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始终是这个结局皆样他人事,何必为难他人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正常人”这个物种(再jw结局的,黑名单欢迎你)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姐姐后面言顺,先要为影片“正名”一下。本片产自奥地利,德语属性(众德国人反对:奥地利人讲的那是奥地利语好嘛!我们听不懂好嘛!
某只:姐姐我听起来都一样的好嘛!反正我都听不懂好嘛!wiki上奥地利人讲德语他们就讲德语好嘛!而且我之后一概要把你们统称为“德语佬”啊混蛋!)。据姐姐向精通德语的同学求证,正确的发音是——米歇艾勒。中文翻译成“迈克尔”那是何种样的坑爹!
  
  这是我们在戛纳看的最后一部电影。其实在竞赛单元中这片的排序不算靠后,然则电影节期间事赶着事,就pass了这片,到最后一天发现还有三部竞赛片没看,都怕末了大热倒灶,戛纳给爆出个生冷来一拍两瞪眼,这才赶集一样的决心去看了。这几天过下来,此片的宣传资料之类早不知埋进哪个纸堆了,再加上我平时就没有在观影前看简介的习惯,因此事先谁都没见过剧情介绍。偏偏就在这片子之前,我们刚看过the artist,所以观看本片时那种从梦想天堂跌落人间地狱,自纯爱幻境被生扯入人性沼泽,期间落差造成的痛苦,渗透在影院内过强的冷气里,叫姐姐直捏大腿。
  
  回到巴黎后查了下imdb,发现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正叫Michael。一场误会——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这个名字是灵感自Michael Haneke。编导Markus Schleinzer的感觉很像Michael,不知道是真的曾经研究揣摩过,还是德语佬拍电影就都是这一个德行(姐姐看过的德语片大概两手能数完了)。极少移动的镜头冷静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剧本刻意避过了任何可能产生戏剧化效果的桥段,片段式的记录,不附加背景音乐,既过滤了拍摄者的主观立场同时自然将观众也隔离成旁观者——可以观察,可以思考,但是没有立场批判没有阵地激动更没有空间靠近。即使同样以平凡的琐事作素材,这些德语佬拼出来的生活画面就一定要这样压抑,远不似法语佬和意大利语佬们苦中强要作乐,闷中偷要寻欢的可爱。
  
  ------------------------剧透------------------------------
  
  本来我是断不会以为这是剧透——明摆着的事情。但是突然发现有些天性光明乐观的孩子对明摆的事情也宁可扭头不见。于是可爱的孩子们现在请尖叫着跑开。姐姐要揭露男主角与小男孩之间的关系鸟:
  
  可爱的孩子们都跑光了莫?
  
  本片的男主角Michael是一个恋童癖,拐带了小男孩Wolfgang(我是查imdb才知道他叫这名的——跟莫扎特同名啊咧)做他的禁脔。不同于以往涉及此类题材的影片,本片既不以受害者角度(此角度请见《水果硬糖》),也不以追捕者角度(此角度请见美剧criminal minds),而独取僻径以施害者为中心角色,记录了他与Wolfgang一起生活的最后几个月。而在这段记录中,不涉及任何主观代入的视角或解读,单纯是记录片样的白描手段进行侧写——导演无疑是做过功课的,这些侧写事件的选取与呈现,都很符合cm中各位fbi们对恋童癖的profile(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对待儿童的方式,于是恋童是紧随于连环杀人犯之后,cm重点打击的犯罪)。
  
  然而可怕的就是,在cm中,当我们从fbi的视角进入追捕者的角色,我们眼中看到的犯罪份子无一不是超出我们对“正常人类”的定义的怪兽,因其是怪兽所以做出非常态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而在本片中,尽管Michael的表现仍然符合profile,但是被导演硬架着旁观者的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在职场上,在社交中,甚至在两性关系中完美地模拟出“常态”的普通人。假如我们没有看到他与Wolfgang私下相处的情境,假如导演没有在这些情境中暗示明示出这种共同生活背后的强制性与性关系,我们大概也会跟Michael的同事邻居们一样,觉得他是个脾气温和略有些腼腆的一般人——即使将他从小看到大,与他日夜相处的家人们,也没有一个料想甚至怀疑过他对他们所讲的谎言。
  
  这是这部影片的冷度——它否认了“正常人”这个物种。
  
  我们常将这些犯罪,尤其是恋童癖称为“变态”,其对应的是“正常人”这样的概念。然而什么是正常人?同样是讲追击心理犯罪的美剧,the inside被腰斩因其“过于黑暗”,其实相比于cm,inside在场面上也只是略重口了一点,其真正暗黑的地方乃是动辄叫探员进入犯罪者思维,并且不多给犯罪者诸如“童年阴影”或者“曾经受害”之类的理由,其内在几乎认为“罪犯是天生的”,或者说“人类天生就有犯罪的基因,问题只在于有些人有机会有能力有动机将其呈现出来,而另外一些人却将之终生掩藏”。所以从精神上来讲,人类并没有“正常”与否的区分,只是有些人的行为符合了社会应有的规范,有些人则不然——而这些人假如终生未被发现,逃脱了司法与舆论的裁判,也被其周遭的人视为为“同类”而归于“正常”一栏。
  
  本片提供的角度,目的不在于“为什么”,自然也不是“求原谅”或者“要审判”,而在于“已有这样的人存在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识别?如何远离?”
  
  德语佬拍电影也讲究“精准”性。后来我回想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Michael的本性的——其实早在他去挖土清洁后车厢之前,当他揭开Wolfgang的被子时,我就隐隐约约地嗅到了,于是在挖土那一幕时立刻把之前的片段串合在一起得出了结论。这些在镜头前被放大的细微动作、眼神、语气,是我们唯一可将这些施害者从身边辩认出来的标准。
  最后一句是广告吗?
  我想问为什么要挖土清洁后车厢...
  哈,跟我一起看片儿的那个留德妞儿这下该感到安慰了,终于有人跟她有一样的疑问了。
  
  姐的理解是这样的,以Michael的生活细节,他跟小男孩的对话,和他企图诱拐另一个小男孩的手法来看他肯定不是第一次做案。那以前的小男孩到哪里去了呢?根据CM的介绍,一般就是杀掉或者转卖掉两种可能。
  
  Michael挖土清洁后车厢的时候,是他带Wolfgang出去玩回来,之后小孩生病的时候。他当然不可能带小孩去看病,眼看小孩就要病死了,事先挖好坑准备埋尸呃。清洁后车厢是防止自己遗留在车厢里的衣服纤维啊什么的沾到小孩尸体上留下证据。
  
