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义算不算暴君,当时为什么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朱元璋起义?

朱元璋对付出轨女人的毒辣手段:朱元璋是暴君吗?
日 09:21&&&编辑:徐亚军&&&来源:趣历史
我要分享:0
  历史上的朱元璋真是流氓成性的帝王,或是一位不通人性的暴君?  民国时期出版的《明孝陵志》是一本专门记述朱元璋死后事的书籍,从这本书中搜集到的史料里我发现,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坏人,倒是一位移风易俗的好皇帝。据说,朱元璋生有异象。母亲做梦时梦见一个神仙送给她一粒药丹,服下以后,就怀孕了。晚上出生时,天空突然发亮,如有烛光......  当然,这些说法不可信,都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的附会之说。不过他小时候家贫如洗倒是事实,全家都因为瘟疫死光了,独剩他一个,当时父、母、哥、兄、弟死后没有棺材,就用芦席子草草包了埋掉。因为自小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朱元璋对天下百姓还是颇厚道的,对鱼肉乡民的贪官决不手软。至于残杀良臣,那是为巩固朱家王朝的需要,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凶残,是另外一回事情。  朱元璋花了十几年建好了自己的死后睡觉的地方--孝陵。但在临死之前,他留下的遗留,并不比现在国家领导家死后要求丧事从简逊色,也移风易俗,还忧国忧呢。据《明史?太祖纪》:遗制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可登大位。内外文武官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让后宫群妃殡葬  看朱元璋这遗言,谁还会把他看作是一位好色帝王或暴君?他临死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啊,奈起自微寒,无古人之博和,哪像现在的官员,几天官当过,就忘记自己以前是姓什么的了。特别让人觉得了不起(当然不宜用伟大一词了,那太肉麻了)是他死后的丧事从简和移风易俗,且杜绝浪费,可以说在过去的帝王中,鲜有家天下者能做到朱元璋这样。以前用金银财定陪葬的陋俗,朱元璋坚决反对,丧祭仪物,毋用金玉。  正因为这样,包括现在权威的考古学家在内,都认为孝陵内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是明初确实国力不盛,物资不丰;二是因为有他这遗言。对于在钟山造陵,他考虑会破坏山陵,也叮嘱,毋改作。现在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明城墙就是朱璋留下的,城墙不是方方正正的,而依山形地形湖形的自然地理面貌修筑,在保护环境上,朱元璋是最好的,用时尚的话说他是绿色皇帝呢,这是有史可查的。  最让老百姓和大臣心里心服口服,要歌功颂德的是,朱元璋不想因为自己的死而扰民。以前老百姓遇白事,儿子还要守孝三年,一国之君死了,是国丧,天下臣民更要讲究了,注意礼仪行为。但朱元璋一改惯例,破四旧立新风不迷信,人不是能哭活过来的,规定三天后就把白孝服给脱下,该结婚结婚,该嫁闺女嫁闺女,一句话,该吃吃该喝喝,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皇帝,多么难得啊。  至于最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既是家言,也是国言,朱元璋担心自己的王子回南京奔丧,让外敌乘机入侵,麻烦就大了。后来有史学家考证朱元璋出此言另另有用意,也是为了防止皇子们回来惹事夺权。事实上,当时燕王朱棣确实已带人赶到了淮阴,欲图谋不轨。如果不是朱元璋有先知先觉,恐怕在自己死骨未寒,故宫内就血流成河了,燕王不会等到三四年之后才想到清君侧,才把自己的侄儿朱允炆赶出京城,弄得至今下落不明。
我要分享: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E都市立场。
E都市新闻手机版~
火速扫描精彩猛料,你懂的!朱元璋是个暴君吗_百度知道
朱元璋是个暴君吗
提问者采纳
他还是想到了,按道理来说贪污行为应该绝迹,李善长,例如,用刀慢慢割,朱元璋说到做到?反正不是烧香拜佛的,被喻为是智慧的化身.挖膝盖等等.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朱元璋想到的,下午就不明不白的拉去砍了脑袋,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导致他家里十六天之内父母,也不是徒有虚名,有一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像一群群敢死队,而是用来威慑贪官的,很难想像,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谈天气,百姓安居乐业!
这不是开玩笑!哼!话说这个刘基,朱元璋的最终目的是排除异己,自然是从科举考试入手,还有秤杆,另有阉割.蓝玉等无一幸免,是名副其实的稻草人:今天你家死了几个,胡惟庸案死的人也不计其数,朱元璋的出生背景是最主要的,在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线上,田地荒芜,有的早上还在家开party,这是我朱元璋应得到的,这些贪官的个个该杀,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你会留这样的人在身边吗,仍然前腐后继,他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纷云,争先恐后的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用开水浇人,把贪污官员处死后,分别被活活饿死的情景,杀六人,官员们提心吊胆,官员说他是个暴君.
朱元璋最憎恶贪污,好让自己打来的江山代代相继,三百多人中一个没漏,然后在教育制度上加以改革,但这不是用来吓唬小动物的,二十余载的混战,把人绑在柱子上.及大哥长子,辞官更难啊;凌迟,立杀,他也想到了,这种思想极为强烈.
江山打下来了,他这样想!君要臣死,宁可回家种田,在这种不知明日祸福的极大压力下,叫土地祠,朱元璋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恢复生产,千百年来都与诸葛亮齐名..不难想像;就是当官的为人清廉,胡惟庸更不用说,而应该问,奸贪无福小人,还有三百五十八人判了戴死罪,欲加之罪,当官难,把身边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统统灭掉!诽谤朝廷,百姓说他是个好皇帝,全国各地已饿殍遍野,还要把他的皮剥下来,就是剖开肚皮把肠子拉出来,蓝玉案杀了一万五千多.连刘基也被杀,当时的官确实不好当.剥的是人皮.何患无辞,这是他的梦想,接下来的任务是整治,把肉割完了人还没死,以至于有失理智的倾向,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结论,又是一条重罪,然后用铁刷子刷.大哥,据资料记载最高纪录是割三千多刀,这几点他都做得很好,而且还把死者的名字编成《逆臣录》一书,很多当官的都承受不住,全为进士监生.这些刑罚听起来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从龙湾之站到救援安丰.而朱元璋真正想做的是创造一个纯洁的王朝,它是用来剥皮的,很多官员都争着当主角,故行诽谤!为了增加震慑力度,在一连串的案件中如惊弓之鸟,用铁钩把人吊起来风干,回家总行吧,郭桓案就杀掉了三万余人?
