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画像腰刀图片

请输入图片中的文字继续访问帖子主题:细说清朝皇帝的御用盔甲与兵器(组图)
共&49269&个阅读者&
军号:1835379 工分:9581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细说清朝皇帝的御用盔甲与兵器(组图)
文章提交者:砺兵2009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清,上衣长75.5cm,下摆宽75.5cm,两袖通长158cm,下裳长71cm,上宽48cm,下宽57.5cm。清宫旧藏。甲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钉,衣内用蓝绸里,敷一层薄丝绵。上衣分左、右护肩,左、右袖,前铛,侧铛;下裳分左、右铛。全身皆用黑绒镶边。穿时各部分由金钮扣袢联缀成一整体。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线绣一条正面升龙,龙身用红、绿线勾边,火焰云用金线勾边。云纹的颜色各异,以绿色、墨绿色为主,四合如意云纹则用粉、粉红、红、月白、蓝色等,灵芝云纹用粉、红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绣一条正面升龙,下摆绣有平水、寿山、海珠、杂宝、珊瑚等纹饰,配以绿、浅绿、蓝、深蓝、月白等颜色,云、水都以金线勾边。左、右护肩绣金龙各9条,并在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和一颗东珠。左、右护腋、前铛、侧铛各绣一条正面升龙及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中间钉金线以护肘。下裳共绣行龙16条,上下行龙间用金线采用钉金针法盘结,共5道。相对的龙首间绣火珠、骨饰云、四合如意云等纹饰。下摆绣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此大阅专供检阅队时穿用。盔甲盔甲, 清,上衣长70cm,胸宽40cm,袖长70cm,下裳长64cm。胄,通高27cm,直径21.5cm。此甲为蓝色缎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组成,穿时由钮扣及带子连缀成一整体。前胸、后背绣五彩云龙各一条,内敷铁叶186块。护腋、前遮缝、左遮缝均彩绣火珠,四周饰以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吉祥物。袖外连缀弧形窄铁叶若干片。下裳分左右,从上而下缀铁叶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计380片,每重铁叶间以镀金铜钉和彩绣八宝图案相隔。胄为铁质,顶盘,前后梁、护额等均饰铁鋄金云龙;护项、护耳、护颈面均为蓝缎,上绣火焰。鹿皮里,青缎缘,内俱敷铁叶,共计35块。共重约12.25kg。乾隆大阅甲胄乾隆大阅甲胄, 清乾隆,上衣长76cm,下摆宽74cm,袖长87.5cm;下裳长70cm,下摆宽57cm。胄通高31.5cm,直径21cm。清宫旧藏。甲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袖、裆等。此甲为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月白绸里。甲面有规则的金帽钉。衣正中悬钢质护心镜,镜四周饰鋄金云龙纹。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口月白缎绣金龙。裳分左右,腰以布相连,裳面以金叶片、金帽钉、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胄,牛皮胎髹黑漆,顶镂空金龙宝盖嵌珍珠,前后梁鋄金云龙纹并饰以珍珠,梁中饰石螣蛇。胄体有镀金梵文三重计44字,间金璎络纹。据《清内务府档案》载,胄镌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音菩萨”。胄上植缨,缨顶端金累丝升龙托大东珠,缨管饰金蟠龙纹,四周垂大红片金、黑貂缨24条。御用甲胄装饰华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主要用于大阅。这套乾隆大阅甲胄,虽已有二百多年,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清乾隆,长100cm,最宽处9cm。清宫旧藏。鞘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鋄金,镂雕吉祥图案。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鋄金。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象。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宫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把。此种刀剑,主要为乾隆收藏和赏玩。其工艺精良,装饰华美,是宝剑中之上品。皇帝御用弓皇帝御用弓, 清,长145cm,最宽处25cm。清宫旧藏。弓木质,胎面贴以牛角,再以筋胶加固,外贴金桃皮,饰以黄色菱形花纹。弓为双曲度弓形,弓梢处置牛角质垫弦(已脱落),弓中部镶暖木一块,以便于手握。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缠丝线。清代,骑射被看作是满族的长技,弓为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最重要的之一。此弓为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使用之物,牛角面上镌刻满、汉文:“乾隆二十二年带领准噶尔投降众人木兰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虎。”琉球刀琉球刀, 清乾隆,长99 cm。清宫旧藏。刀鞘髹黑漆,刀柄铁质,外缠黄色绦带,护手部黑漆处髹金黄色樱花及凤纹。刀柄处拴羊皮条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墨书:“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国恭进黑漆鞘腰刀一具。” 乾隆二十二年为1757年。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 通长94cm,青玉柄12.5cm,重18两。此刀护手为铁鋄金镂空如意圆盘,内有四条可活动的奔龙,青玉柄,木质蒙金桃皮鞘。腰刀属于,其设计独特,造型庄重,纹饰美观,制作精细,不仅继承了我国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最高技术水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土尔扈特腰刀土尔扈特腰刀, 明末,通长85cm。清宫旧藏。刀柄头银质,圆形。柄中部一面嵌红珊瑚一颗,另一面为一银质圆环。鞘由鲨鱼皮和牛皮相间制成,中有银线相隔,呈螺旋状。鞘上缀白色皮条一块,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字迹已不清楚,然“渥巴锡进”几字仍依稀可辨。明末,居住在西北的厄鲁特分为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及土尔扈特部。随着准噶尔部的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不断受其侵扰,为了避免被准噶尔部吞并,1628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举部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居住。从此,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异乡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民倍受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无时不在思念祖国。同时,祖国也没有忘记他们。五十一年(1712年),以图理琛为首的使团奉之命远赴慰问土尔扈特部,这更坚定了土尔扈特人民回归祖国的决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仅27岁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众三万多户、约十七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沙俄数万的围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在1771年夏季回到祖国。乾隆皇帝闻讯异常高兴,对土尔扈特部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就土尔扈特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使之安居乐业。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遂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遏必隆腰刀遏必隆腰刀, 清康熙,鞘长94cm,刀长60cm。清宫旧藏。刀鞘木质,外蒙绿鲨鱼皮,紫呢刀套。刀把上系一年制象牙牌,一面镌:“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另一面刻“”印一方,并“神锋握胜”四字。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后,刀入宫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1851年,革命爆发,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率军出征,行前,特赐遏必隆刀,以壮军威。然而遏必隆刀并未给战局带来转机,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延伸阅读:
陸軍世界第一,最長的射程,最大的投射當量,最有效的資訊交換系統,最強悍的精神武裝
海軍不對稱戰略,隱弱突強,長槍黯蛟,靜於深海,動勝鷹擊
空軍新鑄利刃重若太行,防禦遊刃有餘,進攻比肩世界,後勤獨立,技術徐圖超越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细说清朝皇帝的御用盔甲与兵器(组图)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9502
左箭头-小图标
靼子你好靼子再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05740 工分:53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3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26楼的发言:......
