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家房客第十一季房客中提到的民国二十年的禁书是

&&&&&&&&&&&&Z-B257 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银行三分
80 ? '80px': true); height:expression(this.offsetheight > 75 ? '75px': true); "/>
Z-B257 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银行三分
&&商品ID:43976&&&&&浏览量:1446&&中邮价:¥575&&暂无货&&[ VIP用户登录可见VIP价 ]&&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如果您对此商品存有疑问,
五成新!标签:B257&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银行三分&Z-B257&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银行三分
中邮网郑重声明:
1、本站所售邮票、钱币、金银币、邮资封片、集邮用品、集邮文献、礼品等商品均为正品,请您放心购买!!!
2、由于收藏品的特殊性,中邮网保留个别商品因售缺而退款的权利!
因珍邮类商品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请在购买时先确认是否有货及当天价格。
"诚信保障"是指本网站对商品的描述是真实有效且与商品本身相符的,没有不符合商品实际情况的描述以及任何夸大、言过其实的描述。同时"诚信保障"还要求本网站遵守一切中邮网的规定,并且保障买家享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中邮网相关规则协议规定的一切权利。
&7天退换货
"7天退换货"是指当本网站买家收到商品后7天内,如发现任何质量问题,本网站均有义务向买家提供退换货服务。
1、特卖的商品以及因客户个人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的商品,恕不退换。
2、礼包及套装邮品不可部分退货,如部分商品需调换只能选择与其等值的邮品。订单中如有特价品或赠品,退货时,如不满足特价品或赠品赠送条件,需将特价品或赠品一同退回。如特价品或赠品一经拆包或使用,则订单商品只换不退。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3、如发生退货,请将发票一同退回。如发生换货,请将清单一同寄回。
"全部保真"是指中邮网保证本站内的所有商品均经过专家的层层筛选,均保证品相上乘、质量可靠。品相有缺陷的商品,本部会特别注明,并保证价格特别优惠。本网站所有的邮票部分均来自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集邮总公司,所有的钱币部分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金币总公司,所有的电话卡部分均来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本商品共有0条评论
普通会员renhl918评论(积分+10):Z-B257 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银行三分 11:00:11纸币上有字迹影响了品相。普通会员honglin评论(积分+10):Z-B257 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银行三分 7:46:54少见的纸币,值得收藏。
当前商品还无咨询!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物流配送
&&&&聚时惠说明
&&&&保障服务
&&&&关于我们
&&&&&& new
Copyright & 北京光辉岁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邮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204号&&&&公安机关备案号:-1&&&&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757号&&&&经营流通人民币许可证:
产品支持: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金币总公司 | 国家邮政集团 | 中国集邮总公司 | 中华集邮联合会民国二十二年是多少年_百度知道
民国二十二年是多少年
我有更好的答案
59年,中华民国历,又称民国纪年、民国纪元,是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纪年的方式,称作中华民国XX年,简称民国XX年。民国是中华民国采用的纪元,也是中华民国的简称。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壬子年中华民国成立为第1年,即中华民国元年,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与日则同公历月与公历日。
清宣统三年辛亥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于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帝制。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使用黄帝纪年。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日(...
民国年+11就是公元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22[书里书外]补遗六:深藏在一部清代禁书中的秘密
深藏在一部清代禁书中的秘密
&&&&&&&&&&&&&&&&&&&&&&&&&&&&&
——常延龄、顾炎武、张瑶星、孔尚任与钱澄之《田间诗集》考
一、一部尘封百年的清代禁书
二、《田间诗集》中有关常延龄、顾炎武、张瑶星、胡星卿的诗作
三、钱澄之诗作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桃花扇》里的老道士张瑶星
四、收录于《四街忠武常氏家谱》《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中的明清大臣名流题常延龄种菜歌九篇
五、无尽思绪滚滚来
1,常延龄、钱澄之、顾炎武与《桃花扇》主要人物张瑶星的关系
2、《红楼梦》里的《桃花扇》诗词?
这是三年以来,我一直耿耿于怀而不得其解的一件心事。拙作《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中主角之一,云南通海四街常氏家族第十二代孙常延龄生平活动之谜。他于南明弘光之际挂冠辞朝之后,隐居灌园湖孰的真实生活如何?在隐居前后,他到底与南明遗民诸子,与秦淮八艳有多大关系纠葛?
