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什么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动着我国建筑工业化化的发展

(2009o福州)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与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优势互补,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材料二:城镇化主要表现在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而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水平约为72%.(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该省简称为粤.图中A是深圳(经济特区);B是珠海经济特区);C是京九线(铁路干线).(2)珠江三角洲以轻(轻或重)工业为主,主要的出口产品有电子等.(3)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及金融中心,可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有利条件.(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可能带来哪些问题?居民居住条件差,占用耕地资源等.
解:(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该省简称为粤.图中A是深圳经济特区;B是珠海济特区;C是京九线;(2)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主要的出口产品有电子、服装等;(3)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及金融中心,可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有利条件;(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可能带来的问题居民居住条件差,占用耕地资源等.故答案为:(1)广东;粤;深圳;珠海;京九;(2)轻;电子;(3)香港;资金;(4)居民居住条件差,占用耕地资源等.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合作形式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实施了那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实施了那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实施了那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一、领域主题 生物技术领域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主题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主题蛋白质工程主题糖生物工程主题航天技术领域航天技术研究发展性能先进的大型运载火箭信息技术领域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光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微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主题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通信技术主题激光技术领域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题智能机器人主题能源技术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主题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主题新材料领域高技术新材料和现代科学技术主题海洋技术领域海洋探测与监视技术主题海洋生物技术主题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海洋高技术主题专项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HJD-04E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增强中国综合国力 二、成果自动化篇1、CIMS技术及其推广应用2.6000米水下机器人信息篇1.曙光一号全对称多处理机服务器系列2.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 3.智能化应用系统 4.掺铒光纤放大器 5.量子阱半导体光电子器件6.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7.自适应光学望远镜系统 8.红外焦平面器件9、高速光纤传输系统10.光纤分插复用系统11、通信智能网系统 12.ISDN交换机13.中国数字无绳电话 14.码分多址通信技术15.ATM交换设备
16.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新材料篇1.镍氢电池2.高性能低温烧结陶瓷电容器3.光电子材料及制备技术4.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改性锯条21224161814193
点击数点击排行
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建筑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钱志峰 陆惠民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会对建筑产品产生持续的、较大的需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高品质的建筑产品。面对这样一种巨大的、持续的需求和即将开放的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业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必要途径,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但究竟如何有效地实现建筑工业化,则在学界和实践操作中均未达成共识。
1、建筑工业化内涵
&&& 建筑工业化,就是要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是建筑业从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要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木内容是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 许多文献把建筑工业化理解为全预制装配,所有构配件全部由工厂预先加工,认为目前的现浇体系和现浇加预制的混合施工工艺是“传统工艺”,要加以摈弃。但是,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的建筑业而言,装配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工业化发展不等于全装配化,应当重点发展装配化和现浇及其他混合工艺的建造方式。适当保留现场作业,通过施工合理化.提高现场施工机械化的水平也能提高工业化水平。
2、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 2.1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
&&& 国外(以一些发达国家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开放体系,进入了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建设进程的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发展了一段时间后,随着数量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过渡。行业重点转移到住宅的性能和质量上,进入了所谓的工业化的第二阶段。理论界通常称之为第二代建筑工业化。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建筑企业向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设成本,改善施工质量。进入21世纪后,国外的工业化体系开始向大规模通用体系转变。以标准化、体系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产品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式,重点转向节能、环保、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减少物耗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 2.2国内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 国内基本上是在和国外同一时间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己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 500万m3。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木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 000万m3以上,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己超过现浇混凝上总量的50%。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 2.3目前存在的问题
&&&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象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 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 2.4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都是粗放式经营,依靠资源和生产资料的简单再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却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健康发展。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但是。传统的建造方式带来了高能耗和高消耗,建筑消耗和能耗占了全国能源消耗的约30%左右,建筑垃圾占了城市总量的30%~40%。装修占了6%左右,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率,显著降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和资源的浪费。
3、对我国建筑推行工业化的思考
