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首,我爱你的诗句谢荣丽,的诗句

邓春兰工作室
当前位置:&&
古诗词鉴赏
上传: 邓立荐 &&&&更新时间: 20:38:03
第二部分& 二年联考题汇编
2010年联考题
2010年6月更新
1.(重庆市南开中学2010届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上吴处士
&&&&&&&&&&&&&& 贾 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①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①兰桡:船桨的美称,代指船。
&&&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自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
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 (2)①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吹&、&满&
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 ②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更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
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2.(安徽省淮北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2)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作用是从
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
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
构思新奇,曲折巧妙。
3.(浙江省湖州部分地区201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 (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4.(201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5.(201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教学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 答:&&&&&&&&&&&&&&&&&&&&&&&&&&&&&&&&&&&&&&&&&&&&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1)击柝、捣练
(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6.(2010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
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7.(2010山东师大附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答:&&&&&&&&&&&&&&&&&&&&&
&&&&&&&&&&&&&&&&&&&&&&&&&&
(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大意。
&&& 答:&&&&&&&&&&&&&&&&&&&&&
&&&&&&&&& &&&&&&&&&&&&&&&&&
答案& (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8.(2010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 答:&&&&&&&&&&&&&&&&&&&&&
&&&&&&&&&&&&&&&&&&&&&&&
&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言之有理即可)
& (2)&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9.(201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答:&&&&&&&&&&&&&&&&&&&&&
&&&&& &&&&&&&&&&&&&&&&&&&&&&&
&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 答:&&&&&&&&&&&&&&&&&&&&&
&&&&&&&&&&&&&&&&&&&&&&&&&&&&
& 答案& (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10.(2010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
&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 答:&&&&&&&&&&&&&&&&&&&&&&&&&&&&&&&&&&&&&&&&&&&&
(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答:&&&&&&&&&&&&&&&&&&&&&
&&&&&&&&&&&&&&&&&&&&&&&
& 答案&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2010年5月更新
1.(安徽省淮南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答案& 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
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答案& ①贬谪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②家乡渺远,思乡之
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2.(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王安石《孤桐》,完成下面问题: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同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作者借孤桐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然孤独却树干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壮,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3.(河北省冀州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案&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
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
&呼应&);各自分析。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
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4.(陕西省咸阳市2010届高考模拟检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 行 即 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ch&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2)诗题为&山行&,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是否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言语&、&唤醒&,
赋予山色人的情态;&三日酲&极言酒酣之深及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2)切题。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写在山中看到空中的浮云;再写遇雨湿衣,蘋风吹袖;接着写天
晴所听所见:鹊声喧日、鸥鸟狎波。这些内容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
5.(云南省昆明三中201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
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
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
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
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
的时候展露才华。)
6.(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 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
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
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
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
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
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
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②闲适、自得其乐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
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
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
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7.(江西省于都县教研室2010届4月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1)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
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8.(山东省潍坊市2010年高考模拟训练a)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
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
强烈的控诉。
9.(2010年上海市黄浦、嘉定区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韦庄:唐代末年诗人。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
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颈联中&攒&字是个多音字,为其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 a.cu&n(聚集)&&& b.z?n(积聚)
(2)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一用颠倒之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3)本首诗和《琵琶行》第二段一样,都以写&江月&作结,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 (1)a,说明:诗句描绘的是雕饰精美的门庭内满堂灯火,象是红烛夜市一般的情景,用&攒&(cu&n)
字表示灯火之多。
(2)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
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3)白诗: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乐声令人沉醉的效果
&&& 韦诗:写出环境由喧闹转入寂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
&&& 写景抒情:含蓄表达诗人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的&愁&怀。
一语双关:&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唐王朝摇摇欲坠,岂不正是残月将落。
10.(福建省惠安三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预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
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
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
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
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
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
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
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
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1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清平乐&& 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 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
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
13.(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
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 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c& 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②(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②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6.(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7.(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
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 日暮乡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
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的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18.(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高考模拟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作此诗。
(1)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化作啼鹃带血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将金陵的荒凉与身世的飘泊一并提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2)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2010年4月更新
1.(福建省东山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2.(2010年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3.(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山 行 即 事&&&
宋& 王& 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2010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之愁&有哪些内涵?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春伤己之愁。
5.(安徽省合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注]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②弃官归隐的思想。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
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
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
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
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点出了愁怀所在。
8.(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其二)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答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的伤感沉郁情怀。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风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13.(河南省新乡平顶山许昌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诗以(&山行即事&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议&字生动地写出了云来云去、时阴时晴的状态,赋予在碧空里来回飘的浮
云以人的感情。由首联浮云&来往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
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
14.(江苏省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宋&王禹偁
&&&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案& ①答:托物言志(答&托物抒怀&&绘声绘色&&由形到声&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② &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答&动态&亦可,&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拂&即吹拂,
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
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5.(陕西省2010届高三西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2010年3月更新
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
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湖南省衡阳市2010届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5.(福建省泉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宫& 词(其八十三)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6.(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ng l&ng):清凉;声音清越。
&&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2010年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您是本工作室的第
位访客,欢迎您常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丐帮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