日深夜,就在书稿即将最后签字确认送交工厂正式排版印刷前夕,我最后一次排查核对书中700多人的名姓身份、事迹年号是否有误,一个不太熟悉的名字跃入我的眼帘——钱澄之,《四街常氏家谱》中收录的一首《湖孰种菜歌》的诗歌作者。顺藤摸瓜,我找到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田间诗集》,随后又找到《藏山阁集》《田间文集》。正是他诗集中被埋没150年后重见天日的诗作,填补了我专著中的缺憾,破解了让我日思夜想,耿耿于怀三年之久而无以解答的一道难题——《田间诗集》告诉我,三年前的猜测与直觉没错,常延龄“隐居”而未隐居,他与南明诸子侯方域、顾炎武、吴伟业等人,与诗集作者钱澄之,与秦淮八艳,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大得很呐。
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神秘家族,到揭开冰山一角。神秘面纱刚乍褪去,却凸显出更为神奇的另一面:常胤绪、常延龄爷孙两人,竟然这般奇巧:前者,长期任职五军都督府(类似中央军委),却结识洋教士利玛窦,并在中国现代世界地图雏本《两仪玄览图》上留下500个汉字和两枚印章;隔着一代人的后者常延龄,挂冠辞朝,名曰“隐居“,却与顾炎武、吴伟业、钱澄之、张瑶星、胡星卿等遗民大家结盟,多有来往,并在一部部有待破解的当事人著作中留下不少蛛丝马迹。然后,随着孔尚任拜访常延龄的老朋友张瑶星,萌动创作之心,张瑶星进入《桃花扇》,成为指点李香君、侯方域双双出家的老道士,于是之,常延龄便又与《桃花扇》有了直接的联系……
西南边疆,大山深处,秀山脚下,杞麓湖畔,有了这样的故事,真是让人嗟叹不已,浮想联翩,始料不及。要不是白纸黑字,我等后人,就是想编造也编造不出来啊。或许,历史的迷人动人、无奇不有之处,就在这里!&&&&&&&&&&&&&&&&&&&
&&&&&&&&&&&&&&&&&&&&
一、一部尘封百年的清代禁书
明末清初,有不少人为当时的著名诗人,影响很大,作品流传甚广,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禁毁抄封,或其他各种原因,有的人的名字与作品被世代传颂,如郑板桥,而有的人后来就很少有人提到,甚至湮灭无闻,钱澄之就是其中的一个。
钱澄之,安徽桐城人,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与在崇祯朝廷为官的云南通海四街常氏家族第十二代孙常延龄同岁,并在颠沛流离间相遇相识,最终成为莫逆之交。明末清初,天崩地裂、动荡不安,明朝遗民诗人们情真意切、饱蘸辛酸、用血泪凝成的诗篇,记述了易代之际的惨痛现实,成为传世之“诗史”。在当时众多的遗民诗人中,“诗歌古文满天下”的钱澄之成就极高,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并称三大遗民诗人,若论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之后的郑燮。钱澄之全集中的《藏山阁集》和《田间诗集》两部诗集,即为钱澄之四十岁前、后两个年龄段里创作的诗歌总集,收录诗歌近4000首。清初学者唐瓯称他的诗文:“如泉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纡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者目明而心开。”钱谦益也深叹:“诗史酸辛钱幼光”。今天,我们反思南明,追寻描述常延龄挂冠辞朝义举的“种菜歌”诗歌诞生的大背景及其内涵,绝不能够绕开钱澄之和他的这两部诗作。
钱澄之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七岁从舅父读书,十六岁应乡试,中第四名。后随父往游南京,科举不中,便与陈子龙、夏允彝、钱木秉等名士结交。崇祯即位之初,整顿朝纲,钦定逆案,追逐阉党。几社、复社兴起,与东林唱和。钱澄之与同乡方文、方以智等人同主桐城派系,与魏忠贤阉党余孽进行斗争。方苞《田间先生墓表》记载:“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钱澄之)忽扳车前往而揽其帐,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相视莫敢动。”大灭了逆阉余党的威风。钱澄之疾恶如仇,“由是名闻四方。”本来,钱澄之与阮大铖之间为表亲,有世谊,但自从阮大铖谄附阉党,认魏忠贤为义父,钱便与之隔绝不往。
1644甲申之变,崇祯殉国。弘光朝建立之后,阮大铖窃据要职,大兴报复,世交钱澄之也在搜捕之列。钱澄之只得变姓名,逃往嘉兴,隐藏在钱木+秉(仲驭)家中。后来,弘光政权崩溃,清兵攻下南京,重申剃发令,为了反抗清廷的民族压迫,民间纷纷起兵,钱木秉毁家充饷,钱澄之也参与组织领导。兵败之后,钱木秉投水自杀,钱澄之妻子方氏不甘受辱,携幼子,抱弱女,沉江而死。后来,在妻子密缝的衣服里发现了一首绝句:“女子生身薄命多,随夫飘荡欲如何?移舟到处惊兵火,死作吴江一段波。”澄之对抗清义师的失败,对妻儿、亲友的壮烈牺性非常悲痛,《田间诗集》里有一首名为《悲愤诗》的长篇五古,记述此事的始末。不久,南明隆武朝政权在福州建立,钱闻讯后立即奔赴福建,参与隆武朝政。在尊师黄道周推荐下,他被任命为延平司理。一年后,隆武朝政权再被清兵摧毁,隆武帝被杀害,黄道周兵败殉国。钱澄之因公外出汀州,幸免于难。他逃过一劫,隐匿于乡下,再次招募义兵组织抗清,未能成功。
此时,南明永历朝廷在广东建立,钱澄之便由闽入粤,参与南明朝政。但永历朝内部党派斗争十分激烈,为救同僚金堡(遭人诬陷入狱,被锦衣卫严刑拷问并折断手臂),他被大学士王化澄忌恨,身处艰难。钱见事不可为,身体又有病,便向永历帝辞去官职,于永历四年秋(1650)离开梧州去桂林,到留守桂林的瞿式耜处。后又碾转于永历五年冬十二月回到家乡安徽。为逃避清廷的搜捕,他改名“秉镫”为“澄之”,并曾祝发为僧。
……此后四十年里,钱澄之多半时间隐居老家,躬耕读书,整理诗文。他筑庐于田野中居住,因以“田间”为号,诗文集皆冠名“田间”。钱澄之在他所经历的崇祯、弘光、隆武、永历、清初五个时期都留下大量诗文,如崇祯时期的《劝谏书》、《杂感》;弘光时期的《悲愤诗》;隆武时期的《拟上行在疏》、记述大奸佞阮大铖投降清军后,谄媚清廷宫吏,在协助清军攻打南明军途中,卖力过甚(劳累过度)暴卒而死丑态的《髯绝篇听耿伯良叙述诗以纪之》;永历时期的《放诏歌》、痛悼张同敞和瞿式耜血洒桂林城的《得留守及张司马死难信》;清顺治三年揭露清军滥杀无辜平民的《虔州行》,康熙年间的《水夫谣》。康熙三十二年(1693),颠沛流离、一生多舛的钱澄之病逝于故里,享年八十二岁。此间,有感于崇祯朝、弘光朝大臣(怀远侯、太子太傅)常延龄举家离朝,种菜为生,英年早逝,钱澄之先后挥笔写下了《湖孰种菜歌》、《胡星卿茅屋歌》、《青藜苍谷星卿索饮醉后作》、《初春邀苍谷饮梅冈酒楼望见张兴公至招之共醉诗以纪之》、《寄怀白门旧游五首》、《又二十四首》、《自合肥至怀远连日阴雨泥泞驴背杂述自遣》等七首不朽的诗篇,收录于《田间诗集》中(其中的《湖孰种菜歌》、《胡星卿茅屋歌》两首收录在《四街常氏家谱》)。这是为开平王孙而作的颂歌,这是送给南明政权的挽歌,这又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史家和诗家发自内心深处的慷概悲歌!《藏山阁集》和钱澄之其他著作,如《田间文集》里与常延龄相关的历史史料,还有待深入发掘。
