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彩芬 戏曲演员界的 老演员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向、专长、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什么演员要用艺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采访本溪文化形象大使毕谷云
&&&&&&&& 
我与毕老师
毕老师与徐碧云
毕老师与梅兰芳
兰慧碧瑜秀谷云
毕谷云,原名毕国荣。1930年生,上海人,自幼跟从京剧名家赵云卿老师练功,后从祁彩芬、林频卿、王瑶卿、小冯子和、新丽琴、何佩华老师学戏。1949年拜徐碧云为师,1951年又拜荀慧生为师,1961年拜梅兰芳为师,并向筱翠花、芙蓉草、朱琴凤老师学艺,向方传芸老师学昆曲,曾组毕谷云京剧团在各地演出。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民生京剧团、红星京剧团任团长和主演。1958年,北京市剧团支边时,毕先生到辽宁省阜新、本溪两地建立京剧团,为主演,兼任团长。现为教授级国家一级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剧协理事、文联委员、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理事等。录制了《红娘》《贵妃醉酒》《十三妹》《绿珠坠楼》等剧目的电视片和反映毕谷云舞台艺术的《话说毕谷云》《壮心不已》等电视片,以及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等专题片。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录制。毕谷云其人其艺被写进由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京剧史》一书及《京剧大辞典》。
阳光明媚的4月,记者走进了上海市卢湾区长乐路上的一个里弄。这是一处至今依然保存着老上海印记的楼群。一户人家的阳台上种植的翠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给这处古老的居民楼的春天带来灵动的气韵,这就是我要拜访的毕谷云老师的家。因为毕谷云老师在本溪的好友杨连恩告诉我说,毕老师无论住在何处,总有3样植物会一直伴随他,这3样植物就是翠竹、兰草和牵牛花。“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毕老爱竹是因竹“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竹水相生,自是善意汇集,气韵灵动,涤人情怀,豁人心胸;毕老爱兰只因“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毕老爱牵牛花是受他师父梅兰芳的影响,梅兰芳最为青睐和喜爱的花种是寻常的牵牛花。梅老师曾告诉毕谷云,娇艳妩媚、幽香暗送的牵牛花是勤劳的使者。尤其是夏天晨光熹微时,正是它纵焕神韵的良辰,每天是它最早吹响破晓的小喇叭。因此,毕老师学习梅先生种植和欣赏牵牛花,正是为了能和梅先生一样养成早起练功的习惯。
2010年,记者曾与毕谷云见过一面,那时的采访很短暂。但毕老温和的性格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此次采访,当81岁的毕谷云满含笑容地从木质楼梯走下伸过手来时,我的心中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油然而生。此次见面,先生还是那样的精神矍铄,风采依然。矫健的身体,清亮的嗓音,奕奕的神采,谦和的举止,恰如其分地统一在他身上。他平易近人,思维敏捷,谈笑风生,所谈条理分明,聆听他那亲切的话语与艺术感悟,似在品味委婉优雅、清润动人的唱腔。
艺承梅(兰芳)、荀(慧生)、徐(碧云)
三大名旦流派的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毕谷云是徐派京剧的代表性传人之一,所上演的经典传统剧目通过唱、念、做、打及跷功、椅子功等,展示出徐派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及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诣。
1930年,一个并不平静的年代。上海,一座并不平静的城市。毕谷云便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座城市。不过,在他的童年印象里,并没有太多关于战争和动荡的记忆,有的是童年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美好。
毕谷云12岁随京剧名家赵云卿练功,据毕老讲,他14岁开始练跷功。旦角的跷功来源于过去妇女缠足裹小脚的真实生活,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寸金莲”。戏曲舞台不管是男旦还是坤旦演员,跷功是基本功。尤其是花旦、武旦演员的跷功更要扎实。跷是木制的,一般使用枣木或榆木,因为这类木材坚实耐用,不容易折断劈裂。跷的形状,主体部分是仿照缠足女人的小脚形状制作的,外面再套上鞋和袜子,大约在3寸左右。整个“跷”形似一只长柄的大汤匙。踩跷的演员全身的重量全靠前脚掌支撑着。踩跷时要用两条长达五六尺长的白布带子,把演员两脚牢牢地绑在跷上。跷分硬软,软者易也,毕先生完全是硬跷功。幼年时期的毕谷云练跷的时候,先是绑上跷靠墙站立,忍受着疼痛,逐渐地练习扶着墙壁行走,再慢慢独自站立、行走、再跑圆场。为了跑得快、跑得轻、跑得稳、跑得灵活、跑得美,练功时还要在脚面上绑铁砂袋,而且砂量逐渐增加,直到每袋重6两甚至更多一些为止。这样练习过一段时间后,再把砂袋除去,就会觉得轻松自如、健步如飞了。在练跷功的同时,还要打靶子、练毯子功、翻筋斗等等。毕先生在练跷功上吃苦最多,因此他的基本功相当扎实。18岁毕谷云便崭露头角,组织毕谷云京剧团在各地演出。