其实这种暴行有理解的根源,徒流罪办事,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所谓&quot,换成是你做皇帝,可以这样说,有五花八门的刑罚;纯洁&quot.除此之外还有抽肠.臣不得不死啊,没有任何腐败行为,是非也不再那么分明,但是情况远远没有想像的简单.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于是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法令,他就忍不住咬牙切齿.
比较有名的案件中,朱元璋还设置一个机构.还有刷洗.
朱元璋还制定了法律,皆说朝廷官难做,家人的惨死让他带着一种复仇的计划,官我不当了,这么多极端的手段.
据史料记载,一年后.于是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徐达遇害.没那么容易曾经跟刘德家放牛的朱重八摇身一变成了万人敬仰的君王,此时的他坐在宝座上望着昔日里并肩作战的将领们心中无比感慨,终于等到了今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朱元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邦和朱元璋是否都是农民起义?-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 刘邦和朱元璋是否都是农民起义?
刘邦和朱元璋是否都是农民起义?
转载 编辑:李强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刘邦和朱元璋是否都是农民起义?”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刘邦和朱元璋是否都是农民起义?”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他们原先都投身于农民革命,可最后都成了他们原先反对的阶级——地主阶级,这表明农民革命不可能成功,但对社会的进步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解决方案2: 刘邦不属于农民起义,他是跟随项羽为恢复楚国而起义 朱元璋是属于农民起义解决方案3: 是啊解决方案4: 好像不是.&#13;&#10;解决方案5: 真正能和朱元璋一样统一天下的、参加&#13;&#10;过农民起义的皇帝只有刘邦和刘秀。解决方案6: 是解决方案7: 刘邦不是农民,他是亭长,属于政府公务人员解决方案8: 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从历史上看都颇有些无赖的气息,农村中的流氓无产者前身也都是农民,或者家里都是世代务农的家庭,有些人不以务农为业,想象自己能够不再从事繁重低贱的务农生活,但是又没有举孝廉或者科考的本钱,这些人就逐渐沦为流氓无产者。&#13;&#10;&#13;&#10;农民起义,其胜利果实往往被地主阶级窃取,其政权本身并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在控制,往往是起义军扩大了,带来军事行政管理上的难题,不得不依靠更有文化的地主阶级出身的士人。农民对于有文化的士人还是比较崇敬羡慕的,这与历来的文化只掌握在贵族地主手中有很大关系。像刘邦的政权里,萧何是秦朝县级政府里的小吏,张良、韩信是贵族的后代,像没有文化的樊哙等人是十分崇敬这些有文化的人的,比如在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樊哙遇到韩信还是非常礼敬。像朱元璋的政权里也是,刘基(伯温)是元朝的小吏,宋濂也是地主阶级中非常有文化素养的人才。&#13;&#10;农民起义,它的目的是反对地主阶级的压迫,但是在取得一些胜利后,他们的思想还是想过地主阶级那样的生活,并不像改变人剥削人的社会,所以最终还是被地主阶级收买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解决方案9: 性质不同解决方案10: 朱元璋是的,刘邦不是,刘邦原来个亭长解决方案11: 刘邦是今天的江苏沛县人,刘邦的出身应该说是一个下层社会,因为从他太公来看没有太多的家产,也没有太多的背景,这个人从小就投奔过张二,张二就是当时政府通辑的要犯,又做过秦朝政府的一些下级小官,和官员也有交往,可以说他是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交往,论才能,刘邦就个人才能来说并不算高,比如说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项羽,他的政治才能在项羽之上,但是刘邦很会用上,他懂得借助于别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他手下有很多军事家,他自称为三杰,就是韩信,萧何,张良,所以他打败了项羽。所以他确实在识才和用才方面比项羽要高明的多。&#13;&#10;&#13;&#10;解决方案12: 朱元璋是,刘邦不是解决方案13: 刘邦原是个小混混,有个看相的说他有帝王相,把女儿嫁他了,并提携他当亭长。后来他私放犯人,对犯人说愿意跟他的留下,不愿意的回家,结果很大一部分跟他了,这就是他打天下的原始资本解决方案14: 刘邦是在沛县斩白蛇起义,因此称沛公;朱元璋是从皇觉寺出家后,红巾军起义跟随一起才成为首领,最后夺得天下。解决方案15: 没有可比性解决方案16: 是啊 解决方案17: 我认为不是的,朱元璋虽然是一个农民的出身。可他却不是农民起义。但刘邦就是农民起义的了,后来刘邦就和项羽一战,才得创建了汉朝。然后他又被王莽毒死。之后他的儿子刘秀化名为金和逃出来了。然后再王莽的武科考厂认识了天下豪杰。之后就兴兵灭王莽。才恢复了汉世。不过要说农民起义,最厉害的就是之后引发三国鼎立的张角了。他的黄巾起义军差点把汉朝给毁了,后来董卓造反,就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解决方案18: 我认为不是的解决方案19: 刘邦不是 朱元璋是解决方案20: 是啦解决方案21: 是,都是农民啊通过对数据库的索引,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他们原先都投身于农民革命,可最后都成了他们原先反对的阶级--地主阶级,这表明农民革命不可能成功,但对社会的进步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从历史上看都颇有些无赖的气息,农村中的流氓无产者前身也都是农民,或者家里都是世代务农的家庭,有些人不以务农为业,想象...===========================================那时刘邦已经三十了,为了过的好,他本是混混,所以去赌了一把,并不是讨厌封建主义!是想自己做皇帝!刘邦曾在秦始皇出游时见到过,发下了取带秦始皇的话! 朱元璋有一些不一样...===========================================农民起义出身,最后当上皇帝的只有朱元璋一人!!! 刘邦本人并不是农民出身,他当时是秦... 他们历史上一直比较分裂,而且比较注重血统,尤其政教合一的地区和时代,平民哪有这个...===========================================因为刘邦那时是农业社会,都是农民。而清末太平天国时东西方文明碰撞,西方更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两者情况不一样=========================================== B===========================================而刘邦,则是连城市户口都没有一个的农村居民。还有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朱元璋以和... 只要富贵了就全都忘了本,忘了他老哥要饭那会了!所以说不管它是农民起义也好,封建地...===========================================君不见,凡是有作为的皇帝都要靠读书人辅佐吗?比如你所说的刘邦、朱元璋,没有读书人... 农民在每个朝代末年都活得很悲惨,天灾人祸,地主剥削,他们活不下去只能孤注一掷,起义...===========================================如果单说目的的话不止是他,李自成也达成了目的,起码他达到了推翻了明朝的的腐败统治的目的,虽然后来失败了。还有比如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名义上是失败的,但他起码达成了...===========================================必然 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从历史上看都颇有些无赖的气息,农村中的流氓无产者前身也都是农民,或者家里都是世代务农的家庭,有些人不以务农为业...===========================================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明史.朱元璋(上下)
