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二十四诗品赏析》中的诗学思想 速度啊

电子与通信
中国诗学(《思想篇》《设计篇》《考据篇》《鉴赏篇》)(套装全4册)
基本图书信息
出版日期:
编辑推荐:
   台湾学者、散文家黄永武先生最知名作品首次引进大陆。荣获台湾 “国家文艺奖”, 风行台湾三十余年。   作者以商量旧学、汇通新知的方法,在抽象的诗艺中发凡起例,建立起客观、审美的体系,分别从设计、鉴赏、思想和考据四个维度,条分细缕地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分析,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为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顶级作品。   在诗歌鉴赏沦为玄学,在面对诗歌人人皆可开讲的今日,本书为读者开辟途径,建立章轨,让诗歌鉴赏有路可徇,有法可依。读者可藉此明了真正的诗歌鉴赏是有所凭据的。   章法谨严,文字清丽,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明晰清爽,将通往诗歌的崎岖小径拓成平易大道,读者可藉此走向诗歌,走向真正的诗歌鉴赏。   《中国诗学》中,作者出入文史,横行百代,征引繁富,见解明澈,文字清丽晓畅,在预期之外。海报:
   这是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顶级作品,翻开它,细读数行,就知道,它和其他同类书划清了界线。它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真正传统,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将现时的读者和古典诗歌连系起来。   全书共4册:《思想篇》《设计篇》《考据篇》《鉴赏篇》。   《鉴赏篇》:  
自读者的悟境、诗歌本身的诗境、诗者的心境三方面入手,引领读者透过字义诠释的层次、结构美感的层次、性向风格的层次、道德判断的层次,直与作者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进行“诗的完全鉴赏”。将通往诗歌的崎岖小径拓成平易大道,读者可藉此走近诗歌,走向真正的诗歌鉴赏。《思想篇》
引领读者探求诗者思想之渊流:儒、释、道是其本源,但并非全部,鸟兽虫鱼、花木瓜果、江山美人,皆诗者思想原型,寻常卑微之物,一经入于诗人之眼,皆能着手成春,铸就壮语伟词。   《设计篇》:  
引领读者探求诗者匠心之妙,设计之巧:尽管诗心空灵倏忽、隐微玄妙,但是一首不朽的诗既经设计完成,便成一关节灵活、风韵万千的美人。这种美往往可予分析:意象如何浮现、时空如何设计、如何浓凝字句以求密度、如何横硬气势以求强度、音响之中藏着什么奥秘、笔墨之外如何表现神韵……。本书以细密剖析的方法,讲明这些美如何形成。让抽象的美具体起来,让隐微的美显现出来,让可以意会的,可以言传。   《考据篇》:  
究中国古诗真伪之辨。诗歌校勘、笺注方法禁忌、辨伪之法、研究古诗重要书目,有条不紊,叙述精详,有志于窥望中国古典诗歌堂奥者、有志于著述者,不可错过。   四本书成一完整系统,是引领读者一窥中国古诗神与美之堂奥的路标。   本书初版于年间,修订新版于2008年。此次与大陆读者见面的,是该著的修订版。   《思想篇》:  
