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席慕容的爱情诗诗的诗人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如果你真的爱我让我走开、心疼你为我藏住分离的苦、、
或许、命运的签只让我们遇见、、
【By Eva】
你知道吗?我最爱春天。
你知道吗?我最怕下雨。
你说我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可知道、那是因为、你我早已不再靠近、、、
章鱼有三颗心脏 心痛的时候是不是很疼?
我写的、煽情的、只是一种心情、、无关爱情或风月、、
待得来日霜鬓垂肩乱、回头看、不见来时伴、、
【By Eva】
一个男人爱你,他送你的疼爱、为你的疯狂、给你的惊喜,都是情不自禁。若没有、只是他不爱你、、
我没有去看烟火、我怕繁华落尽、人比烟花更寂寞、、
一夜无梦、睡得很好、、
你就像烟火的美丽、那么美丽、、
轻划过无人的天际、、、
这片无言的星空,静静看着我泪流。如果你在的时候,会不会伸手、拥抱我?
站长在关注脑瘫女诗人写《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走红|脑瘫诗人_新浪新闻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余秀华正在看自己的作品
走路中的余秀华
余秀华正在打字
余秀华的诗集
  她向2014年歌唱般的告别
  像在他乡的一次拥抱:再见,我的2014
  像在他乡的最后告别:再见,我的2014
  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
  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
  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
  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余秀华的新浪博客名叫“云端梦呓”。日,她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后,回到湖北钟祥市石碑镇横店村八组的家里。两天后在“云端梦呓”发表《北京之行略记》,最后一句话是:“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3年前,日,时任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李书新在荆门论坛上实名发帖,帖子名字就叫《记者走基层:走近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是脑瘫者,也是农民。
  李书新这样写到:“她挣扎着,上网,敲打着这个社会的门窗。她知道她要什么,她想更多地与社会亲近。”
  而在这两天,独自挣扎和敲打了十几年的余秀华遭遇了整个社会的“亲近”。“一夜之间,余秀华的诗在微信上爆红,一天之后,她家小小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采访的记者,还有慰问的领导……因诗歌而来的喧哗,在这一天有变成骚动的表演之危险。”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试图与多位诗人聊起此事,对方都急忙说:“你们别去了,人家家里的兔子都快死光了!”
  一开始,她希望亲近外界,但又觉得,乡间的植物最幸福
  2011年的那次探访显示,当时,余秀华作为诗人已经在某些论坛上小有名气,不过影响力有限。
  2011年秋天,根据李书新和随他同行的记者杨新星的观察,余秀华的生活是宁静的,虽然孤独。
  “余秀华的家靠近村公路,有一条碎石路连着她家。碎石路两旁长满蒿草,间或一株两株南瓜、豆角什么的。余秀华说,这些乡间的植物最为幸福,它们享受着最好的阳光,一点一点享受,一点一点老去也值。”李书新的眼里似乎满是诗意:“深秋了,余秀华家里的稻场干干净净,庭院干干净净,她简陋的房间干干净净。”
  不过文章也明显在强调着一种孤独感:“我们围坐在一起,帮助余秀华剥棉花。其双亲年近七旬,这些天还在帮别人家打场。余秀华干不了其他农活,就和奶奶剥棉花;其奶奶年逾九旬,精力不济。祖孙二人亦少话语。”
  据日后媒体的访谈和报道,38岁的余秀华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为:因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高二辍学后便在家里安排下结婚生子。目前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她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甚至需要年迈的父母照顾。
  在聊天中,余秀华不止一次跟来人提到自己的孤独:“在家跟父母没什么交流,儿子有什么话也不太跟我交流。”
  还好,她认识了诗歌。她在博客上写,在论坛上写。
  终于被人发现了才华,她却感到了疲惫
  刘年在《诗刊》推出余秀华时还没见过余秀华:“为了写这篇文章,做了简短的采访。电话里,她咬字不准,于是改作QQ聊天。她的智商不仅不低,反而很高”。
  2014年,在余秀华独自写下了2000多首诗后,亲近的机会来了。《诗刊》编辑刘年发现了余秀华的诗。
  关于余秀华何时开始写诗,凤凰网说她“从2009年到现在,写了近2000首诗”。人民日报说写了16年:“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
  但后来余秀华否认了这个说法。她回答南都记者关于“第一次发表诗歌”的问题时说:“以前有媒体这么问过我,我说是1998年写了《印痕》,那是我临时编出来的。我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什么时候开始发表,别人非要问我,我就说了一个。”
  至于为什么写诗,她对这个问题似乎也感到疲惫。“没有什么契机,真的没有,想写就开始写了。”
