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尽头镜头的剧本

一部有灵魂的电影
   2010年年末,伊朗官方宣布了一项震惊电影界的判决——伊朗导贾法o帕纳西获6年有期徒刑。除了6年的有期徒刑以外,帕纳西在20年内不得制作或者指导任何一部电影,不得创作剧本,不得接受媒体采访,更不得离开伊朗。判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危害了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消息传出后各大媒体以及电影人纷纷公开支持帕纳西,并呼吁伊朗官方尽快释放这位导演。由于伊朗官方强硬的态度,帕纳西缺席了邀请他担任竞赛单元评委的第6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伊莎贝拉o罗西里尼在开幕式上朗读了帕纳西的来信,他说:“电影人的世界是由现实与梦想交织而成的。电影人以现实为灵感,用自己的想象润色,创作一部能投影出个人的希冀以及梦想的电影。事实上在过去的5年里我一直四处受阻,而现在伊朗官方正式宣布剥夺我在未来20年内创作电影的权力。但我知道我将一直坚持把理想投注在电影中的想法。” 三个月过后,贾法o帕纳西和Mojtaba Mirtahmasb合作的电影《这不是一部电影》被装在一个优盘,经历千辛万苦后带到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四个月后《这不是一部电影》出现在第36届多伦多电影节的大师单元。
  
   将《这不是一部电影》选入本届多伦多电影节的选片人Cameron Bailey在影片开始前表示《这不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很特别很发人深省的电影,因此他不得不将这部电影带到多伦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帕纳西无法到场,而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关键人Mojtaba Mirtahmasb也在来到多伦多前被伊朗官方扣留在国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帕纳西的妻子和女儿都有出席,并在电影开始前致辞。帕纳西的妻子Tahereh Saidi表示她曾经以为他们只能相依为命,默默承受,但她发现他们不曾孤单过。“全世界的电影人以及热爱电影的人都支持着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个团体一个大家庭站在我们身边,我们很感动也很骄傲。感谢你们!”
  
   《这不是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它记录了帕纳西一天的生活,从帕纳西起床吃早餐开始到晚上结束。从他一边吃早餐一边给朋友打电话问候,从他的家人打电话催他起床,告诉他一天的安排并叮嘱他不必为他们担心开始,帕纳西的生活在观众面前一一展开。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我们走进帕纳西的世界,去感受一个热爱电影但却无法拿起心爱的摄影机的导演是如何度过一天的。
  
   正如你想象,一个几乎是被囚禁在家的人的生活注定是平淡得如白开水一般,帕纳西能拍的无非是与朋友电话聊天的内容以及对着镜头的自言自语,不过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却有几个镜头将我狠狠击中。第一个镜头是在帕纳西与律师通话后。帕纳西在电话中询问申诉的结果,他的律师告诉他20年的禁拍处罚可以减免,但由于法官批驳,6年的监禁可能减但不能免。在帕纳西多次与律师确认后他接受了不得不坐牢的事实,他感谢律师为他做的一切并挂了电话。他抬起头,对着镜头苦笑,眼镜后面那双疲惫的双眼一览无遗。他说这一切让他想起自己的那部《谁能带我回家》。《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了一个打着石膏的小女孩放学后久等等不到接她的妈妈,最后决定独自找路回家的故事。影片中扮演那个小女孩的小演员Mina Mohammad Khani曾在演到一半时突然决定退出,她歇斯底里地叫着“我不拍了”并要求剧组让她离开。她讨厌这个角色,她讨厌这一切,因为她总是在扮演与她真实身份不同的人。她明明找得到回家的路,但剧组却让她表现出找不着路的样子。她想做她自己,她想逃离出这个被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角色,一个傀儡般任人摆弄的陌生人。帕纳西对着镜头感叹现在的他和Mina没有任何的区别。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他的灵感永不枯竭。可他现在却不得不呆在家里扮演一个陌生人,一个被政府控制着,什么都不能做人。Mina还可以对着剧组发脾气,宣泄自己的不满,而面对蛮不讲理的集权政府,帕纳西能做的唯有苦笑。从他疲惫的双眼中读到的只有无尽的痛楚和无奈。
  