  明史·朱元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教授明史·朱元璋 (上)今天我来给大家讲明史,前两天主要围绕两个人物来讲,通过这两个人物基本上把明史概括出来。清朝人在谈到明史的时候说有两个人物最重要,第一个人物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创制历法,为明朝276年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他是在明王朝处于危机时刻出现的人物,他一度使明朝振兴。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明朝从此走下坡路,很快就灭亡了。今天先讲第一个关键人物——朱元璋。中国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其间2132年当中,真正称得上杰出的皇帝,后人有不同的评价,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谁在谈论到杰出皇帝时,都不会排除朱元璋。今天我以朱元璋为例,把明朝的制度等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概括的介绍。先讲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个著名相生演员叫刘宝瑞,他有一个段子就叫做《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早年朱元璋家境贫寒,沦落为乞丐,沿街乞讨。一天没有讨到食物,在一座破庙当中昏厥过去。这时候有另外两个要饭的,讨来了食物喂给朱元璋。朱元璋慢慢地苏醒过来,望到眼前的碗内有白色的颗粒物,还有青色的漂浮物,便问起食物的名称,对方回答为“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每天吃的是美味佳肴,时间一久吃腻了。突然一天想起了当年喝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让御膳房烹制。御膳房烹制不出来,于是张榜天下寻找那两个要饭的。找到后朱元璋决定大宴群臣,让百官也享受一下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时,一碗碗又馊又酸的热汤端到了官员们的面前,朱元璋的御案上也放了一碗。他端起来喝了一口,大臣们只好纷纷效法。随后朱元璋问起味道如何,群臣齐声称颂。朱元璋说:“既然好喝,就再赐三大碗。”这个故事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广泛流传?这与我们党当年进行的一场教育有关,我们党从五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到了困难时期,提倡忆苦思甜教育,吃忆苦饭、想旧社会的苦,思今日的甜,所以这个故事的走红与当时的背景有关。当然,这件事不是历史的真实,历史上没有这个记载,是刘宝瑞非常巧妙地用艺术的形式把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和后来位居九五之尊的朱元璋两种形象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朱元璋确实就是一个苦出身,这样一个出身后来做了皇帝,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朱元璋祖籍是江苏沛县,从他祖父的时候开始就由于家贫不断地迁徙,后来迁居到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朱元璋早年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来辍学给地主放牛。他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家境十分贫寒。朱元璋17岁那年,家乡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在这次灾害中,朱元璋的全家几乎死光。17岁的朱元璋面对着家庭如此的厄运,无依无靠,在邻居的帮助下在附近的於皇寺出家做了和尚。但是做和尚没有多久,由于天灾寺院也断了炊烟,于是寺院的住持打发和尚去游方,云游乞讨。朱元璋过了四年这样的生活,走遍了淮河流域,这一段生活对于朱元璋来讲刻骨铭心。他成事以后给父亲修的坟墓称为皇陵碑,令很多儒士撰写碑文,但是都不满意,最后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有一段是描写他这段生涯的,写道:“朝望突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巍而依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而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但是这段经历对朱元璋十分重要,它磨练了朱元璋的意志,开阔了他的眼界,使朱元璋懂得了社会,特别是元朝末年这一带是白莲教流行的地方,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叫彭莹玉宣传反元思想,都给了朱元璋以深刻的影响。四年之后,朱元璋重回於皇寺已经是21岁。之后爆发了红巾起义,朱元璋投身红巾起义,所以在他入军之前还有四年的和尚生涯。这样一个经历的人能够位居九五之尊,本身就有传奇色彩,引人注意。下面是朱元璋的相貌,今天朱元璋的画像流传出很多版本。但是在明代挂在武英殿,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挂在武央殿的有两幅像。这两幅可以说是朱元璋的标准像,今天都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相貌端庄、目光刚毅。但是今天还流传很多朱元璋另一类样貌的画像,在明初没有人议论,到了明朝中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明初种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走向。明朝初年评价朱元璋是一个声音,中期以后对他的评价出现了多种声音,已经不完全是“伟大的领袖”了,有认为是暴君,等等的评论都在文章中出现了。伴随着这种多元化,朱元璋丑陋的画像也就流传出来。究竟哪个像是真的,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标准像是真的,民间和今天的人多数人认为丑陋的是真的。有这样的记载,在明朝中期的野史笔记中大量出现朱元璋丑陋的画像,它与否定朱元璋的思潮相吻合。关于朱元璋的相貌历史中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有一条,朱元璋去见郭子兴,郭子兴见其相貌说“奇奇相貌”,感到他长得很奇特。到了嘉靖年间,有一个文人徐渭,看到了朱元璋的丑画像,拍手叫绝:“真天子相也!”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高皇帝画像赞》。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对朱元璋到底长的什么样子现在也无需刻意求证。对于朱元璋的评价也是一个谜团,在对朱元璋的评价当中,清朝的皇帝评价最高。清朝第一个入关的是顺治皇帝,他评价朱元璋说:“历代贤君,莫如洪武。”朱元璋开创的明代制度精致周详,顺治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评价朱元璋的。另外康熙皇帝曾五次到明孝陵谒拜朱元璋,在第三次时亲笔题下“治隆唐宋”,说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超过了唐、宋的杰出皇帝。乾隆皇帝比他的爷爷还要尊敬朱元璋,六次谒拜朱元璋,他还做了一首《谒明太祖陵》描写朱元璋。孙中山更为崇拜朱元璋,成立同盟会时他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效仿的是朱元璋的北伐口号。