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ps(图像后期处理),但是不会画画,上昆山中传国际影城的话,请问有什么适合的专业吗?

有了照相机,绘画还有什么意义?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有了照相机,绘画还有什么意义?
+ 加入我的果篮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是空小组长
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前确实引发了不少激烈的讨论。我不是画家,也不是摄影师,就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说说我的理解吧,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尽管现在有的摄影已经通过后期技术变得越来越不写实,有的绘画则变得非常写实(超写实主义),但二者的本质大体上还是没有变化的,即摄影是对真实场景的记录,而绘画更多是表达艺术家想象(理解)中的画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绘画是小说的话,那么摄影就像新闻报道。小说可以借鉴真实事件,新闻也可以写的具有艺术性,但这两者依旧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两样不同的东西。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后,很多人认为绘画已死,甚至要求政府禁止摄影术。但正是因为摄影术的刺激,也让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更多地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莫奈开创的印象派对光的探索,梵高画中粗砺的笔触,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多角度透视,这些都是摄影无法表现的东西。而在中国,“形似”从明代开始便不再成为画家们所追求的东西(这里有质疑。我的理解是,虽然写意画在唐朝就有出现,宋代梁楷发扬光大,但大写意成为主流的美学主张并代有传人应该是在明以后。)画家们单用五种墨色表现缤纷世界,用留白表现云山雾海。写意画中的东西与真实事物的形态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影响画家的艺术表达。就像现在电影通过特效技术描绘出宏大的场面,而京剧的竹马木凳也能表达千军万马。这两者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前者也不能取代后者。现代艺术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对于这种个性化的表达而言,“不像”比“像”更具有优势。比如《格尔尼卡》中没有一件事物是真实物体的形状与颜色,但我们仍然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就应用性而言,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摄影比绘画更加快速便捷,但是也有摄影无法胜任的地方。比如漫画,电影与游戏的原画设定,概念图等,在这些领域,绘画依旧比摄影简单方便的多。摄影和绘画谁也无法取代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绘画时可以参考实景摄影做出如新海诚电影般精致的效果,摄影时也可以借鉴绘画的构图与色彩搭配。但要注意的是,绘画不能复制照片,沦为一件匠气的作品,摄影也不应任意涂改,失去记录真实的力量。摄影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这大概是它们各自的意义所在。
科普爱好者,科学松鼠会成员
对于那些认为“绘画就是画得像”的人来说确实没有意义。技术进步从来都伴随着艺术的哀叹。摄影之于绘画、电影之于舞台剧、唱片之于音乐都有过这样的场景。但是事实呢?绘画当然不如过去那么兴盛了,但是它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促生了一大群新的艺术流派;戏剧和音乐亦然。数字技术使得音乐的载体从乐器变成了一串0和1,但是乐器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更没有因此而失去意义,结果反而是让更广大的人群接触到了音乐。——@Ent
我画个外星怪物,你拍个给我看看?绘画的一大方便之处就是自由的设计,快速的修改,可以发挥想象力表现出很多幻想的题材,包括科幻奇幻魔幻各种YY。一只笔一张纸,加上脑洞,什么也给你表现出来~
平面设计尸
本人学过多年绘画,也玩摄影;就个人主观感受来说,绘画和摄影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偏重于【创造】,诣在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思考,加上主观的渲染以及不同绘画材质不同手法不同配色方案带来的近乎“随机”的画面效果。而后者偏重于【发现】,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结合自身经验、设备、后期等因素“寻找”的画面效果。之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除了对上述差别的不理解外,某些超写实作品也“功不可没”;当然,即使是跟照片一模一样的绘画作品也是蕴含了画师的主观创作的。许多人不了解摄影和绘画,看到的往往是最后的结果——也就是一个图像,所以对于二者难以区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EE/Image Processing,天文爱好...