从诞生于明朝初期弘治年间(1492)颂扬明朝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的《开平王像赞》,到崇祯之后,南明弘光时期歌颂开平王孙常延龄的《种菜歌》(1645),时间已经过去了153年,世事发生了天翻地覆之变——明朝由盛而衰,李自成将崇祯赶出故宫,清军入关并窃取中原宝座,弘光、隆武、绍武、定武、永历南明诸政权走马观花,相继崩溃……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钱澄之,作为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官吏,当事者与见证人,他以笔为枪,“诗随人走,人随诗行”,创作了《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所知录》等一批不朽的作品,大脉络般地记录了整个南朝由盛而衰及至清军入关、南下;南明诸政权内部纷争,不堪一击,分崩离析的全过程。大胆揭露南明王朝的腐败孱弱和清军入关后的凶残屠戮,各个时期的变故都被他收录于一支笔下。
钱澄之是一个忠贞不二的人。明朝崩溃,清兵入关并最终改写了历史,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值此国破家亡之际,图强不得、图存不能,亟亟如丧家之犬,东奔西突。钱澄之在清朝称帝后,仍紧紧追随南明诸小朝廷,辗转江南、福建、广西等地。即使到了后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郑成功后人献出台湾,投降清军,清朝真正坐稳了江山,他仍以遗民自居,与地下抗清力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誓不入新朝为官。钱澄之的诗文不避时讳,涉及南明唐王、桂王等朝史事,记录了自己从参加义军失败到苦苦追寻前朝,再到落魄失路隐居的心路历程;记录了闽越唇齿相依却又阋于墙,永历的朝政失纲、用人不当、党派纷争互相掣肘,而南明终致覆灭的悲剧;还描绘了一幅由君王与臣子、将军与士兵、官员与百姓组成的品行不同、形态各异的社会群像图,“以诗存史”,可证史书之误,可补史书之缺,成为后世研究南明的宝贵资料。今天,若在整个南明众多的遗民文人、诗家中撷取一个代表人物,以其一人的经历、诗作来概括整个明、清鼎革之际的剧烈世事变迁,展示血雨腥风、残酷至极的社会现实,钱澄之与他的《藏山阁集》(存诗1500首)《田间诗集》(存诗2419首)是不二人选。
钱澄之一生,以杜甫为宗,崇拜杜甫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苦难的精神,在诗的风格上,受陶潜、杜甫、白居易影响最深。诗人这些愤怒抨击黑暗势力的作品,触犯了清廷统治者的忌讳,因而亲友在为他编集时劝他“删其过悲者”,他不肯,说:“吾宁诗不传尔,其悲者不可删也。”为了逃避文网迫害,亲友只得“代为删之”。诗人对此不满,也无可奈何,他曾对好友说:“拙集本不宜删,删者可存,存者正多可删。”由于诗中多记清初史实,特别是南明隆武、永历两朝时政,对清廷多有揭露诋毁,因而在编集时,许多诗作已不敢收入。即便如此,已刊行并收录有《湖孰种菜歌》之《田间诗集》,在乾隆时仍被列入禁毁书目,使其流传大受限制。《田间诗集》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在其后的整个清代一直被禁,直到二百多年后,辛亥革命的前两年(宣统二年、1909年)才得以解禁刊行。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一批与常延龄生平活动情况有关的诗作,就来自于解禁后民国年间重新刊印的一个版本。
种种迹象表明,当年,在以钱澄之、郑板桥为首的名流大家诗作、民族情绪感召之下,陪都水乡、江南一带,记录常延龄事迹,为常怀远撰写种菜歌题材诗赋者不在少数,且旷日持久,从南明弘光年间的1645年一直持续到清初乾隆五年(1740)前后,长达近百年,少说也应该有成百篇(件)诗作出现。但时至今日,在发现《田间诗集》藏诗之前,想方设法,也只有收集到九篇,其中的六篇来自常氏怀远老谱、通海四街老谱所录。加上《田间诗集》五首,也不过十四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而如此数量诗篇之失踪缺佚,极有可能与清代的禁书、文字狱运动有关,因为,在当时,怀念明朝,歌颂明朝人物的种菜歌一类诗歌属于“反诗”。
王彬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记述了清廷禁书、文字狱的由来、恶果,收录了3236种被清朝统治者禁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我们今天多数只能看到书名,内容完全不得而知,还有许多书籍,连名字、作者都没有留下来。据统计,清代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余种、8万余块。至于当年无辜文人、平民百姓因受“文字狱”连累,蒙冤入狱、死于刀下者更是难以数计。有史书记载了康熙时期两起著名的文字狱案:一是1663年的《明史》案。因该书“传闻异词、赞扬故明、毁谤本朝”,清廷将捕获的作者、刻字工、印刷工、买书者、读者、藏书者、部分官员近千人统统集中起来,问斩于杭州弼教坊广场,主编庄廷钺被戮尸(对死去的人掘棺砍头碎骨)世处死,其“弟平世斩决,其祖、父、子孙、兄弟、伯叔父兄弟之子,俱解部立斩,其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给功臣为奴”。牵连戴、方两家三百多人。后经皇上“宽恕”,戴名世寸磔(千刀万剐),方孝标戮尸,两人直系弟子坐死,其余为奴、流徙边地!可想而知,当年江南文人才子们撰写的林林总总的“种菜歌”,有可能随着清帝的一声令下,和堆积成山的“禁书”付之一炬,使得后人永远见不到它们的真容。甚至有的人,还因为撰写或收藏过“种菜歌”一类“反诗”,被卷入文字狱而惨遭迫害。清廷一手导演的这场浩劫,真不知毁灭了多少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有价值的作品啊!
二、《田间诗集》中有关常延龄、顾炎武、张瑶星、胡星卿的诗作
&湖孰种菜歌
金陵城东湖孰村,中有隐者开平孙;
通侯甲第今已矣,意气豪华无复存。
开平去今凡几代,五王之后惟君在。
往昔争言青门瓜,如今独数湖孰菜。
问谁种菜满畦新,一家生计只三人;
终岁把锄菜畦里,妇能炊饭儿负薪。
为君妇亦太辛苦,娇贵当年难比数;
翟珈赐出小侯妻,珠翠裹成上公女。
都人犹记嫁时装,如云妾媵烂生光;
台前照镜轮梳髻,架上熏衣派管香。
一朝散去竟何有,相对惟余双白首;
早从府内厌笙歌,还向村中操井臼。
村中井臼倚柴扉,卖菜还愁终岁饥;
长夜不肯燃薪坐,十指侵寒绽故衣。
东川子孙公主裔,妻孥行汲心常愧;
闻说君妇尽伤情,无心更拟求奴婢。
(约作于清顺治14年(1657)时常延龄45岁,此诗收录于《四街常氏家谱》)
其二 胡星卿茅屋歌
白鹭洲接大江濆,牧马儿来动成群;
先生避世何处去,合家住近公主坟。
茅屋三间倚坟脚,门户欹斜草绳缚;
篱外时闻樵妇喧,树下每有渔船泊。
先生田无一石租,餬口祗赖青囊书;
春深妇子竞锄菜,水落弟兄公养鱼。
可怜茅屋多年破,五柳阴中留客坐;
风雨淹旬不出门,先生高卧举家饿。
先生本是公主孙,当年驸马最承恩。
驯象门西起府第,至今基址宛然存;
府基荒去坟园冷,细竹寒花空满岭;
洗菜犹传金水桥,灌畦争汲琉璃井。
东川战功晚始酬,驸马还蒙少主优;
靖难师来家已破,子孙旋失东川侯。
夺爵犹加主国号,上书乞恩无不报;
下降闻在高帝年,问安尚睹英宗诏。
诏书累朝墨有光,龙笺宝篆枕中藏;
主家法物一朝尽,朴素惟留驸马床。
驸马之床朴如此,想见国初俗不侈;
当时赐出椒房宫,如今锁在茅屋里。
茅屋相看几度春,终年抱膝不知贫;
叩门半是先朝爵,失路时怜帝室亲。
先朝帝室复谁在?茅屋栖迟人勿怪!