&&& 3.1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节能材料
&&& 采用新型结构体系和新型节能材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采用新型结构体系对全面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实施节能建筑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能源、改善建筑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新的结构来逐渐代替原来的混凝土结构。
&&& 混合结构:以水泥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为基础,以石膏板、玻璃棉、纤维板(或聚氨酷硬质泡沫板)等复合轻质板为& 围护墙体.以木型材为框架的木结构建筑体系。
&&& 轻钢结构:以部分型钢和镀锌轻钢作为房屋的支承和围护是在木结构的基础上的新发展,具有极强的坚实、防腐、抗震性以及更好的抗风、防火性。目前这种结构在建筑工业化比较成熟的国家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 采用新型结构体系对资源再生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采用新的结构体系对推进建筑工& 业化、实现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要加快开发和应用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 3.2采用新的施工工艺
&&& 3.2.1主体结构施工方面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筑业曾经开展了一系列新工艺。但由于这些新工艺在当时建筑物的高度、建筑型式、功能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加之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落后,运输道路狭窄,无法满足相应的工艺要求。这些客观的技术经济条件遏制了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的势头。
&&&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体系。尤其不利的是,科研机构也较少对装配式结& 构体系进行研究。
&&& 反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体系,主体结构的柱、梁、板均可完全在工厂加工,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大生产,现场只要将& 其拼装起来即可。工厂化的加工,就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全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行业的监督机制更为规范。工人的数量较少,可以相对固定和高技能化.这些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现场的拼装需要工人数量也较少,可以雇佣熟练工人。由于工序简单,监督管理相对容易。拼装质量易得到保证。同时,工程的工期可以大大缩短。使项目可以及早发挥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由于工序简单也相对易于控制。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 调控更易于实现。另外,长期困扰市民的工地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迎刃而解,工地更易实现文明施工。
&&& 比较这两种结构体系,现浇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发展的量变阶段。只有装配式结构体系才能实现质变,是处于技术发展实现全面的工业化大生产。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己有& 的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缺陷,就全盘否定其光明的应用前景。而应在建筑业内真正引入技术创新的机制,探究一种新型的装配式结构体系.能扬装配式结构体系所长,避其之短,必然会给建筑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 近年来.建筑机械得到长足进步,城市道路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迅猛发展,为发展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 3.2.2装饰施工及其他方面
&&& 以前的装配式结构体系,注重抓主体结构的工业化,而忽略了装修及建筑设备的工业化,造成最终产品的整体工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本文中,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装饰施工方式:总成装配式施工。
&&& 总成装配式施工与预制装配式施工有所区别,预制装配只是具体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构件的行为,实现预制装配只要局部的突破。总成装配式施工是一个覆盖装饰工程系统的新概念,它属于装饰施工模式范畴,是把相关构件经深化设计后组合而成的新成品,因而实现总成装配施工需要系统的配套措施。
&&& 配套之一,企业必须确立总成装配施工发展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步步推进。
&&& 配套之二.现场技术人员基本技能转变。
&&& 配套之三,项目管理重心转变。项目技术管理将由现在重点管理操作工人转向重点管理施工深化设计和供应商配套。在总成化施工方式中,施工深化设计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施工方法、加工方法、安装方法的简易程度,决定着施工成本的高低。
&&& 配套之四。设备配置转化。由于总成装配施工方式强调零部件工厂集成化生产,因此.必然导致设备配置上的大转变。在传统施工中,大量采用的小型电动机械将退出现场,设备配套重点是工厂内大型数控加工机械的质量和数量,而现场重点发展设备为新型、简便、快速、精确的3D空间测量仪器、简便的设计计算软件、笔记本电脑以及网络通信设备。通过提高技术人员设计配套能力和控制厂方的加工设备,提高总成装配化施工的速度和质量。
&&& 3.2.3管理方面的设想
&&& 3.2.3.1注重科技应用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建筑业整体的科技水平较低.这几乎成了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国际化的“瓶颈”。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科技成果是推动建筑业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 3.2.3.2提升网络管理水平
&&&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标志,加快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是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而充分应用当今IT技术的最新成果,改进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将是推进建筑企业新型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 3.2.3.3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 建筑施工企业的新型工业化目标可以向“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即把项目管理分解为管理、实施、保障3大模块,在企业内部有意识地培养、组建一些工作班子和作业班组,在组建新项目时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员问沟通的障碍,减少工作磨合的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有效组织生产。
4、对建筑工业化的再认识
&&& 4.1标准化与多样性
&&&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但是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多样性换取标准化。工业化住宅应当更有利于适应多样性的要求,要通过大量标准构配件的组合,找到多样性和标准化的结合点。
&&& 4.2结合本国国情。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
&&& 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高度工业化的住宅结构体系是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国,如欧美大量采用的木结构体系显然不适合我国国情,轻钢结构中很大一部分只能适用于低层。因此.要立足现有条件、立足本国找准切人点。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工业化要对已经形成的大量的现场浇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资源进行科学地重新组合,寻找工厂制造和现场施工的合理结合点。
&&& 比较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业,我们发现,国外的工业化水平高是因为有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如木结构、轻钢结构体系等)和与之相配套的成套技术。我国的建筑技术以单项技术发展为主,缺乏标准化、配套化技术,尚未形成系列化体系。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重点应解决建筑体系问题。
&&&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在党中央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再一次审视建筑工业化道路,我们同时面l临着机遇和挑战。笔者坚信,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l]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2008(2).
[2]孙德俊,孙成扬.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建筑化[J].科技信息.2007(30).
[3]陈振基,吴超鹏,黄汝安.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简介叨.放眼全球.2006(5).
[4]刘克煊.工业化方向的建筑装饰施工[J].广东建材,2006(8).
[5]王华.结构体系应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J].江苏建筑.2006(1).
[6]李湘洲,刘昊宇.美国的住宅工业化[J].中国住宅设施,2005(2).
[7]李湘洲.日本的住宅工业化叨.中国住宅设施,2005(1).
