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_百度知道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提问者采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特征的又一总的概括.第三,自强不息,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1)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3)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已确立,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二,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变化的基本特征;(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确立.)所以要进入发达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生产力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五、政治体制.这些基本成果表明,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都已具备社会主义的属性、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特点,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化体制等发展变化呈现出的特征,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九,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社会主义,从当代世界范围的角度,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总体概括,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制改革.(1)生产力不发达: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经济结构呈现出的特征、政治,勤俭建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进程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其中,锐意进取,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第四.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六,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生产力落后、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这是在分别叙述了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各项特征和任务之后.第七、地区发展状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显示出来,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产业结构状况.2,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进程所呈现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第八,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竭诚全力为您服务!!!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笔记)
下载积分:1328
内容提示: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笔记),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笔记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2:56: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笔记)
官方公共微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稿之模块四:立足国情 把握阶段
发布时间:
立足国情,把握阶段
本讲制定人:&& 章凤萍&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2)熟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要矛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3)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阅读思考法、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法、讨论、实践调研法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讨论:(1)这一件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教师提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那么我国现在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的十三大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此同时,随着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我国还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并把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展开,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个清醒的认识,是对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把中国未来的发展放在了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前提下,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艰苦探索过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实践,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的英、美、法等国的情况为依据,设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经过一个不太长的过渡时期,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首次把共产主义社会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恩格斯晚年认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根据俄国革命实践,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列宁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三个阶段,这些表明列宁意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要比预想的复杂。但由于列宁过早地去世了,对这个思想没有进一步作理论上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无疑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案例: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看得极其短暂。1936年斯大林就宣布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就认为苏联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赫鲁晓夫当政后,在1961年宣布苏联20年内将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此后,勃烈日涅夫批评了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苏联宪法还把这一理论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勃烈日涅夫去世之后,其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又提出&发达社会主义入口&的主张,但始终没有对自身基本国情作出有科学根据的清醒分析。到戈尔巴乔夫,前苏联则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理论,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也有着与苏联相同或相似的提法,基本认为处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提问: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是导致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苏联东欧过去对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估计显然过高,使得他们在实践上提出许多并不可行的目标,造成在内政外交战略上的一系列重大失误,不仅严重得阻碍了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苏东发生剧变之后,其中教训尤为深刻。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总体上还远低于原苏联东欧国家,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需要更加清醒和谨慎。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探索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总的来说,是不清醒或发生失误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由不清醒转入比较清醒和自觉的阶段。
1956 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过渡时期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怎样认识它的基本国情?从那时直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毛泽东和我们党就开始了对我国变化了的国情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他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我国&一穷二白&的状况,&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所以要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搞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在我国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党的八大虽然没有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但上述论断是符合实际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些论述,表明当时在肯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同时,也看到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现实。因此认为,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这说明当时也认识到在生产关系上不能求纯,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性。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历史起点。
我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1957年夏季以后开始发生偏差。一方面,由于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加上在此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动乱,我们党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发生动摇。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前的讲话中,重新肯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混淆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发生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泛滥。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就提出了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争取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美超英,提出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快则三、四年,慢则五、六年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这样,在&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左&的政策出台,浮夸风和&共产风&刮了起来,有的人还主张废除商品、货币。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以后,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批评了有些人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主张消灭商品生产的倾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应该利用商品来团结几亿农民的观点。他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在60年代初,毛泽东就我国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虽然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上述总结经验教训中的论述和估计,反映出了对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划分阶段的正确认识。
可惜的是,这些可贵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更没有得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反而提出了&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错误论断。认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
观看视频:
课堂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这样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教师总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准备不足,忽视国情,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建国以后我党工作失误的重要思想根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总之,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过有益的探索,并得出一些比较正确的结论,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是发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有了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确立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成果,也是现阶段我党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的根本依据。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中央文献首次使用&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一提法,我们党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一论断。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转入了基本自觉和比较清醒的状态。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论证了它的历史前提,阐明了它的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揭示了它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论证了它的历史前提,阐明了它的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揭示了它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二十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着下述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述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着重强调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错误观点批驳:过渡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以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我国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错误观点批驳:补课论
至于一些人提出,我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则完全是一种不顾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生动表现。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与曲折地前进的。在近代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应当说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腐朽和没落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起来。要发展生产力,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决定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完全正确。鼓吹要&补资本主义课&是没有根据的。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即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成熟。邓小平把这种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要求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认为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上。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阐述。
