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后汽车工业在西德发展起来了而不是东德西德分界线

德国在二战后分为了东德和西德,介绍一下?_百度知道
德国在二战后分为了东德和西德,介绍一下?
东德:全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东德”。是1949年到1990年之间存在于现在德国东部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德: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畅伐扳和殖古帮汰爆咯邦德国”、“西德”。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简单形成过程: 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德国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进入70年代,东、西德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日,
东、西德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
 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
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
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1972年两德签订
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
当时德国分为苏战区和盟国占区苏战区变成了后来的民主德国,也就是东德盟国占领区后来变成了西德,也就是联邦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虽然合并,但是东西德经济差距还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补助给前东德5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
西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4发现相似题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
和诸多德国参与拍摄的二战影片一样,《施佩尔与希特勒》是一部很认真思考战争历史的佳作,故事的主角是元首的基友——施佩尔,人称“魔鬼建筑师”。
  
所谓“魔鬼”不但指施佩尔的政治立场,也指他的才华,虽然希特勒称他为4000年来最杰出的建筑师过火了,但说他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绝对不过分。
  
  
对于建筑的看法,希特勒本人的观点很明确:“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须能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我们的敌人和朋友一定要认识到这些建筑巩固了我们的政权。”
  
  
《施佩尔与希特勒》一片长达4个半小时,分3集播出(算上纯纪录片的第4集,共6小时)。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冷静格调,没有什么煽情之处,让人觉得客观但并不美化主人公。似乎是受了《帝国的毁灭》影响的缘故,作品对希特勒也深入描写他的心理状况,而不是简单的批判。
  
扮演施佩尔的是塞巴斯蒂安·考奇,大家都对他很熟悉了,他曾主演过《黑皮书》和《通往自由的通道》,而令他扬名全球的,就是《窃听风暴》了。
  
考奇的演技可圈可点,但要论形象的话,明显《帝国的毁灭》里那个演员扮相更为逼真。
  
  
本片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说是纪录片。光是纪录片和采访画面就占去了相当多的篇幅,而依靠演员扮演的那些剧情,也没有多少艺术加工的成分,几乎可以说是让演员们还原了当时的实际场景。可以说这部作品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吧,而严谨的影片往往更偏重于写实而不是艺术,与一般人物传记片有很大区别。
  
  
总之,我强烈向大家推荐这部佳作,它可以算是从另一种思维去讲述纽伦堡审判。作为与《东京审判》同期公映的作品,本片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远胜《东京审判》。
  
  
对本片的看法就到这里为止,具体大家自己去观赏,下边就谈一下我对日本和德国反思二战的看法。
  
  
  
一:拒不认错的德国,反省战争的日本
  
  
  
对于德国和日本反思二战的差别,我的观点可以说改变过很多次。
  
  
最早我倾向于“外在压力”的说法,德国的地理位置处于被列强包围的状态,战后还被四国分割,而日本则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被美国独占,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对德国非常不利。
  
  
但后来仔细了解了一下实际历史,发现这种观点错得离谱,是所有关于德日反思二战态度问题的观念中,最为偏离事实的一个,它纯属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
  
  
实际上,真正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反了过来。
  
  
战后最初的几年,德国的态度可以用“死不认罪”来形容。战争刚结束时,盟军发布了一份调查表,结果显示大多数德国人依然支持纳粹(相关影片《欧洲特快车》),而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的历史书回避了二战时纳粹的暴行,以联邦德国(即西德)首任领导人阿登纳为代表的政客,对欧洲各国的政策也只是停留在“和好”的基础上,并没有反省二战问题,而在影坛方面,二战反思片更是了了可数,仅有的作品还大多是东德拍的。
  
  
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版的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就曾在后记中批评德国人不反省,而作者亦因该书被德国社会敌视,认为他有意跟德国过不去。
  
  
为什么德国敢这么做呢,就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军提供了庇护,原因很简单,因为战争一结束,西方列强和东方共产主义的矛盾立刻就显露出来了,为了拉拢德国对抗苏联等红色阵营,美国可谓耍尽了各种各样的手段(相关影片《德国好人》、61黑白版《纽伦堡大审判》)。
  
  
相比德国的不反省,日本人显得就积极多了,各种反法西斯的作品在战后迅速纷纷浮出水面,许多不久前还在给极端武士道唱赞歌的导演,也马上转过头来批判他们的旧领导(如黑泽明,另外他的反战代表作《我对青春无愧》的女主角原节子,也曾在二战中参与过军国影片),此期间的作品虽然不乏自我舔伤之作,但尖锐批判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当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虽然当时美国和日本奉行反共政策(直到1952年),但左翼势力的抬头也不可小视,当中有不少人在二战时因为反战受尽折磨,而共产主义派系又与右翼敌对,这些人对当年日本总体反思二战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左翼作家加藤周一曾批判道:“我看到以爱国主义之名牺牲如此多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个人被要求在战争中为了天皇而牺牲自己。真是太可恶了!”
不管怎么说,尽管美国给日本提供了远比给德国更多的包庇,而中国和亚洲各受害者也不追究日本的赔偿责任,但日本社会此时急于摆脱与法西斯的关系,意图还是有的。
  