其实摄影技术还没有我们直觉认为的那么完美。如果仔细观察照片拍摄的结果和肉眼看到的结果,会发现有时候两者相差的很多。相对人眼,相机对高动态范围(场景的亮度范围)的场景表现力非常差,事实上是弱爆了。人眼和大脑对图像的感知是经过高度复杂的适应和处理过程的,而相机则依赖于简单地测量场景的照度,然后通过一些模拟视觉的模型调节照度来模仿人眼的感觉,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绘画则是完全依赖于绘画者的主观感知。一个技术完美的写实画家应该能够准确通过作品传递自身的感知。也就是说,虽然绘画全然不是现实场景的复制,但是当观众看到作品时,会能够产生和作者身临其境时同样的感觉。相比之下,相机拍出的直接结果只是客观光线的忠实但干巴巴的反映,而绘画能够传递出人类共有的现场感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机并不比绘画有多少优势,最起码是完全不能替代的。 不过,摄影的话,一方面有HDR技术可以间接地处理动态范围的事儿,另一方面有取景构图和后期图像处理来掺入作者的主观感知,所以照片也不是完全不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但是其实后期修图这事本质上和画家干的活性质上是差不多的,而且都要依赖于个人能力,不是随便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得到(虽然门槛低多了)。相机于绘画对于民众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普及性,百千块的相机拿来,只要会基本操作,再渣的技术其表现力也能抵过学画几年能搞出来的鬼画符。 我是从高中开始接触摄影的,从卡片机用到单反。虽然对图像后期尤为热衷,但是主要关于场景的色调明暗,很少去改动图像的物理细节(磨皮什么的从来不干)。最大的感触就是,摄影对肉眼主观感受能力还原太差了。有些时候,我可以把图像的细节展开得细致入微,对比度远远高于看到的景象,但是总是很难还原出自己站在实地场景看到风景的心情和感受。阳光穿透云层的耀眼、群星和银河在夜空悬挂的深邃和寂静、月光落在皮肤上的冰冷…这些照片都做不到。然而面对那些油画,这些却可以被感受到。说不出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画家能够自由安排布局、选择景物和色彩,并且有能力把自己的感知转换成实际的图像吧。不管如何,就我而言,面对绘画的内心感受要比面对照片丰富得多。并且我也在努力设法让自己的照片也能拥有这样的魅力。
混搭生物体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在这只说其中一个解答的方向,随便搜索“写意”“山水画”“国画”“水墨画”此类的关键词,找出来的图片,基本上都不是能照出来的,我记得中学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帮助,《》,作者是丰子恺,讲他小时候看竹子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就用木炭在石头上描了下来,等到太阳光过去,就像石头上的一幅画,后来爸爸回家看到以后就给他们讲述了一些知识。以下是原文的片段:1、“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2、“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3、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虽然里面涉及“西洋画”的观点可能会不被一些人认同,但照相没法替代绘画,大致上就是这个道理。
绘画在实际应用方面起着指引性的作用。我是做园林设计的,在处理平面图的时候绘画作为原始灵感涌现,是指引创造的存在。举个例子,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创作演讲堂前广场时就是通过绘画模仿现实(大瀑布),然后再由绘画精简概括结合现实技术完成了广场“大瀑布”感受再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为当时新兴贵族的上层建筑的一种体现形式存在,运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文艺复兴前期阿尔伯蒂——非常重视数学这门科学对美术的作用。不把美术视为纯粹的技艺,而是把它当成智慧的体现。