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艾哈代布油田笔下的苔丝是纯洁的女人吗

哈代笔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苔丝和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哈代笔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苔丝和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文档试读已结束,请登录后查看剩余内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
&&&&&&&&&&&&&&&&&&
一.&& 哈代简介
&&&&&&&&&&&&&&&&&&
托马斯·哈代生平
托马斯·哈代(1840年——1928年),英国诗人和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他最动人的小说都以“韦塞克斯”(假想的英格兰西南部的郡)为背景。他的作品的活力来自他对这个地区人们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深刻了解。他还有意识地努力把希腊悲剧的主题移植到英国小说中来。他把自己的诗看得比小说更重要,他的诗作很多,其中一小部分表达了高度提炼和深刻的个人感情,这可能是他最优秀的文学成就。
日,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格兰多塞特上博克汉普顿。1856年离开学校后曾跟随建筑师和教堂修缮师J.希克斯学习建筑。此间及以后数年间,哈代为谋得牧师职位进行了广泛的阅读。1862年离开多塞特前往伦敦并很快在著名建筑师
A.布洛姆菲尔德(后来的亚瑟爵士)处找到一份工作。他为布洛姆菲尔德工作至1867年,因健康恶化而被迫返回多塞特,重新为希克斯工作。在伦敦期间开始认真写诗,其中有些诗如《中间音调》可列入他最佳和最有特色的诗作。
1867年——1868年,哈代的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完稿,虽然得到一些人的赞赏,却遭两个出版商拒绝,主要理由是小说讽刺性和社会主义色彩太浓。第一部获得出版的小说是《计出无奈》(1871年),乃匿名发表,毁誉参半。1872年哈代回伦敦并从事建筑工作,同时完成他的韦塞克斯小说的第一部《绿林荫下》,并于当年5月出版。第二部小说《一双湛蓝的眼睛》,1872年——1873年在《廷斯利杂志》连载。
1873年开始写《远离尘嚣》,最初匿名连载(1874年)于《康希尔杂志》。后者是哈代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他受到了鼓舞并决心全力从事写作。同时这也是第一部典型的哈代式小说,它虽富于幽默并可认为有个愉快的结局,但是全书的布局和基调却属于悲剧类型。
&&&&1878年——1895年是哈代作为小说家获得光辉成就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故乡人归来》
(1878年)、《号兵长》、《卡斯特桥市长》(1886年)、《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1891年)和《无名的裘德》(1895年)。
《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有的情节在连载时已被删去,其他一些也被改动;而该书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子的真实写照”引起某些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说,书中的女主人公不仅生了私生子,最后还由于谋杀同居的男人而被判绞刑,但作者在处理上却给这样一个女人以同情和谅解,这是对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公然侮辱。
《无名的裘德》激起了更大的愤怒和抨击。批评者说书中男、女主人公都已结婚,却都离弃其配偶、同居并生儿育女,但作者却似乎对他们抱有同情心。韦克菲尔德的主教宣称他已将该书扔进火炉并要求图书公司停止发行此书。《无名的裘德》受到的攻击使哈代深感厌恶,从此决心不再写小说,转而以全部精力写诗。1898年他的《韦塞克斯诗集》出版,其中包括许多早先所写的诗;1901年又发表《今昔诗篇》,此后直到他逝世,还发表了另外几本诗集。
1903年——1908年哈代关于拿破仑战争的三卷诗剧《列王》问世,主要用无韵诗写成。除描写史实外,还有一些插曲,述说韦塞克斯农民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神明对世事的评论。哈代认为支配宇宙的是一种不知善恶、冷酷无情、没有知觉的“内在意志”,它的冲动几乎总是造成灾难。
1910年,哈代被授予殊勋勋章。1912年哈代的妻子去世。虽然他们婚后生活似乎并不幸福,他还是深感忧伤并将它写进了组诗《旧日火焰的痕迹》,其中包括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如《声音》和《旅途之后》。1914年与他的秘书
F.E.达格代尔结婚,后者在他死后写有他的传记。哈代几乎死前仍在写诗。
日,哈代在多塞特多切斯特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心脏安葬在他的出生地附近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哈代至今仍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之一。
英国诗人和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经历了漫长而卓越的写作生涯后于日去世。他以韦塞克斯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是英国小说的经典著作,其中有《绿林荫下》(1872年)、《远离尘嚣》(1874年)、《故乡人归来》(1878年)、《卡斯特桥市长》(1886年)、《德伯家的苔丝》(1891年)和《无名的裘德》(1895年)等杰作。&&&&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他认为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捉弄.这一思想几成囿哈代创作的一大框窗.哈代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巧合频频可见,自然气息弥漫侵入;役境为人,融性格与环境于一体,是乃作家别一匠心.此外,因哈代早年曾攻建筑,故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之营造最堪玩味,如此精密完善,或情节,人物,风景,对话配合之紧凑和调和,当少有比肩者.