   第二个镜头是在帕纳西叫朋友Mojtaba Mirtahmasb过来帮忙录制他讲读一个无法通过政府审查的剧本。就如同帕纳西其他的作品一样,这又是一个反映了当代伊朗社会现状的故事:女孩通过了入学考试,将在大学中学习艺术,而她封闭保守的父母却不允许,他们粗暴地将她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唯有一扇窄窄的窗户能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帕纳西兴奋地用胶带在自己家里的地毯上画出一间“房间”,他兴奋地分解每一个设想中的镜头,兴奋地模拟着演员的动作,念着设计好的台词。就像小孩子一样,他在地毯上爬来爬去,手不停嘴更不停,直到他突然一动不动,呆呆地坐在地上。Mojtaba小心翼翼地问帕纳西怎么了,他用右手穿过仍在鼻梁上的眼镜揉了揉眼睛,抬起头默默地说到:“如果能讲一部电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拍电影?” 这句话抽干了电影院所有氧气,强烈的窒息感向我迎面扑来。帕纳西随后站了起来,他让Mojtaba把摄影机对准电视屏幕,他用DVD播放了《深红的金子》和《生命的圆圈》的两个片段。“……在《深红的金子》的这个镜头里我根本就不是在指导演员,而是演员在指导我。主角并非一个专业演员,他所做的仅仅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展现出这个角色,而我在一旁只需要默默地捕捉他的表情,不必多言…… 在《生命的圆圈》的这个镜头里是环境在指导我,观众没有看到演员的脸,但从她面对着的落地窗旁一排排冰冷的钢铁支撑柱他们就能明白这个角色有多么慌张,有多么恐惧。我只需要将这个场景记录下来,而这一切都是完美的……” 看完这两个镜头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帕纳西会讲出那句话。我原以为面对20年禁拍这样铁铮铮的事实他会对电影失去热情,但他讲读剧本时的每一个眼神,强调剧本中每一个细节的态度,甚至是讲述为窗户外的男孩精心设计的真实身份的语气语调都告诉我他将永不妥协。他呆呆地坐在地毯上是因为他觉得讲读剧本根本就表现不出电影的魅力,只有常规的拍摄才能让观众读懂他所讲的故事,只有在演员的表演以及环境这些导演有时无法完全控制的因素下才能让观众看到故事的核心。对着镜头讲读剧本根本就不是在拍电影,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亵渎。“如果能讲一部电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拍电影?” 要多么热爱电影才会讲出这样的话来啊,要多么渴望重新扛起摄影机才会和你分享拍电影时的那些“秘密”啊。而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等待最终审判的结果,然后服刑。一切不可避免,一切不可逆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关于电影的激情是不是会被这漫长的刑牢扼杀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帕纳西依旧保持着一个导演的专业态度和尊严。想到即将要发生的事,除了心痛我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词语可以形容。
  
   最后一个击中我的镜头也是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帕纳西送Mojtaba进电梯离开时碰见了一个帮他妹妹来收垃圾的大学研究生。这个正在研读艺术(Art Research)的学生几乎什么工作都干,他一边善意地提醒帕纳西家里的摄影机没有关,一边向他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他们在电梯间内谈笑风生,从他的学业到工作,从他目睹伊朗警方那晚粗暴地闯入帕纳西的家里到他自嘲式的拿未来开玩笑。这个意外出现的陌生人以象征着又一个被体制摧毁的个体的方式出现在帕纳西的镜头中,他的迷茫仿佛代表了千千万万伊朗年轻的人迷茫,仿佛代表了艺术在伊朗这个古老国度苟延残喘的现状。