根据欧几里德的数学原理,在圆形,方形等基本集合体制上进行合乎比例的重新组合以找到建筑中美的黄金分割。他写下了有关绘画、雕塑、建筑的著作,发表于1485年的《建筑十书》对文艺复兴建筑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文艺复兴中后期米开朗基罗——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建筑师,而是一个伟大的雕塑家。而正因为这一点是他避免的他的同代人过分纠缠于比例之中的弊端而从一个雕塑家独特的三维视角来提炼建筑。他利用各种手法,比如破坏均衡,或者是利用狭长的走道或者柱廊,来达到一种感动人心的建筑效果,而对于是否符合严格的古典比例却不是很在意。其中用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巨柱式便是他将普通柱式拔高几倍而得到的。而这种对于古典母题的创造性应用将文艺复兴引入了后期的手法主义。综上,我认为绘画是对同时期人文思想的体现,运用到实际中是作为灵魂的存在。此理同样适用于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
以下内容是我以艺术哲学的角度说道,如有不足之处,请指出。 绘画之所以称为艺术,并非因为它是对事物进行写实,而这正是照相机所干的事情,因此摄像就目前而言,并不能算一门完全的艺术,严格来讲暂时只能将其称为准艺术。 1.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就算是对于写生而言,画中事物并非眼前事物,这并不是因为画家的笔法不精湛或是绘画本身无法进行完全临摹的原因,而是因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会将一些“别的什么”溶于其中。从文同画竹的故事(胸有成竹的出处)便可以看出,他所画的,并非眼前之竹,而是心中之竹。 2.我们再用海德格尔《林中路》中举的梵高《农鞋》的例子。那农鞋真实存在么?当然不,那么它为何能作为艺术作品存在呢?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漆漆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蹒跚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这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Erde),它在农妇的世界(Welt)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得以自持” 也就是说,绘画作为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事物究竟是什么。当我们看到一块巨石之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沉重,但是我们又该如何 掌握 这种沉重呢?我们可以称量出它的重量,算出它的密度,但这又如何,我们得到了数字,但它的沉重却逃逸了。照相机也是如此,它对于事物过于写实了,从而是事物失去了它的本质。 3.我们再引申开去,举艺术的五个基本形态中的另一个——雕塑——的例子。一个古希腊的宙斯的神像是何以存在?它难道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神的模样从而了解并崇敬那奥林匹斯的诸神么?不,他存于那神庙里,就是神的在场,也就是说,他把神带到此处。而对于摄影,它所能展示的只是一个场景,它止步于此,不能再进一步了,也就是说,我们了解了它,了解了那一场景事物,便不能再继续了。 4.实际上这一问题再很早以前就以另外的形式被提出并被反驳了,那就是对于“再现论”的反驳。
我们可以把绘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再现”,即对事物的完全再现,二是“表现”,即艺术家对之所进行的“不贴切”的描绘。如果我们把表现的部分降至最低,便是摄影。 然而,如我们看到一只野兽,我们会害怕,震颤,而当我们看到一张照片时候,却不会有这样的情感。但是一个艺术家笔下的野生必然会使我们感到惊恐,因为他所表现的并非那只野兽,而是我们的恐惧。绘画中所蕴含的,是人类的生存情感,而在照片之中,这些情感大多流失了。
我很期待哪天照相机能拍出一部漫画给我看看
有了微机,纸和笔还有什么意思? 有了维生素,吃还有什么意义? 有了试管婴儿,结婚还有什么意义?
