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翻译按照原文算稿费吗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黄龙骑士团论坛是全战玩家自费建立的非盈利性游戏社区,请勿在论坛内发表违反中国互联网管理条例的帖子,请勿在论坛内发广告,请勿恶意灌水。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即日起将启动邮箱激活账号及限制新账号发帖功能,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谢谢合作。 附:
查看: 1839|回复: 13
在线时间464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103UID37196
民兵, 积分 1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战斗力3 佛罗林币103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亲爱的汉化组的同志们.请问你们& && && &想活一百岁不死吗?这句的原文是那?出自那?
我觉得翻译成
给我上,你们这帮猿人!想他妈活一辈子老不死吗?
比较提士气
[ 本帖最后由 Vorkosigan 于
09:26 PM 编辑 ]
在线时间1883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22026UID45981
公爵, 积分 220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7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22026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把标题修改下吧,会引起歧义的
在线时间229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30积分919UID46064
骑手, 积分 9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战斗力3 佛罗林币919 枚注册时间精华1帖子
我记得一战的时候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营长对属下说的
“你们想长生不老吗?”
之后美军士气大振攻下了德军的阵地
在线时间464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103UID37196
民兵, 积分 1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战斗力3 佛罗林币103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原帖由 tireless 于
09:26 PM 发表
我记得一战的时候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营长对属下说的
“你们想长生不老吗?”
之后美军士气大振攻下了德军的阵地
我觉得翻译成
你们想他妈活一辈子老不死吗?
这样更能激励士气
在线时间372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253UID61531
民兵, 积分 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253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怎么让我想起来海因莱因和星船伞兵了啊
“给我上,你们这帮猿人!想他妈活一辈子老不死吗?
—— 一位无名副排长,1918年”
在线时间229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30积分919UID46064
骑手, 积分 9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战斗力3 佛罗林币919 枚注册时间精华1帖子
原帖由 一骑绝尘 于
09:34 PM 发表
怎么让我想起来海因莱因和星船伞兵了啊
“给我上,你们这帮猿人!想他妈活一辈子老不死吗?
—— 一位无名副排长,1918年”
&Come on, you sons of bitches-do you want to live forever?& (Attributed to Gunnery Sergeant Dan Daly, USMC, Belleau Wood, June 1918
[ 本帖最后由 tireless 于
09:49 PM 编辑 ]
在线时间464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103UID37196
民兵, 积分 1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战斗力3 佛罗林币103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回复 5楼 一骑绝尘 的帖子
萝卜特也有引用过这句话吗?
我记得原话是一战时一个海军陆战队的军官说的..这是有资料的
在线时间97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积分356UID77064
战斗力0 佛罗林币356 枚注册时间精华1帖子
还是直译比较有气势:
跟我上!你们这帮狗娘养的!想当老不死吗?!
在线时间198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5积分99UID35220
平民, 积分 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99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Rascals, do you want to live forever?
混蛋,难道你还想长命百岁不成?
============================
经我考证,这句话出自“七年战争”期间,腓特烈大帝1757年6月在科林战役(battle of Kolin)中,对犹豫不前的普鲁士士兵说的话。
如有更详细的信息,欢迎大家跟帖讨论。
在线时间505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332UID5537
民兵, 积分 3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战斗力10 佛罗林币332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恩 还是长命百岁这个翻译好
Powered by呵呵,第一个贴子就是问问题。    On one side were camels and richl on the other, gleaming lances and shining standards. Soon there appeared fresh figures, and at every moment the shifting spectacle underwent a thousand transformations. But as one drew near, all vanished.    这是什么诗啊?Bow~  
楼主发言:46次 发图:0张
  在一个边是骆驼和丰富地马衣马; 在其他的, 微弱闪光标枪和光亮的标准.很快在那里出现新鲜的外形, 和在每一的瞬间移动场面经历一千变化.但是同样地一个拉亲近的, 全部的消失.    此为金译
  一个假设:&岑参&该是&三藏&,&诗&该是&传&。    《三藏法师传》里虽则没有这类情节,但种子是有的。如写玄奘出玉门西去,孑然孤游沙漠的情景,其文云:     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见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息,皆裘褐驼马之像及旌旗矟纛之形,易貌移质,倐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0/21/za/21-za-1-001.htm    参见:岑参集。用&千&字搜索,未见有相似内容。  http://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15.htm    祝贺林下兄的第一个贴子。
  問樓主及諸位好. 樓主所言, 殆為此詩: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岑參    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  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纍纍。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  ==========================================  卻笑霍嫖姚,區區徒爾為。  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驛馬從西來,雙節夾路馳。  喜鵲捧金印,蛟龍盤畫旗。如公未四十,富貴能及時。  直上排青雲,傍看疾若飛。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  天子日殊寵,朝廷方見推。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側身佐戎幕,斂衽事邊陲。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後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并州兒。  
  楼上太厉害了!    作者:马耳他之鹰 回复日期: 16:14:34     在一个边是骆驼和丰富地马衣马; 在其他的, 微弱闪光标枪和光亮的标准.很快在那里出现新鲜的外形, 和在每一的瞬间移动场面经历一千变化.但是同样地一个拉亲近的, 全部的消失.        此为金译    这是哪个&金&译的? 直唾其面可也.  
  该不会是金山译霸吧?  上当了
  多谢众位好人。:-)    哥兄真是目光如炬,你怎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三藏法师传》里的?一个朋友问我“两首岑参的诗”,第一首找到了,第二首就是上面这个了,看了哥兄的解释再看原文,果然她理解错了,真的是玄奘,唉!    伯爵的岑参还真有些原文的影子,不过可没那种魔幻色彩了哦。抱歉我出了个伪命题,哥兄伯爵辛苦。(用&千&字搜索岑参集我也干了,time-consuming啊。)  
  再崇拜一下哥兄。现在更深刻地认识到:译识难得啊!