  在《诗刊》配发的自述《摇摇晃晃的人间》里,余秀华也许是深思熟虑过的:“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刘年对余秀华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来源于她的出身和周遭:“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因为也曾不管不顾,也曾痛彻心扉。”
  想和每一个人拥抱,又明白写诗是一个人的事
  “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她写的啥。”一个村民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说。余秀华明白,在横店村,自己没有读者。对此她也坦然:写诗,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
  不久以后他们见面了。
  《诗刊》介绍余秀华后,又将她的诗和随笔在《诗刊》博客及微信发布,激起了更大范围的一轮阅读和转发。
  12月,余秀华受邀参加“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秦兴威、小西、红莲、老井诗歌朗诵会”。朗诵会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余秀华与其他几位农民、快递员、矿工、理发师诗人一起,进入了媒体的视野。
  那次朗诵会后,人民日报和凤凰网大篇幅报道了余秀华。凤凰网记者在第一次见到余秀华时,想起她在一首诗中曾说:“陌生人,请抱一抱我,不要问我冷不冷”。所以,这位记者见到她第一句话是:“余姐,抱一抱你,不问你冷不冷。”
  余秀华对拥抱有着一种比常人更特殊的认知。回到家后,她为北京之行写的博文,名字就叫:《想拥抱每一个你———北京之行略记》。这篇博客的背景音乐,是赵鹏版的《感恩的心》。
  她记下与刘年之间的点滴:“我去的时候,也是刘年接我,他去早了,在寒风里冻了一个多小时……几天里,他总是抢着背重的东西……最叫我开心的是我走的时候,我们拥抱了一下。”她说,刘年慢慢教会自己怎样做人,做一个更好的人。
  而刘年曾为余秀华如何做人的自述吃惊:“余秀华说她经常骂人,我略吃了一惊。很想知道她是怎么骂的。”余秀华透露,有人说她性格有缺陷,而她认为自己不偷不抢,不趋炎附势,只是爱说真话而已。
  她一一笑脸相迎,却不肯给记者留电话
  有人称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对此评价,余秀华呵呵一笑:“我不认识她”。
  但最近,诗歌从一个人的事,变成了流行。
  而她比谁都清醒:“不用多久,我就会回归到以前的状态。之前我的博客只有200个粉丝,现在已经有2000多了。我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但是真正理解我的人、懂我诗的人,全世界可能只有一两个。”
  《诗刊》发表余秀华的诗后,给她寄来了1000多元稿费。之后,有两家以上的出版社跟她联系,希望可以为她出版诗集。
  而真正的病毒式爆发在本月15日。余秀华这个名字突然在微信上处于刷屏状态,尤以《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和《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个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两条为最(其实内容为同一篇文章)。
  16日、17日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堆满了余家的小院,余秀华一遍又一遍地微笑着回答着相同的问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便是面对面,余秀华也不愿给出自己的电话号码。与她认识或有关的编辑、诗人纷纷婉拒媒体的采访要求。
  去年夏天,第一次在QQ上聊天后,刘年眼里的余秀华是这样的:“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然后,可以放心大胆聊她的脑瘫,聊她的丈夫和孩子,聊她的爱情观,聊她的被打。”
  可是,如今,许多人感受到了余秀华内心的墙。
  余秀华诗歌代表作节选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如诗刊的编辑刘年所说:“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异类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潘媛 综合报道
  对话诗人余秀华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
  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数十家媒体来到余秀华家中,她一一笑脸相迎。她喜欢讲述诗的一切,对各类身份标签又强调着反感。多家出版商打来电话,要给她的诗出书,她答应了两家。未来,她盘算着再多走些地方,再多读些书,碰到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就一一记下。她在博客中回应突然的走红称,自己的身份顺序应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她觉得,任何身份的标签都不能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
  记者:有人对你的关注,是因为你的遭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余秀华:这样会把诗歌给推到后面,把身体(残疾)推到前台,把苦难放在诗歌前面是不对的,本末倒置了。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贴标签,“脑瘫诗人”“农民诗人”等,任何标签都有局限性,而每个人都是丰富的,写的诗也是不一样的。我不回避“脑瘫”的事实,但希望人们更多去关注我的诗。
  记者: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你觉得这首诗是最好的吗?诗中的“你”有原型吗?
