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林村的故事,今年整反古村吗?

探访中越边境上的难民村(下)
地围上来。
家无长物——村民生存现状。
探访中越边境上的难民村(下)
对于自己的身份,目前难民们在认识上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芭蕉林村,我问一些在中国出生的7、8岁的孩子。——“我们当然是中国人!”孩子们肯定地告诉我。
“我们也说不清楚应该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目前30岁左右、出生在越南,很小就被父母带到中国的青年人这样回答。
“我们是越南人。”40岁以上的人也十分肯定。
但他们都是难民。目前,越南政府已经不承认他们,中国政府也没有宣布接纳他们,他们没有国籍,住在中国却没有中国人都有的《居民户口薄》和居民身份证。
看见有"衣着华丽"的外地人走进村里,芭蕉林村的许多男孩子都好奇地围了过来,而女孩子们却十分害羞,千方百计躲开我的照相机镜头。如果仅从他们的外表上看,和中国的孩子们实在没有什么区别,在和我玩耍时,我甚至听到他们在唱许多中国的流行歌曲,其中还有一些香港的粤语歌曲和台湾歌曲。
这里一直没有通电,原因是太远,架电线的成本太高,而难民们自己又拿不出钱来,所以在勐桥乡的19个难民村中目前仅有5个村通电。
我特意走进了许多人家里,发现低矮漆黑的房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那天吃晚饭前,我看见许多人家洗的只是山上刚采回来的野菜,这是芭蕉林难民村留给我的最深刻记忆。
难民的孩子们都不会说越南话,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已经不太会说了。他们平时说的都是自己的民族话,与外界交流时就说当地的汉族话,话语中带着一种明显的民族口音。以前,村里的许多青少年都没有读过书,现在山脚下的红河边由上海市资助建起了一所"上海长宁希望小学",村里多数孩子都可以在里面顺利上完小学。
从1979年3月起就不断有难民被安排到勐桥乡来,按照当时上级指示,所有难民来了都要无条件接收,但曾经也有两个人被怀疑是越南特务,因为他们是越族(也称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把他们强行送回了越南。难民们刚到的时候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住的房屋、吃的粮食、穿的衣服和用的工具等等都是政府无偿提供的。一直到了1982年,才渐渐没有新的难民到来。
从1983年起,中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决定让难民们开展生产自救,搞好计划生育,不用交中国农民都要交的公粮,就等于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让他们劳动养活自己,每户人家每年都有不少的收益,有时候甚至超过当地的中国农民。当时有不少难民为了感谢中国政府的关怀,硬要主动上交一些粮食、回报“国家”。但这样的好景没有维持多久,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国轰轰烈烈开始了土地承包制度,中国当地农民开始争土地,与难民们发生了一些土地纠纷,难民的土地便大量减少,生活年年走下坡路。
在比较贫困的芭蕉林村,村主任盘有福无奈地告诉我:“现在辛苦一年下来,粮食最多够吃半年,从1979年到1981年,政府每月给每家人15公斤大米,但现在没有了,只有自己去向政府要,有时能要到,有时也要不到;不是我们不努力劳动,一来是田地被当地人占去而越来越少了,同时我们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二来是田地全部被污染了,都不结果或者少结果了。”
在与个旧市蛮耗镇相对的红河岸边,金平县于1998年在那里建设了一个大型矿物冶炼厂,每天都有大量难闻的有毒气体从高大的烟囱中排出,许多植物不再开花结果,甚至死去,以前郁郁葱葱的山上变得光秃秃的。当地老百姓去冲击过工厂许多次,但政府都没有什么动作,而受害最严重的难民村没有一个人去“闹一闹”,原因可能是村主任说的:“我们连中国人都不是,哪里敢说什么?”
田地里的庄稼少了收获,当然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身体强壮点的难民们就学着别人,走到红河边的公路上去帮别人打工挣点血汗钱。但他们很难离开金平县,因为他们没有“身份证”。
在有难民居住的每一个地方,当地派出所都有两种户口登记册,一种是中国人的,另一种自然是难民的。曾经有一些难民认为,既然派出所随时要登记他们的人数,并且造成册,他们应该可以像中国人一样办一个“居民身份证”,而后自由到所有地方去。但派出所回答:“不行,必须要中国公民才能办理。”
在中国,进出每一个边境城镇都要被公安严格检查,有些内地人要到边境城镇,还要办一种国内用的《边境通行证》。如果难民想渡过红河,到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去,目前只有让村的上级管理机构,一种叫做“办事处”的机构出份书面证明,每一次都要出一份。
不过,在河口县岔河难民区居住的难民青年也有走出去,到了昆明、广州、深圳等地方打工。23岁的王增庆说:“到了那边,我们要么出钱买个假身份证,要么用其他人的身份证办理《暂住证》,应付公安的检查,好象也没有出过什么事。不过,不是中国人,没有身份证,成天提心吊胆的还是不方便。”
在与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的河口县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自1992年起就建设起了许多用于经商的楼房,统称为“中越边贸街”。许许多多的越南人来到了这里,租了房屋做生意,甚至经营一些色情服务。他们还可以自由地接收老街市的发射信号来观看越南的电视节目,一部分赚了钱的越南人甚至可以聘请中国人为他们工作。
已投稿到:阳朔县白沙镇芭蕉林村金桔协会-首页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554&&
阳朔县白沙镇芭蕉林村金桔协会
阳朔县白沙镇芭蕉林村金桔协会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2%
客户满意:93%
联系人:周桂英
手机:8775802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
阳朔县白沙镇芭蕉林村金桔协会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交通便利,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工作卓有成效。各类行业数据仅向行业内部成员公开,欢迎电话咨询。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金桔社会团体活动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未填写
员工人数:10人以上
法人代表:周桂英
注册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
单位注册时间:1998年3月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良好空间
国家节假日
员工发展进步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完全小学-首页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2548&&
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完全小学
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完全小学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8%
客户满意:92%
联系人:张运苏
电话:9361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完全小学如同一颗散发着诱人芬芳的蓓蕾,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徐徐绽放。本校师资队伍强大,学课建设合理,学校文化浓厚, 学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理念.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光临指导,同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完全小学一起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而努力.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
员工人数:80人以上
法人代表:张运苏
注册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
单位注册时间:2001年10月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项目提成
个人晋升空间大
领导待人和蔼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XX镇芭蕉林村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方案.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村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