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精神传说的保护级别

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
来源:中国网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下民。《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孟子对洪水时期的叙述,最为生动逼真,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由于洪水为害,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尧用鲧治水,9年无功。《尚书·洪范》说:“昔鲧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神话,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见成效。从此中可以推测,鲧治水患的方法很成问题,主要是用壅塞的办法,水无处可去,东堵西决,此堵彼溢,仍然为患,所以治水9年,“绩用弗成”。
  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终于有所归依。黄河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禹以为河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义为分)二渠以引其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势高,到中下游平原地区,水势太急,容易成灾,故分其水势,开引渠道,最后输入渤海。另外《墨子·兼爱中》有禹“凿为龙门”的传说。《吕氏春秋·爱类篇》有较详细的记述:“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 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是说在大禹治水以前,黄河没有龙门以下的河道,水蓄不泄,一片汪洋泽国;大禹凿龙门、发吕梁,将水引至下游,导入大海,才解除了水患。东汉高诱说:“龙门,河之厄,在左冯翊夏阳之北。”即今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县之间黄河峡谷上的禹门口。《水经注》卷四记:“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这就是悦,禹凿龙门的传说,曾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的真实事迹,还有人去龙门观察过凿山的痕迹。
  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本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庄子·天下篇》载:“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无论8年还是13年,总之是很长时间。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意思是说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竞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没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同时注意人民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尚书》中有“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史记·五帝本纪》还说;“(禹)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后稷尚且是继承禹的事业。《诗经·闭宫》说:“(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显然,大禹教民耕种与治理洪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机器大超人
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典故传说]大禹治水_最武汉_荆楚网
[典故传说]大禹治水
  中华上古神话传说“大禹治水”炎黄子孙无人不晓,赖其所成黎民百姓才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样的丰功伟业为世代所感念,故而也就有了九州各地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遗迹,其中武汉的无疑是最恢宏跌宕、浪漫感人。
大禹神话园
  据《史记》记载,禹为黄帝后裔,姓姒(sì),名文命,父为鲧(gǔn),祖父是颛顼。由此可知,禹和楚人是同祖。也许有此缘故,使得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遗迹没有局限于一般认为的主要治水地区黄河流域,反而不少是在古楚国的版图内。“大禹”此名实为尊称,是治水之后被后人赋予的。在大禹治水之前,大禹的父亲鲧就被尧起用治水,九年不成,待舜即位后巡视鲧治水之地,见耗费巨大却毫无成果便下令诛杀了鲧,之后又听诸大臣建议,起用了大禹继续治水。大禹带人观测了天下山川地势,制定了正确的治水方法,一改其父“防堵”之法为“疏导”,并亲自率众挥耜(sì)劳作,历经十三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造福百姓,终有所成。同时,大禹还将天下划分成九州,分铸九鼎表示,以九州代指中华大地之称自此始有。此外,大禹还在治水途中对九州土地物产进行了详细记录,著成《禹贡》一书,为四方贡赋制定了合适的标准。天下太平,九州民安,大禹自然被万民所拥护,舜遂禅让于禹。
  传说,大禹引汉入江即将大功告成时遇到水怪兴风作浪,天帝见状急命龟蛇二将下凡相助,蛇将落在江南,龟将扑在江北,水怪顿时被压,江汉顺利交融。大禹登龟山拜谢天帝,见两江相汇却水色有别,又感山之南北景色不同,脱口而出:“真大别也!”所以龟山在古时一直被称作大别山。如此说来,武汉三镇鼎立、江汉朝宗、龟蛇对峙之壮景还赖大禹所造。至此,大禹治水成功,为使后人铭记这伟大时刻,众人想起大禹曾在龟山下一块突兀入江的矶石上站立挥耜做最后的指挥,遂将此矶命名为禹功矶。禹功矶后与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并称万里长江四大矶。龟山上还曾有千年柏树,传说是大禹亲手栽种,故名“禹柏”。为此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游览龟山时还留下一首诗《禹柏》:“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可惜的是古柏已毁于后世战火,今已不可观。另据史籍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司农少卿张体江督修了大别山禹王庙,开始祭祀大禹;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驻跸武汉,得知了禹功矶一事,又命人大修庙堂祭祀,从此武汉祭禹典礼大盛;明朝天启年间,大禹庙改称禹稷行宫,至今仍用。古代长江水患时有发生,江城武汉深受其害,加之防灾治水能力弱,每至长江汛期,地方官员和百姓都会在大禹庙大行祭祀、祈求平安。因此,武汉的大禹文化相较其他地方而言,不仅是一种怀念,还是一种寄托。如今在禹功矶处,新建了大禹神话园,各类雕塑全面地展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
