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挽戴安澜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老大戴复东(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等职。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63年前,一位少年护送着父亲的灵柩,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崇高的一次旅程,见证了一个民族对英雄的真挚情感。他就是在缅甸壮烈殉国的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之子 戴复东。
&&&&&& 《世纪之约》专访戴复东:
记者:1941年您父亲带领远征军200师进入缅甸抗敌,您还记得最后一次和父亲分手时的情景吗?
回答:那是1941年的冬天,最后一次大家吃了一顿饭以后,第二天早晨一早他就准备走了。汽车停在那个路边上,他就走到前面去,把那个车门打开了,回头朝我们看了一下,笑了一下,然后车子就走了,从此他就离开我们。
记者:后来我们在资料里看到,远征军最后的那一场战斗是非常非常悲壮的。
回答:是的。打到最后我父亲就召集全师的军官在讲话,他说如果我打死了,副师长代替,副师长打死了,步兵指挥官代替,步兵指挥官打死了,哪一个团长代替,一个个交代下去,而且他说你们自己下面也要交代下去,所以立下这个决心。而且我父亲还写了遗嘱,让下边的人也都写了遗嘱。那日本人想把这个部队消灭的话,那极其极其困难。打到后来杜聿明觉得不能再这样坚守,于是撤了,撤了日本人还不知道这支部队撤的,所有的伤兵全部带走,日本人不知道,第二天早晨日本人再猛烈轰击这座城市,可是部队已经走掉了,所以他们非常高兴。那么日本人进来发现是座空城,日本人非常气愤,所以对我父亲这个部队恨之入骨。
但是我父亲后来带部队回国的时候,日本人就做了五道封锁线,三道公路两道河流的封锁线。但是他们还是一点一点得打回来了,没有打散,不像其他的部队,包括杜聿明第5军那都是一样的,打到后面日本人打打打全都散掉了,这个部队始终没有散,等于凝成一个团就往北面推推推。打到最后一条公路的时候,第5道封锁线的时候,我父亲比较急了一点,就始终打不下来,牺牲也不小,我父亲亲上第一线,亲上第一线的时候,那时候天也快黑了,也看得见,我父亲就指挥哪个团怎么样,哪个部队怎么怎么样,站得稍微高了一点点,结果敌人所有的机枪向他扫射,打他肚子打他肠子,肠子打了出来,倒在草里。后来,副师长参谋长临时弄两根棍子这么编一编把他搁在那个棍子上头,捱了八天。
记者:这个八天的经历后来你们有过了解吗?父亲最后的这八天。
回答:唉,没有药,没有饭,什么也没有,电台也打坏了,走了八天,最后不行了,才死掉了。死之前当时那个参谋长问他,说是我们该怎么回去,从哪条路回去,我父亲叫他们把地图拿来。我父亲走的不是一般人想走的那条路,指了另外一条路,说从这条路回去,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在原来准备走的那条路上布置了一个大口袋,张了个那口袋,准备把这个师全部吃掉,结果我父亲不知道什么原因,觉得这条路虽然好走,但危险,不如走另外一条路,走了另外一条路,一点妨碍都没有,日本人一点布置也没有,结果就回到了中国。那么指完了之后,他叫人把他衣服稍微整一整,把他抬起来,他自己朝北面看了一下,两眼一闭倒下去了。
记者:我看到在资料里面介绍就是在你父亲,刚才讲的向北面倒下之后,所有的士兵都舍不得他,一直又继续抬着他的尸体又走了很久。
回答:抬着走,没有几天尸体发臭,这个没办法,自然规律,但是他们又不舍得把这个尸体丢掉,于是就拿了一些树枝什么的用火烧,工兵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棺材,这还是在缅甸境内的事情。抬回来到了腾冲以后,地方上有一个士绅,他觉得这样一个军人在为国牺牲,这么个棺材不象话,他把他自己的棺材,楠木棺材,这棺材应该是很值钱的,他把它送给了我父亲,他们就他的骨灰搁在里头,一直抬回国内。
记者:你是怎么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的?
