘉来替代他。而刘备却从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刘备传》)变为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孰优孰劣,不难比较吧;
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是依从毛玠的主张;平吕布中途萌生退意,是荀攸、郭嘉阻止了他并用荀攸、郭嘉的计谋平定了吕布;官渡战袁绍,是听了郭嘉十胜十败论才下了决心;战役中间,又因实力不济而产生动摇,是荀??笆毙葱湃白璨偶岫?怂?绦?髡降木鲂摹2懿俟倘挥行鄄糯舐裕??舱?且蛭??肀哂幸淮蠖涯笔课?涑瞿被?撸?攀蛊渥钪粘晌?狈桨灾鳌6?罡鹆量克?克?伎坎涣耍?荒芸孔约海?吹故橇醣敢豢滩荒芾肟??K?闯雒┞?阎??痔煜拢?婕锤ㄗ袅醣福?彩窃谏衔奁?呦挛薮缤恋靥跫?拢?跋热【V莺笕〈ā保?迪至恕堵≈卸浴返脑ぱ浴A醣杆篮螅?帧巴饬??猓?谄侥显剑?⒎ㄊ┒龋??砣致茫?ば导记
对不起,对楼主的见解难以苟同。我认为,排名顺序应该是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理由其实很简单: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他本人也是足智多谋,但自从诸葛亮出山后,曹操就再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胜利——别说是因为曹操失去了郭嘉,如果曹操仅仅是依靠一个郭嘉才可以攻城略地称霸一方,那他连参加排名的资格也没有——该由郭嘉来替代他。而刘备却从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刘备传》)变为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孰优孰劣,不难比较吧;
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是依从毛玠的主张;平吕布中途萌生退意,是荀攸、郭嘉阻止了他并用荀攸、郭嘉的计谋平定了吕布;官渡战袁绍,是听了郭嘉十胜十败论才下了决心;战役中间,又因实力不济而产生动摇,是荀??笆毙葱湃白璨偶岫?怂?绦?髡降木鲂摹2懿俟倘挥行鄄糯舐裕??舱?且蛭??肀哂幸淮蠖涯笔课?涑瞿被?撸?攀蛊渥钪粘晌?狈桨灾鳌6?罡鹆量克?克?伎坎涣耍?荒芸孔约海?吹故橇醣敢豢滩荒芾肟??K?闯雒┞?阎??痔煜拢?婕锤ㄗ袅醣福?彩窃谏衔奁?呦挛薮缤恋靥跫?拢?跋热【V莺笕〈ā保?迪至恕堵≈卸浴返脑ぱ浴A醣杆篮螅?帧巴饬??猓?谄侥显剑?⒎ㄊ┒龋??砣致茫?ば导记桑?锞科浼??平萄厦鳎?头1匦牛?薅癫怀停?奚撇幌裕?领独舨蝗菁椋?嘶匙岳鳎?啦皇耙牛?坎磺秩酰?缁?嗳灰病!薄ⅰ捌鸢汀⑹裰?兀?敢恢葜?粒?街?蠊??湔绞咳嗣瘢?怯芯欧种?灰玻??怨标薮笪猓?苟员钡校?潦垢?接形椋?谭ㄕ?耄?岵阶涫?颍?で?钌剑??挥幸?砗印⒙逯?尽!保ā杜崴芍??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与操孰优孰劣,亦不难比较吧;
曹操的文学水平的确超过诸葛亮,可别忘了,曹操出身于有钱有势的人家,青少年时期天下尚处太平,他有机会享受良好的教育。我想,他的文学功底应该是在那时打下的。而诸葛亮则不同,其青少年时期天下已是大乱,他和他的家人居无定所到处颠沛流离,哪有机会像曹操那样养尊处优接受教育。即使如此,他仍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辞海》、《大英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对诸葛亮的介绍),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诸葛亮的确有他人所不能企及的聪颖与智慧。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那末,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有诸葛亮在,刘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诸葛亮去世,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因此,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即所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明了了这一点,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然而,有些人(比如上面那个“东海后羿”)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打了不少败仗,特别是平吕布、灭袁绍、收荆州之后,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尽管如此,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失利于刘备。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更何况,北伐果真无功吗?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诸葛亮以弱敌强,潇洒御敌,轻描淡写便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直指长安,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以弱敌强,主动出击,接连取胜,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死与五丈原,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东吴张俨语,见《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高于曹操还有疑义吗?