1949年,他在上海演出花旦戏《得意缘》之狄云鸾时,正巧京剧徐派创始人徐碧云先生前去看戏。徐先生很赏识他的表演,就在那年秋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于上海新新大酒楼举办了隆重的毕谷云拜师会,上海、北京的名伶纷纷赶来参加。从此,徐碧云有了第二个入室弟子(徐碧云第一个弟子是“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毕谷云从此拜在徐碧云门下,得其真传。徐碧云先生可称得上是文武兼备挑大梁的名旦,不仅工青衣、花旦,并兼演武旦戏。1927年,由北京的《顺天时报》公开选举,徐碧云先生以新编《绿珠坠楼》一剧夺取桂冠,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为“五大名伶”。由于徐碧云先生得罪了军阀,20多岁时便被迫离开了北京的戏曲舞台,也因此徐派艺术没有像其他4个旦角流派那样广为人知,以至于绝迹舞台多年。而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徐碧云两家更是有很深的渊源,徐碧云先生的大哥——徐兰沅先生,是梅兰芳先生的琴师,也是梅兰芳先生的姨父。徐碧云是梅先生的妹夫。徐派与梅派在艺术上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独具风格。
毕谷云拜徐碧云为师之后,刻苦学戏,继承徐师表演艺术风格,能戏甚多,20多岁便挑班演出。上世纪50年代初,毕谷云组建北京民生京剧团,后改为北京红星京剧团,领衔主演。那时“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和“四大须生”马、谭、杨、奚所组建的剧团在京、津、沪等各地演出。在这些名角云集京城的同时,毕谷云率团以徐派名剧活跃在舞台上,受到了观众的分外喜爱。至今,在本溪市群众艺术馆和本溪市档案馆还保存着毕谷云领衔主演剧目的大幅宣传海报,足以见证当时毕谷云演出的火暴程度。
徐派名剧《绿珠坠楼》、前后部《玉堂春》《活捉王魁》《大乔小乔》《虞小翠》等上座率极高。尤其是《绿珠坠楼》,场场爆满。这是徐派的代表剧目,演唱行腔充分体现了徐派特点,刚柔并蓄,行腔委婉,优美新颖,吐字清晰,听来真有行云流水、珠落玉盘之感;节奏快慢有致,富于韵味。从行当上虽以青衣演唱为主,为了表现绿珠遭遇不幸时复杂的内心感情,徐碧云打破了青衣行当的局限,巧妙地运用花旦的表演、身段、眼神、举止动作。在剧中载歌载舞的场面中,他又以轻盈优美、灵活曼妙、飘然欲仙的舞翎子、舞水袖来烘托人物的内在情感,颇见深功,独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是最后一场戏,绿珠坠楼时,舞台上设有3张高桌的楼台布景,绿珠要从3张高桌的楼台翻筋斗而下,表现坠楼而亡的惨景。徐碧云隐退舞台后,倾心传艺,虽然培养了很多学生,但几乎没人能演《绿珠坠楼》这出戏。只有毛世来和毕谷云继承此剧,后因毛世来年纪较长,不再演出此剧,所以只剩毕谷云一人继承,将这出具有独特表演技巧的徐派名剧呈现给观众。
在舞台上有所成就后,毕谷云依旧感到不满足。他深知,与前辈艺术家相比,自己的艺术表现相差太远,他拜荀慧生为师,成为荀派学生;他拜梅兰芳为师,成为梅门最后一名弟子。毕谷云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吸取名家流派精髓为己所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表演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韵味醇厚的唱、简练准确的做、感情细腻的演和惊险高超的翻跌技艺。
据当年的老戏迷们回忆,观众对毕谷云的喜爱十分狂热,在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各地,每次毕谷云演出,观众们都趴在台口鼓掌,非要毕谷云卸妆之后再唱几段方恋恋不舍地散场。盛誉之下,毕谷云并没有止步不前,他学而不厌,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当时,毕谷云不仅对徐派十分钟情,对荀派的戏也非常喜爱。
荀派创始人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他的戏是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画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
毕谷云非常喜欢荀派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特点,更喜欢荀派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
为了多掌握一些京剧表演的方法与技巧,毕谷云曾经跟何佩华、新丽琴学习,他们两位都是荀慧生先生的老搭档,熟悉荀先生的戏。毕谷云曾想拜何佩华为师,但忠厚老实的何佩华连连摆手,说:“我可不能做你的老师,你要拜就拜荀慧生,我可以帮你引荐,之后,你要学戏我还可以教你。”毕谷云听了非常感动也十分欢喜。
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毕谷云得知荀慧生要到上海演出,对荀先生一直仰慕的他激动万分。就在演出的前一天,何佩华把毕谷云引荐给荀慧生,表达了毕谷云想拜师学艺的迫切心情。荀慧生先生见毕谷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演员,欣然同意收他为徒。那也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依旧是在上海新新大酒楼,毕谷云举办了拜师会。直到今日,拜师会让毕谷云还记忆犹新。他总是激动不已地对朋友们说:“我真是荣幸,同样的季节、同一个酒楼、同样是举办隆重的拜师会,这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我与老师格外有艺术缘分。”毕谷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全心全意学习荀派戏。