回答:他出国没有多久当时报纸上就登出来了,中国军队就是父亲那个师,在同古歼敌五千人。当时我觉得荣誉得不得了,我觉得我父亲实在是了不起,后来又有一次就收复失地,报纸上也登出来了,但是后来就没有消息了,一直没有消息。一直没有消息当然因为我们也不在部队,没有经过作战也不会想到那么多了。有一天我在那个操场上面,在练双杠,一个同学跑过来告诉我,他说戴复东,你的爸爸是叫戴安澜吗?我说是啊,他说死掉了,我一下子就从双杠上手一松掉下来了。我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报纸上登的,他说你去看看,结果我就没找到这张报纸,后来我再问人家,人家也不肯跟我说,当时我心里就很沉重了,那时候我在贵阳清华中学读书,离贵阳市有18公里远。我母亲是住在贵阳市区里,我不敢跟我母亲打任何的招呼,也不敢托人跟她说,我心里想就我自己憋这吧。
记者:那时候你有多大?
回答:我才刚刚13岁多一点。后来有一天我在上课,有个人来找我,说你母亲来了叫我去,我心里想糟了大概我母亲知道这个事情了。那么见了母亲之后,母亲和我抱头大哭,母亲告诉我,奶奶还在贵阳,不敢跟奶奶说,当时心里痛苦得不得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情,但是就知道他已经死了。那时候那几天晚上上晚自修的时候,学生都在做功课,那时候我就不行了,我跑出来,跑出来我在露天地下我走来走去,我心理就在想,他们多幸福呀,他们有家庭多好呀,我说我这个家庭等于就没有了,我父亲死了以后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怎么办呀。
&老二女儿戴藩篱:上海政协委员。
新华社记者在上海专访了戴安澜将军的女儿戴藩篱,她深情回忆了自己的父亲……
1926年军校毕业以后,戴安澜就投身到北伐和抗日战争之中,功勋卓著。
1933年3月,戴安澜任国军17军25师145团团长,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因功获五等云麾勋章;1937年8月,台儿庄大捷后他荣获华胄奖章,并晋升为89师副师长;1938年夏天,他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立大功一次;1939年11月他又参加了昆仑关大战,获四等“宝鼎勋章”。这些殊荣并非戴安澜的奋斗目标。在国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十余年间,他时刻想着如何收复失地、挽救国家。“父亲所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列强猖獗。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就是他最好的榜样——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戴藩篱说。
她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父亲抗战时写的日记和书信。
&&&&& 1937年8月3日:“爱国心的作用,是如何的伟大啊!……收复东北失地,(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六十年的国仇,才可以从此昭雪!夜深了,带着愤怒的情绪,去寻觅必要的休息。”
&&&&& 9月18日:“今日为‘九·一八’六周年,国难重重,悲愤已极!……我辈应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极,不悲观,来拯救国家,复兴民族。”
&&&&& 10月10日:“要完成大业,必须人人有做中国男儿抱负,我们战争目的,是为救亡,日本终必败亡,只在我们奋斗耳。”
&&&&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我们觉得悲痛,父亲却觉得很光荣。”戴藩篱说。戴安澜身陷缅甸,自知回国希望渺茫时,给爱人王荷馨写过一封家书,其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藩篱女士说,“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廉洁,善于用兵、育兵的难得将才”。父亲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做官,而知识不如人,则危险实芸。”他认为,无论战争大小,凡败战,“非器之罪,乃人之罪也,要转败为胜,非有训练之指挥官,以后才有强悍之军队”。
“我真正能够看到父亲的时间很少,他总是非常忙碌。”戴藩篱说,“但有一个画面,将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1940年的春天,戴安澜因为在昆仑关战役中受了重伤,回到广西桂林疗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出门散步。”戴藩篱回忆说,“记得那时,山上开满了杜鹃花,母亲摘下一朵别在我的头上,父亲看了笑得很幸福……”
