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下载积分:2498
内容提示: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1:23: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4年6月 第19卷第2期2 0 0西安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1 Educational CollegeJun20 0 4No 2v01.19从王维与李白看儒释道三家对唐代诗
歌创作的影响侯劫(ig安市第五十一中学西安710068)【摘要】儒,释,道三家历来有&三教&之说,自魏晋以来逐渐打破徭家一统天下,形成&兰教&合一的文化现 象,大大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与创作.当然,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王维, 李白诗歌创作的简要分析,着重谈谈佛,道两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儒,释,道,三教合一,王维,孝白,诗歌刨作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1―0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历来有&三教&之说,乃指 &儒&,&释&,&道&三家而言.南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书)云:大 抵学术有虚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者有老者之说,释者有 释者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别此三家.又如近人陈寅 恪先生在审阅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卷的报告中说&南 北朝时即有儡,释,道三教之目.李唐之世,遂成为固定制 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 例.故自晋之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 隋唐乃是儒,释,道三教都分别得到发展,且由并存共荣 走向初步融合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嬗变时期,它为宋代三教合 一的新儒学奠定了坚定的文化基础.
一,&三教合一&的成因殛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儡术起.中国想人世的知识分 子,只有习儒进士这一条路了.儒家济时用世的精神,深深 的积淀在文人士子的心灵深处已悠悠两千年.这两千年来, 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自魏晋始,特 别刊隋唐五代,这些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又纷纷皈依出世的 佛老,甚至融三教于~身,形成了&据于儒,依于道,逃于掸& 的普遍现象,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深刻而广砭的影 响.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原因.这首先与统治者推 崇儒学,又崇尚佛道有密切的荚系;另外,三教本身共同具有 的人生苦短,岁月易逝的人生感受深深的魅动着文人的心 灵;更重要的是专制统治下的文人士子自身的生存需要所决 定.秦汉之前,文人尚有一定的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在思 想上,他们能各成一家之言,自由争辩,游说列国;在人身上 有绝对的自由,可以投其明君,择主而事.而秦汉以后,文人 便没有了个人的自出.特别当处在逆境中的时候,为了保持 独立的人格,以平衡进退沉浮带来的巨大反差,只好在佛老 中求得慰藉.所以文人士子在未人仕之前或刚刚登上仕途 之初,个个意气昂扬,以积极人世的儒家精神以其实现建功 立业的宏大抱负.李白诗中充满了英雄主义艺术追求.'上 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而桑弧逢矢.射乎四方,故知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朝去国,辞亲远游.&又在(南陵 别儿童人京》中表示当时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蓬蒿人!&就是在人生坎坷,仕途不展的时候,也时时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功业的愿望:&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 空啸诧,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 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拨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问,何 园扬清芬!&(《赠何七判官昌浩')更有家喻户晓的诗句:&天 生我才必有甩,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恿飞.欲上青 天搅明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仅李白 如此,就连&诗佛&王维也不例外.在他们骨子深处,仍是儒 家精神起主导:&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何等雄浑壮阔!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 雕.&('塞上))何等祖犷豪爽!&拔剑已断天骄臂,归案共饮 月支头.&(&燕支行))何等气概非凡!&黄抄百战穿金甲,不 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 军行&之四,六)又是何等壮伟昂扬!时时不忘报效国家,时 时不忘建功立业,这是古代文人所共有的精神品质,这在唐 代以杜甫,自居易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表现的更为 执着. 