  
因此,真正屈服于政治压力的,明显是日本,而不是德国。
  
  
  
二:“档案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之所以认错,而日本不认错,是因为前者在二战中详实地记录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而后者没有记录。
  
  
这种说法扯淡之极,比“地理之说”还要肤浅。
  
  
事实上,根据上边提到的第一点,德国的态度并不受地理位置和外在政治的影响,而档案之说也不过外在政治的延续罢,二战结束初期的德国人,完全没有因为“档案”的问题而改变自己的心态。
  
  
我并不懂政治,也不懂经济,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就是档案是相当严肃的,它的记录是一项重大问题,与记录者是否“变态”并无关系。
  
  
在政治、以及与政治挂勾的经济方面,犯罪者总会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犯罪记录。档案必须保留,这点是很明确的,至于公不公布,那是以后的事(东德的档案至今还未完全公布,德国政府打算分几次公布,目前还在整理中)。
  
  
就好比一个企业家,他可以用各种“成功学”对愚蠢的读者和自己的员工进行鸡汤洗脑,告诉他们只要犯中二病就能走向人生的巅峰,但这些中二内容也只能说给别人听,自己私下做了多少假账本、省(lou)了多少税、行了多少贿、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钱有没有被属下和合伙人贪掉偷走等等等等,这些自己必须清醒的知道,不能连自己都骗了。所以“档案”就成了必须的用品,作为领导层得亲眼过目上边的数据才能明白自己的勾当。不立档案的政治就等于给了别人一笔巨款却不立字据,完全凭一句“我相信你”就了事。
  
  
现实中我们要证实一个官员是否腐败,最有力的证据,无疑就是查阅他任职期间的档案。我们都知道东德官员很腐败,但根据是什么呢?档案记录得很清楚,东德灭亡后,可查阅。还有苏联制造的卡廷惨案,什么证据证明呢?俄罗斯政府提供档案,这个惨案的记录文件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公布,而此期间的数十年间,苏联并没有销毁档案,一直保留着。斯大林时代曾制造过多起排挤和屠杀犹太人、吉普赛人、及“反动派”的恐怖活动,这些同样是通过俄罗斯提供的档案公布的。
  
  
日本方面对自己罪行的记录真的不如德国吗?错!事实上,日本人也详细地作了记录,那么这些档案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大多成了肮脏的政治交易。
  
  
比如731部队的人体实验资料,基本都被“军神”石井四郎贱卖给了美国政府,以换取美国军部对731部队的保护,还有很多日军的犯罪记录,都被美国有意地隐瞒或销毁,因为美国需要拉拢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以对抗苏联一方。
  
  
当然,德国方面的战犯虽然被判得很严(并非日本方能比),但也不是没有受到包庇的人物。德国的犯罪档案虽然如此之丰富,但想要给罪人开脱还是有办法的,魔鬼建筑师施佩尔就因和盟军有奸情,被网开一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包庇罪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基本上国家机器这种玩意,除了不能让死人复活,没有办不到的事儿。
  
  
诸多日本战犯之所以在战后屡屡逃脱正义的惩罚,或者被格外开恩(德国有几个施佩尔,日本则有一大批),可并非什么日本的“档案”不如德国来得丰富,而在于美国的刻意包庇,而受其惠者,有天皇陛下,有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鸠彦,有731部队及其首领“军神”石井四郎,还有那该死的靖国神社!
  
  
档案之说就和地理之说同样不靠谱,这两者并非德日反思二战的最大因素。
  
  
  
三:叛国还是良知?悲情的反战派
  
  
  
德国还有一些事做得没日本好,特别是对待反战人士的态度。
  
  
二战后日本迅速释放被军国政府关押的反战人士,并恢复他们的名誉,相比之下联邦德国的手法要残酷得多。别看刺杀希特勒的独眼将军斯陶芬贝格在影坛很风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其他国家都把他视为英雄的情况下,联邦德国都不认领这个英雄,当然七月阴谋你可以视为纯粹的政治斗争,西德不认领并不过分,但西德的另外一些行为就很过火了,二战时有不少德军士兵因为厌恶参与屠杀逃离战场,被纳粹政府判了死刑,但西德拒绝替他们平反,这一问题直到前几年才勉强解决。如果士兵的问题多少还带有“悔过”性质的话,那么“白玫瑰”的反战少女索菲·朔尔被西德定义为“卖国贼”就不可理喻了。
  
  
以上这些情况,西德政府都一律维持纳粹时代的原判,并且不允许受害人家属上诉。西德政府的理由是依照纳粹时代的法律,反战人士的确犯有“颠覆国家罪”,所以他们是“卖国贼”,而对国家的不忠诚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应该否定的,歌颂叛国者不利于爱国教育,而且赦免反战人士的罪名对所有参加战争的士兵不公平,也不利于提振德国军队的士气(这种价值观明显不同于我国早期的“良臣择主而事”,忠诚是有条件的,它不同于“奴性”,爱国者有权利不忠于昏君)。
  