君不见开平王孙怀远侯,妻子负薪身种菜。
(约作于清顺治14年(1657)时常延龄45岁,此诗收录于《四街常氏家谱》)
青藜苍谷星卿索饮醉后作
君不见:燕市酒徒有荆轲,渐离击筑荆卿歌。
狗屠何人无名姓,三人相和泪滂沱。
又不闻:苏生每夜酒一斗,一卷汉书常在手。
张良奋击祖龙槌,惜哉不中一杯酒。
古来饮者多牢骚,胸无磊魄饮不豪。
三子胸中复何有?饮我酒尽还脯糟。
酒酣仰面向天哭,荆卿在燕酒未足。
易水歌罢长已矣,报仇岂望高生筑。
常侯归种邵平瓜,奴狂自卖君平卜。
曾生还山且耕田,汉书只在牛背读。
&&&&&&&&&&&&&&&&&&&&&&&
(约作于清顺治16年 1659年 时常延龄47岁)
注:青藜—曾灿(),字青藜,江西宁都人。明遗老、名士。明天启举人,国变后守义不屈,落发为僧。晚年归,躬耕不出,一生贫寒。著有《六松堂诗文集》十四卷。《石濂上人诗序》工诗词古文,与、魏际瑞﹑魏礼、﹑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称“”。著有《六松堂诗文集》、《止山集》、《西崦草堂诗集》、又尝选海内名家诗,编为《过日集》。
苍谷—常延龄(),字乔若,号苍谷,开平王孙,云南河西四街常氏第十二代孙。星卿—胡星卿(),明勋臣东川侯胡海后人。三人与钱澄之()皆为明朝遗臣,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弘光昏庸误国,常延龄愤而挂冠辞朝,携夫人(徐达之后)隐居金陵灌园湖孰种菜为生,生活窘困,胡星卿多有帮扶。清康熙四年(1665)常延龄贫病交加,中年早逝,家人无力出葬,胡星卿、白大生二友闻讯赶到,资助重金,予以厚葬。
初春邀苍谷饮梅冈酒楼望见张兴公至招之共醉诗以纪之
长干正月春寒天,长干一路酒帘悬。
我寻苍谷谋一醉,手中恰有千铜钱。
梅冈之上酒家少,小楼面山半依倒。
有翁买酒厨无肴,苍谷爱此酒焙好。
买酒老翁亦不俗,独在炉边扇茶熟。
呼来共饮颜色欢,笑我千钱酒不足。
何者拄杖老翁来,逍遥独步雨花台。
醉中认得张长者,此翁虽老能衔杯。
凭轩大叫乱招手,翁也笑指窗中酒。
须臾曳杖上胡梯,酒翁自起添一斗。
张翁衰鬓白如丝,言当剃尽身披缁。
苦被儿曹不见听,敛我终以僧伽梨。
我与苍谷皆大笑,须发有无何足道。
问翁学道圣人徒,那得酷似西方教。
酒翁从旁摩我顶,笑我狂言不自省。
多年老秃还谏人,譬如我醉劝人醒。
傍人听说讶狂痴,独有张翁信不疑。
两君髻头不事佛,此意难与酒翁知。
(约作于清顺治七年 1660年 时常延龄48岁。张兴公为何人不详,待考)
其五 寄怀白门旧游五首
【属门人何怒飞问讯诸子,诗以代书】
之一(赠胡星卿)
略…………
之二(赠张瑶星)
雨花台侧破山前,有客楼居十几年。
坐卧一床人罕见,购求千卷手亲编。
贤甥酷似能偕隐,阿叔虽痴亦好玄。【怒飞拟访松风阁】
造席若知吾弟子,定容汝宿万松颠。【张瑶星】
之四(赠常延龄)
青门未必世堪逃,自是东陵隐计高。
竟肯种园身本健,公然执爨妇殊劳。
灰心转怕新闻至,得酒时防故态豪。
与我明年俱五十,哪能同醉卧江皋,【常苍谷】
又二十四首&
之八(赠吴樵月)
衣履萧然处士风,吾徒世法几人通。
律诗自与唐音近,章法言于汉篆工。
宅卜南村因夙好,身离西席便奇穷。
齐年尚有开平后,明岁同称五十翁。【吴樵月】
之十七(赠顾炎武)
忆别梅冈旧酒炉,怜君行脚海天孤。
性难合处原知僻,迹太奇时渐近愚。
为客久无颖士仆,随身惟有孝陵图。【顾摹有孝陵图】。
白门相念祈禅外,【谓旭初】。
更见南陔老病夫。【顾宁人】
(此诗作于清顺治17年(1660),钱澄之避乱隐居故里第九年。时钱澄之、常延龄皆四十九岁,顾炎武四十八岁)
注:何怒飞——钱澄之门人,生平不详。
吴樵月——()钱澄之、常延龄的故友至交。
顾宁人——顾炎武(),字宁人,思想家、大学者。梅冈——钱澄之邀请常延龄饮酒之梅冈酒楼,位于?。
自合肥至怀远连日阴雨泥泞驴背杂述自遣&&
八首之七【祭常苍谷】
禹庙荆山最上头,两山却立让淮流。
烟稀隔岸孤城晚,渡阔沿堤万柳稠。
县吏晏安无过驿,居民生活赖通舟。
开平殁后传封邑,回首青门泣故侯。
&怀远县哀常苍谷
&&&&&&&&&&&(此诗作于清康熙14年(1675年),常延龄过世十周年时)
(以上诗作收录于《田间诗集》。因受“文字狱”株连,与其它六种著作《田间文集》、《藏山阁集》、《庄屈合诂》、《田间易学》、《田间诗学》、《藏山阁尺牍》同被列为清廷万种禁书之一,书被查烧,人被追捕,更名换姓,东躲西藏,苦不堪言。直到诗人死后150年的清宣统二年(1909),才获解禁并予刊行。而钱澄之毕生心血凝成的300万字七部著作,更延迟至300年后的新中国,才得以第一次以全集完整出版发行。悲哉!喜哉!)
最新发现的这批诗作,主要涉及钱澄之后期(40-82岁更名隐居故里后)交往的第三类友人(遗民隐士),据《田间诗集》初略统计,有40人左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29人,见《田间诗集》P140《寄怀白门旧游五首》、《又二十四首》。他们依次是:胡星卿、张瑶星【桃花扇张薇】、王元倬、常苍谷【常延龄】、钱季水、朱七处、王杲青、胡君屋、张僧持、杨炯伯、王维中、张大风、吴樵月、姚伯右、朱茂昭、金伊仲、殷仕野、褚白浮、黄波民、黄俞邰【黄虞稷】、汤圣弘、顾宁人【顾炎武】、张大玉、周勿菴、谢逸人、旭初、何怒飞、介丘上人【?】、长干寺僧、天界同诸子【?】。
与钱澄之交游的友人,或成其忠诚爱国、誓死抗争的性格,或与其唱和不绝,直接影响其创作风格,或助其分辨是非忠佞,坚持复兴故国大业。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钱澄之密切交往的人物必然与其有着某些共同的志向、爱好或取向,所以,从对他们的了解,可窥见钱澄之本人性格、诗风、政治取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形成及特点。诗以言志,对钱子之“志”的了解.必然有助于更加深人地理解钱子之诗。再者,钱澄之的诗中多涉及与之交游的人物及事件,或寄怀,或记事,或唱和,知人论世,只有对其人其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钱诗所言所感。因此,对钱澄之交游对象的考索就有了其必要和意义。但由于《田间诗集》为清代禁书,流传长期受限制,加之书中称呼大多以字号出现,给原名及身份核对带来诸多不便,故上述30人中,目前仅查到胡星卿(,隐居遗民,名士,钱澄之、常延龄至交故友,享年86岁)、张瑶星(,隐居遗民,与孔尚任相识,《桃花扇》主要人物“总部”经纬道士张薇,点拨李香君、侯方域二人出家者,享年88岁)、常延龄(,开平王孙,云南通海四街常氏后裔,享年54岁)、黄俞邰【黄虞稷】(,遗民,名流,《明史》、《大清一统志》主修官,享年62岁)、顾宁人【顾炎武】(,遗民,思想家、大学者,享年69岁)等五人。其余有待考证。即便仅此,也可窥见这批人物的个人背景,身份地位,还牵扯到孔尚任和他的名著《桃花扇》,个个都绝非等闲之辈,不是忠义之人也进不了他们这个特殊的“圈子”。