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荀派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尤其是《红娘》中“反四平调”,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毕谷云向荀老师学习了《霍小玉》《红娘》《勘玉钏》等荀派佳剧,在表演中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喜欢。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毕谷云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实践与探索,他大胆地请求编剧按王实甫《西厢记》原作写出一部《续红娘》。《续红娘》延续了《红娘》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整部剧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
第一次在北京演出这出戏时,他战战兢兢地请老师荀慧生和师娘看这出戏,没想到,这出戏得到老师的充分认可,成为日后经常演出的剧目。
对毕谷云亲传身授的名师除了徐碧云、荀慧生之外,还有一位让毕谷云至今念念不忘的老师,那就是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毕谷云从小就喜欢梅先生的戏,能够得到梅兰芳的亲传一直是毕谷云心中一个美好的盼望。有一次,毕谷云在上海演出《四郎探母》和《打渔杀家》,恰好梅兰芳在台下观看。梅兰芳对毕谷云的演出很感兴趣,演出结束后,他对毕谷云的干爹说,这孩子嗓子这么好,干吗不演青衣呢?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毕谷云,激励他在此后的舞台表演中一心一意演青衣,以求能在表演中得到梅兰芳先生的指点。
1961年5月一个阳光分外灿烂的一天,中国众多的京剧大师、名家云集在北京的四川饭店,参加“毕谷云拜梅兰芳为师仪式”。京剧大师梅兰芳携夫人福芝芳满面春风地坐在前台师椅上,全国头牌“四大须生”马连良及夫人、阿甲及夫人、姜妙香及夫人、李慧芳及先生、华慧麟、姚玉芙、周承志等著名京剧艺术家前来祝贺梅大师晚年又收爱徒毕谷云。自此,毕谷云拜在梅兰芳大师的门下,成为梅兰芳最后一名弟子。
梅兰芳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在梅兰芳的身上,毕谷云不仅学到了梅派表演,更主要是学到了戏德。每当毕谷云回忆起梅兰芳,总是对梅大师的艺术表演和为人赞叹不已。他说,梅大师作为艺术大师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毕谷云敬佩梅先生的气节,在做人做事上处处以梅兰芳为榜样。此外,在向梅兰芳求教过程中毕谷云深感梅兰芳为人的豁达和谦逊,梅先生作为老师从不批评学生,总是给学生鼓励,但是,有不合适的地方他会指出来。那时候,无论是梅先生排演,还是正式演出,毕谷云都会早早赶到剧场观看,揣摩学习。通过梅先生的亲身传艺以及观摩学习,《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断桥》《奇双会》等梅派经典剧目毕谷云很快熟稔于心。与此同时,他还登门求教于前辈旦角名宿筱翠花(于连泉)和芙蓉草(赵桐珊)等诸位名家。但毕谷云并非跟在名家之后亦步亦趋,一味追求外在模仿,而是吸取名家流派精髓为己所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表演生涯中,他的表演技艺突飞猛进、炉火纯青。
毕谷云对艺术一直存有敬畏之心,每次演出,从化妆到表演,对每一个环节他都力求完美。是《绿珠坠楼》接续了他与徐派的缘分,因为毕谷云是如今徐派艺术的唯一继承者。为了把《绿珠坠楼》这一京剧艺术的瑰宝拍成电视片留存,他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如今一提到毕谷云,很多人就会想到《绿珠坠楼》。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毕谷云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他从不卖弄自己的武功技巧,尽量向老师学习,将每个流派的特点区分准确,不容混淆。他博采众长,以京剧特有的唱、念、做、打表演艺术,细腻入微地塑造人物形象。毕谷云的《绿珠坠楼》,唱腔以《飘绣袂试轻裙婆娑顾影》为核心唱段,突出了徐派艺术的特色,而且兼得梅、尚两派刚柔相济之妙,载歌载舞,词腔并美,系全剧之精髓。《明珠赋》是该剧石府饮宴一场,潘岳深为绿珠沦为歌伎的遭遇而惋惜,自愧援手乏术,遂即兴赋诗作《明珠赋》以赠之。绿珠感遇知己,即席谱曲抚琴吟唱。此时此刻,座上众宾豪饮,廊下歌女忧伤,情词悱恻,音调悲怆。每演至此,剧场千人,屏息静听,大有余音绕梁之感。
1958年,北京市剧团支边时,毕谷云带领北京红星剧团应邀到辽宁省阜新、本溪两地组建京剧团,担任主演兼团长。当时,本溪京剧在全省很有名气,但是缺旦角。毕谷云来了之后填补了这个空白。原来的本溪市京剧团由大集体剧团改成了国营剧团。此后近30年间,毕谷云带领本溪市京剧团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把本溪市京剧团的风采一一展现给全国观众,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演出中,毕谷云对自己要求十分严谨。其他演员提前1个小时化妆,而他提前2个小时化妆。他规定自己化妆之后,无论要等几个小时才演出他都不再吃东西,这一点足可以证明他对艺术的敬重。此外,毕谷云的戏服总是演出一次熨烫一回,他不允许自己的戏服有褶皱,因此穿上戏服之后他从不随便坐下,而是找个没人的地方酝酿戏中情感。他认为这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观众买票观看演出,都怀着很高的期望。因此,每一个细节都要力求完美。每一次在谢幕之后,他总是怀着诚意努力再为观众多加献唱,以飨观众。