引领读者探求诗者思想之渊流:儒、释、道是其本源,但并非全部,鸟兽虫鱼、花木瓜果、江山美人,皆诗者思想原型,寻常卑微之物,一经入于诗人之眼,皆能着手成春,铸就壮语伟词。
   黄永武,1936 年生人,台湾第一代文学博士,亲炙民国学人。著名学者、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兴大学、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   《中国诗学》是黄永武最知名作品,初创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79年成书,1980年获台湾作品最高奖——“国家文艺奖”。2008年再版,有较大的修订。《中国诗学》至今风行台湾三十余年,对台湾文学影响至深。本书为其2008年修订版。本书创作之初,正值大陆“文革”,作者抱定“延续文化命脉于一线”之愿,耕耘不已。修订之时,见两岸分割,因此寄希望于“靠诗来弥缝”“从文化美感中挽回国族的元气”,拳拳之心,贯注于文字当中,感人至深。   黄永武又是台湾散文大家,其文集《爱庐小品》继《中国诗学》之后,再获“国家文艺奖”(文学创作)。是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鉴赏篇新增本序自序——谈诗的鉴赏角度读者的悟境一、广学识以明诗义二、富历练以察兴会三、谙作法以识匠心四、知校雠以定是非五、分平仄以辨格律作品的诗境(甲)从诗的内容上欣赏一、显示的内容1.时空变化2.时空交感3.情景分写4.情景交融5.情感改造空间6.情感改造时间7.情感改造理性8.情感改造事物二、潜藏的内容1.象征2.影射3.歧义4.调侃三、大传统的内容1.中国诗中植物世界的基型2.中国诗中动物世界的基型3.中国诗中矿物世界的基型4.以用典为妙的传统5.以隐士为高的传统6.以遗民为尊的传统7.以同性友谊为义的传统8.以代作为乐的传统9.以贫病易动人的传统10.以拟古为雅的传统11.以怀古的题材引起共鸣的传统12.以奔迸呼号尽情宣泄的感情为不祥不寿的传统(乙)从诗的形式上欣赏一、结构美的欣赏1.承接的美2.交综的美3.翻叠的美4.对比的美二、辞采美的欣赏1.巧与拙各有其美2.奇与常各有其美3.浓与淡各有其美4.雅与俗各有其美5.刚与柔各有其美6.藏与露各有其美三、声律美的欣赏1.从句型上欣赏2.从音节上欣赏3.从拗救上欣赏4.从谐律上欣赏四、神韵美的欣赏1.欣赏含蓄性的意境2.欣赏联想性的意境3.欣赏改造性的意境4.欣赏实感性的意境5.欣赏感悟性的意境6.欣赏新奇性的意境7.欣赏无限性的意境作者的心境一、考查创作的年代可以推测当时的时事二、考查创作的地点可以省察当地的情状三、考查作者的性向可以认识作品的风格四、考查作者的交游可以指证作品的疑窦五、考查作者的际遇可以明白作品的背景设计篇新增本序自序谈意象的浮现一、将抽象的理论观念,改作具体的图画的视觉意象二、将静态叙述的形象,改作动态演示的动作意象三、加强各种感官意象的辅助,使意象鲜明逼真四、故意将接纳感官交综运用,造成印象与感官间的错综移属,使意象更活泼生新五、将二个以上时空不同的独立意象,用绾合、叠映、转位等手法,连锁起来,诞生新的风韵六、集中心力去凝视细小的景物,予以极大的特写,使景物因纯净孤立而变成突出的意象七、把握物象的特征,穷形尽相地夸大其特征,可以使意象跃现出来八、用各种陪衬的手法,烘托出悬殊的比例,使意象交相映发,倍加明显九、利用色彩学上的对比或混成,渲染成画,强烈刺激观者的视网诗的时空设计一、时间的渐蹙二、时间的渐长三、时间的速率四、时间的改造五、时间的压缩