在托马斯·哈代一生的最后30年内,他悉心写作诗歌。
&&&&&&&&&&&&&&&&&&&&&&
二.& 剧情简介
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实际上,德伯老太与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无渊源关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的暴发户,从北方迁到这里,这个姓也是从博物馆里找来的。苔丝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儿子亚雷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便装出一片好心,让苔丝在他家养鸡。三个月后,亚雷奸污了她。
  苔丝失身之后,对亚雷极其鄙视和厌恶,她带着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她的受辱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耻笑和指责。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厂做工。
  在牛奶厂,她认识了26岁的安玑·克莱。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继承牧师的衣钵,甘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这里学习养牛的本领,以求自立。在劳动中,苔丝和安巩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安玑父母提议他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结婚时,他断然拒绝了。而苔丝的思想却十分矛盾,她既对安玑正直的为人、自立的意志和对她的关怀有好感,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强烈的爱终于战胜了对往事的悔恨,她和安玑结了婚。
  新婚之夜,苔丝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罪过”原原本本地告诉安玑。但一当她讲完自己与亚雷的往事之后,貌似思想开通的安玑·克莱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只身远涉重洋到巴西去了,尽管他自己也曾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放荡地生活过。
  被遗弃的苔丝心碎了。她孤独、悔恨、愤慨、绝望,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难。同时,她还抱着一线希望,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一天,在苔丝去安玑家打听消息回来的途中,发现毁掉她贞操的亚雷居然成了牧师,满口仁义道德地正在布道。亚雷还纠缠苔丝,无耻地企图与她同居。苔丝又气又怕,随即给丈夫写了一封长信,恳求克莱迅速归来保护自己。
  克莱在巴西贫病交加,也历尽磨难。他后悔当时遗弃苔丝的卤莽行为,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但这时苔丝家又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生活无着。在这困难关头,亚雷乘虚而入,用金钱诱逼苔丝和他同居。克莱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把苔丝从麻木浑噩的状态中刺醒。在绝望中,她亲手杀死了亚雷,追上克莱,他们在荒漠的原野里度过了几天逃亡的欢乐生活。最后在一个静谧的黎明,苔丝被捕,接着被处绞刑;克莱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忏悔的心情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
三.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赏析
&&&&&&&&&&&&&&&&&&&&&&&&&&&&&&&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那么,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抑或是三种之外的什么?我下面作以简要剖析与阐释: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80年代。此时,英国资本主义不仅在都市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在农村也开始萌芽(作品里所描写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富农葛露卑农场就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写照),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家长制统治下的英国农村一步步趋向崩溃,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而后又作为一个雇佣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悲惨的。因此,苔丝的悲剧是时代、社会悲剧。
&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第一次去德伯家认亲,是她极不愿意的,可家里唯一帮助父亲维持生计的老马一死,弟妹一大群,父亲又时常汹酒,生活实在艰难,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这个从未出过门的姑娘,带着胆怯和羞愧的心情,终于去德伯家作帮工。