毕谷云对徐派代表作不仅做到了继承,而且进行了发挥和发展,对提高徐派表演艺术有着较大的促进。1982年5月,由本溪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晓清亲自带队,毕谷云率本溪市京剧团赴京演出。年及五旬的毕先生,以其极为扎实的基本功,不仅仍然演出《绿珠坠楼》这样高难度的戏,而且还根据剧情有所变革,加强了难度。早年徐先生演这出戏,到尾声绿珠坠楼时,是从摞起来3张堂桌高的楼台景片上,以“抢背”摔下,而后变“僵尸”,平躺在舞台上。用“抢背”与坠楼的生活真实有些差距,毕先生改为以“吊毛”翻下,而后变“僵尸”。在如此高处,往下翻“吊毛”,以“僵尸”平躺舞台上,没有深厚的功力难以做到,而且毕先生从舞台上站起来谢幕时,头上饰物丝毫不乱,台下观众叹为观止,掌声不绝。著名艺术教育家、理论家、书法家、奚派传人欧阳中石激动地挥笔题词:“艺术无止境。”对毕谷云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本溪市京剧团再次进京、津进行巡演,毕谷云在塘沽演出《绿珠坠楼》时出了意外,造成脊椎骨骨折。由于第二天安排在天津演出的票已经卖出,为了不让观众失望,毕谷云强忍着剧痛,坚持演出了12场,为此次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场场演出,观众对毕先生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看着毕谷云微笑着向观众谢幕,团里的演员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第二年,丹东电视台的编导潘璟璐找到毕谷云,提出想把《绿珠坠楼》这一名剧拍成电视艺术片。因为除了毕谷云之外,已经没人能把“坠楼”的表演用
“吊毛”翻下,但此前毕先生在演出中不慎受伤,如再表演“吊毛”有相当大的危险。毕谷云考虑了一个晚上,最后决定接拍这一电视片,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把这一名剧永远保存下来,作为京剧种这一艺术表演的参考资料,让年轻的演员们感同身受了解“吊毛”的表演。他对编导说,戏中所有的演唱部分先拍完,然后把坠楼戏这段留到最后拍。毕先生由衷地说,他已经下定决心,绿珠跳楼身亡是此出戏最后一场,这次他也把这场戏当做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场,一旦自己因为此次表演而发生事故离开人世他没有遗憾。
毕谷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拍片那天的情景,拍片的地点选在当时本溪最大的舞台剧场艺术宫。全剧组人员从下午一直拍到次日凌晨3点。为了体现电视片的艺术效果,拍片过程中,绿珠坠楼时要踩的桌子比平常演出的还要高。编导十分担心毕谷云能否安全落地,其他演员们也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然而,在“坠楼”时,他依旧与以往一样飞身一跃,毫不犹豫。当编导喊“停”之后,全场的演员们急忙跑到毕谷云身边,看到毕先生毫发未损,艺术宫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演员和在台下观看演出的毕谷云的学生们潸然泪下。
此刻,艺术宫的外面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那是毕谷云的学生们为毕老师的成功表演而庆贺,也是为中国一代名伶献身艺术的崇高情怀而感动。
宝刀不老的毕谷云至今活跃在中国京剧艺术百花园中,不仅在舞台上,而且步入了荧屏。他先后录制了大量京剧电视片和舞台艺术专题片,还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演出,以及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毕谷云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而且从80年代开始步入了荧屏,录制了《红娘》《贵妃醉酒》《十三妹》《绿珠坠楼》等剧目的电视片和反映毕谷云舞台艺术的《话说毕谷云》《壮心不已》等电视片,以及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等专题片,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录制。他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合拍的电视片《平贵别窑》,发行国内外,受到各方面的好评。电视艺术片《绿珠坠楼》由中央及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放。同时,中国唱片公司还出版了《绿珠坠楼》一剧的立体声盒式录音带,在国内外发行。台湾《申报》开辟专栏“徐派艺术传人毕谷云的舞台生涯”,多次介绍毕谷云的舞台生活。
1982年,毕谷云率本溪市京剧团赴京演出的同时,他与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合作了《平贵别窑》。《平贵别窑》是京剧《红鬃烈马》中的一折,内容为薛平贵出征西凉之前,匆匆回寒窑,与新婚妻子王宝钏话别。属于武生、旦角“对儿戏”,唱段不多,做工繁重。李、毕二位都是名家,在场上配合默契,演唱处处动人,赢得台下热烈掌声。李先生的“马上霸”,连得7个“满堂好”;进窑、出窑时大塌腰,靠旗扫台毯,又是两番暴风雨;向王宝钏说:“你在窑前窑后,窑左窑右,与人家浆浆洗洗,缝缝连连。耐等为丈夫回来,我是一家一家登门叩谢。”时,字字铿锵,真切入耳;表演中,以手指点前后左右,双手抱拳做作揖状,随之频频点头弯腰做叩拜状,舞蹈性极强,姿态甚为优美,实在引人入胜。此前没有人这么演,可称一绝。毕谷云两次进窑,扬水袖,大蹲身,转体。水袖飞舞,转身灵巧,恰如蝴蝶翩跹,也都引动一片掌声。他的圆场也极见功力,真如水上漂萍。屁股坐子,起得高,落得轻,姿势也极优美。王宝钏经过毕谷云的演绎,被赋予了另一种生命,让台下的观众深深地为戏所吸引,欲罢不能。
