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猪牛昆虫投胎做人能做黑色颜料

&&|&&|&&|&&|&&|&&|&&|&&|&&|&&|&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2013年&56卷&10期
刊出日期:
马小丽, 何玮毅, 尤燕春, 李晓静, 徐秀凤,胡玉兰, 杨广, 尤民生
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鞣化激素是调节昆虫表皮骨化和翅膀发育的一种神经激素, 尽管已经在许多不同种昆虫上克隆了鞣化激素基因, 但是关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鞣化激素及其基因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两个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Pxburs&和Pxburs&& (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KF498645和KF498646)全长cDNA, 其序列长度分别为537 bp和360 bp, 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鞣化激素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51%~68% 和37%~57%。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Pxburs&和Pxburs&均在蛹期表达量高, 而在幼虫期和成虫期的表达量低。以Pxburs&部分序列的双链RNA(dsRNA)饲喂小菜蛾4龄末期幼虫, 发现蛹期Pxburs&的表达受到了显著抑制, 小菜蛾的发育停滞在蛹期而无法正常羽化, 并最终死亡。由此推测, 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在蛹期的大量表达对其生长发育和羽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3&Vol. 56&(10):&
[ 28396KB]
翁琛, 张林雅, 赵磊, 付余霞 , 罗晨, 李红亮
中华蜜蜂性信息素结合蛋白ASP1的原核表达及配基结合特性分析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信息素结合蛋白ASP1与蜜蜂信息素及某些植物挥发物分子的结合功能。【方法】构建中蜂ASP1的原核表达载体, 对其进行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 并得到具有生化活性的中蜂ASP1重组蛋白, 最后以1-NPN作为荧光报告探针, 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中蜂重组ASP1蛋白与蜜蜂信息素及其他气味分子的结合功能。【结果】在22种潜在信息气味物质中, 有7种与中蜂ASP1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能将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至50%以下。其中发现蜂王信息素两种成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香草醇的竞争能力最强, 可分别引起1-NPN相对荧光值下降99.31%和95.50%, 解离常数KD分别为13.39和98.44 &mol/L; 而与除蜂王信息素外的其他信息素如幼虫信息素和工蜂信息素等分子均不结合。此外中蜂ASP1对于水杨酸甲酯、 苯乙醛、 3, 4-二甲基苯甲醛4-烯丙基藜芦醚和&-紫罗兰酮等5种植物挥发物质能产生强度不一的结合。【结论】中蜂信息素结合蛋白ASP1对蜂王信息素具有非常强的特异性, 同时也能结合某些植物挥发性气味分子, 暗示中蜂ASP1是一种以蜂王信息素识别为主要功能、 植物挥发物识别为次要功能的多功能信息素结合蛋白。
2013&Vol. 56&(10):&
沈杰, 刘振国, 沈芳, 吉挺
卡尼鄂拉蜂锌转运蛋白-7相似蛋白(ZnT-7-like)的基因克隆、 抗体制备及差异表达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锌转运蛋白?7相似蛋白(zinc transporter 7-like, ZnT-7-like)基因, 制备ZnT-7-like多克隆抗体, 了解该基因在卡尼鄂拉蜂王浆腺中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运用RT?PCR法从卡尼鄂拉蜂王浆腺总RNA中扩增ZnT-7-like基因,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避开跨膜结构的干扰, 选择克隆其部分序列(273 bp)作为多肽免疫序列。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 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中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 然后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 分别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日龄成虫王浆腺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得到卡尼鄂拉蜂ZnT-7-like基因, 大小为1 065 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 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64 000, 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ZnT-7-like在卡尼鄂拉蜂5个日龄成虫中的转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表现为3日龄成虫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 12日龄表达量最低, 其他日龄间表达量两两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ZnT-7-like蛋白表达与转录水平基本一致。【结论】成功克隆了卡尼鄂拉蜂ZnT-7-like基因, 制备了兔抗蜂ZnT-7-like多克隆抗体, 并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上测定了ZnT-7-like在卡尼鄂拉蜂王浆腺中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卡尼鄂拉蜂ZnT-7-like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3&Vol. 56&(10):&
