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名著让你体悟到生命的忧思或生命的意义作文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惟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的意义
图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创作的油画作品《星空》。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
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生命的意义
我怀疑一个医师是否能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因此,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
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答这问题,正如我们去问一位下棋圣手说:"大师,请告诉我在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一步棋,甚至也没有不错的一步棋,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势,以及对手的人格型态而定。
人类的存在也是如此,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意义治疗学认为“能够负责”(Responsibleness)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存在的本质
这种强调“能够负责”的特色,就显示在意义治疗法的一句金玉良言中:“假设你已经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并假设你第一次作错了,而现在还可能作错一样。”依我看来,再没有其它辞汇,可以比这句金玉良言更能激发起一个人的负责精神了。它叫人先假想现在已成过往,再假想过往可能无可改动、弥补。这种训示,使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体悟到人由自身及生命中所创获的一切都具有决定的意义。
意义治疗法企图使病人深深体会到他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让他自由抉择为了什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负责。他了解是他自己要负责。这就是为什么意义治疗家在所有的心理治疗家中,是最少把价值判断塞给病人的,他决不允许病人把判断的责任交给医师。
因此,病人必须自行决定他究竟该对社会负责,抑或对良知负责。不过,也有不少人自认为该对上苍,对天主负责。他们不只以承担责任的角度,更以承行上天旨意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意义治疗并非一种教训,也非传道。它不是逻辑的推理,亦不是伦理的劝诫。打个比喻来说。意义治疗家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画家,毋宁说是一名眼科医师。画家企图把他所看见的浮世图通传给我们,而眼科医师则是要我们自己去看见真实的世界。意义治疗者的角色在于放宽及开阔病人的视野,以使他能意识到整个的意义与价值体系。意义治疗不需要硬加给病人任何判断,因为事实上,真理会自行呈现,无需他人干涉或居间介入。
人是一种能够负责的物种,他必须实现他潜在的生命意义。我这样说,是希望强调: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同样地,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愈是拚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个人为实践其生命意义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会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实现。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人不能把世界看成光为了表现自己,也不该将它视为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工具或途径。这两种态度,都会使所谓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变成"世界评价"(Weltentwertung),因而瞧不起世界。
到此,我们已经指出了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按照意义治疗学,我们能以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这意义:
(1)创造、工作。
(2)体认价值。
第一种,显然是功绩或成就之路。第二与第三种途径,则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二种途径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E.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07版:2009年度人物
林高明:在阅读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曾在偏僻小山村与几个同事组织了“萤火虫读书会”、“1加1读书俱乐部”等读书团队活动,一直致力于用阅读来提升教师的精神生活、用阅读为学生一生的生命奠基。
&&■获奖感言&&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留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十多年来,我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我如同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断地播撒着读书的“精神与种子”。从教育名著之旅到读书会;从个人研修到师生共读;从率性而读到生命的灵性;从读书到读“人”、读“心”……无数次想起一个个心灵被阅读照亮的瞬间,我就会心不由己地奔赴这种神圣、智慧、欣悦的感召。一路的行走,带着书的气息前进也带着梦的气息,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我们不断地寻求更多的同路人。书在,便有梦在;书在,便有精彩在:通过阅读的路,我们建立了另一种“空间诗学”,既找到生命的故乡,又探触着无限的想象。“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推荐理由&&2001年,福建省仙游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阮庄小学的教师林高明与几个对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同事开始了教育名著阅读之路。