六、空间的扩张七、空间的凝聚八、空间的转向九、空间的深度十、空间的改造十一、空间的简化十二、时空的换位十三、时空的融合十四、时空的分设十五、时空的交感谈诗的密度一、一句数折,意象复迭,可促使诗意浓至二、分作数层、层层入里,造成层波迭澜的境界三、多用实字,使实物密集,足令语劲句健四、用矛盾逆折的语法,使诗句警策五、浓缩字面,使字字着实,无一虚设,如同百炼精钢六、用翻叠的手法,使原意之上又复迭一层新意谈诗的强度一、压缩的时空,可以增加诗的强度二、倒装的字句,可以增加诗的强度三、拗救的音节,可以增加诗的强度四、迫促的韵脚,可以增加诗的强度五、激动的语气,可以增加诗的强度六、严密的结构,可以增加诗的强度七、联锁的句法,可以增加诗的强度八、意外的宽对,可以增加诗的强度九、警策的硬语,可以增加诗的强度十、丰繁的含意,可以增加诗的强度谈诗的音响一、韵脚的音响各有特色,可以将情感强调出来二、韵脚的疏密与转换,能烘托出不同的情节气氛三、借着句型长短的变化,亦足以摹情写物,表现意义四、喉牙舌齿唇五音,自有高下洪纤的差别,须讲究其兴会与音响的谐合五、平上去入四声,音响的效果不同,各有其适宜表现的情绪六、双声叠韵的配置,应该是细心经营地把握住事义物态的情状七、叠字的胜境,在于能达到“以声摹境”的妙用八、重复的节奏,能表现烦琐忙碌、心烦虑乱、铺张夸大、历久不懈、咏叹无穷等情态用心于笔墨之外一、运用“语不接而意接”的手法二、让诗保有多方面可通的解释三、简单而灵动的比拟,可以节省烦琐的形容四、导情入景、入物,使情无限五、避开正面供述、欲语还休,使言外含蕴无限六、做到句能藏字,字能藏意七、运用朦胧颠倒的句法,不使一览无遗八、结尾另开境界,以造成余韵无穷“反常合道”与诗趣一、不用日常语言习惯的联接法二、特别在诗句的关键紧要处,改变这个关键词的词性,达到词性被活用的目的三、运用出奇的联想,此联想愈与常理不合,愈觉新辟四、常字新用五、故意作不合理的夸张六、将客观的事物现象,经过主观想象的改造,重现出来七、自定一套主观的推理方式,对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别为假定,别为痴想玩文字上的巧(甲)玩字形上的巧一、图案式排字1.屈曲成文2.参差成文3.变形成文4.联边成文二、交辉的回文三、谜样的离合四、暗蕴的嵌镶五、字形的巧对(乙)玩字音上的巧一、音中寓双关二、铤险走窄韵三、宛转以摹声(丙)玩字义上的巧一、字义寓双关二、人事的切合三、虚凰式假对四、惊喜的集句黄永武著作年历简表思想篇新增本序自序——谈诗的思想分析总论四篇中国诗人眼中的植物世界一、诗人眼中的梅兰竹菊1.梅2.兰3.竹4.菊二、古典诗中的桃与柳三、诗人眼中的草木蔬果1.坚贞久大的松2.柏是道家树3.寂寞梧桐4.莲是爱情花5.诗与茶道6.菜根香7.笋是雪玻璃8.茄子知音少9.餐荔大会10.西瓜的联想11.葡萄与共识四、诗人眼中的岁寒三友1.松是巨龙2.竹是君子3.梅是恋人中国诗人眼中的动物世界一、诗人眼中的龙凤麟龟1.龙是事业2.凤是爱情3.麟是德性4.龟是寿命二、蝉蝶春秋1.蝶代表春蝉代表秋2.蝶是浪漫派蝉是高蹈派3.蝶是享乐者蝉是受难者结语三、诗人眼中的鸟兽虫鱼1.凤之歌2.鹤是仙禽3.鸟语传情4.猫诗5.借禽兽讽人6.诗意的萤7.蟋蟀说什么8.蜗牛的联想9.蛙是水底笙歌10.