[8]王华.钢结构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J].建筑,2003(6).
[9]郁亮.对社会负责走工业化发展之路田.城市开发,2007(11).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文径网络:温红娟& 刘红娟&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
的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15 文径网络保留一切权力&&由CCRRN在中国西安设计&&数据支持文径网络数据中心&&技术支持文径网络技术中心4发现相似题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0 -
- 0433 - 08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许学强,周素红(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 510275)摘要:在收集和整理
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的基础上,对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城镇体系、城市化、新领域与新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趋势,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展望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综述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1985 年 11 月在江苏无锡,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我国首届“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我国城市化及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问题。笔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努力发展我国城市地理学》[1]一文。时至今日,虽然只有 16—17 年的时间,但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地理学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20 世纪 90 年代沈道齐(崔功豪(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姚士谋、周一星、阎小培、顾朝林等先后从不同侧面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作了总结或评述[1 - 12]。除顾朝林以外,其他总结的内容主要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也都没有考虑国外的进展。最近,我们翻阅了
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10 种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 7 种外文期刊!,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选择的原则是:!期刊选择主要根据公认原则和中山大学藏书状况;&时间选择主要是
年,有的期刊从创刊之日统计;#内容选择主要是城市地理学及与城市地理关系密切的区域研究和城市规划应用研究;$作者选择主要是地理学背景及少量发表城市地理文章较多、影响较大的相关学科的作者。统计分析结果充分显示,近 20 年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总的走势是研究领域越来越拓展,新方法运用越来越广泛,城市地理学越来越成熟。 年在被统计的期刊上发表城市地理论文共 814 篇,其中 20 世纪90 年代后半期有 423 篇,为 20 世纪 80 年(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代前半期的 7倍(表 1);广大城市地理工作者广泛参加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等,取得丰富的成果;继 80 年代于洪俊与宁越敏、许学强与朱剑如的城市地理编著之后,周一星、姚士谋、顾朝林、崔功豪、阎小培、胡序威等先后出版了综合性的城市地理专(编)著,专项的、区域性的和单个城市的论著更多。在研究领域方面,城市空间结构、城镇体系与城市带和城市化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表1);20 世纪 80 年代前半期,城市地理应用于城市规划方面的论文在论文总数中的比重很高;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城镇体系的论文比重激增;到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更为多元化,不仅新理论、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而且在传统的题目中也包含了新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数字城市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有的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些研究中城市建模、GIS/ RS 等空间信息技术越来越被更第 23 卷第 4 期2003 年 7 月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APHYVoI.23,No.4JuI.,2003!!(注)中文期刊有:地理学报(1981 - 2000)、地理研究(1982 - 2000)、地理科学(1982 - 2000)、人文地理(1986 - 2000)、经济地理(1981 - 2000)、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 - 1990 年)、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 - 1990 年)、地理科学进展(1982 - 2000)、热带地理(1981 - 2000)、城市规划(1980 - 2000)、城市规划汇刊(1982 - 2000,缺 1985 年)、城市问题(1988 - 1990 年)等杂志;英文期刊有:InternationaI JournaI of Urban and RegionaI Research(1981 - 2000),Economic Geography,(1982 - 2000)AnnaI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y(1981 - 2000),Environme(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nt and PIanning A(1985 - 2000),The ProfessionaI Geographer(1980 - 2000,缺 1998年),Urban Geography(1994 - 2000,缺 1998 年)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0 - 2000)等杂志。收稿日期:2003 - 03 - 02;修回日期:2003 - 04 - 10参与文献检索和专题写作的人员还有易峥、段杰、缪磊磊、葛永军等。多的城市地理学者运用,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这类论文在论文总数中占 1 / 5 左右。本文拟在回顾 20 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之后,借鉴国外的经验,展望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2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和方法的回顾 年我国城市地理论文发表情况见表 1。表 1
年城市地理论文分布情况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papers of Chineseurb(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an geographers from year 1980 - 85/ %/ %/ %/ %/ %城市空间结构 10 30 25 23 23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带研究 18 29 21 18 20城市化 11 10 11 16 14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 2 6 16 22 16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研究 16 6 9 6 7城市规划研究 33 5 6 4 7其单个城市研究 8 9 4 3 5他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2 4 2 6 5其他研究 0 2 6 2 3小计 59 26 27 21 27合计文章数 61 145 185 423 814来源:根据 12 种中文期刊统计,下同。表中百分比数据表示各年段不同研究专题论文占该年段论文总数的比例。2.1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内涵在拓展,方法在提升20 年来城市空间结构的论文共 191 篇,占城市地理论文总数的 23%。其中,实体空间结构研究仍然是主(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体,有 136 篇,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总数的 71%(见表 2)。实体空间包括城市地域结构及演化、城市土地利用与评价、城市边缘区以及市场空间/ 商业空间等,近年来,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并逐步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互相融合。表 2
年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论文分布表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papers about urban structurein China from year 1980 - 2000研究内容86 -00城市实体空间结构研究 3 28 37 58 136其中城市土地利用与评价 1 12 11 22 46市场空间/ 商业空间 1 8 14 14 37城市地域结构及演化 3 13 10 11 37城市边缘区 2 2 9 13其他研究 1 2 3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1 8 8 38 55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其中,80 年代中后期以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为主要题材,多停留在介绍相关理论上,实证研究以描述性为多;进入 9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后期,引入 GIS、遥感等技术,关注土地利用的演化机制、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配置等问题。周一星、武进、王兴中等对城市地域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发展了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13 - 21];姚士谋、武进等对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作了较系统的综述[22 - 24],为城市形态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加入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的行列,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随着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城中村、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城市化、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等,对边缘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顾朝林介绍了边缘区研究的性质、概念、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动向、意义和前景。