四分之三甲在欧洲不是制式装备?
这玩笑很大。
而且连德国的一堆雇佣兵都有钱去买了。
这种东西防御火枪射击只是误会,要知道阿兹特克人使用的玛雅棉铠甲是用两指厚的棉花填充的,再经盐水浸泡,而且具备多层结构,结果照样被西班牙火绳枪一打就死。
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穿棉甲的八旗兵被明军步枪打中却没事,原因是那些明军兵丁心理素质太差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经常把子弹先于火药填入枪膛!这样子弹只是被高压气体反冲力带出,没有杀伤力。如果他们正确操作步枪,八旗还是会很快变成筛子。
另外一点就是棉花或软甲并非无用,毕竟凯夫拉也不是大纲板,但问题是八旗的棉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性能,他只不过具有一个外壳罢了。
明清时期的棉甲里面是有铁片的,外观上的那些铆钉就是固定里面的铁片的,而不是你所说的阿兹台克的棉甲。
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
我想问你或者楼上的虎头,棉甲湿水以后,怎么保证里面的铁甲片不锈蚀?即使上漆,那个时代也很难保证不锈蚀吧?那这样的棉甲,岂不是一次性就完了?那个年代的漆器和你现在看得漆可不是一个概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85589 工分:687
左箭头-小图标
呵呵,喜欢那把剑,皇帝玩的就是好货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8220
左箭头-小图标
东北冬天零下30多度,往身上的衣服浇水然后出去感受一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8220
左箭头-小图标
有智商,没常识,怎么都是这种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8220
左箭头-小图标
到沈阳故宫去看看,都别在这胡说八道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棉甲的优势直接体现了战争的发展进程,棉甲的特点是宽松、受力面积大(不容易被刺破,并且机动力好)、防寒,当时的战争主要是轻冷兵器(除了大将很少有秦汉隋唐宋那种长枪大戟,毕竟骑兵为主了,机动性的重要人所共知),棉甲防飞射性的武器效果很好,到了肉搏或攻城的时候就会有真正的重甲军,这都是战术的需要,并不是哪些落后的论据。你可以自己想想,由谁会拿生命来开玩笑?历代的盔甲装备,所受的局限无外乎规模,成本与维修,没有人会为了传统或美观来设计应用的,毕竟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都比在座的网友要明白的多!~而且都是人命一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4391 工分:19258
左箭头-小图标
满族人审美的眼光就象他们对辫子的崇拜,实在太不咋的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83167 工分:18634
左箭头-小图标
像京剧里的道具,更具有象征意义,估计是打仗的时候皇帝穿戴整齐的在军队后方晃一晃,让兵勇们知道皇帝和他们在一起呢,来增加士气的道具吧。说起欧洲的重甲骑兵我一直很纳闷,那么厚的护甲怎么会输给穿皮甲为主的蒙古轻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动性问题,而且远战的时候,东方人喜欢射箭,而欧洲人则大多喜欢用长矛投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12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aksala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喇嘛喇叭
在第1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15楼的发言:......
蒙古骑兵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进行上百里的迂回穿插,换到中世纪被极端天主教教义统治的欧洲,上百里已经出国了!
再有就是数量,我们经常谈论的欧洲重甲骑兵都是骑士,是贵族,人数有限。要知道一个骑士除了要给自己准备一身全身板甲以外(说不定有时候需要两套),还要准备至少三匹战马和两匹用来驮重的驽马,还要雇佣至少两到三个侍从,这些都要钱啊!中世纪时,就经常有已经具备资格的侍从,因为凑不齐晋升骑士的资金而不得不推延晋升的时间!
支持!
琉球刀/日本战刀不错!
其他的也凑活!
但什么棉布甲太扯了!真的是样子货!
蒙古人征服西方,都是皮质甲具为主,这也和较为强大的大部分东方民族类似,如日本。
皮甲防护性好!又比金属甲轻便!
而且蒙古骑兵也是至少每人3匹马,大部分骑兵都是这样,要不然,长途奔袭,马累死/病死/跑掉了怎么办?!
看看这个------------------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个人感觉纯粹扯淡!一个大学士,吏部尚书之类的领军打仗,能不败么?皇帝故意借故害人家性命吧?打仗让什么教育部长,组织部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人领导着上,即使你给他个大军衔,也不行啊!
按你这么想法,大学士就是管教育的?大学士是指明朱棣后的内阁成员好吧!没文化您没文化吧?!我什么时候说‘大学士就是管教育的?’---了?你说得好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33192 头衔:中国近卫军突击队长 工分:33127
左箭头-小图标
现在在哪里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53楼的发言:在军博我没有找到我所说的棉甲,本来想再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但博物馆正在扩建,要到明年才完工。
也许是我记错了也说不定,毕竟是N(N大于等于8)年前瞥了一眼,说不定是看错了也说不定!你看的准是人家特意拆开里面或外面的一面棉花棉布,展示里面甲片情况的半片棉甲。展示物品的时候常常会为了展示内部细节而弄一个平剖或纵剖的不完整展品。不把一层棉布棉花揭掉,观众怎么会有透视眼看到棉甲夹层里的甲片是什么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左箭头-小图标
在军博我没有找到我所说的棉甲,本来想再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但博物馆正在扩建,要到明年才完工。也许是我记错了也说不定,毕竟是N(N大于等于8)年前瞥了一眼,说不定是看错了也说不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左箭头-小图标
先说声对不起,不过也不能怪我不是,稍不注意,难免看错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50楼的发言:我在回复的原文里说了,是据说有浇水的情况,而且也特别点明了,水不能浇得太多,否则整套甲胄的分量太沉!况且就算浇上水也不是无敌!
再说了,估计就算往棉甲上浇水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干,每次战斗都这么干,这应该是在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时,少数突击队员才会做的非常规做法!八路军的土坦克也不是每次都用嘛!