那天,出了一点事故,但前后台没人发现。那是在王宝钏追薛平贵跑圆场时,毕先生的两只彩鞋鞋带都开了线。不仗着鞋带系牢,任何舞台动作都会受影响,更不用说跑圆场了。可毕先生仗着过硬功力,竟把几圈圆场跑下来,照样跳起来“走”“屁股坐子”。戏演过,到了后台,大家得知此事,没有不向他竖起大拇指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老毕,也就是你,换谁都得搁在台上!这一手,我得服你!”以后在纪念李万春诞辰90周年的演出中,毕谷云再次进京与李万春弟子韩增祥合演了《平贵别窑》,留下这出戏的录像资料。
2001年,正值毕谷云先生舞台生涯60年之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中共本溪市委、本溪市政府联合为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北京举办“毕谷云先生舞台艺术60年纪念”演出。12月29日晚,毕谷云在人民剧场演了两出剧,一出为荀、筱二位早年演出、已绝迹舞台多年的花旦踩跷戏《遗翠花》,其“筱翠花”之名即因其小时演此戏而得的。另一出是荀、尚二位联袂合演成名的《樊江关》,又名《姑嫂英雄》。这次特邀尚先生嫡传弟子、尚派名家孙明珠与毕谷云二位联袂演出。毕、孙二位是荀、尚二位的得力继承人,声情并茂的演出中,很见当年荀、尚二位的风貌,收到轰动的效果,成为一段佳话,留下宝贵的艺术资料。
2004年,上海东方台《绝版赏析》栏目也拍摄了毕谷云的演唱片段,受到海内外观众极高的评价。北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毕谷云是必邀之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了中国文化节,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演出纷纷登台。77岁的毕谷云携他的名段《后部玉堂春》和《贵妃醉酒》赶赴北美演出两场,其中,跷功绝活技惊四座,真可谓“鹤舞长天惊鸿照影,声情并茂风范独具”,一时间成为当地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尤其是他演唱的京剧,行腔圆润,音质醇厚,给人以恬静、幽雅、舒适、自然的美感。更令人叹服的是,77岁高龄的他,还能表演《贵妃醉酒》中的优美动作。加拿大的观众纷纷涌上台前用惊异的目光欣赏中国京剧艺术中的这朵奇葩。
2008年年末,毕谷云与江苏京剧院应邀赴台湾演出《后红娘》、《翠屏山》《九登殿》3场传统老戏,在台湾引起轰动,台湾戏迷被这位老人如此精湛的功力与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征服。
2008年,78岁的毕谷云受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之邀,拍摄《名段欣赏》,一次录制个唱15段。荧屏上由他装扮的苏三、绿珠、虞小翠、杨玉环、西施等古代美女形象,通过精湛的唱、念、做、舞表现出来。他的唱腔甜美清脆、刚柔并蓄、委婉动听,行腔花哨嘹亮,颇见功力。其中梅派的雍容华贵、荀派的俏丽灵动、徐派的矫健传神,他演来无不惟妙惟肖,给戏迷一种极其美妙的享受。当时需要拍梅派名剧《西施》《太真外传》《贵妃醉酒》(此三剧由梅兰芳先生亲授),同时还展现徐派的名剧《女起解》《后部玉堂春》《绿珠坠楼》《虞小翠》等共计7出名剧15个精彩片段。毕谷云艺术精湛,为人又极其诚恳谦和。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真诚的“谢谢,给您添麻烦了”,什么事老先生都要抢着做,生怕把别人累着,丝毫不顾及自己。在录音时,这些剧目片段仅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尽显其深厚功力,尤其是念白不仅味道十足,且有人物性格,令人沉醉其中。尽管如此,录像之前电视编导还是有些许担心,毕竟是一位如此高龄的老先生,这把年纪再来饰演这7出戏中的妙龄女子是否在形象上会有些难度?然而,看了老先生的戏,他们便打消了顾虑,对于3个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对于每一个舞台形象的准确塑造,对于每一个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真是大家风范,那种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分寸拿捏得实在妥帖,不由得让人再次感叹戏曲的神奇魅力。尤其是在《后部玉堂春》中,老先生展示了如何绑跷功,虽然如今的戏曲舞台还能见到跷功,但是如此高龄的艺术家的跷功,应该算是极为罕见了。在《后部玉堂春》饰苏三,他一改《起解》穿罪衣罪裙的扮相,穿绣花裙袄,把原来的大脚走路,改为“三寸金莲”。当苏三送走王金龙后,再唱“见三郎跨征程满心欢喜,此一去必定能平步青云”,毕谷云为了表达出苏三内心的喜悦,他走“花梆子”,在音乐节奏里展示他精彩的跷功,边抖肩膀边走退步、横搓步、碎步,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更使广大观众深深体会了京剧表演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使人大为惊叹,赞不绝口。
剪不断与本溪情缘的本溪市京剧团团长
在本溪这座老工业城市,毕谷云度过了30个年头。这是毕谷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留在了他用全部身心为之奋斗的地方。望溪公园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这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生活的身影,黄色的二层小楼里留下了毕谷云和他的朋友们欢聚时的笑声……
毕谷云退休之后在上海定居,每次在路上遇见东北人他都要主动打招呼,告诉人家他也是东北人,来自本溪。在记者与毕先生说话时,毕先生会突然提出,记者说出的话里哪个字眼说的不是本溪口音。然后他会用本溪口音纠正过来,这个小小的细节让记者深深体会到毕先生对本溪特有的深情。