这样的幸福瞬间,在戴安澜将军的一生中屈指可数。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在写给儿子戴复东的一封家书中他教育子女:“你总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如果我是田舍郎,那么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但是你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是愿意要英雄父亲。所以,对于短时间离别,不要太看重了才好。”
&&&&&& 戴安澜将军非常重视读书学习和教育。“父亲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工作本领,才能增强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复兴。”戴藩篱说,“后人大多只知道父亲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却不知他早年做过私塾先生,对教书育人极为看重。抗战时期,部队所到之处,无不兴师办学。”
&&&&& 正是为了秉承戴安澜遗志,夫人王荷馨1943年投入了全部抚恤金,在广西全州开办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 老三戴靖东:原南京理工学院教授,现移居美国。
&&&& 日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4岁多一点,人还很小,但是父亲的一些事情还是时刻记在脑中。有些是淡淡的印象,但有些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父亲的兵营看他(平时父亲都是在兵营中,只有周末才回家和大家团聚),我怎么到兵营,是谁把我带去的,我也记不清了,但是我清楚的记得,父亲看见我以后很高兴,那时也正好是吃中午饭的时间,父亲就让我和他一起吃中午饭。当时的菜只有一个,黄豆蒸咸肉,我很喜欢吃,父亲见我喜欢吃,就夹很多咸肉和黄豆给我,吃完饭后,父亲对我说他还有很多公务要做,没有时间陪我,让我回家去,当时我是真想和父亲多呆一会,但是还是不得不回家去了。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而且一直到现在我对黄豆蒸咸肉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常常吃,每当我吃着这菜的时候,就想起我和父亲一起吃黄豆蒸咸肉的情景。
&&&&& 还有一件事,当时部队给父亲分配了一辆新汽车,我心里很高兴,就在汽车后座位上手舞足蹈起来,不知怎么搞的,一下子把汽车顶上的车灯玻璃打破了。妈妈当时不在家,不知谁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就说回来以后要把我好好打一顿,当时我知道闯了大祸,妈妈要打我,心里害怕极了,不知道怎么办,后来不知怎么我就想到了父亲。我拿起电话打给父亲,接电话的问我找谁,我说找爸爸,他问你爸爸是谁,我接着说我找爸爸,他又再问,这样问了几次,我突然想起来讲:‘我爸爸是师长”,他一听就说我马上让你爸爸听电话。等我一听到父亲在电话那头问我,我就大哭起来。父亲叫我不要哭,问我为什么哭,我说妈妈要打我,父亲问妈妈为什么要打我,我就把事情告诉他,他一听马上对我说,不要哭,他会和妈妈讲,叫妈妈不要打我。
&&&&&& 最后一次是父亲出征缅甸从家里出发前,父亲睡午觉,然后洗漱完毕,准备出发。当时父亲在找他穿的靴子,我当时在房间里,把两只脚放在这双靴子中,在地上拖着走,只见妈妈找到房间来,心里很焦躁的对我说,不要再顽皮了,让爸爸穿好出发。妈妈当时担心焦虑的神情,至今我依然记得,父亲穿戴整齐后,和全家告别转身离开。哪知这一次竟是我们和父亲的永别,想到这里真不好受。
&&&&& 父亲每次周末回家来,我总是吵着要和他睡,他也总是同意,我记得父亲抽的烟是那种用圆铁筒装的烟,他总是把香烟筒放在床头自己的枕头旁边。
&&&&& 我还记得父亲穿军装和西装时,在衬衫和颈子之间,他总放一块窄窄的白布条,妈妈告诉我那是挡颈子上的油,不要把衬衫领子搞脏了。&&&&& 父亲平时喜欢京戏,休息时常去看。自己也常常穿着戏装扮演古代的英雄人物,除此之外,由于父亲在广东呆过一段时间,所以他对粤剧也很喜欢,买了不少粤剧的唱片,在家有空就听。&&&& 父亲是陆军,但他对各种作战飞机也很感兴趣,我记得家里就有一本画册里面有各种各样战斗飞机的照片。后来在贵阳的时候,我也翻看过。