我和晒之讨论是,就算浇上水,只要保养得当,也不会因此让铁甲片出现锈蚀!以及棉甲内部铁甲片的分布问题!我是哂之,不是晒之。晒左边是日,哂左边是口。如果不知道念什么不会打,我可以给你注音——shen,三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左箭头-小图标
我在回复的原文里说了,是据说有浇水的情况,而且也特别点明了,水不能浇得太多,否则整套甲胄的分量太沉!况且就算浇上水也不是无敌!再说了,估计就算往棉甲上浇水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干,每次战斗都这么干,这应该是在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时,少数突击队员才会做的非常规做法!八路军的土坦克也不是每次都用嘛!我和晒之讨论是,就算浇上水,只要保养得当,也不会因此让铁甲片出现锈蚀!以及棉甲内部铁甲片的分布问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4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41楼的发言:......
那棉甲里面的甲片要不要几百上千块?这些甲片一片片用铜钉铆在棉布里,每次打仗浇水,打完仗以后拆开棉布棉花一片片卸下,再一片片重装,拆装废的功夫,比重新装一副新的有什么区别?这也叫“保养维护方便”?
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
棉甲里的甲片,就算掏出来擦一遍,塞回去之后,就相当于菜刀不用的状态。
我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你,根本没有浇水的,你别在不懂装懂了。
那一身棉甲浇了水,使很沉重的,而且根本没有浇水的必要。你看清楚了,都是虎头说浇水,我一直在质疑浇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4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6楼的发言:......
虎头32楼不是说湿水的?再说晒了也会锈。
一般的铁铠甲表面涂漆,再说外面没有棉花包着,水落上以后可以比较顺畅的滑下。棉甲外面的棉布和棉花沾水以后是蓄水的,里面的铁甲片就相当于被水包裹,锈蚀理应比一般铁凯要快,几率要大。
你傻呀,棉甲的甲片和外面的棉袍是用铜钉固定的,打完仗,卸掉铜钉,里面的铁甲片也就拿下来了,保养维护方便得很!!
我们往棉甲上浇的是水,不是硫酸,被淋湿了的铁甲片就算锈蚀也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保养得好,根本不用担心锈蚀的问题,你们家的菜刀每天用完了以后不得洗一下啊,可你们家的菜刀生锈了吗??
那棉甲里面的甲片要不要几百上千块?这些甲片一片片用铜钉铆在棉布里,每次打仗浇水,打完仗以后拆开棉布棉花一片片卸下,再一片片重装,拆装废的功夫,比重新装一副新的有什么区别?这也叫“保养维护方便”?
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
棉甲里的甲片,就算掏出来擦一遍,塞回去之后,就相当于菜刀不用的状态。我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你,根本没有浇水的,你别在不懂装懂了。那一身棉甲浇了水,使很沉重的,而且根本没有浇水的必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左箭头-小图标
回头我再去军博一躺找找吧,不知道这个展品撤没撤!!!那还是很久以前看过的!!!本文内容于 9/5/:30 PM 被wangzeguo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44楼的发言: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
一看这话就知道你从不下厨房,你们家的菜刀不会从来都不洗不擦吧!!你才不用菜刀吧?我和同学合租的时候,我用刀都要擦要洗的,可是我同学很邋遢的那种,用完就往那一扔,只要间隔时间不长,一样不会锈多少,只要一直常用。反之你就是把刀擦了,放那时间长不用,它一样会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4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41楼的发言:......
那棉甲里面的甲片要不要几百上千块?这些甲片一片片用铜钉铆在棉布里,每次打仗浇水,打完仗以后拆开棉布棉花一片片卸下,再一片片重装,拆装废的功夫,比重新装一副新的有什么区别?这也叫“保养维护方便”?
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
棉甲里的甲片,就算掏出来擦一遍,塞回去之后,就相当于菜刀不用的状态。
晕了,合着你根本就没见过棉甲的里面。
我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见一个敞开的棉甲,这么说吧,如果穿棉甲人里面不再穿别的衣物的话,那么铁甲片就是贴身贴肉的,而且铁甲片之间是用皮索串起来的,外面是棉袍,如果没有外面的棉袍的话,很有点札甲的味道,只要把铜钉卸掉,整个铁甲自然就卸下来了,反正这个工作也是在战斗结束以后进行,有的是时间!
再说了,就算不浇水,铠甲就不用维护保养了吗?一样得定期擦拭!
另外我也说了,棉甲在明军里面就不是高级将领穿的铠甲,虽然也是铁甲,但棉甲毕竟不是宋朝的步人甲,甲片的数量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多!!我是没有见过棉甲的实物,去北京的博物馆正赶上人家古代厅维修闭馆。不过要说棉甲是表面棉布棉花,里面铁甲贴身贴肉,不是笑话?古代一般的铠甲大都有皮革棉布等内衬,难道棉甲仅仅是一般扎甲反过来穿的——内衬在外,铁甲在里贴肉?这样穿,里面的衣服要是薄,不刮肉?真是笑死人了。你是把人家特意拆开里面或外面的那层棉花棉布,展示里面甲片的半片棉甲展示品当实物了吧?一些博物馆为了大家看清楚内部结构,还把坦克剖开给人看里面那,你是不是以为战场上真的坦克都是只有一半的?网上棉甲的照片倒是有很多,就像各种书籍中介绍的一样,甲片是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中间的,无论从外面看还是里面看,能看到的都是棉布而已!而不是像你说的外面棉布棉花,里面铁甲贴肉。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穿棉甲的人何不反过来穿,让棉布棉花贴身,甲片朝外,这样多舒服?一张棉甲的照片,内外都看不到甲片,甲片包在中间。各种书籍上对棉甲的介绍无不如此。上面图片中一个不包括袖子的棉甲上衣上的铜钉就将近300个,全身棉甲上的铜钉不要上千?普通铠甲是要保养,但是和棉甲比,到底是谁搞起来更复杂?和普通铠甲相比,这也叫“保养维护方便得很”?本文内容于 9/5/:16 PM 被哂之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左箭头-小图标
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一看这话就知道你从不下厨房,你们家的菜刀不会从来都不洗不擦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4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6楼的发言:......
虎头32楼不是说湿水的?再说晒了也会锈。
一般的铁铠甲表面涂漆,再说外面没有棉花包着,水落上以后可以比较顺畅的滑下。棉甲外面的棉布和棉花沾水以后是蓄水的,里面的铁甲片就相当于被水包裹,锈蚀理应比一般铁凯要快,几率要大。
你傻呀,棉甲的甲片和外面的棉袍是用铜钉固定的,打完仗,卸掉铜钉,里面的铁甲片也就拿下来了,保养维护方便得很!!