90 年代系统(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的研究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等。崔功豪等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25 - 29]。80 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市场空间、商业空间开始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内容涉及商业网点的布局、CBD、消费者行为等。在理论方面,80年代主要是介绍和引进,进入 90 年代,开始进行理论综述和中西方的对比研究。宁越敏较早对上海商业空间进行实证研究[30],随后大量开展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实证研究,为规划决策和商家选址提供借鉴。90 年代关注 CBD 的分析,介绍学习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探讨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CBD 的职能特征、内部结构和整体演变的机制、过程等。但与国外相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到方法都有待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虽然于 80 年代兴起,但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落后于城市地理学的其它领域,近年来得到重视。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地理学家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31 - 32],开始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等。其成果大都属于国外研究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解析。90 年代中期以来除前一阶段的研究领域外,新增了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开始关注新涌现出的城市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殊聚居区的问题等,这些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增强,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2.2 区域城镇体系依然受到关注,近年对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研究迅速开展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从 80 年代以来逐步得到重视。80 年代主要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90 年代以来,对城市带和城市群、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以及区域城市发展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8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区域、不434 经济地理 23 卷同层次的城镇体系的实证研究。许多地理学者结合编制省域、市域和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探讨了区域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形成和发展机制、发展趋势等;进入 90 年代,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从沿海、沿江地区向沿边、内陆、新的(来源:淘豆网[/p-5516661.html])开发热点地区不断拓展和深入,并运用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的实证研究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杨吾扬、顾朝林等对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及其进展进行了总结[33 - 34]。还有众多学者对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来,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主要涉及城镇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中心城市及不同层次城镇体系的特征与发展研究、经济全球化下的城市体系研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等。表 3
年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带研究的论文分布表Tab.3 The distribution of papers about regional town systemand urban belt in China from year 1980 - 00城镇体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 3 33 25 35 96城市带和城市群的研究 1 1 8 14 24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 1 9 10区域城市发展研究 6 6 5 16 338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城市密集区的出现,对城市群和城市带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众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采用了城市群的提法,认为城市带是城市群的更高层次。对中国城市群的分析集中在地域结构特征、形成发展的阶段和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姚士谋的《中国的城市群》则是对城市带和城市群研究的系统成果。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我国自 90 年代中期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研究。胡序威主持的《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中[35],周一星对中国的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进行了界定和划分。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此外,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城市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区域城市管治等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3 城市化是城市地理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主题80 年代,学者们对城市发展方针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大都在城市规模上打转转[36 - 40]。经济改革使城市化的动力由一元走向多元,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以规模控制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方针已经对城市发展形成障碍。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应该如何,不同的学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80 年代,学者们诊断出中国城市化动力包括产业结构转换力、科技进步推动力、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作用力、制度与政策调控力[41],或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城市化、刺激外资引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五种动力[6],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经演变为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42 - 44]。进入 90 年代,学者们对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机制及其制度潜力,外资影响下的城镇化,区域制度环境与城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 90 年代正出现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45]。还有作者讨论我国城市化的阶段、地域差异等理论问题。大多数学者根据人均 GDP 与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是滞后的。但也有学者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中国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而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相关性较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46]。有研究者从中国经济容纳力的角度判断中国城市化水平是合适的。也有学者从中国土地、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国情出发,提出城市化应适度发展,目标不可过高,速度不可过快[47 - 48]。90 年代,乡村城市化继续成为城市化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内容也较广泛,涉及了乡村城市化的特征、类型、动力、机制,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乡村城市化的持续发展问题等,90 年代,民工潮和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受到学界的关注。对“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社会影响,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景观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90 年代,随着郊区化的出现,研究者对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案例剖析,对郊区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比较中西方郊区化的不同及蕴含的政策含义[49]。2.4 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面对信息化浪潮及新的哲学思潮,传统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急待新方法的介入与新理论的总结与指导。80 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在新领域和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其中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热点,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竞争力等。