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比,不用我说,看介于曹魏、刘蜀之外第三方、东吴人士张俨的评价吧:“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评价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而比起曹操来,司马懿还是要逊上一筹的。曹操其实是开疆辟土的一代开国皇帝,他使自己成为三足鼎立中最强大的一方,只是生前不愿自己被“著炉火上邪”罢了。而司马懿上有明主曹丕,下有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又有最强盛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却仍然龟缩不敢出头,甚至闹出了“死诸葛走生仲达”(《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笑话。曹操虽也败给过刘备诸葛亮,可从来没被吓得这样狼狈过。
由此,这三人的智力排名应为:诸葛亮、曹操、司马懿。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先看看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回答:1、和他们俩谁更有才能?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讲,的才能是要远远大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从当年二人在渭水前线打的一仗看出来。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当年伐曹操受到的阻击后,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黔驴技穷了。而反观司马懿,却处之泰然,游刃有余。诸葛亮被司马懿拖一个半死,实在没有办法,竟然想到要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来刺激他,这也太小儿科了,古今中外哪有这么用兵的?而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显了。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气得不行,于是秋风五丈原,连翻盘的本钱都丢掉了。而司马懿呢,回到魏朝后一门心思地开创了大晋王朝,成了“晋史”的主角。上面说的是才能,而政治才能诸葛亮就更差了。且不说司马懿老谋深算,活活把一个曹魏王朝拿了下来,就是司马懿欲擒故纵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诸葛亮一辈子都学不会的。而反观诸葛亮,他虽然也把持着蜀汉政权,但却玩得力不从心,险些将自己累死。最后,蜀汉还是因为人才缺乏而最先灭亡了。2、司马懿和诸葛亮俩军交手谁赢了?这个问题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当然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诸葛亮还把一条姓命搭了进去。后世的人们神化诸葛亮,《》写得二人交战经常是诸葛亮打得司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后人的杜撰,当不得真。3、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才能被刘备和曹操限制过吗?这个问题不好说,因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没有限制不限制的说法。诸葛亮的才能一般,所以刘备并没有让他打什么仗,只让他搞后勤。而诸葛亮的后勤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也可以这样说,刘备虽然没有完全发挥出诸葛亮的才能,但也是给了诸葛亮充分的政治舞台的,没有限制他。说到曹操是不是限制过司马懿,那可能还是有的。曹操善于观察人,他认为司马懿久后必反,所以对司马懿有较大的戒心,没有放手使用。只是司马懿工于心计,他明知曹操对自己不信任,于是工作更加卖力,终于曹操打消了疑虑,没有太为难司马懿。等到曹操死后,曹丕上台,司马懿的机会便来了。所以,曹操虽然限制过司马懿,但这个限制被司马懿巧妙地化解了。从这个层面来看,司马懿仍然比诸葛亮要高。由于铁血发投票贴需要多于3个选项,所以只好再添几个。司马懿诸葛亮荀彧程昱郭嘉徐庶周瑜鲁肃许攸诸葛瑾杨修庞统马良吕蒙姜维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死诸葛吓死司马懿
58楼67楼研究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三国志》,由西晋时人陈寿完成于洛阳。《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 68楼79楼 无论陈寿和诸葛亮的恩怨有多少。你更该从陈寿描述诸葛亮的内容看出。陈寿虽不赞美诸葛亮;然描述内容也并不全是主观而偏颇。其人如何可见一般。三国志整书如何也可见一般。我觉得陈寿人没什么大问题;所以认定三国志是一本良史。你要觉得就因为没说出你说的那点就闹笑话了!你也就只认事不读书更不读人;还指责别人闹笑话。给你打满分,也就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58楼67楼研究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三国志》,由西晋时人陈寿完成于洛阳。《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 68楼79楼正因为陈寿对诸葛有偏见。那么就更不会美化诸葛亮。在评判诸葛亮这个事上,只有贬没有褒。你除了懂点哪些,你能不能不乱闹笑话?
记得看过一个日本人搞的非官方的民意测验,评选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诸葛亮在所有中国人中排名最高。三国时期,群雄角逐,人才辈出,而诸葛亮更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岂是用樱花所能代喻的?还是用红梅来比喻诸葛亮的生涯更贴切。他的一生确如一枝山野红梅,任风吹雨打,雪虐冰蚀而不改本色。尽管他最终无法逃避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终有凋谢,但却敢于而且能够在百花凋残的时候开放出绚丽的花朵,他给予这世间的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点,而更是一种人生,一种神韵,一种气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他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鲜红的人生,一种清新的神韵,一种奋斗的气概,一种不朽的冰姿风骨,这不正是支撑起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仍不可或缺的那种悲剧英雄之魂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翁斯言,诚为武侯之今挽。其实三国人物,中日所爱不大一样,比如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虽然如今不怎么说奸雄了,但还是很多中国人难以像日本人那般喜爱。大概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自家历史,爱憎也无须分明。但对日本人普遍来说最爱的,却还是诸葛亮。日本人所谓三国热,很大程度上,乃是诸葛热。说到诸葛亮,日本人心里最熟悉的恐怕就是“星落秋风五丈原”。这句诗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里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出山,然后嘱咐其弟让他继续躬耕于南阳,别让田亩荒芜,待自己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然后后面就有一首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我们读三国,读到三顾茅庐,无不为诸葛亮出山而兴奋,哪里还在乎这种诗。