  这一段情节的加入主要还是为了塑造Michael性格的。
  这样..原来挖土和清洁车厢分开看来着...我以为是用挖来的土去清洁车厢= =
  不过我也猜到他是要埋尸,后来不舍得吧~~
  同学,你还是太善良了。这种惯犯,哪有什么舍不得的。是后来孩子自己病好了,所以逃得一死。
  他有尝试去买药嘛,结果被车撞了..
  去买药跟舍不得差很多远的么,亲.......永远不要对一个变态心存人性的幻想
  他有变态的欲望并不代表他就没有人性吧?为了照顾小孩他自己请病假,为了看孩子想马上出院,为了怕孩子寂寞就试图再拐带一个孩子陪他。他对孩子的感情是有部分父子之情的。
  @blackdog
  
  他会在孩子年纪(对他的口味来说)太大的时候把孩子杀掉,会在眼看孩子病势加重的时候预先去把埋尸体的坑挖好……
  
  动物也有“舐犊之情”,但不会有人说母牛舔小牛,母狮为幼狮觅食是“有人性”的行为。“人性”是建立在人类独有的东西——理性之上的,而理性的用处恰恰是克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当然不与人性相对,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而诱拐监禁别人的孩子,糟蹋强奸未发育的儿童,最后还杀人弃尸,这种行为就与人性相悖了
  
  试想是你的孩子或者年幼的其他亲戚,更极端一点是你本人在十岁上,不幸落到本片男主的手中受到这般对待,你还会形容这种关系为“有部分父子之情”么?
  上面分析得很有道理啊。。。开始觉得有点可怕咧。。。
  那个孩子是饿死的吧?还有那只猫是怎么回事?那个孩子不是刚和那个男的拼拼图,怎么想到泼开水了?在烧开水的时候还如此的淡定。这片子让人一头雾水啊!可之前那个孩子出去了,也没想逃跑,路上还碰到几个人。而且很不理解那个孩子还很期待男的再找一个孩子回来。他难道以为再来一个,他就可以回家了吗?为什么那个男的要把孩子给他的画烧掉呢。真的好多疑问啊!
  回ls
  
  是饿死的没错
  
  至于你其余的疑问,请去看美剧《犯罪心理》。如果看完一季还是觉得本片中人物的行为难以理解,可查阅该剧中提到的案例及相关资料
  谢了.我还是不理解比较好.
  楼主标题亮了,[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正常人”这个物种 ]
  为你这句马克一下。
  LZ是说最后解决是那个孩子饿死了么?
  难道他不怕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有能力反抗他吗?也不担心孩子出去报警
  楼上的都好天真,估计楼主都懒得回复了。 我来说吧,不懂得请百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所谓的反抗报警,是你身处旁观者的假设而已。
  首先,孩子长得超过他的喜好年龄是会被”处理“掉的,这是个惯犯。所以一般孩子长不到有反抗能力的时候。
  
  再则,他住的房子是为了他的变态需求而改装过的,孩子根本没有逃出去的能力(这也是最后孩子恶死的原因)
  
  最后,他把孩子带出去遛弯神马的,是已经有一定自信这枚小孩不会在外面突然暴走(请google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以觉得可以给他一点自由。而且即便如此他也不会带小孩到闹市之类的地方,而是他相对熟悉能掌控全局的环境。
  
  假使这个孩子继续”表现良好“,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自由。没想到这个小孩的自我意识非常强(那些画其实是主角的”犯罪纪录“也是孩子的”呼救信号“),在知道自己受骗后,又悍然反抗。
  
  ls有些同学是太天真了,不适合看这么黑暗的片子。有些事情也许不懂会更好些
  谢谢,LS,我还没看,只是手一滑进来看了你的剧透,有很多地方不了解,请见谅。我会去搜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
  听说小男孩最后反抗用开水烫他,最后被饿死是不是因为这个受到惩罚?
  @匿迹
  
  呃,不是。如果是反抗而死的话反而给了小男孩力量,更光明一点。男主角在外面不幸挂点了,被反锁在家里的小男孩活活饿死了。受害者是完全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
  已看完斯德哥尔摩症。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种并非普及的案例居然被你们当做了一切时间的解释材料,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小易甫
  
  如果你有更合理的解释来梳通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愿闻其详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多地方太过马虎的原因。
  @小易甫
    
  导演显然就是采取了在大量长期幽禁案例里出现的斯氏综合症做素材,所以我和ls的同学才会用斯氏综合症来解释情节和人物。
    
  PS:斯氏综合症怎么算是”非普及“有数据吗?有资料吗?能证明在超过七成的已知的人质监禁案例中没有出现(类)斯氏症吗?否则你凭什么认为这是”非普及“的?
  
  就在用斯氏症解释明明很通畅的情况下,你觉得我们不应该这么做,理由是你觉得电影很马虎。你认为电影很马虎的原因是,除了斯氏症之外你也想不出别的理论来串连情节和人物……
    
  这个”自给自足,我是真神“的逻辑着实太强大了!我等只有跪拜的份。
    
  咳,假如你认为导演只要在影片用了斯氏综合症作为素材或者线索就是“马虎”的话,想必每一部涉及监禁人质的电影你都认为挺马虎的吧。有“严谨”的例子供吾辈仰望一下吗?
    
  那你自己去维基百科一下吧,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类似的症状,而且要达到这个症状还有很多前提条件要满足。按你这样的意思,那你怎么敢说“导演显然就是采取了在大量长期幽禁案例里出现的斯氏综合症做素材”?你有数据吗?有资料吗?能证明超过七成的已知的人质监禁案例中有出现(类)斯氏症吗? 在无法确切解释清楚一个问题之前,某些人就是抓到什么就当做真理一般,还口口声声如此这般,听说个什么东西,能网上套就往上套,简直是“一个人有了一项本领,总舍不得放着不用”。我等只有跪拜的份。
  @小易甫
  
  现在要确切解释的不是“问题”,而是“电影”。
  
  如果用斯氏综合症能完美解释电影里所有的情节串连和人物关系,那么当然可推断影片是在这一理论上铺陈的。
  
  一方面非不让别人用斯氏综合症来解释电影的细节,一方面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论,于是得出“很马虎”的结论……
  
  既然是来自两个星球的逻辑,就无谓彼此浪费时间口水了,我们互拜一下,然后友好地沙扬娜拉吧。
  嘛,给有点晕头转向的同学介绍一下上面鸡飞狗跳的斯氏综合症:
  
  以下内容来自wiki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什麼樣的人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显示,大约27%的人质表现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证状。[3]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会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害怕: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
  数据
  
  FBI的数据显示,在1200例曾被挟持的人质中,92%没有显示出斯氏综合症,
  
  但是在加上“受到长时间监禁”的条件后,27%长期受监禁的人质患有斯氏综合症。
  
  除了要满足以上四大条件之外,监禁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形成斯症的重要因素。
  
  另外有以下三项补充
  
  1. 被害者受到身体/语言的极度虐待
  2. 在被害者业感到绝望,为了生存愿意做出任何牺牲的情愿下更容易发展出斯症。然则,意志坚定安全感强情绪控制力强的受害者可能幸免。
  3. 罹患斯症的受害者会表现出PTSD(受创激障)患者相类似的症状,如夜惊,噩梦,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事件回闪,等等。
  