此外,城市管制、体制与政策研5344 期许学强,周素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文章数:新领域:城市信息化 13 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4 篇,全球化、国际城市、城市现代化 32 篇,管制、体制、政策研究 10 篇,城市犯罪地理 2 篇,服务地理 6 篇。新方法:城市分形 10 篇,GIS/ RS 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篇,因子生态分析 3 篇,城市建模 7 篇。究和服务地理研究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50 - 63]。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者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吸取相关学科的精粹,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主要涉及城市分形、GIS/ RS 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因子生态分析和城市建模等,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城市数字化建设、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城市传统研究课题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但是,总体上,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大多数停留在国外的介绍层面上,研究广度不断拓宽了,而研究的深度却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努力。表 4 新理论、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专题的论文分布表Tab.4 The distribution of papers about some new fieldsin China from 1980 - 2000研究内容 1980 -
- 2000新领域 4 22 66 92新方法 1 4 7 26 382.5 其他城市地理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加新的内涵,增强了应用性城市职能是城市地理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已故地理学家孙盘寿先生划分的西南三省城镇职能类型是我国最早和最系统的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研究[64 - 66],其后的研究有张文奎、周一星、顾朝林等,其中成果最突出的是周一星等人对全国城市工业职能和综合性职能分类的系列研究[67 - 70],其分类方法从纳尔逊分类法[66,68]向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结合的方法演变,所使用的资料更加完善和科学,加强了对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的探索。但城市职业研究并不多,而更多关注的是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现代化工业和第三产业,为编制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定位提供依据[71 - 72]。但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不成系统,缺乏理论的总结和提升。70 年代中期,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始复兴,推动了中断数年的城市地理学的复苏和繁荣。宋家泰所著《城市总体规划》[73]是中国地理科学的第一部城市规划著作。许多学者基于教学和规划实践进行理论和方法总结,出版了一些论著[74 - 77]。80 年代,城市地理工作者针对规划工作,将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导入,开展了有关城市性质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以及人口合理规模、人口预测以及如何控制大城市市区人口的研究,为城镇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地理学家对城镇用地分析方法得到认同和推广,在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90 年代以来,针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新问题,以及城市规划的深层次矛盾,对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入和针对性更强的探讨,并参与了城市规划的热点问题如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管治、社区发展等问题的讨论。80 年代,地理学界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关注不多,进入9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问题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而受到广泛重视。城市地理学界与其他相关领域专家一同为交通问题出谋划策。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等角度研究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78 - 79];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交通现状、问题、规划与对策。但主要侧重于案例研究,如广州、北京、西安、大连、香港、澳门等,为这些城市交通的改善提供了参考。此外,许多学者对单个城市发展进行了研究。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演变与特色;研究城市发展条件、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展方向;以及研究港口城市、经济特区、口岸等特殊职能城市发展等。3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及借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城市地理学同样经历了50—60 年代的数量化革命,70 年代的人文主义思潮,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80 年代以来,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学科的交叉也给城市地理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表 6 可见,城市内部空间、城市社会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上升很快,成为城市地理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重点了。表 5
年其他城市地理研究的论文分布表Tab.5 The distribution of papers about other related fieldsin China from year 1980 - 00城市职能 3 2 1 6 12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 8 6 16 20 50城市规划研究 20 7 11 19 57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1 6 3 27 37单个城市研究 6 15 6 10 37其他研究 0 3 12 8 23表 6
年城市地理相关英文论文分布情况Tab.6 The distribution of papers of foreign urban geographersfrom year 1980 - 85/ %/ %/ %/ %/ %城市实体空间 16 14 24 22 19城市社会地理研究 47 29 26 21 31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带研究 9 10 7 7 8城市化 11 16 5 7 9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 5 7 9 21 14城市职能和产业研究 5 6 14 5 8城市规划研究 5 4 3 4 4其单个城市研究 2 1 2 4 3它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0 4 3 7 4其他研究 0 1 0 1 1小计 12 16 22 21 20合计文章数 57 68 96 164 385来源:根据 7 种英文期刊统计。3.1 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问题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634 经济地理 23 卷在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论文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问题的论文占总数的 50%。早在 20 世纪20 年代的芝加哥学派便已开始关注城市内部结构问题[80]。60—70 年代福利(FOiey)、韦伯(Wbber)、伯恩(BOurne)等人开始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81],成为地理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分别从空间物质形态和社会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西方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和城市土地利用或称功能分区等物质空间,现代城市地理学还研究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5]。80 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从社会、经济层面着手研究城市物质空间演化、空间重构、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形态和理论研究等问题。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存在三种理论思潮,即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管理主义(新韦伯主义)、以及综合二者的折衷主义,其研究方法仍然受到二战以后计量、行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四种主要方法和流派的影响。研究领域集中于三个主题:不平等、社会经济重构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社会组织与个人行为。具体内容涉及住房问题,如住房与阶层、住房与家庭、住房政策、住房产权、住房消费行为及迁居等;特殊群体问题,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邻里和社区问题,如居住隔离、绅士化、空间极化、内城问题、城市更新等;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如公共空间、社会福利、教育等;城市政治经济问题,如社会冲突与社会运动、城市政策与利益冲突、城市管理、城市政体等;此外还有贫困及犯罪问题等。!.& 城镇体系、城市化和城市职能的研究兴趣下降,城市产业的研究领域在拓展城镇体系、城市化、城市职能是城市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课题,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已经达到了高潮,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在方法上,计算机与数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0 年代以来,这些研究开始衰落,研究文献不断减少,原因在于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研究已达到顶峰,难以逾越,同时它也受到了激进地理学派的挑战[82 - 83],只对个别国家的城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在城市化研究方面,由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的高潮已经过去,因此城市化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有关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多。