禹功矶―大禹治水雕塑
  大禹治水还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所述:大禹一心治水,30岁时尚未成家,一日治水行至涂山路遇九尾白狐,九尾白狐告诉大禹真爱在涂山应在此成家,之后大禹偶遇涂山氏女儿女娇,果然互生情愫,方有妻室。九尾白狐也由此成为后世各类文学创作中美女的代身之物。其实这是在《吕氏春秋》所载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吕氏春秋?音初》中还记载了一件令人读之便心酸感慨的故事。大禹婚后不久便辞别女娇远涉治水,女娇为此作歌,歌曰:“侯人兮,猗!”用当下的语言歌唱,便是:我会一直等着你回来!寥寥数字,将一个甘心成就丈夫的贤妻形象,一份海枯石烂的真挚爱情充分表达了出来。文中评述:“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可见《诗经》中开篇的《周南》《召南》的南方音乐风格还是始自女娇之歌。传说大禹引汉入江治水成功后,扬名天下万众景仰,但此时大禹却心念妻子女娇涂山氏,便将附近一条小河命名为涂水(又称涂川),即今江夏金水河。金水河的入江口古时也一直称作涂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路过时还写有《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一诗,只是到了唐宋时期,涂口发现金矿才更名为金口,涂水也随之更名为金水。前人尚情,后人逐金,一段佳话正被风蚀。
禹见九尾狐雕塑
  大禹给武汉留下的不会只是几段传说、几个雄伟壮观的建筑,从中渗出的是那种大公无私、造福百姓的崇高追求;万众一心、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还有那两心不负、甜苦共享的不渝爱情。这就是武汉大禹文化的精髓。“大禹治水,毕功了溪”
嵊州新闻网
日09:57:14
――关于大禹与剡溪的传说
&&& 大禹,相传为远古时代夏后氏部落领袖。姒姓,名文命。禹是鲧之子,颛顼之孙,黄帝玄孙。
  大禹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功成的壮举,永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大禹治水,最后的毕功之地,就在嵊州的了溪。
  了溪,剡溪旧名,正因为大禹治水毕功于此,故有“了溪”此名。
  在勤政爱民、万众爱戴的尧帝晚年,空前绝后的洪水在世界泛滥。
  舜帝摄政后,洪水是愈来愈大。原来这是共工的后代、继任水神共工二世在推波助澜。大水铺天盖地,老百姓有的在大树梢上像鸟儿一样筑巢,有的在山顶洞里像野兽似的穴居,有的干脆在木筏上安家,随着水流东漂西荡。飞禽走兽毒蛇也无处藏身,来和人争抢地盘。衰弱的灾民既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还要随时随地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那悲惨绝望的日子,是从来没有过的可怕。
  禹出现了。
  虽然在这之前,他的父亲鲧曾用自己的生命替百姓堵塞洪水,但终归壮志未酬身先死。禹接过父亲鲧未竟的事业,开始思考根治洪水的计策。他想,父亲鲧当年主要是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来治水,洪水来袭,垒土筑坝;洪水猛涨,则继续加高堤坝。这种结果形成了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憋在堤坝内的洪水,好像悬在人们头上的用丝线挂住的千钧利剑,随时会丝绝剑落,夺人性命。这种治水方法看来是不可取的。想来想去,大禹忽然眼前一亮:既然“挡”不是好办法,那么“疏”也许值得一试。
  大禹感到要疏导洪水,不知道天下的地形地势是不行的。于是,他带着一批忠诚的助手,经寒历暑,爬山涉水,经历了无数风险,九州大地布满了他们的足迹,终于,大禹察清了地势,探明了河道,知晓了可以用来引导洪水的地势和河道。  
  大禹的妻子是南方涂山地区的一位女子,大禹跟她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便忙着离家去治水了。后来涂山女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启。儿子的名字是大禹留下的,因为临行前大禹对妻子说:如果我走后你生了孩子,就取名为启。启,就是启程、启行,是纪念他们婚后数天大禹为了平治洪水就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有进去一看。这就是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
  据说,大禹第一次带人修渠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正在呱呱啼哭。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啊,可是,洪水危急,手头有太多的事等着他办,于是就忍痛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第二次大禹路过家门,妻子涂山女看到他艰辛憔悴的样子,心疼地要大禹回家休息休息。大禹对她说:不行啊,救人要紧,洪水还没有治平,你没看到被洪水围困在高地、山顶的那些人,时刻都会被水淹死吗?妻子说:那么,你就只留半天行吗?你看,你的衣服也该补一补,草鞋也该换一双了!大禹没有答应,只是充满歉意地说:洪水势大,我留不下来啊!大禹安慰了妻子几句,接过孩子亲了亲,便又领着治水大军前行了。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被已经十多岁了的儿子启首先看见。儿子使劲把父亲往家里拉,边拉边叫他母亲来接父亲。大禹深情地摸摸儿子的头,叫儿子告诉母亲,治水的大业完成,一定回来陪伴他们。说完,又匆匆地离开了。
  大禹为民造福、无私奉献,殚精竭虑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了各地,也让追随他治水的民众无比感动,更加齐心协力地劳作。
  整整十三年过去,大禹终于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按部就班由高处流入低处,从湖里流到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面,百姓又重新回到陆地生活,修房建屋,种植庄稼,养牛牧羊,过上了久违的安定生活。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化生活
&&图说新闻
新闻总机:1
新闻热线:6(编辑部)
&&&&&&&&7(记者部)
武哥热线:0
嵊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禹治水的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