  余秀华: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并不好,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火起来。诗里的“你”没有原型,也真的没有对象。他可以是所有人,也可以是某一个人。我以前喜欢在QQ群里、论坛里逛,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有时候开玩笑就这么写。
  记者:你有喜欢的诗人吗?有模仿过别人的诗歌吗?
  余秀华:我非常喜欢雷平阳,他笑起来很好看,看着很温暖,并不一定帅就是好的。有一次看过一个他的视频,视频里他在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看着看着就笑了。不过,我们没有见过,只在网上聊过几句。我也不想跟他见面,见面了就不是偶像了。
  我没有模仿过别人的诗歌,能够模仿的诗不一定是好诗,好诗是独一无二的,不能模仿。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了,很多好诗没读过。
  记者:你的诗歌里面出现过“红嘴唇”“高跟鞋”这样的意象,你曾希望有这样的打扮吗?
  余秀华:高跟鞋、红嘴唇会使女人很有范,我喜欢别人化妆,但是我从来不化妆,能吃得饱穿得好就行。别人说,你怎么老是不修边幅,我说以前年轻时候没想过,现在人老珠黄了更不会想。有一次,记者要给我拍照,让我打扮一下,但是我刚打扮好,他们没拍就跑了。拍照的时候,我会自然地就紧张起来了。
  记者:你在博客中说你是个“好战分子”,你也会经常参与一些网上骂战,为何如此呢?
  余秀华:我性格比较倔,以前会跟家人吵架,现在好一些了。有时在网上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就会跟别人骂战。 据《南方都市报》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目前环绕着余秀华的这场话语狂欢,可谓大众流行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余秀华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作品的流传,也可给许多人心灵上的启迪。只不过,余秀华的人生固然值得颂扬,但不能因此降低诗歌本身的评价标准,否则对作者也是一种伤害。
新北市长朱立伦1月17日顺利当选国民党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立即致电祝贺,表达了中共中央对新任国民党主席的期待。除了电文内容的解读,外界关注的焦点,落在朱上台后两党负责人的首次互动上。
1月11日,上海嘉定区民办的斌心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向父母行跪拜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跪听教诲,其后还要在父母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以作永远留念。这是拿传统文化的糟粕在作秀,还是弘扬孝道教会孩子感恩?事件一经报道,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就开始了激辩。
总的来说,维持一段幸福的婚姻不是件容易的事,有许多因素会对一对夫妻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起到影响,其中许多因素是在夫妻俩决定结婚前就存在了,美国《赫芬顿邮报》总结了8种婚姻可能不会持久的征兆,看看你的婚姻有没有中招。浙师大“保安诗人”曾手写30多首情诗追到“女神”【图】
稿源时间:  文章来源:  作者:纪驭亚 责任编辑:
【摘要】最近,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安徒生船长”(网名)发现了一个秘密:学校图书馆的保安彭溯会写诗,他的QQ空间里竟然有千余首自己写的诗。
  有学生&粉丝&慕名找彭大叔加QQ好友。
  十年写下千余首诗
  浙师大保安彭大叔&文艺值&爆表了
  他说,即便只是当了一个保安,也会把写诗的爱好进行到底
  最近,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安徒生船长&(网名)发现了一个秘密:学校图书馆的保安彭溯会写诗,他的QQ空间里竟然有千余首自己写的诗。
  &安徒生船长&把这个&发现&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大家在转发时纷纷感慨,保安大叔的&文艺值&爆表了!