亚雷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没有一个人帮助,没有一个人保护,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邪念再生,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灵魂:“象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人开心作乐的,只顾自己乐个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亚雷行为的本身也表明作者对宗教力量的怀疑。此后,亚雷又百般来纠缠、胁逼苔丝,他骂她是傻老婆,欺骗苔丝说她丈夫再也不会回来了,并威胁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但是,苔丝宁可继续留在棱窟槐富农葛露卑的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承受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屈服于亚雷,并接受他的帮助。然而父亲病死,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为了一家人的活命,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帮助,作了他的情妇。从此,彻底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苔丝受到亚雷的玷污、凌辱后,内心的自尊使她不愿屈居亚雷身边,作他的情妇,成为他享乐的工具。毅然决然离开亚雷,回到父母身边。然而世俗的舆论、传统的道德,象一支支利箭一样向她射来。为了躲避舆论,也为了躲避人类,她不出家门,只有等天黑以后,她才跑到树林里面,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她才好象最不孤独”,才能体验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苔丝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勇敢地接受了一个不贞洁女人的地位,为了她的忍气吞声地活着。孩子死后,为了躲避舆论和忘掉不幸的往事,同时,她体内“没有消耗的青春”,“寻找快乐的本能”,对未来的憧憬,都促使她第二次离开故乡,受雇于克里克老板的牛奶厂,当了挤奶工。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克莱,度过了她一生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象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更愿意从事实业——务农,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他和亚雷也大相径庭。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正是由于克莱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情与理的内心冲突后,改变初衷,答应了他的求婚,狂热地爱上了他。然而,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因素。克莱爱苔丝,不象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栽了多少跟头”,“都要一样地爱”。“他爱的是真火少,虚火多”,更趋于理性和“轻灵”。因此,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天地间没有什么象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然而,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残酷”的愚弄,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给改变了。”他不能接受现实,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这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当然,这只是造成克莱和苔丝爱情悲剧的一方面因素,他们的爱情悲剧另一重要原因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是却不肯原谅、饶恕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他卑视出身,瞧不起大户人家,但从传统出发,仍旧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说:“我不愿娶有身份、有财产、通达世务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弃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天然美丽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了……”正道出了她的心曲,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甚至“不能优容苔丝”,他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而且永远扑灭了爱情在她心中重新唤起的希望。如果说是亚雷·德伯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安玑·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遗弃,爱情的挫折,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万念俱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