绘画不受实物存在与否的限制。简单例子就是:画个鬼怪很容易,要给鬼怪拍照就难了。
界面设计师,独立插画家,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好吧,答案已经说了好多了,我就补充一点吧。摄影与绘画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以真实的复制客观事物为目地的。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一定要有人的意识参与。无论一个摄影师拍出多么真实的照片,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玩相机的,没有一个摄影师会满足于复制客观的真实,摄影师会寻找最佳视角、模糊焦距、使用滤镜、改变灯光,甚至ps来达到目的。虽然和绘画都是可以归视觉艺术但还是有一些不同,就简单的说几点吧。在对于光的表现上摄影可以表现出画家看不到的光(所以有人称摄影为“光画”);对于瞬间的表现,摄影的瞬间可以说是真正的瞬间,不能延迟,不能修改,绘画也是瞬间的,但可以从容不迫,可以慢慢来,可以反复修改;当然还在真实性,绘画能做到的真实是逼真,但摄影是纪实。
工科狗 摄影狗 民哲狗
有句话说得好,摄影是减法,绘画是加法。另外,摄影上手容易,面对啥也不懂的同学,装逼更容易。这年头拍了几天照甚至瞎拍了几年的人都自诩“摄影师”。不吐槽了。绘画则门槛高,逼格不外露,不适合装逼。玩真的,请尽早入画门,从摄影起步再进行绘画也是极好的。我是从摄影起步,觉得限制太大,转而学习绘画的……虽然水平很烂,也没花多少工夫……好像跑题了……
本人绘画极差,摄影稍微微懂一点点就个人感觉,两者无法相互替代(超写实的除外哈)但却有相当强的互补性.............绘画很多时候是把看到的想到的展现出来常常加入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心理活动摄影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过程人人都看得到但却不是都能发现其中的美摄影师能通过不用的角度、光照、光圈、快门把生活中一个个微小的美放大
其实即使是写实画,也不一定能被摄影替代——例如说你在某一瞬间看到某个人的某个表情很能打动你,可是当你拿起相机的时候那个表情已经过去了,怎么办?用绘画的话就可以凭记忆画下来……喔你说可以PS出来?拜托PS是电脑技术不是摄影……事实上PS跟绘画的距离比跟摄影更接近,如果按照LZ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问,有了PS,我们还何必摄影?
地质学本科生
在我们地质工作里,画的素描图就是只把所看到的地质现象抽象的画出来,刻画地质现象(褶皱、断层、岩石结构、构造)而忽视无关紧要的部分。如果直接拍照的话,对于一个没有实地去过现场的人可能很难看出地质现象的特点在哪。好吧,实际上我画图很稀烂...
学电气的小吃货
显然你对于写实风格以外的绘画了解不多。很多流派的绘画并不是为了真实的表达画家所看见的事物,而是借助画家所见,结合画家所想、所感,以形象和色彩为载体进行一次艺术创作。很多画作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画的是什么”“画的像不像”,而恰恰是画家借助它们所表达出的其他东西。
对我来说,绘画是创造,是新事物的缔造者旧事物的升华者,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而摄影则是复制,是旧事物的保留者,是回溯历史的观望者!摄影是用可选的角度对现实的保留,而绘画则是用人的思维对现实的重塑!
多兴趣学生
学美术的一些看法,画画就是创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美术的精髓绝对不是“像”,而是画家的感情、创造力和个人理解这些主观的东西。现在比较多人接触的超写实主义只不过是精细的匠画,只能是庞大的艺术殿堂里的一部分。如果美术这几千年来的精髓是写实那如今就真不可能看到画画这种东西了。
弃医从文干IT
摄影是记录,绘画是表现,一个是复制一个是粘贴,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无可比性。印刷术才与绘画形成竞争关系。或者说,画家的竞争对手是打印机。打印机在开始工作前,输入物已经封装完成,通常是JPG,TIFF、EPS、BMP、PSD、EPS或菲林。打印机的优点是会忠实复制输入物,缺点是不可能复制出更优质的作品。而画家在作画前,输入物还是一堆叫“灵感的”碳基化合物和生化反应。“灵感”很容易受干扰且难控制,导致最后输出物也很不稳定。 但不管怎样,有一种叫“专家”或“批评家”的人看到作品后,体内也会产生类似的碳基化合物和生化反应。他们把这个结果叫“艺术修养”。生化反应越强烈,“艺术修养”越高。
有了捕鱼网,钓鱼还有什么意义?有了机关枪,武术还有什么意义?最好别去踢足球,22个人围着一个球转,好不容易进了一个,只是进了一个而已,想想也没啥意义让所有登山者都去坐直升机吧!这JB才有意义!