《田间诗集》中最新发现的这组诗作,以及钱澄之赠二十九位友人诗作(,限于篇幅,暂未收入此文),与之前发现的九首种菜歌(已经收入专著),既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又成为研究常延龄和常氏家族一个新的突破口。我们若将前后两批诗作和在一块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中间接看出或直接感受到许多东西。首先,它们纠正或廓清了某些历史事实,譬如此前,《常氏家谱》和一些零星史书中都认为,是郑板桥第一个带头写了“种菜歌”从而引发众多江南才子赋诗唱和。《田间诗集》藏诗的发现,证明种菜歌首倡者并非郑板桥,而是早他之前几十年的明末大家钱澄之(钱澄之卒年是郑板桥出生年),使得种菜歌诞生时间上推半个世纪;其次,由此延伸推导出,当年的种菜歌数量大,应该有上百首之多,是清代文字狱毁弃了这批诗歌史上的宠儿,仅留下十余首;第三,这些诗作完全可以证明这样一连串的事实:挂冠辞朝后的常延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居”,而是与众多的明朝遗民们“结社”,频繁交往,往来于江南各地,谋划复明大业,直至希望落空,成为泡影,最后才郁闷而终;常延龄与钱澄之、顾炎武、张瑶星等人的直接关系;与吴伟业(吴梅村)(见《田间诗集》赠吴梅村诗作)及《桃花扇》人物(李香君、侯方域)以至于剧本作者孔尚任的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田间诗集》的发现,是继《两仪玄览图序》等一批与常胤绪(常延龄祖父,《两仪玄览图序》作者之一)有关的明代文献发现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既可备用于来日专著再版时新增加章节内容,又使得整个常氏家族的研究工作在现有基础上朝前推进了一步。
由于钱澄之其四十岁前后的人生经历、诗风文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他的两部诗集《藏山阁集》《田间诗集》作为分水岭,将其一生分为四十岁前,四十岁后的前、后两期。前期,他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汲汲奔走于南明王朝的复兴大业,用饱含血泪辛酸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下了鼎革之际的腥风血雨、山崩地裂,收录入《藏山阁集》。后期,永历四年庚寅年冬(公元1650年,时年39岁)与永历行朝失散,次年辛卯年(公元1651年,时年40岁)归隐田园,进人人生后半期,其经历收入《田间诗集》。正是这样的痛苦经历和多病、多灾、多难的非凡人生,成就了他常人难以想象企及的300万字七部著作和八十二岁高寿。这里将其一生划分为前期(四十岁隐居故里前)和后期(四十岁隐居故里后)两个阶段,旨在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与他较为接近的同乡、同僚、死党等三类人物,得到与常延龄,与通海四街常氏家族有关的史料,蛛丝马迹,存史入书。由于清代严酷的文化钳制和钱澄之诗作的政治敏感性,给其诗的流传带来阻碍,故其诗,特别是早期的诗作多不为后人所熟知,且其前期诗作又多涉及当时时事、人物,若不对当时时代背景和与其交游的人物情况加以了解,就难以准确理解,因此,对钱澄之交游的人物情况的考索便成为必要。这里以钱澄之四十岁前所作诗集《藏山阁诗存》和四十岁后所作《田间诗集》中提及的三类主要交游人物(乡党、同僚、死党)为考索对象并略作介绍。
钱澄之前期(40岁隐居故里前)交游人物有两类。第一类是家乡安徽桐城附近的故交旧好,大都从青年起就结交,有共同的爱好、人生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如钱棅、方以智、孙临、吴德操、方畿、徐孚远、方其义、夏允彝、陈子龙等,还包括阮大铖。夏允彝、陈子龙多为学人所熟知,其他人则较为生疏。 第二类主要人物,是其在隆武和永历两个南明小王朝任职期间结交的同僚,他们大都与钱澄之有较为相近的政治见解、操守品性,如刘广胤、刘湘客、瞿式耜、张同敞、钱邦芑、汪蛟、黄道周、曾樱、严起恒等。其中,黄道周、曾樱、严起恒对钱澄之有知遇之恩,为其师长,是南明王朝的重臣.各种史料笔记均有详传,此处不再赞述。前期人物交往见《藏山阁集》所载。一、二类主要人物约有40人。
钱澄之后期(40-82岁隐居故里后)交游人物,则在前期两类人的变动基础上,增加了常延龄、顾炎武、张瑶星等第三类人物,亦即前朝遗民死党。后期主要人物交往见《田间诗集》所载,约有40人,尤其P140两首诗中提到的常延龄、顾炎武、张瑶星等二十九人。以上三类人物加在一起,大约有70-80人。可以成为梳理查找彼此间的关系由来,与常延龄,与常氏家族关系由来发展情况的突破口。这一课题的展开及研究,一举两得,既可填补南明史与通海地方史料阙佚,又可作为专著《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日后再版新增加内容章节。
诗作简析……
三,钱澄之诗作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桃花扇》老道士张瑶星
在《桃花扇》中,有一位不得不有所提及的人物,指点李香君,侯方域出家的那位老道士张瑶星。讲的是真人真事,他,就是《田间诗集》里的张瑶星。
张瑶星(),名怡,(《桃花扇》中作张薇),字瑶星,初名鹿征,江苏上元县人。钱澄之、常延龄、胡星卿的故友至交。其父张可大为明朝登莱总兵。崇祯五年(1632)张瑶星以诸生荫袭锦衣卫千户。甲申(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张瑶星遭械系而不降,被释放后,买棺收殓吊死在煤山的崇祯皇帝,“独缞服哭临,守梓宫不去,护葬天寿山”。在《桃花扇》第二十出《闲话》中,张瑶星自谓“领了些本管校尉,寻着尸骸,抬到东华门外,买棺收殓,独自一个戴孝守灵”,倒是真的。后潜归南京,又在弘光朝继续担任原官,不久升指挥使。时值马士英、阮大铖乱政,陷害忠良,逮治复社文人,瑶星先是竭力回护,并偷放了陈贞慧、吴应箕,后自己也筑松风阁隐居,并在此期间(之前)结识了钱澄之、常延龄、顾炎武、胡星卿等一帮志同道合之南明遗臣,并多有往来。在《桃花扇》剧本李,张瑶星为左右、奇偶、总部30个主要人物之一,《桃花扇》第三十出《归山》所写张瑶星事也基本属实。南明亡,他遂到南京东郊的栖霞山白云庵做了道士,数十年不入城市,人称白云先生。后来指点李香君、侯方域二人遁入道门。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终年88岁。
根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天,孔尚任曾经慕名到南京栖霞山访问过张瑶星,并留下了《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五言古诗一首:
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 【孔尚任】淙淙历冷泉,乱石路频转。
久之见白云,云中吠黄犬。
篱门呼始开,此时主人膳。
我入拜其床,倒屣意颇善。
著书充屋梁,欲读从何展。
数语发精微,所得已不浅。