  ---------------------------
  感兴趣的同学可wiki之。
  
  除了犯罪案件之外,斯症也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感到绝望,无法与外界沟通,在恐惧的促使下与精神上迫害自己的人或阶层产生同理心的现象。就是“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这样的情况。
  
  PS:如果一开始根本没看出这是恋童癖案件的同学,为了你们内心的纯真与光明,请不要把这些信息放在心上……忘了有这部电影和这些症状的存在吧。
  
  PSS:对非正常人类感兴趣的同学推荐Criminal Minds(前三季)和the inside(只有8集)
  男孩最後被餓死了嗎?電影最後沒有說明啊,難道有不同版本?我看到的是罪犯的母親打開囚室的門就結束了,可能男孩囚室囤積的食物量夠他維持到那一時間,這樣算是開放式結局,男孩死亡,男孩得救,或罪犯家人繼續囚禁男孩,各種可能。
  
  男孩有沒有斯德哥爾摩症狀,只能在部分劇情中推斷,影片中男孩持續寫信給他的父母親,可見不清楚自己是被綁架,還能跟罪犯鬧脾氣,看不出男孩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男孩可以看電視看書及外出,男孩沒有同情罪犯,幫助罪犯,甚至對罪犯的小恩小惠冷漠,男孩也沒有覺得逃跑是不可能,因為他有試圖逃跑。(寫到這我都覺得編劇在刻意避免斯德哥爾摩症了,當然這是巧合XDD)
  
  至於為什麼男孩有時”看起來”在配合罪犯,外出時沒有企圖逃跑或求援,這有很多可能,其中一個就是他沒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他不知道囚禁的定義跟性愛是什麼,所以不清楚自己的權益被侵犯,罪犯可能對男孩說了各種謊言,雖然男孩討厭他,但還是相信罪犯是被自己父母托付的人。
  
  關於那隻貓,可能是罪犯撿回來給男孩當寵物的,但是貓死了,所以男孩在看到尋貓傳單之後哭泣。這裡對比罪犯在看待生命跟一般人差別的地方,冷靜的跟尋貓人對話,與像垃圾一般丟棄貓咪屍體。先不說什麼是正常,但所謂的人,不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要能有同理心嗎?不是光靠克制自己的慾望(這是用在減肥),或是行為正常(這不適用於搖滾歌手)。
  
  p.s 這部電影一點都不馬虎。
  
  @酸中毒
  
  男主角问小男孩“刀和我的[-哔-],你更愿意被哪个捅”,男孩回答“刀”,还有电影最初他试图回避跟男主角身体接触,以及他画的那些画,从这些细节来看他知道自己的受害者,也很清楚自己被囚禁及遭到侵犯。
  
  他在外出时没有求救及在某种程度上的配合,就是因为害怕,他很清楚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作为小时候接触过恋童癖的当事者,我必需要说孩子对生存威胁的本能敏感度远远高过成人)。
  
  只是一来他年纪小,自知没有与男主角对抗的资本(很多孩子年幼时受到家庭暴力不敢反抗也是同理,动物有回避危险的求生本能,年纪长大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之后有些就会反抗),在恐惧的驱使下不敢陡然冒险
  二来就是男主角在诱拐他时编造的谎言。即使已经知道这是说谎,但下意识里难免还是存着一线希望——说不定哪天他能找到逃出去的机会,说不定哪天他的父母会找到他,只要他还活着。
  三来就是他已经知道只要自己“表现良好”,就可以有一定的自由——看书看电视等等(这些就是男主角施予的”小恩小惠“了),但是只要他有重大的反抗举动(比如逃跑),失败之后这些自由就会被剥夺。而电视几乎是他唯一保持与外界联系的方式。这个损失过于巨大,所以他也不会贸然尝试逃跑,除非是有极大的把握。
  
  从以上细节可以推断出,小男孩和男主角共同生活颇有一段时间了,多多少少是有些斯氏症的表现(程度轻重的问题,斯氏症也是慢慢形成的,并没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时间线,比如今天还一点都没有,明天就突然病入膏肓了)。
  另外就是小男孩的很聪明,自我意识较同年者过硬。小猫事件,和第二个小孩(他帮男主角去拐人已经是”帮助“罪犯了),成为一个分水岭,假如不是这两件事,说不定就会走向”完全养成“,但是这两件事中断了斯氏症深入的过程。
  
  此外,第二个小男孩刚刚被拐进来的种种表现其实是一个flashback——告知观众Wolfgang在最初也是这样一个无辜无助的孩子,与现下的Wolfgan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男主角对他精神上的伤害及他心灵上超出常规的成长。
  
  根据以上的逻辑,Wolfgang最后不可能生还,因为只要有男主角这样的人在周围,孩子们就没有希望——当然太过于善良的观众可以保有最好的期待。
  
  在戛纳看这片儿的时候,跟我一起看片的女生直到走出放映厅也没反应过来这是一个恋童癖养成禁脔的故事,所以我以为这个故事过于黑暗,没有什么特别原因的话不要和这样的深渊对视。
  于是选择跳过这些心理细节的分析——当然还有一个理由是:假使童年没有经历过什么特出事件的成人,早就忘了自己在幼儿时期曾经过怎样的心路成长,用”揣摩“的总会有些隔靴搔痒。
  哈哈,原本不太打算看的,好吧,下载备着吧。喜欢这种理性距离感的观察认知。(有点类似弹簧刀吗,不过也放着没看呢)
  谢谢分享~
  小孩没有饿死。
  
  导演是很有人文关怀的,他就是想让细心的观众回去再看第二遍。因为你会发现:在男主角最后一次进地下室的时候有一段横扫拍摄的镜头,其中就拍到了储物架上还备有的食物。
  
  而且之前的细密繁杂的铺垫也交代了小男孩的地下生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甚至生病了都能自己扛过他因住院长期离开的日子。
  
  如此的强调和铺陈地下室自给自足的生活,用意就是暗示最后小孩的survivor。当然最重要的证据还是那个给了储备食物的镜头。
  而且有很多的暗示,包括主角的兄弟很快的腾出时间来去整理遗物。
    
    如果不是为了暗示小孩的幸存,他大可不必加上这句台词,直接说:我们下个月去收拾弟弟的房子吧!镜头里储物架上那些食物估计撑一个星期没问题,一个月那就没戏了。
  @红刺猬先生
  
  我都说了善良的同学大可保有自己的希望。何必硬要我戳破呢。
  
  那些储备食物是预防意外情况的,只够一个星期用的,男主角出差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那么几天他还担心食物不够)。
  
  可是从查明男主角身份到通知上他的家属到收拾妥帖后事(注意是葬礼结束了之后才开始遗物的)。远不止一个星期(具体台词我忘了,但是亲戚对话中有说到警察过了一段时间才联系到他们)
  
  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给观众一线希望,一点点光,这样最后的打击才更沉重才显得现实更冷酷更无情。
  