横行的蟹古典诗中的美人幻象李商隐的远隔心态一、时间的“晚”与空间的“远”是义山诗中常见的模式二、时空的遥隔感乃是心态焦虑的反映三、远隔心态是怀才不遇者自怜自赏的反映四、远隔心态是由孤独引起的心理疲劳五、远隔而闭锁的心态是由向外的攻击转向自己六、远隔而闭锁的心态也可以视作由自我奋斗以完成自我的过程儒家五篇《诗经》中的“水”释“思无邪”从《诗经》“二南”看修齐治平之道从人伦的光辉看杜甫诗杜甫笔下的马一、马代表英雄的气概二、马申述暮年的壮志三、马自况一生的辛劳四、马象征君臣的遇合五、马比喻知遇的难觅六、马暗示国势的盛衰七、马绾连先帝的追思道家三篇魏晋玄学对诗的影响一、求神理,忘迹象二、主空灵,后质实三、重自然,轻名教四、喜山水,出尘网五、讲情调,厌世务六、贵品鉴,鄙庸俗李白的野性美一、狂放的字汇二、粗犷的比拟三、泼野的想象四、复古的风格五、横溢的豪情六、游侠的向往七、异国的歆羡八、成仙的梦想九、现实的征逐十、率直的性爱透视李贺诗中的鬼神世界一、虑病幻念二、虚无幻念三、伟大幻念四、鬼神幻念1.安全需要的补偿2.被尊敬需要的补偿3.苦闷、伤害、挫折的补偿4.自我实现需要的补偿5.迷信观念的内射与同化释家二篇诗与禅的异同一、诗禅相同处1.诗与禅都崇尚直观与“别趣”,或者是从违反常理之中去求理趣,或者是从矛盾的歧异之中去求统一2.诗与禅都常用象征性的活句,富有“言此意彼”的妙处3.诗与禅都常用双关语,喜欢将“超”与“凡”两种境界同时表现在一句话里4.诗与禅都常用比拟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5.诗与禅都喜欢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观照人生,必须有超脱现实的心理距离6.诗与禅常以不说为说,使言外有无穷意味7.诗与禅常以妙悟见机,时有互通之处,诗可以有禅趣,禅可以有诗趣8.诗与禅都重视寻常自然,日常生活即是禅,寻常口语即是诗9.诗与禅均反对任何定法,不得“缚律迷真”二、诗禅相异处1.诗与禅的指向有别,禅的指向只在明自性,而诗的悟性却是多方面的2.诗与禅的机缘有别,禅的机缘往往是以眼前事作问答,机锋相对,而诗句中的呈机则是自由的3.诗与禅的凭借工具有别,禅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诗则必须以文字为表现的工具4.诗与禅在内涵上自有其分界,诗可以有禅味禅趣,但不能有禅理禅语寒山诗的巅峰境界附录二篇谈诗的完全鉴赏一、科学性方面求真的层次1.诗篇的真伪2.字句的异同3.注释的正误4.作品的系年5.实物的证验二、艺术性方面求美的层次1.造意方面2.布局方面3.修辞方面4.音响方面5.神韵方面三、思想性方面求善的层次1.思想的渊源性2.思想的类别性3.思想的层次性怎样研读《诗经》一、研究《诗经》先辨家法二、研究《诗经》必读《毛传》1.《毛传》与孔门思想最契合2.《毛传》的解释最切合古代的礼制3.《毛传》的训诂不断地获得实物的证验4.《毛传》绝无怪诞之说,最平实可信5.《毛传》与《左传》时时相合,史证具在6.《毛传·小序》是最古的训诂书,最接近赋诗的年代7.《毛传》与《小序》应合无间,绝非无本之学8.《毛传》与荀子之学并出子夏,每可互证9.《毛传》与《尔雅》相异处,往往《毛传》正确10.《毛传》数据最完整,能自成体系三、研究《诗经》的步骤四、研究《诗经》的简要书目考据篇新增本序自序——谈诗的研究途径诗歌考据趣例一、“翡翠衾寒”不如“旧枕故衾”二、李峤诗“冠绝当时”的原因三、“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井栏吗1.卧榻的床2.客厅的床3.