二,佛教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比较而言,唐代中前期更是道教和佛教发展的鼎盛时 期.据唐人《封氏闻见记)云:&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子,故崇道 教.'t从唐高祖起即以老子为祖先,武则天又追封老子母为先 天太后.将道教置于三教之首位.这是因为道教不仅为李 唐王朝提供了一个借以括高门第出身的祖先――季耳.同 时,道教形体不灭的理论又可以刺激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 的欲望.正因为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地位排在 佛教之上,且在唐代前期就呈现出迅猛发晨的势头. 和佛教相反,道教是我们中华民族土生±长的宗教.它 给人n描绘了一个长生不死,超凡脱俗,快乐无比的神仙世 界,并教给人们一整耷养生修性,羽化升仙的修炼方法.道 教虽是有宗教的一般特性,但它又是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 思想上,它从道家,儒家,墨家等流派厦星象家,医方家,谶纬 家那里吸收资料,兼容并蓄;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更以古老 中国尤其是楚文化中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在教旨上以长 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复命的养气健身术,炼丹 服丹术及劾治恶鬼,躲避死亡的种种迷信手段,甚至法术;它 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垒力关注&人死后如何&不同,而美【收稿日期】2003一lO一04 【作者简介】侯劫(1969- ),女,西安市第五十一中学教师.万方数据 侯劫:从王维与李白看懦释道三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心的是&人如何不死&.所以,它也深受中国文人百姓的青睐.道,致使他的行囊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独孤及《送李白 之曹南序》)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人世的.&志留 遘术,谓抻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 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李白的人生理想首先是建立奇功伟 业,&苟无济世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浮云在 一决,誓欲清幽燕.&&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 赠幕府诸侍御》)&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 促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可见,他志在兼济天下. 而不是独善其身;要在乱世之中断然解纷,一举成功.诗中 时时流露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功成之后并不贪恋名位 富贵,而是去实现他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去品味清净无为 的快乐:&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玉真公主别馆苦雨)) &功成谢人问,从此一投酌.&('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 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扬山人')到了晚 年,仍念念不忘&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可见儒家之积极 用世与道家享受人生的思想构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也造就了 他耿介狂狷的个性:&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道教发展到唐觑Ⅱ表现出向三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支迎 合贵族及王公官僚的欲望,一支向士大夫文人渗透,&一支则 与佛教中的因果轮回思想融{亡,与儒教中的伦理纲常结合, 突出了道教中鬼神迷信与宗教伦理成分,以'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为特点,向民间渗透.&(葛兆先《道教与中国文化))道 教文化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道教思想情感及审美趣味迎合了中晚唐文人的文化心理,他 们一方面&据于儒&,以期实现其伟大的抱负.一方面又要 &依于道&,追求清净无为,享受回归自然的无限快乐.失意 之时他们或沉浸在酒,色,妓,乐的享受生活中,以满足那份 对&神仙&境界的虚幻追求;或借孤舟蓑笠的渔隐生活来品味 那份清净无为的快乐.这也使得他们的刨作在艺术风貌上 染上道教文化的美学色彩,或浓艳热烈,或清谈飘渺.二是 表现在道教的意象与文学意象的结合.道教搜罗整理与创 造了神仙与仙境的意象,鬼魅精怪的意象,道士法术的意象 米引诱人们信仰道教.而文学家正好借用这些意象来编织文 学之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文学中,凡是那些以瑰丽, 神奇色彩见长的诗歌与小说中.都有道教的意象熠熠生辉. 三是道教丰富的想象力对创作的巨太影响.在道教中,不仅 有神仙精怪等意象,还有种种沟通人神,人鬼的巫术.其中, .存想见神&就是一种通神的方法.所谓&存想见神&,就是在 斋醮,符咒,行气'髑.丹时.人们可阻想象出神灵的形象.