宗师级捣糨糊高手
达盖尔的旗帜
普通高中生一名 等待升入大学
艺术创作么。。。摄影也可以是艺术创作;反映现实么 你说绘画只有非写实派么(呵呵呵。。LZ一开始就没问清楚。。相机意指什么呢 是单纯的写实(就是在北海公园给你家的熊孩子拍几张)?是写实艺术(新闻纪实)?还是摄影艺术的其它门类?)再说这个绘画,你是指什么绘画啊。。问得太泛了。。绘画的分类千变万化(虽然派别分类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归类,但是难道都是反映现实吗。。)如果算上PS的话,,绘画和摄影的界限就模糊了 。。。有了相机 就不需要莫奈了吗?没有毕加索,我就不能PS一张EXCEL吗?没有维梅尔,我就不能拍出朦胧的Muse?说来说去就是不同的平面视觉艺术创作手段而已。。。。就像是电磁炉和微波炉之间的区别 - 丢张图 来自新浪微博
有了摄像机,照相机有什么意思?摄像还能动呢。
写意山水画
犬科兽类亚人雌性幼体狂热研究者
搞手办的,表示有了3d打印技术后,原型师一样活得很滋润,技术和手工只是互补,而不是取代
我是画家,照片体现的仅仅是写实的东西,可以说是冰冷的,能够无限复制的。而画画,能把我们自己的情感赋予在上面,而且每一张画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机更多是记录,绘画更多是情感吧。
一个是创作艺术,一个是反应现实,有了现实人类就不需要艺术了么?
高中时候老师就讲过“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苏轼
学了多年绘画和没那么多年摄影我就被你这么一个问题问懵了,不想回答,感觉侮辱了我自己。你是来秀下限的吧。
自由手工艺者,健康男
区别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能力不够。但是我认为说摄影不具有情感,不具备创造性的表现是不正确的。绘画是艺术,摄影同样是艺术。也许根本就不应该这样区别吧。。。
摄影当然无法取代绘画...
照相机是无法补完脑内的东西的,所以才需要画把脑补的东西具现化。
再来一发:有了播放器,弹奏还有什么意义。
照相机 只是一种瞬间记录 而绘画是有情感的一种表达
其实我想说,现在摄影开始毫无顾忌的ps才是艺术的对手。。。。。
心理学专业
画画和玩摄影的穷菜鸟表示 我经常有想摔掉相机拿起画笔的冲动- -
相机在记录或还原某个场景拥有绘画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无与伦比的便捷性与普及性!相机凭借这种优势瞬间干掉了在需要高度还原场景、记录多个瞬间、快捷输出领域的传统绘画!而这些领域的需求几乎占到了人类生活中95%以上(个人估计的,因为我接触的人当中摄影几乎人人都要,而需要绘画的少之又少!)但是以其功能的单一性,又限制了其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绘画有相机无法比拟的主观能动性,只要相机还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智能和情感,就无法替代传统绘画。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和前头不同,我来说个反的。有了照相机,很多绘画,准确来说是以记录为目的的绘画,都已经失去意义了。现在的绘画和摄影术看上去“不可替代”,原因是那些重叠的部分,曾经是许多画家毕生追求的部分,画师赖以安生立命的部分,作为古代绘画主体的部分,能被替代的都已经都被替代了。绘画曾经不是艺术,而是成本高昂的记录现实的技术。"表达内心色彩"云云,过去只是极少数艺术家的自娱,和大多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社会运转没有一点关系,少了它们,社会照样运作,不差分毫。古代想记个场景留传后世,弄张风景挂墙上,老人去了留张遗像,出征前坠子里放张妻儿——这些事情都需要请画家,花大量的钱和时间。