四脚可折迭挂在壁上的椅子叫胡床四、“江枫”是指“江桥与枫桥”吗五、昔人已乘白云去六、美丽故事掩饰下的伪诗七、仙佛鬼怪光彩下的伪诗诗歌校勘法(壹)校勘诗歌应具的学识一、对于各种字体的变化,及刻本写本中的习惯,要有所认识二、对于古书中衍、脱、讹、倒的常有规律,要有所认识,并能灵活地探索出讹误的由来三、对于诗的格律句例,以及古今诗人的作品,须有广博的认识四、对于诗集版本的选择、伪诗的鉴别,要有精湛的认识(贰)校勘诗歌常用的方法一、据古本校二、据辅本校三、据选本校四、据相关书校五、据类书校六、据诗话校七、据注文校八、据本人其他诗校九、据本人其他文校十、据友朋唱和诗校十一、据同时诗人诗校十二、据因袭前人诗校十三、据后人因袭诗校十四、据地理校十五、据时事校十六、据制度名物校十七、据物性校十八、据当时语汇校十九、据作者文例校廿、据全诗文义校廿一、据诗题校廿二、据前后照应校廿三、据句法章法校廿四、据基本声律校廿五、据对偶校廿六、据拗救校廿七、据同押一韵校廿八、据转韵不转韵校廿九、据上去通押校卅、据犯重字校卅一、据上尾校诗歌笺注法(壹)笺注的通则一、引征古书必载明见于某书某篇,又须亲自翻检原书,不能转相据引,方足凭信二、引证出典,须推明原始来历,以原始出典为主,其他有参考价值者,可以附于其后,若有典故活用,与原始用意不同,亦当先注明原始来历,再加说明三、引征典故数据甚多者,须简括断制,选择其最切诗旨者,烦琐矜博,反见其泛滥无归四、欲求征典切合诗旨,则笺注须以全诗文义为裁断五、笺注时欲以全诗文义为裁断,每须顾及诗中所指的人物六、笺注时欲以全诗文义为裁断,又每须顾及诗中所指的地域七、笺注时欲以全诗文义为裁断,又每须顾及诗中所指的年月八、综合诗中人物、地域、年月三者,循年贯联,配合史传碑记,撰成年谱,而将作品分别系年,极有助于笺注,前人尝谓“年谱乃笺释之根干”,洵经验之谈(贰)笺注的体例一、过简者可省略不注,不详者可阙疑不注,何者注,何者不注,应有标准二、一书之中,笺注已见于前者,则云见前某首注,全书体例应予一致,若一典屡用,须再注复出者,或因宾主不同,须求互见;或因用法不一,须明歧义,故一注复出,必有其故三、笺注之方式,有于篇末先提总纲、次释句义者,有注于句下、解于篇末者,近人则多用摘字编号注法,注后再列笺,寻检较为便捷四、注诗与评诗不同,评诗可以与作者为敌,笺注则须尊题;评诗乃自出心裁,笺注则须言之有据。评诗可选择某一部分,笺注则务求完整(叁)笺注的方法一、先考查诗内的文句为依据,这依据最为坚强,应列首要二、本诗内的文句不够佐证时,可考查本人其他的诗或文,作为佐证三、本人其他的诗文不够佐证时,可考察友朋同咏或赠答的诗,作为佐证四、友朋唱和赠答的诗不够佐证时,可考查友朋其他的诗,作为佐证五、友朋的诗不够佐证时,可考查同时诗人的诗,作为佐证六、同时诗人的诗不够佐证时,可考查当时的历史,作为佐证七、当时正史不够佐证时,可考诸序跋诗话碑志,作为佐证(肆)笺注的禁忌一、引后人诗证前人诗是笺注的禁忌二、笺注时亦不得引后代书作为前人诗之出典三、笺注者不得伪撰史实,添改古文,曲成一家私说,以致颠倒事实四、笺注者不得割裂字词,但解单词只字,若不玩上下文理,往往失全句意旨五、笺注者不得强释文义,至于改字易句,若非校勘有据,乃是大忌六、笺注者不得穿凿附会,于比兴一类,若非证据明确,最宜审慎七、笺注者不得繁称远引,务博矜奇,若非典实相关,不必枉牵八、笺注者不得纷杂是非,并存抵牾,若非义可互参,毋须兼载九、笺注者不得全部依赖辞书,否则不免失之疏陋。但凭翻检辞书,未必能求得原始出典,未必能检出全首大意(伍)笺注应具的学识根柢一、笺注诗须具备校勘学的知识二、笺注诗须具备版本学的知识三、笺注诗须具备辨伪学的知识四、笺注诗须具备训诂学的知识五、笺注诗须具备有关创作诗的各种知识六、笺注诗须具备运用工具书的知识诗歌辨伪法(壹)伪诗的种类及成因一、作者或伪1.后人误辑2.后人误题3.嫁名于人4.浅人依托5.重刻改名6.同名凑合7.