  关孩子的房间没有做隔音系统(影片开始就有介绍了,从房间里可以清楚听到外面的动静),就在男主角的亲戚回去收拾遗物,这一大堆人的动静可说是不小,如果小男孩还活着,一定会听到一定会求救。
  
  可是就在这批子人全都收拾完了,几乎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关小孩的房间还是一片寂静。直到他们把门弄开走进去,里面仍然没有一点反应——神马美好的希望全是揣测,此刻的寂静才是真实的无法回避的。
  
  我可没看出来导演有人文关怀,而且抱着“要细心观众回去看第二遍”这种无聊的想法(好的电影就应该在一轮之中把细节都表现清楚而不是想着多浪费观众些时间)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如果你坚持认为他饿死了那也无所谓,因为导演本身就留下了一个悬念,是说不清楚的。
    
    也就是说你只是站在开放性结尾的一面,但是你不能一锤子否定开放性的另一面(孩子还确实还活着,不是你所谓的善良的YY)。
    
    况且你的这些“证据”都是很模糊的,到底从警察发现主角到联系家人的丧葬用了多久时间电影也没有明确的交代。
  
  
可以肯定的是警察联系家人一定很快,因为他是驾驶自己的车并且有车牌号,警察在24小时之内联系到家人是再合理不过的吧!这又不是在荒郊野外的不明身份尸体。
    
    即便是你说的过了“很久”,科学证明人在不吃只喝的状态下还能存活7天,小孩儿最低起码有14天的存活期呢!
    
    “不隔音”这个有些可笑,小孩能叫早就叫了,前面他出去郊游的时候怎么没叫?那不比在地下室效果强多了。
    
    再就是你认为导演希望观众多看几遍自己的电影是“无耻的”想法,你可以坚持你的意见,但是我坚持认为好电影是不能只看一遍的,不止两遍,而且是要看很多遍,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才是真正的牛片。甚至导演可以自己藏一些小秘密在电影里,艺术本身就是充满了“秘密”的。
  @红刺猬先生
  
  郊游的时候为什么不呼救上面已经长篇大论过了。但是影片结尾时孩子所处的环境跟郊游时大不相同。
  
  假使孩子还活着,这么多天不见男主角出现,食物也已经耗尽,在听到有人来的情况下,呼救已经甚至已经不是基于“请救我出去”的动机,而是“我快要饿死了!你们开门扔点吃的进来再锁上门也行啊!”
  试想假如是你在饿得要死却无法外出的时候,听到外面有人来,只要有一口气在,难道还不呼救?
  
  在说别人可笑之前,先把自己的逻辑捡一捡好吗?
  
  男主角的家人始终不知道男主角的真面目。这个关小孩的地下室也等于是男主角本性中不曾被任何人看到过的阴暗面。他的家人,还在为他的离世伤心,还以为他们的亲人是一个好人,却因一念之差打开了最后一扇门——看到了他们很可能后悔知道的真相。
  
  这不是一部柔软或者温情的电影。全片没有任何主观视角。如果要成为一把冷刀,就应该有把握让至少大部分观众在一看完之后就接收到所有讯息,才能刺得深刺得有效。
  
  确实有些观众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看同一部片子,但是多数人没有这样的美国的时间也没这种习惯。
  如果一部电影无法在一轮里就把自己表达清楚就是电影辜负了观众——这不是鸡和蛋的关系,电影就是为观众服务的
  
  至于个别人喜欢反复看同一部电影,用主观兴趣代替客观普世标准,或者自我意识过剩却存在感不足只能用电影来标榜自我,这些都只是个人兴趣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合理表达,心平气和的讨论(我都说了善良的人们可以保留美好的希望,还非要晒逻辑上的漏洞是图神马?)。
  但要只是想证明“只有我是正确的,你们不同意我就是可笑”,来摆高贵冷艳pose的话,那至少我这里是不欢迎的。
  
  “只有我是正确的,你们不同意我就是可笑”-----既然你能领悟到这一点,就看看你自己写的吧,你可以猛烈的表达“孩子饿死“的解读,就不能接受别人的反驳意见?
  
  PS: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开始攻击人了----”摆高贵冷艳pose“,我之前说的所有字眼都是针对你的”影评证据“,而非你的人。不淡定的是你自己。
  
  “……的话”是表条件句式,非陈述句型。有些同学那么喜欢对号入座,倒是省了不少事
  没有办法不对号入座,你是@我的。我也没看到你@everybody
  @红刺猬先生
  
  唉,我说”如果是抱着这样那样的想法——的·话,我这里是不欢迎的“。如果本身不满足这个”的话“的条件,那么这句话对everybody都是不成立的,如果本身满足这个”的话“的条件,才会觉得被冒犯到了。
  
  就好像我跟A说”如果是想为恋童癖开脱的变态的话,我这里是不欢迎的“(这并不是指控,只是说明我的立场),然后A突然跳出来说”你为什么说我是变态?你这样是攻击人“,那么就叫做A对号入座了。
  
  这叫做条件句式——我并认为对方一定是这样或者那样,只是在对话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之前先摆明立场,免得之后出现鸡同鸭讲,或者闹到极度不愉快的场面发生。
  
  
  不过我想现在的场面已经很不愉快了。我们可以不要继续浪费对方的时间了么?我建议你果断地点叉,眼不见心不烦(毕竟这是我的楼,我没办法甩摊子走人)
  真心没有觉得心烦,但是我还是愿意接受你的意见--点叉。
  可是我觉得很烦啊。所以谢谢合作……
  最喜欢的事之一就是看完电影再来看评论。。啊啊。。。怎么我也觉得男孩没理由死去。。。难道我看的是删节版???
  Michael挂掉是礼拜二(葬礼上神父说的),葬礼安排在礼拜四(Michael他妈电话里这样回答),周末去Michael家收拾(葬礼结束后Michael的母亲与Michael的姐姐一家一起用餐时商议的)。。。这样算来,大致3~4天时间,即便不吃不喝也不会死人。说到开门后里面寂静一片,可以理解为男孩虚弱到昏迷状态。。。另外,欢快的片尾曲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曲子有意思,之前出现过的,Michael升职宴请同事后开车回家时的车载歌曲)
  @布吉岛
  
  礼拜二和礼拜四确定是同一个礼拜内吗?(我实在忘了)。如果只有一个礼拜且室内有储存食物的话,说是饿昏迷了也讲不过去啊。
  
  结尾那个歌曲一点也不欢快吖么亲。曲子本身或者是欢快的,但放在本片里跟《雨中曲》(还有比这更欢快的曲子吗?)被放进《发条橙子》(在影片中还欢快吗?)的效果的——这世界的荒谬和残忍并不总是浮在表面让人清楚看到的。
  我也觉得是没有饿死。
  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跟你们都不一样,我以为又会是一壶滚水泼来,然后老太太大叫
  食物那个我也注意到了,小孩儿应该不会被饿死。
  警方找人肯定很快,就是不知道葬礼会不会拖很久。
  我如果是导演,拖很久我会加上一个月以后...(看中国片太多的后果吗)
  很恐怖的片。就跟你不小心发现自己最好的朋友其实在豆瓣不知道月抛多少回,却还以为她是纯情小火鸡。
  很久之前在国外homestay参加过葬礼,只记得是在听说死亡后没几天就下葬了,去查了一下,确实一般西方国家是3-7天内下葬,占大多数的基督教是3天.  结局其实还是看每个人不同看法吧,非觉得男孩死了的,即使有一年份食物的条件也不是不能硬说他突然暴毙死之类的...
  @慈
  