[ 11929KB]
王冰, 尹姣, 李克斌, 曹雅忠
酵母双杂交筛选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均一化cDNA文库
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在昆虫寻找寄主、 交配、 产卵以及逃避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昆虫嗅觉感受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昆虫感受和识别环境中的气味物质并引起相关行为反应的秘密。为了更多地了解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嗅觉相关蛋白互作机制, 本实验利用DUALhunter Starter Kits酵母双杂交筛选试剂盒, 构建了华北大黑鳃金龟气味结合蛋白OBP2诱饵载体, 筛选了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酵母双杂交系统均一化的cDNA文库。通过&-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以及GenBank中Blast比对分析, 以OBP2为诱饵鉴定出6个阳性互作物。我们推测其中的一种较强的阳性互作物凝固酶原可能是华北大黑鳃金龟在嗅觉识别过程中的相关蛋白。
2013&Vol. 56&(10):&
贺明霞, 何康来, 王振营, 王新颖, 李庆
Cry1Ie毒素胁迫下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发展及汰选种群对其他Bt毒素的交互抗性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 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其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靶标害虫产生抗性将严重阻碍Bt制剂及转Bt基因抗虫玉米的持续应用。明确害虫对转Bt基因玉米表达的毒素蛋白的抗性演化, 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实验通过人工饲料汰选法研究了Bt Cry1Ie毒素胁迫下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发展及汰选14代的种群对其他Bt毒素(Cry1Ab, Cry1Ac和Cry1Fa)的交互抗性, 并观察了Cry1Ie蛋白胁迫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汰选压不断提高, 亚洲玉米螟种群对Cry1Ie毒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汰选14代后, 种群对Cry1Ie毒素的抗性水平提高了23倍。然而, Cry1Ab, Cry1Ac和Cry1Fa对所获Cry1Ie汰选种群的毒力与对敏感种群的毒力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Cry1Ie汰选没有引起亚洲玉米螟对Cry1Ab, Cry1Ac和Cry1Fa毒素产生交互抗性。同时, 与敏感种群相比, Cry1Ie汰选14代的种群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5.7 d, 蛹重减轻13.7%, 单雌产卵量下降40.0%。本研究结果说明, 大面积单一种植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 可能引起亚洲玉米螟产生抗性; 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种群对Cry1Ab, Cry1Ac和Cry1Fa没有交互抗性, 含有cry1Ie和cry1Ab, cry1Ac或cry1F双/多基因抗虫玉米, 可作为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重要策略。
2013&Vol. 56&(10):&
陈小坤, 夏晓明, 王红艳, 乔康, 王开运
抗吡虫啉棉蚜种群对啶虫脒和噻虫胺的交互抗性及相关酶学机理
【目的】通过对乙酰胆碱受体&1亚基突变后的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的继续筛选, 明确该种群的抗性发展规律以及对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和噻虫胺的交互抗性及相关酶学机理。【方法】采用浸渍法连续对抗吡虫啉棉蚜进行室内筛选、 测定噻虫胺和啶虫脒对抗吡虫啉棉蚜种群的毒力; 选择LC20剂量吡虫啉、 啶虫脒和噻虫胺处理抗性棉蚜, 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其体内羧酸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 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对抗性棉蚜突变种群用吡虫啉继续筛选至75代, 抗性倍数达到72.6倍, RF75停止用药筛选12代(RF75+12), 抗性仍达72.0倍。且RF75+12对噻虫胺和啶虫脒的交互抗性可分别达11.9倍和20.1倍。噻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的蜜露分泌和体重的抑制作用均大于吡虫啉和啶虫脒。噻虫胺对RF75+12的羧酸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啶虫脒的抑制作用较小。【结论】结果表明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突变棉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不仅升高, 且停止用药后其抗性可稳定遗传; 第二代新烟碱类的噻虫胺在抗吡虫啉棉蚜靶标突变种群的治理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013&Vol. 56&(10):&
杨顺义, 岳秀利, 王进军, 沈慧敏
二斑叶螨不同抗性品系最佳内参基因的筛选及CYP392E亚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