他说,他经常梦醒之后怅然忆起,梦里的情境原来是在本溪。春天的时候他想本溪:本溪的雪化了吧,树叶冒芽了吧;天气热一点了,他又想本溪:地根菜长出来了吧;秋天的时候他又想本溪:该渍酸菜了吧,家家都在买白菜吧;下雪的时候他还想本溪:本溪的雪大不大呢,望溪公园的雪景很美吧。
毕谷云出生在上海一个手艺人家中,但他不断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知识,从多方面提高艺术素养,形成他温和谦恭的性格,不急、不躁、不怨、不怒,永远的彬彬有礼,谦和、从容、幽默、从善如流。
1958年,28岁的毕谷云早已是北京红星京剧团团长,他的身体里涌动着青春的热血。为了积极响应北京市剧团支边的号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带领剧团里几十个演员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和最初的梦想,带着一点点懵懂、一点点兴奋走进了老工业城市,一住便是30年。他先来到辽宁阜新。1963年,他来到本溪,重组本溪市京剧团,担任团长和领衔主演,出演花旦、青衣、刀马旦。毕谷云准备把自己一身的技艺发扬光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一种专属于乐观人的姿态与精神,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毕谷云保持并贯通始终。他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艺术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
毕谷云性格虽然温和却很有主见,来本溪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为党的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身为国家教授级演员,工资待遇高于普通演员很多倍,额外还有津贴。他主动提出拿掉自己的津贴,为团里办实事。新组建的本溪市京剧团在毕谷云的领导下走南闯北,深入厂矿、农村,演出了一出又一出精彩大戏,给各地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本溪市京剧团一时间声名鹊起。
1964年,全国文艺界兴起了一股创作、排演现代戏的热潮。现代京剧在当时是人民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本溪市京剧团不甘落后,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排演《沙家浜》。毕谷云主动提出出演剧中的阿庆嫂。由于京剧艺术也包括其他戏曲艺术是“角”的艺术,而现代京剧的“角”屈指可数,所以在艺术性上大不如前。为了在舞台上推出这个全新的革命妇女形象,毕谷云与其他创作人员反复研究,体验生活,研究了解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重新刻画阿庆嫂,毕谷云克服了重重困难。那时的他已近中年,作为一个男性要演一个现代女性,在化妆上就是个很大的难题。他在家里一次一次试妆,并在唱腔上有了很大创新,在情节上进行突破,使之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在观赏性上和思想性上满足观众的需求。《沙家浜》在本溪上演后,让本溪观众大吃一惊,好评如潮。
1966年,震惊文艺界的“孔庙事件”发生了。这是毕谷云最不愿意回忆的一段历史,然而它毕竟是他们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时,毕谷云在北京的很多老师和朋友都被揪了出来,边挨批斗边遭毒打,毕谷云得知后百感交集。不久,本溪的“特殊命令”也把毕谷云送进了“五七干校”。在干校期间,毕谷云跟着大家修水库,挑石头,每天早出晚归。毕谷云历来办事认真,待人诚恳热情,人缘极好,本溪的观众也非常喜爱他,所以他也少挨不少批斗和游街。那时他感受到,生命像因果相随,你播种了什么就收获了什么,你给予了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在京剧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戏服就是戏中人物身份的标志。每当大幕徐徐拉开,西皮二黄响起,演员踱步上台,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浑身上下光彩夺目的行头。而在当时,全国都在“破四旧”(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演剧用的戏服被当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垃圾。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毕谷云意识到自己一定会被卷入这场运动中,也将下放到农村去劳动改造。他的戏服、头饰、首饰,京剧行头作为“四旧”一一被毁掉。唯有一件戏服是他十分珍爱的,他实在不忍心交出。并不是因为这件衣服多么昂贵,而是这件衣服很有纪念意义,因为那是他跟老师梅兰芳一起做的戏服,一模一样。毁掉,他感到心痛,更觉得可惜。
可是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谁敢为他收下这件衣服呢?思来想去,他想到一个人——团里的服装师张锦庭。张锦庭是从北京跟随毕谷云来到本溪安家的老演员,比毕谷云大6岁,他朴实忠厚、待人热情,团里的人都很喜欢他。毕谷云把戏服整洁地叠好,送到张锦庭的面前,含着眼泪说,自己很快就会去劳动改造了,作为农民留着这件戏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衣服质地很好,希望张锦庭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但愿别受自己的牵连。
对于这件戏服的来历,张锦庭早已了然于胸,他更懂得此戏服对于毕谷云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他紧紧地握着毕谷云的手,默默地收下了这件戏服。