在城市职能研究方面,论文比重也在下降,其职能分类方法所使用的自变量比过去更多,类别更广泛。另外城市职能分类逐渐变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即分析城市作为居住地的吸引力,并以此为城市排序[84]。城市产业研究方面,80 年代以来,西方对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城市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经济组织的解体,研究后福特时代产业重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大都市区的弹性生产方式[85];分析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经济活动与它们在城市空间分布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地位、区位模式;都市区产业重构中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知识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等。!.! 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拓展城市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80 年代以来国外城市地理学界对信息化等新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主要涉及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赛柏地理学、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城市研究、城市建模研究、高新技术区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与城市管理相关的管治、公众参与、增长管理研究以及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居住生态化研究等。例如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拓展研究方法,开展模型、模式研究,关注经济全球化下的城市空间演变。在城市体系研究方面探讨经济一体化下的信息流对城市体系的影响,新世纪世界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与世界城市体系关系。在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增加了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探讨,承继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继续关注经济与政策背景、弱者、不平等现象,以及城市规划如何充当一种联络和管理的角色等。在城市交通研究方面,特别关注信息化条件下土地利用与交通建模和交通可达性分析,成为城市地理学在交通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 发展我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建议#.$ 加强城市地理学理论研究综合上述,中外城市地理学者研究进展的共同点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其论文在研究文献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其论文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城市交通研究也都有类似的上升趋势;区域城镇体系研究都在下降,只不过西方这种趋势来得更早,我国这 20 年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点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正处加速时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潮已过,研究的兴趣已开始淡薄。我国城市地理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学科理论和实践得到充实和提高。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地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由于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决定不同时期应针对不同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方法与指导性的哲学思想。由于研究任务的实践性,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为城市发展出谋献策。城市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本质上属社会科7344 期许学强,周素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的范畴,其在西方的发展,脱离不了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派并不仅是研究手段的不同,而在本质上是哲学基础的不同。因此,为了了解它们,不能仅从它们的方法论着手,更为重要的是明白它们的哲学含义。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丰富检验西方城市地理学阶段,而要发展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城市地理学。西方理论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之中。尤其是通过归纳法而得到的理论,其归纳范围仅仅局限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西方社会的经验,即使是今天的西方社会也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是不同时期的非西方社会。为此,我们必须继承中国的哲学传统,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吸收西方人文地理学,特别是城市地理学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还应向相邻学科学习,借用其于我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来发展自己。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理研究队伍,取得了世界上最丰硕的城市地理研究成果。然而,从总体上说,仍然缺乏理论的概括、科学的推论和模式的建立。而一种理论、一个模式的创立、发展是无数学者、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人的研究成果都应看成是整个学科发展的一部分,受到尊重,得到宣传,逐步完善。应防止各搞一套,彼此重复。在推介西方理论和方法时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词语上应尽可能使用已经公认的或在教科书上已经沿用的名词翻译,避免混乱。我们深信,在未来的 20 年内,我们有条件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推动我国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大提高、大发展。!.& 加强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的研究当今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伟大变革时期。信息的形成、生产的扩散、选址的灵活性及劳动力的地域分布,决定着新的产业空间分布。空间集聚和扩散的过程越来越呈现非等级现象,核心—边缘的地理范围正在扩大到国家或区域。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经济的全球化正推动着新的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信息网络和交通系统的形成,必然加强地理空间上的“枢轴区域”的增长,加速城镇密集区或城市带的扩张,成为一个区域或者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主宰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命脉。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条件下,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大都市带、都市区之间的竞争。从上述城市地理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城市地理学者都已敏感地觉察到这一点,做了大量的新理论、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这方面研究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比重上升的速度超过国外。但是,我们在这些研究中,要防止过于追求选题和概念的新颖,而忽视深度与系统性,忽视跟踪与比较研究。我们应该从世界城市体系的视野出发,深入研究生产、贸易、投资跨国的流动和从民族利益出发的本地化,从而揭示世界城市体系、城市带、大都市连绵区形成演变规律、机制及对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同时应深入研究大都市带、都市区或区域城市体系的内在的共生、管治和协调机制,生产、流动、服务的空间组织,以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当然城市个案的研究不可少。单个城市是区域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一个节点,从区域乃至世界城市体系出发研究单个城市,抓住个性,突出特点,以明确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策。!.# 加强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城市是人的集聚地,城市活动就是人的活动。近年来城市问题的增多和尖锐化,城市贫困和弱势群体问题日渐突出,各种哲学思潮的介入与学科交叉,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城市地理出现方法论革新和多样理论探索,以解决城市问题。为此,城市地理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世界城市体系的同时,又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社会文化地理的研究。新技术的发展给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带来了方法上的革新,特别是 GIS 和遥感的应用给空间结构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新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控、信息化管理和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与预测、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城市土地的商品属性逐步被认识,土地的商品化经营和有偿使用引发的土地市场、住宅商品化以及相应的空间结构演变与土地管理问题等都将成为研究的重要任务。我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还刚刚开始,难免大多数研究存在理论薄弱、体系不完整和分析不透彻等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将会吸引更多的地理学者关注。急待加强和发展的领域有社会阶层分化下的社会空间分异和极化、住房、社区、各种公共资源分配、社会公平、政府行为、特殊人群研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划基础工作之一的社会经济空间调查,研究城市和社区生态化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将成为城市地理研究者重要的研究任务。