我们往棉甲上浇的是水,不是硫酸,被淋湿了的铁甲片就算锈蚀也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保养得好,根本不用担心锈蚀的问题,你们家的菜刀每天用完了以后不得洗一下啊,可你们家的菜刀生锈了吗??
那棉甲里面的甲片要不要几百上千块?这些甲片一片片用铜钉铆在棉布里,每次打仗浇水,打完仗以后拆开棉布棉花一片片卸下,再一片片重装,拆装废的功夫,比重新装一副新的有什么区别?这也叫“保养维护方便”?
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
棉甲里的甲片,就算掏出来擦一遍,塞回去之后,就相当于菜刀不用的状态。晕了,合着你根本就没见过棉甲的里面。我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见一个敞开的棉甲,这么说吧,如果穿棉甲人里面不再穿别的衣物的话,那么铁甲片就是贴身贴肉的,而且铁甲片之间是用皮索串起来的,外面是棉袍,如果没有外面的棉袍的话,很有点札甲的味道,只要把铜钉卸掉,整个铁甲自然就卸下来了,反正这个工作也是在战斗结束以后进行,有的是时间!再说了,就算不浇水,铠甲就不用维护保养了吗?一样得定期擦拭!另外我也说了,棉甲在明军里面就不是高级将领穿的铠甲,虽然也是铁甲,但棉甲毕竟不是宋朝的步人甲,甲片的数量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04474 工分:115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fullstars
在第7楼的发言:像京剧里的道具,更具有象征意义,估计是打仗的时候皇帝穿戴整齐的在军队后方晃一晃,让兵勇们知道皇帝和他们在一起呢,来增加士气的道具吧。说起欧洲的重甲骑兵我一直很纳闷,那么厚的护甲怎么会输给穿皮甲为主的蒙古轻骑的。小同志``我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人的重甲骑兵打不过蒙古人的轻骑兵就象我和你打架,你穿的象个狗熊一样的厚重衣服,我打你是不痛,但你总会累吧```我就不打你了,就带着你到处跑,跑到你累了我再打你!道理就是这样!清朝```我确实不感冒`````刀还算好刀吧`````但也只是观赏用的```实用行不大,要我选,我只选抗战时那种加长柄的大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6楼的发言:......
虎头32楼不是说湿水的?再说晒了也会锈。
一般的铁铠甲表面涂漆,再说外面没有棉花包着,水落上以后可以比较顺畅的滑下。棉甲外面的棉布和棉花沾水以后是蓄水的,里面的铁甲片就相当于被水包裹,锈蚀理应比一般铁凯要快,几率要大。
你傻呀,棉甲的甲片和外面的棉袍是用铜钉固定的,打完仗,卸掉铜钉,里面的铁甲片也就拿下来了,保养维护方便得很!!
我们往棉甲上浇的是水,不是硫酸,被淋湿了的铁甲片就算锈蚀也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保养得好,根本不用担心锈蚀的问题,你们家的菜刀每天用完了以后不得洗一下啊,可你们家的菜刀生锈了吗??那棉甲里面的甲片要不要几百上千块?这些甲片一片片用铜钉铆在棉布里,每次打仗浇水,打完仗以后拆开棉布棉花一片片卸下,再一片片重装,拆装废的功夫,比重新装一副新的有什么区别?这也叫“保养维护方便”?不要拿什么菜刀来打比方,听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吗?菜刀是天天做饭切菜用的,自然不容易锈。因为在用菜刀的同时,也是“摩擦”菜刀的一个过程。菜刀洗干净以后放那一段时间不用,也会锈了。棉甲里的甲片,就算掏出来擦一遍,塞回去之后,就相当于菜刀不用的状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34792 工分:2738
左箭头-小图标
这些东西还在中国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3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4楼的发言:......
我想问你或者楼上的虎头,棉甲湿水以后,怎么保证里面的铁甲片不锈蚀?即使上漆,那个时代也很难保证不锈蚀吧?那这样的棉甲,岂不是一次性就完了?
你听谁说的要湿水?先解释一下好吗?
别人云亦云,不过真是要湿了,你晒之就行了。
虎头32楼不是说湿水的?再说晒了也会锈。
一般的铁铠甲表面涂漆,再说外面没有棉花包着,水落上以后可以比较顺畅的滑下。棉甲外面的棉布和棉花沾水以后是蓄水的,里面的铁甲片就相当于被水包裹,锈蚀理应比一般铁凯要快,几率要大。你傻呀,棉甲的甲片和外面的棉袍是用铜钉固定的,打完仗,卸掉铜钉,里面的铁甲片也就拿下来了,保养维护方便得很!!我们往棉甲上浇的是水,不是硫酸,被淋湿了的铁甲片就算锈蚀也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保养得好,根本不用担心锈蚀的问题,你们家的菜刀每天用完了以后不得洗一下啊,可你们家的菜刀生锈了吗??本文内容于 9/5/:54 AM 被wangzeguo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50155 工分:374
左箭头-小图标
欧洲的重装板甲骑兵主要靠冲锋来杀伤敌军,但他们根本就追不上穿皮甲的蒙古轻骑兵,而且蒙古轻骑兵只是围着你射箭,根本不和你肉搏,所以欧洲的重骑兵就成了靶子!另外全身板甲造价太高,在中世纪的欧洲这有贵族才能装备,所以他们数量也很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3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4楼的发言:......
我想问你或者楼上的虎头,棉甲湿水以后,怎么保证里面的铁甲片不锈蚀?即使上漆,那个时代也很难保证不锈蚀吧?那这样的棉甲,岂不是一次性就完了?
你听谁说的要湿水?先解释一下好吗?
别人云亦云,不过真是要湿了,你晒之就行了。
虎头32楼不是说湿水的?那与我无关,你可以质问他还有那个零池红利,但我说的是有根据的。希望你不要混淆。而且你能解释一下吗?如果你的理解就是他们说了,那就是真的,那我就理解你了。希望你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去往上搜一下吧。本文内容于
0:30:12 被wangt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3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4楼的发言:......
我想问你或者楼上的虎头,棉甲湿水以后,怎么保证里面的铁甲片不锈蚀?即使上漆,那个时代也很难保证不锈蚀吧?那这样的棉甲,岂不是一次性就完了?
你听谁说的要湿水?先解释一下好吗?