不久,毕谷云下放到名叫侯屯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进行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被安排在村里最贫困的一对老夫妻家。每天早上,他都起得很早,打扫这户人家的院子、砍柴火、挑水,太阳出来他就拿着锄头下地干活。这对夫妻知道他没干过农活,总是劝他休息,偷偷给他煮鸡蛋,这些都让他感到很温暖。他的母亲、妻子和3个儿子全部都在上海,那时他唯一想的,就是自己多劳动、多挣钱,只要能养活一家老小,再苦再累他也要承担。
秋天的傍晚,他背着打下的稻谷奔向大队部,却不小心掉进枯井,造成大腿骨折。即便在那时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对自己说,怎么样都是在生活,演戏是生活,做农民也是生活。劳动可以增强自己的体魄,只要是生活,我就要尽力去完成它。正是毕谷云把人生的感受与生存状态区别开来,他才用宽容、接纳、豁达、愉悦的心态看待身处的环境,把这一段混乱的历史当做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当政治的因素随时间逐渐淡去后,它的艺术价值便会渐渐显现,而经历过这一切的毕谷云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与感悟。这些经历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更深地印在了毕谷云的心上,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羽翼拍击之下,必有风起,拂去浮尘,清新自来。粉碎“四人帮”后,毕谷云迎来了他的第二个艺术春天,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他怀着重振惨遭浩劫的国粹——京剧的强烈责任感,拼命地排练、演出。正当他苦于没有现成的戏服时,团里的服装师张锦庭把冒险深藏多年的戏服交到毕谷云的手中,毕谷云顿时泪如雨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毕谷云的表演艺术日臻完美,他说:“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优点,所以都值得我学习,我时刻在艺术上跟这些艺术家们比,力求达到他们的水平。”同时,本溪市京剧团在他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进京会演。舞台上又见《红娘》飞舞的裙裾,又见《虞小翠》的水袖……
毕谷云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一生的艺术成就除了党给我的,就是老师和朋友给我的。”因此他对党、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情朴素而深厚。
我国戏曲演员由于历史地位与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爱国、尊师、助同行的传统美德,即戏德。正是由于这种美德的长期沿袭,才维系了戏曲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戏曲艺人的互助与团结,也树立了戏曲艺术家在观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原中国文化部部长高占祥曾向毕谷云赠送“德艺双馨”的条幅。这不是一般的官样文辞,而是戏曲界人士众口一词的评价。毕谷云先生谦虚儒雅,超物乐天,有古贤者之风。他长期肩负组织者和领导者重任,能够浩然临事,正气接物,人品深为周围人敬重。高位却很低调,这是毕先生令人赞叹的处世品格。
无论是到北京演出、录像还是开会,毕谷云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无论对中央领导、师娘,还是老朋友或老朋友的家属,他都要一一拜访。如果有演出他一定会把戏票送到老领导、老朋友手中,彭真、万里、宋任穷、贺敬之、雷洁琼、王光美等中央领导都是他忠实的戏迷。
2008年,毕谷云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名段欣赏》,第二天就要封镜。于是他跟朋友杨连恩说想去看望马少波。马少波是著名作家、戏剧理论家、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中国梅兰芳研究会会长。他看了一辈子毕谷云的戏,对毕谷云的戏十分赞赏,认为毕谷云演戏规矩,做人规矩。毕谷云一直对他满怀感激。当时91岁的马少波病情很重,见毕谷云来看望他,对毕先生提到京剧要培养艺术人才、将京剧传承下去。毕谷云不住地点头说:“我会的,我会的。”
中国京剧界同行们都称毕谷云为良友,他重义轻财深得朋友们的敬重。他虽是京剧名伶,但从不排斥地方剧种,虽然是男旦,但结交很多地方剧种的名伶,他们台下是兄妹,台上是姐妹,如北京曲剧名伶魏喜奎,辽宁地区评剧名伶夏青、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赵桂芝,全国有名的本溪书画界冯大中、李德甲,曲艺界的田连元等等都是他的好朋友。凡是同行,凡是全国各地名角到本溪,毕谷云总是设宴招待。他总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他说,我不是艺术家,我对朋友的关心是从做人出发。我再苦再累也要尽地主之谊。戏曲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里小白菜的扮演者魏喜奎故去后,他每次到北会看望魏喜奎的爱人——中国戏曲评论家周桓,他说,魏喜奎(北京曲剧创始人)为我们这些朋友付出太多,我们要关心她的爱人。每逢过年过节,毕谷云都会打电话、发信函对周桓表示慰问。而在“中华戏曲网”周桓专栏里,周桓也提到毕先生一段佳话:毕谷云舞台生涯60年纪念演出时,本溪市委、市政府、市文联,为毕先生举办了这次活动,原本溪市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曾浩亲自挥笔贺词,祝贺他演出成功。市委宣传部部长刘景来、副部长李凤荣亲临北京演出现场,对毕先生表达了感人肺腑之言,使毕先生闻之落泪。大会由周桓、杨连恩、张岚方组织安排。在这次演出中,高占祥、梅绍武、屠珍师兄嫂、吴素秋、李砚秀、张岚方、王金璐、李慧芳、孙毓敏、李元春、李歆秋、张正芳、迟金声、刘雪涛夫妇、崇禧、南奇等各位名家都来参加,尤其是梅葆玖师弟自始自终在后台安排指挥,让毕谷云万分感动。毕谷云不仅食、宿、路费一切自理,没有要公家一分钱,而且还为演出招待补贴了费用。前年年末,毕先生应邀来京,参加纪念李万春先生诞生90周年、逝世15周年纪念演出,同样自理食、宿、路费,不收报酬……