而日本人对此的熟知却并非直接来自于三国演义,而是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广为流传。晚翠,笔名取自宋诗,他的诗是汉诗式的,一抹哀愁,为近代诗坛增添了浪漫色彩,但后来被欧美式新诗驱逐,如今汉字把日本人读得磕磕绊绊。《星落秋风五丈原》开篇吟道:更深岐山悲秋风,阵云暗暗五丈原,露珠零落繁似锦,枯草遍野马正肥,奈何蜀军旗无光,鼓角寂寂今无声——丞相病奄奄。这首叙事诗长达三百四十九行,分为七章,第一章七次重复“丞相病奄奄”,低徊哀伤。土井写此诗不到三十岁,正当明治年间,不仅被节选收进中学课本,而且有人给谱了曲,像军歌一样传唱。诸葛亮的悲剧形象从此定型,深入人心。我们也慨叹他运气坏,每每随口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这句诗似乎更具有普遍的人生情怀。在我国五丈原的武候祠就有一块石碑是日本人野吕雅峰于1993年9月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碑文所写“心外无刀”是评价诸葛亮用兵之道,是引用我国汉语“天下无心外之物”之演绎。日本人他们认为诸葛亮用兵治国主要用的是计谋,尤以用兵时攻心为上。日本友人、日本国际艺术院院长、中国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顾问野吕雅峰先生曾用“心外无刀”评价诸葛亮用兵之道,并出资12万元,于1993年9月立碑于庙前广场东边。随之,此碑也成为五丈原诸葛亮庙风景名胜区一大景观。而今天一般日本人读的三国并非我们的《三国演义》,而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连译带写的小说《三国志》。著名的漫画家横山光辉就是据吉川三国从1971年起画了十五年漫画,还添加了诸葛亮年轻时代的故事。横山三国又改编成电视动画片。1985年,日本的光荣(KOEI)公司的电子游戏三国志上市,迅速风靡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玩家。(就我个人来说,KOEI的三国志系列,目前仍是我最爱玩的电脑游戏。吉川英治说:三国也可说是一部世俗小说,三国里有诗,如果除去诗,世界性宏大构思的价值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所谓诗,应该是阿城闲话闲说的《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它的好处在诗的意识吧。吉川三国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三国就是这两大豪杰争成败。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日本有个叫渡部升一的右翼文人,年将八十,著述甚丰,言必称中国为支那,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他人生之质。在他眼中诸葛亮真应该是MADE IN JAPAN的,他说中国人读《出师表》都不会像日本人哭得那么厉害,即便感动也不大有人实际上效仿。补给不济照样出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像日军一样,因为诸葛亮知道不及早出兵就完了。当然这位右翼老兄关于对诸葛亮的推崇,是颇有醉翁之意的。但在日本人争着学习和推重诸葛亮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国人却急着把诸葛亮拉下“神坛”,把《出师表》“建议”扔出中学课本,这倒真是令人先是捧腹大笑而后又忍不住悲哀。“学者”们引经据典,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进行了“系统地批判”。言之凿凿地宣布我们这些愚昧的国人们总是把自己先入为主的认识当做评判真理的标准,这是阿Q思维方式,我们都是阿Q的后代。认为我们没有在先生们的高论一出、讨伐奸臣诸葛亮的大旗一举之际就玩命地拍烂了巴掌叫好,感谢学者们把我们从盲目崇拜地泥沼和深渊中解决出来,当真就是大大地阿Q了!教授们还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剪除、打击异己,北伐之目的,与后主刘禅的关系,以及欲受九锡、代汉称帝等问题均作了大胆探索。用三国里的一句感慨就是: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岁月流迁,多少人世沧桑,不灭的是真理,不去的是英雄。虽然真理也有被云蔽沙埋,英雄也有气短扼腕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进入20世纪,尤其是推翻了帝制,走向共和后,民智开启,所以反对封建造神,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造反运动,一大批神被热血青年推翻,踩上无数脚,抽尸三百鞭。(哈哈,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应该首推伍子胥才是,我手持钢鞭将你打啊……哈哈哈哈。)不过热血过后,我们还是要思考,要冷静,于是,被妖魔化后的神又归为人。如今,互联网又来了,21世纪又诞生了一大批“热血青年”……都有过吧,你或者我,在酒酣耳热,血脉贲张时,拍案大呼,生死相共,血洒神州,只不过是以喉咙里振动空音所发出的声音罢了,著不畏鬼神,则矢志亦又如何?世人虽知刀剑加身时操守不易,却不知在平时无可作为时,更能令人他去,或生退志,然后又自圆其说。唐国强老师的《三国演义》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那秋风五丈原的一幕。不知是我太矫情,还是太脆弱,每当看到姜维慢慢地推着四轮车陪伴诸葛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看见天际那颗流星陨落,看见丞相静默地合上双眼,我总忍不住热泪盈眶。或许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奢谈理想的,说到理想,便含着轻薄的意味,觉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诸葛亮无疑是理想主义者,他早已看出生命的无奈,而且也不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深知自己的理想,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成。但他也不是个悲观论者,命是上天注定的,但运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将宿命化为积极的、无止境的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终会有些成果。这,或许才是他在深度的个人素养下,对这个世界及个人生命,经过冷静透彻的了解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以无尽的关心,来面对这个无奈又荒谬的人世,努力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据说,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经刻了一块印章,上有“一生伏首拜阳明”七字,终日佩戴在身。如我,碌碌中一名凡人,一个对于英雄诸葛亮有着敬仰之心的普通中国人,也很希望有这样一方印章刻记“一生伏首唯孔明”,藏在心底。可是“学者”们坚信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认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所以,你诸葛当然不是神嘛。)于是乎,打倒打倒!就说说所谓的诸葛奸臣论吧。“先生”们质疑诸葛亮的权倾朝野,并有人把焦点放在于了诸葛亮人格的下限,特别有人提到其实诸葛有“待受九锡,伪欲称帝”的想法。到底历史究竟如何呢?裴引《三国志·蜀书五》里袁子评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其实呵,推崇诸葛亮的人并不是否认诸葛亮不专权。袁子的评语简单翻译就是说“诸葛亮总理一国政务,虽然专权但不失封建君臣大礼(专权并不专横);代行皇帝的命令全国人却不怀疑他想篡位;国家法令严峻但是百姓却心悦臣服”。古代的专权者有多少?又有何人能有诸葛亮的盛评?