没有未来的艺术学生,没有明天的艺术家,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他们走出大厦后看到的黑夜一般:没有希望,只剩绝望。在这个学生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他扭头建议帕纳西不要离开家太远,不要让外面的人看到他手上的摄影机后便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这个学生消失的地方有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焰,旁边有群年轻人不断欢呼着,不断向里面丢着什么东西。镜头一直停留在那堆火焰上,似乎暗示着伊朗会将在火焰中重生,旭日将会从火焰中喷薄而出。不管黑夜有多漫长,黎明终将会到来。我想这是帕纳西在最不经意间留给观众最有深度的一个镜头。
  
   确实,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部电影》不算是一部电影,就连帕纳西本人也在片中不断强调这点。我相信一部真正的电影是应该有形有魂的。制作是它的形,内容是他的魂。《这不是一部电影》谈不上有形——制作上它没有美感,生硬的剪辑,粗糙的摄影,甚至有一部分是用iPhone来拍摄的。说它是纪录片,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根本是想到哪拍到哪。但它是有魂的,它的内容足够深刻。
  
   我爱看电影。我爱看费德里科o费里尼的超现实主义,也爱看维托里奥o德o西卡的现实主义。我欣赏迈克o李把镜头对准生活对准老年人,也感激格斯o范o桑特对年轻人这个无法安宁的团体的关注。有些电影我是带着敬畏的心去看的,比如斯坦利o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比如 奥逊o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一遍又一遍,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有些电影我是绝对不会去看,更不希望看到它被制作出来。因为影视作品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电影不免成了某些政党的宣传工具。那些大牌云集的献礼片,那些狗血的主旋律,电影在某些导演的手中竟成了意识形态的服务工具,肮脏的政治妓女。又因为电影业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电影又不免成了某些工作室以及发行公司的摇钱树。那些眼花缭乱的特效,那些俗烂的剧本,电影在某些导演手中成了赚钱的工具,流水线般的产物。只有一个电影的外壳,里面却什么都没有。我看到那些明星放弃尊严背离信仰,服务于一个不值得半分尊重的中央集权;我看到那些电影人因为金钱丢失了拍摄电影的初衷,屈服于铜臭。还有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狂热的枪手,暗中票房的垄断,有的发行商甚至无耻到从其他电影那边偷票房。这些电影也许有形,但它们丝毫没有灵魂。我想问制作它们的意义何在?电影人的良心何在?尊严何在?我想说把这些机会这些资源让给真正热爱电影的导演吧!让给贾法o帕纳西吧!
  
   电影结束后出现了“献给伊朗电影人”的字幕,全场再一次鼓掌。我走出电影院,思绪万千。命运坎坷的电影人啊,不管你们是被禁了20年还是5年,不管你们是因为电影外的政治信仰还是电影内的故事被禁,不管你们是姓帕纳西还是姓娄,你们从不孤单。在你们的背后有一个团体支持着你们,有一个大家庭在为你们祈祷。只要你们还愿意拍电影,那么你们永远有一批忠实的影迷。
  
   他们能摧毁花朵,但他们阻拦不了春天。
  
  支持一个亲!这是一线报道吗?!
  是的,还见到了帕纳西的妻子和女儿。有传照片。
  每天的观影日记还没写完。每天都是一早出门,半夜归家。
  好辛苦呢!
  值得!见到了不少崇拜已久的导演,人生完整了好多。哈哈 :)
  好想以后也去金熊或者鹿特丹什么电影节的!就去过一次鹿特丹电影节,都没见到名导!
  不管你们是姓帕纳西还是姓娄
  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娄烨?还是lz姓娄啊
  LS..楼主说的是娄烨啦
  他们能摧毁花朵 但他们阻拦不了春天。 喜欢
  其实lz给俺发豆油了 lz的回复被豆娘审核到现在 估计吃掉了 豆娘现在也真睾端
  @Virginia 可是没有花朵的春天真的很苍白╯_╰
  简单而坚定地表示支持!
  中央集权是不会消失的,所以一代代的导演和演员都要乖乖听话,谁敢不从,榜样就在前面,大家自己好自为之吧!
  
  阻拦不了春天? 哼哼! 他们就是天,跟你说现在是春天你就得说是!