  没有所谓“一般西方国家”这种说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差很多,天主教和基督教都不一样,神马是“一般”哪里又是“西方”呃)。
  
  影响到本片时间线的重要原因是——男主角是独居,而且是非自然死亡(重大交通事故),警方要查明死者身份,想办法查到死者家属的联系方式并通知家属,尸体要移交法医(以便查明事故原因,及保险理赔等)。
  要结案之后死结家属才能领回尸体。
  
  法律步骤结束,领回尸体之后才涉及多少风俗习惯问题。无论怎么理解这个结局都不能脱离影片的情节逻辑么
  其实有个蛮重要的细节..米夏尔他妈去整理房子,门的广告和信箱里的信超多。
  
  ps 楼主说
    另外就是小男孩的很聪明,自我意识较同年者过硬。小猫事件,和第二个小孩(他帮男主角去拐人已经是”帮助“罪犯了),成为一个分水岭,假如不是这两件事,说不定就会走向”完全养成“,但是这两件事中断了斯氏症深入的过程。
    此外,第二个小男孩刚刚被拐进来的种种表现其实是一个flashback——告知观众Wolfgang在最初也是这样一个无辜无助的孩子,与现下的Wolfgan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男主角对他精神上的伤害及他心灵上超出常规的成长。
  可是我看的电影没有这一幕..只是主角一个人去诱拐小孩,结果失败...wolfgang才非常失落,最后才奋起反抗....
  
  说不定你们吵来吵去就是因为看的版本不一样...
  这是个开放的结局,但是从观感以及影评来看,我更加支持小孩没死的结局。不过LZ这影评写得挺好,怎么就不能容忍别人的看法呢,对每一个提出小孩没死的朋友都要义正言辞的反驳一遍。。。
  @拉斯菲尔
  
  同学你用错成语了,不是”义正严词“(如果我说”你们这样想不是对的,不正义的,不道德的,那么可使用这个词),应该是“有理有据”的。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你不同意,那么我拿出我的理论和证据,你拿出你的,这是不叫做“不能容忍别人的看法”,只是“不喜欢和稀泥”。
  
  如果这就叫“不容忍”,我也不求你们“容忍”——请拿出坚实的证据来好么。亲。不要来来回回抱“我相信”“我支持”这样的主观意愿就地打滚哭闹“啊啊啊,你肿么可以不同意我的说!”(当然假如你还未成年的话……)
  
  况且,我肿么不容忍了吖,我一开始就说了善良的同学可以相信另一个结果的不是末,不是ls某位同学先开始胡搅蛮缠的么?善良的同学们逻辑能力都相当差么。
  
  哦,对了,逻辑混乱倒确实我没办法容忍的事。看到逻辑不清楚的言论,我情不自禁就想要反驳……我就是这么的小心眼坏脾气拗性子。
  我也想问一下,我看到的版本也是主角一个人去拐小孩,请问楼主说的wolfgang帮主角拐小孩是从哪看到的
  LZ,我很欣赏你锲而不舍的态度,我对结局并不较真,在假设状态下的逻辑思维,我真的很混乱~~~
  @dianarchon
  
  “帮男主拐小孩”不是他真的落手落脚做帮凶啊亲。
  男主相猎物的时候是不是向小男孩探听过他的意愿(想不想有个伴之类的)么,还有地方他们也一起去踩过。
  一定要镜头拍他们上演雌雄大盗合作无间这样才可以叫“帮”么?给予动机协从准备就算“帮”了么不是……
  @拉斯菲尔
  
  我对结局也不较真,所以才开放说要是有同学觉得男孩最后还活着很善良。有同学冲进来吼一句“我就是那么善良着”,我也没浇人家冷水
  
  不过lz我是工科生,当有同学冲进来说“不是我善良,而事实上他就应该活着”,然后开始列举电影中的细节作为“证据”。
  而这个推论过程中有漏洞,多年的理性训练导致我有把漏洞指出来的强迫症。如果该同学能把这个漏洞完美的补上也就罢了,偏偏却越捅越多洞,lz就熬不牢发作了
  
  任何“推理”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如果没有“论点”那你是要证明神马呢?)总是先要有假设,寻找证据,逻辑推理,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假设符合,那么QED,否则假设不成立(或者推理错误)。
  这有神马好混乱的……
  小男孩肯定死了,因为对比男人摔断腿回来的时候,小孩这次没有踢门。
  那猫不是小孩的宠物,可以看到是男人吸烟的时候偶然看到有猫的死体的,小男孩之所以会看到寻猫启示会哭,我觉得更有可能是觉得猫丢了都有人着急,为什么自己被关在这都没人找到的。
  他自己最开始可能还隐隐的期待自己是被托付给男人的,父母并不知道男人对他做的种种。
  后来他也不得不相信自己心中最坏的答案了。
  他最后会反抗和那篇报道也有关系,就算男人关了电闸,可是最开始的几句话还是听的到的。他知道了自己的处境所以对男人说反正都是瞎编的关于信什么的。
  我看的版本是只有一个小男孩,哪位看到第二个小男孩被诱拐成功了的?
  
  @晓
  
  小猫当然不是Wolfgang的宠物了,男主角肿么可能让他养宠物,好像是邻居家的么。
  不过看电影的当下我认为猫是男主角弄死的(导致我这么想的具体细节不记得了),而且Wolfgang隐隐也知道。所以这才成为一个心理转折点(不止物伤其类那末简单)
  
  拐带木有成功……男主角拐那个孩子的方式是“倒带”了他拐Wolfgang的方式,但那个小孩的爹把孩子叫回去了。
  男主角回去交待说自己失败了,没能给Wolfgang找伴,于是Wolfgang完全肯定自己就是被拐带的。
  
  是我上面回复打错俩字,外加时间过久前后情节的顺序记得有些乱。让各位误会鸟。虽然不知道你们看的是哪个版本,但情节应该不会变的吧
  写的挺好,是不是看的版本不一样,我看的小孩没死,星期二车祸星期四下葬周末去收拾的房子......这些台词里都有啊~翻译有误?
  @瑟歪沃尔
  
  没有版本问题。这就是个开放性结局。你也没在结局看到小男孩本人吧。一切都是猜测。只是大家得到判断的点不同。
  
  台词里说是周二周四周末未必指“这一周”(没有明确的说全是在同一周吧)。
  他们到男主角家的时候信箱里全是传单(上面有同学说了)。大动静地收拾东西的时候,关小孩的房间里也没有任何动静,他们开门进去的时候里面都是静悄悄的(我上面说过了)。
  