人 们可以想象周围有紫气环客绕,可以想象自己飞升天空,可(做避邪鼓吹雉予斑曲辞&)&我以为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这种狂狷不驯的人格力量,英雄 主义的品质,敢于大胆蔑税权贵的平等要求,在诗中时时流 露出来:&营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赞同杯酒,气岸遥凌豪± 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朗赠辛判官))&黄金白壁买歌 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等都是这 种精神的体现,特男9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这家喻户晓的名句,更是他傲岸不羁,毫不屈服的人格 光芒. 第二是道教思想影响着李白对人生的执着和对大自然 的热爱,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人生之恋&(复旦大学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往往于狂放中洋溢着童贞般的情趣. 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腻卿且去,明朝有意拖琴来.&又如{月下独酌):&花阊 一壶霭,独酌元相系.举杯邀明月,对影戚三人……醒时同 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李白在一生 几次漫游中,领略了祖国山河的无限秀丽与壮美,写出了&渡 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 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 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巳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浮去游子意,落日故人 情.&('送友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 等等清澈明净融情人景的优美诗句,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I'.('将进酒))&西岳峥蝾何壮哉,黄河如丝 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擗 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流.&('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云万 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天 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 崇高壮美,寄寓诗人囊情壮思的磅礴画图.无论是秀丽澄澈 的还是雄奇伟岸的自然风光,都融人了诗人热爱人生,珍惜 友情的情怀和不甘寂寞,傲岸不凡的英雄气质,有着鲜明的 个性色彩.这与道教的乐生重生的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其三,道教神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使李白的诗在艺术 上充满了瞬息万变的神奇想象,宏丽多彩的浪漫风格,构成 以想象仙女翩翩起舞,正是这样近乎幻觉式的想象,使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有了绚丽的神奇的色彩. 在唐代重要诗人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李白了. 他从小就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末曾 歇&(《感兴八首》之五).开元十二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从峨嵋山到荆门,游洞庭.又到金凌,广陵,会稽等地. 不久西上至湖北安阳.当时著名道士马承祯在旺陵遇到他, 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出 蜀之后,由于仕途的失意,对道教的信仰愈来愈认真,急切, 对神仙生活是愈来愈追求,向往.于天宝元年(74z)四月李 白应诏人京,供奉翰林这一段时问,求仙访道的愿望有所冲 淡.但并未断绝.到&踢金放还&之后.他的道教信仰愈加强 烈,以致干脆履行了正式人教的仪式,在齐州紫极宫人道. 此后炼丹服药也认真对待.这些在他的'草剖大还赠柳官 迪)《拟古十二首)等诗中都有表现.尽管如此,李白建功立 业的追求从来也没有泯灭,直到临终前一年还抱病请缨,以 图报国.他的道教信仰.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正如罗 宗强在《李白与道教)中所说:&他之信仲神仙道教,是典型盛 唐式的.是为了追求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道教信仰,只 是他生活中的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又是和漫游名山大川,追 求自然美的生活情趣联系在一起的.''恳管如此,道教对李白 的诗歇创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主要表现有: 首先是赋予了事白诗歌付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将匡时济 世的理想与追求个性的自由旷达统一起来. 与屈原吸收楚文化的原始神话养料而滋润了他剖作的 浪漫主义相仿,李白亦在道教追求个性自由与道教神话传说 的陶染下更好地发挥了他的英雄任侠个性,使他的诗充满了 浪漫主义色彩.他一方面不屑于走一般±子由科举而人仕 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一方面又虔诚的求仙学一幅幅绚烂瑰丽的理想图画.比如在(游泰山冼首中,他写他如何登泰山而想像神仙世界在眼前幻理,&登高望蓬瀛,想 像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万方数据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 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门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他是那样认真的相信这一幻觉的出现,而当幻觉过后,便又 回到现实中来,&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六首之六,开始 是写:&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但很快便进人想象中的仙境:&仙 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想象鸾风 舞,飘飘龙虎衣.