去博物馆看摄影术发明前的名家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张新闻照片,《海伦娜.弗尔曼肖像》《阿玉锡持矛荡寇图》是张人像照片,伦勃朗收钱画了张夜巡,由于自由发挥了一下“艺术精神”,没把集体照的正脸画好还被给了差评。当时学画,如果没到大师地步,大量的普通画匠,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这日常人像,风景画需求。为现实和非艺术家人群服务,才是那时绘画的中心内容。摄影术出现时,关于摄影是否会取代绘画这一点争论远甚于今日,现在没有争议了,因为绘画已经在这一阵地上溃退,转向其他原来不被认为是绘画的领域,比如楼下讨论里的花边设计和字体设计,还有印象派和抽象派这些以往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画风。偶尔网上还能出一两个把油画画的和照片一样的“高手”,他们在几百年前可以成为一代大师,现在的评价也就是“和照片一样”而已了。今天普通人很少接触这些历史残留了,需要大小图片找个摄影师便是,拿着手机都能拍。加以社会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能够普及(这在我国连50年都不到),某种意义上,所有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有一定艺术欣赏水平。这就使得一些不熟悉摄影史和艺术史的人,以为现在艺术化,个性化,抽象化的绘画能够在社会上被广而认同是与生俱来的,“表现自我的艺术精神”就是历史上绘画的全部内容。但是,就和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依然流传不代表古希腊的医学典籍在今日还有实用意义一样,摄影术之后绘画在艺术领域的新发展也不代表着过去的写实绘画在摄影术面前都能够保有其实用意义和地位。----------------------------------------------------------------回复:曾经有一段时间,想要在印刷品上画点什么,小到简笔漫画,大到巨幅地图,除了版画,别无选择。出一本鸟类图鉴,刻铜版的费用能超过总费用一半,报纸上登张版画,被当作难得的大手笔。我国离开这段版画主导图形印刷的时期不过三十年,80年代初出版的铅字书籍依然经常可以看到除了封一封二的几张图,内页无论何种图片内容,全都是版画。 ——结果现在的人就只记得当初工匠干的花边和小插画了,版画大师们会气活过来吧。关于某个看起来很长还有粗体的答案: 楼主问的是“有了照相机,绘画还有什么意义?”,就和“有了铁器,青铜器还有什么意义”一样。这需要讨论的是“有了照相机”这一时间节点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件事至今不过两百年,在我国甚至不到几十年,比铁器出现晚了不知道多少。而这篇回答呢,拼命把头埋在沙子里论证“今天的青铜器艺术意义是铁器所无法取代的,现在青铜器和铁器没有取代关系”,这本身是对的,但是作为问题的回答,把今天的绘画和照相机出现时的绘画等同,这是明显的偷换概念。
让我们高举达盖尔的旗帜消灭绘画异端
图画画的是人心中的世界 不是眼中的世界
真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美,美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我个人非常反感把画画到和现实中一模一样的念头,画画相比摄影更接近幻想吧。
绘画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摄像和摄影也是一种艺术,绘画像中国画,抽象主义的油画,还有画作的笔触美感,意境都是照相机无法表达的。
卖钱。貌似照片也可以卖钱……
被电脑玩的
家里挂着摄影写真,那是文艺青年家里挂着油画肖像,那是卢浮宫,多高大上.