克莱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丝,也坑害了自己。内心的悔恨,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丝,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他的到来,只能更加深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此时苔丝心中痛苦、悔恨、绝望之情达到顶点。丈夫的归来,两人的重逢,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杀死亚雷,复了仇,对自己长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进行了大胆的、强烈的抗议。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向自己所爱的人——克莱证明,而且也是对自己证明无罪。在这里,尽管恶人遭到报应,但主人公的悲剧并未能转化为喜剧。苔丝复了仇,只是杀了一个亚雷,造成社会悲剧的因素依然猖獗。何况,等待着苔丝的是绞架。苔丝的死是社会悲剧的集中和浓缩。&
苔丝的悲剧,在社会悲剧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悲剧,其悲剧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黑格尔在分析戏剧性冲突时,指出有三种冲突:“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冲突……”;“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归纳起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同自己的冲突三种。人同自然界的冲突,是浅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深了一层,它包括人同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那是激动人心的,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就总体而言);人同自己的冲突是更深层的,它就是人性格内部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我们在论及了苔丝悲剧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因。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戕害的同时,可悲的是她同样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这就使她的悲剧显得更浓重、更深沉。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是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苔丝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几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失,村子里的人几乎不大记得她的遭遇了,“但是她看得很明白,她在那儿就老得难受。”她远离亲人、故乡来到无人知道的塔布篱,为的就是忘掉自己的过去。克莱的爱使她感到幸福,可是在体验到幸福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内心的痛苦与折磨,是恐惧、不安、悔恨和羞耻。这一切都表明苔丝无法忘记过去,更无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她似乎天生灵魂有罪,注定永远受折磨,永远遭痛苦,心灵永远不的平静。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这就从更深层次上表现了传统道德对苔丝人性的迫害、心灵的扭曲。唯有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强烈、苔丝的悲剧才更震撼人心。苔丝性格中真善美的毁灭,是社会的扼杀的结果,但悲剧的形成又同性格的内在矛盾不可分割。故而说,苔丝悲剧的美学特质在社会悲剧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悲剧。因而她的悲剧更深刻、更感人。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而且也是命运悲剧。命运悲剧始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遭迹,他们用原始宗教观念来解释人的命运,以为由神规定了人的命运,而人是无法超越摆脱它的。在神谕中预示这种命运的模糊的端倪,而以后由命运的发展与实践来应验这种神谕。苔丝的命运悲剧,来自作者哈代的命运观,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哈代的悲观主义世界观与社会观的局限性的表现。哈代的悲观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处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哈代,由于维多利亚后期大英帝国开始的衰落,垄断资本代替自由竞争把资本主义的英吉利拖向危机的深渊,所以说,作家的危机意识,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现实主义者,哈代可以复制出生动的现实图画,而作为思想家,哈代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认为现实的危机与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神秘而不可测的宇宙意志,或天道在敌视作恶多端的人类。哈代不相信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永恒性的说教,也不相信宗教与传统道德对现实矛盾与危机的掩饰。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他认为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的冲突中,软弱无力,他受着命运的支配。于是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却导致了哈代思想上的悲观主义与宿命论。