&&&&&&&老四戴澄东:原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
&&&&&& 戴澄东是戴安澜最小的儿子。他说,按照族谱中的排行,应为“恒”字辈,但是父亲看到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对日寇恨之入骨,所以弃族谱排行不用,给大儿子取名戴覆东,二儿子取名戴靖东,小儿子取名戴澄东,意思是要男儿们勇敢出征,打败日寇。女儿则叫戴藩篱,意思是修好篱笆,保卫家园。
  父亲戴安澜将军牺牲时,戴澄东还不满周岁,他说,父亲也有普通人的情感,虽然一家人很少在一起,但他很关心家庭,很爱自己的孩子。听母亲说,有一年父亲派车去接哥哥和姐姐,哥哥和姐姐在路边采了很多花,把车打扮成花车,父亲见到,开心极了。
  戴安澜一直以“黄埔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他本来要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但是因为身体太瘦弱没有被接纳,于是报名参加了广州革命军,在革命军中,他不仅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因为常常在停放尸体的祠堂站岗,胆量也大了。1925年,他成为黄埔军校三期学生。
  戴澄东说,想到父亲,他们那一辈人真的很伟大。黄埔精神,就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处,而且为此可以牺牲一切。这种精神是一颗明珠,也是现在的青年人要学习的榜样。父亲牺牲后,母亲教导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导我们人穷志不穷,现在,我也是这样教育子女。我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能给你们的英雄爷爷丢脸。
戴安澜遗书:致妻子王荷馨
荷馨爱妻如见: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东瓜即同古城),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王荷馨,初名荷心,1907年生。安徽无为人。日与戴安澜将军结为伉俪。  
&&&&& 他们一共育有四个子女。戴安澜在缅北战场牺牲时,小儿子尚在襁褓之中。王荷馨强忍悲痛,不但拉扯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公婆以及戴家亲族二三十口人。挑起了支撑大家庭的重担。为了全家人的生存,为了这些儿女的成长,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时日,承受了太多难以想象的苦难艰辛,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一生的心血。1949年,国民政府派人来,要母亲带着孩子们跟他们撤离。母亲对他们说:“我的丈夫葬在哪里,我一辈子就带着孩子在哪里,决不离开他。”表明了母亲对父亲的忠贞之情。
&&&&&& 王荷馨于日离开了人世。到1974年4月,兄弟姐妹四人带着母亲的骨灰来到芜湖市小赭山父亲墓地,将母亲的骨灰盒放进父亲的墓中,就和父亲的棺木并排放在一起,同时又放了一束母亲生前最喜爱的康乃馨花,从此实现了母亲的最大心愿——永远永远地和父亲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
阅读(15931)|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戴安澜将军后人',
blogAbstract:'\r\n\r\n\r\n&&&&&&&&&&&&&&&&&&&&&&&&&&&&&&&&&&&&&&&&&&&&&&&&&&&&&&&&&&&&&&& &澄东&&&&&&&&&&& & 靖东&&&&&&&',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5',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7,
publishTime:3,
permalink:'blog/static/5',
commentCount:18,
mainCommentCount:8,
recommendCount:6,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再评《中国远征军》——戏里戏外让人无法释怀的戴安澜