【目的】 筛选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敏感品系(SS)、 抗阿维菌素品系(Av-R)和抗螺虫乙酯品系(Sp-R)中合适的内参基因, 研究二斑叶螨不同抗性品系CYP392E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 对二斑叶螨&-tubulin, &-actin, ELFn, GAPDH, 5.8S rRNA基因和SDHA共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斑叶螨不同品系P450酶系CYP392E亚家族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在二斑叶螨SS, Av-R和Sp-R品系中稳定性最高的内参基因为ELFn。以ELFn为内参基因, CYP392E7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二斑叶螨Av-R品系中显著高于SS品系(P&0.05), 为后者的2.18倍, 而在Sp-R品系和SS品系中差异不显著; 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个抗性品系中均没有增加, Av-R品系的CYP392E4, CYP392E9和CYP392E10基因以及Sp-R品系的CYP392E1和CYP392E9基因相对表达量甚至显著下调, 分别为SS品系的48%, 74%,& 65%, 63%和73%。【结论】在二斑叶螨SS, Av-R和Sp-R品系中ELFn为理想的内参基因, Av-R品系CYP392E4, CYP392E7, CYP392E9和CYP392E1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显著变化可能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形成有关, Sp-R品系CYP392E1和CYP392E9基因也可能与二斑叶螨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形成有一定联系。
2013&Vol. 56&(10):&
徐忠宝, 刘爱萍, 徐林波, 高书晶,王建梅, 苏春芳, 康爱囯, 张玉慧
草地螟阿格姬蜂的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低温贮藏
为了阐明环境因子对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m (Thunberg)滞育诱导作用, 测定了5个光周期和4个温度处理对阿格姬蜂的滞育诱导和该蜂感受光周期的敏感虫态以及不同时间段低温贮藏对滞育虫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17~23℃、 光照时间10~14 h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 滞育率明显提高。高温能抵消短光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在26℃下, 短光照不能诱导滞育。因此, 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的主要因子。草地螟阿格姬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态为卵和1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感受滞育信号以后, 需要在滞育环境中发育到老熟幼虫才能全部进入滞育。将室内诱导的滞育茧在4℃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80 d, 成蜂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没有冷藏的非滞育茧差异不显著, 冷藏120 d, 滞育茧仍有71.7%可以正常羽化。结果说明,可在17℃,光周期8L∶16D条件下对寄生后3 d内的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幼虫进行滞育诱导, 滞育后的虫茧最佳贮藏时间为80 d, 不宜超过120 d。本研究为室内扩繁、 防止蜂源退化、 控制寄生蜂发育时间以便适时释放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3&Vol. 56&(10):&
杨海霞, 程云霞, 张蕾, 牛长缨, 罗礼智
寄生取食Cry1Ab杀虫蛋白的粘虫幼虫对伞裙追寄蝇寄生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3&Vol. 56&(10):&
从春蕾, 郅军锐, 谢路飞, 牟峰
西花蓟马取食对菜豆防御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为探讨菜豆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取食的防御反应分子机制, 本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RT-qPCR)研究了西花蓟马取食、 机械损伤及外源水杨酸甲酯(MeSA)和茉莉酸(JA)处理对菜豆叶片防御相关基因(LOX, AOS, PAL及PR-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脂氧合酶基因(LOX)的相对表达量在外源JA和机械损伤诱导后分别在24 h和48 h时达到最大值, 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外源MeSA处理后LOX几乎没有表达, 西花蓟马取食后LOX的相对表达量在24 h显著升高, 约为对照的41.9倍, 且明显高于其余3个处理(P&0.05)。不同诱导处理后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AOS)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其中外源MeSA处理后在整个诱导时间内几乎没有表达。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在机械损伤和外源JA处理后在整个诱导时间内几乎没有表达, 外源MeSA处理后PAL的表达量在24 h时最高, 为对照的1.9倍左右。PAL的相对表达量在遭受蓟马取食诱导后迅速升高, 在24 h时约为CK的4.3倍, 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诱导的(P&0.05)。&-1, 3-葡聚糖酶基因(PR-2)的相对表达量在蓟马取食和外源JA处理的整个诱导时间内受到抑制, 机械损伤诱导后PR-2的表达水平在24 h时有所升高, 之后诱导期间内受到抑制。外源MeSA诱导后菜豆叶片中PR-2的相对表达量在24 h就急剧升高, 达到对照的6.63倍, 且显著高于其余3种处理诱导的(P&0.05), 但48 h后却几乎检测不到。研究结果提示, 西花蓟马取食不仅能够诱导SA和JA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且两通路间存在交互作用。