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 攀织女机.&而进入仙境之后又必然回到现实中来:&明晨坐 相关,但见五云飞.&好象是一个个电影的闶回,绮丽多姿. 对现实的不满愤撩,更使得诗人向往那种神奇真测的神仙世 界.在《梦游夭姥吟留别》中,那&列缺霹雳,云峦崩摧.洞天 石扉,訇然中开.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 人兮列如林.&景象是何等真切,何等绚丽,何等令人神往! 可惜,梦醒时眼前却&惟觉时之忱席,失向来之烟霞.&这样美 好的世界在召唤着诗人谁还能再留恋眼前的黑暗现实呢?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五彩斑烂的神仙世界之后,决心&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寄情山水,寄情美好的大自 然,享受美好的大然,享受人生,享受那山水之乐.最后发出 了内心无限向往自由的一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膘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而对这种美好仙境的描述与向往,又是与现 实的愤懑与抨击紧密结合,使得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 从而产生出对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西上莲花山,迢迢见 接受佛教教义,理解更为深入.许多人已不只是愚妄地迷 信,而是更注重教义的探求.这里应指出的是:过去一提到 宗教就将它视为迷信,其实宗教并不等于迷信,宗教的核心 是信仰,信仰是未在的实在感.是拥有自我,&上帝与我同 在.&而迷信是丧失自我,&放下生死&.因此,在禅宗思想的 影响下,象王维形成了忍辱无净,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柳宗 元则努力于天台教义的理解.反佛的韩愈,李翱接受了佛家 的心性学说,这无不影响判他们的刨作与思想.佛教的认识 论,也直接关系列文学理论的发展.唐代佛教的许多宗派都 注重对&境&的研究,这里包含着不少哲学上的问题,与主体 与客体的关系,认识的可靠性和相对性,名言在认识中的作 用,形象在认识中的地位等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唐代文学 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都借鉴和汲取了佛学的成果.蛟然 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从创作内容看,佛教的内容也直接影响着唐代文学创作 的题材和主题,如沈既济'枕中记》的梦游题材与《杂宝藏经) 卷二《渡罗那比丘为恶生王所苦恼绦相似,李朝威(李毅传) 的龙女和煮海情节显然受到《贤愚经》卷八《大施抒海品'的 影响.在诗歇方面,以禅理人诗就更为普遍. 在文学形式上,佛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在佛教 的影响下,出现了象变文学样的文学体裁,唐代寓言文学的 发展,也受到佛典譬喻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 方面,如佛典的偈颂促进了诗歌的通俗化和议论化.在语言 修辞方面,佛典翻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进而影响到文 学语言的变化.佛教文学的恢宏想象,巧妙的譬喻,大胆的 夸张及排比,重复等修辞方法,对中国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佛学(特别是禅学)的理性境界,处世态度,修养方 式,思维方法乃至经典故事,对文人们的思想,生活与刨作影 响都十分巨大.佛性禅趣反映在唐代诗歌中也就不足为怪. 下面仅对王维诗歌所受佛教的影响作一探讨. 王维在中国史诗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太 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 诗匠,又精禅理&(苑威(酬王维序))的名声;死后.更得到&诗 佛&的美誉.他们的诗歌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认真研 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王维,继承他所留下的艺 术遗产是很有樟益的.从艺术上看.禅宗思想对于形成王维 山水田园诗那种.澄澹精致&(司空舀'与李生论诗书),《可空 表圣文集)卷二),&浑厚闲雅&(蔡绦《西清诗话))的独特风格 起了积极作用,进而对于丰富整个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 法也有特殊的贡献. 禅宗对王维诗歌艺术碍霸瞄响,主要表现在以掸语人诗, 以掸趣人诗,以禅法入诗等三个方面. 首先,从王维的诗文看,他对佛教是很熟悉的,对他影响 最大的是禅宗,撙宗的哲学基础是心性说,即成佛不假外求, 只须&净心&即可.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一兴做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 有固为主,趣空宁音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 生病,从寅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鄢吾真.四达竞何谴, 万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战胜不谋食.理齐 甘负薪.子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其中.五阴,十八界(六 识,六根,六尘)全是佛教术语,讲的全是禅理.说的是只因 之存有些微的世俗之见.如用如是观点看待五阴,十八界.酃 又有什么人,我之分呢?正因为把&性空&的我当作实有,就 舍弃不了做&宾&(客观)的尘境,这样就元珐洗净心灵,造成