  他们能摧毁花朵,但他们阻拦不了春天。
  会好起来的,中国不也出现《盲井》《盲山》《颐和园》了吗,总比没有强,有谁再给咱推荐一中国的类似片
  请不要只说电影。是社会的病!我可怜伊朗,也可怜祖国!很悲剧。
  春天?明年3月?
   会好起来的,中国不也出现《盲井》《盲山》《颐和园》了吗,总比没有强,有谁再给咱推荐一中国的类似片
  -------------------------------------------------------------
  你觉得以后还会有吗? 哼哼哼?
有又如何 我把他们一部部都压下去 让创作者都没有声音,你们又能如何? 花哈哈哈哈哈
  楼主在哪儿看的?
  多伦多电影节.
  有资源吗
  想买碟,童鞋们知道哪有么?
  终于看到这部电影了亲!
  LZ的影评写得比影片好太多了,LZ才是真正的大师。
  
  楼上有人谈到“春天”,埃及现在的内乱,暴力冲突导致几百人死,数千人伤,就是”阿拉伯之春“的结果。
墨塔巴·米塔玛斯博 / 贾法·帕纳西
贾法·帕纳西 / 墨塔巴·米塔玛斯博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冷冻灵魂_百度百科
保罗·吉亚马提(Paul Giamatti 饰)是纽约一个剧团的演员,他正在排演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但是这出戏让他身心疲惫,几近崩溃。偶然机会,保罗找到一家名为灵魂仓库的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保罗成功地将自己95%的灵魂提取出来。在此之后,他的演技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并且性格也发生变化。为了回归正常生活,保罗在医生的建议下“安装”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的灵魂,但却让他更加烦躁。他强烈建议要回属于自己的灵魂,却发现原本妥善保存的灵魂已经不翼而飞……
苏菲·巴瑟斯
苏菲·巴瑟斯
Cold Souls
影片算得上是一场与存在主义息息相关的精神危机,同时也是在对名声在外、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的美国用户至上主义或销售性服务做出的一次回馈。在这个非常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喜剧故事当中,灵魂也可以变得像日用品一样随意萃取或交易……徘徊于冷幽默和感伤的惆怅、现实和梦幻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条完美且紧绷着神经的情感线索:保罗(饰)是美国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实力派演员,最近正在给契诃夫的舞台剧《万尼亚舅舅》做出积极的排练,为最终的登台做好充满的准备。可能是由于承受了太多的表演压力,令保罗耐不住精神负担的折磨而苦恼不已,他实在是太过渴望着可以让自己时刻箭在弦上的神经麻痹和放松一下,结果当他读到一篇登在《》上的文章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办法--文章里面的内容全部都是在介绍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服务项目,其实就是一间私人的实验室,专门为纽约人提供一项“冷冻技术”,可以减轻他们那因承载了太多记忆和希望的灵魂而导致负担过重所带来的痛苦。
保罗不假思索地就加入了这项能够暂缓他的烦恼的高科技的计划,他还特意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自己被提取出来的灵魂的模样,从形状和大小上看,都很像鹰嘴豆……保罗原本的打算是一旦他完成了这部戏剧的表演工作,就把灵魂重新根植进脑子里,可是他很快就意识到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连带地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后果,一切都源于一位充满着神秘色彩、专门做灵魂交易工作的“走私犯”将保管在公司的灵魂给“借”走了,并交给了一位虽然野心勃勃却没有任何表演天分的俄国肥皂剧的女演员--保罗终于切身地体会到灵魂丢失所带来的反作用力和危险了。
一个极具冷幽默色彩的科幻故事
《冷冻灵魂》