乩坛妄作二、诗集或伪1.依托之作2.两集互乱3.重刻窜改4.掇拾成书5.攘窃成书6.删补成书7.编选或伪8.评注或伪9.序跋或伪三、诗篇或伪1.后人拟作2.后人冒作3.酬唱误并4.改易复出5.并合成篇6.割裂成篇四、句字或伪1.抄刻妄增2.抄刻妄删3.抄刻妄改4.抄刻倒乙5.抄刻字误(贰)伪诗鉴别法一、考诸本集善本1.本集可据2.两集兼收3.古本参定4.补遗可疑二、考诸他书征引1.选本可据2.诸书引诗3.酬唱旁证三、考诸时代先后1.事不及见2.袭后人书3.习尚可证4.流传可证四、考诸进化历程1.进化失序2.古不仿今3.拟古不类五、考诸文字体裁1.韵部不合2.曲调不合3.声律不合4.用字不合5.体裁不合六、考诸事迹制度1.年代不合2.地理不合3.事迹不合4.官名不合5.称呼不合6.讳字不合七、考诸思想风格1.学养不合2.风格不合3.思想不合八、考诸目录序跋1.目录可证2.版本可证3.序跋可证4.夹注可证研究中国古典诗的重要书目
   一、以诠释字义为鉴赏   字义的诠释、出典的查勘,是鉴赏诗歌最基础的层面,然而自来许多有学养的诗评家,深信“诗可注而不可解”、“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以为?中消息,只许自悟,不可道破,如吴雷发《野鸿诗的》、沉德??《唐诗别裁》都有类似的说法,所以许多诗评家都学李善注《文选》的诗那样,只考经史典故及地理职官,使资料方面“原委灿然”,便算达到了鉴赏的目的。事实上可能是人所皆知不必注的地方不厌其详注了一大堆,该注的地方注者也不明白,没见有一字半解的增益处,何曾使“原”与“委”都灿然了呢?如果像刘辰翁摘取诗中一字一句来作评,被他们讥为“醉翁呓语”;像金圣?U评唐才子诗,分前解后解,讲承接照应,更是投以鄙夷的眼光,讥笑为“死在句下”。   千百年来,他们是缺乏情趣地禁止了分析批评。这一派学者自身对于诗的美感经验,或许有不少会心之处,但只是混融一体,不求甚解。然而他们几乎是传统鉴赏的中坚,所著的书以考查诗句的出处、标明典故的由来,来显示其博学,对于诗旨的疏通,守著宋人所谓“于本文只添一二字而语意豁然”的原则。这种鉴赏对于诗歌的本身仅是触及,而未曾深入。当然,对于连字义也解不来的读者或许有助益。但是今天由于工具辞书的发达,笺注出处或典故,事实上只是翻检辞书而已,早没有炫耀博学的价值了。   二、以考据故实为鉴赏   考据故实本来是提供正确鉴赏的一项佐证,仅属鉴赏的前提,不该是鉴赏的终点。当然,从考据出发,也可以修正鉴赏时臆测的误差,譬如利用宋代牟益的??衣图卷,可以帮助认识李白〈子夜歌〉“万户??衣声”是??生丝为熟丝,而不是洗衣服。利用出土的铜器,知道周代金奏之乐,天子与诸侯才并用钟鼓,大夫与士只用鼓而不用钟的,可以帮助认识《诗经·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不是在描写一般巷里平民娶新娘的情景,小序以为是在赞美后妃,其身分是很适切的。又如《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的句子,从出上的铜器看来,金?也的确是人君或宗庙的器皿,小序也以为该诗是赞美后妃,仍有它坚强的理由。   又如民国五十七年八月中共发掘河北满城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宝绾的古墓,出土两套“金缕玉衣”,证明金缕衣是陪葬的殉物,诗评家才想起杜秋娘唱〈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可能是劝人与其在死后穿镶金缀玉的寿衣,不如惜取年少可爱的时光。