2013&Vol. 56&(10):&
汪万福, 武发思, 张国彬, 赵林毅
仿爱夜蛾成虫对敦煌莫高窟模拟洞窟壁画的选择趋性
为探明仿爱夜蛾Apopestes spectrum对莫高窟壁画的损害过程, 给壁画病害昆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莫高窟洞窟的微气候环境监测, 在置于莫高窟第53窟中模拟洞窟中观察了仿爱夜蛾成虫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不同颜料壁画的选择趋性。微气候环境监测结果表明, 在8-9月仿爱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 模拟洞窟内和莫高窟第53窟内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7.97℃和18.02℃, 相对湿度分别为37.04%和37.13%, 两者非常接近, 说明模拟洞窟可以较好地模拟自然洞窟内的气象环境条件。空间分布观察结果表明, 仿爱夜蛾在模拟洞窟内不同方位壁画表面的分布数量差异较大, 其中在南壁上部和东壁两侧分布数量最多, 而在底部、 顶部和西壁上部分布数量最少。不同颜料壁画选择趋性测定结果表明, 仿爱夜蛾成虫对不同颜料壁画的选择偏好差异明显, 其中在靛蓝、 铁红和墨壁画色块上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铅丹和石绿色块。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壁画颜料明度与其表面仿爱夜蛾的分布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表明壁画颜料明度是影响仿爱夜蛾成虫对不同颜料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于其他石窟寺病害昆虫损坏壁画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3&Vol. 56&(10):&
[ 12389KB]
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 魏书军, 程登发,蒋金炜,张方梅,彭赫
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 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 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 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 2012年, 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 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 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 并结合气象资料, 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 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 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 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 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 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 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 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 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3&Vol. 56&(10):&
印象初, 陈珍珍, 印展
中国辽秃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 蝗总科, 斑腿蝗科, 秃蝗亚科)(英文)
记述了我国辽秃蝗属Liaopodisma 3个种, 包括2新种: 台中辽秃蝗Liaopodisma taichungensis sp. nov.和台湾辽秃蝗Liaopodisma taiwanensis sp. nov.。台中辽秃蝗L. taichungensis sp. nov.同千山辽秃蝗L. qianshanensis Zheng, 1990近似, 不同之处为黑色眼后带不明显, 前胸背板中隆线几乎不见, 雄性前翅长为宽的1.8倍, 雄性中胸腹板中隔向后渐宽大, 雄性后足胫节外侧具10刺。台湾辽秃蝗L. taiwanensis sp. nov.的后足股节下侧红色, 前翅中部不加宽且前、 后缘几乎平行, 可与本属其余2已知种区别。并附辽秃蝗属种检索表。
2013&Vol. 56&(10):&
尹淑艳, 周成刚, 刘庆信
昆虫非典型嗅觉受体Orco的功能和分子结构研究进展
嗅觉受体是参与昆虫嗅觉识别过程的一类重要蛋白。在昆虫的众多嗅觉受体中, 有一类受体明显不同于其他受体, 被称为Orco。该受体基因在不同昆虫种间高度保守, 且表达广泛。Orco在昆虫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采用基因突变或RNAi等技术使Orco基因沉默后, 昆虫会出现严重的嗅觉缺陷, 但Orco本身不与气味配体结合, 它与传统嗅觉受体形成复合体Or-Orco, 促进传统嗅觉受体在神经元树突膜上的定位并维持其稳定性, 提高传统嗅觉受体对气味反应的效率。昆虫嗅觉受体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似, 均有7个跨膜区, 但二者的膜拓扑结构相反, 昆虫嗅觉受体的N末端位于细胞质膜内, C末端在细胞质膜外, Orco与传统嗅觉受体通过保守的C末端区域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Or-Orco复合体。阐明Orco在昆虫嗅觉识别中的功能机制, 可为开创基于昆虫嗅觉行为干扰的新的害虫防治措施提供基础。
2013&Vol. 56&(10):&
郑巍, 罗阿蓉, 史卫峰, 郑为民, 朱朝东