哈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在接近幸福的时刻,突然由命运或宇宙意志支配着,偶然的不幸就降临到面前。苔丝生于有姊妹7人的穷人家中,就决定了她的悲苦命运。作为长女,苔丝要替醉酒的父亲驱赶货车上路,命运之神却捉弄她,使货车同一辆邮车偶然相撞,偏偏撞死了构成她家唯一生活来源的、拉货车的老马。偏巧这时,在纯瑞脊也住着一位姓德伯的有钱人家,母亲为了攀富贵本家,命苔丝前去拜望。本心不愿去的苔丝鉴于自己撞死了老马,有些自责,只好违心地去到亚雷家的庄园,干上了养鸡的活儿。在这里遭到了亚雷的奸污。这个不幸的姑娘,受到极大挫折之后,来到无人知晓她经历的塔布篱。她本渴望在这里平静地生活,可遇见并爱上了克莱。她决心用理智抑制情感,拒绝克莱的求婚,但命运和爱情又使她答应嫁给克莱。苔丝不愿欺骗克莱,用写信方式告诉他自己的过去。偏偏命运捉弄她,她的信却塞到了克莱房间的地毯下面,克莱并未在婚前了解她的坦诚,以至于新婚之夜,遭到丈夫抛弃。这以后,又陷入绝境的苔丝前往爱姆寺找克莱的父母,未能遇到老克莱夫妇,却无意听到安玑哥哥刻薄的言辞,自尊心使苔丝不愿再等下去而返回棱窟槐,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在返回途中又和亚雷相遇。偏巧此时,丈夫不归,父亲去世,三代人典房的契约到期,一家人无处安身,面对重重困难与窘迫,百般无奈的苔丝在亚雷的利诱、花言巧语和威逼下,又落入亚雷的圈套。突然,克莱觉醒,又回到英国,并在了解苔丝的现状后惆怅离去。绝望的苔丝在惨烈地痛苦不幸的命运时,不能忍受亚雷的嘲弄,用餐刀杀死亚雷,飞快去追赶克莱。逃亡中的苔丝是躲不过命运之神的追踪的。在荒原中多难的夫妻最甜蜜之迹,苔丝被捕了,最后被处决。苔丝的一生充满着戏剧性,仿佛在她人生命运的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的因素,由命运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悲剧的结局。同时,小说还不时出现一些神秘因素,如德伯家神秘的马车、令人恐惧的十字路标等,这些似乎都表明苔丝的悲剧是命定的。苔丝悲剧中,有那么多的偶然性,每一次偶然转折,都使她向毁灭的深渊坠落一层。这种偶然性,固然都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但一连串的必然性,则是哈代构思的结晶和他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发展轨迹。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作者揭发批判社会黑暗的艺术手段。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逃避的。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
2.哈代笔下苔丝的爱情&&
由英国著作家汤玛士·哈代写的《苔丝》于是日至日首次由一个家庭办的报纸《图象》连载。
初次读这篇小说,深深被苔丝的纯洁、美丽、善良打动,同时又对她的遭遇感到痛心,这样一朵美丽的花正当它在生命最旺盛的最艳丽的时候被人无情地夭折,真的为此惋扼。
再次细读苔丝,我对作者哈代笔下的苔丝太善良与太纯真感到有点心质疑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出门在外应当对身边的异性在心里及潜意识里怀有介心,况且她已知道身边的这个杜伯维尔对她心怀鬼胎,其行不善。对这样一个人,苔丝完全可以选择离开,纵有无能的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向她提供了一条原本错误的路,但她完全可以说服父母,即使说服不了,最起码她自己有选择离开的权力,这个选择权力你可以从小说的许多章节看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苔丝与克莱尔之间炽热的爱情,她很爱克莱尔,为什么偏偏选在新婚之夜来告诉克莱尔自己以前被人玷污过,就打算婚前一直没有机会说,但也不必非要选择在新婚燕尔的时候,告诉对方为之痛苦的事。另外,我觉得她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慢慢地让他接受这件事实,也可以用试探的方法看克莱尔是否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完全可以不告诉他,况且克莱尔也有过不好的行为,他与一位门弟相当的女子有过一夜情。我并不是说他们两者在这方面扯平了,我是从哈代笔下的苔丝在新婚燕尔为那事感到内心不安角度来说的,况且失贞并不是苔丝自己放荡的行为所造成的,她是受害者理应得到同情。我并不是推翻哈代笔下苔丝的纯洁形象,而是为一个女人怎样得到婚姻的幸福而发出的呐喊,也为一个女人怎样得到她心爱人的心所采取的另一种善举。如其让对方知道了痛不欲生,还不如不让对方不知道,既使今后知道了,也有一个回冲的余地,这有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婚姻的顺利、幸福与否,很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掌控,不管环境如何不同,时代如何有差异,如果将婚姻一味地归究于社会、环境,我想这有失偏颇的,在这里我并不是指责作者哈代小说的完整性,我所写的这些是我细读这部小说的切身感受。
当克莱尔从苔丝口中知道,她曾遭到富家子弟杜柏维尔的沾辱时,克莱尔感到与苔丝的结合是一种耻辱,而这种耻辱将会随着他们的年岁增加而更加强烈,我认为克莱尔反应情绪是正常的,而作者评论克莱尔说:“他温文尔雅,也富于热情,但是在他那素质的某个深奥莫测之处却存在着一种生硬的逻辑积淀物,仿佛是横在软情土壤里的一道金属矿脉,无论什么东西要想穿破它都不免碰得口卷刃折”。这一道积淀是什么?克莱尔对苔丝说:“不同的社会是有不同的规矩的。你根本不了解这类事情在社会上的份量,你几乎要逼得我说你是个不明事理的农村妇女了。”作者评论克莱尔是骨子里还是利己主义,男性中心的金属矿脉,中产阶级的体面、门风、地位、利害关系,使纯洁无丝的爱情在这道矿脉面前卷口了。而我认为他这些举动都是正常的,他所有的一切表现都表明,他深爱着苔丝,直到他后来离开苔丝都是经历思想感情的激烈斗争的结果,也是一种痛苦地选择结果,以及后来又来找苔丝,更说明他对苔丝炽热的爱,是放不下的一种爱,更说明爱得真诚,他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想有关爱情都是自私的,当我们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希望这爱的对象里面有残缺的、受伤的成份里面。