  有些同学侧重依赖于听到的和看到的直观信息,有些同学爱用细节和前后文进行合理推测。
  
  关于这个死没死的问题咱打住了行不行……
  the inside有11集。。。(评论一路看下来。。比电影还精彩=3=
  没有看出恋童癖的童鞋是怎么理解的呢?不会是父子吧。。。饭桌上鸡鸡和刀的选择很明显了吧。。。
  红刺猬先生好奇怪哦,非要和别人较个高低,小斑说得很动人。
  一开始这片子我几乎看不下去,慢慢地又坚持看了,很残忍。
  这个片子到底有什么很深奥的么?居然讨论的那么热烈
  
  另外,奥地利是德语语系,不等于德语 ,荷兰语 瑞士语 瑞典语 匈牙利都是德语语系
  百度就知道了
  @风·殇
  
  咳,没有”瑞士语“这种说法,我在瑞士也没听当地人说自己是讲”瑞士语“的,他们说英语法语德语和弗莱芒语。
  荷兰和比利时北部也说“弗兰芒语”,这门语言我学过,亲,人家属于“西日耳曼语系”,只不过跟德语属于同个语系,而不是属于“德语语系”。
  弗莱芒语和德语的差异类同于法语和意大利语。后两者都是”拉丁语系下的罗曼语族“,但你不能说法语是”意大利语系“,人家翻脸的好么。
  
  至于奥地利当地的语言,就跟苏格兰英语,魁北克法语一样,苏格兰英语还是英语,魁北克法语还是法语,只不过重口味一点而已。语言学里没有奥地利语的,丫就是德语
  
  你究竟百度了神马吖我说?
  极少移动的镜头冷静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剧本刻意避过了任何可能产生戏剧化效果的桥段,片段式的记录,不附加背景音乐,既过滤了拍摄者的主观立场同时自然将观众也隔离成旁观者——可以观察,可以思考,但是没有立场批判没有阵地激动更没有空间靠近
  +1
  这段写的相当的棒
很中肯的评论
这篇影评写得相当不错
  显然结局是开放的,或至少留给观众悬念。不然最后一个镜头不会拍到老太太开门就完。如果要明白暗示孩子的死亡,老太太直接上楼,或者开门后尖叫一嗓子,或者死寂十秒黑屏,哪个都比现在这个更合理
  这片的结局是给善良的孩子留希望的
  其实小男孩饿死了,和活着,也许还是死了更好吧。
  说起来最后几分钟真是揪着一颗心啊,不过看起来楼主的分析比较准确,这个小男孩应该是饿死了。一点声音都没有。
  只是和楼上那些认为活着更好的观点比起来,我觉得不如死了吧。这样的童年阴影,这个男孩子一辈子多沉重。
  是啊,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就算这小男孩逃脱了,以后会在心里留下很大的阴影,痛苦一辈子啊。
  写真好咧,不愧是专业的。
  虽然和你观点有些部分相左,但是还是很棒啊。
  它否认了“正常人”这个物种。
  如果我看的BD版本英文字幕没错的话,有几个地方我认为楼主的解释牵强。
  
  我是先看了你的评论,才对电影感兴趣,并且对有争议的点看的很仔细。
  
  小男孩没有出现“黑化”的状态。我首先就没有看到男主角询问小男孩想不想有个伴的意愿的片段,更加没有看到他们一起去踩点儿的片段,我特意看了两遍。另外,台词的英文字幕说的非常清楚,男主角意图拐卖另一个男孩失败后回来对小男孩说的大意是:他们打电话说这次不能让他来了,非常抱歉我保证下次他会来。 小男孩帮他搭建床铺,做装饰,把书本放在上铺,无非是些许友善的期待。小男孩或许知道下一个男孩子的到来以及他将承受的痛苦,但他不能清楚地加以判别男主角的行为性质。就像他相信了谎言,听说爸妈不想要他的信,还把他的房间出租掉的时候趴在床上大哭,以他的思维判断能力恐怕并没意识到自己被诱拐。同理我觉得他拿着寻猫启事时的哭泣也只是因为想起了父母对他的“抛弃”。
  
  
  虽然你不想再就结局讨论下去,但我觉得你的论点和论据未免太武断了。无意冒犯,但承认电影的开放结局的可能性有那么难吗? 男主角是星期二晚上死亡,星期四葬礼,葬礼当晚家人吃饭,女婿或者儿子?就问她:本周末我有时间我去整理他的遗物吧,妈妈说可以只要你有时间。因此他们去整理遗物的时间很有可能是本周末,我们可以假设是本周日,死亡时间四天后。之前有人表示信箱的广告塞得很满,我同样暂停下来看了,很遗憾的表示我在英国的时候,如果四天不清理信箱,广告和信件等基本就是这个量。如果是十一天,要比这多很多。当然如果由奥地利的同学认定有误欢迎指正。 结尾我同样看的很仔细,滑雪之前他进行了采购,我暂停数了一下架子上的速食午餐,至少有13盒。三天后(或者数天后whatever)男主角回来扔垃圾时我又暂停了一下,我们按最多算,小男孩吃掉了10盒。这样剩下三盒再加上一块蛋糕,充足的水,四天是不足以使小男孩毙命的。但是另一方面,很大的可能是男主角死亡的礼拜二已经距离滑雪归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假设小男孩没有任何食物库存,除了那块手掌大的蛋糕和无限量的水,但还是要说,四天不是没有可能的。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推断,小男孩可能死于长时间的幽闭恐惧,也可能死于打斗中未被我们所见的伤口,也有可能我的推断有误,十一天甚至更多天已经过去了小男孩被饿死。但我同样坚信小男孩幸存并奄奄一息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进入昏迷或者休克状态,他当然没有办法弄出很大声响。
  
  
  仔细观影合理推断的话,没必要否定开放结局的可能性或是贴上“善良的孩子”这种标签来给和自己意见相悖的人。
  
  ls的同学长篇大论的,姐只想回一句:我有“不承认”结局是开放性的吗?只是有些同学一定要和我争“结局是这样的,一定不是那样的”,我才耐心地向那些同学阐述“我觉得结局是那样的”的原因不是么?我在一开始就说了结局是开放性的啊。
  
  看到黑影就开炮很爽我知道,正义的小使者全身都pikapika的很开森我明白。但你要针对性地批评别人的话之前,能不能先把别人的话看看清楚先?
  