系统发育分析中的最大简约法及其优化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系统发育学的深入研究, 在重构系统发育树时, 研究人员往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比如: (1)需要分析的样本数(物种数或个体数)不断增加; (2)需要分析的数据量迅速扩大。尤其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推动下, 基于分子信息的系统发育重建需要极大的计算量, 因此数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辅助工具对于系统发育重建的效率和精确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是一种重要的系统发育重建方法, 提高其计算效率对系统发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该算法的优化改进需要生物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详细地阐述最大简约法的计算流程, 分析其参数选择对计算效率的影响, 帮助更多的计算机使用者, 在并不了解系统发育学基础的情况下, 更方便地针对实际的系统发育算法问题给出更好、 更快、 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同时为系统发育研究工作者, 较为清晰地解释最大简约法的构树思想和计算逻辑, 推动针对最大简约法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2013&Vol. 56&(10):&
Ali MEHRVAR
伊朗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三个分离株在规模化生产中的产量参数 (英文)
对采自伊朗阿塞拜疆东部西红柿大田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核型多角体病毒3个分离株[Maragheh (MRG), Nebrin (NBN)和 Marand (MRD)]繁殖的3个主要参数(幼虫期、 接种剂量和培养温度)进行了研究, 以在室内条件下筛选很有前景的分离株。在测试的各龄幼虫中, 5龄初期幼虫的病毒产量最高。最适接种剂量和接种温度分别为1 965.87 OB/mm2 和25℃。而在所有测试中, 采自Nebrin 的NBN分离株在规模化生产中表现最佳。
2013&Vol. 56&(10):&
作者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10&《昆虫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kcxb@ 网址:http://www.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颜料(终稿)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颜料(终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能粘在墙上的粪便,黑色很黏的,是什么昆虫粪便_百度知道
能粘在墙上的粪便,黑色很黏的,是什么昆虫粪便
3厘米粪便粗0,长2,5厘米,黑色粘在墙上
我有更好的答案
莫非是苍蝇,但是很小的,点状
我感觉昆虫拉不出这么大的来
这貌似是鸟的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粪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想征集稀奇古怪的颜料原料。在 壹读 精选里读到很有趣的一篇文章 5 个带颜色的历史冷知识其中提到了 木乃伊棕, 腐烂贝类泡在尿里得到的埃及艳后最爱的皇家紫,梵高最爱的含铅的铬黄 ,可能是拿破仑之死的元凶的舍勒绿,以及牛血和牛粪提取出来的茜草红。非常有趣,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想征集更多有趣的颜料原材料以及相关的故事,谢谢★_★~增:另外,有哪些含有毒性的颜料呢?什么原料?谢谢。
《下水道里的美人鱼》中,主角用腐烂的美人鱼身上的脓包中挤出的汁水当做颜料。
看到这个题目就一股热血冲上心头(≧?≦)!【内含部分图片可能引起您的不适,请慎入】只说说有历史考究的天然资源,人工合成材料pass……【胭脂虫】上面的大家都说了胭脂虫,我随便扩展一下。·这种虫原产于中南美洲,在至少一千八百年前就被古代印第安人用来化妆,给食品染色等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之后的大航海时代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当时的欧洲红色染色传统材料是茜草,特别是四叶茜和六叶茜。胭脂虫的颜色比茜草染出来的红要浓郁很多,所以当时的欧洲贵族们都很喜欢。·西班牙人为了利益,故意不公布胭脂虫的繁殖技术和物种信息,而让欧洲人对胭脂虫到底是个啥有各种联想,有猜想胭脂虫是一种花的种子、也有人说那是虫变成的果实等等。直到十六世纪末秘密被戳破,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昆虫。·在十六世纪后期,胭脂虫又被东印度公司带到菲律宾,之后传到了中国,叫“洋红”。看到“洋红”这个名字,就能理解为什么胭脂虫的红色会被叫做为洋红的原因了……就像番茄、胡瓜、西瓜一样,加了个“洋”字就带来了浓浓的舶来感……聚集在一起的雌虫们·其实胭脂虫染出来的颜色是深枣红色,不是我头一次听说时脑中蹦出来的胭脂红……一想到这点就好心动……·在欧洲17世纪, 保存的许多肖像画里,从画家的写实表现可以判断出画中的人物衣服所表现的颜色和光泽,知道为什么不难看出他们的衣服材质吗?甚至,可以看出来是哪种原料染出来的。尤其是胭脂虫染出的深枣红色更容易被认出来。当年请得起画师用画的方式留住面貌的人,也必定是当时的豪豪们才负担得起的。【紫胶虫】在上面的胭脂虫东传之前,我们也有自己的染色虫——紫胶虫,也是被当作口红或胭脂的材料。这种虫是南亚的热带特有的虫,中国也有。古代时被叫做“紫鑛”,记载曾被用于调制琉璃。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覆以锦罽,王居亦如之。——《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其实紫胶虫的色素含量不高,远没有胭脂虫那么高。它们体内的色素有效成分是Laccaic Acid,属于酸溶解的染料。没找到更准确的图片了……紫胶虫染出来的颜色是略偏紫的红色。这个就是紫胶虫趴在树枝上分泌出的Lacciac acid,中医叫它“紫草茸”……没错它也是一味中药……·说个跟题目没关系的……染色中使用了高温,紫胶虫的巢还含有虫胶质,冷却了会附着在锅边上,很难洗干净。紫胶虫的胶质有热塑性 ,也是早期黑胶唱片的原料之一【角倍蚜+盐肤木=五倍子】“五倍子”为角倍蚜在盐肤木上寄生后所形成的虫瘿。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上的蚜虫,雌虫的口器戳进树干/叶柄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被蚊子咬了肿起来的现象,之后雌虫进入肿起来的囊肿里,一群一群地扎堆寄生,所以又被叫做“百虫仓”。