这里可以提一下地利方面的事。曹操建立帝国,或者说魏帝国根基吧----怕严谨者提醒我称帝是他儿子的事----对汉中是最晚动手的。占领汉中后,大军无须费事调动的情况下,对进攻益州根本不作考虑。这可以侧面说明蜀国之弱小,在曹操眼里,得一益州无关紧要。倒是把刘备集团的主力逼出去了,增加了荆州方面的的压力问题更大些。如果刘备失去了益州,那时候他手里荆州四郡还没丢,又成荆州方向孙刘共抗曹操了。所以,争天下的焦点,只有荆州。当然益州利守不利攻的地理情况也是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第一因素。如果益州对争天下举足轻重,曹操那时候那么有利的情况下,当然是要拿下来的。当刘备失去荆州后,在汉中方向,基本情况是他攻不出去,魏也攻不进来。攻不出去可以用诸葛亮五出祁山五败为证据。魏攻不进来呢,没有证据。非要我提出证据的话,只能用诸葛亮死后,凭姜维这么个蠢材,自己找死还折腾了那么些年才灭亡来说话了。当时还没有诸葛亮五出祁山,刘备确无愧战略家,对攻不出去看得真准。只不过对攻不进来估计得保守了点,因为和魏建交失败,使者被曹丕杀了,形势使他不得不安全第一。不然他伐吴的兵力,该可以不止四万的。荆州方向呢?刘备想争天下,就一定得占据到一块立足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军事要点。如果占不到荆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从荆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数万兵,刘备自己就刚成功过。所以最后结果只能是魏灭吴再从荆州方向出兵灭蜀,或吴灭蜀。至于是吴先灭魏再灭蜀还是先灭蜀再灭魏或被魏灭,那已经不是需要蜀首脑考虑的事了。总之对荆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两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若魏吴联手从汉中荆州两面灭蜀的话地利原因吴得利将比较大。因此,魏是不愿意和吴两家瓜分蜀的。如果情况反之,当时最强大的是吴,魏是老二,蜀早被吴灭了。所以刘备要以四万兵力伐吴,在刘备的设想中,四万兵也差不多够了。他的目标,显然不是要灭吴,而是要吴迫于当时魏很强大这一形势,还他荆州数郡。如果进军顺利,直接攻占了几郡最好,可以和吴换荆州地盘。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敌对态势,一定时间后----因为在刘备伐吴的同时,魏必在荆州方向不停集结兵力,魏集结兵力到一定程度,吴抗不住压力之下必向蜀退让,还刘备荆州。三郡不错,两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决定于魏方动作速度和力度,和刘备手里当时还剩下多少筹码。比如攻占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万兵损耗得只剩两万了,谈判合同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可惜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刘备直接败,咱弟兄们在游戏里把这种战局叫秒杀,当然史书上就无法出现这一纸合同了。即使刘备伐吴得利,他也不会傻得去攻打东吴重要城市,和吴军主力硬碰。以四万兵灭吴,可能吗?岂不知打仗不怕败,只怕胜吗?古今中外,哪一场极惨烈的大败仗,不是在连战连胜步步进攻最后导致战线过长才出现的?也正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灭吴,所以他根本没有急于攻击,而安于相持状态。因为刘备伐吴只用了四万兵,魏根本不会考虑在汉中方向对蜀动手,刘备的主力显然放在汉中防御上。所以刘备不用担心汉中,而且败了,也不用担心吴乘胜追击大举伐蜀。因为魏不考虑从汉中方向对蜀动手,汉中方向蜀军又处于纯防御态势,则魏军的主力必在荆州方向待机而动。如果刘备大胜或两败俱伤吴有比较大的损失,魏会趁机伐吴,一举灭吴都有可能,准备的兵力绝对是很强大的。刘备只有四万兵,根本不可能跟魏争什么战果。倒是吴急忙还荆州给刘备求和,吴蜀再次联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刘备败了,魏是不会让吴趁机灭蜀的,准备的兵力也足以保证,吴不敢大举伐蜀。刘备就是在胜得利,平亦可得利,败无忧的形势判断下,以争天下为目标,做最后一博。冒险吗?四万兵,可以说冒险。但这仅是一场局部战争,吴不可能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刘备这次攻击,而且败亦无忧,也可以说一点都不冒险。唯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在与魏建交的尝试失败后,刘备还是作出了这一博。刘备的志向显然是争天下,确是英雄。而对形势的判断,如同眼见。无愧大战略家!可惜作为战术家,刘备太差劲了,竟然速败在陆逊这后生小子手里。嘿嘿,刘备的悲哀,就是作为一个战略家,一生却在做自己才能的最弱项----战术家的工作。手下无人之苦啊。刘备死后,到了诸葛亮时代。上文已经指出了,刘备这最后一博失败后,蜀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诸葛亮的目标,就已经降到只求保蜀,不被灭就是成功。我也说过,对荆州方向,蜀是没有能力防守住的。如果以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荆州方向,三分之一兵力守汉中,其结果只能是两面都守不住。那么诸葛亮怎么还能终其一生,不但保住了蜀国,更有余力五出祁山呢?有一句话是“战场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盟友”,这话对。如果两国是处于竞争状态,同以争天下为目标,怎么可能真正的结盟呢?所以在荆州战场上,吴第一次夺蜀三郡,第二次全夺走,并全歼蜀荆州方面军团,根本没有什么可指责。