第一,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来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经济现代化程度来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市场化程度来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体制建设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横向比较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方面特征,表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2)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阶段,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的政治生活日趋活跃,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那样,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我们不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而是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在来搞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对此,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国家。&&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由于人口的基数大,我国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虽然总量比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小。特别是从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看,我国不仅无法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排在比较后的位置。(可参考《国情备忘录》)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了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在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集中,交通方便,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经济文化发达。西北西南诸省区则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资源得不到很好开发利用,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教育文化事业也很落后。根据统计,中国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000多万需要政府给予最低保障补贴的人口。城乡加起来,全国还有1.2亿生活困难人口。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大约还有二千九百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果采用联合国的标准(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我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达到2亿人。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掀起,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总值在年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其中有些年份超过10%。韩国从1962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2美元增至1991年的6245美元,29年增长了76倍;新加坡和香港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6美元和1.38美元;台湾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8685美元。2006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去年首次超过3万美元,进一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达组织(OECD)的高收入平均水平。随着&亚洲四小龙&以及&亚洲四小虎&的崛起,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趋激烈和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也在发展,但与他们比较起来,我们人口多,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压力,算作友好的压力吧。&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这就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别国的差距,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知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是比较中肯的。当前,最重要的事,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由一个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就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最后,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能灰心丧气;既有雄心壮志,又在实践中脚踏实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课堂讨论: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矛盾?
教师总结: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从经济领域来说,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旧的经济体制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整体和局部、速度和效益、积累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收入不平衡以及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等等。从思想、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来说,有政治、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某些环节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及其片面认识同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左&的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矛盾,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拜金主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广大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在所有这些矛盾中,起决定性、支配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面,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全一致,都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对主要矛盾的揭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深入展开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与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基本一致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这一主要矛盾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长期坚持这一科学判断,由此出发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
2.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上,我们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1956年,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决定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抓。但是,随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做法,长达20年的&左&倾错误由此开始,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否则,就会偏离经济建设中心,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吃大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为根据的。
3.现阶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不等于说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消灭了。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现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作了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就是说: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部分社会矛盾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只有一小部分;另一方面,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我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此,我们既要用阶级斗争观点处理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又要警惕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及时处理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也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因此干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
当前,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认识。一种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阶级斗争;另一种则片面夸大阶级斗争,把大量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视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甚至把改革开放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错误地把阶级斗争视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两种错误倾向中,后者是主要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基本路线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是制定各项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得失成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还提出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新方针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邓小平同志针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奠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初步形成。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从总体上、战略上解决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制定各项具体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党的十四大将这条基本路线在入党章的总纲,成为全党统一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五大再次郑重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将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之一。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保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邓小平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丝毫不能动摇的基本政治立场。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这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将失去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就会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课堂提问:苏共为什么失去执政地位?
教师总结:前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毋庸置疑,前苏联的解体,首先是因为党的领导地位的丧失和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有鉴于此,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动摇不得。他特别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此,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住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对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的伟大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上,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纲领和具体纲领,有两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次是党的七大,另一次是党的十五大。十五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把它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一般纲领,即基本纲领。正是这个纲领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党又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必将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的征途上为实现新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它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3个领域展开,系统地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坚持和完善的基本政策,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依据,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得主脉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方针和政策。正是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方向和政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党的基本纲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基本纲领的提出,是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而确立的;是我们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总结近二十年来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展近代工业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大约是100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是大约100年时间,我们总共用5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今天这样的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小康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越过了一个重要的临界点,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我国社会经济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现代化就胜券在握了。这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新贡献。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倡导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这时距20世纪末只剩20余年时间。邓小平在此期间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因此他提出,实事求是问题涉及四个现代化。
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说法,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思考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能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十分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比较富足的社会生活。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据统计,&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1987年已经达到;第二步目标,到1997年就提前完成;&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到2000年胜利实现,实际达到854美元。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课堂提问:
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我国的人均GDP还比较低。据世界银行测算,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750美元,世界排位第149;2000年,人均GDP为800美元,2012年,人均GDP为5432美元排名第87位。,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总体小康主要偏重于经济方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2002年农村年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尚未达到小康。不同省市、东中西部和城乡的小康实现程度存在着极不平衡性。2000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全国有74.84%的人口达到了小康水平,有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有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跨越初级阶段,进入中期阶段。但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决定了现代化的路程还很漫长。
第二,从全国范围看,&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都说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消除城乡差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长远看,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这也是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
第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纵向比较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现阶段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到2000年,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2000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同时,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到2000年底,全国2073个县中,未达温饱线的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比较富裕线的只占0.3%。而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达到GDP4,000美元,不仅远远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标准,而且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今后一个时期,也就是2010年前,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第四,目前,农民增收还相当困难,全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6000多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返贫的比例还相当高,城镇还有1800多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也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第五,未来30-40年,我国将新增人口3亿左右。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我们将面临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巨大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相当艰巨。
第六,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将大量损失,给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污染将加剧水资源的危机;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供给不足,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下降;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将主要依赖进口。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第七,21世纪全球范围科技将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总体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要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不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行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它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超过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以上;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总体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人口问题,形势严峻。
&&& 人口高峰:人口仍然处于上升阶段,保持现在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的水平,2030人口增长峰值期14.5亿,2050为15亿. 中国资源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5--16亿人.