图片就是虫瘿部分。可以染色的部分不是紫胶虫这种昆虫,而是被虫附着过的树皮。树皮被咬产生了单宁。·染色方法是用高温煮,再用铁离子媒染染色,会马上出现蓝黑色的变化……很戏剧性。煮沸的时候,五倍子的闻起来像是酸辣汤的酸咸味道。这是五倍子和姜黄染出来的丝巾,五倍子染出来的颜色是带着紫的蓝黑色。·现在在中药铺里可以找到它,被当作止泻药卖……不过,较早之前,五倍子曾经也是钢笔墨水的蓝黑色原料,还是古代牙齿的染色材料。染黑牙齿这个也很有意思,知乎上有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个行为被称作“涅齿”。日本早期的宫中妇女,结婚进宫后,就会立刻使用五倍子将牙齿染黑色。为了表示她们坚贞,不侍二夫的决心。在日本的时代剧中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据说,牙齿被五倍子染黑过,都不会生蛀牙……·评论区的@ 提出不明白“已婚妇女进宫”这部分,解释一下……日本天皇过去的后宫制度中,是没有宦官的。后宫中的女性除了皇上的嫔妃之外,还有代替了中国古代的宦官地位的日本女官、女房。详见或许有人会觉得将虫用来当作染料涂料、给食物染色、甚至化妆品有点残忍,心理上也会有点抗拒,甚至恶心。但在过去,那段取得色彩材料有一定难度的时代,我感觉也带着一些小小的浪漫和奢侈。高彩度的色彩,同时也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象征着财富与权贵。古代人使用色彩的时候,都费尽了心思, 甚至有些时候,即使有钱有势也未必能用得到或者用得起。看到张公子的回答下有位
同学的评论“活在如今,真是幸运,所有颜料统一售价”,超级赞同……每个时代在处理技术上,都有各自色彩处理的限制、材料取得的难易、权威上的社会表达约束等条件制约着,不像现代人可以自由自在的使用和表现色彩……我很喜欢画水彩和油画,彩绘中颜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经常会很羡慕会用电脑画画的人,色彩的搭配可以更加更加自由……无论任何阶层、贫富程度,与古代相比现代是个色彩自由的时代~其实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植物,很多颜色的来历都带着很多故事……可惜我最近比较忙,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有趣或者稀奇古怪……想继续看的人请告诉我,要是有人喜欢我就继续写了( ? ▽ ` )?————————————二周目新添部分—————————————【贝壳们】牡蛎壳曾经是石灰的原料。烧制牡蛎壳留下的灰是白色的,常常被当做颜料使。台湾人更喜欢将牡蛎壳铺晒在海滩上,放在太阳上晒白,利用天然的紫外线去除杂质,就是所谓的漂白,晒出来的漂白。有人用牡蛎壳磨成粉来糊大白墙,也有人直接码起牡蛎壳上墙·和牡蛎壳相同性质的是贝壳,能产珍珠的那种,大家都懂的它俩的区别就在于贝壳内侧有层会反射七彩光的薄层,被叫做“薄膜色”。贝壳烧制或研磨出的粉末,是带着珍珠闪亮的白色,所以除了当普通白色颜料“珍珠白”使用,也是化妆品原料“珍珠粉”。·西洋的动物性染色材料Murex trunculus+brandaris+Pupura haemastoma等三种贝壳所取得的分泌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贝紫。——贝紫染色是地中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约在公元1世纪结束时或者公元1世纪早期,尤巴二世创建了一座泰尔紫染料工厂,分解索维拉潮间带岩石间的骨螺和紫色贝壳。这种紫色染料被用于罗马帝国元老院托加长袍的镶边。“贝紫”其实不是贝壳的名字,其实是骨螺 Murex的鳃下腺,一种位于筋肉和内脏中间部分的呼吸系统组织里的黄色活性分泌物(这个形容怎么看怎么像那个什么……),是不溶于水的。但是染在布料上,晒个太阳氧化后会得到一种纯度很高的紫色色素。氧化过程是初期的黄色分泌腺液日光暴晒后——剧烈地转为绿色——蓝色——红色——紫红——最后成为纯正的紫色。purple这个英文单词就是由紫贝中的purpura演变而来的名称。在普林尼写《博物志》的时候,已经有了明确可以记述的关于贝紫染色的工艺流程。如书中详细记述:染色海贝的生长期大约在一年左右,春夏季节是采集的时间,因为那个季节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提取的分泌物要加以处理,方法是将贝内的筋肉和内脏取出,加盐淹泡三天,然后用蒸气加热法,剥落鳃下腺内的分泌物。书中所记载的染色法是:从贝中提取腺,在容器里加入盐和水,加热十天,然后清除表面的浮垢,并通过加人尿来调节色彩的深浅等。罗马帝国在383 年颁布了敕令,禁止贝紫染色的商业和民间行为,而将其确定为国家控制生产的产品,所以称为“帝王紫”。·题主提到的“腐烂贝类泡在尿里得到的埃及艳后最爱的皇家紫”中的贝类就是上述的几种骨螺。可能不同地区的提取方法不同吧……·贝紫在欧洲曾经是昂贵和贵族的象征,直到后来一个叫帕金的英国化学家成立了第一家合成染料公司Perkin and Sons。法国的J.Nitanson又发现了乙烯,从而发展了洋红Magenta的染料,取代了贝紫的地位。贝紫现在已经绝迹了。【燃烧烟】中国传统的墨主要可以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偏蓝调的松烟墨曾经在《天工开物》看过制作方法,现在手边找不到原著了……大概凭记忆描述一下:先在松树底部挖个小孔,然后在旁边生小火。随着温度影响,松树的脂液慢慢流出,全部流完时把松树枝加在上面开始加火再烧。收集烧完剩下的松烟,先上胶后锤炼再渗入麝香等香料就做成了。松烟是粉尘小颗粒,是更浓郁的黑色,古人一般用松烟作山水画、书法,除了提供书画材料,也是中药材,更是印刷、漆器、彩绘的颜料。·偏红调的油烟墨收集麻油、桐油、猪油等油脂燃烧后形成的烟尘而制成,偏红调其实就是偏棕色松烟墨没光泽,油烟墨有光泽,所以油烟墨也多用于花鸟画·野史中的隐形墨南宋枢密王庶的儿子用明矾在纸上写下“秦桧可斩”,沾水后才看得见。却因为这张纸,之后引发了勒索事件……(这个还要去查书确认一下)【蓝铜矿石】其实就是青蓝色的原料,中国古代叫“石青”,普通的矿物性原料……很想讲讲这个,其一因为群青色真的很美,特别是运用在油画中的时候;其二是有很多名字,名字的演化还有地域性体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在古欧洲古中国都有很悠久的历史……拉斐尔圣母像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外套部分就是使用了蓝铜矿颜料绘制拉斐尔的圣母像Madonna of the Candelabra教堂圣母像要鲜艳一些……·矿物性染料大部分都是有毒的,所以常用于彩绘也有保护木材避免虫蛀的功能·青色的代表性矿物性原料,这种矿石叫Lapis lazuli,Lapis在拉丁语中有“石头”的意思、lazuli在波斯语中指“天空”,合起来就是“天空的石头”。“天空的石头”是蓝色的~波斯语是属于阿富汗区域的语言,也是蓝铜矿的产地。