自从看完《中国远征军》就成为戴粉和徐粉,回顾观看的过程,心灵似被洗刷了一遍,一时间把自己弄得很感慨。回想跟这部剧的结缘有点意思。现在中国一年拍多少电视剧我反正是不清楚,但多到没数是肯定的,所以凭谁根本不可能有空把所谓好看的戏都看一遍,不仅如此,我是一年能完整看下来的剧目也寥寥无几,更要命的是有时明明看见电视在播放的戏还不错,可看了两集就没了兴致,于是上网搜个分集介绍,知道了情节就算一部戏看完了,不会有兴趣再一集集跟着耗时间了,唯有自己认为的精品才会掉在里面细细品味。所以,我看电视剧,完全凭自己的感觉,而且比较排斥媒体的泣血推荐,我愿意挑演员看,挑导演看,挑题材看,也还会凭着路过时那一瞬间的感觉看。看《中国远征军》是奔着黄志忠去的,因为前段时间一直被推荐穿越剧,我瞄了一眼,算了,道不同啊,我看《远征军》吧,女友问我,这血肉模糊的你看了晚上如何入睡,我笑,你我不一样啊,我喝完一杯咖啡可以马上入睡,呵呵,你只能喝牛奶。
嫌电台播的慢,买了碟来看,一边看一边找毛病,自娱自乐,但丝毫不妨碍我被感动,情节感动我,演员的表演也感动我,那会儿还顾不上看幕后花絮,所以创作团队的精神还没触动到我。就这样,我一个礼拜看完了全剧,可看着韩少功最终跪拜在母亲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的却是另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英年早逝的戴安澜。于是返回去重新去看所有戴安澜的部分,才发现戴师长的戏到22集就结束了,看到袅袅炊烟的画面中,戴师长怀着对弟兄们的深深歉意和依依不舍,缓缓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才发现被秒杀了,被戏里戏外的戴安澜和徐永革,不好意思,反应总是比较慢,说是被秒杀,其实是回看的时候才体会到,我这被秒杀的状态犹如婴儿被打针一般,扎的时候不知道疼,拔针的时候才哇哇的痛哭——真疼。反正无论如何是中招了,陷在戴将军的精神世界里一时无法自拔。所以试着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这种情绪找一个出口,比如一厢情愿的向别人推荐这部剧,看戴安澜的生平和网友们的博文,浏览徐老师的博客,反正是在不同的平台上追踩知音们的痕迹,真是挺魔障的。
戴将军以身殉国,身后哀荣备至,其人格魅力涤荡后世,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戴安澜死的悲壮,死得其所,更是因为戴安澜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人文情怀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儒家轻言生死,追求不朽,朝闻道,夕可死矣!以什么名义而死,重过生死本身,因此,戴安澜的诛杀外敌,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不仅是他,也是很多他的同道中人认定和追求的极致,因此后人把他看做是英雄中的英雄并不过分,相信他本人死而无憾,抱憾的倒是我们这些后人,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泛滥,精神氛围疲软的现代人。也许我们对他的追捧是为了寻找某些力量吧。
那天为了追看北京台关于戴安澜的纪录片,早早守着北京台,无辜的被灌了很多广告,看到已经熟悉的故事被不同的人再次描述,居然还会流泪,不过那天看完之后,后知后觉的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戴安澜的饰演者徐永革反复说的那句话,他说:“我们是一块砖,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戴安澜,真正的玉在文献里在档案里,真正的中国远征军更悲壮更惨烈,真正的戴安澜更丰富更精彩!”。我终于明白,这不是一句故作姿态的谦虚,这是一个创作者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每个个体都是沧海一粟,再怎么撼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要靠后世的树碑立传来传承,来表达,庆幸时间走到了这个结点,戴安澜能够以这么具体的方式重回我们的视线,而不是像之前我看到的关于描述当年中央社记者遇见一个即将开赴抗日战场的国军战士的对话那样,感动之外,让我无法触及那个模糊的身影,当时的情形如下:
军人表示,对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军人很冷静的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
几十年的岁月呼啸着飞逝而去,然而纵使硝烟散尽,那份悲怆却总是静静的躺在那儿,等我们再次把它开启。
原本已经想刻意避开这些令人纠结的历史和人物,但事实却像一位网友所述那般,《中国远征军》像一枚礼炮,它不仅开启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追溯之情,更让我轻易的走不出来,于是只好趁着有闲情,辛苦的把这些胡思乱想洒在纸上,以期能早一点解脱自己。