  “哥兄真是目光如炬”,不可及,不可及。  上面那段文字想是出自Samuel Beal所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The Life of Hiuen-Tsiang by the Shaman Hwui Li)。  窃有疑者,玄奘在英文里一般写作Yuan Chwang或Hiuen-Tsiang或Huen Tsang,这几个音是不大可能跟岑参相混淆的。而三藏一般拼作San-tsang或者直接用梵文Mokshadeva,似乎也不易与岑参相混。那么那位“友人”何以搞错了呢?还望哥兄指教。
  呵呵,没有拼错,只是两段引文放在一处,前一段是岑参诗,后一段是法师传,容易看走眼。    Xuanzang believed himself to b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rmy of Mara... 原来就是“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Mara是魔吧?听来是jargon,原来原文只作“妖鬼”。  
  这是一本浅显的书,玄奘的拼法是Xuanzang. (我和朋友在译,hoho, 两个无知的laymen.)    借机再问一个问题:德里达论sholem‘s letter to Rosenzweig是在哪里?Vielen Dank :)    
  乔纳森兄说的木叉提婆(Mokshadeva),是印度小乘学徒对玄奘的称呼,梵文原意好像不是“三藏”,而是 “解脱天”。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季羡林等校注本1040页。  
  惭愧!经乔纳森兄和林下兄分辨,才知道是从错误论据,侥幸得到了正确结果。当时还是根据&参&的日语&sang&迂回像到了&藏&(前两天正好读过林下兄贴来的谈猴头和&多心经&的文章,在这里起了点儿作用)。    林下兄找的是这个吗?  Le 19 mars 1998, le philosophe Jacques Derrida avait prononcé à l’Université de Provence (Aix-en-Provence) une conférence ayant pour thème & Entre l’ab&me et le volcan : la langue. Lettre de Scholem à Rosenzweig &. Le texte était aussi scintillant que le titre qu’il portait, un texte flamboyant et, partant, & volcanique & qui n’observe, sous la houlette du déconstructivisme, aucune accalmie, aucun armistice avec la cl&ture métaphysique. C’est un texte qui s’exprime, avant tout, par la blessure ou la & trauma & aurait dit Fran&ois Laruelle...    http://membres.lycos.fr/farabi/Volcan.html    一篇介绍文章,看了半天也未见出头绪,但一时也很难找到其他资料了。
  金译者金山快译也~^_^    
  多谢众位老师。还要得寸进尺请教Han Annals中形容玉门关的一句:    Messengers come and go every season and month, foreign traders and merchants knock on the gates of the Great Wall every day. ——检索“长城”“玉门”都找不着,手里也没有《汉书》。:(    谢哥兄的链接,可惜不是原著,还是没法引。在网上看到一本新书Encounters with Derrida,有一篇叫Derrida and the Circumcision of Philosophy,讲的就是derrida的犹太问题。唉,我真被这些人害苦了。  
  当下看了伯爵兄翻译,百般狐疑,旋即查看岑参全诗,不解。  原来,还是障眼法之故。  金译令人捧腹,真该直唾其面,  呵呵。恭喜林下兄首次发帖。  
  娘子, 出来看神仙.
  林下君最后说的那句是《后汉书·西域传》“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作者:如扫落叶 回复日期: 20:30:18     乔纳森兄说的木叉提婆(Mokshadeva),是印度小乘学徒对玄奘的称呼,梵文原意好像不是“三藏”,而是 “解脱天”。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季羡林等校注本1040页。    多谢如扫落叶先生指教。诚如尊论,玄奘在印度得到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和木叉提婆(Mokshadeva)的称号。我想还是Tripitaka teacher fo Dharma这个译法比较接近三藏法师的原意罢。
  毕竟是乔纳森兄,不可及,不可及。    再谢楼上各位。我有了空再回来灌水,呵呵。
  呵呵,林下君说的所谓浅显的书应该就是Sally Hovey Wriggins女士写的Xuanzang: A Buddhist Pilgrim on the Silk Road了。我去年曾从图书馆借来翻了翻,可惜没有细读。如果有必要,倒是可以再借一次,好向林下君及其友人学习翻译之法。
  莫非是翻译海外汉学著作翻到了引用中土原文的地方,在倒译???  
  去年还借了一本Susan Whitfield女士写的Life Along the Silk Road,那里面也把玄奘写作Xuanzang。看来汉语拼音真是大行其道了啊。
  呵呵,不是,另有其人。  翻译之法,当然还是我向乔、扫、哥先生请教。书名不好意思说啊~
  原来那么多女士写玄奘。Susan Whitfield那本“浅显”吗?
  女士写玄奘的当然不少(从amazon上看,上述Sally Hovey Wriggins好像最近又有一书)。    给大家看看日本女优扮演的这tripitaka:-P    www.blackstar.co.uk/img/ldimg/zones_img/monkey/characters/pic_tripitaka_lo.gif
  哈哈,坐井观天,闻见固陋,又露怯了。  Susan Whitfield那本不是谈玄奘的书,而是讲了一些发生在丝路上的故事。浅显是浅显,可她用了说部的写法,全不注材料来源,连主人公的名字似乎都是虚拟的。谁要是能看出她的取材,那才是真学问呢。
  自从miyazawa rie(宫泽理惠)演过一回之后,三藏法师简直必须就是妙龄女子了(好像夏目雅子natsume masako的电视剧传播最广)。弄得西方人眼中的tripitaka都是这个意思的:    /monkey/700x525/icons1_light_700x525.jpg
  The Silk Road Journey With Xuanzang  by Sally Hovey Wriggins     List Price:
    4 used & new from $16.45     Edition: Paperback     Product Details     Paperback: 352 Dimensions (in inches): 0.63 x 8.42 x 6.52   Publisher: Westview P (November 25, 2003)   ISBN:
   Sales Rank: 903,860     /images/P/.01.LZZZZZZZ.jpg
  呵呵,好图好图。  哥兄:Sally Hovey Wriggins那本“新著”The Silk Road Journey With Xuanzang似乎就是原来那本重印一下,改个名字而已。写书谈何容易,一个锡兰女子,能写出一本像样的就不简单了。
  哎呀,真的不是这本书啦,I confess, 是这个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By Sun Shuyun    HarperCollins, 464 pages, $39.95  
  好俊俏的唐僧也~  
  这位孙淑云女士也很了不起嘛。
  多亏乔纳森兄提醒。也实在够糊涂,明明贴图的封面上都写着&revised and updated&嘛。    不过,该书作者介绍作&Sally Hovey Wriggins was the first Westerner and first woman to walk extensively 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Having lived and traveled in Asia for several years based out of Sri Lanka, she also studied with the Venerable Kheminda Thero. She is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Archeology and Orientations.&——这the first westerner,和乔纳森兄所说的&锡兰女子&还真有点儿出入。难道又是书商的噱头?    images-/images/P/.02.LZZZZZZZ.jpg