天空和大海是永恒的,有着亘古不变的原则,也象征着正义。·碱性铜碳酸盐的性质大家都知道。蓝铜矿通常都夹杂着杂色的其他物质,比如纯铜或金,使表面看起来会有金亮的感觉,所以也被叫做青金石Lazurite。较纯的蓝铜矿色彩是深沉才读较高的深蓝,会泛出一点紫色,如英国传统水彩品牌温莎&牛顿的紫色和群青表现力都极其丰富,特别是著名的“温莎紫”。·十五六世纪的蓝色颜料都以蓝铜矿为主,从阿富汗地区大量进口,被赋予了高贵、稀少、神圣、美丽等意义,所以又被称为oltremarino“贵重的青色”,在贸易中名字又变成现在大家熟知的ultramarine“群青”——由ultra和marine组成,“跨越”和“海洋”:跨越海洋而来的颜料。(特别说明一下Ultramarine是矿物质的蓝,Indigo是植物蓝)·在中国古时候叫“铜绿”,也叫做“銅鏽”。不像西洋自然开采,在中国古时候一般为人工制取:在铜片上涂醋小火微烤,或者是用醋酸闷蒸,闲置几天后表面就产除了蓝绿色的“銅鏽”,再刮下来集中处理使用·明代的《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里,出现青色的名称表达有:青、天青、鸦青、大青、毛青、石青、豆青、粉青、黑青、绿青、墨青、青旋旋、蓝、翠蓝一共十四种青蓝色。这些细微区别多是由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性质影响的。清明小说大多都着重颜色的描写,特别是《红楼梦》“全文共出现有763个与色彩相关的词 汇,这些词汇共可以分成八个色系,其中以红色系为最多。共有红、大红、朱、赤、桃红、银红、 丹、水红、绛、赭、粉红、石榴红、朱红、猩、猩红、紫绛、绛红、海棠红、大赤、硬红、嫣红、荔 枝色等22种共314次。光红字出现的次数共226次,比例是占所有色彩的35.56%。也可以从中看出中 国人对红色的喜爱情形,或是影响的深远。 ”·跑题跑得可远了……虽然还有很多能讲,但还是打住……——————————————三周目待编辑——————————————【紫草】在当年紫色可是因为齐桓公在全国引领了新风尚呢。详见如下情景对话: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 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 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 ,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 吾甚恶紫之臭(xiù 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官名,侍卫近臣)莫衣紫; 其明日,国中莫衣紫 ;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韩非子》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紫色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很流行了,并不是最近出现的。2.紫色的染料是紫草,全国大流行的需求已经不是野外采集能供应上的,肯定有大规模的人工栽培了3.当年老百姓想穿什么色儿就穿什么色儿,没有强行规定,大家都能穿紫色,当然前提是你穿得起4.齐桓公说紫草有点臭……真的有点臭……5、能染成紫色的面料就是文中的“素”,也就是白绢,吸附能力更强的蚕丝放在这也使行得通的……所以这段记载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市场上都不是骗人的,还有政治利益上也是blabla的……那么紫色衣服在当时是很贵的,比没染的衣服还要贵四倍。可以看出当时要染出一件紫色衣服是很困难的……首先要农民漫山遍野地找紫草,挖出根部、清洗干净,晒干后贩卖。制衣的手艺人们在收到紫草根前,要先将丝质或者毛质的衣服经过“灰汁”二、三十次反复碱性煤染和干燥等步骤的准备处理,才能进行第二部的侵染染色。紫草根部紫色色素的萃取技术,是在40℃左右的温水浸泡下将色素搓出来,而揉搓色素又是一门技术活。要染紫现代的一块小手帕的面积,就需要两个染色匠花半天在温水中不停揉搓。价格高也是能理解的……【黄櫨/柘木】金黄色染料(不是明黄或者正黄哟),它的亲戚在《诗经》中被称为“蒹葭”……这么一说大家就很熟悉了吧……·隋唐的皇帝们很是喜欢黃櫨树干部分染出的颜色,也因此而演变成黄色是皇帝服饰的专用色,具体是在咸通9年,唐高宗下的诏书规定的。并且也被遣唐使带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天皇服饰的颜色。在日本一些古书中也记载了自从嵯峨天皇以来皇袍的颜色制作材料:「綾一疋、櫨十四斤、蘇芳十一斤、 酢二升、灰三斛、薪三荷」——《延 喜式》、《雜染用度》除了櫨木是皇帝专用色的染色材料之外,《本草纲目》又说皇帝专用色的染料是柘木。 不过柘木和櫨木都是很稀有的植物啦,都可以表示尊贵的黄色称为黄袍的染料。也有可能在唐朝前后用櫨木,明代转为使用柘木。這两种材料都有存在的可能性,只是存在的时间不同……不过这也是推论。·当然后来皇上们就不穿染制的衣服,改穿真金了:融金箔成漆,捻在丝线上上机编织而成……【各种红色染料】因为太多了,挑我觉得少见的点一下……·各种动物的血记载中最常见猩猩的血,很多人猜测这也是“猩红”名称的由来。在一些文献中也有记载:「永昌郡有猩 猩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華陽國志》「狒狒…血可染排。」——《酉陽雜俎》·龙血,红桉树胶的一种·麒麟竭,大部分产自印尼、马拉西亚, 是叫做麒麟血藤樹的果实汁液,麒麟竭的命名,可能是因為麒麟血藤树而得名·木红:苏木,苏木的染色部位是在树干,《天工开物》的做法是用水煮沸然后用明礬媒染,就得到了木红色,要是青礬就变成了紫色【莲子壳】【核桃】你们剥过鲜核桃吗?这样的——————————————四周目【化妆品原料】——————————————唐代化妆内容就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这七个步骤。大体也是以红色和白色为主,再点缀上黑、黄、蓝、绿、紫等颜色。【白】-&铅在《墨子》里看过,大禹就曾经制作过白粉。甚至到殷商时期的纣王,也曾经用铅锡烧制白粉,给妲己用。秦始皇也有使用白粉的记录,甚至出现“红妆翠眉”的化妆方式。可见从古代大家就在追求肤色白,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ˊ_&ˋ·白色除了有干净的感觉之外,也是神圣的象征。比如白璧、白圭、白木等,甚至动物如白虎、白象、白龟、白猴都是瑞兽的象征。·粉的材料古代出现的有胡粉、米粉、豆粉、铅粉、蛤粉等等,近代出现的有锌粉、钛粉、钙粉,有动物、植物和矿物等等……·“胡粉”的说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知道像“胡瓜”一样,也是和西域有关的物品,所以才叫胡粉。·另称为铅华/铅粉,也是由于其制法而得名。把铅、醋和盐密封放置在一起(第一次看还以为是做皮蛋的流程=-=),一定时间后铅的表面会产生白色的霜粉。