2006年,在“影展”的剧本竞赛单元里胜出之后,《冷冻灵魂》的编剧兼导演苏菲·巴瑟斯(Sophie Barthes)就凭借着这个充满着想象力的灵魂的故事,联同摄影师兼制片人安德利杰·帕瑞克(Andrij Parekh)一起,找到了由丹尼尔·凯瑞(Daniel Carey)、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和妻子伊丽莎白·吉亚玛提(Elizabeth Giamatti)共同牵头的“电子牧羊人”电影制片公司,影片也正式宣告进入投拍阶段,同时还是制片人的凯瑞说:“当保罗和伊丽莎白从‘南塔克特岛影展’回来之后,就向我描述了当时他们与巴瑟斯会面的情形,并表示公司会接下她正在筹备的那部名叫《冷冻灵魂》的电影作品……我觉得剧本本身一定深深地勾出了保罗的表演欲望,而且这部影片也确实非常地适合我们公司的创办主旨。”一样担任了制片人工作的接着说:“当我们在纽约再一次见面的时候,巴瑟斯拿来了准备好的海量的图片,里面既有实际拍摄的照片,又有手工绘制的插图,全部都包含着与剧本有关的故事元素和创作灵感。她所赋予我们的是一个清晰且异常美好的想法,用最直接的方法将她对这部影片的视觉想象力展示给我们,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同寻常。”另外一位制片人杰里米·基普·沃克(Jeremy Kipp Walker)则补充道:“事实上,像巴瑟斯这种拥有着如此敏锐、剧烈的情感的电影人是非常地少见的,更何况她具备的还是经过适度调整的审美观,我们都知道的是,巴瑟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电影天才。”
《冷冻灵魂》男主演
没过多久,差不多是在2007年1月期间,苏菲·巴瑟斯的剧本又受邀被送到了圣丹斯电影学院的“作家实验室”,后来同年6月又在“导演实验室”得到了相应的认同,除了参与影片制作的一些已经定夺的人之外,苏菲·巴瑟斯还和安德利杰· 帕瑞克一起在圣丹斯电影学院那里见到了几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合作者,包括剪辑师安德鲁·蒙德谢恩(Andrew Mondshein),另外一个参与到实验室的同伴埃里克·莱海(Eric Lahey),他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在影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灵魂提取设备,最后就是音乐总监特雷西·迈克奈特(Tracy McKnight)了,与作曲家迪肯·海克利夫(Dickon Hinchliffe)一起呈现出了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惊人的促进作用的原声乐。
与此同时,《冷冻灵魂》也代表着苏菲·巴瑟斯和安德利杰·帕瑞克的第4次合作,所以他们彼此之间不仅有着牢不可破的信任,还分享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巴瑟斯将与帕瑞克的合作看成是自己身为一名导演最重要的基本,她表示:“我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着相似的敏感度,然后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又找到了共同的爱好--电影、绘画和摄影。在拍摄现场,我们偶然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是我们都本能地可以理解对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在分歧与交流当中,我们寻找到的是一个强有力且异常活跃的平衡关系,即使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地不同,我是编剧和导演,帕瑞克则是摄影师和制片人,可少了我们任何一个,《冷冻灵魂》所承载的那个电影愿望都不可能实现。”
几经修改之后,剧本终于处在了一个随时可以开拍的最终状态,《冷冻灵魂》的拍摄工作则横跨了年的冬天,为了能够找到国内和国外的发行商,影片参加了包括2009年在内的几个电影盛事,顺利地找到东家,落户安家。
横跨美国与俄罗斯的国际演员阵容
《冷冻灵魂》
在著名的电影以及舞台剧的选角导演丹尼尔·斯威(Daniel Swee)的不懈努力下,《冷冻灵魂》所集结的是一批非常夺人眼球的突出的卡司阵容,有打从一开始就被吸引进来的,还包括像(David Strathairn)、(Emily Watson)等非常优秀的名字,斯威说:“我和苏菲·巴瑟斯仔细地讨论了有关这部影片在挑选演员时所面对的一些极其特殊的挑战,由于每一个人物的基调都要完美地镶嵌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创造出来的是表演的连贯性和纵深度。另外,我们还有意招募那种真正的俄罗斯演员--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不想让一些美国演员在影片中假装成俄罗斯人。我们走出了通常选择演员的范围,专门从国外找来几位表演家,然后又将目光对焦在了纽约和洛杉矶的外裔社区。”