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西上莲花山))诗人登上华山最高峰,只见华山神女――玉女明星, 白哲的手把扶着莲花峰,飘飘而来.虹霓的衣裙摇曳飘拂, 邀我登上云台峰去拜见神仙卫担卿.恍惚之中诗人升上了明星.索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云生,驾鸿凌紫真.俯视天空.这是~幅多么美好的仙境画图!可惜,俯规人同,看到 的却是一幅悲惨而凶险的画图:安史叛军铺天盏地而来,百 姓生灵涂炭血染荒草,而杀人的豺狼却一个个窃居高官厚 位,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李白就是这样对黑暗现实进行 着有力的鞭挞. 三,佛教对唐诗的影响 佛教在唐韧虽然曾被排在&三教&之末,在武宗朝又一度 遭到焚毁.但实际上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佛教的重要流派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掸宗,净王宗等, 都是在唐代形成的,佛教的中国化也是在此期间出现重大突 破与转折的. 佛教文化乃是一种出世文化,它给人们指出一条超越现 实苦难的希望之路.并教给人们一整套较为切实可行的超越 现实的修行方法.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人之日起,便 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如果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主要采取对外调和儒,道的方式以求生存和发展,那么到 了隋唐五代时期它又更进一步地走上了对内融摄,由繁转易 的中国化道路.佛教发展到唐,向两极分化的趋向更显突 出.以&顿悟戚佛&,&见性成佛&为主要特征的禅宗.更迎合 了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宗教口味;而以.称名为佛&为简易法门 的净士宗,月4更受到下层民众的信仰. 在唐代,佛教影响之广泛与深刻,与其它朝代比,它无论 从文人的人生观,文学的创作内窖及形式上都产生极大的影 嘀;首先对对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影响来看,唐代文人万方数据 侯劫:从王维与李白看儒释道三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了悟道的中途迷失.接着,切中慰病的主题:是由于爱恋自 身才感受到疾病,正如贪欲之心使人感受到贫穷一样,人一 旦战胜自身的邪思,没有了物我,亲疏之见,也就不会为疾病 而痛苦了.这首诗表面看来是慰病之作,实际是抒发对人生 与社会的看法,以作品演说掸理,自然没有多少诗味,但从中 可见佛教的内容在诗歌中的渗透.这重在掸语人诗的诗作 比比皆是.再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人云 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祥判毒龙.&这首诗描写古寺风光,专用烘托, 手法很别致.不通人径的古木丛林,不知来处的历历锺声. 危石间泉声幽咽,青松上日光闪烁,绘出了一幅苍郁,肃穆的 山色,给人以静穆的美感.但最后以禅语作&警策&,用'裎磐 经&&毒龙&典比喻在禅寂山光中平息内心的妄念,这种以诗 论禅的落点自然是不足以借的,一个完整的诗情境界被空洞 的样语破环了. 其次,以掸趣人诗,这与搬弄禅语不同.&禅趣&又叫&禅 悦&,.禅昧&,是指进入禅定时体验到那种轻安寂静,闲淡自 然的意味.这种意味体现了掸宗追求&静心&的宗旨,在内容 上往往是消极的,而禅趣所追求的空灵,澄澈的审美趋向用 来表现山水田园的自然美,却有助于突出自然清幽,静谧,对 他的诗中形成的高简闲淡,凝神静虑的境界,可以说不无关 系.他的'山居秋瞑),'辛夷坞),'栾家濑&,'竹里馆&等等哙 炙人口的m园山水诗都是这种禅趣体现的极致.他不是把 山林作为&终南捷径&,而是把追求自然美作为精神的享受. 精神的追求,是为了寻找一个人同的纯美天地,宁静,幽美但 叉充满生机的理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凉
爽宜人,&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的明净清新..木末芙蓉 花,山中发红萼&的静溢而又美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松风,月色与他&晚所唯好 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反旧林&的平静心境的息 息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再如被后人誉为 &得山林之神髓髓~空古能今&的'积雨辋川庄):&积雨空林 烟火迟,蒸黎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橙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 何事更相疑?&这首诗写的是田园,表现了在自然美景和闲散 生活中解脱尘世烦嚣的怡悦心情,&习静¨清斋&涉及到佛事 生活,&漠漠&一联,是王维的明旬,以极富新意的两对迭字. 在声,色,动,静的配合中,构成了浑然一体,形象生动的画 面.全诗写山庄雨景,而将那自然放达,物我两忘的禅趣,融 人了自然的美景之中.再如他诗中多处写到的&白云&,也总 是透露着舒卷自如,了元所碍的释趣:&悠悠远山暮,独向白 云归.&(《归辋川作))&但去莫复阀,白云元尽时.&(《送别))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扬员外暮宿琴台…… 作')&湖上一回首.山青卷自云&(《辋川集?欹湖)).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等等,都是极富禅意,韵味无 穷的佳旬. 最后.以禅法入诗也是受佛教影响的重要表现.如前所 说,掸宗在认识论上是主观主义的心性学说.特别是南禅宗 讲究&不立文字&,讲&心法&,&顿悟&,强调直觉,暗示等作用. 这正与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相通,宋代所谓&以掸喻诗&说的 就是这方面的东西.