  Sun Shuyun    Sun Shuyun grew up in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ter, she discovered Chinese hero, Xuangzang, who brought Buddhism to China. She reads her account of retracing his journey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from China to India,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等着看林下兄的译本!    www.warwickartscentre.co.uk/img.php?id=1091
  了不起:    《万里无云》追寻玄奘足迹           ——记孙淑云和她的新书     最近,英国独立电视制片人孙淑云女士的一部新书《万里无云》在伦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介绍神秘东方文化的纪实书籍受到了伦敦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英国朋友誉为当代的“西游真记”。一位英国记者说,孙女士以纪实笔法和旅行体验重新沿玄奘西天取经之路挖掘了这段历史的文化内涵,她以引人入胜的旅行手记向读者道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神秘的白沙瓦到独具风情的吐鲁番,从印度神圣的佛教圣地到惊心动魄的天山历险。     孙淑云的新书《万里无云》的首发式吸引了伦敦各界人士:有伦敦媒体的记者朋友,也有英国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还有牛津和剑桥的翩翩学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泰申(Amartya Sen)先生亲自来到首发式现场,他围绕《万里无云》的内容与孙淑云女士进行了现场学术对话。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多家大报的报道,《万里无云》获得英国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是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重笔浓墨的历史画卷,把玄奘这位英国人知之不多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给读者。     在谈到写这部书的初衷时,孙淑云女士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在多年学习中外历史的过程中,她感到唐代文化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玄奘所代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页。她希望能够从胸怀宽广、海纳百川的大唐文化中得到历史的启迪,并将灿烂多姿、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介绍到英国和西方。她认为玄奘取经的文化寓意就是文明的借鉴和互补。许多人并不知道,现在中国人通用的佛教经典许多是玄奘的译著。他从印度取回佛经后倾其余生精力,译经弘法,其译著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中国佛教文化留下了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孙女士认为,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医学,甚至生活习惯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了解佛教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她的新书《万里无云》就是试图唤起读者对玄奘取经故事历史意义的注意。     孙淑云对笔者说,《万里无云》的构思起源于她的牛津生活。她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印度学者和她谈起每一个印度人都非常崇敬的玄奘。这位印度朋友说,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古代的历史还会是漆黑一片,甚至人们都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这次对话引起了她对玄奘的巨大兴趣。她很遗憾,人们对玄奘的了解,也主要限于《西游记》里那个柔弱的和尚。后来,她到牛津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大唐西域记》和玄奘的传记,一连三天卷不释手。那时,她决心亲自沿玄奘的历史足迹进行长途旅行,并写出这段富有历史感的神奇故事。     孙淑云从著名的牛津大学毕业后,一直独立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她参与制作的许多优秀电视节目在英国电视频道上播放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反映20世纪历史的26集专题系列片《百年叱咤风云录》。来自伦敦媒体的消息说,孙女士的《万里无云》不仅受到英国读者的欢迎,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也刮起了一阵不小的“玄奘热”。   
  谢哥兄提醒,是我记错了,应该说是“在锡兰一带流窜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和冒险家”。
  阿玛蒂亚·森译成“阿玛泰申”还真不习惯。我还向这老头讨过签名呢——工作需要,呵呵。
  好热闹!祝贺林下兄maiden post.
  顺便请教大家如何念岑参的参,约定俗成为/sen1/,但是也看到有人说应为/can1/,而且像是很有道理。
  各位不要关注了,林下压力大了,好恐怖的说~    我觉得她书写得平平,这些海外的中国人对国人津津乐道于“牛津生活”,在海外又开口闭口不离文革——当然,就算是被媒体引导的吧。    什么我的译本,勿要取笑我哉,译出的书好像是要署她自己的名的,我们属于hack writer, 好可悲的说,呜呜呜呜~  
  突然醒悟过来,我说错话了,赔罪赔罪,海外的朋友不要生气,please...  
  That‘s all right!  
  c‘est bien!  
  公平说一句,林下是看国外网站报道她都要往文革上扯才有此腹悱,但那是西方媒体本性,原也不能怪谁,真是出言莽撞了,不胜惭愧。  一个女子千里迢迢重走西域,向海外介绍中国,的确令人钦佩。    书中有两条叙事线索,她自己的旅行经历和玄奘西行交织在一起,文字浅显流畅,在西方反响很不错。    因为是自家师叔/师姐,还是要赞一赞,说说好话的。  
  一个华人对古中国佛教徒在中亚冒险(其中也掺有该华人的个人经历)的英文再现的中文重构——nabokov会说,这是蝴蝶最熟悉的变形。    我以为当ghost writer最好不过了(呵呵,我自己没少干):不负责任的时候,人往往最有创造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翻译往往比&创作&更像&创作&吧?)。    更加关注中!
  哥兄终于说话了,如释重负——我以为你生气了呢。    本来可以不负责任的,现在不能不负责任了,所以更加没创造性,也是情理之中吧?还是不要关注了好,呵呵。
  啊?林下兄也太过虑了。“不说话”,是因为刚才在书局那边做梦呢,呵呵。    必须更正前述理论:翻译往往比&创作&更像&创作&,是因为与全无约束的情况相比,特定的约束往往会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不负责任&无关!    更加关注中!
  人生一大快乐就是犯罪而不被发现,可恨我一言不慎,剥夺了自己这个乐趣。我还是盼望这个贴子尽快沉下去呢。    哥兄梦做得真好,人家要送你书呢。那就祝你今晚再做一个好梦,除了这本《万里无云》,送什么书都可以!
  呵呵,没准儿梦里的那本书就是这万里无云也说不定(看封面颜色可像)。    这类梦和古代笑话里梦见吃喝差不多——要是&送什么书都可以&的话,当然最想读到的是林下兄的大作了。而且还要叮嘱自己在梦中好好记诵,哪怕走私回来吉光片羽,都一定是受用不尽的啦。
  哥兄又这样讽喻,更难为情了。不用哥兄吩咐,我早就将您的贴子好好记诵啦。做不了送书的好梦,那就恭敬拜读贴子吧。    又及,那本书作者自己确实也译一部分的,因为太忙,所以轮到我来凑数。——补充了这条解释,才觉得宽心了一些。:)    还要继续和拉比们wrestle, 痛苦。Call it a day, I say. Good night.
  不好,那些涂鸦都被摄入了照相机似的&记忆体&中了,真应了&写下的就是永恒&。    呵呵,还请林下兄替大家多教训那些rabbi们。    回头见!
  哥先生ghost writer这个词让人喜欢,赶紧从网上搜来一句话,说得有趣:Writers like to see their names on books. But ghost writers have to be invisible like real ghosts. But don‘t feel to sorry for them: they get very well paid for writing under somebody else‘s name.  看来诸位都是此中高手,呵呵。在下大概也算忝居ghost writers之末列,每每做完后,喜欢对“顾客”引用一句陈寅恪先生的话,“弟好利不好名”,顿觉踌躇满志.......   