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安吉尔在英语原文中为Angel,
即天使之意。但是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安吉尔并非如天使一般纯洁无瑕。第十九章,苔丝与安吉尔在塔尔勃塞牛奶场(Talbothays)相遇。作者描绘这个地方为花草葱翠,茂盛的园子。园子里也长着苹果树,说它与圣经“创世记”中所说的伊甸园Eden十分相像。尤其当安吉尔在园子里弹琴时,而且是一把竖琴,苔丝在一旁注视着。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轻女子为弹竖琴的天使所吸引的意象。故事发展下去我们可以发现安吉尔并非天使一般,当他知道苔丝的过去之后,离她而去,相比之下苔丝却宽容了他的过去。他带给苔丝的痛苦实际上远远大于艾力克。&&&
作者在刻画安吉尔这个人物形象时,就把他以一个原型人物加以对待。安吉尔是非常虚伪的。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去当一名牧师,他拒绝进大学接受神学教育,而是下农村去体验生活,立志当一名农夫。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能够接受新事物。安吉尔从小就受到宗教熏陶,所谓的纯洁在他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这使他不能接受苔丝的过去。苔丝信任他并向他吐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但是安吉尔在她处于那种孤立无助的境地时非但没有同情她,帮助她,原谅她,而且责备她,嘲笑她,并最后离弃了她。这里安吉尔的虚伪性就暴露无遗。表面上他说自己是深爱着苔丝,实际上却不能勇敢地面对,也说明了他性格中的懦弱。他爱的只是苔丝美丽的外表,并不是苔丝作为一个人的本身。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苔丝后来再次回到艾力克身边以及她再受到的痛苦,安吉尔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给苔丝带来的痛苦远远比艾力克要深。
&&&&&&&&&&&&&&&&
3.《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在此书的扉页上,作者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无疑,这是托马斯.哈代对他的女主人公的评价,公正令人信服。他用如此一个简洁的形容词概括了这个少女的一切。然而她那纯真的心灵并没有给她带来灿烂的生活。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Angle
Clare相爱。而正是这个Angel Clare ,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Tess 的悲剧。我认为,Angel
Clare才是全书最应该批判的人物。
爱情的力量并不总是伟大的,新婚之夜,Tess的坦诚并没有换来Angle的原谅,反而将他狭促、虚荣和软弱的本性暴露了出来。Angel
Clare试图摆脱家庭的影响,自立其生。在第二十四章的结尾:A veil ha the
tract of each one's outlook was to have a new horizon thenceforward
- for a short time or for a long. Short or long.
哈代已经在向我们掀开覆盖在Tess命运上的薄纱了,在隐约中Tess失去了一切。“Angel is not a angel
because of Clare.”
甚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与Tess相爱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显示他的与众不同。关于这一点的证据,或许能在第三十四章中找到答案:Angel让Tess戴上他的教母留给他的首饰。悲剧不会在此刻罢手。是的,Angel
Clare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少爷,不管他如何掩饰,他对Tess的爱近都似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在破灭之后,全然忘了他曾经如何对Tess忏悔,抛光了自己的荒唐。反而以一个卫道者的模样指责未婚妻的不贞,而掩去了自己的肮脏,情愿Tess没有告诉过他真相。“In
considering what Tess was not, he overlooked what she was, and
forgot that the defective can be more than the
entire.”而苔丝是如此的淳朴,善良;在反复拒绝了Angel的求婚后,听到他说可以原谅苔丝的一切过错时,才勉强同意与他订婚的。一个再坚强的人也是拒绝不了爱情的诱惑的,更何况Tess曾经遭受过侮辱。伟大的力量没能引导她找到新生活的开始,相反与她生命最接近的爱人把她推上了绝路。当她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不幸之后,命运让她听到这样的话:“我原来认为――任何男人也会这么想的――我既然放弃了娶一个有地位、有财富、有教养的妻子的全部打算,我所得到的当然应该是娇艳的面颊和朴素的纯洁。”话语对Tess的打击是毁灭性的,Tess母亲之前在写给女儿信中的话似乎不幸印证了:I
did not tell everything to your Father, he being so Proud on
account of his Respectability, which, perhaps, your Intended is the
新婚之夜,也是苔丝人生悲剧的顶点。她在伤心之中彻底否定了自己在Angel心中的形象。她的良心不能允许向爱人隐瞒自己的屈辱。事实上谁又能以此指责苔丝的纯洁善良呢?