壬维在创作中以禅法人诗,大大丰富了 诗歇的表现手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诗歌创作作出 了独特的贡献. [1]复旦大学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2]罗宗强(唐诗 小史)[3]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4]葛兆先'道教与 中国文化)[5]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6]&道教与传统文 化)(《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7]刘尊明&儒释道与唐五代 词)('文史知识'1999年12期) 意境的创造上,禅宗主张&观境&,即在观照自然求得净 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所认识的境界首先应该是 一机一境都是法身的具体体现,面整个自然界又是相互联系 的整体;第二,它不是枯寂僵死的,而是体现了活泼的禅趣 的;第三,人们观照外境不能执着,也不能与外境完全隔绝, 而是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就是要求做到以客观欣赏态 度去体察境界,又在自然界求得内心的感悟.王维正是把禅 宗这种认识自然的态度和方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写作当中. 他的诗境是浑然一体的,是充满生机的,是在客观体中体现 了主观的,做到了情景交融.这样,他不是在一丘一玺,一溪 一泉上刻意描摹,而是善于以内心的诗情体会景物的精神, 他们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为创造完整的境界服务.最突出 的如&辋川集)和'皇莆岳云杂题五首&那些五言绝句.像&空 山不见人,担闻人语响.返景人深转,复照青苔上.&('鹿 柴))并不刻意雕琢,借用一二掸语,即不&着境&在一幅小小 的画面中,都洋溢着强烈的感情,即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又好 象是自然界提供给诗人的.它的美就在那完整浑成的境界 之中.在创作出真正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的意境方面王维的 贡献是巨大的.而意境的创造,正是古代抒情诗高度成熟的 标志.再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 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阳众壑殊.欲投入宿处,隔 水问樵夫.&诗人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耸立于中原的山岭 面貌充分展示出来,创造出使人同身受的艺术境界.又如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在地外,山色 有元中.郡邑浮前滴,波澜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 翁.&诗中,诗人以舒展自如的画笔.将远望与遥相结合起来, 将实景与虚景融为一体,将目击与神游合而为一,创造出空 阔浩渺,摇曳多姿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造中,王维大大 超过了陶渊明,谢灵运,对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意蕴的表现方面,道家讲究&不落言荃&,.得意忘言&. 这与佛家样理在文字之中,亦在文字之外完全相通.诗理亦 如此,它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求有象外之旨,言外之意,特 别忌直白.所以诗意也要如禅理,要去参,去悟,去意会,正 如蛟然所谓&必在神诣&,不需名言的主张,他提出了&文外之 旨&,所以好诗就如他称赞谢灵运的那样,&但见情性,不睹文 字,盖诣道之极也&.如王维的&鸟鸣涧'就是这样并不用说 理的文字,却令人耀感其中蕴涵着哲理的诗篇:&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洞中.&诗人似乎时时 关注着大自然中的动,静,生,息,感悟着不可言喻的内在生 命的存在.这里静的是人闲,夜静,山空,动的是花落,月出, 鸟鸣,而一个&惊&字一下子唤醒了息息相通的世界.让人感 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这里需要领会,联想,要从比喻,象 征等角度来体察内在寓意,即言语深处的意蕴.王维的诗歌 正是化用了参,悟的手法,把内心世界丰富的感受凝缩到一 个小小的自然画面中,将哲理蕴涵到意境中,让读者去体会, 生发,去领去那有尽之言中的无尽之意.f责任编辑校对肖木J万方数据 从王维与李白看儒释道三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侯 西安市第五十一中学,西安,710068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EDUCATIONAL COLLEGE ) 0次参考文献(7条) 1.复旦大学张培恒 中国文学史 2.罗宗强 唐诗小史 3.孙昌武 唐代文学与佛教 4.葛兆先 道教与中国文化 5.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6.《文史知识》编辑部 道教与传统文化 7.刘尊明 儒释道与唐五代词 1999(12)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贡南.LIU Gong-nan 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青海 民族研究)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 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借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的思想内涵进行改造;二是这种 改造基于伊儒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这种改造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伊斯兰教的立场坚定不移,对伊儒思 想的异同严格区分,对儒学面对的问题适度同情,对儒学的整体思想全面观照,则是王岱舆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2.