我说金缕衣作“华丽的衣服”解之外,可能有作“寿衣”解释的,曾引起质疑,质问道:“杜秋娘对着暴戾的主人,怎么敢唱出寿衣来?”“古人极重忌讳,不吉祥的歌词适合在酒筵前唱吗?”其实前面的问题,既是“李?长唱此辞”,李?爱听,命令歌妓杜秋娘唱,便不发生敢不敢的问题。后面的问题,好像据常情理该如此。但若翻检出白居易的〈狂歌词〉来读:“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五十以后衰,二十以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墟下,朱衾玉匣为!”末句“朱衾玉匣”,玉匣就是“玉匣金缕”,就是出土的金缕衣,这“寿衣”的狂歌真的在酒筵前唱的呢!而且〈狂歌词〉的内容,简直就像杜秋娘唱〈金缕衣〉的翻版。“五十以后衰,二十以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不就是“劝君惜取少年时”吗?“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不就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吗?那么“焉用黄墟下,朱衾王匣为”,不就是“劝君莫惜金缕衣”了。白居易这首诗,据汪立名的考证,作于长庆三年,距李?被戮刚过十六年,白居易应该听过杜秋娘所唱的金缕衣以后,才写这首〈狂歌词〉,雨诗机杼相??,可见都作“寿衣”解也不是没有可能(详见拙著《读书与赏诗》及《珍珠船》,洪范本)。有了这些名物故实的考据,对鉴赏自然极有助益,但考据毕竟不能等于鉴赏,像吴景旭的《历代诗话》十集,只就一字一词考据,至多引诗一句二句,很少讨论到全首诗旨,他的著作,可作为这一派诗评家中?艹龅拇?怼?br />   三、以选抄去取为鉴赏   用选抄的态度去品评诗篇,无论是一代之中选数人、一人之中选数首、一首之中选几句;或抄成一本诗选:或在全集中稍作圈记,那入选作品的多寡、圈圈点点的疏密,都寓有鉴赏的价值判断在其间。孔子删诗之说是不是可信,是另一个问题,但根据〈周南〉、〈召南〉看来,诗篇的编次前后,恰与大学修齐治平的纲目相应合,可见现存的《诗经》,必然是经过儒家鉴赏后编选而成的读本,编选时也必然有他鉴赏的尺度。其后徐陵编《玉台新咏》十卷,萧统编《文选》,录诗十三卷,一爱新艳,一尚雅正,从选抄之中,便能显示出主观印象的差异。又譬如唐人选唐诗,多不收李杜诗,今存十一种唐人所选唐诗中,杜甫的作品一首也不曾入选,敦煌卷子中只抄录李白诗,依然没有杜甫诗。宋人元人选唐诗,选录李杜诗的稍多,至明人清人,则所选大都以李杜为宗,这说明从选抄中可以觇见各代人的鉴赏偏好。选抄时也有以自己的主张为中心的,如王渔洋编《唐贤三昧集》,以神韵为主,特别推崇王孟:陈沆作《诗比兴笺》,以比兴为主,特别偏重韩诗,所选篇章的数量竟超过了李杜,同时也很重视李贺,在这存删去取之间,都表现出编者的趣向。编选的人鉴赏力高,这些选本对读者也有许多好处,不仅节省读者的时间精力,也稍具指点门径的作用,像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蘅塘退上孙洙的《唐诗三百首》,部以选录与否作为鉴赏的尺度,同样成为不朽的名著。   有人批评王安石的选本道:“王荆公号称知言,而《百家选》遍得晚唐刻削为奇,盛唐冲融浑灏之风,在选者戛戛无几。”(明王称叙《唐诗品汇》)我想王安石所以偏重晚唐、轻略盛唐,并不是他的选择标准如此,而是只做了晚唐的部分,手头翻到哪些集子,就在集子里挑佳作,当时没有全部唐诗在案头,盛唐部分尚未挑选,这《百家选》乃是不曾完工的作业罢了。