但是,当存在着三方以上势力的时候,某一势力退出了争天下,仅满足于割据,那就成了任何一方的拉拢对象。谁与之结盟,就相当于多了个附庸国。于是结盟又产生了。所以其实问题很简单,诸葛亮伐魏,是建立在对荆州方向不设防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抽出兵力来伐魏。对三国历史军事比我内行的人多了,可以算一算,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刘备伐吴四万兵几乎也是全军覆没,蜀国到诸葛亮手里大概还能剩下多少兵。南方叛乱不断,少数民族对蜀政府敌视反抗,各方向卫戍部队派出去后,诸葛亮还有兵力够伐魏吗?或者问得不客气点,诸葛亮手里还会有兵吗?既然已经退出争天下,只求守成,那么为什么还要伐魏?对荆州方向不设防,其实是对吴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如果吴攻蜀,则蜀是可能立即降魏的。所以诸葛亮大概只会在巴郡,雒城这样的防御要点上,派上薄弱的守军。其意义仅是不让吴能速灭蜀,比如只花了三五个月就攻下成都。给自己从汉中回兵和魏接受和谈或投降后出兵攻吴足够的时间。这样的态势下,吴还敢攻蜀吗?对荆州方向防守薄弱,吴就越不会随便攻蜀。而对诸葛亮自己,这样布局,就等于直接说,吴什么时候被灭,蜀也就什么时候被灭。所以,必伐魏。伐魏可以有以下几个意义:一,牵制魏兵。使其不能全力攻吴,吴保则蜀存。二,鼓舞士气。象我本文这样的观点,在诸葛亮时代的蜀国,是绝对不可以泄露出去的。漏出去一丝半点,诸葛亮必杀我。呵呵,我不是高估自己,也不是自认观点绝对正确。我也许错了,但就这观点本身,是绝对不允许在蜀国被传播开去的。杀我的,也许就蜀国一小警察吧。如果蜀国人民都被我这种“对吴守不住”,“可能降魏”之类的邪说所惑,军队还能有信念保卫国土吗?人民还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吗?大概将军领兵叛国,人民结伙逃亡的事会常有发生了。所以诸葛所谋略就算恰被我言中,也绝对不能承认,不可以被任何人看破。伐魏,保持一种进攻态势,正可以掩盖这一点。三,拓疆。以当时蜀的情况是没有资格拓疆的,可是有了对吴的不守,就能抽出力量伐魏了。诸葛亮伐魏,所面对的,是魏的第二主力部队。魏第一主力,永远是放在荆州方面的。祁山打得再热闹,魏也基本不会从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兵过来。这也就是以这么弱小的蜀,诸葛亮敢伐魏,也虽然每次都败,但总能够打上一打的原因。魏是有能力两面用兵的,这可以用魏后来是先灭蜀然后晋才灭吴来做论据。只是汉中的地形利守不利攻。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只求死守,诸葛亮用来伐魏的部队,就该放在荆州方向对吴的防线上。其实际上产生的效果就是吴蜀对耗,相当于三方互不结盟状态。则魏的第二主力集团大部能开赴荆州战场,恐怕荆州局势早变了,吴灭则蜀亡。诸葛亮在祁山用兵,想从魏手里抢下一块地盘来,难度非常大。这不光是实力方面的问题,而是吴对于从荆州方向出兵,吃掉蜀这块肥肉,从来没有死心过,也永远不会死心。我已经说过,诸葛亮对荆州方向的防守是非常薄弱的。结盟也好,表示降魏意向以恐吓吴也好,只能使吴不会轻举妄动,而不是绝对不动。只要出现机会形势有利,吴觉得有一定把握,那是毫不客气,而且一动手必雷厉风行。诸葛亮每次伐魏,几乎都通知吴,要求吴配合出兵,或是趁吴魏在荆州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伐魏。不过吴从来都没有真正配合过,要么砌词推搪,要么虚张声势。明明和魏打得正热闹,诸葛亮一出兵,荆州方向两家停火了。为什么呢?在魏来说,如果祁山诸葛亮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魏完全有资格两面用兵,荆州采取守势,先灭蜀。而吴呢?呵呵,则是要在魏灭蜀前抢先灭蜀,荆州同样守势。吴比魏有两大优势,路线上有刘备成功的先例,防守上蜀荆州防线比汉中方向薄弱,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如果诸葛亮祁山大胜,比如采用魏延“子午谷奇兵”计划并成功,魏荆州兵团一部可以开去救火,荆州守势。那么吴呢?吴竟然有两个选择,可以攻魏,也可以攻蜀。一切取决于吴决策层形势判断后的攻击意向。如果吴最后的决定是攻蜀,他甚至可以不必攻克成都,而是抢占对防守诸葛亮回军有意义的关口。这时候诸葛亮要回军去对付吴是有困难的,因为魏未必同意停战。当诸葛亮把魏逼得不得不动用荆州主力军团,其显示的战局影响力过大,就是所谓的心腹大患了。魏也许会决意拖住诸葛亮主力,力求消灭,或尾随追击。最后诸葛亮主力在前有吴后有魏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吴魏两面夹击下被消灭。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诸葛亮即使降魏也没有意义了,比如吴已经攻下益州,或扼住对汉中方向的防御要点,地利已经属于吴。魏急攻荆州方向吴也不怕,就算荆州被夺走几郡,攻下了益州,所得比所失大。只要益州荆州江南能连成一线,战局主动稳操手中。所以诸葛亮伐魏想占领一块地盘,几乎就等于想做成功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五战五败一点不奇怪。不能说诸葛亮军事水平极差,更不能据此怀疑他政治水平管理国家的能力,指责他徒耗国力等等。诸葛亮伐魏就等于一场高明的玩火,对火候的控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主力既不能有损,也不能被拖住,更绝对不能冒进。他的目的,只能是击溃消灭魏的军事力量,并不停打击消灭魏能从其他方面调动来援的部队。而且必须是低代价,自己损失极低。一旦魏不得不动用荆州第一主力集团来对付诸葛亮,荆州吴魏军事力量平衡被打破,即吴参战点。如果吴决定的用兵对象是魏,吴蜀联手灭魏的契机产生。要使吴选择魏作为开战方,首先诸葛亮自己的实力绝对不能有大的损失,另外不可以把战火烧得过旺,如果荆州魏第一主力全部开去对诸葛亮开战,那诸葛亮就真的是引火烧身了。