别人云亦云,不过真是要湿了,你晒之就行了。虎头32楼不是说湿水的?再说晒了也会锈。一般的铁铠甲表面涂漆,再说外面没有棉花包着,水落上以后可以比较顺畅的滑下。棉甲外面的棉布和棉花沾水以后是蓄水的,里面的铁甲片就相当于被水包裹,锈蚀理应比一般铁凯要快,几率要大。本文内容于
0:28:24 被哂之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哂之
在第3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3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26楼的发言:......
四分之三甲在欧洲不是制式装备?
这玩笑很大。
而且连德国的一堆雇佣兵都有钱去买了。
这种东西防御火枪射击只是误会,要知道阿兹特克人使用的玛雅棉铠甲是用两指厚的棉花填充的,再经盐水浸泡,而且具备多层结构,结果照样被西班牙火绳枪一打就死。
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穿棉甲的八旗兵被明军步枪打中却没事,原因是那些明军兵丁心理素质太差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经常把子弹先于火药填入枪膛!这样子弹只是被高压气体反冲力带出,没有杀伤力。如果他们正确操作步枪,八旗还是会很快变成筛子。
另外一点就是棉花或软甲并非无用,毕竟凯夫拉也不是大纲板,但问题是八旗的棉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性能,他只不过具有一个外壳罢了。
明清时期的棉甲里面是有铁片的,外观上的那些铆钉就是固定里面的铁片的,而不是你所说的阿兹台克的棉甲。
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
我想问你或者楼上的虎头,棉甲湿水以后,怎么保证里面的铁甲片不锈蚀?即使上漆,那个时代也很难保证不锈蚀吧?那这样的棉甲,岂不是一次性就完了?你听谁说的要湿水?先解释一下好吗?别人云亦云,不过真是要湿了,你晒之就行了。本文内容于
0:03:39 被wangt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7713 工分:18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3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26楼的发言:......
四分之三甲在欧洲不是制式装备?
这玩笑很大。
而且连德国的一堆雇佣兵都有钱去买了。
这种东西防御火枪射击只是误会,要知道阿兹特克人使用的玛雅棉铠甲是用两指厚的棉花填充的,再经盐水浸泡,而且具备多层结构,结果照样被西班牙火绳枪一打就死。
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穿棉甲的八旗兵被明军步枪打中却没事,原因是那些明军兵丁心理素质太差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经常把子弹先于火药填入枪膛!这样子弹只是被高压气体反冲力带出,没有杀伤力。如果他们正确操作步枪,八旗还是会很快变成筛子。
另外一点就是棉花或软甲并非无用,毕竟凯夫拉也不是大纲板,但问题是八旗的棉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性能,他只不过具有一个外壳罢了。
明清时期的棉甲里面是有铁片的,外观上的那些铆钉就是固定里面的铁片的,而不是你所说的阿兹台克的棉甲。
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
我想问你或者楼上的虎头,棉甲湿水以后,怎么保证里面的铁甲片不锈蚀?即使上漆,那个时代也很难保证不锈蚀吧?那这样的棉甲,岂不是一次性就完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2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4楼的发言:一大堆劣质甲胄和形如虚设的刀剑而已。
比起欧洲四分之三甲和各种手枪来差远了,是当时满清整体发展脱离世界潮流,严重落伍的象征。
清初的棉甲是很科学很实用的,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火器装备以后基本也就没人穿了,你的发言有感情色彩,很情绪化。
清朝初期就是这些装备,而且征服了蒙古、朝鲜、明朝,你说的那些都是次要的。
至于欧洲的那些东西,你可以看看是不是制式装备,别看了某个贵族穿过就是士兵的装备好吗?清朝皇帝基本上盔甲和手下的八旗军队装备一致,而欧洲就那么小部分人拥有你说的那些装备,而且还是不用冲锋陷阵的人物。
四分之三甲在欧洲不是制式装备?
这玩笑很大。
而且连德国的一堆雇佣兵都有钱去买了。
这种东西防御火枪射击只是误会,要知道阿兹特克人使用的玛雅棉铠甲是用两指厚的棉花填充的,再经盐水浸泡,而且具备多层结构,结果照样被西班牙火绳枪一打就死。
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穿棉甲的八旗兵被明军步枪打中却没事,原因是那些明军兵丁心理素质太差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经常把子弹先于火药填入枪膛!这样子弹只是被高压气体反冲力带出,没有杀伤力。如果他们正确操作步枪,八旗还是会很快变成筛子。
另外一点就是棉花或软甲并非无用,毕竟凯夫拉也不是大纲板,但问题是八旗的棉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性能,他只不过具有一个外壳罢了。明清时期的棉甲里面是有铁片的,外观上的那些铆钉就是固定里面的铁片的,而不是你所说的阿兹台克的棉甲。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本文内容于
23:49:13 被wangt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2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4楼的发言:一大堆劣质甲胄和形如虚设的刀剑而已。
比起欧洲四分之三甲和各种手枪来差远了,是当时满清整体发展脱离世界潮流,严重落伍的象征。
清初的棉甲是很科学很实用的,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火器装备以后基本也就没人穿了,你的发言有感情色彩,很情绪化。
清朝初期就是这些装备,而且征服了蒙古、朝鲜、明朝,你说的那些都是次要的。
至于欧洲的那些东西,你可以看看是不是制式装备,别看了某个贵族穿过就是士兵的装备好吗?清朝皇帝基本上盔甲和手下的八旗军队装备一致,而欧洲就那么小部分人拥有你说的那些装备,而且还是不用冲锋陷阵的人物。
四分之三甲在欧洲不是制式装备?