&&& 就业高峰: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
&&& 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1%,按照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老年人口2.3亿,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 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
第二,&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提高15.1%,年增长幅度为5.1%,年增长幅度为1.7%。1992年至1996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入增长又有所提高。年增长幅度为3.97%。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
&&& 1985年以后,农民负担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了纯收入的15%-20%。1993年全国农业各种税为125.74亿元,1998年增加到398.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4.6亿元。1997年以后,农民的纯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减少了。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国家的补贴、农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占人口70%的农民只购买了39%的商品,在城乡居民存款中,70%的农民只占了19%的份额。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
&& 农业:发展不稳定、后劲不足
&& 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外流,水利失修,土地撂荒。中国的耕地面积连年减少,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70万公顷,2003年已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2003的粮食产量是4.3亿吨,创14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的粮食储备2003降低到20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中国谷物丰收,粮食增产,总产量能达到4.55亿吨,但仍不能满足4.93亿吨的需求,供应缺口达3800万吨左右。
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监利县85%的村有亏空,平均每村每年亏空四十万元,90%有负债,平均负债六十万以上;90%的乡镇财政有赤字,平均年赤字不少于四百万元,平均负债不少于八百万元,靠借高利贷维持。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社会落后。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 经济总量: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种趋势90 年代以来明显加剧。
&&& 人均GDP: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5%,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
&& &人均GDP相对差距:年,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由1:1.25扩大为1:1.27。
&&& 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
第四,收入差距扩大。
&&& 按1998年的数据,城镇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9.6倍,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2.3%,收入最高的10%的人口占总收入的38.4%,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仅占有总收入的5.5%。从全国的居民存款看,1.26%的人口占有7万亿元存款的27%。7.8%的人占有7万亿元存款中的65%。中国15%的人拥有85%的财富;另外85%的人拥有15%的财富。
&&& 基尼系数1988年为0.341,,,,。
&&& 第五,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
&&& 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
&&& 知识积累缓慢,技术水平低下,导致资源消耗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疲软&。
&&& 资源消耗高,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5倍,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 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 质量效益差,中国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生产同样一个单位的产值,消耗却是日本8倍、美国的4倍以及印度的2.5倍。中国的大气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延续下去到2020年估计将高达13%,经济损失惊人。
第六,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
&&& 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均值的3倍,人均资源是世界的1/2。中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国是少林国家,现有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
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目前我国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目前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经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4.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第一,从市场需求看,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战略优势。我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而且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
第二,从人力资源看,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按照新的发展理论,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的总人力资本存量已经由28.82亿人年提高到63.14亿人年,增长了1.19倍,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也由17.5%提高到25%。本世纪头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被抚养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最快,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最多,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人口机遇窗&。
&&& 第三,从科技发展看,新科技时代将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重大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我国完全可以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四,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无论从投资环境还是从市场潜力看,我国既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也有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有助于我国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第五,从对外开放看,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稳定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我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转变政府职能,遵守国际经贸规则,这可以推动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六,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世界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形式的对抗。
第七,从领导力量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思考题:你心目中的小康是什么样的?
课外实践活动:&&&&&&&&&&&&&&&&&&&&&&&&&&&
1.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
深刻理解&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科学论断。
2.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
第一,组织学生参观别墅区,高档小区。
第二,组织学生探访低收入家庭。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联系电话: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