  
德国不认领的并不止反战人士,还有一些人道主义者,其中就包括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600名中国人、并给20万中国难民提供政治庇护的约翰·拉贝,原因是他有纳粹党籍,所以西德不承认他的英雄地位,拉贝获得德国的认可还是这几年的事。
  
  
西德政府的这些举动完全都是自己的意思,没有其他国家相逼的成分,相反,当中的许多人,早已在德国以外的国度被大加歌颂。
  
  
以上提到的这些情况大多出现在西德、以及统一后的德国。至于东德,基本上出于意识形态的缘故,和苏联是同一个格调的,东德是共产主义国家,而德国共产党的命运地球人都知道,国会纵火案之后就被纳粹整得很惨,在政治上本来就与纳粹有血海深仇,所以东德立国后,对纳粹彻底来了个秋后算帐。而东德拍的二战片也离不开红色经典那一套,不过偶尔也会拍一些相当有意义或者很客观的作品,如《我19岁》,以及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善意的谎言》。
  
  
相比之下,在日本反而很少有这类情况,而参与八路军一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日本人,虽然在战后受到了右翼的排挤,但总体情况也不像德国反战人士那么悲惨。
  
  
毫无疑问,这是德国不受其他国家政治影响的又一个体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战后德国(主要是西德)实行了多党制,而反战人士的问题沦为了各党派的相互掐架的政治筹码,这也是德国诚恳反思二战中的一个令人遗憾之处。
  
  
  
四:70年代与“第二代”
  
  
  
70年代是相当关键的时期,这意味着如果有人出生于二战时期或刚结束时,那么此时他们已经二、三十岁左右了,他们是新生的一代,是社会的未来中坚力量,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将影响着未来的发展,所以如何给这些“第二代”灌输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此,德国和日本的未来走向,在悄然在“二代”们之间萌芽了。
  
  
此时德日两国的影坛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德国方面(指西德),各种反思二战的经典影片陆续浮出水面,其中《铁十字勋章》在欧洲引起轰动(此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最后的桥》),这部有社会主义国家参与拍摄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些欧洲国家打破了《音乐之声》创下的票房记录。影片改编自二战时期德军的真实经历,其中的反战思想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共鸣(不过由于影片结局是悲剧,而美国人最讨厌悲剧,更讨厌看到主角有不幸的结果,所以该片在美国很不讨好,同样遭遇的还有同时期的英国二战片《遥远的桥》)。《铁十字勋章》曾被我国引进,由上译配音(个人感觉中文配音版比原版更好,尤其主角斯坦纳的声音太有个性了)。
  
东德和西德都拍过大量反思二战的作品,但东德大多时候是从政党立场去批判纳粹,而西德的影片则更以人为本,这大概是为什么人们常认为西德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性的原因吧。
  
  
日本方面,可以说依然是左翼影片的天下,尽管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有了《啊,海军》、《山本五十六》这些政治上暧昧不清的作品,但在当时没什么影响力可言(倒是引进中国后,因为上译的出色配音在中国火了一把),右翼份子投资、或者政治暧昧的影片,基本上是到了80年代后才有了市场,尤其《联合舰队》曾创下19亿日元的票房。在70年代,还是以反战片为主,尤其是山本萨夫的《战争与人》三部曲,都入选了《电影旬报》年度前十名,这部明显荟萃、场面宏大、批判日军暴行、对法西斯有着深刻思考的经典巨作,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
  
不过,无论多么的没市场,右翼片开始抬头却是不争的事实,它开了一个很坏的头,给了后来的日本影坛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德日这种微妙的演变,与当时的国内政治因素显然是分不开的。
  
  
二战后德日作为战败国,被胜利者推上审判席,然而两者受到的待遇却有所区别,纽伦堡审判虽然并非百分百完美,部分有罪之人逃脱了惩罚,但总的来说是比较彻底的一次肃清,但东京审判,则基本可以用“包庇”来形容其结果,大量战犯在后来纷纷复出,成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来源(至于日本天皇、南京大屠杀元凶朝香鸠彦、731部队等罪犯根本就没有被审判)。
  
  
部分原法西斯官员曾在二战后重新走上政坛,不同的是,在德国有女学生当场给这类官员一巴掌,而日本人则选择性失明,其结果就是,日本越来越避讳战争罪行,而德国朝充满思维的一面发展。
  
  
人会犯错,而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但如何去修正错误是一个“态度问题”,二战前德日有大量人士反对战争,但他们被捕的被捕,被杀的被杀,二战时德日两国依然有不少人对战争持不认同的想法,但他们并不积极反对,索菲·朔尔、绿川英子只是少数派,这种现象,可用我们熟悉的一段话来概括: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马丁·尼默勒牧师的遗言
  
  
二战时德日人民的态度是一样的,二战后,德国人选择了看管自己的政府,而不是一味地被政府看管。特别是“第二代”的德国人,他们拥有很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正是一代一代的承传,才有了德国长达数十载的不断反思,这是一种艰巨而伟大的成果,而并非浮于表面的“抱歉”。
  
  
德日反思战争的区别,有很多原因,但战胜国对战犯的处理,绝对是最大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拥护旧主子的人和群体存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过,战后在德国(包括东德和西德)执政的,大多是法西斯的反对者(其中勃兰特本人就曾受到纳粹迫害),而在日本,则有相当数量法西斯的拥护者,这才是德日政治形势的最大区别。
  