Angel的再次归来,给苔丝带来了极其短暂的幸福,或许这对于苔丝来说,已经足够。但作为读者,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这是公平的。当我们又看到Angel
Clare带着Liza Lu走出the city of
Wintoncester时,虽然知道哈代是为了向读者传递新的希望。我却无法接受这个结局,无法接受作者为Angel
Clare做的转向描写。我一向认为苔丝最终的悲剧都是由于Angel
Clare造成的,托马斯.哈代却还在他告慰他的读者:希望依然存在,生活依然朝气。结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这两段:“It is as
it should be,” she murmured. “Angel, I am almost glad - yes, glad!
This happiness could not have lasted. It was too much. I have had
and now I shall not live for you to despise me!” She stood
up, shook herself, and went forward, neither of the men having
“I am ready,” she said quietly.
在电影中,对undertaker的问话,她也是如此简洁的回答让人不得不承认她的坚强和坦荡。这就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对人生的回答,没有怨言,只是准备好了。她准备好了,迎接的却是不幸,也许,苔丝不该过于善良,许是她的淳朴才导致了灾祸上门入室。如果现实就真得是这样,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还是用尼采的话来注释吧:“悲剧呀!悲剧!”
4. 勇敢的苔丝——《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 故事梗概:本片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同名小说改编。
  在群山环抱的美丽而幽静的布蕾谷居住着德北一家,他们家境十分贫寒,老德北是一个乡下小贩,做着一点小买卖,全家9口人仅靠一匹老马耕种点土地来勉强维持生活。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实际上,德伯老太与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无渊源关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的暴发户,从北方迁到这里,这个姓也是从博物馆里找来的。苔丝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儿子亚雷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便装出一片好心,让苔丝在他家养鸡。三个月后,亚雷奸污了她。
  苔丝失身之后,对亚雷极其鄙视和厌恶,她带着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她的受辱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耻笑和指责。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折,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厂做工。
  在牛奶厂,她认识了26岁的安吉尔?克莱。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继承牧师的衣钵,甘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这里学习养牛的本领,以求自立。在劳动中,苔丝和安巩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安吉尔父母提议他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结婚时,他断然拒绝了。而苔丝的思想却十分矛盾,她既对安吉尔正直的为人、自立的意志和对她的关怀有好感,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强烈的爱终于战胜了对往事的悔恨,她和安吉尔结了婚。
  新婚之夜,苔丝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罪过”原原本本地告诉安吉尔。但一当她讲完自己与亚雷的往事之后,貌似思想开通的安吉尔?克莱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只身远涉重洋到巴西去了,尽管他自己也曾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放荡地生活过。
  被遗弃的苔丝心碎了。她孤独、悔恨、愤慨、绝望,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难。同时,她还抱着一线希望,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一天,在苔丝去安吉尔家打听消息回来的途中,发现毁掉她贞操的亚雷居然成了牧师,满口仁义道德地正在布道。亚雷还纠缠苔丝,无耻地企图与她同居。苔丝又气又怕,随即给丈夫写了一封长信,恳求克莱迅速归来保护自己。