服装师张锦庭故去后,毕谷云更是格外关怀他的家人。定居上海后,每次回本溪他一定会去看望张锦庭的家属,同时到张锦庭的坟前祭拜。如果不回本溪,逢年过节他也会特别慰问一下张锦庭的家人。据毕谷云在本溪的朋友杨连恩回忆,就在去年冬天,毕谷云再次回到本溪,80岁的他执意要到离市区50多公里的郊区去给张锦庭上坟,那天雪很大,他出门就摔倒了,但是他决心已定,杨连恩只好搀扶他一同前往。
他舞台上的搭档周承志也是上海人,比毕先生大几岁,是著名小生。周承志是俞振飞、姜妙香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剧团中周承志对毕谷云的帮助最大。平日里无论是排戏、导演、整理剧本都是由他来完成,而且周承志自身舞台艺术唱念做打俱佳。舞台上他们是对戏搭档,台下又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周承志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功底,毕谷云总是虚心向周承志请教和学习文化知识、戏文和历史。在东明的高干楼两处宅居里,这两个离家在外的单身汉互相照顾,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毕谷云总是把朋友们请到家里聊艺术、聊人生,即使聊到半夜他也从不厌烦。两人退休后都回到上海,周承志故去后,毕谷云每年都对他的家人表示慰问,还到周承志的坟上祭奠。
毕谷云对人办事非常细致、坦诚、体贴。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毕谷云的工资比团里的演员高,他时刻把这一点记在心上。因此,无论他在北京、辽宁、上海,只要他出门都会给朋友带点心、香肠、挂面。现在看来这些东西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确是弥足珍贵的奢侈品。即使是现在,每次他回到本溪,心里总想着给朋友的孙子、孙女们带点可心的东西。他说,我心里想着的人,我都要让他们满意。毕谷云从不过生日,这是一个在朋友圈中公开的秘密,原因就是他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梨园艺术之花绚丽多彩,毕谷云也桃李满天下。
毕谷云不仅在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还在做甘为人梯、功在千秋的伟业。现在,拜在毕谷云门下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他们是毕先生艺术生命的延伸。毕谷云因材施教,一句道白、一段舞蹈、一个动作,甚至一字一字教导。有的徒弟已经在梨园小有名气,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先生以其人格榜样,提升京剧艺术,澄澈艺坛天空,他的教学不是波起浪涌,而是静水流深。当初,毕谷云来辽宁也是为了繁荣和发展京剧事业,仅在本溪,他的女徒弟就有8位。在北京、阜新、上海、苏州、南京、台湾,乃至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都有他的得意女弟子。近年来,毕先生收了一个男旦弟子名叫牟元笛,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青年教师。这位青年男旦演员去年和今年演出了《绿珠坠楼》《虞小翠》《后部玉堂春》等戏引起很大反响。《绿珠坠楼》徐碧云只传给了毛世来和毕谷云,现在没有人继承。由于这出戏危险性很大,毕谷云虽然为这出戏的失传而担忧,但是对徒弟演出“吊毛”一节还是有顾虑,怕出闪失。毕谷云告诉记者,这个时代的戏剧还是需要男旦的。而如今有些年轻男旦,他们缺乏生存的基本土壤。当记者问到今后能否再出现京剧名角时,老先生表示:“学一门艺术是不能够强求的。有些人天生是为男旦而生的,比如我。”
毕谷云还凭借对京剧艺术的感悟,写有京剧曲谱剧本《天女散花》《红娘》《四郎探母》《绿珠坠楼》《翠屏山》等。还有为纪念徐碧云先生而写的《徐碧云的舞台艺术》;为纪念荀慧生先生而写的《荀慧生老师教戏》;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而写的《怀念梅师》等文章。围绕京剧的任何事他都始终充满信心,投注自己满腔的热情。
2010年,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的毕谷云被本溪市委、市政府聘为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如今,毕先生正以本溪人的形象到各大院校讲学,与国内外的朋友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但毕谷云把一切成就首先归功于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归功于徐碧云、荀慧生、梅兰芳和其他各位老艺术家对他的栽培,以及艺术界朋友们对他的帮助。他深感时间太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他决心继续不断发掘艺术大师们的“拿手好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京剧这一艺术瑰宝更加发扬光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戏曲演员鸣贺病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