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
埋名深山巅,穷饿极淹蹇。
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显。
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
这位“埋名深山巅”的张道士,虽然“穷饿极淹蹇”,但却“每夜哭风雷”,并将自己的心事“说向有心人”。显然,张瑶星是身隐而心未隐。难怪这首诗被同时人黄仙裳(云)评为“白云心事,一一写出,是一篇逸民传”。而值得注意的是,黄仙裳也提到了张瑶星的“心事”。而孔尚任对张瑶星心事的体悟竟完全一致,这又反映了三人间某些共同的情愫。张瑶星与常延龄一样,正是一位实实在在的遗民。至于孔尚任,作为清朝命官,不能算是遗民,但却与南明许多人物都有着密切的往来,其思想不能不受遗民的影响。就在孔尚任那次拜访张瑶星十一年后的1700年,《桃花扇》问世,标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好友张瑶星,与李香君、侯方域一起走进《桃花扇》,成为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其所谓“兴亡之感”,换言之,即是当时遗民们的“无限心事”。
张瑶星与钱澄之,常延龄等前面提到的二十九人都是生前好友,这从《田间诗集》中可以看出来。在诗集中,与常延龄有关的诗作有七首,与张瑶星有关的诗作有五首,分别是《》《》《》《》《》《》,尤其在《白门怀旧五首》里,常延龄居第四,张瑶星排在常延龄之前,居第二位,可见彼此关系之密切。张瑶星与常延龄、钱澄之的具体交往记录待进一步查找钱澄之留下的其他著作整理收集。
四:幸存的的明、清大臣名流题开平王孙(常延龄)种菜歌九篇(
据史书记载,南明弘光时期,皇帝昏庸,阮马乱权,抗清复明无望。开平王孙常延龄愤而挂冠辞朝,携夫人隐居南京灌园湖孰村垦地种菜谋生。消息传开,“江南一带,文人雅士竟赋种菜歌”,形成一时之风。但经过明清鼎革,清政府禁书、文字狱,“文网“清除和岁月冲刷,今天我们仅能看到其中的九件作品,即:郑板桥《种菜歌》、《后种菜歌》两篇;钱澄之《湖孰种菜歌》一篇;厉鹗《开平王孙种菜歌并序》一篇;吴锡麟《怀远侯种菜歌》一篇;江昉《常王孙种菜歌》一篇;张宜尊《开平王孙种菜歌》一篇;孙承基《常将军种菜图歌有序并传》一篇;胡星卿《茅屋歌》一篇。如今,要想尽数找齐这批在明清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诗坛宠儿——“种菜歌”已属幻想,因此也不可能知晓这批诗作诞生时的真实场面、景象以及诗中主角常延龄与作者们的内在联系,只能通过侥幸传存下来的这九篇“种菜歌”,去窥测以郑板桥、钱澄之为首的诗人们的身世与创作背景于一斑。在《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及云南通海四街《常氏家谱》中,收录了以上九首种菜歌。其作者为明清之际的钱澄之、胡星卿、郑燮(板桥)、厉鹗、江昉、张宜尊、吴锡麟。
其一 &种菜歌
—为常公延龄作
有明万历天启间,时事坏烂生凶顽.
群贤就戮九千岁,宫中不复尊龙颜.
烈皇帝起震而怒,练帛一条殪凶孺.
天荒气败不可回,龟鼎潜移九庙仆.
苍谷先生开平嗣,屡疏交章称天意.
提将白刃守宫门,散尽黄金酬死事.
都城陷没走南邦,恶孽桐城马贵阳.
新王夜夜酣春梦,戍卒朝朝立晓霜.
上方请剑长号唾,忠谠不闻城又破.
虎口才离二黠奸,孤舟欲覆江流大.
买田种菜作生涯,泪落春风迸野花.
懒寻旧地乌衣巷,怕看钟山日暮霞.
荷锄负担为佣保,菜羹粝食随荒草.
时供麦饭孝陵前,一声长哭揪松倒;
家有贤媛魏国孙,甘贫茹苦破柴门.
烧残昔日鸳鸯锦,涤尽从前翡翠痕.
一畦菜熟一畦种,时时汲水提春瓮.
玉纤牵断井边绳,茅棚压匾钗梁凤.
几年毷氉先生死,含饭无资乞邻里.
天涯有客独挥金,棺衾画翣皆周视.
人心不死古今然,欲往金陵问菜田.
招魂何处孤臣墓,万里春风哭杜鹃.&
乾隆三年十月& 后学郑燮拜题
其二 后种菜歌
——板桥再题
菜叶青,霜雪零.
菜叶落,桃李灼.
别有寒喧只自知,骨头不比松枝弱.
&辘轳牵断银瓶绠,填瞎胭脂亡国井.
畦干虫蠹叶如纱,蠹人孝陵墙上粉.
碎麟残虎暮松声,扫叶填沙隧道倾.
年年寒食一盏饭,来享孤臣旧菜羹!
其三 湖孰种菜歌
金陵城东湖孰村,中有隐者开平孙;
通侯甲第今已矣,意气豪华无复存。
开平去今凡几代,五王之后惟君在。
往昔争言青门瓜,如今独数湖孰菜
。问谁种菜满畦新,一家生计只三人;
终岁把锄菜畦里,妇能炊饭儿负薪。
为君妇亦太辛苦,娇贵当年难比数;
翟珈赐出小侯妻,珠翠裹成上公女。
都人犹记嫁时装,如云妾媵烂生光;
台前照镜轮梳髻,架上熏衣派管香。
一朝散去竟何有,相对惟余双白首;
早从府内厌笙歌,还向村中操井臼。
村中井臼倚柴扉,卖菜还愁终岁饥;
长夜不肯燃薪坐,十指侵寒绽故衣。
东川子孙公主裔,妻孥行汲心常愧;
闻说君妇尽伤情,无心更拟求奴婢。
&钱秉镫(钱澄之)《田间诗集》
其四 胡星卿茅屋歌
白鹭洲接大江濆,牧马儿来动成群;
先生避世何处去,合家住近公主坟。
茅屋三间倚坟脚,门户欹斜草绳缚;
篱外时闻樵妇喧,树下每有渔船泊。
先生田无一石租,餬口祗赖青囊书;
春深妇子竞锄菜,水落弟兄公养鱼。
可怜茅屋多年破,五柳阴中留客坐;
风雨淹旬不出门,先生高卧举家饿。
先生本是公主孙,当年驸马最承恩。
驯象门西起府第,至今基址宛然存;
府基荒去坟园冷,细竹寒花空满岭;
洗菜犹传金水桥,灌畦争汲琉璃井。
东川战功晚始酬,驸马还蒙少主优;
靖难师来家已破,子孙旋失东川侯。
夺爵犹加主国号,上书乞恩无不报;
下降闻在高帝年,问安尚睹英宗诏。
诏书累朝墨有光,龙笺宝篆枕中藏;
主家法物一朝尽,朴素惟留驸马床。
驸马之床朴如此,想见国初俗不侈;
当时赐出椒房宫,如今锁在茅屋里。
茅屋相看几度春,终年抱膝不知贫;
叩门半是先朝爵,失路时怜帝室亲。
先朝帝室复谁在?茅屋栖迟人勿怪!
君不见:开平王孙怀远侯,妻子负薪身种菜。
钱澄之《田间诗集》
其五常将军种菜图歌有序并传
公常氏,讳延龄,字乔若,怀远人,明开平王遇春公之裔孙也。生而英伟,有智略,臂力过人,尤精骑射。会明季贼盗蜂腾,烽烟四起,当事奏用勋臣后。公应诏入都,御前阅射,连中七矢。上大悦,赏给银牌十面,赐第金台坊,遇缺擢用。甲申春,奉旨持节,册封鲁王。至三月十九日,京师陷,公自山东南返,适福王即位。金陵考咨佥议,授操江总督,赐开平王孙常关防。是时马阮弄权,擅国柄,中原鼎沸。公请兵北上抗清灭贼,书数上不报。复奏弹马阮奸佞误国,又不报。公见事不可为,遂于弘光元年三月,挂冠辞朝,偕夫人徐氏归隐田里,种菜自给。后自维扬失陷,史可法阁部殉城死。公痛大势既去,明运已终,无力回天,何颜人世?旋即剃发为僧,易名苍谷,遁入深山,亦隐寓夷齐耻食周粟之意。至国朝康熙四年圆寂山中,时年五十有四。光绪庚寅,公裔孙九香学博,持图索传,聊叙颠末,以补史乘缺云。歌曰:
将军开平之子孙,而今偃蹇卧荒村。
英雄欲将百事作,直须咬得此菜根。
忆昔赴诏神京走,运逢否极数阳九。
烽烟满地虎狼奔,兵将虫沙孰折首。
欲振十万旧家声,天假螕貅靖群丑。
何堪社稷变沧桑,铜驼荆棘付丘亩。
福邸金陵几度春?中原时势任因循。
终朝醉梦欢歌舞,不爱江山爱美人!