作为《冷冻灵魂》的核心人物,从苏菲·巴瑟斯开始创作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她的假想坐标,巴瑟斯说:“我喜欢那种为一位特定的演员创作故事的感觉,因为出众的表演者本身就是灵感无限涌动的源泉。对于任何一位电影人来说,都可以称之为理想的合作伙伴,他在表演上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敏感的情绪和极高的智商更是不可多得的天赋。”保罗接着说:“这部影片最最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那充满奇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的中心内容,所流淌出来的是一种低调和压抑的幽默感,然后通过冷笑话的结构传递出来。其实这里的根基部分还是非常地简单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异常真实的世界当中,但却又是如此地突发奇想,平静的表相下是疯狂的波涛汹涌。”巴瑟斯则承认道:“《冷冻灵魂》的冷基调,应该是受到了我对‘’的喜好的影响,我特别注重那种嬉戏趣味十足、又带点顽皮好玩的风格,混合了喜剧、、反话、忧郁和悲剧,故事里的人物总是处在梦一般的朦胧状态里,或者是一种全无希望的可怕环境当中,对话也皆是一些轻佻的陈词滥调或胡言乱语。”
影片的拍摄安排也被划分成了两个区域--第一阶段的内容发生在纽约市,第二个阶段则在俄罗斯的。苏菲·巴瑟斯和安德利杰·帕瑞克在2005年夏天的时候,就去过圣彼得堡进行实地考查了,对那座城市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好感和印象,一直都认为那里是最适合拍摄《冷冻灵魂》的一个完美的场景地,巴瑟斯说:“我是读着(Akhmatova)、契诃夫(Anton Chekhov)和果戈理(Nikolai Gogol)的作品长大的,所以在我的想象中,圣彼得堡就是属于这些诗人的城市,也算是圆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
为了捕捉到影片中那个交织着现实主义和奇幻色彩的世界应该具备的风格和色调,几位电影人在纽约市进行了彻底地寻找和搜索,确定了几个独一无二的拍摄地,包括埃利斯岛上的最为初始化的移民设施、还有位于的一所废弃的小学校园、布里顿海滩日渐萧条的冲浪场所以及罗斯福岛的架空索道……结合了充满感情的摄影技术和灵感乍现的场景设计,《冷冻灵魂》所展示出来的是纽约不同寻常的一个层面,那是对人类的灵魂的一种宏观的暗示和隐喻。
《冷冻灵魂》女主演
在寻找适合拍摄的地方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剧本所给出的线索和无限的想象力,摄影师安德利杰·帕瑞克说:“我和苏菲·巴瑟斯还是非常地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大量的时间为这部影片做准备工作--本来说好是几个月的,结果最终却用去了超过一年的时间。我们有时间去构思、想象,还在圣丹斯的'导演实验室 ‘里进行了实践……我们都生活在纽约,自然对那里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很快就罗列出了一个有关拍摄地点的详单,我们收集了所有最喜爱的图片和照片,然后装订在了一起,作为影片拍摄的指导手册。在《冷冻灵魂》拍摄完毕之后,再回头看这个自制的图册,那种感觉真的是很惊人的,看起来就好像是专门为这部影片所制定的插画似的。我所拍摄的作品,一般都倾向于风格,所以我总是从地点开始思考构图的问题,因为作为实际空间,背景往往带给虚构的故事一种现实主义的色彩--就以这部影片为例,我们所找到的地方,要比想象中好很多,这同样给予我极大的创作灵感,直接提升了剧本中正在讲述的那个故事以及我们对影片曾经有过的想象力。比如说那所废弃的学校,经过了修饰和改装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影片中的灵魂贮藏库,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的视觉极限都在不断地受到冲击。”艺术指导贝丝·米克尔(Beth Mickle)则补充道:“《冷冻灵魂》的设计工作绝对是我的职业生涯中最令人兴奋、最富有灵感的挑战,巴瑟斯的剧本提供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非常复杂的视觉环境,使用相对比较少的资金,然后得到最拥有智慧、最具创造力的解决办法,虽然朴素无华,却散发出属于未来的科幻感,于是我们得到的是一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的画面风格。对于我来说,这部影片象征着非凡的思想、激情和协作的结果,利用手头能够提供的一切,制造出最大化的价值,我相信以后再没有这样的机会来考验自己的创造力了,它无疑将会把我们的电影潜能开发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