  手写30多首情诗,他追到了&女神&
  今年42岁的彭溯是江西鹰潭人,2005年,他来到浙师大当保安,在图书馆一干就是十年。
  彭师傅说,因为自己爸爸有高中文化,专给乡里修家谱,受爸爸影响,他从小喜欢看书、写诗,多少还算有点文学底子,读书时,他的作文水平能在班里&坐头把交椅&,&那时老师让我们一个学期写20首诗歌,我能写40首。&
  不过,因为数理化太差,彭师傅在高考前就辍学出门打工了。他修过铁路,当过糕点师傅。之后,他还卖过鱼,但在被人偷走过两大车鱼后,自嘲&不是做生意的料&的彭师傅就作罢了。
  但这些&人生低谷,精神世界一贫如洗&的日子,也成了彭师傅写诗时的素材。有时,几口小酒下肚,过往的经历成了&引子&,一首首诗就从嘴里出来了。
  写诗,也成了他追姑娘的&杀手锏&。十几年前,他喜欢老家的一个姑娘,但那时候没有QQ、微信,手写情诗就派上了用场。在往来的书信里,他前前后后写过30多首情诗,最终抱得&女神&归,两人领证过上了幸福生活。
  学校图书馆,成了他写诗的&沃土&
  2005年8月,彭师傅到了浙师大图文信息中心当保安,这也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高峰&。
  用彭师傅的话说,看书是他上夜班时&提神醒脑必备良药&。&我最喜欢人物传记、唐代历史和诗词,王蒙的《青春万岁》也很喜欢。&彭师傅说,他的偶像是朱自清、冰心。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频道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
中国网山东频道滨州热线电话:【】 投稿邮箱: 中国网山东频道滨州微博:/ChinaBZ
中国网山东频道滨州网友群 :
24小时排行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法律顾问: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 | 对外服务:我国有古代有哪些擅长写情诗的诗人?_百度知道
我国有古代有哪些擅长写情诗的诗人?
最好是婉约派
或者是花间派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李煜,柳永,晏殊。 李清照:《漱玉集》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
柳永。容若。晏小山
宋代的此人 婉约派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湖畔”情诗与“水仙”命运――关于湖畔诗人及汪静之的旧人旧事_中国作家网
“湖畔”情诗与“水仙”命运――关于湖畔诗人及汪静之的旧人旧事
  说到1920年代汉语新诗史上作为“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周作人语)的较早诗歌社团湖畔诗社,很容易联想到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居住在英格兰西北部昆布兰湖区(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在优美恬静的湖边歌咏自然、感怀爱情、流连光景。如果说“回到大自然”代表了这三位异域诗人理想的话,那么在五四运动自由思潮激发下的中国湖畔诗人则要显得沉重得多。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只是湖畔、自然,还有新旧时代转捩甚至交锋过程中文化和思想的剧烈碰撞和龃龉。而以汪静之、冯雪峰、应修人和潘漠华为代表的这一诗歌流派尽管曾最先抒写过清新纯真的爱的赞歌,但是他们迅速在中国诗坛上的隐没则透露和折射出这一时期波诡云谲的文化和文学生态的复杂性。尽管朱自清等人对他们的爱情诗写作找出了很多合理性的证词以及进步性的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朱自清也强调“人生要求血与泪,也要求美与爱,要求呼吁与诅咒,也要求赞叹与歌咏”,但是在1920年代后期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浪潮中这几个年轻歌者最终还是默不作声,诗歌写作也很快烟消云散了。他们不仅有的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身陷囹圄、牺牲,而且诗歌的道路也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与时代际遇有关,也与诗歌命运有关。是否像有人所批评的那样“五四运动前后的青年真是幸运,呼吸了一点时代的新空气,一个筋斗翻转来,就很早得到一点小名声在社会上站稳了。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太容易的成功,就像一个肥皂泡,飞在空中,看起来很美丽,一下子就会吹破了”。