  呵呵,ghost writer算习语罢,等于所谓捉刀人。菲利普·罗斯的Ghost Writer董乐山倒是径自译成《鬼作家》。老董的崇拜者还不少,可他的中英文水平似乎都平平。
  乔先生这句话我不同意。董先生译的奥威尔也曾让我颇为失望,但恐怕更多要怪汉语自身的表达习惯。拜读倜西、董乐山著的《英汉翻译手册》(商务印书馆,2002),受益真是良多。从网上摘一段话纪念这位译界前辈:    “翻译界泰斗合力打造的这本《英汉翻译手册》,笔者粗读下来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实用”。翻译工作的精髓在于“明其理、熟其法、穷其变”,说这本书实用正是因为它掌握了这一不二法门。大量的例句生动、鲜活、准确、精练,更可贵的是这些句子不似以往一些研究翻译方法的著作,由于均选择经典文本,而显得沉闷枯燥且抓不住时代脉搏;《英汉翻译手册》中例句的来源除却文学作品外更有英美国家电讯、报刊中的新词新语,且不乏90年代甚至新世纪的例子。闪烁着“通变”精神的光芒,使读者受益匪浅。     另外此书体例灵活、内容充实,选择英汉翻译工作中易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展开论述,诸多章节充满真知灼见,像词汇的多义性、词汇感情色彩的褒贬轻重、选择被动与主动、英汉翻译中的关系代词、合理拆句、安排背景知识、直译与义译的搭配等众多困扰翻译工作者的问题,在作者的刀笔下迎刃而解。”    又,贺拉斯兄言及岑参,“参”读为shen. 不过孙淑云拼成了cen sen,看来拼音不太好哦。
  上午刚刚取来寄到的旧书《中午的黑暗》,就是董先生所译。我猜许多人尊重他,跟他顶风翻译《一九八四》、《奥威尔文集》、《中午的黑暗》这些东西有关。  《英汉翻译手册》我没读过,他以前那本《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词典》我念书时倒是偶翻,实在没看出好处,恐怕已经扔掉了罢。他晚年鼓捣出来的那本小册子《古典学》,常识错误不少,语句也颇不通顺,恐怕在水准之下。听赞颂之声耳朵都起茧子了,所以不免腹诽,想必不会见怪于通人。
  哈哈,hand,林下腹悱的人也不少,听不得赞颂之声,往往也口出狂言,简直怀疑自己是anxiety of influence.    幸亏没有读乔兄说的那两本书,不然一定加重俄底浦斯倾向。对董老的敬佩还真是从《英汉翻译手册》这本书来的:这是一本句典,我总是向初学翻译的朋友力荐。
  能和如扫落叶先生同列&鬼作家&,幸何如哉!艺术史名家常说,所谓个性呀,作者同一性呀都是近代产物,从前的巨匠捉刀和被捉刀的事情都不要太多。我以为这个意思不错(有时候也真想效法那些学徒,在哪个不起眼的地方画个鬼脸儿!)。  &弟好利不好名&,真是一句好用的话,下回也如法炮制,也尝尝&踌躇满志&的滋味:-P    对我辈庸人来说,乔纳森兄法眼审定的&平平&、&水准之下&,恐怕都还算不上贬斥——平常人还没有这被呵斥的资格呢(就跟从前人说&你连‘不通‘都算不上&一样)。  恕我浅陋,董先生的译品,只记得capote的名作breakfast at tiffany‘s一项。中译标题似作&赫利小姐在旅行中&。记忆里的译文早就被hepburn的电影(moooon, river~)和原文覆盖了,却一直对这偷梁换柱的标题耿耿于怀。    用&岑参 cen&, &岑参 tsen&搜索google,能发现此人的多个英文名字,计有:CEN SHEN Cen Can Tsen Sen Cen Sen等等。如果按照起名的缘由判断(据说是仰慕曾子),大概还是shen/sen这一路更可能吧。  
  他晚年鼓捣出来的那本小册子《古典学》,常识错误不少,语句也颇不通顺,恐怕在水准之下。    水木兄:这本书是原创吗?还是翻译?讲西洋古典学?谢谢.
  是这个吧:    当代学术入门:古典学  玛丽·比尔德约翰·汉德森著董乐山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Class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Mary Beard, John B. Henderson     /images/P/.01.LZZZZZZZ.jpg
  哥兄手快眼快,多谢.没看过.
  呵呵, 忽聞簫韶, 肉味坐忘. 海若自如, 由來大方.   欽服欽服. :)
  乔先生:我来总结一下,董乐山先生文学翻译似乎一般,更适合做新闻时政翻译。是不是?    扫叶先生:这句&弟好利不好名&真是好极了。john dryden就没有这么幸运,总要写些应景之作糊口,在给论敌rochester的信中说:Be pleased to look on me with an eye of compassion. Some small employment would make my condition easy. 遗忘了cowley, 饿死了butler, 还不够么?——Poor dryden. (Poor me.)    不过dryden还是有以名易利的本事,swift就讽刺他给人写序  merely writ at first for filling  to raise the volume‘s price for a shilling  和和,这话该送给当今几位很有名望的写序专家。    前面问了那么多问题,现在又打开了这个贴子,不好意思不留点东西。whisper一声:我传一小段翻译上来啦,违反版权滴~~~,只敢贴这一点,看了就忘可也,想听听方家评点一下这位孙女士的写作,还要问一问高昌公主的故事出自哪里。干尸一节我很喜欢,贴出来回应一下哥兄那个木乃伊贴子吧。:)    于是我们回到了沙漠中,那没有树木、没有农庄、没有一丝绿色的地方。本地居民或许观察力敏锐一些,能看出这景致怎样蕴藏着无穷的微妙变化。但在外乡人看来,这终归是一片毫无特征的单调荒凉,徒然令人神伤。四周只有无垠的空虚,很难想象那曾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重镇。公元7世纪它在诗人笔下是那样生气勃勃:“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筍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磧,应驼白练到安西。”  在沙漠行进三十里后,我看见了远处有树,指着天边那点绿色几乎要大叫“绿洲!”  老马却说:“别激动,路还远着呢。”  又走了一二十里,眼前开始有白杨树,突然间,景象大大生动起来:我看见了连绵的哈密瓜地,一直爬到院内院外墙上的葡萄架,路边嬉笑的孩子,满载棉花的货车……我不是像商人一样在烈日下连日奔波,也没有受到饥饿之苦,但绿洲的突然出现,让我真真切切感到了震撼——如此富饶,如此丰美,对于沙漠中的旅人真是生命的复苏和获救啊。当玄奘走出荒凉的戈壁、进入富饶的高昌时,我只能想象他该是何等心情!  高昌城遗址仍然气象宏伟,毕竟是丝路最古老富庶的王国之一,雄风千载犹存。在几百年里它都是中国疆域外第二大绿洲,也是青草地丝路的起点、过往行人的必经之地。城外环绕的夯土泥墙今已部分破败,墙高逾十米,周长逾五公里。我们从窄小的西门进入,眼前打开了一片辽阔的景象。坍塌的屋宇,孤独的梁柱,更显古城的宏大。蓝天下白云飞动,仿佛是一幕特技摄影。目力所及处, 凹凸不平的墙壁已屹立千年,很难相信夯土的建筑能历经这么多年风雨。城中心正前方巍然立着一座高大的红砖露台,仅遗留的基座就高逾50米。老马说:“我们觉得这是高昌王鞠文泰的王宫。”我感到脉搏跳得更快了:就是在这里,发生了玄奘西行中最戏剧性的一幕。    高昌王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佛教、祆教、摩尼教,不一而足,平均每百人中就有一座寺庙。全国共有和尚数千,但高昌王感到仍缺少真正的大师。