本来这火候就够难掌握了,而更大的问题,蜀荆州方向对吴防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就好象下棋,在那个角上,诸葛亮欠着一手棋,一直不能补上。这就不能不把帐算到刘备头上,怪刘备损失那四万兵了。四万不够,但多了四万总好些。欠着这一手棋的意义,就是当魏蜀拼上火形成绞缠战局时,吴参战更大可能是选择蜀作为攻击对象。所以,诸葛亮伐魏稍受挫马上退军,从来不打主力对决的仗。占了三郡只迁其人口入蜀,根本不守。如果派部队守,那就成消耗战了,诸葛亮没这本钱。请注意,诸葛亮伐魏是不动用汉中方面守卫部队的,所以每次失利,退回来就没事了,魏的追击根本不能动摇他构筑完善,早有准备的汉中防线。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军事计划被否决,就是当然的事了。前些天在轩辕看到篇论证子午谷计划军事可行性的帖子,有什么意义呢?这计划从根本上就错了呀。与战略计划相背,战术性计划再完美,又怎么可以去实施它呢?如果从子午谷出奇兵,诸葛亮的主力就必须急速攻出斜谷与之配合,那就是主力决战了。子午谷的奇兵再成功,就算攻克潼关,甚至攻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馒头虽大,问题是你吞得下吗?魏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过来对蜀作战,同时吴以倾国之力从荆州方向攻蜀请问谁去阻挡?即使吴的选择是对魏开战,吴蜀联手顺利灭魏,可这灭魏后的战果,诸葛亮还有余力跟吴争吗?那不就徒为人做嫁衣,帮吴灭魏,接下去自己马上也被吴灭了吗?子午谷奇兵也许是个完美的战术性计划,但是实施它,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交战两国实力大致相当,一战成功即能完全改变战争态势;二,没有第三方势力窥伺在侧。当时蜀的情况跟这两条件要求的差得不可以道里计了。以当时蜀的条件诸葛亮如果实施它,其结果,只能是蜀立即灭亡。就和关羽的水淹七军一样,单独来看,是个完美的战例。可是,攻樊城,战略上已经错了,水淹七军体现的战术再完美,又有什么意义呢?其结果还不是全军覆没丢了荆州吗。说到底,三方相持,互相对峙互相平衡的状态下,作为最弱的一方,凭什么挑起战端,主动攻击最强一方呢?不久前刚被吴夺了三郡这教训还打不醒你?关羽认不清形势,自大狂发作丢了荆州,魏延同样认不清形势,提出子午谷作战方案。刘备手下,真无人啊。演义里司马懿同样提出过子午谷方案,并指诸葛亮性格求稳,不敢作这大胆之举。各位读我的帖子到这里,诸葛亮稳吗?一点也不!大胆,冒进极了!他是在以对吴不守作前提伐魏拓疆呀。可是他又不能对魏延解释什么,只能说你的方法不稳,我要从大路光明正大地来。没法解释,理由我上面已经说了,诸葛亮布的这局若是让下面的人都知道了,人心惶惶,蜀国会面临崩溃。只能让部下相信,我们有能力伐魏。吴无能,荆州方向我安排的这么点兵力就够防守了,或者让部下相信吴是盟友,不会来攻击我们。如果诸葛亮对魏延实说,还真怕魏延明天就带兵降魏去了呢,呵呵,戏言。可参考曹操“鸡肋”杀杨修案。所以,子午谷奇兵方案不但不会被诸葛亮采纳,而且,我能够偷袭敌人的路线,必是敌人也能够偷袭我的路线,这正是要严密防止敌人偷袭的地段呀。诸葛亮绝对会在子午谷路线上,布下重兵防守,防魏偷袭。好象听说邓艾后来从子午谷偷袭让姜维吃过亏的,懒得去查资料了,反正要证实姜维这家伙是蠢材也不在乎这一例证据。可以再谈点后来的事,对我的观点有点补充作用。诸葛亮布的这个局,对自己的接班人蒋琬该是有所交代的。更大的可能是,蒋琬看破了这个局,对诸葛亮提出荆州方向防御力不堪一击问题并与之探讨,因此被诸葛亮选择为接班人。蒋琬接班后全面推翻了诸葛亮的布局,放弃从汉中伐魏,把诸葛亮伐魏的军队全部调到荆州方向,营建荆州防线。这样做的好处,是安全性大增,消除了诸葛亮时期一直存在的,吴突然袭击灭蜀的危险。坏处是放弃了拓疆,同时不再挑起吸引住魏一部分兵力的担子,必使吴压力大增,在吴灭则蜀亡原则下,将使蜀帝国生命大大缩短。诸葛亮的策略,是努力维持了一线争天下的希望,也就是吴蜀联手灭魏的可能性,但是也同时埋着被吴速灭的危险。而且,正因为对荆州方向防守欠着一手棋,即使出现了吴蜀联手灭魏,蜀所得也可想而知。这是蜀作为最弱一方其先天条件决定的,无法弥补,与诸葛亮才能无关。而蒋琬的政策,则真正的不再有争天下的意向。另外,这两种策略的选择,也正是由两位领导人在国民,部队将士心目中的实际地位所决定的。可以说,打仗最重要是部队的信心,一旦军心散了,这部队就完了,国家也就完了。如果出现吴急攻蜀,蜀荆州方向防线肯定是大败,形势危急。诸葛亮在军中有崇高的威信,所以他从伐魏前线回军,去救火,对付攻蜀吴军,他的部下军心不会散。或者说他自信不会军心动摇,受攻击的荆州防线不会崩溃,将领和士兵有信心坚守等他来救。同样的情况发生,蒋琬作为领导人是没这效果的。所以,他选择构建荆州防线是正确的。以三国时期蜀的情况,我是会赞同蒋琬的策略的;而诸葛亮所采取的策略,无疑漏洞百出----我是说把自己设想成当时蜀国的谋士或诸葛亮幕僚,以我的水平,只能看到这程度。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把他的战略计划维持下来了,所以不得不佩服他,他的才能,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蒋琬要改变诸葛亮当初的布局,同样不能让部下让国民知道,我们是很弱的,我们对吴从荆州方向来攻是守不住的,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资格伐魏。不能公开诸葛亮当年布的这局之冒险。如果这时候泄漏,同样将人心惶惶,诸葛亮刚死,也许蜀局势一下子混乱崩溃都可能。所以蒋琬推翻诸葛亮布局的时候,宣布的理由是:以诸葛丞相如此高超的才智,都没能做到从汉中方向伐魏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了。所以我决定改变策略,从上庸方向伐魏。喊的还是进攻口号,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从上庸对魏动用过一兵一卒。