  华兹华斯曾歌咏湖畔的水仙,而水仙作为诗人的原型(那喀索斯)则象征了非常态的命运。汪静之等人的爱情故事、生活经历和不同命运轨迹也让人们在穿越历史烟云的时候唏嘘感叹、怅惘不已。较之英国湖畔诗人的长寿(注意他们生存的年代是18到19世纪),比如华兹华斯活了80岁,骚塞是69岁,柯勒律治也活到了62岁,中国湖畔诗人的命运就更具戏剧性和悲剧性了。潘漠华只活到了32岁。日,大雪。饱受折磨而不屈甚至绝食的潘漠华死于狱中。应修人活到33岁,曾参加左联。日应修人到上海虹口昆山花园路丁玲寓所时被特务发现,在搏斗中不幸坠亡。冯雪峰则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受考验,在文化和文学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工作。而在政治运动中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关进牛棚、下乡劳动改造。日在病恨交加中冯雪峰辞世。较之这三个人的命运,汪静之(~)则算“善始善终”者。不仅罕有地高寿,而且还因为“六美缘”而成就了一段爱情故事和诗人传奇。
  湖畔诗社的前身是柔石、汪静之、冯雪峰和魏金枝等人组织的晨光社。日,西子湖畔,草长莺飞。汪静之、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等四个年轻人在西泠印社四照阁宣告湖畔诗社成立。不久四人的诗合集《湖畔》出版,被爱情和青春鼓动的年轻人宣告“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随后的8月份,经鲁迅修改的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朱自清、胡适、刘延陵等三人作序)面世。正如汪静之所说“庸俗社会封建礼教禁止恋爱”,“心中的热爱抵抗压力,因而不可抑制地发出爱情诗来”。此后,又有冯雪峰、应修人和潘漠华三人的诗文合集《春的歌集》推波助澜。尤其是汪静之的《蕙的风》在短时间内即印刷6次,销量2万余册。尤其是年轻人争相抢购,其畅销程度能够与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比肩。实际上,汪静之《蕙的风》的出版过程非常不易,反复经历波折。一贯不爱求人的汪静之也不得不破例数次向胡适求助。当时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汪静之家里补贴他学费和生活费每年是134元左右,而他实际的花费则近200元。除了聚会和应酬之外,很多钱自然是花在了买书上。汪静之在致胡适信中坦陈了自己的窘境,“我的絮被是家中的一条年纪很老了的小而破的絮被,实在没有什么暖和,近来很严寒,夜间冻得发抖抽脚筋”,“我的棉袄还是15岁时候做的,现在小而破都不在乎,只是寒冷的痛苦使我读书不安神”。胡适看信后也着实为这位同乡青年诗人唏嘘,于是借钱给他并且在《蕙的风》的出版过程中为汪静之争得最大的利益。最终出版社给汪静之150元的稿费,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况且当时汪静之也还只是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学生。
  朱自清曾评价湖畔诗社的四个诗人是“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这对于1920年代初这几个人的诗歌写作及其意义而言是准确的。也正如废名所评价的“他们真是无所为而为的做诗了,他们又真是诗要怎么做便怎么做了”,“他们写诗的文字在他们以前是没有人写过的,他们写来是活泼自由的白话文字”。汪静之等人不仅被青春的自由和个性冲动所鼓动,更被爱神和力比多(肉欲)所召唤。正如汪静之给当时的女友符竹因(绿漪)的信中所宣告的“爱情是绝对自由的,谁要爱谁,谁就爱谁”。汪静之等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在五四追求自由、个性和反传统道德、礼教的土壤中获得了成长。也是胡适当时所评价的在“稚气”中有“新鲜风味”。尤其是他们对爱情的大胆、率真、自然、清新的抒写引发了众多青年诗人的追捧,也受到了文坛一些道学者的攻讦和批判、指责。这无异于向旧礼教投掷了一枚炸弹(朱自清语)。日的《时事新报?学灯》发表汪静之同乡胡梦华的《读了〈蕙的风〉以后》,批评这些爱情诗“堕落轻薄”。