高昌商人们在凉州听玄奘宣扬佛法后推崇备至,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激动。他想起三年前他在长安朝拜唐王时(他的小国要生存,就要与强大的邻邦修好)亲见的宏伟寺院和博学高僧。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让他倾服,回国后下令全国都梳唐人的发式。现在终于从人文渊薮来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向他和他的人民弘道讲法,多么让人兴奋啊!俗话说:凡事可遇不可求,现在他的机遇到来了。玄奘本想取道另一条路,但高昌王派使臣专程迎接玄奘,还是将他带到了高昌。  就在这座宫殿里,高昌王听到高僧当晚将要到来的消息焦急地踱步,顾不得吃饭,也顾不得睡觉。午夜,卫士们报告玄奘带到,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见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的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只想挽留玄奘在高昌做国师。  玄奘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他必须远道天竺寻求大唐佛经里阙失的经文和教义。高昌王却态度强硬:“帕米尔的高山可以撼动,我的意愿却坚不可移!”  高昌大臣看见国王如此心切地要挽留玄奘,卖力地想出了一个计策。玄奘青年才俊,正是理想的驸马人选。高昌公主才貌双全,崇信佛法,又一心仰慕大唐文明,玄奘不能对这位公主无动于衷。高昌王便向公主提起此事,公主心中也非常乐意。她听过玄奘讲法,对他很是崇拜,能与这位才智之士共度此生是她莫大的缘分。  但玄奘却向高昌王陈情,他此生的使命就是远赴天竺,求取东土极缺的佛学经典,再传播到百姓中间,恳请陛下不要拦阻。  但国王惯于下人对他言听计从,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于不顾,不由得动了肝火。他威胁道:“我非要用强挽留法师不可,否则就派人将您送还东土。请法师三思,还是接受我的邀请好。”  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一颗心!”  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食明志。整整三天,他不吃不喝,端坐冥想。到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动:来去高昌的僧人络绎不绝,却从没有一个像玄奘这样的。他不仅学问深厚,修行深湛,且坚毅无畏,甘愿舍身求法,真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一个被佛法光照的灵魂。《法句经》道:  从贪欲生忧,  从贪欲生怖;  离贪欲无忧,  何处有恐怖?  高昌王请求玄奘进食,他放法师西行,希望法师从天竺回来途中再在高昌打住。玄奘深感于主人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早有心归来再访。高昌王注视着他吃饭:经过几个月朝不保夕的沙漠行旅,加上三天的绝食,他已十分虚弱疲惫。高昌王深深感到这是个伟大的青年,但见他身无分文又孤身一人,又为他的理想担忧。他决定倾自己之力帮助这位年轻的大唐僧人。他延请玄奘升座讲法一月,同时为他的行程预备行李。    **************************************    吐鲁番还有一个我想看的:考古博物馆。第二天早晨,我先漫步到旧城,那里葡萄藤架下坐落着传统的庭院,环境宜人。居民们坐在葡萄藤下享受荫凉,时时往地上喷水降温。这儿有一个中心集市,很多穿着明艳裙子的维族妇女和带着瓜皮帽的老人在那买东西。那儿卖大量新鲜水果和干果,游客熙熙攘攘,倒不是因为归去途中再也买不到水果,而是因为这儿的水果占尽充足的阳光和纯净的绿洲水,实在太可口香甜。  吐鲁番新城和大多数中国城市不一样的是,宽敞整洁,街道宽阔,植满绿树。博物馆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面的收藏向我们展示着一个丝路王国两千多年来积累的财富。这真是一个金矿:真丝织品,胡商雕像,旅行文献,壁画,卷轴,佛经,甚至风干了的面包和饼——很多都是玄奘时代的。还有玄奘《大唐西域记》残卷,学者认为是他的弟子赠给麴文泰后人的礼物。  收藏虽然丰富,但大概是资金短缺的缘故,展品并没有得到很好安置。展厅昏暗阴郁,布满灰尘的橱窗看上去也像是文物一般。展品按照年代排列:从一楼的新石器时代,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二楼那些发黑的干尸。  干尸陈列在玻璃后。要是在欧洲任何一个博物馆,它们都会引起轰动。但这个展厅那样潮湿闷热,干尸像是来自非洲一样身体发黑。但事实上它们却是白种人血统,你可以看见一个女人金黄的头发。很多学者认为她那个部族是塔克拉玛干最早的居民,但为什么这个部族选择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还是个不解之谜。老马告诉我,有一具干尸生前见过玄奘的,但已被运到几千里外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他叫张雄,身体魁梧健壮,正符合他的英武战士身份。墓碑上记载着他是高昌王麴文泰的大将军。很可能麴文泰也曾命令他去听玄奘法师讲道,高昌大臣群倾而出送别玄奘的队伍里应该也有他。他们远送了玄奘十几里。张雄卒于公元633年,即玄奘离开高昌后的第六年。  我凝视着这些橱窗后的珍贵文物,不禁想象,如果玄奘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得到承认,那么他的取经的遭遇应该会成为吐鲁番展馆的布展中心吧。他们可以唤回丝绸之路上这个失落的王国,编织玄奘在这里的传奇经历。这和修建主题公园同样吸引人,甚至可以给游人以惊喜,让他们得到真正有意义、真实的、值得铭记的东西。今天,我们已不像当年的高昌王一样对他如此崇敬。看看慧立笔下高昌王送别玄奘的情景吧:  “发日,王与诸僧大臣百姓等倾都送出城西。王抱法师恸哭,道俗皆悲,伤离之声振动郊邑。”  
  赫赫,看来&朋友&往往比&敌人&危害更大,这也是一个好例吧。  kant的名言,愿上帝帮我对付这些朋友,至于敌人,我自己就能打发了。法国人说,gardons-nous du garde fou。看来都是极有道理的意思。    sun shuyun此人文笔如何,公主的故事又是怎样,请读三藏法师传:  (http://w3.cbeta.org/result/app/T50/.htm)    時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還。  適逢法師歸告其王。王聞即日發使。  敕伊吾王遣法師來。仍簡上馬數十匹。  遣貴臣驅駝設頓迎候。比停十餘日。王使至陳王意。  拜請殷勤。法師意欲取可汗浮圖過。  既為高昌所請辭不獲免。於是遂行涉南磧。  經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時日已暮。  法師欲停城中。官人及使者曰。王城在近請進。  數換良馬前去。法師先所乘赤馬留使後來。  即以其夜雞鳴時到王城。門司啟王。王敕開門。  法師入城。王與侍人前後列燭。  自出宮迎法師入後院坐一重閣寶帳中。拜問甚厚。  云弟子自聞師名喜忘寢食。  量准塗路知師今夜必至。與妻子皆未眠讀經敬待。  須臾王妃共數十侍女又來禮拜。  是時漸欲將曉。言久疲倦欲眠。王始還宮。  留數黃門侍宿。旦法師未起。王已至門。  率妃已下俱來禮問。王云。弟子思量磧路艱阻。  師能獨來甚為奇也。流淚稱歎不能已。  已遂設食解齋訖。而宮側別有道場。王自引法師居之。  遣閹人侍衛。