其实是在对民心士气毫无影响之下,不动声色,完成了从汉中方向,把诸葛亮伐魏的兵全数调过来,布防荆州方向的大举动。了不起!所以,诸葛亮这个接班人,选得还是没错的。再补充一点,即我上文已经讲到的,就是出了意外情况,诸葛亮伐魏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如果魏两面用兵,荆州守势,因为诸葛亮伐魏没有动用汉中防线部队,汉中防线完整牢靠,因此吴是有很大机会抢在魏前面攻占益州的。那么,魏正确的军事方案,就是不能两面用兵,而是全力伐吴。把诸葛亮伐魏主力消灭或大部消灭后,汉中方向魏第二主力集团调到荆州对吴参战。那么,吴将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对蜀用兵。这样的话,诸葛亮的军事方案同样保证了蜀是最后灭亡的国家。这就是诸葛亮方案比蒋琬方案的高明之处了。当然这样情况下的蜀,就更象待宰的猪了,呵呵。两弱结盟对付一强,理论上,诸葛亮的策略是最正确的,结盟双方力量不互耗。但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比较信任盟友的人,总是背上插着一把刀子死去的。诸葛亮是个例外,也许是唯一的例外。所以,今天我这张帖子里,要同时贴一句警告启示: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我们如果要和人结盟,还是安全点选择蒋琬方案吧。诸葛亮也未必喜欢用自己的方案,无奈而已。以蒋琬布下的这个局我们可以知道,不管魏灭吴还是吴灭魏,他们怎么打,打得多热闹,基本就没蜀什么事了。蒋琬的局,就是最平常的我前面说过的两面防守局。可以说这局没有什么创意,但是这局有个唯一的好处,两面防守,结合当时魏吴情况和蜀地利,就保证了蜀必然是后被灭的国家。只有当吴和魏分出结果了,一方被灭,蜀才会随之灭亡。可是最后结果怎么会蜀先灭亡呢?很奇怪是吧?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姜维这蠢材了。蒋琬费祎都和诸葛亮同代人,接班没几年又都交班了,轮到后生小子上台表演了。姜维这蠢材,自我感觉良好,你蒋琬不是说自己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没成功的事你就不用再去尝试了吗?你不行,我行啊!所以,这蠢材就九伐魏,伐到亡国。这蠢材自称诸葛亮的接班人,自以为执行的是诸葛亮当初的计划,还自我感觉水平该比诸葛亮高些。看看他怎么伐魏的吧。把荆州方向守军全调光去攻魏,他是没这胆子的,也没看透这局的水平。根本就没诸葛亮选择姜维做接班人这事,连这意向都没有,所以,也不可能把这局对他有所交代。实际上,他也没有诸葛亮那样镇住吴,使吴不敢轻易对蜀动手的分量。这点,他自己当然不知道,只有吴首脑心里清楚。因为蒋琬布下的荆州防线没被他乱动,所以吴也没动手,不能让他尝尝滋味。也许就算尝到点滋味他还是不会懂,就象关羽,被吴突然袭击夺了三郡,尝了滋味,懂了什么呀?九伐魏,被魏教训了九次,他懂了什么呀?姜维伐魏,打的是消耗战,兵力消耗得打不下去了就逃回来,然后调汉中防御部队和更深处的益州防御部队作补充,再去打。所以,打到后来,汉中防线最重要的两个点,汉城和乐城,每城都只剩五千守军了。这蠢材啊,简直是瞎胡闹!还有人认为姜维的军事水平非常高明,是诸葛亮钦命的接班人吗?魏国力疆域基本五倍于蜀,姜维大概是很有兴趣把最弱小的蜀国和五分之一个魏国同时从地图上抹去,可惜魏不同意,未能如他所愿。有这样子的消耗战法,有这样的调兵方式,诸葛亮构筑起来的铜墙铁壁般的汉中防线被他拆的千疮百孔,那是一点不奇怪了。上几辈军事大家布下的,完整的,整个益州防御体系都被他拆得千疮百孔,所以魏从这千疮百孔中随意挑一个孔进来偷袭灭了蜀国,那是一点不奇怪了.
58楼67楼研究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三国志》,由西晋时人陈寿完成于洛阳。《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 68楼,陈寿所铸《三国志》本来就有歧义,其父陈氏和魏延兵败,诸葛亮为留人才北伐,只斩了陈氏,未斩魏延,陈寿本来就对诸葛亮有偏见,这点不单单国人皆知,连日本人都清楚。你啊,,书没读懂,还好意思闹?可笑可笑
74楼 兄台,看来你是既不懂军事,也不懂政治啊。当时蜀国是个什么情况???《晋书》已写益州疲惫!疲惫懂吗????不单单国力,更可怕的是人心也如此疲惫!上到刘禅,下到百姓,全部都无心奋进!这样下去,还没等别人来打,估计过不了几十年就亡国了。诸葛亮之所以挥军北上,也是无奈之举!难道看到蜀国就此灭亡,因此,需要一剂强心针,来激烈国人懂吗?????我看你是不懂。如果你懂,就不会在这里黑诸葛孔明了。再说,以你的资历和能力,有什么资格对古人说三道四,一句一口“匹夫”。如果孔明是匹夫,那你算啥?多回去读读书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再者,陈寿所铸《三国志》本来就有歧义,其父陈氏和魏延兵败,诸葛亮为留人才北伐,只斩了陈氏,未斩魏延,陈寿本来就对诸葛亮有偏见,这点不单单国人皆知,连日本人都清楚。你啊,,书没读懂,还好意思闹?可笑可笑
73楼 兄台,看来你是既不懂军事,也不懂政治啊。当时蜀国是个什么情况???《晋书》已写益州疲惫!疲惫懂吗????不单单国力,更可怕的是人心也如此疲惫!上到刘禅,下到百姓,全部都无心奋进!这样下去,还没等别人来打,估计过不了几十年就亡国了。诸葛亮之所以挥军北上,也是无奈之举!难道看到蜀国就此灭亡,因此,需要一剂强心针,来激烈国人懂吗?????我看你是不懂。如果你懂,就不会在这里黑诸葛孔明了。再说,以你的资历和能力,有什么资格对古人说三道四,一句一口“匹夫”。如果孔明是匹夫,那你算啥?多回去读读书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再者,陈寿所铸《三国志》本来就有歧义,其父陈氏和魏延兵败,诸葛亮为留人才北伐,只斩了陈氏,未斩魏延,陈寿本来就对诸葛亮有偏见,这点不单单国人皆知,连日本人都清楚。你啊,,书没读懂,还好意思闹?可笑可笑
72楼 那么别人那样写。你也认了?你是当时朝代的?你就认为诸葛亮不行?