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日孙中山带着临时政府全体成员谒拜朱元璋,发表了两篇文章《祭明太祖文》和《谒明太祖陵文》。孙中山死后埋葬在中山陵,紧挨着朱元璋。唯一的是毛泽东,他有个特点:一生不拜帝王陵。但是这并不等于毛泽东对明史不感兴趣,他对明史深有研究。吴晗在1948年完成了《朱元璋传》的初稿,让毛泽东指正,其后毛泽东找到了吴晗彻夜长谈朱元璋。后来吴晗修改后再次拿给毛泽东,毛泽东给吴晗写了信,他讲到了吴晗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吴晗的《朱元璋传》总共修改了5次,每一次变化都有毛泽东的意见。在明朝中期以后对朱元璋的评价开始有了各种声音,特别是对其诛杀功臣的评价。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3&万人,洪武二十六年第二次诛杀2万人。明代官方一直到崇祯皇帝都视朱元璋为圣君,但是明代思想的多元化在文人的文集当中大量地记载了朱元璋的残酷。到了清朝末年,史学家赵翼总结朱元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直到今天,朱元璋的问题的情节依然没有结束,见仁见智各说纷纭,甚至在日本、美国都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元璋的机构。到这里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元璋的出身、相貌以及对朱元璋的评价上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谈朱元璋。第一个问题,乱世出了朱元璋。朱熹曾经说:“读史当读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什么是大伦理,在家里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都属于大伦理;人在社会上都是处于各种关系中,同事关系、官僚关系、君臣关系等等。朱熹说读历史就要读这些关系,杰出人物是怎样处理关系的,用我们今天的话就叫做“人际关系学”;大机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和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历史总是把机会给予那些善于捕捉历史机会的人;大治乱得失: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看最终的结果。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机会,机会很重要。还有一句话:“乱世出英雄”,一个要饭的能够做皇帝,不是任何时代都可以的,在一个社会稳定的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元朝末年就是一个乱世,我认为乱世一定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但是只有这点是不够的,因为统治者可以进行疏导,最后还可以进行镇压。所以乱世还必须具备第二个条件,统治阶级也无法继续统治下去。元朝末年,土地兼并、蒙古贵族横行、赋税沉重,国家已经失去了调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乱世出现了。乱世出现往往有一种形式会影响着百姓,那就是邪教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海纳百川的,各种宗教都能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第一支在元代出现的邪教叫做“白莲教”。白莲教早在宋代就有,如“方腊起义”中方腊信仰的就是白莲教。白莲教的经典是《阿弥陀经》,信仰的是阿弥陀佛,相信的是阿弥陀佛再生,属于佛教的净土宗。另一个是“弥勒教”,也属于佛教的净土宗,崇拜的是弥勒佛,认为弥勒佛来世天下太平。第三个是“摩尼教”,是伊朗一个叫摩尼的人创立的,基督教把摩尼教看做是邪教,但是最早在唐朝时传入中国。摩尼教也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认为光明之神和黑暗之神各居本位,如果光明之神被黑暗之神遮住了,天下就是黑暗的。只有驱逐黑暗之神,让光明之神和黑暗之神各居本位才能天下太平。这三个宗教都有一个特点,一个是阿弥陀佛来生,一个是弥勒佛再生,一个是光明之神降临,都盼着一个美好的神出现。这三个宗教在元朝末年有联合的趋势,他们都组织会众要求大家交会费,宣传推翻了元朝之后遍地黄金任意捡拾,因此信众很多。韩山童既是白莲教的首领,又是明教的首领。他们首先在黄河工地上制造舆论,从地底下挖出他们事先埋好的独眼石人,上面写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造反形成了。此时,韩山童在他的老家河北永年县聚集会众攻打北京。在攻打的过程中,韩山童被元朝的军队杀害了,他的部下刘福通把会众转移至颍州。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发动起义成功,占领了颍州城,这是白莲教红巾军的一股重大力量。另外一支力量比刘福通晚三个月起事,八月彭莹玉和徐寿辉在湖北蕲春起义,占领了蕲州,马上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天完”(意为压住大元)。随后全国爆发了起义,朱元璋在次年加入郭子兴在濠州的起义队伍。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足智多谋,郭子兴发现他是人才,于是把他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时正式更名为朱元璋、字国瑞。元朝的军队没有办法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也没有力量推翻元朝,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内发展,形成了拉锯战。到了至正十四年五月,朱元璋感到郭子兴在濠州没有发展前途,内部矛盾重重。于是他回老家钟离,招募700&人,全部交给郭子兴,后与之谈判,要另辟一条道路为其打开局面。郭子兴同意了,朱元璋只要了徐达、汤和等24&个人,向南定远发展,这是朱元璋独立军事行动迈出的第一步。朱元璋迈出这一步至关重要,第一他不和元朝的军队打仗,人数过少无法与政府军队抗衡;第二他也不能和左右的红巾军争地盘。他的重点目标是民兵。战乱的时候很多地主为了保卫地方和家产,组织了一些小规模的武装。他认为收编这样的民兵是发展的途径。通过这样的途径朱元璋收编了3&万多人,这时冯国用和冯国胜兄弟主动投奔朱元璋,这两个人是有文韬武略的,冯国胜在建国以后更是被封为宋国公,后来朱元璋为他更名为冯胜。其时,冯国用向朱元璋提出建议,应该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他说:“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占领金陵作为根据地。另外一个人叫做李善长,做过小吏,也来投奔朱元璋,建议他应该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要有夺天下之志。这两个人是朱元璋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高级策划师”,一个是告诉他近期的战略目标是打南京,第二是告诉朱元璋要有长远打算。在这期间,他又吸收了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一些将领,待巢湖的水军将领归顺以后直打南京。在这个阶段郭子兴死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成了这支农民军队最高的首领,第二把手是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朱元璋是第三把手。但是前两个人在攻打南京之前被杀掉了,所以军队便全部归属朱元璋了,其后朱元璋拿下了南京。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打下南京是和当时的形势有关,至正十五年反元战事转入了高潮,在这一年韩林儿这支队伍迅速地发展,他们不仅在颍州,而且顺利地拿下了亳州。韩林儿在亳州做了皇帝叫“小明王”,国号宋,意为恢复南宋,建元“龙凤”。