2004年夏天,在一次的朋友聚会聊天中,他们成立了“萤火虫读书会”,从这一年开始,正式确立了教育阅读、教育研究及教育写作的共同生活方向。这一团队的教师在“共享阅读、共享教育”中逐渐成长。读书团队由小到大融入并参与了“1加1读书俱乐部”等读书团队活动。&&在多年的阅读及思考中,林高明形成了“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用、以书为我”的读书思想与策略。强调用阅读来提升教师的精神生活,用阅读为学生一生的生命奠基。&&林高明觉得,阅读就是要唤醒人的感觉与思考,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自我,改变现实。他把“教书”与“读书”亲密无间地融会贯通起来。他认为,读书就是为了点燃思维,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就可能造成思想的堵塞、智慧的短路、生命灵性的萎缩。智力上的消化不良,比生理上的消化不良其后果更为严重。由课及书、由书及课的联想与连通,架设了一条有效反思的桥梁。当将教育阅读投诸课堂教学时,每一次的课堂评议,于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读书故事&&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如饮食喝水般离不开书。也许,是我那故去的爷爷在我童年时培养了我的读书习惯。爷爷目不识丁,他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煮饭并且将我叫醒。于是,我就拿出书咿咿呀呀、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在灶火的跳跃中,爷爷皱纹纵横的脸上充满了慈祥和安宁。他竖起已经有点背的耳朵努力地听着。在爷爷深情而满足的目光中,我一读就是七八年。这期间读的书从童谣儿歌长大为现代散文再老熟为古典诗词……如果说,我至今对语文还葆有这番痴迷与热爱,那么,毫无疑问,这很大一部分是我朴实的农民爷爷给我留下的。我一路磕磕碰碰,然后懵懵懂懂地上了师范学校。那个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淘金的富矿——像漂流的鲁滨孙终于上了个孤岛。常常是两个馒头一碗开水,木架床上打坐般的读书伴随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假日。那时候是饥不择食,什么书都读,3年下来居然囫囵吞枣吞了近百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仙游师范毕业后我来到乡村小学。或许自己小小的心早被书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课余时间我的世界里只有书。有过苦闷,有过徘徊,有过厌倦……但拥有书便是我最大的享受。&&我艰难地守在阮庄小学时,常常是尖厉的山风夹杂着阵阵尘埃纷纷扬扬洒落,一张破桌子闻风而动,摇摆不定,吱吱作响!尘埃簌簌落下,掩没了唐诗宋词元曲,掩没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然而,手指微微一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却能从纸页上争先恐后纷纷站立起来。这里,也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回心灵的宁静。人们常说读书养心,也是吸山川之灵秀,采日月之精华。在笔墨的濡染中,近墨者“白”,我日益感觉到心灵的清净纯明和精神的澄澈洁白。梁实秋曾在《雅舍菁华》中写道,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在内心的安谧中,我就这样边读边写,且思且行。每天如果不读些什么,不写些什么,我心里总感到空落落的。记录下课堂的得失成败,记挂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思索着教育的悖谬与改进——为职业生涯留下一些深深地印在心中的痕迹。有时往悲悯处想,教育写作是拾掇思想和生命在课堂上燃烧的余烬。不管怎样,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真正“睁眼看教育”,并且几乎每周都要从自己每天积累的教育教学生活体验中去梳理、求索、打磨,一笔一画地写成一篇篇教育文章,向一些刊物投稿。文章断断续续发表出来了,多少给我艰难的生活与暗淡的心情带来一些欢欣,似乎是一股蓬蓬勃勃的创造的欣悦扶持着我孱弱的身子前行。&&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一天晚上,坐在我家的龙眼树下,几位同事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聊了很久:长叹复长叹,沉重复沉重!有个朋友近乎忏悔地叹道,好久没好好地读一本书了!“是呀!”幽幽地,如回音一样几个人一起应和着,又陷入了沉寂。不知从旷野的哪个地方缓缓地飞来一只萤火虫,被我们称为诗人的郑华枫朗声说道,假如我是昆虫,我也要做一只萤火虫。突然一念闪过,一个美妙的构思在我心间绽放,我有点兴奋地说,我们干脆组织一个读书研究会——比如在同一时段同读一本书并定时进行研讨,怎么样?没想到如此天真的提议竟获得大家一致鼓掌通过。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读书研究会的规约: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推荐的必读书,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活动每个人要针对阅读内容联系教育生活实际脱稿阐述自己的收获至少10分钟,每个月交一篇读书随感以供交流……许元坤老师将讨论出来的“萤火虫读书会”规约记录下来,每个参加者都满心欢喜地在规约下面签了名。&&最先要研读什么书?大家各抒己见。我建议道,我们先读读教育教学名著。大家认为可以研读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教学论著《学记》。《学记》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并且能使我们从教育教学理论的源头上对教育教学加以探索。对于经典原著阅读无论怎么强调与倡导都不为过!大家突然觉得生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兴味!&&回想这些,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阅读与写作的心灵自我疗救力量——它是教育理想与信仰的根基,也是教育真情与智慧的酝酿,还是教育技术与艺术的锤炼。教育阅读与写作,赋予我们的教育以灵魂、自信力、创新力。唯有学而不厌、写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出生命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