在城市管理领域,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相应城市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民主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管治、城市增长管理、公众参与等研究也是摆在城市研究者面前的重要选题。!.! 加强新方法的运用时至今日,许多大学举办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了大批学生,留学回国人员中大部分较好地掌握了新方法,还有相邻学科背景的学生攻读了城市地理的博士、硕士学位,形成了一支年轻的队伍,加上近 10 多年的工作基础,对新方法的认识和重视都上了834 经济地理 23 卷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完全有条件在城市地理研究中新方法的运用有一个新的突破。当然,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新方法运用的经验和教训,以充分发挥新方法的作用,推动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既要掌握新方法的技能,又要熟练掌握城市地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不能就方法论方法,简单问题复杂化。既要将传统方法与新技术、新方法巧妙结合,还要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性质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使我们要分析的问题解决得更全面、更透彻。总之,展望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一方面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改进研究方法,强化研究深度,形成和发展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 许学强,朱剑如. 努力发展中国的城市地理学[J]. 经济地理, - 14.[2] 于洪俊,宁越敏. 城市地理概论[M]. 合肥:安徽***,1983.[3]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 崔功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 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J]. 地理学报,3 - 168.[7] 姚士谋.城市地理学发展动态[J].地理科学, - 66.[8] 周一星. 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与展望[J]. 人文地理, - 58.[9]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10] 阎小培.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J]. 地理学报,3 - 542.[11] 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0 - 331.[12] 顾朝林.战后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派[J].地理学报,1- 382.[13] 洪俊.试论城市地域结构的均质性[J]. 地理学报,1 - 250.[14] 杨吾扬. 区位论原理———产业、城市和区域的区位经济分析(第一版)[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15]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 南京:江苏***,1990.[16] 杨吾扬,梁进社. 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J]. 地理学报,1 - 209.[17] 王兴中.后工业化大城市内部经济空间和演化主导本质[J]. 人文地理,1989,(2).[18]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J]. 地理学报,9 - 301.[19] 梁仁彩. 工业区的等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探讨[J]. 地理学报, - 66.[20] 魏心镇,林亚真.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J].地理学报,2 - 271.[21] 蔡渝平.地域结构的演变和预测[J]. 地理学报, -81.[22]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 南京:江苏***,1990.[23] 姚士谋,帅江平.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以东南沿海城市扩展为例[M].中国***,1995.[24] 姚士谋.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M]. 中国***,1998.[25]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9 - 411.[26]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J]. 地理学报,7 - 328.[27] 张建明,许学强.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人文地理, - 8.[28] 宋金平,李丽平.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3 - 542.[29]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5.[30] 宁越敏.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 地理学报,3 - 171.[31] 戴维·理,王兴中主编译.城市社会空间结构[M].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2.[32] 王兴中,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3] 杨吾扬.论城市体系[J].地理研究, - 8.[34]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5] 胡序威.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6] 周一星.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6 - 122.[37] 许学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38] 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回顾与前瞻[A]. 见: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39] 周一星. 人文地理研究能为制订国家政策作贡献———以城市发展方针研究为例[J].人文地理,1 - 382.[40] 周一星.淡化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J].城市规划,1998,(6).[41] 刘启明.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及调控方略[J]. 人口与经济,1988,(3).[42]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 人口与经济, - 33.[43] 许学强,胡华颖.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J]. 地理学报,1 - 211.[44] 辜阻胜.二元城镇化战略与对策[J].人口研究,1991,(5).[45]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0 - 477.[46]“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 55.[47] 陈爽,姚士谋,章以本.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 经济地理,1 - 116.[48] 张京祥.对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再考察[J]. 地理科学,5 - 560.[49]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9 - 299.[50] 张京祥,崔功豪.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模式的人文探析[J]. 人文地理, - 25.[51] 许学强,叶嘉安,张蓉. 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J].地理研究, - 13.[52] 魏心镇,史永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比较及推进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8 - 117.9344 期许学强,周素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3] 王辑慈.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机制[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26 - 29.[54] 阎小培.我国有关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 - 44.[55] 张新生,何建邦.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决策支持[J]. 地理学报,7 - 517.[56] 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地理研究, - 44.[57]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等. 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地理学报, - 11.[58] 宁越敏.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世界城市和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 - 7.[59] 姚士谋,陈振光.试析国际性城市的现代化功能[J]. 人文地理, - 13.[60] 沈建法. 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J]. 城市规划, - 11.[61] 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J].城市规划, - 10.[62] 阎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J].地理科学,5 - 410.[63] 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以广州为例[M]. 科学出版社,1999.[64] 孙盘寿,等. 国外城镇职能分类法概述[J]. 地理译报, - 36.[65] 孙盘寿.辽宁省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城市类型[J].经济地理, - 55.[66] 孙盘寿,杨廷秀. 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J]. 地理研究, - 28.[67] 周一星,R·布雷德.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7 - 298.[68] 张文奎,等.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 人文地理,- 8.[69] 田文祝,周一星.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J]. 地理研究, - 23.[70] 周一星,孙则昕. 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 地理研究, - 22.[71] 许学强,李胜学.