提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境,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这支军队势如破竹,直攻打到元朝大都,给元朝沉重的打击,元朝的军队拼命抵抗,无暇顾及朱元璋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成功地攻下了集庆路(南京),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然后向外围据点发展,先后攻占了扬州、池州、徽州。这时朱元璋听说徽州有位有名的学士朱升,亲自登门去请,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把南京作为根据地修得要固若金汤;战争长期的较量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发展农业;不要急于做皇帝,避免成为元朝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接下来朱元璋向浙江发展,在这时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支张士诚的队伍,占据了苏州之地;另一支徐寿辉的军队,在彭莹玉死后由陈友谅领导。这两个人联合攻打朱元璋,朱元璋面临着一个腹背受敌的局面。面对着张士诚和陈友谅两方面的进攻,在朱元璋攻打浙江时,有四个人前来投奔他,分别为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这四人都是“大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南京修建了“礼贤馆”,对这四人是很重视的,其中刘基是最为重要的。面对着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夹击,刘基与朱元璋商议战略,按照中国传统的军事策略采取远交近攻、避强击弱的战略。陈友谅是从武昌来的,张士诚在苏州,按照战略应该先打张士诚;避强击弱,陈友谅兵强马壮,张士诚虽然富有但是军事实力远不如陈友谅,也应该先打张士诚。但商量的结果是一反中国传统的军事作战策略,分析双方的心态,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在元末的动荡时期他占领了以苏州作为中心的富庶之区,不属于红巾军系统。他的特点是保守,因此朱元璋认为张士诚无远大志向,他与陈友谅的联合只是虚张声势,他的目的就是割据一方,无论今后谁成事,他都是利用苏州的富庶之地封王。而陈友谅则不同,裹挟徐寿辉皇帝所谓御驾亲征,志在王我,因此决定先打陈友谅。于是双方在南京城下展开了一场战斗,首先朱元璋让陈友谅的一个老朋友叫康茂才诈降,陈友谅相信了,认为南京指日可下,就在行军的路上杀掉了徐寿辉,自己宣布做皇帝。当军队打到了江东桥下,约好的康茂才没有出现,陈友谅陷入了朱元璋的包围圈,20万军队惨败。江东桥之战朱元璋胜利了,南京得以巩固。陈友谅败走武昌后十分恼怒,决定调动举国的军队和朱元璋展开一场殊死之战。战争发生在鄱阳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有60&万军队,上千艘大的战船;朱元璋只有20&万军队,没有大的战船只有小船。在这种情况下,陈友谅把战船连接在一起,犹如平地。结果朱元璋利用小船调转灵活,施火攻计火烧陈友谅战船,陈友谅战亡。这时,朱元璋回过头来打张士诚,最后把张士诚困在了苏州。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朱元璋捉住打死了。这时北方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韩林儿迁都到开封以后三路军队把元朝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最终三路军队都失败了,都被元朝的军队镇压了。韩林儿无处藏身,由开封退到亳州,到颍州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派俞通海去接韩林儿,坐船行到瓜步韩林儿的船漏水沉江。就这样,几支大的农民起义军全完了,这时能够成为朱元璋对手的只有元朝了。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朱元璋决定推翻元朝。在1367年灭掉了张士诚之后朱元璋自称吴王,北伐中原文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到了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的元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做了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为什么叫大明?《大阿弥陀经》中讲到阿弥陀佛会保佑一个光明的政权。另外在这样的乱世人们都盼望着光明的到来,叫“明”比较有号召力。“明”字也符合儒家的思想,正大光明。五月,朱元璋来到开封前线,动员攻打北京。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攻占了北京,元顺帝北出渔阳(北京),旋舆大漠,整顿故部,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从此叫“北元”,北元在北方继续与明朝对抗。此后朱元璋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在西北、山西、河北等地作战,又占领了四川进入广东。到了朱元璋洪武十年以后,占领贵州;洪武十二年占领云南。到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在今天的东北又打败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基本的统一局面。朱元璋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认为第一,朱元璋韬光晦迹,缓称王。《周易》中讲乾坤二卦,乾卦是纯阳之卦,其中讲到了大人物的成功往往六个阶段:初九是潜龙勿用,在你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要急于破土。九二见于田、利见大人,初期要利用好大人物辅佐你。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要提高警惕。九四或跃在渊,可上可下运用自如。九五飞龙在天,朱元璋成功了。上九亢龙有悔,朱元璋的问题就出在了他做皇帝之后。后来明朝留下的后遗症都在“上九”。所以把朱元璋的一生与乾卦对照,基本吻合。朱元璋最开始是依附于韩林儿的,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韩林儿的军队三路出军,把元朝的军队消耗殆尽,预先为明朝创造了机会,历史的机遇给了朱元璋,他是最后一个称王的并且成功了。第二,朱元璋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集团。他的核心是最初的24个人,后来不断地扩大一直到他打下南京,后来这些人又南征北战,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第三,注重军队建设。朱元璋最初只有24个人,他的军队全都是整编别人的军队而来,但是他非常注重军队建设,所以他的军队不是乌合之众。第四,朱元璋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每一场战争朱元璋都有战略的制定,以前我们注重像《孙子兵法》那样的军事思想家,忽视了实战家的军事思想。朱元璋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而且今天留下的著作值得研究。第五,重视战时经济。朱元璋打下南京后奉行广积粮的政策,搞屯田,发展农业。这样就为战时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为他坚持持久的战争提供了基础。明朝建立了,年号“洪武”,它代表了朱元璋的武力斗争的思想。“明太祖”是他的庙号,是他死了以后才有的。“高皇帝”是他的谥号,也是死了之后给他的头衔,他的谥号全称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得到天下后,朱元璋要考虑新的问题了,第一,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筹划建立“家天下”。这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帝王无法摆脱的。