  
  
五:知耻近乎勇——西方的“罪文化”
  
  
  
关于德日反思二战的区别,有人认为是“罪文化”在起作用。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
  
  
西方人追求“知耻近乎勇”,“认错”在西方是对自身的洗礼,意味着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如联邦德国勃兰特总理向犹太人的墓碑下跪(史称“华沙之跪”),就是在宣誓西德并非纳粹的继承者。普京下跪哀悼卡廷惨案遇难者,也是在表明俄罗斯不认同苏联制造的这场悲剧。
  
  
可是在东方,认错往往代表了“投降”,是一者向另一者“屈服”的象征。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将侵华战争形容为给中国“添了麻烦”,对此周总理私下不满地说:“什么叫‘添了麻烦’?就是你走在泥泞的马路上,不小心弄脏了姑娘的裙子,这就叫‘添了麻烦’!”
  
  
实际上,田中角荣的发言并非“一时冲动”或者“口误”,而是在日本国内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虑的结果,日方访华前曾开过一场会议进行讨论,商榷与中国建交时,如何处理侵华战争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维护日本国家的尊严,不能对中国方表现出软弱的态度。
  
  
中日建交(或者说“恢复邦交”)是中日两国多年的努力,并非一时的决定,其间中国方已经多次做出对日友好的举动,例如释放沈阳审判中的原日军俘虏,以及放弃对日索赔(中方的理由很明显,如果对日索赔,那么日本民间就得承担很大的一笔债务,这不利于两国的正常往来)。由于中日双方已经准备充足,耗费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并不想因为田中角荣的发言而让邦交功亏一篑,所以最终还是友好地签下了邦交协议。
  
  
可你要知道,田中首相的“添了麻烦”,与勃兰特总理的“华沙之跪”,都是来自70年代初,只相差不到两年。
  
  
几年后,中国官方对日本靖国神社问题提出交涉,因为该神社内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希望日本官方能够停止参拜,但日方给予了拒绝,理由是日方认为自己有参拜神社的自由,不想受外国的干涉,中方因此降低了要求,希望日方能够在移出甲级战犯之后再参拜,但日方同样予以拒绝。
  
  
对此,我们不妨列举后来日本的一些代表人物的言论来作参考。
  
  
日本官方(小泉纯一郎):“向为国捐躯的英灵致敬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存在甲级战犯问题,但人一死都会成佛”。
  
日本官方(麻生太郎):“为什么中国政府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总是纠缠不清?难道是想让日本难堪吗?在很多方面,靖国神社就像美国的阿林顿国家公墓一样。因此我认为任何人去祭奠英灵都是理所当然的。”
  
右翼政界:靖国神社就像中国的八宝山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都是纪念为国牺牲的人,不应该拿不同的标准衡量参拜一事。
神道部门:“神道死者全部成为神,外国的干涉是对日本文化的否定。”
  
战犯后代:东条英机的长孙女东条由布子反对将东条英机和其他战犯的名字移出靖国神社,理由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在外国提出了要求后是否撤出神社的问题,而是我们希望邻国的中国跟韩国能够正视过去那段历史,更加理解我们的心情。”
  
  
相比之下,施佩尔的子女看待自己的父亲时更为冷静一些,将亲情和历史分开评论,至少他们比起东条英机的后代有良心得多。
  
  
悼念死去的士兵亲人,这种心态在德国也有,这是人之常情,德国百姓也会在私人场所哀悼二战中战死的先辈们,但是,德国官方不会将其定为国策、并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肆宣扬,在德国公众场合否定犹太大屠杀,是犯罪行为,得受法律判刑。正因为德国官方用法律强行维持打压纳粹主义的政策,才使得新纳粹在德国本土相对不像美国、东欧、俄罗斯等地那么猖獗。
  
  
  
六:转折点——德意志的重生
  
  
  
正如我前边所言,德国并非一开始就反思战争,日本人亦非一开始就不反思,这期间有个演变过程。
  
  
那么转折点到底在哪里呢?
  
  
日本方不难理解,那就是处理战犯不当(导致右翼势力抬头)的问题。战后盟军的政治压力,且不能让德国反思战争,那么美军对日本的包庇和漂白,又如何能让日本反省?
  
  
日本在战争结束初期表现得比德国“好”,固然有部分原因是左翼及反战人士的努力,但又何尝没有屈服于政治压力的因素?那时的日本,可不敢像后来那么嚣张,战犯们(即后来的右翼份子先驱)都被关在铁窗内,右翼势力还未成气候,日本社会可正急着与法西斯“划清界线”。
  