  我要再重申一遍自己脾气极度快而且没耐性。凡再有如@Irisiren同学这样jjww,非要我同意其“高见”才叫做“认同开放性结局”的神逻辑,一律关小黑屋。
  
  想被姐拉黑的同学可以照此申请。
  我并没有开炮也没有正义小使者,。请问我的长篇大论里面哪句是对您针对性的冒犯?我自认没有罗嗦只是列举了我的论据和我觉得您牵强的地方。我没有觉得我的才叫高见,我只是想探讨,没叫你一定同意。但你不想,那我住嘴,但请别人身攻击说我jjww,注意你的言辞.谢谢
  
  还有,麻烦你自己看下你回复的评论,“是饿死的没错” 是你自己说的。
  @Irisiren
  
  我说了是“针对性的批评别人的话”是“批评”(谓语)“别人的话”(宾语),并没有说“冒犯我本人”,OK?您是在针对我说的话长篇大论没错,对吧。
  
  “承认是开放性结局”跟在“开放的A和B选项中认同其中的A”是没有矛盾的,您自己也在认同开放的同时对某一种结局有所倾向。。
  一方面我承认这是个开放性的结局,另一方面我认为结局是“饿死的没错”——注意后者针对那些坚持“必须是活着”并列举“种种证据”的同学们的回复,我是在说明自己对结局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并不代表就否认结局是“开放”的。
  我看不出您的神逻辑是如何运作的。
  
  jjww算是“人身攻击”?如果那么玻璃心的话,我道歉,那使用“罗哩八嗦”肿么样?如果您觉得这也算人身攻击话,麻烦提供给我一个可以形容“明明主人家已经宣布告一段落的话题,客人家偏偏还要把之前已经讨论过一轮的话再repeat一遍”的词,谢谢。
  
  而且我肯定不会阻止任何人住嘴,不然我就直接删回复了,亲。我只是为了省点力气和麻烦,免得总在这件事上浪费码字的时间与精力(我都已经说“不想再继续讨论”了,有不同意见又有礼貌的应该自己出去开新帖么,而不是跟在我的评论底下自说自话)。
  权拿您当个路标,告诉后来的围观同学“此路通向小黑屋”而已。我不是说了么,想进小黑屋的同学可以照您的模式“开嘴”。
  1我并没有批评你,我用冒犯这个词不过是替代批评的意思,用词不如你进准,抱歉。我在针对你的话仔细看电影,没有得到确认的细节和片段指出来就是批评?如果用”玻璃心“这个词的话,我不知道是谁在玻璃心。
  
  2 我看到的是饿死的没错是对“那个孩子是饿死的吧?”的回复。但您可以一开始就可以这样指正我。您觉得我逻辑有问题可以这样做。并且我也道歉我的理解有误。但是你用“神逻辑”或者“正义小使者”这种词语来标签我,或者唧唧歪歪和罗哩八嗦对你来说的中性词更或者是褒义词?那我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你的影评请问您作何感想?
  
  3 我评论里就说了无意冒犯,因为我知道你不想探讨,但我确实看到了可信的论据并且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我只是希望同样看到你的影评的人也能看到这种可能或者一起探讨,毕竟这是页面置于顶部的长影评。
  
  4 我没说你要组织任何人住嘴,但你的第一条回复里并没有想和我探讨的意思,那我就住嘴,没什么好说的。对于浪费的你的时间和精力表示抱歉。
  @Irisiren
  
  前面跟那些意见不同的同学前后左右真心讨论得够了,我都已经说了“对此讨论告一段落”,再有人重提话头实在实在超出我的耐受性。
  
  豆娘放在最前面是因为点击率,不关我本人的事。个人评论不属于“公共论坛”那种大澡堂性质,比如我可以不经管理员就删除任何人的评论,换句说,我是主人家,客随主便我认为最基本的礼貌。
  如果我跑到别人的地方专门做些主人表示“不想再看到”的事,那么无论主人说我jjww也好,罗哩八嗦也罢,不识抬举也行,我是不会有意见的。
  
  我一再说自己是个极度没有耐性而且刻薄成性的人,专好讽刺,被惹了无法做出圣母状微笑,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攻击的。你要是认为这是“玻璃心”的表现我也不介意。
  
  
  我确实没有要和你探讨的意思。因为我还有工作要做,有日子要过,不是专业写影评跟路人“讨论”过活的。我觉得已经“饱和”并宣布“到此为止”的问题,再有人硬要来讨论,还要期待我摆张好脸也太……
  
  我接受你的道歉。也为我本人的坏脾气和毒舌属性致歉。
  
  PS:如果任何同学对本片有很多想法要与人“探讨”,我建议你们自己写一篇评论给豆娘。
  我只是想说一句,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旺盛的小孩子,再加上手里还有那么一大块蛋糕,大家记得?好大一块巧克力年轮蛋糕啊~~饿上一个月是撑得过去的。人不喝水,一个星期就死了。可是,他有水。还有食物。另,妈妈和兄弟不也是很快就去收拾房间了(估计在一个月之内~请试想你两个星期不回家,垃圾广告是不是会很多。试想你两个星期不登陆邮箱,垃圾邮件会不会成灾)。另,小孩子饿的瘫在床上,就不会跑去踢门了,饿的半死了嘛。。。毕竟是个小孩子~
  
  一言以概之,虽是开放式结局,小孩子幸存的希望是有的,很大的。谢谢~
  无力ing……既然导演没有说死,那就是开放的,开放的,开放的。OK!既然是开放的,希望当然是有的。很大很小的反正你自己掂量着看吧。
    
  我说非要拗结局的同学们,我都说了你们很善良灰常善良天使的一样,所以你们到底是想通过拗赢达成一个神马目的?
    
  放过我吧,天哪!被你们搅和的好像这部电影唯一的看点就是“如何一厢情愿地通过各种不相干的相干的细节解读结局”……
  楼主 你真的陷进去了 我们都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也是承蒙你这篇细致入微的影评才有感而发啊~~ 我们其实都没有反驳你的意思 只是想法不同而已啦
表纠结啦 哎呀呀
  我不在乎你们是不是反驳我,一句话说出来当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而是我一再地说:结局不是重点,对此的讨论已经结束,大家有力气不说点别的关于本片其他层面其他细节。
  
  但是一个、两个、三个……一直一直一直执着地要把话题拉回到“结局明明是这样不是那样的嘤嘤嘤”的话头上。
  
  烦不烦?!咹。假如是你跟人聊天,你满打算开另一个话头,对方却好像鬼打墙一样repeat之前说过的话,我问你觉得烦不烦?
  