头像里是我的猫/主人
照相机取代了绘画的意义。。。图个什么许的呢?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什么叫“取代”。泛指的取代是排除某人/物,并自己代替其原来的位置/功能。其实到此为止,这个问题就结束了。因为照相机和绘画,完全就不在同一个剧组里,它们仅仅是偶尔串场搭戏而已。绘画的意义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类似于文字的,也就是说,是用来记录的。比如一万多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洞内可以找到壁画上看到的大多数动物的骸骨,证明这一屋子一屋子的壁画基本上都是捕猎抓回来的。换句话说,这就是图播版的“舌尖上的原始时代”。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绘画作品是用来”画着玩儿“的,还是被用作记录科普,传播知识的。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些绘画的作用和文字差不多。如果说真的被取代,那么从“文字取代绘画,作为记录的工具”的那一刻起,绘画就已经被”取代“过了。而事实上,绘画直到百多年之前,都没被文字彻底取代。肖像画作为绘画的一个分类,从民用证件照到壕炫富,渗透在基层的各个阶级。甚至它还开发出和”竞争对手“文字的相爱相杀模式,作为小说中的“插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的秀起了恩爱。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照相机是近两百年前发明的。但是事实上,平面成像设备这个概念从小一千年前,古老的阿拉伯光学科学研究者就开始鼓捣这玩意了,只不过当时的理念和想法和后来的那货的画风不一样而已。而现代照相设备的初号机,都快能进古典艺术博物馆了。不用说千年前,就算是现代照相设备被发明出来后的这小二百年里,它都没跟绘画红过脸。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异地恋,偶尔拌拌嘴,多数时间还是秀恩爱。甚至在这二百年里,欧洲的那帮子画家还顺道把绘画进化升级更新了一下,从“现实”的层面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总的来说,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绘画艺术探讨的是,由物理,化学等所展示出的可感知的现实;与艺术,哲学等领域所表达的却不可感知的思想,想象等非现实世界的关系。说白了,从那时候起,绘画探讨的课题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知冷知热,听上去不错,好像可以吃,好吃么,怎么吃。。。的现实世界;与看不见摸不着,我说冷你不知道我说的冷是具体几度,我是豆腐脑咸党而你是甜党,谁都不能明白对方所谓的“可以吃!好吃!放盐/糖很好吃”到底怎么个好吃法。。。表达存在的“非现实”世界,八一八现实和“非现实”这对好基友,“嘴上说着不要看上去倒是挺诚实的嘛”~它和它的它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些年。没错,提照相机取代绘画意义的这位同学,你已经奥特了,而且奥特很久了。。。久到都能跟着照相机初代机一起进古典艺术博物馆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里,有照相机的功劳。因为照相机插足了现实和非现,使这段可望不可及的异地恋出现了波动。它们的结晶~绘画,这个懂事的好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爹地和把拔的爱情里有了第三者。那时正是18xx年,绘画这孩子终于忍不了家中二老的怪异气氛,但是它没有冲动的跑去边砸门边喊“你有本事抢男人”,而是扭身去了村东头“色彩”妹子家。这俩一捣鼓,就闹出了个孩子,叫“印象派”。印象派是老熟人了,它后面的那些后辈,什么象征啦表现啦野兽啦立体啦超现实啦,乃至后来的达达啦波普啦后现代超现代之类之类的乱七八糟,随便找个艺术图书馆的现在艺术史门类里,闭着眼睛随便掏,都能掏出一大堆告诉你“绘画的意义是什么的”总结来说,我把整个把艺术史给捋了一遍,为的就是说明:1,绘画的意义不存在“取代”问题,这货从我们祖先刚从树上下来,就顽强的拼搏到现在,至今没有任何可以撼动的了它的,它绝对可以坚挺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2,绘画是个老大老大的门类,其下门徒无数,至数字时代,被其纳入帐下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就冲这趋势,你还不如担心照相机会不会哪天被取代了。3,在绘画的门类中,有一些门类的确漫漫消亡了,我想你问的应该就是这种情况:比如作为证件的肖像画,作为通缉令上的画像,作为壕炫富。。。额,这个不算,壕的世界我等不懂。在这个情况下的被取代,仅仅是绘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被更新,与绘画的意义更是相去甚远。就像小黑锅“砰”一下牌爆米花,终究被机械,微波炉取代。但是爆米花的存在意义,电影院和吃货都很了解,所以爆米花本身不会被取代。4,绘画的意义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参见楼上诸位的发言。结论就是:你还是担心一下照相机去吧,它还真说不准哪天被个什么其他科技取代了,现在各种成像设备,还有各种美化图形处理软件,google眼镜还有各种七七八八。在手表都有照相功能的时代,照相机都得自带WIKI随时传照,跟路由器开始争风吃醋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二者都很适合装比。
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繪畫≠畫得像實景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传国际影城影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