  
可当战犯从阶下囚变成座上宾、战犯的家属和支持者掌握着社会的命脉时,情况可就不同了,之后的演变,无需赘诉。
  
  
德国方面的转折,原因有很多,纳粹肃清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勃兰特的“华沙之跪”,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这也是为什么东德和西德是同一个民族,观念却相差甚远的原因。韩国人并非一生下来就自动反感金家王朝,朝鲜人也不是在娘胎里就学会了反美反韩。一个国家的人民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机器的教育政策——尽管结果未必是国家首脑原意看到的(辛亥革命也是洋务运动的衍生物)。要求一盘散沙、数量众多的人民都“高觉悟”地主动反思重大问题完全是“科幻片”,这其间需要有“首领”起主导作用,因为人类是需要有领导者的生物。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脑,勃兰特带了一个好头,虽然当时只有一半德国人认可勃兰特的做法,但对以后的发展和影响无疑是良性的。此后响应勃兰特的反思举动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一股持久的主流,《铁十字勋章》无疑是那个时代氛围的产物。
  
  
到了今天,德国对战争的反思,早已超出了简单的批判纳粹,而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如《帝国的毁灭》和《施佩尔与希特勒》,都对希特勒进行了正面的描写,而《从海底出击》则还原了一群真实而普通的士兵,《过客》则大胆地思考今日德国人与当年受害者的关系,告诫德国人民不要忘记先辈们伤害他人的行为。
  
  
德国能够如此认真地反思二战史,与德国人自身数十年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它经历了很漫长、很艰辛、很痛苦的一段过程,其中流过的血与泪,绝不亚二战本身和柏林翻墙史。
  
  
其中的原因,既非单纯的“内在反省”,更不是所谓的“外在压力”,而是两者兼有之,并且还参合着更多复杂的因素,而“华沙之跪”无疑是一个良好催化剂。
  
  
我不认为需要反思战争只有德国和日本,整个西方的历史就是血淋淋的杀戮史,希特勒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混蛋,即便在二战中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屁股是干净的,包括先卖军火给纳粹和日本后来又有钱了就不当婊子装“正义”还在战后包庇大量日本战犯的美丽奸乌合众国,而把犹太人送进墓地的,可不只有纳粹而已,整个西方都是共犯,法国人和波兰人的残暴程度还更甚纳粹一筹,“文明圣地”梵蒂岗教廷更是对犹太人见死不救还协助纳粹份子逃往阿根廷,欧洲反犹传统由来已久,很多至今都被歌颂的政治“伟人”都曾参与过反犹,希特勒只是黑色耶酥,西方人集体对犹太人犯下了罪,然后把责任推给纳粹,最后却叫阿拉伯人承担后果。
  
  
反思战争是所有国家的义务,战争本身就是一场莫大的悲剧,是对人类和文明的摧残,真正有良心的战争片,让人看了后会想远离战场和同情逝去的生命。近些年来,一些战胜国和战争受害国,也开始思考本国在二战中的错误和失误,如荷兰电影《黑皮书》就提到荷兰人也很反犹,并且对英勇抗击法西斯的战士有着不公正的待遇,而法国纪录片《悲哀和怜悯》则揭示了,盟军收复法国后,大量无辜平民被扣以莫须有的“同情维希政府”的罪名惨遭屠杀……
当今日本青年不反思二战,未必是因为“死不认罪”(况且他们不是加害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兴趣”(这点和中国很相像,大多数中国青年也不会主动去反思那几段灾难),基本上日本青年对娱乐、动漫、明星、腐文、萌元素……更有兴致些。导致日本民间对历史的冷淡,这是政府的错!
  
  
  
七:希特勒的最大罪过不是战争,是扼杀思想
  
  
  
人们常将希特勒称为“德国人”,但我想小希希本人大概不会同意,首先在国籍上,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不过这不是紧要的,在希特勒本人的心目中,他应该是“德意志人”。
  
  
历史上,德国、奥地利、捷克本属一家,同为德意志第一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阻挠德意志统一,是欧洲各国千百年来的头号国际任务,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就严令禁止德奥合并。
  
  
“神圣罗马帝国”和我们的周朝非常相像,它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诸侯国组成的,然后所有的诸侯听命于帝王。在最初的时候,由于有几任强势的帝王震慑着,所以整个国家比较强大稳定,这点比较像西周,后来帝王不行了,又开始变成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点又像东周了。伏尔泰曾形容这个国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所以希特勒在挑起二战前,最选干的事就是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虽然这种行为带有侵略性质,但纵观整个历史,希特勒的确是第一个统一德意志的人。
  
  
希特勒要是能在进攻苏联前及时收手的话,他无疑会成为丘吉尔所吹捧的“伟大的人”,至于迫害犹太人,那就会像美国人屠杀印地安人、英国人屠杀印度人、法国人屠杀北非人、拿破仑屠杀西班牙人、查理大帝屠杀萨克森人、成吉思汗屠杀亚洲人……一样,成为他“伟大光辉”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的污点”,后世史家提到时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掉。
  
  
很多人说,希特勒固然对他国犯了罪,但他是德国人民的英雄,不过,我认为希特勒是德国的罪人。有人说希特勒创造了经济奇迹,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赶英超美的伟绩,所以他对德国人民“有功”,可是,这永远抵消不了他摧残德意志文化的罪过。
  
  
我在观看德国人写的书籍和德国电影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德意志是一个充满思维的民族,他们总是“想太多”,所以在这个国度,出现了无数文化天才。然而纳粹时代,这些天才全都消失了,他们把文学变成御用八股,把电影变成洗脑工具,把哲学变成军国主义,把艺术变成杀人武器。
  