这玩笑很大。
而且连德国的一堆雇佣兵都有钱去买了。
这种东西防御火枪射击只是误会,要知道阿兹特克人使用的玛雅棉铠甲是用两指厚的棉花填充的,再经盐水浸泡,而且具备多层结构,结果照样被西班牙火绳枪一打就死。
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穿棉甲的八旗兵被明军步枪打中却没事,原因是那些明军兵丁心理素质太差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经常把子弹先于火药填入枪膛!这样子弹只是被高压气体反冲力带出,没有杀伤力。如果他们正确操作步枪,八旗还是会很快变成筛子。
另外一点就是棉花或软甲并非无用,毕竟凯夫拉也不是大纲板,但问题是八旗的棉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性能,他只不过具有一个外壳罢了。浇水的棉甲因为要考虑重量的问题,因此他对火枪的防御只能是有限的,如果说清军的棉甲很糟糕的话,那么明军的棉甲同样也很糟糕,因为它们除了颜色和装饰,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实际上,棉甲在明军里面并不是最好的铠甲,它只是中低级军官穿着,高级军官穿的都是正经的全身铁甲,考虑到努尔哈赤起兵之前的地位,他本人可能接触不到明军高级将领穿的全身铁甲。后来基业大了,但花销也大了,与其去花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制造数量有限的全身铁甲,不如为扩编的旗兵们装备更多的棉甲!再后来,清军入关,基业更大了,也有资源去制作全身铁甲了,但清军发现,当他们面对号称战斗力保持得最久的明军时,有一身棉甲就够了,甚至有时候连棉甲都用不着,因此也就懒得再去造什么全身铁甲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左箭头-小图标
说铠甲就说铠甲,别老往封建帝王身上扯,这跟本楼的主题有屁关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72104 工分:6057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拓跋金刚
在第28楼的发言:清朝皇帝就是前面几个还行,从嘉庆往后一个不如一个!当然前面也不咋的,康乾盛世知识虚假繁荣,国民经济还不如宋朝;不要忘记中国的大片国土是从康熙开始丢失的,康熙之后是雍正,父子两代卖国;战胜却丢掉了整个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西以东的领土,沙俄从战场上没能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得到了......盛世如此更何况晚清那没落王朝让百姓给自己当奴才,自己给洋人当奴才!唉 哥们心里想想怨谁啊?要怨就怨圣祖爷成吉思汗怎么没把后世侵略咱的这帮孙子绝了种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35492 工分:1612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我是人爸爸
在第9楼的发言:像他妈的僵尸的道具。你根本就不是人所以不会用人的思想去看事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3479 工分:717
左箭头-小图标
清朝皇帝就是前面几个还行,从嘉庆往后一个不如一个!当然前面也不咋的,康乾盛世知识虚假繁荣,国民经济还不如宋朝;不要忘记中国的大片国土是从康熙开始丢失的,康熙之后是雍正,父子两代卖国;战胜却丢掉了整个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西以东的领土,沙俄从战场上没能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得到了......盛世如此更何况晚清那没落王朝让百姓给自己当奴才,自己给洋人当奴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55693 工分:138857
/ 排名:7438
左箭头-小图标
传说中的僵尸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1137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t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4楼的发言:一大堆劣质甲胄和形如虚设的刀剑而已。
比起欧洲四分之三甲和各种手枪来差远了,是当时满清整体发展脱离世界潮流,严重落伍的象征。
清初的棉甲是很科学很实用的,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火器装备以后基本也就没人穿了,你的发言有感情色彩,很情绪化。
清朝初期就是这些装备,而且征服了蒙古、朝鲜、明朝,你说的那些都是次要的。
至于欧洲的那些东西,你可以看看是不是制式装备,别看了某个贵族穿过就是士兵的装备好吗?清朝皇帝基本上盔甲和手下的八旗军队装备一致,而欧洲就那么小部分人拥有你说的那些装备,而且还是不用冲锋陷阵的人物。
四分之三甲在欧洲不是制式装备?这玩笑很大。而且连德国的一堆雇佣兵都有钱去买了。这种东西防御火枪射击只是误会,要知道阿兹特克人使用的玛雅棉铠甲是用两指厚的棉花填充的,再经盐水浸泡,而且具备多层结构,结果照样被西班牙火绳枪一打就死。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穿棉甲的八旗兵被明军步枪打中却没事,原因是那些明军兵丁心理素质太差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经常把子弹先于火药填入枪膛!这样子弹只是被高压气体反冲力带出,没有杀伤力。如果他们正确操作步枪,八旗还是会很快变成筛子。另外一点就是棉花或软甲并非无用,毕竟凯夫拉也不是大纲板,但问题是八旗的棉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性能,他只不过具有一个外壳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55271 工分:485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aksala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喇嘛喇叭
在第1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15楼的发言:......
蒙古骑兵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进行上百里的迂回穿插,换到中世纪被极端天主教教义统治的欧洲,上百里已经出国了!
再有就是数量,我们经常谈论的欧洲重甲骑兵都是骑士,是贵族,人数有限。要知道一个骑士除了要给自己准备一身全身板甲以外(说不定有时候需要两套),还要准备至少三匹战马和两匹用来驮重的驽马,还要雇佣至少两到三个侍从,这些都要钱啊!中世纪时,就经常有已经具备资格的侍从,因为凑不齐晋升骑士的资金而不得不推延晋升的时间!
支持!
琉球刀/日本战刀不错!
其他的也凑活!
但什么棉布甲太扯了!真的是样子货!
蒙古人征服西方,都是皮质甲具为主,这也和较为强大的大部分东方民族类似,如日本。
皮甲防护性好!又比金属甲轻便!
而且蒙古骑兵也是至少每人3匹马,大部分骑兵都是这样,要不然,长途奔袭,马累死/病死/跑掉了怎么办?!
看看这个------------------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个人感觉纯粹扯淡!一个大学士,吏部尚书之类的领军打仗,能不败么?皇帝故意借故害人家性命吧?打仗让什么教育部长,组织部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人领导着上,即使你给他个大军衔,也不行啊!
按你这么想法,大学士就是管教育的?大学士是指明朱棣后的内阁成员好吧!没文化实际上满清内阁里的满大臣真正能胜任本职的基本没有,所有职位都是满汉各一,满人地位在汉人之上,活反都是汉人干。所以满大臣里什么学士也好,尚书也好,很多都是大字不识的傻瓜,无非就是享受个待遇。但是满清皇帝认为满大臣在指挥作战方面比汉人放心,一般都派亲信的满臣为总指挥。可惜这帮人往往好吃懒做,不懂还瞎指挥,动了那么多兵战绩好的也就一两个。既然其他事不能干,打仗也不行,那就是废物一个,杀杀掉算了,省得浪费粮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断云残天
在第2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16楼的发言:楼主所展示的都是帝王所用的铠甲,象征性要远远大于实用性。从皇太极的那身铠甲可以看出,清代的甲胄和明代的甲胄如出一辙,内衬夹片,外面包裹棉袍,两者用铜钉固定,这种铠甲非常使用在寒冷的北方使用,除了甲片以外,外面柔软的棉袍既为穿戴者提供保温的作用,也提供额外的保护。别以为柔然的东西就不能为战士提供保护,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在他们板甲的里面也要穿上用棉花和亚麻制成的内衬,以防御钝器的打击。而且明清两代的棉甲还有一项更有趣的用处,在作战前,给棉甲淋上适当的水(水一定要适量,否则整套甲胄的重量就太沉了......