  克莱在巴西贫病交加,也历尽磨难。他后悔当时遗弃苔丝的卤莽行为,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但这时苔丝家又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生活无着。在这困难关头,亚雷乘虚而入,用金钱诱逼苔丝和他同居。克莱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把苔丝从麻木浑噩的状态中刺醒。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亚雷毁了。在绝望中,她用餐刀杀死了亚雷,追上离去的克莱。两人避开大路,躲避追捕,在荒野的一所空房子里度过了他们婚后最幸福的几天。后来在一个静谧的黎明,他们来到石柱林立的异教神坛。疲乏的苔丝躺在祭坛上,对克莱说,希望他能在自己死后娶妹妹丽莎为妻。苔丝被捕后,被处绞刑;克莱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忏悔的心情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勇敢的苔丝
  文/林佩琼
  电影鉴赏评论:
  看完电影,在为苔丝的悲惨遭遇感到愤愤不平,掬一把同情泪的同时,更为她顽强的斗志,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感到自豪。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以温顺胆小,循规蹈距,逆来顺受,信教敬神为美德,在婚姻问题方面也以遵循基督教道德规范为原则。”苔丝恰恰相反,既不信教也不敬神。她以自己多灾多难的经历断定,所谓能救人间万物的上帝是莫须有的,穷人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她未经洗礼的孩子病死后,苔丝对自己说,如果小孩因为是私生子而不能进天堂的话,那么这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生活,甚至以寻常女子所没有的勇气杀死了残害自己的恶棍亚雷,使这个无恶不作的淫棍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后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死抗议资产阶级不公道的法律。
  “她时常自问,女人的贞节,真是一次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吗?一切有机体都有逐渐恢复本原的能力,为什么单单处女的贞节,就不许有这种能力呢?”。自此,苔丝对世俗的道德价值观开始产生怀疑。她不管宗教清规,自行代牧师给她的私生子行洗礼,揭开了她反抗的序幕。她要与压迫她的生活环境作斗争。
  苔丝的老家马勒村,地处不太开化的穷乡僻壤,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苔丝的失身自然而然地受到习惯势力的指责。然而她不甘心被生活打败,被舆论左右,她毅然离开家乡,到塔本篱牛奶厂做工,用行动来对抗传统的贞洁观。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乡村姑娘能对贞洁观念采取如此决然的否定态度和反抗行动,这是何等的壮举,需要何等的勇气!
  可惜,她所在的塔布篱牛奶厂,同样弥漫着社会传统势力的庸俗气息,人们对女人失身的故事津津乐道,把它当作笑料,这使苔丝精神上倍受压抑,但她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正视现实,终于战胜了社会环境的习惯势力。还有她在棱窟槐农村工作时,凶狠的富农有意刁难她、欺侮她,任意呵斥责骂,派她做力不胜任的男工活,但是苔丝并没有屈服于这一切,她不畏艰苦地工作着,据理力争,反驳富农的刁难。她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计件活,干多少事付多少工钱,所以我做多做少于你并没有关系。”这就是苔丝,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个人起码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
  她大胆地与安吉尔相爱,不顾母亲的劝阻在新婚之夜吐露自己的过去,这是需要道德勇气的。但世俗并没有成全这段美满姻缘,偏见认为新娘必须是处女,不然新郎就有权抛弃她。安吉尔本是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但事到临头,他还是不能完全摆脱旧道德的影响,苔丝宽恕了他昔日的不轨行为,他却不能宽忍苔丝的失足。他忘了他自己刚刚向苔丝坦诚的一段荒唐的经历,甚至在他为了逃避婚姻上的失意要去巴西。当他以道德者的面孔自居而指责苔丝的不贞之时,他却看不见自己的肮脏!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到处都有,我们每一个男性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谁能算是真正有道德的女人呢?
  批评一个人人格的好坏,不单要看这个人已经做过的事,还要看他的目的和动机,好坏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行为,却是未成事实的意向。
  苔丝是不幸的,但也是勇敢的,在她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敢于向传统婚姻道德观念提出挑战是难能可贵的。
真爱来临&皑雪瞬逝--苔丝的命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