  烦死了好嘛!
  楼主是个自以为很客观,但受不了一丁点反对意见,喜欢居高临下说话的人,太好玩了
  好冷艳高贵的楼主,娘娘气场闪瞎人眼,撒花~~点X。
  傲娇的主儿~~~
  高贵冷艳的一b,当然最恶心的是(我是工科生),攻你妹哟。
  看lz各种不死心的翻腾真是太逗了。。还工科生。。。哟哟 切克闹。。求拉黑
  楼主就是在公共场合拉了泡屎还不许别人说臭呗
  ls+1 233
  开放式结局是没错,但是楼主逻辑真心怪。
  其实电影细节已经给的很足了,楼主才应该去看第二遍。
  男主妈妈接到电话说葬礼周四,牧师说男主死于周二(晚上),妹夫说周末去收拾屋子,男孩房间里有水,满打满算不到六天。六天就算没食物,不能说男孩一定活着,但一定不能说男孩肯定死了。
  电影还没把我怎样,楼主的回复把我逗得很开心
  都是一样固执的人,
  Re: Could someone please tell me how the film ends?
  by Manc_In_Exile
  Sun Feb 19 :13
  
  Was just at the showing at Berlinale and the director was directly asked this question. He said for him it wasnt an ambigious ending and for him its clear that the boy is still alive. Instead he said that he chose to end the film in this way because it also was the point in which Michael's control or manipulation of the situation has finally ended.
  
  ————————————————
  
  刚陪别人又看了一遍,转过来又看到这篇炫酷的影评……没啥,就是顺手贴一贴我当初回“233”的原因……
  以及233
  嘛,反正导演说的是“对他来说”这片子不是开放式结尾、小男孩还活着,不过这人的想法跟lz严密到苍蝇都飞不过去的逻辑相比起来又能算啥呀~
Re: Could someone please tell me how the film ends?
by Manc_In_Exile
Sun Feb 19 2012 14:
Re: Could someone please tell me how the film ends?
by Manc_In_Exile
Sun Feb 19 :13
Was just at the showing at Berlinale and the director was directly asked this question. He said for him it wasnt an ambigious ending and for him its clear that the boy is still alive. Instead he said that he chose to end the film in this way because it also was the point in which Michael's control or manipulation of the situation has finally ended.
————————————————
刚陪别人又看了一遍,转过来又看到这篇炫酷的影评……没啥,就是顺手贴一贴我当初回“233”的原因……
嘛,反正导演说的是“对他来说”这片子不是开放式结尾、小男孩还活着,不过这人的想法跟lz严密到苍蝇都飞不过去的逻辑相比起来又能算啥呀~
  我ctrl+f了一下发现侬233还是在年初……所以233了一年到底是想说什么?
  拉黑的意思不是就说明「我们没什么好说的。我不care你咋想,你也不用care我咋想」。到底是有多无聊的人,才会不离不弃纠缠一个已经明确表示跟你「话不投机」的人?找点别的消遣不好么?
我ctrl+f了一下发现侬233还是在年初……所以233了一年到底是想说什么?
我ctrl+f了一下发现侬233还是在年初……所以233了一年到底是想说什么?
  没什么想说呀……大抵是我笑点低,一年前看过的东西现在再看到还是蛮好笑……
拉黑的意思不是就说明「我们没什么好说的。我不care你咋想,你也不用care我咋想」。到底是有多无
拉黑的意思不是就说明「我们没什么好说的。我不care你咋想,你也不用care我咋想」。到底是有多无聊的人,才会不离不弃纠缠一个已经明确表示跟你「话不投机」的人?找点别的消遣不好么?
  原来被拉黑了!好有闲啊那么多人一个个拉黑,还以为标题只是比喻“会被讨厌”之类的意思……我大概是有无聊到看看过的电影笑笑过的笑话那种程度啦,但还没无聊到把本来就不会有啥交集的陌生人逐个拉黑的地步……怎办被拉黑了我好怕
  但是我更怕被说是“不离不弃纠缠”lz呀!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可别这么讲,我只是偶然把这片子又看了一遍一眼瞟到这篇顺便进来笑一笑吐吐槽而已,真的没有care你咋想,更没有“纠缠”or“消遣”你的意思……
原来被拉黑了!好有闲啊那么多人一个个拉黑,还以为标题只是比喻“会被讨厌”之类的意思……我大
原来被拉黑了!好有闲啊那么多人一个个拉黑,还以为标题只是比喻“会被讨厌”之类的意思……我大概是有无聊到看看过的电影笑笑过的笑话那种程度啦,但还没无聊到把本来就不会有啥交集的陌生人逐个拉黑的地步……怎办被拉黑了我好怕
但是我更怕被说是“不离不弃纠缠”lz呀!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可别这么讲,我只是偶然把这片子又看了一遍一眼瞟到这篇顺便进来笑一笑吐吐槽而已,真的没有care你咋想,更没有“纠缠”or“消遣”你的意思……
  听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本人很怕麻烦(所以才「不吝麻烦」地把觉得有可能会「麻烦」的人都拉黑)。如果你每年年初年末都这么来一下,我要点提醒再进页面再拉到最底就是看到「233」这样,确实是受不了的。
听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本人很怕麻烦(所以才「不吝麻烦」地把觉得有可能会「麻烦」的人都拉
听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本人很怕麻烦(所以才「不吝麻烦」地把觉得有可能会「麻烦」的人都拉黑)。如果你每年年初年末都这么来一下,我要点提醒再进页面再拉到最底就是看到「233」这样,确实是受不了的。
  请放心~我只对这个帖子好笑的部分感兴趣,而对lz及帖子的其余部分没有兴趣;就好像一般情况下人吃蛋的时候不会想到下蛋的鸡,更不会对鸡产蛋的部位还排出过其他什么东西发生兴趣一样~
  对的,我也觉得第一次只233有点突兀了,所以第二次233的时候才顺手贴了HHP,免得路过的诸位看到那儿搞不清楚我在笑啥XDDDDD
  虽然不知道也不太想知道lz为什么觉得“所有在这帖子下面再讨论结局的人都有可能会‘麻烦’”、“拉黑这些人就可以避免麻烦”以及“受不了看到‘233’”……如果lz因此而感到困扰的话,抱歉啦hhh
请放心~我只对这个帖子好笑的部分感兴趣,而对lz及帖子的其余部分没有兴趣;就好像一般情况下人
请放心~我只对这个帖子好笑的部分感兴趣,而对lz及帖子的其余部分没有兴趣;就好像一般情况下人吃蛋的时候不会想到下蛋的鸡,更不会对鸡产蛋的部位还排出过其他什么东西发生兴趣一样~
对的,我也觉得第一次只233有点突兀了,所以第二次233的时候才顺手贴了HHP,免得路过的诸位看到那儿搞不清楚我在笑啥XDDDDD
虽然不知道也不太想知道lz为什么觉得“所有在这帖子下面再讨论结局的人都有可能会‘麻烦’”、“拉黑这些人就可以避免麻烦”以及“受不了看到‘233’”……如果lz因此而感到困扰的话,抱歉啦hhh
  每个人对「麻烦」的定义不同。这一场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意义的233确实让我已经感到非常麻烦且浪费时间了。如果这种扰搅能到此为之的话,道歉我就收下了。请茶。
  说父子之情的请变态们注意,这种人才是你们想要找的,且能够轻松驯服的那类人,这种人拥有极大斯德哥尔摩情节,不用浪费。
马库斯·施莱泽
迈克尔·福思 / 大卫·荣亨伯格 / 吉塞拉·萨赫 / 乌苏拉·斯特劳斯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