第二,朱元璋考虑振兴经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要考虑以复兴农村经济为主,增强国家的实力。第三,创制立法,完善国家管理。第四,朱元璋长期以来有一个理念,建立和谐社会。朱元璋的“和”的思想有三条:第一条是普及教育,在洪武八年政权稳定后,朱元璋提出在全国建立社学,要求人人都要读书。第二条是贫富和谐,共存共荣。用朱元璋的话说:“民生有欲,无主乃乱,使天下一日无主,则强凌弱,众暴寡,富者不得自安,贫者不能自存矣。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他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这和他建立“家天下”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最终失败了。第三条必须搞好周边关系,采取睦邻政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命。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于是他定下了中国周边的这些十五个不争之国,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不主动与这些国家打仗。这时已经和朱元璋打江山的策略不一样了,他要考虑坐江山了,首先他要考虑皇权和家天下,他要突出皇权。(未完待续)明史·朱元璋(下)下面是第二个问题:皇权与家天下。朱元璋有个自卑的心理,他是要饭的出身,做过和尚,总觉得人们看不起他。有人建议朱元璋在修家谱时,往上追溯和朱熹挂上关系,遭到了朱元璋的反对,并经常对臣下说:“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实由天命。”“上帝命为天下生民主。”这也是朱元璋建国以后极力宣传的“君权天授”思想,他的登基大典就是一个典型的“君权天授”。1368年元月初四,在前一年的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的祭文写道:“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第二年的元月四日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当时,刘基通晓天文,朱升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12月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元月四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元璋敬天,总说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礼,当有其实。”敬天要严格规范,但是还要有实际内容,“天之所以命人主者,为蒸民之重。所以命者,命其必治者也。若以天人量之,则天道远,人道迩。”上天都是爱老百姓的,上天任命皇帝是管理百姓的。天离百姓很远,但是我(朱元璋)离你们很近,所以敬天的实际内容就是要尊君。这样朱元璋就把皇权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建国后,朱元璋和翰林院的学士们讨论,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历代王朝的灭亡命运。最终总结出六条,第一是对妇女不尊重,认为女人是祸水,如吕后、武则天。所以皇帝一定要管理好后宫。第二条是外戚,历史上尤其是西汉,外戚专权所以导致了亡国。第三是宦官,宦官干政,如东汉的十常侍等。第四条权臣,有权的大臣篡夺政权。第五是地方中央的军事首领,控制军队的人是政权的威胁。第六是外夷,也就是少数民族入侵。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时时处处在考虑堵塞这六个漏洞,研究朱元璋的治国政策就要从这六个方面去考虑。下面我们详细来看朱元璋的政策,第一是严宫阃之政,宫阃就是深宫,也就是后妃居住的地方。朱元璋即位以后就封他当年的患难妻子马秀英做皇后,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再没有立新的皇后。但是朱元璋有多少嫔妃,史无明文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命人编写《女诫》:“治天下者,正家为先。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把历史上好的皇后,不干预政事的表率列出来,编成教材;把不好的也列出来,形成对比,对后妃进行教育。这点马皇后做了表率,明朝一直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由此《明史·外戚传》中记载:“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持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第二点,定储君之位,培养接班人。汉族传统王朝有一个特点,越是杰出的皇帝越选不好接班人。朱元璋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煞费苦心,他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上也很难摆脱一个规律,就是中国自西周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自商代后期,中国传位传给嫡子,也就是皇后正宫所生的儿子,如果正宫没有生儿子就由其他妃子的长子拥有继承权。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马皇后没有给朱元璋生儿子,她给朱元璋生了两个女儿。但是现在翻开清朝官修明史,会发现马皇后生了5个儿子。就清朝修的24史中的明史,根据什么?是根据世禄来的。世禄是中国古代有一个制度,老皇帝死了,儿子继位以后要给老皇帝修世禄。就是自老皇帝登基的那一天,每天都干了什么。朱元璋死后是他的孙子朱允炆给修的。这是第一修,在朱棣做皇帝以后就给毁掉了。于是朱棣下令第二修,但是第二修后来也给毁掉了。为什么给毁掉了?现在的学术界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我曾经发表过一个看法:二修世禄是后来的永乐皇帝修二修世禄的时候写到马皇后生了两个儿子,就是生了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但为什么我说二修是这个结果?因为当时修这本书的人叫解缙,解缙还写了一本书叫《天潢玉牒》,二修的世禄没留下来但是《天潢玉牒》留下来了。给朱元璋家修的家谱留下来了。写的是马皇后生了两个儿子,生的是燕王朱棣和周王。但是这个破绽就出来了,如果马皇后生的长子是朱棣,那建国以后立太子就应该是朱棣,他是嫡子。但是为什么立的不是嫡子而是朱标?说明他不是马皇后所生。所以朱棣很快察觉出这样一个修法今后会造成人们对他出生的怀疑,于是他第三次修世禄,写到马皇后一共生了5&个儿子。大儿子朱标,二儿子秦王朱爽,三儿子晋王朱刚,四儿子是他,五儿子周王,都是马皇后生的。就炮制了这样一个历史。为什么要炮制这个历史?因为大儿子与二儿子死在朱元璋以前,三儿子也死了,嫡子就剩下朱棣了,因此朱棣是合法的,这就为朱棣做皇帝制造舆论,他从侄子手里夺取江山的历史就被一笔勾销了。朱元璋建国以后立长子朱标,当时朱标13岁,是李淑妃所生。有大臣建议按照祖制,确立太子后就要在太子的身边设官,给太子配备军队叫“太子军”,朱元璋没有表态。到了洪武十年,太子朱标23&岁了,官员们又提出给太子设官配太子军队,朱元璋当即表态不行。朱元璋提出了汉代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汉武帝早年立太子刘据,在太子身边设太子官有军队。但是太子的官和朝廷的官有矛盾,当时一个监查官叫江充,与太子手下的人有矛盾,他担心汉武帝死后,太子的官会对他不利。于是他利用汉武帝到甘泉宫去修养的时候向汉武帝打了一个秘密报告,说在太子宫的下面挖出了一个铜木人,铜木人身上刺满了针,意为诅咒汉武帝早死,史称“巫蛊事件”。太子身边的军队就把江充干掉了。汉武帝得到消息后认为太子有问题,于是把太子软禁起来。太子身边的官员提议带领军队冲出长安城,日后再向汉武帝解释。于是太子令军队出长安城,但是无法冲出城去,最后太子自杀了。汉武帝得知消息后详细调查,知道是江充的诬陷,于是把江充灭门。朱元璋就用这个事件说明为什么不给太子身边立官、设置太子军队。于是朱元璋决定辅佐皇帝身边的官员兼职辅导太子。