本片是年轻的女导演苏菲·巴瑟斯的处女作。
本片参加了09年,并获得了评委会最佳大奖的提名。
保罗·吉亚玛提凭借在影片里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
影片中抽取灵魂的医生的名字叫做弗莱因斯坦(Flintstein),这个名字是“”弗兰肯斯坦和爱因斯坦的名字的混合体。
本片的剧本在2006年的影展剧本竞赛单元上夺得大奖。
保罗·吉亚玛提的妻子伊丽莎白·吉亚玛提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
灵感源自一个梦
影片的故事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又发人深省。一个人为了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去把自己的灵魂冷冻了起来;另一个人为了事业有成,把别人的灵魂注入自己的体内。这个带有点末世色彩和寓言风格的故事是导演苏菲·巴瑟斯的原创。而她得到这个故事的想法非常偶然——她是通过一个梦得到的它。
苏菲· 巴瑟斯说:“3年前,我的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本C.G.戛格(C·G·Jung)的《寻找灵魂的当代男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这是本老版本的书,得到之后,我爱不释手。在书里,戛格描写了一个男人不愿意过自己的生活,他不想成为他自己,于是他便开始抛弃自己的灵魂。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寻找替代的灵魂的过程。不过,和西绪福斯一样,他最终也陷入了整日的毫无尽头的忙碌之中。看完书的那天晚上,我正巧又看了我最喜欢的导演的影片《》。于是这两者就在我的脑子里互相缠绕了起来”。
当天晚上睡觉后,苏菲·巴瑟斯做了一个梦,正是这个梦的内容催生了整个影片的内容。她说:“在这个梦里,我在排队等着去看医生,医生的办公室是全白的,连家具也是白色的。我和别人一样,手上拿着一个盒子。医生的秘书告诉我们,盒子里装的是我们的灵魂,而医生就准备给我们的灵魂做检查,看看它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时,我前面的男人转过头来,我才发现他是。他检查完出来之后对我说,自己的灵魂是淡淡的黄色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是鹰嘴豆的种子。看上去伍迪·艾伦很不高兴,他说自己拍了那么多部电影、写了那么多剧本,自己的灵魂怎么可能是鹰嘴豆的样子呢?这时,轮到我做检查了,我非常紧张,一直盯着盒子看,想知道自己的灵魂是什么样子。可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我醒了,梦结束了。我根本没有见到自己的灵魂的样子”。虽然没有看到实体的灵魂,但是这个梦还是给苏菲·巴瑟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她拿起了笔,将这个故事写成了剧本。在2006年的影展上,苏菲·巴瑟斯以此剧本获得了剧本竞赛单元的大奖。
寻觅剧组和拍摄地
有了剧本之后,苏菲·巴瑟斯就开始着手寻找合适的演员和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了。首先进入她的视野范围的是好朋友兼摄影师安德里杰·帕瑞克。看了剧本之后,安德里杰·帕瑞克被这个充满戏剧性和科幻色彩的故事打动了。帕瑞克说:“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而且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现实意义。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很多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施压的。那么如果我们真的能把灵魂抽掉,生活又会怎么样?如果你是一个失败的可怜虫,渴望获得别人的成功,如果把你的灵魂换成别人的,那么你能获得和他一样的成就么?这个故事的确打动了我,所以我也决定要和巴瑟斯一起把这个电影拍出来”。
有了摄影之后,苏菲·巴瑟斯需要的是一个能挑大梁的演员。但是要表现出灵魂被抽掉的人物绝不是一件易事。巴瑟斯说:“为了找到影片里的男演员,我是煞费苦心,整个过程非常痛苦。要么是演员不合适,要么就是他们的档期冲突,或者是不想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后来我看了一部叫做《》的电影,在里面演了一个叫做哈维·贝克的小人物。他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需要的男演员。正巧也是在2006年的影展上,我和保罗·吉亚玛提见了一面。他答应出演我的电影,这真使得我喜出望外。不仅是他本人来参演,他还向我介绍了、这样的大演员。一下子,我的演员阵容就完善了”。