马阮权奸弄国柄,黄钟尽弃瓦缸亲。
奏疏屡上不能用,未获请剑斩佞臣。
挂冠归去远隐遁,荒园种菜黄芽嫰。
孤臣报国志莫偿。薇蕨西山终抱恨。
更有贤媛伴隐藏,门楣系山中山王。
灌园汲井相资助,短窄衫裙朝暮忙。
天意至此不可向,维扬事失皆灰烬。
不效比干效微子,欲存胜国遗民份。
空门托足了此生,一卷楞严心自明。
热血一腔多少事,都付月白与风清?
梅花有岭花常荣,孤冢重封马儠横。
菜花应共梅花艳,一生一死悉奇英。
清嘉庆进士山海关道台荻村孙承基敬题
开平王孙种菜歌并序
常延龄字乔若,明开平王遇春公十二世孙。袭封怀远侯,官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有贤行,曾疏劾马阮。鼎革后,与夫人徐氏,中山上公之爱女,种菜于金陵湖孰。裔孙执桓乞诗:
高皇初定江南日,采石矶头功第一。
横行十万常将军,带砺河山永无失。
沧桑抱节有贤孙,钟阜秋青人泪痕。
飘零大树不复见,憔悴故侯安足论。
中山同志有贤妇,曲折夭吴移旧绣。
谁知偕隐灌园人,俱为异姓分茅后?
几棱荒畦非赐田,晚菘早韭资寒泉。
可怜一纸锄奸疏,却裹长街卖菜钱。
归来偃仰栖衡宇,犹胜貂禅与皂伍。
凤台园里鬼迷花,鸡鸣庙前狐啸雨。
漫向金陵吊夕曛,百年寂寂但孤坟。
篱边尚发东风菜,一任空原野火焚!&&&&&&&&&&&&&
&清钱塘厉鹗(厉樊榭) 拜题
其七开平王孙种菜歌
汉扫狂秦静胡沙,荆蓁满地变桑麻。
中有灌园一隐者,邵平曾种青门瓜。
我闻明季当颠覆,青门继起有苍谷。
苍谷开平之子孙,弈叶递传荫禄爵。
借剑锄奸志未酬,怀远侯效东陵侯。
草创大还清宇宙,华胄从此入缁流。
好凭法戒开茅塞,意气棱棱心默默。
料因菩提本无树,还种世上青莲色。
&清道光十年七月十八日少伯张宜尊补图并题
其八 怀远侯种菜歌
战功已歇采石矶,江声浩浩催斜晖。
王孙旧梦流不去,菜花蝴蝶成团飞。
金陵本是承恩地,富贵前朝雄甲第。
金缸二等冠通侯,铁券几行盟后世。
沧桑变后复何言,败箧徒闻谏稿存。
白日不醒南渡醉,青衫留哭孝陵痕。
桃花扇冷青灯落,四镇虫沙风扫箨。
身不江鱼腹里藏,命还白木馋边托。
烟苗雨甲禄披纷,老屋遗茅似昔分。
策蹇无人知故将,辟纑有妇话前勋。
前勋亦是中山裔,白发同为偕隐计。
君倘长蓑妾短裙,君如僧帽妾椎髻。
白门似换青门来,菜畦任作瓜畦猜,
此中但莫茄花开。吁嗟乎!
客魏一乱国已摧,马、阮再乱劫仍灰。
王孙王孙生亦哀,铜驼翁仲皆蒿莱。
故宫但长飘儿菜,谁忆将军大树才?
大清乾隆进士国子监祭酒钱塘吴锡麒拜书
其九 常王孙种菜歌
卷绿色芳心,春风吹不碎。
故侯五色瓜,王孙一畦菜。
王孙本自开平家,运逢百六良可嗟。
万事消沈付云水,百年带砺成空华。
帝城金粉归何许,山鬼年年哭风雨。
金齑玉脍相公家,紫藓苍苔孝陵土。
故垒萧萧芦荻秋,石头城上月如钩。
路人犹指王孙菜,江水茫茫去不休。&&&&&&&&&
清 江昉 《晚晴簃诗汇》&
部分“种菜歌”作者背景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七十二岁。中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先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再为官几任,最后依然回到扬州卖画度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尤擅兰、竹。诗、书、画皆自成一家,影响后世。他平生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言行,以奇人奇书跻身“扬州八怪”之首。传世作品较多,云南通海一带有其书画流传。
钱澄之()。初名秉镫,字饮光,晚年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自小爱读书,十一岁能写文章,崇祯时中秀才,诗文尤负重名,王夫之推崇他“诗体整健”。连任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官吏。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大量著作,身处明清之际有影响的作家之列,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廷开始了因编纂《四库全书》而引发的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全国性禁书及文字狱,钱澄之《田间文集》与收录有一篇《湖孰种菜歌》的《田间诗集》(28卷)被列入清廷《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及应缴违碍书籍,遭到重点禁毁,还为此牵连到其他一些人。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厉鄂是“清初六大家”、“乾隆三大家”之间的一位著名诗人。据野史记载,厉鹗在平时“仰天摇首,虽在衢巷,时见吟咏之意,市人望见遥避之,呼为‘诗魔’”,可见厉鹗才情之高。他一生清贫孤寒,未得过一官半职,大部分时间出入于寻常陌巷,虽然人生经历坎坷穷苦,但他却以自己的诗情与才华,成为雍、乾时代的著名诗人。尤让人称道的是他晚年,衣食无着,贫病交加,却是他诗情与才华喷发的一个高潮时期,写出了24卷《辽史拾遗》,100多卷的《宋诗纪事》。这两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里曾有极高评价。厉鹗晚年生活清苦无依,几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勉强度日。乾隆十七年(1752),他走完了自己生命的61年。厉鹗主要著作《樊榭山房全集》,乾隆年间刊行,被收入《四库全书》。
江昉()。字旭东,号橙里,又号砚农,江都(江苏扬州)人,安徽歙县籍。候佥知府。其父曾为官两浙运使。性伉爽,喜交游,嗜书画。江昉工诗,尤擅长宋、元词曲,著《练溪渔唱》、《晴绮轩集》,一时名士如程绵庄(廷祚)等相与酬唱。亦善于绘画。
胡星卿(1597-1683),明东川侯胡海后裔,号城东居士,清代安徽歙县人,有书法传世。胡海(1329?~1391?〕,明将领,英勇善战,屡战屡伤,手足胸腹创口遍布,所率士卒莫不心服口服。洪武十七年(1384),功封东川侯。洪武二十四年(1391
)七月病卒。清《定远县志·邱垄》载:“东川侯胡海墓,县东南十五里。”胡海墓位于定远县城南15公里胜利乡胡村河旁。该墓被河水长年冲刷裸露,现存墓石门及少量石象残部。墓地附近还发现胡母林夫人读圹志碑一方,已残裂,文字可辨。本书中《茅屋歌》为胡星卿所作。也有史书称其为钱澄之作品。
张宜尊()。清代名人。湖南澧州(澧县)人,约清中叶在世。工诗文,善画山水。其画好用皴法,以枯淡为特色,字得米、黄真韵。游学京师,声名颇著。嘉庆间官至巢县拓皋巡检,升安徽凤阳知县,历迁江浙全椒、含山、休宁等县。在任讲究农田水利,关心民间疾苦,尤乐与诸生讲解诗词书画。曾种松十万株于巢湖之上,称万松园,结茅舍以居。陶澍赠诗云:“市隐庐江称小吏,画师摩诘是前身”。