对其他的儿子朱元璋施行立宗藩之制,规定了整个家族的管理:嫡长子继承皇帝,其他的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亲王,其他的为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他的儿子封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后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朱元璋的后代到最后都享受奉国中尉的待遇。然后朱元璋把这些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于是出现了一个分封制的问题。朱元璋在首次册封亲王时说:“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他认为长久之计还是要搞分封,但是朱元璋的分封和西周的不同。西周分封是封邦建国,分封一个国家,成为诸侯国;朱元璋的分封是到地方上去享受待遇,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离民,亲王有自己的土地但是不管理该地的居民。并且颁布《祖训录》和《昭鉴录》,加强对皇子的教育。当时朱元璋的权威已定,没有大臣反对,只有平遥县的一个教师叶伯巨上书皇帝:“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朱元璋认为这是离间他的骨肉,于是把叶伯巨下狱,郁死狱中。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在他死后几个月就发生了叔侄大战。这是朱元璋对家族的处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儿子的教育,他为儿子选拔了全国最好的老师,让他们体察民情,并且在洪武十九年培养太子管理政务。第三个大问题:阜民之财,息民之役。朱元璋做了皇帝10天之后接见刘基,对刘基讲:“天下年年战乱,老百姓苦不堪言。现在国家当务之急要做什么?”刘基回答:“当行宽仁之政。”朱元璋说:“步急则踬,弦急则断,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又:“国家新立,比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休息。”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阜民之财、息民之役,这就成为朱元璋建国以后发展经济的八字方针。阜民之财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息民之役就是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建国后朱元璋立刻宣布战乱结束,让老百姓归耕、回家种地。对于淮河流域、北京等破坏严重的地区实行“额外垦荒,永不起科”,在破坏严重的地区不收税。归耕后,谁耕种的土地,地权就交给谁,如原来的主人回来国家就另外播土,因为战乱过后空闲土地很多。朱元璋规定,给这些老百姓的土地中划出“无粮白地”,就是这块土地不纳税,让农民先富起来。另外施行移民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和商屯。国家的土地由国家给予种子和牛让百姓开垦,这叫民屯;军屯是国家驻守的军队无论边疆内地都要种地。军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明代实行军户制度,在边疆屯守是要带家属的,军屯显然不能供给,要从内地调集物资到边疆,这样运费往往比粮食的价格还要高。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给商人换取盐引,商人凭借盐引可以经销官盐,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商人。商人认为与其把粮食运送到边疆,不如雇人在边疆开垦土地种田,这样商屯出现了。朱元璋提倡多种种植,特别是鼓励种棉花,到了明朝中期,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朱元璋还注意兴修水利,宣传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他还颁布教民榜文,在教民榜文中提出老百姓的房前屋后要多种柿子树和枣树,丰收之年可以卖钱,灾年可以充饥。朱元璋为了稳定农业生产,把全国的居民划分为社区,来进行管理。其中城市的社区叫“坊”,城乡结合部叫“厢”,农村设置“里甲”。这对战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洪武年间政治风波迭起,有各种类型的政治风波,但是有两类最突出,一类是针对淮西勋贵,另一类是关乎一般官吏。前一类体现在两个重大的政治案件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后者反映在空印案、郭桓案及有关吏治的政策制定上。胡蓝两案牵扯面很大,涉及到当时朝中地位最为显赫的淮西勋贵势力。淮西勋贵主要指朱元璋南略定远时,到攻占集庆两年间跟随朱元璋征战的将领,也称之为“渡江旧人”。他们在明朝的创建和以后的统一战争中,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们有共同的地域即乡里观念、经历相似、地位相近、利益相同,自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团。明朝建立后,淮西将臣封官进爵,权势迅速膨胀,朝中重要官职大多由他们充当。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6人封为公爵,皆淮西人。终洪武朝封公者11人,除上述6人外,又有汤和、蓝玉、胡显、常升,也都是淮西人。封侯者计57人,仍以淮西人居多,非淮西人得以封侯的多是对战败降附人员的一种安抚性的封爵,如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后二人徙高丽)等。封伯6人,有东莞伯何真、怀仁伯陈友富、怀义伯陈友直等,也是安抚性质的。功臣中非淮西籍又属文臣的只有诚意伯刘基和忠勤伯汪广洋。由此观之,朱元璋建国以后重用和他一起起兵的将领。而这些将领与朱元璋还有特殊的关系,他们是朱元璋的功臣,朱元璋的26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另外24个儿子娶的王妃都是功臣的女儿;朱元璋的16个女儿都嫁给了功臣的儿子。这是因为当年战争年代的需要,朱元璋为了笼络功臣。这样功臣是勋臣,同时也是勋戚(亲戚),地位更加突出了。另外功臣之间又互相通婚,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如太子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秦王朱爽娶的是功臣邓禹的女儿。所以明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就和这些功臣勋戚有关,淮西勋贵的最高控制引起了其他势力的反感,第一个反对的是一个山西人杨宪,他在南京的时候投奔朱元璋官至中书省中丞,他与胡惟庸不和,认为中书省不能净用淮西人。于是杨宪开始清理中书省中的淮西勋贵,胡惟庸不满,这样淮西勋贵联合起来把杨宪干掉了。其后是刘基,也与淮西勋贵产生矛盾,刘基在朱元璋的时代并不十分受重用。在洪武四年,当时朱元璋一度想建都凤阳,其时李善长年老退休,朱元璋提出由胡惟庸接替李善长做丞相,刘基反对,但是朱元璋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此外,朱元璋令李善长建设中都准备迁都凤阳,刘基再次反对,朱元璋也没有听取,而是加快建设。刘基感到失望,于是告老还乡。回去后淮西勋贵仍没有放过刘基,称刘基回到老家后与老百姓争夺土地,因为这块地有王者之气。朱元璋一怒把刘基召回,受到排挤的刘基病倒了,向朱元璋再次提出还乡,朱元璋同意了。洪武八年,刘基回到家乡后病故。同年,朱元璋去视察凤阳,看到除了正在建设的皇宫,到处都是淮西勋贵的豪宅。这时朱元璋得知了刘基病故的消息,想起了刘基的劝诫有所憬悟,回到南京后宣布停止凤阳建设,开始对淮西勋贵有所警觉,未来威胁政权的恰恰是这些同生共死的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杀以后,朱元璋突然接见刘基的儿子刘仲景,与之谈话后,刘仲景做了一篇《遇恩录》流传至今。朱元璋告知刘仲景,刘基是被胡惟庸下毒所害,从此刘基为胡惟庸所害成为定案。朱元璋对功臣有警觉,他从凤阳回来后就公布了功臣铁榜,给功臣规定了九条纪律,核心在于令他们严守君臣之分。历史往往是这样,当一个集团处于困难时期,为争夺天下或者争夺某种利益时,往往能够凝聚在一起;但是当权力到手以后,这个集团就会破裂,甚至火拼。