你真的太无知了 都说了是历史 不是小说
看来三国演义误人不浅
既然没有一方面占优为何还要出兵?诸葛匹夫确实害了蜀国
条件不行还出兵?我看是能力不行吧??
敢问兄台罗贯中老儿是哪个朝代的?他写的你怎么就信了???
说的真是太好了,真的,我由衷的佩服你,诸葛亮比司马懿强这是肯定的
58楼67楼研究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三国志》,由西晋时人陈寿完成于洛阳。《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
以魏为正统,也不过是在部分敏感内容叙事上避重就轻而已。不存在影响叙事者客观看问题。更不会存在夸大诸葛孔明之嫌。依旧是一本良史。
58楼研究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三国志》,由西晋时人陈寿完成于洛阳。《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
59楼60楼亲,请好好看史书,不要吧三国演义这种小说引进来。三国演义是后人改编的
司马懿用兵如神所以——平手 我也觉得
司马懿用兵如神所以——平手
分析很精确,我很赞同,这两天一直看三国,最佩服诸葛亮
59楼历史上诸葛亮哪有用过空城计?开什么玩笑。
盆友你的回答是根据三国演义来的。三国历史别引用三国演义。
你对陈寿及三国志的看法我表示不理解。第一 陈寿亲魏,这从何而来。陈寿先任职蜀汉,蜀汉灭后任职西晋。未做过魏臣。何来亲魏?第二 三国志作为分析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被当做至宝有何不妥。能找出比三国志更贴近三国时期的史料吗?固然书籍并非完美,但也不至于我们嘲讽。固然陈寿对人物评价不随你我之意,当凭他所见所知评价人物也是对得住后人了。
我个人理解是军事才能应该在司马懿之上。战略上二者估计没得比,平手吧!战术:司马懿估计要若一点。据三国志记载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于进军卤城中被诸葛亮击败,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木雕像也让司马懿却步。种种记载表明司马懿对在战术上战胜诸葛亮不是很有信心。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为奇才。诸葛亮是唐代武庙十哲之一。也可以看看战略家李世民和战术大家李靖的评价。有人对诸葛亮的随机应变能力有疑问。我表示不解!战场瞬息万变,若能在战场上进退自如,其应变能力也不可谓不强。本人对诸葛亮的能力基本上就维持在这个认知上了。
不过仲达也有所长,内部政治处理得不错,如与曹操、与曹丕等。城府深。总体来说,我还是支持孔明。因为他的智慧谋略,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因为他的沉着冷静,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其次,在内政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所以即使蜀地改朝换代,当地人们也念念不忘诸葛亮对当地做出的贡献。而司马懿大兴军屯,广开漕渠,虽然在农事上有点贡献,但远不如诸葛亮,更何况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使得“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一点,司马懿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第三,在用人上,中原自古以来便是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之地,因孔子的传教之功,古代名士的成功事例,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都以读书建功立业为目标,更何况当时的繁华城市多在中原,为求名利,有才之人都纷沓而至,是以中原人才之多,多如牛毛。司马懿要用人,随便捞一个就是人才。可是西蜀呢?自古西蜀之人就不习王化,读书之人甚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蜀交通闭塞,环境艰苦,除了当初刘璋他们带来的做官的人和刘备带来的人,哪里还有什么人才?诸葛亮能从被称为僻壤的地方找出什么人才来?不服诸葛亮的人总是拿马谡说事,可是马谡在街亭之失之前,与诸葛亮的见解思路都相合,谁会想到在紧要关头却突然不听话了?而且当时赵云年纪大了,魏延本就不想听诸葛亮的话,马谡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人选了,所以根本不能把马谡之罪推到诸葛亮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再说其他人才,诸葛亮带兵打仗时用的将领哪个用错了?管理内政时任用的文官如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哪个不是治国之才?因此在用人上,诸葛亮绝不比司马懿差。此外,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十矢连弩、地雷、孔明灯,司马懿能比吗?诸葛亮高尚的节操、宽宏的气度、平和的心境,司马懿能比吗?所以,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便是:诸葛亮胜司马懿多矣!
其次,在内政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所以即使蜀地改朝换代,当地人们也念念不忘诸葛亮对当地做出的贡献。而司马懿大兴军屯,广开漕渠,虽然在农事上有点贡献,但远不如诸葛亮,更何况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使得“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一点,司马懿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第三,在用人上,中原自古以来便是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之地,因孔子的传教之功,古代名士的成功事例,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都以读书建功立业为目标,更何况当时的繁华城市多在中原,为求名利,有才之人都纷沓而至,是以中原人才之多,多如牛毛。司马懿要用人,随便捞一个就是人才。可是西蜀呢?自古西蜀之人就不习王化,读书之人甚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蜀交通闭塞,环境艰苦,除了当初刘璋他们带来的做官的人和刘备带来的人,哪里还有什么人才?诸葛亮能从被称为僻壤的地方找出什么人才来?不服诸葛亮的人总是拿马谡说事,可是马谡在街亭之失之前,与诸葛亮的见解思路都相合,谁会想到在紧要关头却突然不听话了?而且当时赵云年纪大了,魏延本就不想听诸葛亮的话,马谡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人选了,所以根本不能把马谡之罪推到诸葛亮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再说其他人才,诸葛亮带兵打仗时用的将领哪个用错了?管理内政时任用的文官如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哪个不是治国之才?因此在用人上,诸葛亮绝不比司马懿差。此外,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十矢连弩、地雷、孔明灯,司马懿能比吗?诸葛亮高尚的节操、宽宏的气度、平和的心境,司马懿能比吗?所以,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便是:诸葛亮胜司马懿多矣!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 司马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