  
汉奸胡兰成说,德国是打不倒的,因为这是一个拥有歌德和贝多芬的国度。可是胡兰成并没有搞清楚,纳粹时代的德国,并没有歌德,只有戈林,没有贝多芬,只有希莱姆。
  
  
这是一个扼杀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剥夺人民思考能力的时代。
  
  
希特勒绝对是德国史上的头号罪人,他把德意志这么一个爱思考的民族,变成一群只会按领袖的意愿行动的奴隶。
  
  
纳粹时代有贝多芬吗?有歌德吗?同样是十几年的时间,魏玛时代创造的文化是灿烂而辉煌的,它体现着一种百花齐放,然而纳粹上台后奉行“一根筋”的国策,只允许一种价值观存在,造成了极大的文化破坏,此时弗里茨·朗、巴尔拉赫、凯泽、托勒、德布林、弗朗克、楚克迈耶尔、雷马克……这些魏玛时代的文化明星都到哪里去了?!
  
  
以前我看到打倒纳粹其实是解放了德国人民这种观点时,总觉得有替德国人开脱战争责任的成分,可现在我才知道,这话是非常正确的,希特勒不完蛋,德意志绝对会变成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族群、变成没有“自我思维”的人们,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就无法看到法斯宾德、文德斯、施隆多夫、赫尔佐格……这些德国艺术家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掉。
  
  
希特勒死后,有不少已经得知事实的德军士兵,仍然选择了抵抗,他们在弹尽粮绝之后,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告诉元首,我已经尽力了。”看呐!死到临头,他们不爱国人却“爱国”,只“爱民族”不爱民,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没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把头脑交给了死去的伟大元首,把生命献给了这个不再有歌德和贝多芬的国度,让元首的表达就是人民的表达,让元首的决定就是人民的决定。有人将之称为“男人”,可我却称其为“奴才”。
  
  
  
八:希特勒离我们不远
  
  
  
一味地谴责恶魔,却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很多人都只会张张嘴巴骂下希特勒,仿佛希特勒是个从天上掉下来的恶魔,仿佛他从出生一开始就是恶魔,仿佛希特勒以外的人不会有变成恶魔的机率。
  
  
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美国加州纳粹学生实验,都是发生在二战结束很久以后的事,这两个真实案例我已经重复过很多遍了,这里不再叙述,有兴趣的人士请自己去翻阅史料,这是一段不容错过的历史(相关影片有《实验监狱》和《浪潮》)。
  
  
更往后点的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书面上的“暴行”和数字。短短的三个月,将近100万图西族人惨遭胡图族人的屠戮。
  
  
然而,行凶者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你的邻居、朋友、老师、同学、医生、同事、伙伴……他们全都是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人。前几天还在跟你一起喝茶的大妈,今天突然轮起大刀朝你砍过来,而原因仅仅是政府说了一句:“图西人都是坏人,杀光他们吧!”
  
  
是的,原因只有这么一句话而已,大家之间原本安安稳稳地生活在一起,你被不明不白地砍头,只是由于这么一个操蛋原因。它只不过是扩大了我以上提到的这两个实验的范围罢。短短的时间内,朋友突然变成了敌人。套用网友内江叶子评价日本军国主义的话,这种突然之间的改变,只表明民众“大脑没有自我捍卫的能力,政府可以随意的放入任何思想和情感。今天把‘爱’放在民众的大脑里,民众就会去爱,明天用‘恨’来替换‘爱’,民众就会开始恨。并且民众认为政府随意替换自己脑袋里的思想,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没有按政府要求在大脑里胡乱放进一些思想的人,民众又是多么深恶痛绝。”(请对应下边希特勒的话)
  
  
德国人民对希特勒的上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你要知道,人性是有弱点的——而且人必性是“共通”的,你要求一个国家的人没有负面心理是不切实际的(人是天使与恶魔、善与恶的结合体,去除人的“恶”与去除人的“善”,都属于“灭绝人性”),况且希特勒的竞选承诺,最吸引人之处其实和同时代的胡佛、及80年后的奥巴马完全一样:“使每家掀开锅盖就有鸡腿吃”。无数魏玛人饿着肚子把票投给了希特勒的锅盖和鸡腿,几年后希特勒兑现了诺言,只是送来的锅盖上附带着枪支、鸡腿上捆绑着炸“蛋”。魏玛人要面包,不要自由,而多年后的东德人既要面包,更要自由,“二代”们真够“不满足”的,永远朝前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世上不存在童话式的公民,有阴暗心理是正常现象,再怎么宣扬自由主义的国家也无法避免其黑暗面,法国号称“自由”,但自由制度并不是“乌托邦”、“世外桃园”,并不能改变国内有一些极端暴力、恐怖现象的发生,法国前几年就发生了黑人反抗歧视的运动,但法国之后正视了这场悲剧,让它成为电影和书籍的讨论话题,放在公开场合让人评判,这种自省就是一种“自由”,而这是“制度”决定的。如何将民众的卑怯面引导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国家机关的职责,否则要政府干什么?魏玛时代被称为共和,但她并不是一个稳定成熟的共和政府,与今日的美国有很大区别,这种不稳定和不成熟伴随着各种制度漏洞,给纳粹“走后门”提供了方便。
  