说完了戏外的戴安澜,再说说戏里的戴安澜,因为是针对戏,下面要说的就不只是表扬的话,有揣测,有个人好恶,还有抱怨,都是个人角度,难免偏颇。不过既然已经成了戴安澜和徐永革的粉丝,就不免更愿意从其他方面找一些由头来抱怨一下剧中的一些影响到戴将军形象的戏份,因为这让我纠结:
因为是冲着黄志忠去看此剧的,话题还是得从他这开始,黄志忠是个好演员,这一点毋庸置疑,曾几何时,当他好不容易凭借海瑞在星光灿烂的演艺界占有一席之地时,他的眼泪曾让我感动,那是在湖南台为《大明王朝》做节目的时候,一边是意气风发,功成名就的陈宝国,而他作为一个所谓的新人,初尝为前辈为观众所肯定的那种心情,全都展示在他的几度哽咽之中,一直不能忘记他好像拿个围巾什么的在那抹泪,非常感性的一个人,不是很善于掩饰自己。之后他的很多片子都有留心去看,绝大多数表现都很好。这是个好戏之人,看的出他对每一个角色都倾力付出,很不容易,作为已然是电视剧中坚力量的他,尤其是在活在当下的慢生活理念充斥的大环境中,依然愿意让每一个角色消耗自己,着实难得,演员是特殊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点燃自己,燃烧自己,感染别人的特殊群体,黄志忠是努力的,40岁的年纪就两鬓华发渐生,着实令人不忍,很希望他能保持状态,再出精品,不要提前透支。但是,又说但是了,黄志忠为韩绍功的付出其实是付出多回报少,问题在哪?气场啊,我觉得是气场的问题,客观原因是演员牌大了气场就不容易控制,而投资方始终又会受投资回报的困扰要用足大牌的潜力,市场运作的利益导向让人无奈。倒是整个创作团队的态度绝对没问题,一班人马包括黄志忠在内的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跑炸点,喂蚊子,熬夜,捂汗,减肥,所为何来?无非是因为强大的题材令人折服,使命感油然而生。但是因为看黄志忠却粉上了徐永革和他演的戴安澜,这是让我始料不及的。为保证收视而极力的烘托男一号的做法并没有让黄志忠讨巧,反倒是潜心贴近本尊的徐永革横空出世,一鸣惊人。想通过几场戏的细节来扒一扒。
关于炮击的那场戏:
戴将军后人也已经表示过对此的不解和质疑了,韩绍功冲着电话狂喊,要师长对他们进行炮火覆盖,师长说要考虑,韩说不行,只给他两分钟然后就挂断了电话。对着断了线的电话,戴师长迟疑片刻之后,说要去炮兵阵地,参谋长力阻,因为危险,师长于是断喝,韩绍功只给我两分钟。这一场戏,说韩绍功要挟师长,并不过分,但问题是,编导的本意应该不是这样滴,不妨揣测并还原一下编导的意图,韩绍功冲着电话狂喊是为了表现前沿阵地的惨烈,师长下意识的移开电话不是怕闪着耳朵,而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韩当时所处的危险,你看,整个团队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烘托男一号,这原本可以理解,黄志忠之韩绍功担负着片子盈利的重任,市场是谁都不敢也不能忽略的问题,但编导曾再三的表明戴安澜是远征军的脊梁,要把这脊梁立起来,可事实上,做的还是不够,至少戴安澜置于本剧必须是个例外,应该绕开。如果镜头换成强烈的爆炸让韩绍功在几秒钟之内无法开口,而电话另一端的师长焦急的呼喊则更能体现师长与韩绍功心脉相通的关切之情。韩要炮火覆盖,师长要考虑,表现的应该是戴安澜爱兵如子,绝不为局部胜利而做无谓牺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韩不等答复就主动收线可以看作是他生性果敢,以及因为和师长间的特殊情谊而自然流露的撒娇行为,但问题是剧中剪接完成的效果还是让戴师长的形象受到了挤压,本来编导可以做些补救,补救一下这种为突出男一号的商业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给戴师长一两句有技术含量的台词表达一下值此危难之际,戴将军的决断和思想上的火花,可让人捶额的是,师长说,韩绍功只给我两分钟,就跑去找人开炮了,而且要命的是那个勤务兵还是被参谋长喊了才跟着去保护师长的,这分明是说大家都不太在意师长的感受吗?这么多细节捣乱,戴师长的形象在这一部分无意是被打了折扣。客观的讲徐永革对的人物基调抓的非常准确,文武兼备,张弛有度,问题是黄志忠气场有些外溢了,而徐永革似乎也不打算刻意去抵挡,这样一来就显得韩对戴安澜人物本身表达的敬畏之心还不够,于是乎气场碰到了气场,强对流啊,让人有些抓狂。
关于受伤之后的戴安澜