在胡梦华看来这些诗是危险的,会“挑拨人们的肉欲”和“兽性的冲动”,有“挑拨人们不道德行为之嫌疑”,“破坏人性的天真,引导人走上罪恶之路”,因此“应当严格取缔”。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是胡梦华大肆批判汪静之等人的诗,其目的竟然是他自己后来所承认的“戴着假道学的眼镜,以讨好新女性的喜悦”。胡梦华的这篇文章引发进一步的激烈争论。尤其是鲁迅以“风声”为笔名撰写的《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成为这一论争中最为有力的支持文章。其他的反对者由此大多噤声。在这一场激烈的论战中,胡适、周氏兄弟、朱自清等人对汪静之等年轻诗人的支持、肯定和鼓励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鲁迅对汪静之的支持使得他终生难忘,“沦肌浃骨”“刻骨铭心”。1981年7月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鲁迅博物馆编选纪念集。年近八旬的汪静之在昏暗的台灯下眯着老花眼完成了一篇长文《鲁迅――莳花的园丁》。可见鲁迅对他的影响以及青年时代所给予的扶持。
  给诗坛吹来清新之气是以汪静之为代表的湖畔诗人正处于“青春期”的写作,也正如胡适所说的是“五四运动后第二代的少年诗人”。自然,在胡适看来汪静之是这一代少年诗人中最有前途和希望的。这种“青春期”既指向了汉语新诗的起步阶段和五四的启蒙,又指涉了这些人自身写作的“青春期”。其优势在于敢于写作,勇于抒情,没有禁忌,自由、开放、纯真。当然这种“未成年”的诗歌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而历史也已经做出了证明。个性,青春,爱情,诗歌,成为湖畔诗人的关键词。
  汪静之等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写作带有显豁的“本事”特征。而岁月何曾静好?人生几度霜寒。
  其中陪伴汪静之的不只是青春期的诗歌,还有一个个美丽的女性于他寒冷、苦闷中给予慰藉,给予他诗歌和精神上的滋养。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在当时的中国,恋爱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仅这一点就很够味了。”1923年,热恋中的汪静之竟然在一天之内写了10封信。当然,汪静之的多情也招致了诸多非议,“‘诗人’,自古以来,有一种脾气,仿佛自己是九斗十斗的天才,诗和酒,再加上美人,就是他们自己的小乾坤”。1932年汪静之曾给妻子符竹因(符竹因原名符竹英,汪静之改为“符竹因”,即“水竹姻缘”。汪静之又为符竹因取名漪,取诗经“绿竹漪漪”之意。)写下保证书和忏悔书,可见其感情经历确实丰富。尤其是汪静之与胡适和曹诚英(被汪静之称为“绩溪才女”)同乡之间的感情纠葛更是成为民国文人的噱头和纠缠不清的旧梦。曹诚英与汪静之同庚,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二人确属姑侄辈分。曹诚英与胡冠英婚后仍与汪静之通信、交往,这引起了胡冠英的极大不满。他趁机偷出二人的信件和照片并当众撕碎。尽管汪静之一再追求曹诚英并写了大量的情书和情诗,曹诚英在离婚后也曾经在酒后对汪静之表露情愫,但是最终他们在理智和辈分伦理面前止步。倒是同为安徽绩溪人的胡适和曹诚英(胡适长曹诚英11岁,曹诚英为胡适三嫂的妹妹)擦出了更多情感的火花。后来,徐志摩在给胡适的信中曾羡慕地写道:“蒋复璁回来说起你在烟霞洞深处过神仙似的生活……此次你竟然入山如此之深,听说你养息的成绩不但医痊了你的足迹,并且腴满了你的颜面,先前瘦损如黄瓜一瓢,如今润泽如光明的秋月,使你原来妩媚的谈笑,益发取得异样的风流。”1923年春,胡适的侄子胡思永年仅20岁就因肺痨病不幸早逝。悲痛中的胡适也因病从上海辗转到杭州烟霞洞静养。到杭州的这天是4月29日。胡适与此时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且刚刚与胡冠英离婚的曹诚英再次相逢,自是百感交集。最终,二人在杭州的“情事”“艳闻”惹得江冬秀醋意大发甚至闹自杀。“后院起火”,最后胡适也只得草草收场。20年后,即日曹诚英在孤苦的思念中给胡适写诗以作追念:“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见说他听。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胡适死后蒋介石手书对联悼之,“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而曹诚英一生孤苦,终生未嫁。