  
德国人选择了纳粹,是一种过错,但是,这不过是“选项”中的一次公平竞争罢(事实上并不公平,因为纳粹党收买了很多腐败官员和集团),允许纳粹这个候选人存在,魏玛政府难道没责任吗?我想今天中国来一个高喊“东京大屠杀”的候选人,他的选票也不会少到哪里去吧?或者说有纳粹这个候选人并不过分(前几年法国也有极右翼五毛政党获得了相当的选票),但魏玛政府并不具有对错误的“修复”能力,这才是不幸的地方。批判纳粹的时候,还得思考一下纳粹如何上台,魏玛政府的腐败是最大的过失,一个新政党的竞选成功,就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制度,这种没有修复能力的“共和制”,难道是健康的吗?同样作为不安定的战败时代,一战后魏玛的不稳定诞生了希特勒,二战后联邦的成熟则有了勃兰特,而如何保证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和人民的自觉,无疑是国家最大的问题。战后德国有新纳粹主义(大多在东德),但政府和法制很好地作了控制。新纳粹主义最凶恶的所在地,是曾在二战中饱受战火之苦的俄国,这个进行过壮烈的卫国战争的民族。光头党崇拜希特勒,手挥纳粹礼,以“爱国”的名义排挤一切有色人种,华人是他们眼中的劣等人种之一。而在波兰、东德、美国、奥地利、希腊、法国、挪威、蒙古、南斯拉夫等原二战受害地区,以及二战后纳粹份子的避罪圣地阿根廷,亦有新纳粹的存在。比起批判法西斯的暴行,你更应该去反思法西斯本身——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毒害,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衍生物罢。
  
  
(纳粹德国疯狂的三条原因)
  
  
不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剥夺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心。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领袖抱着一种憎恶。让他们深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就是公敌。——希特勒
  
  
腐败并不是有人贪脏枉法了——这不过是个人的品质低下,真正的腐败,是有人贪脏枉法,却没有人站出来指责这是错的。——田中芳树
  
  
真正的爱国者,应该看好你的政府,别让它乱来,最后毁了自己的国家!——奥立弗·斯通
  
  
  ==============================
  
  
  附:截止于2011年8月,评选出我所喜欢德日视角二战片(各十部,排名不分前后)
  
  
[德国部分]
  
  《帝国的毁灭》(个人的最爱,加长版多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内容)
  《从海底出击》(真实的战争是如此的无聊。完整版长达5小时)
  《铁十字勋章》(二战版的《西线无战事》,上译配音很棒)
  《斯大林格勒》(又一部二战版的《西线无战事》)
  《最后的桥》(1959年的黑白版,后来翻拍的彩色版反倒逊色了很多)
  《过客》(当代德国青年与昔日战争受害者如何相处)
  《浪潮》(真实案例,在所谓自由平等的今天,培养纳粹,只需五天)
  《玩具岛》(奥斯卡获奖短片,一个关于谎言和罪过的故事)
  《生死朗读》(美德合拍,普通法西斯的“平庸的恶”)
  《施佩尔与希特勒》(正篇有3集,第4集为纯纪录片)
  
  
[日本部分]
  
  《战争与青春》(今井正执导,工藤夕贵主演两角)
  《战争与人》(总片长9个半小时,分三集播出,山本萨夫执导)
  《何以为人》(总片长9小时,又名《做人的条件》,小林正树执导)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
  《望乡》(熊井启执导。一群被日本社会践踏的可悲之人)
  《川岛芳子》(黑木明纱主演,日本视角的“男装丽人”)
  《李香兰》(上户彩主演,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日美合拍,客观冷静的珍珠港事件)
  《广岛之恋》(日法合拍,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
  
  
PS:德国和日本的影坛有很大区别,欧洲大多国家只有中国一个省大,彼此之间又常有往来,很流行合拍片,如《钢琴师》、《兵临城下》都有德国的大力支持,而日本的二战片多为独拍,《东京审判》、《叶问》里的日本演员可以说都是私人立场参与,与欧洲那种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性质不同。
  
  真是受教了,分析的很好很棒。
  啪啪啪
  受教了
  分析的很细致,客观。看似平和的语言揭示了很多表面之下的东西!这是我在豆瓣上看到的最好的影评
  很强大的影评!
  写的真的不是一点点的好
  好文好文!!!
  在哪里能看到这个影片啊
  日本做得到说不出,日本出的战争赔偿和变相补助比德国多得多。六七十年代的菲律宾和印尼基本就是日本养着的。对话的事情我就不说了,免得某些人又来喷粪。
  “纳粹时代的德国,并没有歌德,只有戈林,没有贝多芬,只有希莱姆”
  史莱姆他哥哥?这个的确比贝多芬厉害多了,谁去喊下任天堂
  受教了 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这是一个扼杀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剥夺人民思考能力的时代。
     希特勒绝对是德国史上的头号罪人,他把德意志这么一个爱思考的民族,变成一群只会按领袖的意愿行动的奴隶。
     纳粹时代有贝多芬吗?有歌德吗?同样是十几年的时间,魏玛时代创造的文化是灿烂而辉煌的,它体现着一种百花齐放,然而纳粹上台后奉行“一根筋”的国策,只允许一种价值观存在,造成了极大的文化破坏,此时弗里茨·朗、巴尔拉赫、凯泽、托勒、德布林、弗朗克、楚克迈耶尔、雷马克……这些魏玛时代的文化明星都到哪里去了?!
  