关键的问题是200多年前是用这样的铠甲,200多年后还是这样的从清朝建国算起,两百多年后,任何一种金属铠甲全都过时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士兵们得不到任何保护,直到陶瓷防弹板和凯夫拉的出现,才再次为士兵提供了类似铠甲一样的保护。现在美国人新的“龙鳞甲”,其防御效果要比凯夫拉强出很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695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喇嘛喇叭
在第1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15楼的发言:......
蒙古骑兵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进行上百里的迂回穿插,换到中世纪被极端天主教教义统治的欧洲,上百里已经出国了!
再有就是数量,我们经常谈论的欧洲重甲骑兵都是骑士,是贵族,人数有限。要知道一个骑士除了要给自己准备一身全身板甲以外(说不定有时候需要两套),还要准备至少三匹战马和两匹用来驮重的驽马,还要雇佣至少两到三个侍从,这些都要钱啊!中世纪时,就经常有已经具备资格的侍从,因为凑不齐晋升骑士的资金而不得不推延晋升的时间!
支持!
琉球刀/日本战刀不错!
其他的也凑活!
但什么棉布甲太扯了!真的是样子货!
蒙古人征服西方,都是皮质甲具为主,这也和较为强大的大部分东方民族类似,如日本。
皮甲防护性好!又比金属甲轻便!
而且蒙古骑兵也是至少每人3匹马,大部分骑兵都是这样,要不然,长途奔袭,马累死/病死/跑掉了怎么办?!
看看这个------------------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个人感觉纯粹扯淡!一个大学士,吏部尚书之类的领军打仗,能不败么?皇帝故意借故害人家性命吧?打仗让什么教育部长,组织部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人领导着上,即使你给他个大军衔,也不行啊!
按你这么想法,大学士就是管教育的?大学士是指明朱棣后的内阁成员好吧!没文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43707 工分:356
左箭头-小图标
是不是太少点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12724 工分:968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16楼的发言:楼主所展示的都是帝王所用的铠甲,象征性要远远大于实用性。从皇太极的那身铠甲可以看出,清代的甲胄和明代的甲胄如出一辙,内衬夹片,外面包裹棉袍,两者用铜钉固定,这种铠甲非常使用在寒冷的北方使用,除了甲片以外,外面柔软的棉袍既为穿戴者提供保温的作用,也提供额外的保护。别以为柔然的东西就不能为战士提供保护,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在他们板甲的里面也要穿上用棉花和亚麻制成的内衬,以防御钝器的打击。而且明清两代的棉甲还有一项更有趣的用处,在作战前,给棉甲淋上适当的水(水一定要适量,否则整套甲胄的重量就太沉了......关键的问题是200多年前是用这样的铠甲,200多年后还是这样的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01289 工分:771
左箭头-小图标
当今研究这些没实际价值,拿去潘家园古玩市场价值更大。品评完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2657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zeguo
在第1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honour1938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曾经的一毛二
在第11楼的发言:清朝的铠甲基本都沿用了明代的袄甲,也就是棉布甲,没什么收藏价值,真正能体现中国古代铠甲精华的还是明光铠,那可以足以和中世纪欧洲重型板甲媲美的好东西`
中国古代骑兵的作战理念和西方骑士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产生了装备上的差异 尽管中国也出现过重骑兵
中国幅员辽阔 有很大的战略纵深 这就要求骑兵有强大的机动能力 从而减少了自我防护 骑兵的战术也是迂回包抄 弓箭先发 而欧洲中世纪是以城堡为根据地 国家的面积不是很大 战略纵深小 这就要求骑士正面冲击 加大防护 形成可怕的装甲洪流 严明的纪律 像罐头一样的装甲 很多中世纪的游戏 对于重骑兵的使用都是
冲锋 -拉出去 -再冲锋 场面很壮观 这也就是大家看这类镜头觉得很过瘾
再说一下棉布甲 这个东西在开战前要浇水的 吸了水后的棉布甲 在防护上还是不错的
不一定别人的东西就比自己的好 最好的是适合自己的 总不能你让中国骑兵穿着欧洲的重甲给你玩大迂回吧 人没事 马早以雷死了·
蒙古骑兵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进行上百里的迂回穿插,换到中世纪被极端天主教教义统治的欧洲,上百里已经出国了!
再有就是数量,我们经常谈论的欧洲重甲骑兵都是骑士,是贵族,人数有限。要知道一个骑士除了要给自己准备一身全身板甲以外(说不定有时候需要两套),还要准备至少三匹战马和两匹用来驮重的驽马,还要雇佣至少两到三个侍从,这些都要钱啊!中世纪时,就经常有已经具备资格的侍从,因为凑不齐晋升骑士的资金而不得不推延晋升的时间!支持!琉球刀/日本战刀不错!其他的也凑活!但什么棉布甲太扯了!真的是样子货!蒙古人征服西方,都是皮质甲具为主,这也和较为强大的大部分东方民族类似,如日本。皮甲防护性好!又比金属甲轻便!而且蒙古骑兵也是至少每人3匹马,大部分骑兵都是这样,要不然,长途奔袭,马累死/病死/跑掉了怎么办?!看看这个------------------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个人感觉纯粹扯淡!一个大学士,吏部尚书之类的领军打仗,能不败么?皇帝故意借故害人家性命吧?打仗让什么教育部长,组织部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人领导着上,即使你给他个大军衔,也不行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1881 工分:1884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4楼的发言:一大堆劣质甲胄和形如虚设的刀剑而已。