  这似乎又一次印证了红颜薄命。曹诚英在“文革”期间曾将大量珍贵的手稿、书信、日记等资料交给汪静之保管,并嘱托死后这些材料一并烧毁。曹诚英最终因肺癌在上海病逝,红颜玉陨,后葬于故乡绩溪旺川。其墓碑上只有几个字:“曹诚英先生之墓& 日”。在又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愁肠百结的汪静之在悲痛中追悼曹诚英,经过痛苦的挣扎最终点燃了那一堆早已泛黄的信件、日记……
  1927年之后,文学走向了低潮。这一时期的汪静之也不得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曾辗转于上海、南京、安庆、汕头、青岛等地做中学教员和大学教师。日汪静之在给妻子的信中缱绻地写道,“平生爱竹已成癖,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位轰动一时的“爱情诗人”在教学上却并不太称职,还引起了很多同事的不满和质疑,甚至闹出了很多乱子。到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汪静之还曾与朋友一起开小店谋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湖畔诗人好友冯雪峰的关系汪静之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但是因为与聂绀弩的性格龃龉,发生冲突,数度被停发工资。
  汪静之最早写作诗歌尤其是“情诗”,可以说胡适是他的老师。早在1919年,汪静之就将诗稿寄给同乡胡适求教。那时胡适在汪静之等青年诗人心中俨然是海内皆闻的第一流的学者和名人。汪静之晚年向女儿汪晴说过这样一段话,说自己“第一个崇拜胡适之,第二个崇拜周作人,第三个才崇拜鲁迅”。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的政治运动中,限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汪静之在一些回忆录和文章中却称胡适是“五四时代的右派名家”,“资产阶级的圣人”,“胡适之是最早反对共产主义的,因此后来共产党这一派就骂胡适之。我看了骂胡适之的文章,认为对,觉得这个有理,因此我也瞧不起胡适之了,我后来就不高兴再和他通信,虽然他是我的恩师,又是家乡的小同乡”。这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一个例证。新诗史上诗人删改自己的诗作的现象并非少见。鲁迅就深刻指出:“听说:中国的好作家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而由于频繁而激烈的政治运动和僵化的文艺政策的规训等诸多原因,很多诗人为适应政治形势和迫于时代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不同时期的诗作和诗集进行了程度不同的修改。以汪静之为例,这位善于写爱情诗的“湖畔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极少,也曾在1957年的《诗刊》《人民文学》发表过借鉴马雅可夫斯基楼梯体的政治表态和应时应景的政治抒情诗,并在1958年出版《诗二十一首》。汪静之在1957年编定新版的《蕙的风》时出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在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上的转变,将原版的《蕙的风》删减了2/3,将《寂寞的国》删掉1/3。新版《蕙的风》将原本的《祷告》《过伊家门外》由原来的自由体改为格律和半格律体。显然这种修改已经不只是仅仅字词修改那么简单了。汪静之的这一修改“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不能不说是对当年争论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就诗人本人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日,汪静之去世。一个时代的诗歌结束了,一棵湖畔的水仙最终枯萎了。在静水流深的岁月中,那些湖畔吟诗的诗人一个个远行,只留下一行行的诗句,还有那些或深或浅、或长或短的爱情故事。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美的爱情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