有了完善的剧组之后,苏菲·巴瑟斯还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外景地。为了表现出剧本里的那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织的幻想图景,巴瑟斯不遗余力地在纽约市进行了大范围的搜寻。她说:“我从小就在纽约长大,对这里特别熟悉。所以拍摄地找起来也就方便不少。除了纽约,俄罗斯的也是我的外景地之一。我从小就看着的诗歌、契科夫的小说和果戈里的剧本长大,所以对那里,我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认同感。2005年的夏天,我就来到圣彼得堡做了实地考察,那里的天空、建筑、街道和行人都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我那时候就决定,电影一定要在这里取景拍摄”。
这真的是一部科幻电影
影片在09年进行了首映,首映之后,便是媒体铺天盖地的好评和夸赞。有很多影评人并不认为《冷冻灵魂》是一部科幻电影,而且是具有很高社会学价值的剧情片,对于这种观点,苏菲·巴瑟斯非常不满意。她说:“我的剧本是一个科幻电影的剧本,我的电影的确是一部货真价实的科幻电影。我和保罗·吉亚玛提都是科幻迷。能合作一部科幻电影,我们也都很满意”。
“可能是现在的媒体对科幻的理解有些偏差”,巴瑟斯说:“很多人认为科幻电影就应该特效漫天飞舞,有怪物和战斗的情节。其实科幻电影没有那么狭隘。只要有幻想的成分、有超现实的科技,我觉得都算是科幻电影。比如说我觉得让-吕克·戈达尔的《》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那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技镜头。我一直认为灵魂是一个实体的东西,也许就是一条特殊的肌肉。这也就是我拍摄本片的最大的基础”。
科幻电影除了幻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现实——或者是对将来的现实有着某种警示作用。巴瑟斯说:“是的,比如说我觉得戈达尔的《阿尔伐城》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那里面的阿尔伐60电脑就是个出色的警示的道具。2005年,我写出来这个剧本,当时我就觉得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的灵魂肯定会出问题。我们的国家和美国政府实在是太混乱了,混乱到令人根本无法理解。我知道我们的内心里肯定在进行着战争,我们也在寻找着逃脱之道--虽然逃避问题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这么做。丢掉自己的灵魂也许是逃脱这种窘境的唯一途径”。[1]
这是一部真实、可靠的电影。它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要大于织它作为一部电影的所获得的艺术成就。
这部电影的主题还是在说人们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不过借由“把灵魂抽出体外”这个创意,影片的确出彩不少。
苏菲·巴瑟斯的处女作如此之惊人,实在让人感叹。毫无疑问,本片绝对应该位列本年度最佳影片之一。
——圣丹斯频道[1]
年份奖项类型奖项名称获奖/提名者获奖情况2010
独立精神奖
Best First Screenplay
Sophie Barthes
Best Supporting Female
蒂娜·高逊
安德里杰·帕瑞克
2009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最佳男演员
保罗·吉亚玛提
评审团大奖-剧情片苏菲·巴瑟斯提名
Dr. Flintstein
法布丽兹亚·达尔·法拉
迈克尔·阿隆诺夫
Dream Sequence Violinist
约翰·法瑞尔
蒂娜·高逊
玛丽·皮埃尔·贝奥塞霍尔
阿曼德·舒尔茨
Hedge Fund Consultant
伊丽莎白·吉亚玛提、Daniel Carey
苏菲·巴瑟斯
苏菲·巴瑟斯
安德里杰·帕瑞克
Dickon Hinchliffe
安德鲁·蒙德谢恩
Daniel Swee
Beth Mickle
Michael Ahern
Erin Benach
Ipek Celik
.时光网[引用日期]
.豆瓣网[引用日期]
.时光网[引用日期]
.时光网[引用日期]
爱奇艺(),原名...
提供资源类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时代灵魂的尽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