学位论文 胡佳 担当诗文中由儒入释的思想精神和艺术观 2008担当是明末清初云南著名的侠儒诗僧,一生经历坎坷.前半生求仕不得,知天命之年值遇国变,55岁出家事禅,而其间又有其参与沙定洲叛乱兵败 逃禅之说.这一段经历对担当的生活经历,心态及思想观念影响重大,但由于牵涉清誉,这些经历并不全能在担当诗文和其它资料中反映出来.这或许 就是目前关于担当的文献虽详,研究却鲜的缘故,因此本文将从担当生平和出家因缘辨开始,论述其反映在诗文中的先儒后释,儒释合流的思想精神和 艺术观. 担当早年欲图经世济国,建功立业,这些思想反映在诗文中就是对明代复古运动的提倡,显示出借诗文匡扶运会的儒家诗教观.但另一方面,早自 33岁求仕不第起在担当思想中就有日渐明显的慕隐倾向,55岁出家后更将后半生都放在释家的静修生活中,这使担当后期诗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色彩 ,主要表现在对苦谛的开显,对修行的关注和参悟禅理的空寂境界. 担当在晚年对其艺术观进行了总结,提出融合儒释的&风即禅&艺术观.此观点代表了担当最高的艺术理论成就,主要是用禅宗的方式来破除偈颂与 诗文中的弊端,并用&引风入诗&,&引禅入风&的方法融合儒释. 担当既处明末畿辅之地,亲历国变而颠沛流离,故其才名行状不仅可享誉滇南而赏诗味文,亦可比肩中原而窥时论世.其儒释合流的思想精神和艺 术观在云南乃至明末文艺理论史上都十分具有创见,并给后人留下深远影响.3.期刊论文 赵玉敏 乾嘉时期的儒释关系研究――以工彭允初《二林居集》事件为视角 -理论界2009(10)乾嘉时期,儒释关系渐趋缓和.就大部分儒家学者而言,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坚守传统的儒释界限,反对混同儒释思潮的公开泛滥.另一方面对佛教人物 ,典籍等又持有一种极为理性的认识,在现实的交往之中,尽力地保持儒释之间相安无事的局面.这种特色的出现,与当时儒释双方的发展情形不无关系.4.学位论文 李方泽 理解与融通――论王安石的儒释调和思想及其影响 2001该文认为,宋儒与佛教多有关联,然独有王安石和佛教的关系与众不同.其他理学家都是出入佛老又归宗于儒,而王安石却是终其一生都对佛教有着同 情的理解,他不仅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排佛,反而主张调和,融通儒释两家之思想.这对王安石的身后评介和北宋中期以后的学术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该文试图以王安石与佛教关系为切入点,考察宋代的儒释关系发展史.通过对王安石儒释调和思想之发端,形成,表现及其影响的考察,分析和论证,从 一个侧而揭示了宋代学术思想发展,学风转变及新儒家理论体系得以最终建立的内在动因.5.期刊论文 王红霞 论权德舆的儒,释,道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权德舆,中唐文坛诗文创作大家,韩愈等人对其评价甚高,并推举其为中唐文坛的&盟主&,&宗匠&.今有&文集&五十卷存,其中诗十卷(含赋三篇),各体 文四十卷,规模与韩愈文集相当.读其诗文,可以发现其思想成份比较复杂,儒,释,道三家兼而有之,三者之中又以儒为根本,去沟通,融汇释道.6.期刊论文 彭耀光 王阳明心意关系与儒释之辨 -东岳论丛)儒释之辨是宋明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王阳明通过揭示心之内涵及心意关系对儒释之辨做了深刻说明.基于良知应感起意而又不执著于意的特征 ,王阳明认为儒释两家在形上本体方面没有不同,都是虚灵殚的心之本体,儒释的差别在于佛教一念执著障碍了心之本体的感应之功,从而堕入虚寂,不能如 儒家一样肯定世间价值.王阳明的儒释之辨,在理论上最终完成了唐宋以来儒家学者站在儒家立场上融释佛老,恢复儒家正统地位的历史使命.7.期刊论文 杨娟娟 统合儒释:王审知治闽方略探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王审知治阁期间,从闽人奉佛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佛教.椎行统合儒释之治闽方略,以儒家为主,以佛教为辅,利用儒家与佛教思想的相通性以巩固统 治.黄滔是其最重要的谋臣,其文章充分展现了王审知这一治闽方略.8.期刊论文 刘金柱 曾巩的儒释人才观 -中国文化研究2004(1)&曾巩集&收录之佛门题记,虽于佛教不乏针砭,但独于释门人才之盛叹赏不已,并因之惋惜儒道之中,缺乏如此既高度敬业,又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曾巩对比儒释两教人才之现状,以及人才选拔和储备情况,得出人才危机是儒道振兴的最大障碍的结论.本文透过作品,对其儒释人才观进行分析,认为曾 巩对佛徒之赞叹,实际是对儒道门庭冷落之哀叹.所以其赞扬僧徒,丝毫没有改变他反佛之立场.9.期刊论文 张鹏飞.ZHANG Pengfei 论儒道释文化对中国城市园艺生命造境的审美观照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园林造境艺术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最玄妙的宇宙思维模式,而城市山林,壹中天地,法天象地,俯仰乾坤的造园格局正是古典因林造境 艺术的精神写照,其创作原理是凭借各种自然构成要素的整合,重构,升华,以达求人化自然,融通宇宙,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无疑代表了东方城市园 林造境文化苑囿的最高旨归,也是世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彰显着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生命哲理的审芙观照.10.期刊论文 魏学宏.WEI Xue-hong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构建 -河池学院学报)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 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 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xajyxyxb.aspx 下载时间:日
从王维与李白看儒释道三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释道三教合一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