彼有彖法師曾學長安。  善知法相。王珍之。命來與法師相見。少時出。  又命國統王法師。年逾八十。共法師同處。  仍遣勸住勿往西方。法師不許。  停十餘日欲辭行。王曰。已令統師諮請。師意何如。  法師報曰。留住實是王恩。但於來心不可。  王曰泰與先王遊大國。  從隋帝歷東西二京。及燕岱汾晉之間。  多見名僧心無所慕。自承法師名。身心歡喜手舞足蹈。  擬師至止受弟子供養以終一身。  令一國人皆為師弟子。望師講授僧徒。雖少亦有數千。  並使執經充師聽眾。  伏願察納微心不以西遊為念。法師謝曰。  王之厚意豈貧道寡德所當。但此行不為供養而來。  所悲本國法義未周經教少闕。懷疑蘊惑啟訪莫從。  以是畢命西方請未聞之旨。  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獨灑於迦維。  決擇微言庶得盡沾於東國。波崙問道之志。  善財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堅強。豈使中塗而止。  願王收意勿以汎養為懷。王曰。  弟子慕樂法師必留供養。雖蔥山可轉此意無移。  乞信愚誠勿疑不實。法師報曰。  王之深心豈待屢言然後知也。但玄奘西來為法。  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辭。願王相體。  又大王曩修勝業位為人主。  非唯蒼生恃仰固亦釋教依憑。理在助揚豈宜為礙。王曰。  弟子亦不敢障礙。直以國無導師故。  屈留法師以引愚迷耳。法師皆辭不許。  王乃動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異塗處師。  師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師還國。請自思之。  相順猶勝。法師報曰。玄奘來者為乎大法。  今逢為障只可骨被王留。識神未必[(夕*巳)/田]也。  因嗚咽不復能言。王亦不納更使增加供養。  每日進食王躬捧槃。  法師既被停留違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於是端坐。  水漿不涉於口三日。  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云。  任師西行乞垂早食。法師恐其不實。要王指日為言。  王曰。若須爾者。請共對佛更結因緣。  遂共入道場禮佛。  對母張太妃共法師約為兄弟。任師求法。  還日請住此國三年受弟子供養。若當來成佛。  願弟子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等。與師作外護檀越。  仍屈停一月講仁王經。中間為師營造行服。法師皆許。  太妃甚歡。願與師長為眷屬代代相度。  於是方食。其節志貞堅如此。  後日王別張大帳開講。帳可坐三百餘人。  太妃已下王及統師大臣等。各部別而聽。  每到講時王躬執香鑪自來迎引。將昇法座王又低跪為蹬。  令法師躡上。日日如此。  講訖為法師度四沙彌。以充給侍。製法服三十具。  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革*(卄/(ㄇ@人)/戍)]等各數事。  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    充法師往還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  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  每一封書附大綾一匹為信。  又以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并書稱。  法師者是奴弟。欲求法於婆羅門國。  願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  法師見王送沙彌及國書綾絹等。  至慚其優餞之厚。上啟謝曰。奘聞江海遐深。  濟之者必憑舟楫。群生滯惑。導之者寔假聖言。  是以如來運一子之大悲生茲穢土。  鏡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雲蔭有頂之天。  法雨潤三千之界。利安已訖。捨應歸真。  遺教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於吳洛。  讖什鍾美於秦涼。不墜玄風咸匡勝業。但遠人來譯。  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  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  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  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  大小乘宗略得披覽。  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  願一拜臨啟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窺天。  小蠡難為酌海。但不能棄此微誠。  是以裝束取路絓塗。荏苒遂到伊吾。  伏惟大王。稟天地之淳和資二儀之淑氣。  垂衣作主子育蒼生。東抵大國之風。  西撫百戎之俗。樓蘭月氏之地。車師狼望之鄉。  並被深仁俱霑厚德。加以欽賢愛士好善流慈。  憂矜遠來曲令接引。既而至止。渥惠逾深。  賜以話言闡揚法義。又蒙降結弟季之緣。  敦獎友于之念。并遺書西域二十餘蕃。  煦飾殷勤令遞餞送。又愍西遊煢獨雪路淒寒。  爰下明敕度沙彌四人以為侍伴。  法服綿帽裘毯靴[革*(卄/(ㄇ@人)/戊)]五十餘事。及綾絹金銀錢等。  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伏對驚慚不知啟處。  決交河之水。比澤非多。舉蔥嶺之山。  方恩豈重。懸度陵溪之險。不復為憂。  天梯道樹之鄉瞻禮非晚。儻蒙允遂則誰之力焉。  王之恩也。然後展謁眾師稟承正法。  歸還翻譯廣布未聞。剪諸見之稠林。  絕異端之穿鑿。補像化之遺闕。定玄門之指南。  庶此微功用答殊澤。又前塗既遠不獲久停。  明日辭違預增悽斷不任銘荷謹啟謝聞。  王報曰。法師既許為兄弟。  則國家所畜共師同有。何因謝也。  發日王與諸僧大臣百姓等傾都送出城西。王抱法師慟哭。  道俗皆悲。傷離之聲振動郊邑。敕妃及百姓等還。  自與大德已下。各乘馬送數十里而歸。  其所經諸國王侯禮重皆此類也。  從是西行度無半城篤進城。後入阿耆尼國。  舊曰烏耆訛也
  我就是看三藏法师传里没有高昌公主的情节才生出疑问的啊。    书中几处都引了三藏法师传,而且是当正史引的。请看——    『我读《大唐西域记》前,对玄奘在吐鲁番的经历的唯一了解就是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大多数中国人也是如此。我并不知道是在这里,真正的玄奘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他来到火焰山时身无分文,只有一张过关证,前途未卜。现在他可以实现梦想了:高昌王为他备齐了……(略)玄奘用诚挚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感谢高昌王的襄助:  “伏对惊惭不知启处。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悬度陵溪之险,不复为忧。……傥蒙允遂则谁之力焉?王之恩也。”  事实与神话故事相去甚远。』    呵呵,当作事实了。    孙呼吁保护古迹,还是值得表扬的。  干尸比较有意思,不知这里谁去过新疆,看过这些mummies?  