收集霜粉调上豆粉、蛤粉(这里应该是指蛤蜊壳),干了之后制成块状出售。是彩绘、绘画的原料,也是化妆品。胡粉都是有毒的,尝起来有点甜又凉凉的,给人精致的感觉,因此也得到了古代妇女的喜爱。涂在脸上,脸色由白转为白中带青。互粉的制作工序繁复,所以价格也高,一般的妇女会转而使用米粉、豆粉之类的植物类无毒替代品。·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盘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之心。——《后汉书》是李固被人打小报告了,说他在丧礼进行中大家都痛哭流涕的时候偏要在脸上扑粉,怪模怪样·古时候,主要产在辰、韶这两个地方,也叫“韶粉”。·胡粉主要成分为铅,常常因为接触空气中的硫化物变成黑色,敦煌石窟的黑色佛像也是这个原因。后来的画家也因此抛弃胡粉,改用贝壳烧制的、更稳定的氧化钙类蛤粉作为白色颜料。至于现代颜料常见的锌白和钛白,就更加稳定了,白色纯度也更高。【黑】-&蓝铜矿除了白色,黑色也是古代评价美女不可缺的条件。古籍中最常出现的就是“黛”,上“代”下“黑”的组合,意思是相通的。根据古代版“辞海”《释名》的解释,“黛”是去除眉毛的毛,用颜料重新画上的意思;《说文解字》更直接地解释为“画眉也”。黛使用的地方眉毛为主。黛并不是完全属于黑色,也有“青黛”,《康熙字典》上的注释,说“青黛”是“空青而色深”,就是接近黑色的深蓝色。·“空青”是矿物性蓝铜矿颜料所借用的颜色名称,常常出现在彩绘中。·粉对应白,黛对应黑,黑白分明就说明了古代女性美的标准。·古时候人们还会染发,用的是现代一样的石榴果实的石榴皮,能染出黑发。【红】-&川红花左“丝”右“工”的结构,也说明了“红”起源和丝织品工作有关,后来才被借用来表现色彩。“红”和化妆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受到汉朝张骞从西域引进“红花”的缘故。·中国的红花来自西藏、四川、河南一带的藏红花和川红花,藏红花产量少价格高,一般都只作药,只有川红花才拿来染色。·红色被用于化妆的材料叫“胭脂”,历史上还有燕脂、燕支、焉支的叫法。胭脂的材料主要是紫铆、红花汁、山榴汁,紫铆就是前面说过的紫胶小虫子,品质最高,其他两个次之。·红花汁是染色后剩下的染液沉淀后的渣,干燥之后就能用了。又被叫做“紫粉”,可以大胆地猜想胭脂色的色相是带着淡紫的粉红色。“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之燕支粉。”——晋代崔豹《古今注·草木》“燕支染粉,為婦人色。故匈奴名妻‘阏氏’,言可愛如燕支也。匈奴有〈燕支山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張泌《妝樓記》·先用胡粉打底,再加红花提取物得到的桃红色,就能得到“桃花妆”。铅白和桃红跳出的色相,唐代称为檀红,也就是粉红、浅红。至于大红色,则叫做“绛唇”。·除了以上材料,还有朱砂,古代妇女重要的口红原料,价格也很高,也经常因为高价被形容权贵。朱砂是汞的衍生物,有剧毒。普通妇女口红是红花色素反而更安全。古代口红的画法也分为这么几十种: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等…………当时对口红的追求不只有色彩,还有香味……甲煎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复合香料,是当时制作高档口脂相当复杂的工艺,而且动用了甘松香、艾纳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上色沉香、雀头香、苏合香、白胶香、白檀香、丁香、麝香、甲香十四种不同的香料,其中大多数属于昂贵的进口香料。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岑参《醉戏窦子美人》读起来真是让人脸红心跳……·古人富人或美女用的胡粉和朱砂都是有毒物质,不知道是不是“红颜多薄命”的另类解释了。【黄】-&郁金起源于南北朝,而又在唐朝流行起来的“额黄”,就是在额头上粘帖金箔或涂黄色颜料的化妆方式。·下面有个关于小花痴的故事:隋炀帝时期,有个女孩叫袁宝儿,是长安所贡御车女,才十五岁,生得娇憨多态,隋炀帝很喜欢她。正好碰上洛阳献上奇花,隋炀帝命令袁宝儿拿着,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司花女。才子虞世南被传唤到宫中写诏书,袁宝儿拿着花站在旁边。不知道是虞世南太帅还是字写得太好,袁宝儿一直呆呆地看着他。隋炀帝看见了也没生气,看着她没学到家画出的鸦黄忍俊不禁,便下令让虞世南作诗来逗逗她。虞世南应诏诚惶诚恐地写下“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绝句中的“鸦黄”也就是额黄。·涂额黄的原料多为郁金和黄蘖。郁金就是郁金香草,但不是现代的荷兰郁金香。「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这是一首描述牡丹花的诗,写花丛绿叶在风中的姿态。传说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爱穿著以郁金香染成的黄色裙子,於是成为当时的流行色彩,不论宫中嫔妃、仕宦之家女子争相模仿。·贴额黄的方法就类似于花钿了:从形象资料看,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好累……明天再来加图加细节……
谢邀。群青、普鲁士蓝、朱红什么的其实都很好玩,但不够戏剧性。戈雅和梵高的精神问题都和铬黄有关天下皆知了,不多提。以下两种颜料,都是艺术史上有名的搞笑。上个月去阿姆斯特丹伦勃朗故居时,特意问了懂行的确认过了。其一,维美尔最爱用的印度黄jaune indien。怎么做的呢?答:提取自牛尿。所以,维美尔那时代,需要让奶牛吃芒果叶,然后撒尿;其尿液就提取出了印度黄——这里面有许多问题。首先,芒果叶产自热带,运到欧洲不太方便;然后,你得有一头奶牛;最后,奶牛未必爱吃芒果叶子,尤其天天吃。你可以想象奶牛吃芒果叶子已经很不爽了,再发现人类探头探脑,弓着身子,来找自己的尿,一定会产生“人类真愚蠢呵”之感……第二种,胭脂红。本来欧洲不产这色彩。哥伦布去美洲,发现了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虫,晒干了可以制出胭脂红来,于是一时胭脂虫成了西班牙人孜孜不倦热爱贩运的宝贝。可惜这玩意不显眼,时不常海盗劫持了西班牙商船,掳掠了金银珠宝后,看着胭脂虫发呆:这玩意干嘛使?不能吃不能穿,扔进海里去!——西班牙商人吃了亏,海盗也没占着便宜,可怜的是远渡重洋的胭脂虫,就这么葬身大海了。就因为胭脂红这么难得,所以欧洲大陆的天主教主教道袍,外加英国人著名的军装,都定了这个颜色:所谓红衣主教的尊贵,其实跟胭脂虫如此难得牵连在一起的——就跟圣母玛利亚御用蓝色,是因为群青珍贵,一个道理。最后放一个伦勃朗故居的颜料合集。最下面就是传说中的群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做昆虫标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