吴锡麟()。清代大臣兼骈文家、诗人。钱塘(浙江杭州)人。著有《有正味斋集》16卷、诗续集8卷、诗外集5卷、骈体文24卷、骈体文续集8卷等,名重一时。
之前发现的9首种菜歌与近期从钱澄之《田间诗集》中发现的九首诗作,以及钱澄之29位友人诗作,既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又成为研究常延龄和常氏家族一个新的突破口。将前后发现的两批诗作和在一块对比分析,可以从中看出或感受到某些东西。首先,它们纠正或廓清了某些事实,此前,《常氏家谱》和一些零星史书中都认为是郑板桥第一个带头写了“种菜歌”引发众多江南才子赋诗,《田间诗集》里藏诗的发现,证明种菜歌首倡者并非郑板桥,而是早他之前几十年的明末大家钱澄之。
五、无尽思绪滚滚来
&如果说,此前,常延龄与《田间诗集》里提到的以上人物关系是模糊的,时隐时现的,不敢想象的,完全带有猜测性质的,那么,随着《田间诗集》《藏山阁集》里一批常延龄与钱澄之、顾炎武、张瑶星、胡星卿、吴伟业这些重要人物们关系诗作的发现,可谓是云开雾散,豁然开朗。他们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深呵。一部《田间诗集》里就发现了七首与常延龄有关的诗篇文字,实属难得,其他人的著作中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暂时未发现,假若将29位故交密友留下的著作收集起来,梳理一遍,应该还会发掘出不少有关常延龄生前活动情况的文字,要知道,与常延龄关系虽为密切的这些人,大多是有着坎坷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的前朝遗臣、遗民、社会名流阶层。若此,我们将在一次获得一批珍贵的史料。
一部区区20多万字的著作的写作,使得我这个数年如一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爬格子,眼镜度数一增再增的业余作者苦不堪言,再一次体验到了写作者的艰辛和肩负的历史责任;一部《田间诗集》名著里,竟然隐藏着多首与常延龄有关的诗作,让我思路再一次无限延伸,从常延龄到顾炎武,再到张瑶星,孔尚任,从《田间诗集》到《桃花扇》,从《桃花扇》到《红楼梦》。回首整个写书的过程,探求的过程,八个字概括之:历尽艰辛,一言难尽。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刚刚出版的《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一书存在不少缺陷,有先天的,后天的,作者本人阅历、水平导致的,充其量,还只能算是一部有待完善、甚至打散重来的半成品,但该书从构思到写作到完稿的十年历程,是它引领着我,真真切切的在600年时光隧道里,从古到今走了一遭,补上了一堂用金钱买不来的历史大课。历史真是迷人呵,而以文学的形式书写而成的历史更有其迷人之处。虽然文学作品难以丝丝入扣并系统科学地评价历史,却能以生动的形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触摸历史,叙说历史,并不时地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将读者的思路带回那翻天覆地的岁月,跟随主人公们去经历内心深处的折磨与震撼。
于是之,我感慨,再大的付出、牺牲也是值得的;我感慨,那些早已经长眠于地下的古人,那种坚韧,忠贞,渊博,付出却又如此多灾多难直至衣食无着,清贫、甘苦之后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感慨,生活在当今时代的荣幸与悲哀以及难以排解的无奈;我感慨,田间先生笔下那许多人物天壤之别的命运,弘光、隆武、永历、阮马、秦淮八艳、还有他自己;我感慨,澄之于饥寒困苦的巨大生存压力下却能如此从容淡定,用心、用笔去记录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我感慨,诗人与常延龄、胡星卿、顾炎武、吴伟业等遗民群体们结下的肝胆相照、陪伴终生的深厚友谊;我感慨,1659
年(清顺治16年),47岁的他与常延龄、曾青藜、胡星卿四人共聚时所作的《青藜苍谷星卿索饮醉后作》,次年的1660年(清顺治17年)
48岁时他单独邀请常延龄在梅冈酒楼饮酒时写下的《初春邀苍谷饮梅冈酒楼望见张兴公至招之共醉诗以纪之》。
更为感慨的,是他的这三位亲密挚友于1665年,1683年,1689年相继过世后他写下的三首祭诗《自合肥至怀远连日阴雨泥泞驴背杂述自遣》、《哭胡星卿》和《挽曾青藜》,人间真情,其言切切:
自合肥至怀远连日阴雨泥泞驴背杂述自遣【祭常延龄】
禹庙荆山最上头,两山却立让淮流。
烟稀隔岸孤城晚,渡阔沿堤万柳稠。
县吏晏安无过驿,居民生活赖通舟。
开平殁后传封邑,回首青门泣故侯。
&怀远县哀常苍谷。
哭胡星卿&&
不见吾兄已六年,去年忽漫有书传。
交游屈指情亲少,老大惊心契阔偏。
思续旧游伤岁晚,拟承清诲在春前。
差池两月成今昔,望断青山哭墓田。
公主坟园早析居,蹒跚相访竹间庐。
一贫傲骨身偏健,万事伤心兴有余。
乱日家门长不保,老年意气已应除。
八旬无恙侥天幸,只怪同人渐已疏。
雨过沙街驯象门,朝朝携手破苔痕。
同心渐失青山冷,双眼徒穿白日昏。
樨子可能传笔研,老妻谁为给饟食。
孤坟指去肠堪断,不忍重寻避世村。
挽曾青藜【曾灿】
出都闻始至,相见已支离。
远道嗟余老,衰容为尔为。
未能资药饵,深悔失扶持。
有托言皆至,当归劝已迟。
计于游粤失,讣到人吴知。
只忆穷途困,宁堪易责悲。
形骸累老友,囊箧剩道诗。
病妇无声泣,孤儿失父痴。
交惟营奇庑,客或助朝炊。
音间宁都断,饥寒更仗谁。
……想要研究南明,钱澄之不可少;想要研究钱澄之,钱翁的“诗史”不可少;想要研究常延龄,《田间诗集》不可少;想要研究《田间诗集》,十年八年不算多,一年半载不算少。因为,《田间诗集》里不仅直接记录着南明时期许多正史上缺佚的重要史实,间接牵扯到中国四大古代爱情悲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之一的《桃花扇》,并且,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有染——《红楼梦》中的《桃花扇》诗词从哪里来的?
&&&&&&&&&&&&&&&&&&&&&&&&&&&&&&&&&&&&&&&&&&
&初稿于玉溪
(本文参考部分网络资料,谨此致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十二家房客第十一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