至于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也不是从《全唐诗》中一一挑选,而是从众多前人选本中集其大成,累积了前人评选的智慧,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   诗选文选原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清人宋荦序《二十四家诗定》就说:“作者难,选者尤难,非力学则无由办。然世之操选政者,正不必有学,愚者效小儿解事,慧者思英雄欺人,往往妄生好恶,横立是非,何定评之有?降及末流,更有借此为依名攫利地者,其人于风雅一灯,既未梦见,则凡升降正变之数,又孰从而诘责之而辨正之?”正指出以选抄为鉴赏,选者的审美能力与公正心态是十分重要的。然后人编诗文选,或尊重作者的名位功业,或偏袒于自己的私交朋党,既无目力,又嫉真才,私于一己之见,不是阿谀,就是瞽目,岂止一失,乃是百漏!甚至于让当代作者自选自捧,不能就诗论诗,一本大公。编选者寸衷既乱,识鉴有限,自然没有裁断作品高下的价值了。   四、以主观品第为鉴赏   以主观品第为鉴赏,与上节以选抄去取为鉴赏一样,鉴赏的尺度完全以诗歌给予自身的感动程度而定,感动的深浅,便是评定作品价值的依据。它与科学性的客观批评完全相反,纯然取决于主观的印象。由于各人的情趣不同,所得的品第自然有别。像钟嵘作《诗品》,因为讨厌当时人“随其嗜欲,商榷不同”,以致“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所以分汉魏以来的诗为上中下三品,并自诩说:“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奕一,自以为能将诗篇高下的品评,像围棋数目一般地数出黑白胜负来,这种鉴赏是否能让别人全部接受,极可怀疑。当然,钟嵘的鉴识力甚高,所定的三品升降,可议的地方不多,即使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源流出自应璩,模拟的痕迹很明显,所以列入中品,后人持相反意见的不少,但依据今日辑佚所得的资料,证明钟氏所说乃是公正的评论。然而钟氏讨厌”缙绅之士“全凭一己的嗜欲印象来作”商榷“,没有”准的“可以依循,但是他自己所主张的”有滋味“”口吻调利“以及”反说理“等等,又何尝不是依凭自己的”嗜欲“?   《诗品》之后,凡如轩轾李杜、王孟、高岑、韩柳、元白、温韦等等,用比较两者优劣的方法作为鉴赏的,都算是品第的鉴赏。就算如钱谦益写《列朝诗集小传》,自认为是”有公鉴,无姑息“,”敢以是非黑白自任“,虽不曾将明代全部诗人品等分级,但推扬或排诋,有时指篇摘句,各有是非。对于李东阳、程嘉燧推扬备至,对于李攀龙、何景明、王元美、胡应麟,各有排诋,等于给了品第似的。但叶矫然在《龙性堂诗话》引吴梅村的看法,认为”推扬幽隐太过,排诋三四钜公,也未必为定论。“可见以品第为鉴赏,随你怎样自许为”公鉴“,仍不免受主观的局限。这种鉴赏的角度,为一般诗话作者所常用,也是传统鉴赏的主流,他们对于诗篇何以”有滋味“、读来何以会”口吻调利“等,是很少进一步探索的。   ……
相关PDF 电子书下载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品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