剧中受伤之后的戴安澜眼睛里似乎只有韩绍功,韩绍功简直无所不能,在此要抗议一下,观众很痴但不傻,这部分戏过的没名堂,对这一点编导应该负责任,我无意看到网上的一段报道,可以作为佐证:饰演戴安澜的徐永革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让他纠结的戏份是在翻越野人山时,身为师长的他在遭遇日军伏击时受伤,不得不由士兵用担架抬着他撤退。其间,他与黄志忠饰演的韩绍功发生过一次语言冲突,韩绍功认为,全师官兵都很爱戴师长,希望师长的枪伤能得以治疗,所以全师将为此停下待命,直到找到药物、完成手术。戴安澜却坚持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远征军将士,不应该让全师冒着被日军追上的危险而停下来给自己治伤。“演到这里真让人想哭。”徐永革说,一代名将,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今天的和平,牺牲在野人山,“我们后人实实不该忘记。
剧中,受伤之后的戴安澜和韩绍功在宿营地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戴安澜拒吃马肉,韩说部队已经断粮了,明天还得接着杀马,戴听了心痛不已,连旁边的参谋长都忍不住看着韩,你什么意思?是韩少功太残忍,还是戴师长太脆弱?其实是过于简洁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产生了误解,编导其实是想为观众展示当时部队所面临的困境,这在之前戴安澜的戏份当中表现的是正确的,是戴安澜告诉韩少功,他们没药了,没电池了。谁是一师之长?谁在部队还没有开拔之前就和韩绍功促膝谈心,以期韩能继承和发扬他的衣钵,又是谁以拼死的决心等待最后的空投未果而仰天长叹?徐永革无疑是走进了戴安澜的精神世界,他长叹时的目光令人心痛,因为那双眸中充满着无奈和担忧,为200师和他的每一个弟兄,也许那一刻他唯独没想到的是他自己,会最先倒下。回过去看他与韩绍功长谈的那段,他嘱咐韩,生死之计要看破,破则无惧,这段语言才符合戴安澜的身份,教诲韩绍功如何与道共生,无复他求,台词说的也好,有理无需声高,娓娓道来,令人动容,这一段拍得甚好,让观众看到,儒家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戴安澜都一一实践着,并努力追求极致,舍生取义之所以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和主流文化所推崇的意识形态,源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以啊,编导们的多变令我有点晕,一方面有些戏完美的表现了戴安澜,一方面却在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上做减法,不过还好,徐永革一直以自己的理解和节奏在表演,心态很好,只控制自己,不去强求其他环节,估计是性格的七号部分在发挥作用。回到这一段剧情中再抱怨两句。镜头设计的不好,戴已经受伤了,明摆着演员只能躺着演戏,体位决定了占据镜头的优势被削弱,黄志忠此时应该选择相对弱势的体位去烘托师长,可令人捶额的是,先前他坐在一边还好,可一会儿他居然站了起来,摄影还把整个镜头推给了他,奄奄一息的师长成了陪衬的虚镜,如果根据上面的采访记录可以揣测当时拍摄的内容应该更丰富,戴安澜的台词也更多,原本至少要交代清楚戴安澜当时的痛苦表情所为何来,是因为他至死不变的情系整个200师命运的原则促使他再三的要求韩按照他的意志尽快转移,可我看到不是这样,想必是导演下剪太狠了,剪得我这个很粉这个剧情的人,反复看都还觉得突兀,这一段的最后,戴安澜终于表达了一段他忧心整个民族存亡,志在保留200师精神不死的期望,韩绍功也终于安分的站在他旁边聆听,但是和之前的镜头串在一起,看的累啊。黄志忠演技是优秀的,像他单独的部分都做得不错,比如师长受伤后他躺在地上流泪,见到何玉姝之后诉说懊悔和无助,这个感觉是对的,但在为别人托戏的部分做的不到位。当然主要责任不在他,是要命的收视率在作怪,很想说收视是硬道理,但不是唯一的硬道理。尤其是对于远征军这样的题材,以小见大,以虚构人物韩绍功的个人命运去承载整个远征军的故事框架没问题,视角也没问题,故事也足够精彩,问题是这毕竟是一个群戏,每个人物都是英雄,其闪光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去表达,更何况是戴安澜这根远征军的脊梁呢?
倒是同样被诟病的安澜之死的演绎片段让我喜欢,因为如果彻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会让人更心酸,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看到戴安澜安详的离去,田园画面中袅袅的炊烟暂时屏蔽了强大的战争背景,安静的画面为即将逼近的离别作足了铺垫,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居然在连一个女人都没有的镜头里进行着完美的诠释,这一段拍得很有神来之笔的意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血将军戴安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