  这本书原来是这样,没想到。结构和写法实在没法评论,提几个小问题,吹毛索斑,林下兄不责怪吧?    高昌在几百年里它都是中国疆域外第二大绿洲,  ---这句话说得太有趣了.......    也是青草地丝路的起点  ---通行的叫法是“草原丝绸之路”。    城中心正前方巍然立着一座高大的红砖露台,仅遗留的基座就高逾50米。  ---这个在说神话了。高昌故城我是去过的,中间有一个塔基,高15米左右。有可能是宫殿的夯土台基,高度不会超过5、6米。这个50米太吓人了,相当于现在十层楼,呵呵。    他想起三年前他在长安朝拜唐王时  --“王”和“皇帝”不能混淆,鞠文泰去长安朝见的是唐太宗。    帕米尔的高山可以撼动,我的意愿却坚不可移  --译作“葱岭”似乎比较好。  
  新疆出土的干尸太多了,新疆博物馆的地下室里就堆满了,就在常温常湿下保存。前几年宾大的梅维恒 (Victor H. Mair) 教授筹集了一笔资金捐助新博,保存条件才有了很大改善。  
  不懂史地,瞎问一句:    译文中前面的&高昌王鞠文泰&和后面的&高昌王麴文泰&两位王爷,应该关系不错吧?    &常温常湿下保存&?真信得过这木乃伊!
  王炳华主编的《新疆古尸》竟然要600元一册,只能望而兴叹了。
  啊,太感谢了,我就盼着高贤斧正呐!我早就想问“青草地丝路”“帕米尔的高山”是什么的,呵呵,又觉得问得太多了。老师为我解惑太好了:-)    呜呜,“高逾50米”是我看错了,那个有趣的句子也太不小心了。麴文泰,哎,看来我眼力实在很好。    再请教——这段翻译有问题没有?    佛说,没有空相就是看透万物本相,从而悟出诸法无常的道理。佛陀经常训导弟子说,生命只是一瞬息,变化无常,与死邻壤。对于佛教徒,死不是结束,而是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一个点。万物轮回,人会重生,只是托生成什么形状就要看前生的业了。玄奘或许祈愿来生再来完成取经的使命吧。    老师觉得意外,为什么呀?您以为是学术著作吗?和前面说过的几位女作者有什么不同呢?
  flower pedal是什么?我闭着眼睛译成花形盘了。类似贴图这个吗?    『我如此珍爱的照片上的华美壁画已荡然无存,五十多个石窟大多室门紧闭,就像没有动物的动物园。保存尚好的石窟几乎空无一物,稀稀落落这里几丝壁画的模糊痕迹,那里一个粗陋的佛像,那边一个破损的花形盘。唯一能看清的是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和他的同伙将这些珍品掠夺到欧洲时用凿子留下的划痕。』
  作者:水木乔纳森 回复日期: 21:14:24   王炳华主编的《新疆古尸》竟然要600元一册,只能望而兴叹了。  -----------  孔夫子有人卖过80元。不过我有了,还好没花钱,否则就冤了,呵呵。  
  flower pedal是莲花座吧。
  多谢,我好无知哦。    『这些文物很多源自希腊罗马,他们因此抢得更加放肆,仿佛这是理所当然。』    Greco-Roman origins——真的吗?
  这些文物很多源自希腊罗马  --这样翻不是不可以,但是易生歧义,最好翻成“这些希腊罗马化的文物”或“希腊罗马式的文物”。
  如扫落叶先生:新疆古尸的情况我了解的不多,以前读过林梅村的高论,前些时在王炳华的《精绝春秋:尼雅考古大发现》里见到不少古尸的照片。依我揣测,《新疆古尸》80元一册总还是值得一买的吧,可惜这样的机会也可能没有了。
  水木兄:现在梅维恒热衷于新疆古尸的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特别是DNA测定,此间徐文堪先生也很有兴趣。测出来的结果是白种人成分多一点,当局不甚喜欢,毕竟不利于“...自古以来...就是...”这中惯常的说法嘛。
  希腊罗马式,果然如此!Greco-Roman origins说法就不对吧。我就是疑窦丛生,不理解怎么会“源自希腊罗马”。    看到扫叶、乔纳森先生的讨论,叹一口气,还是只有引莎翁的话说,have eyes to wonder, but lack tongues to praise啊。继续继续,机会难得,我要好好受教~~~
  城中心正前方巍然立着一座高大的红砖露台,仅遗留的基座就高逾50米。    ---这个在说神话了。高昌故城我是去过的,中间有一个塔基,高15米左右。有可能是宫殿的夯土台基,高度不会超过5、6米。这个50米太吓人了,相当于现在十层楼,呵呵。        他想起三年前他在长安朝拜唐王时    --“王”和“皇帝”不能混淆,鞠文泰去长安朝见的是唐太宗。      ------------------------------------------------------------  这个校书郎实在太有意思了。  这个50米太吓人了,相当于现在十层楼--现在的一层楼有5米高?   “王”和“皇帝”不能混淆,鞠文泰去长安朝见的是唐太宗。--有没看过西游记。  哈哈,勿怪勿怪。
  测出来的结果是白种人成分多一点。  ------------------------------------------------------------  这有什么,鲜卑人不也白种么?
  散木老师也来笑话我诶~~~这个这个,blush blush blush~~~我见了你们都是大气不敢出地~~~  神仙们都来了,林下很有面子的说,喜......
  多谢如扫落叶先生见教。白种人之说似乎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季老的序言也说得挺明白的了。呵呵,东突问题着实令人烦恼。    下面就是“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和他的同伙”的作为。
  楼上的别怕,偶是来帮你的。  西游记里谈到唐太宗的地方很多是以唐王代之的。所以,哈哈。。。
  高昌在几百年里都是中国疆域外第二大绿洲  ——惭愧,我还真不理解这话什么意思。。。  高昌是西域第一大绿洲国,仅次于中土?还是西域第二大绿洲国?请再忍耐愚人一回,bowwwwwwwwwwww
  哈,我知道了!  龟兹国都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一个绿洲王国
  “神州之外,更有九州”,高昌雄踞绿洲亚军,吐鲁番人民一定感谢孙女士的厚爱.......
  “神州之外,更有九州”,高昌雄踞绿洲亚军,吐鲁番人民一定感谢孙女士的厚爱.......  ------------------------------------------------------------  要笑出来了。。。
  还是不忘幽我一默。是我理解迟钝,不要酱紫笑出来好不好~~~  但我还是翻得很精心地,夷,怎么不表扬我困而后学。。。  我现在洋洋得意,以能得高人点化而自豪。下次还要叨扰各位师父:-)  
  It was the second major oasis outside China  应该是通往丝路第二个重要绿洲,second指次序,非大小。    句子本身有歧义,我也要检讨自己。要是有先生们的学问,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理解错误了。
  有一具干尸生前见过玄奘的,但已被运到几千里外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吐魯番離烏魯木齊有幾千里麼?