比起欧洲四分之三甲和各种手枪来差远了,是当时满清整体发展脱离世界潮流,严重落伍的象征。清初的棉甲是很科学很实用的,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火器装备以后基本也就没人穿了,你的发言有感情色彩,很情绪化。清朝初期就是这些装备,而且征服了蒙古、朝鲜、明朝,你说的那些都是次要的。至于欧洲的那些东西,你可以看看是不是制式装备,别看了某个贵族穿过就是士兵的装备好吗?清朝皇帝基本上盔甲和手下的八旗军队装备一致,而欧洲就那么小部分人拥有你说的那些装备,而且还是不用冲锋陷阵的人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所展示的都是帝王所用的铠甲,象征性要远远大于实用性。从皇太极的那身铠甲可以看出,清代的甲胄和明代的甲胄如出一辙,内衬夹片,外面包裹棉袍,两者用铜钉固定,这种铠甲非常使用在寒冷的北方使用,除了甲片以外,外面柔软的棉袍既为穿戴者提供保温的作用,也提供额外的保护。别以为柔然的东西就不能为战士提供保护,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在他们板甲的里面也要穿上用棉花和亚麻制成的内衬,以防御钝器的打击。而且明清两代的棉甲还有一项更有趣的用处,在作战前,给棉甲淋上适当的水(水一定要适量,否则整套甲胄的重量就太沉了!),那么变湿的棉花可以更加有效的防御,据说这样做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住明军火枪的攻击。(注意是一定程度,不是绝对)还记得八路军用八仙桌,棉被,水和泥土制作的土坦克吗?这种东西甚至可以抵抗住以穿透力见长的三八大盖的子弹。当然,棉甲不可能搞得跟土坦克似的,但淋湿的棉袍和内衬的甲片确实可以给穿戴者提供更多额外的保护!如果对这一点还有疑问的话,各位可以找一床棉被,先用刀子捅两下,感觉一下,然后用水淋湿它,再用刀去捅,我敢说你得多花不少力气才能捅穿那床被淋湿的棉被!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honour1938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曾经的一毛二
在第11楼的发言:清朝的铠甲基本都沿用了明代的袄甲,也就是棉布甲,没什么收藏价值,真正能体现中国古代铠甲精华的还是明光铠,那可以足以和中世纪欧洲重型板甲媲美的好东西`
中国古代骑兵的作战理念和西方骑士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产生了装备上的差异 尽管中国也出现过重骑兵
中国幅员辽阔 有很大的战略纵深 这就要求骑兵有强大的机动能力 从而减少了自我防护 骑兵的战术也是迂回包抄 弓箭先发 而欧洲中世纪是以城堡为根据地 国家的面积不是很大 战略纵深小 这就要求骑士正面冲击 加大防护 形成可怕的装甲洪流 严明的纪律 像罐头一样的装甲 很多中世纪的游戏 对于重骑兵的使用都是
冲锋 -拉出去 -再冲锋 场面很壮观 这也就是大家看这类镜头觉得很过瘾
再说一下棉布甲 这个东西在开战前要浇水的 吸了水后的棉布甲 在防护上还是不错的
不一定别人的东西就比自己的好 最好的是适合自己的 总不能你让中国骑兵穿着欧洲的重甲给你玩大迂回吧 人没事 马早以雷死了·
蒙古骑兵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进行上百里的迂回穿插,换到中世纪被极端天主教教义统治的欧洲,上百里已经出国了!再有就是数量,我们经常谈论的欧洲重甲骑兵都是骑士,是贵族,人数有限。要知道一个骑士除了要给自己准备一身全身板甲以外(说不定有时候需要两套),还要准备至少三匹战马和两匹用来驮重的驽马,还要雇佣至少两到三个侍从,这些都要钱啊!中世纪时,就经常有已经具备资格的侍从,因为凑不齐晋升骑士的资金而不得不推延晋升的时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1791 工分: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曾经的一毛二
在第11楼的发言:清朝的铠甲基本都沿用了明代的袄甲,也就是棉布甲,没什么收藏价值,真正能体现中国古代铠甲精华的还是明光铠,那可以足以和中世纪欧洲重型板甲媲美的好东西`中国古代骑兵的作战理念和西方骑士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产生了装备上的差异 尽管中国也出现过重骑兵中国幅员辽阔 有很大的战略纵深 这就要求骑兵有强大的机动能力 从而减少了自我防护 骑兵的战术也是迂回包抄 弓箭先发 而欧洲中世纪是以城堡为根据地 国家的面积不是很大 战略纵深小 这就要求骑士正面冲击 加大防护 形成可怕的装甲洪流 严明的纪律 像罐头一样的装甲 很多中世纪的游戏 对于重骑兵的使用都是
冲锋 -拉出去 -再冲锋 场面很壮观 这也就是大家看这类镜头觉得很过瘾再说一下棉布甲 这个东西在开战前要浇水的 吸了水后的棉布甲 在防护上还是不错的不一定别人的东西就比自己的好 最好的是适合自己的 总不能你让中国骑兵穿着欧洲的重甲给你玩大迂回吧 人没事 马早以雷死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93387 工分:736
左箭头-小图标
凭良心讲里面的这些刀做工都不错,就是感受不到很强、很优秀的气质,可能有点YY了,还是倾慕唐刀,刀的气质与当时持刀民族的气质一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17884 头衔:我爱坦克 工分:39813
左箭头-小图标
不要就送我,我拿去换几银子喝酒应该够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5362 头衔:铁血最后的侃爷 工分:269281
/ 排名:2739
左箭头-小图标
清朝的铠甲基本都沿用了明代的袄甲,也就是棉布甲,没什么收藏价值,真正能体现中国古代铠甲精华的还是明光铠,那可以足以和中世纪欧洲重型板甲媲美的好东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12867 工分:423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试枪员
在第6楼的发言:古代帝王善骑射
今天的帝王恐怕除了俄罗斯总理其余全是废物我看你更像废物,没人比你更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26557 工分:1
左箭头-小图标
像他妈的僵尸的道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81531 工分:939
左箭头-小图标
靠,楼上又有人拿汽车和坦克比结实了,赶快投胎去吧,这次别跑偏了,欧洲在西边,韩国...韩国估计你不会考虑,日本要偏东一点,美国还要再偏东(注:此投胎方向要面朝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28667 工分:1629
左箭头-小图标
像京剧里的道具,更具有象征意义,估计是打仗的时候皇帝穿戴整齐的在军队后方晃一晃,让兵勇们知道皇帝和他们在一起呢,来增加士气的道具吧。说起欧洲的重甲骑兵我一直很纳闷,那么厚的护甲怎么会输给穿皮甲为主的蒙古轻骑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16948
左箭头-小图标
古代帝王善骑射今天的帝王恐怕除了俄罗斯总理其余全是废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95170 工分:80105
左箭头-小图标
那衣服现在值多少RMB?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11374
左箭头-小图标
一大堆劣质甲胄和形如虚设的刀剑而已。比起欧洲四分之三甲和各种手枪来差远了,是当时满清整体发展脱离世界潮流,严重落伍的象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90604 工分:7920
左箭头-小图标
全是盗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63条记录]&分页:
&对细说清朝皇帝的御用盔甲与兵器(组图)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历代皇帝排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