  
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时代,而且现在还没有完全过去,居庙堂之高人不愿意人们独立思考和判断,所以很多历史还无法祛魅。
     
厚积才能薄发,写得太好,受教了!
  日本普通民众不反思,不关注政治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的民主制度不及德国健全,普通民众不容易成为政党领袖(这点从历届首相和党派高层的家庭背景很容易看出),影响国家政治走向,因而丧失对国家政治的兴趣,仅有的一点历史和政治知识还是从教科书上获得的。
  补充一点:楼主有些地方说的不太对。
  田中首相访华前对于中国政府要求赔偿问题已经做出了多种应对,包括一旦放弃赔偿就转而以ODA的形式支持国家建设。
  中方放弃对日索赔是为了不给日本民众增加负担,全部都是官方说辞。
  真正的原因保留在美方档案中(现在是可以查到的),当时在田中访华前,上海芭蕾舞团访问日本,中方空降了一位团长叫孙平化,是中日友协的副会长一位职业外交官。他的真实身份是密使,他在日本访华前就已经将中方的谈判底线报给了日本——就是中方不赔偿!中方不要求日本道歉!日本外务省随后将这份密信通报美国。
  非常赞赏楼主的思考,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要站在史料的基础上。单纯依赖官方说法没有办法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
  希特勒这样的人物,纵观历史现在,每有一个人如同他一样有才能,在他治下,德国风生水起,如果不是战略上的错误(攻打苏联),现在就不会有美国这样的地位,虽然他给犹太人造成了堵多的罪恶,但是这是多方力量造成的结局,并非希一人造成,犹太人的生意头脑,给当时的国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希搞犹太人,如果只是希一已之私搞犹太人,那当时就没有个正义人士出来制止这样的行为么?这真的是很可怕。看看现在的我们,相比曾经的德国,有可比性么?
  反犹是欧洲几千年的老传统了,确实不是希特勒的新发明,什么犹太人的生意头脑之类的都是借口,犹太人即使不做生意,也会制造另外的借口。在中世纪是犹太人拐骗儿童挖心祭祀,黑死病的时候是犹太人投毒制造了黑死病,战争的时候是国际犹太资本集团故意制造战争从中牟利,战败了是犹太共产主义集团发动起义从背后捅了一刀导致战争失败,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犹太人控制的共济会制造的一个天大的阴谋计划,全世界都被控制了按犹太人的计划一步步走,资本主义是犹太人搞出来牟利的,共产主义也是犹太人搞出来牟利的,反正要除掉犹太人,借口有的是。
  我比较喜欢较真,对于作者的第一个论点:“”一、拒不认错的德国,反省战争的日本”这个结论我不能认同。根据作者给出的论据,是无法推论出当前日本政府对待战争的反省诚意比德国更足的。首先,对待历史的态度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目前的情况和二战刚结束时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作者举出二战刚结束时西德的例子太片面(二战刚结束不等同于现在,西德也不能代表整个德国)。其次,作者给出的日本方面的例子只是日本民间左翼团体的立场,并不是日本政府的官方态度。
  
我比较喜欢较真,对于作者的第一个论点:“”一、拒不认错的德国,反省战争的日本”这个结论我不
我比较喜欢较真,对于作者的第一个论点:“”一、拒不认错的德国,反省战争的日本”这个结论我不能认同。根据作者给出的论据,是无法推论出当前日本政府对待战争的反省诚意比德国更足的。首先,对待历史的态度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目前的情况和二战刚结束时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作者举出二战刚结束时西德的例子太片面(二战刚结束不等同于现在,西德也不能代表整个德国)。其次,作者给出的日本方面的例子只是日本民间左翼团体的立场,并不是日本政府的官方态度。
  确实。
我比较喜欢较真,对于作者的第一个论点:“”一、拒不认错的德国,反省战争的日本”这个结论我不
我比较喜欢较真,对于作者的第一个论点:“”一、拒不认错的德国,反省战争的日本”这个结论我不能认同。根据作者给出的论据,是无法推论出当前日本政府对待战争的反省诚意比德国更足的。首先,对待历史的态度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目前的情况和二战刚结束时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作者举出二战刚结束时西德的例子太片面(二战刚结束不等同于现在,西德也不能代表整个德国)。其次,作者给出的日本方面的例子只是日本民间左翼团体的立场,并不是日本政府的官方态度。
  资料有限,查找起来挺困难。
  写的确实不错。
传记 / 历史
海恩里奇·布罗尔
塞巴斯蒂安·科赫 / 托比亚斯·莫雷蒂 / 达格玛·曼泽尔 / 安德列·汉尼克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德和西德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