  林下兄:建议你找本西域文化史方面的书来参考,如余太山的《西域文化史》,浙江人民(?)的丝路文化丛书等,在翻译时或许有用。
  咦,子不先生parousia了!君深居简出,崖岸难窥,愚私心向往久矣。今日也来点拨在下,幸甚幸甚!    吐鲁番距乌鲁木齐八百英里,换算过来约是1280公里,说几千里不为错吧?当然,还是说两三千里比较确切。    谢肖毛兄。自然是要狠狠补补课的——开学后去图书馆打捞吧。我于翻译眼高手低,正要请肖兄这样有经验的译者多多指教。:)
  吐鲁番距乌鲁木齐八百英里,换算过来约是1280公里  ---如果这句话成立,那按这个比例计算,新疆的面积差不多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40%左右。新疆各族人民得感谢林下兄了.......    http://www.westtour.net/xj/ditu.htm
  ---如果这句话成立,那按这个比例计算,新疆的面积差不多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40%左右。新疆各族人民得感谢林下兄了.......      -----------------------------------------------------------  (谦虚地摆手)岂敢岂敢!这样的功德和美誉,自然要归作者才是,林下怎敢掠人之美,哈哈。。。。。。    这位孙女士职业是电视制片人,应该是很有文化的电视人了,可惜遇到的对手是让人恐怖的扫叶先生。这个命题真好:孙女士 vs 如扫落叶,电视人 vs 史学家。扫叶先生代表学术界向大众传媒报仇,应该给先生颁奖。    可怜的译者,总是担当替罪羊。我回头发个邮件问一下她,听听她的解释。  至于我呢,诸位,Be pleased to look on me with an eye of compassion...    大众传媒有这种关怀和水平已经很难得啦。孙女士又不是修史出身,当初学的是我这个行当,功夫不到,不是不可原谅的吧?为她开脱,也是为自己开脱,哈哈。(不过难免又要被史学家责怪了。)
  不客气,我更是什么都不懂:)帮你查两点资料先:    
 也是青草地丝路的起点    ---通行的叫法是“草原丝绸之路”。    --------        :在《丝路文化·草原卷》(刘迎胜著,浙江人民出版社95年初版,定价22元)中,将其简称为“草原丝路”。另外,草原丝路不止一条。      
城外环绕的夯土泥墙今已部分破败,墙高逾十米,周长逾五公里。  
--------    
: 《丝路文化·沙漠卷》(黄新亚著,95初版,定价25元)P301:“《隋书·西域传》说高昌‘都城周一千八百四十步’。约相当于今天3415米,恰好与高昌故址中城周长一致。这座中城……高11-12米,墙基厚11米……在丝绸之路上号称‘坚城’。……今存高昌故城略呈方形,周长约5公里,面积220万平方米……”  
  谢肖兄,不过这几处错误我已改过来了。昨天因为为了这几处大错被众位老师狂轰滥炸,现在想来还心惊肉跳呀!    这番受的惊吓不小,开学后马上抢几本宝贝书来压惊。真理是严峻的,林下要向学习历史,捍卫真理,嘿嘿~~~~~~~
  哈哈,我写什么句子都少不了语病,一敲就错。总是这么不小心。。。  
  禀林下先生:子不看过的书没有自己喝过的酒多,涉水不如涉世。区区长胫国的孑遗老,张茂先之不肖孙。予幼好奇而已,承君错爱,不胜惶惑。多日以前,子不受学位论文所累,离天涯,赴京华(面师),而溺于交趾之图籍(术业)。然书话究竟为子不最后之诱惑,遂尝在不同的电脑上短暂地攀望同一座宝山,观水木先生、哥尼先生与林下先生众贤绵绵不绝的内力,层出而无穷的招式,看得爱煞,羡煞,每读必拍案。而自顾胼手胝脑,终不敢绞出憋出什么句子来,贻笑于方家。    稟林下先生,我手头书少,没有地理方面的专籍。但查2002年6月版之《最新旅客列车时刻表》(上海铁路局编,中国铁道出版社,P12),其云乌鲁木齐“自上海起公里”3912,而吐鲁番“自上海起公里”3769,则中国铁老大的账本与君之所凭孙女士《万里无云》,乃是十进一,升进斗出的奥妙。凡“里”与“尺”与“寸”之种种,多渊自人身,以俺的祖宗爷爷的眼光来看,十里与一里或许只是不同人对同一个目标的不同叫法而已。  (自注:子不曾在三十七度的暑日在江南的国道上作瞿瞿狂夫行,某一日午後遇一农夫脱笠卸锄,在树下荫凉,遂上前搭讪:“此去甪里里几许?”农人答曰不远,沿着这条道走,五里。余情振奋,挥汗鼓气,踊跃前行。约半小时,又遇一中年妇,在路旁小店里扇她的帽子。子不上来灌水蹭凉,复问甪里所在。但见她用怜悯的眼神,一只手捏着刚才还属于我的纸币,一手戟指道路的前方,说,可怜的孩子,你去那里干吗?远哩。我道:约是几里?她道:五里多呢,歇歇吧,搭部车过去快……子不由是知“子曰”之不虚,古风存于乡里。)  不过,校勘家如扫前辈这厢提出“世界陆地总面积”这种赖科学之功而非一人之力可以炮制出来的绝对大数,实属我们的祖先(和我的鞋)想象之外的东东。我劝林下君或者还是把那个像土豆一样的零削去了吧,以远嫌疑。不然,若是新疆的国土面积与世界40%挂钩,若干政治性组织之命运危殆矣:内政变成国(际)政(治),北京和华盛顿岂不要为此膨化十倍,成为超级乱麻?
  回子不先生:吐鲁番距乌鲁木齐186.9公里,您的列车时刻表考据十分正确,见微知著,目力难及,受林下一拜。仆虽冥顽,亦颇慕大贤高风,敢不欣然受教?昨晚先生辱以启愚,愚仓皇中听如不闻,强辞自饰,深负先生抬爱。虽然,愚心中不胜震恐,旋即索经稽典,乃见图文赫赫,数据昭然,不胜跌足自叹,嗟悔无穷矣。    孙女士之eight hundred miles怎生得出,愚亦百思不得其解。新疆国土之升进斗出,自是孙女士之功劳,林下岂敢steal the thunder? 然既担纲为译,种种乖失不文之处,终当惭谢自责。    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子不君考地理,铿然有案。子不君归去来兮,林下与天涯诸先生额冠同庆。哈哈哈哈哈哈。。。。。。献上一串horse laugh, 本贴朋友同此一乐!哈哈。。。  
  林兄:不要怕错,把错藏起来才可怕。有多少译者能像你这样,主动把译文片断拿出来,请大家挑错呢?在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一个人的能力终于有限(限于种种条件),像夏先生翻译《爱的教育》,还要与朋友商量呢。所以,集思广益是最好的,偏偏许多译者,尤其是所谓的名译者拉不下脸来,这样反而不好。别的译者,该向你学习才对!鼓足勇气,把它做好才是真的。期待中:)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