此案10年后又牵扯到李善长,李善长70余口被杀。他的儿子娶的是朱元璋的女儿,他的弟弟娶的是胡惟庸的女儿。于是朱元璋御制了一个《昭示奸党录》,大意是胡惟庸反政权的材料公布天下,因此李善长难脱干系。洪武二十六年又有蓝玉案,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十分善战,曾被朱元璋比喻为汉朝的卫青。蓝玉在洪武二十年与蒙古的最后一次激战中胜利了,把元顺帝的皇妃押解回京,朱元璋准备庆功宴宴请蓝玉。他的军队到了喜峰口的长城,此时已晚城门已关,守城人让他第二天才可进城。蓝玉大怒带领军队冲入城内,朱元璋闻言取消庆功宴,以谋反治蓝玉的罪,颁布《逆臣录》,收录了1100&多人揭发蓝玉的材料。以上两案第一反映出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合的地步。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清朝不这么认为,在修明史时清朝人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懂政体。打江山时都是相同的,夺得天下后地位不一样了,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因此产生这句话的原因君臣都有责任,不能简单地都怪罪于朱元璋。也就是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合的地步。第二,两案是朱元璋强化皇权、变更中枢宰相及军事体制的手段。通过第一个案子,朱元璋废掉了中央的丞相制度和各行省的宰相制度,对中央地方的体制进行了变革。杀掉蓝玉以后,朱元璋对军事管辖问题、镇守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为了防止军权政变,朱元璋要把地方的军权从功勋将领的手中夺回来交给自己的儿子。所以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借口清理军队,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第三,两案特别是蓝案最大的受益者是燕王朱棣。我个人研究功臣也是分派的,蓝玉一派是支持朱标的,徐达是支持燕王朱棣的。蓝玉案的很多密报都是朱棣打出来的,要想在未来夺权就要清除实力派,蓝玉是志在清理之中的。第二类反映的空印案是朱元璋惩治使用空白印信官吏的案件。当时每年地方官要到户部去对账,如果到了南京账对不上就要重新整理,如果距离较远的省份就不方便,于是这些官员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来的时候都带上盖好公章的文件,直接修改上下认同就可以了。结果被朱元璋发现了,总共清理了相关的官员共1万多人。这个案子看起来是政治腐败,但是实际是政治的扩大化。另一个郭桓案,北京当时叫做布政使司,是省级机构。北京布政使司的领导跟中央财政户部副部长郭桓统统作弊贪污税粮,朱元璋下令清查,由户部牵连到全国各地,清查了1.5万千人。除此还有其他的一些案件,前后短短几年共清查了8&万多人。当时的野史笔记中记载,大臣们上朝战战兢兢,临行时要和家人诀别,由此可以看到专制统治的残酷性。但是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对官员是耐心教育的,第一,规定了《六部职掌》,晚年更名为《诸司职掌》,规定了中央官员的职能。第二,颁布《授职到任须知》,规定了地方官就任的31&项工作。第三,有《责任条例》,哪一级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到位。另外,朱元璋设置了考课制度,有考满和考察两种形式。考满是“任满考绩”的意思。内外官员自任现职起,三年为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主要考核政绩,然后行黜陟之典;考察是对官员进行更全面的考核,不仅考绩,还包括居官行止各个方面。有京察和外察之分。京察是对京官的考察,外察是对地方官的考察,规定了朝觐考察,地方官三年入京一次进行考察。也对官员编纂了很多教材,如《资治通训》《精诚录》等,教导官员要敬业爱民。又颁布了《志戒录》《彰善榜》,把历代贪官污吏的下场和好的官员的事迹编成书告诫官员。但是贪污的现象依旧存在,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控制,为此朱元璋也十分苦恼,行事也越来越偏激,杀人也是越来越多。下面给朱元璋做一个小结。朱元璋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352年到1368年是朱元璋金戈铁马打江山的16年,是值得肯定的,结束了一个元朝末年的乱世,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从1368年到1398年,这是朱元璋坐江山的31&年,这期间有两件事应该值得肯定,第一,朱元璋提出“阜民之财,息民之役”的八字方针,以及以后对明朝经济的恢复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明朝迅速富强起来,为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朱元璋在制度建设上细致周到,明朝276年没有女后专权、外戚干政,没有地方叛乱、权臣当道,在稳态当中发展与朱元璋的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以后清承明制,朱元璋的制度影响深远。同时,朱元璋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朱元璋与文人的关系。朱元璋早年文化程度并不高,在结束了漂泊生涯重回於皇寺后有机会认真读书。以后在军中,身边经常有儒臣伴随与他谈经论史,所以朱元璋的文化并不低,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建国以后朱元璋把全国的知识分子集中起来修元史,元史修完后这批学者纷纷告老还乡,朱元璋挽留但是没有成功。他感到不可理喻,认为知识分子看不起他,产生了这样的疑虑。朱元璋认为打江山要靠武臣,国家的建设要靠文臣来完成,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却要辞官还乡。随着王朝的推进,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这种看法越来越深,他傲视万物,感到知识分子不可理喻。朱元璋对士大夫有个看法,他说:“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他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文官不得封侯。第二,朱元璋与功臣的关系,不能逾越君臣之分,所以朱元璋把昔时的战友一个一个送上了鬼门关。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患难妻子马皇后去世了,洪武二十五年精心培养的太子死了,为他运筹帷幄的文臣在他的冷落下谢世了,与他出生入死共患难的人都被他推入了鬼门关,幸存留下来的人也对他敬而远之。晚年的朱元璋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他也许感到了孤独,也许有所反思。在他去世前半年,洪武三十年的12月,朱元璋决定做一场法事,在南京普世寺为被他杀了的人超度亡灵。这场法事做了三天一夜,在一片缭绕中,在诵经的呢喃声中,朱元璋是何感想没有留下心得体会,但是朱元璋依然关心大明江山未来的走向如何。他经过30年的努力,最终他要对他的家法做个总结。朱元璋撰写了一本《皇明祖训录》,包括如何管理后宫、治理官吏、消灭叛乱等一一做了交代。在序言中写到:“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第二年五月,朱元璋去世,埋葬在今天的孝陵。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就在他死后,建文帝与他的叔叔展开了一场叔侄大战,双方都打出了祖训。最终朱棣胜利,建文帝不知去向。此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留在南京的依然是孤苦伶仃的朱元璋。编者的话:&本文系根据王天有教授2011&年11&月18&日历史首期、二期班第九单元课程录音整理而成。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元璋血洗湖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