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时空差异特征[J].地理学报,8 - 137.[72] 阎小培,许学强.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J]. 地理学报,9 - 308.[73] 宋家泰,等.城市总体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4] 城镇合理规模组.研究城镇合理规模的理论和方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75] 郭彦弘.陈浩光编译. 城市规划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6] 魏清泉.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77] 崔功豪,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8] 徐永健,阎小培.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 - 43.[79] 赵童.国外城市土地使用———交通系统一体化模型[J]. 经济地理, - 83.[80] 欧阳南江.2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内部结构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9 - 234.[81]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 - 11.[82] L. S. Bourne,Urban and regionaI system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9 - 405.[83] J. W.Simmons and L. S. Bourne,Urban / regionaI systems and the stat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 - 448.[84] Carter,H.,1995,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4th ed.)[M].London,UK:Edward ArnoId.[85] Myung -FIexibiIization through metropoIis :the case of post-fordist SeouI[M]. KInternationaI JournaI of Urban and RegionaIR - 201.THE REVIEW AND NEW PROGRESS INCHINA’S R AN GEOGRAPHY SINCE 1980XU Xue - giang,ZHOU Su - hong(Center for Urban & RegionaI Studies,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I data of reIated Iiterature in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geography and some other journaIs fromyear 1980 to 2000,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I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from 1980’s. It summarize the fieIds and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 from some aspects separateIy,incIuding urban structure,regionaI town system,urbanization,newfieIds and new method,and some other reIated fieIds,and present the trend of the deveIopment by using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reference.Key words:Iiterature review作者简介:许学强(1939 - ),男,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044 经济地理 23 卷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 许学强, 周素红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刊名:经济地理英文刊名: ECONOMIC GEOGRAPHY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32次参考文献(86条)1.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 19942.郭彦弘;陈浩光城市规划概论 19923.城镇合理规模组研究城镇合理规模的理论和方法 19864.宋家泰城市总体规划 19855.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 19996.姚士谋城市地理学发展动态 .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 19979.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王兴中后工业化大城市内部经济空间和演化主导本质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199512.周一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与展望 .(注)中文期刊有: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年)、地理科学进展()、热带地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缺1985年)、城市问题(年)等杂志,英文期刊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Economic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Environment a14.Myung- Flexibilization through metropolis :the case of postfordist Seoul 199715.Carter H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4th ed.) 199516.J W SL.S.Bourne Urban /regional systems and the state .L S Bourne Urban and regional systems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欧阳南江 2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内部结构研究进展 .赵童国外城市土地使用--交通系统一体化模型 .徐永健;阎小培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阎小培;许学强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许学强;李胜学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时空差异特征[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 .田文祝;周一星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 .张文奎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 .周一星;R*布雷德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期刊论文]-地理学报.孙盘寿;杨廷秀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 .孙盘寿辽宁省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城市类型 .孙盘寿国外城镇职能分类法概述 .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以广州为例[学位论文] 199732.阎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沈建法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姚士谋;陈振光试析国际性城市的现代化功能[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宁越敏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世界城市和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张新生;何建邦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决策支持[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阎小培我国有关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王辑慈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机制 199442.魏心镇;史永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比较及推进机制分析 .许学强;叶嘉安;张蓉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张京祥;崔功豪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模式的人文探析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张京祥对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再考察 .陈爽;姚士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崔功豪城市地理学 199250.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 198851.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 198352.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辜阻胜二元城镇化战略与对策 .许学强;胡华颖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刘启明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及调控方略 .周一星淡化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周一星人文地理研究能为制订国家政策作贡献—以城市发展方针研究为例[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回顾与前瞻 199260.许学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 198861.周一星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胡序威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200063.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1992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
文档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0 -
- 0433 - 08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许学强,周素红(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 510275)摘要:在收集和整理
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的基础上,对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工业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