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也不会放弃,知道永远用古代表达爱意的诗句语言表达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按投票排序
992 个回答
有一点,上面的答案都没有说到。「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生活中往往越是受到束缚,有压力。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进步,但是,需要克服远远更多的阻力。下面是详细解释:什么叫努力?努力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行为的定义——小明今年看过100本小说,还在豆瓣写了100篇书评,每天都写到凌晨1点。请问这个行为是否叫努力?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一定。一方面得看小明做这些事的状态,他是很享受做这些事呢?还是硬撑着勉为其难?——假如这就是小明的一个业余爱好,看得高兴,写得轻松,我要说小明是个努力的人,你多半会撇撇嘴不同意:这就算努力了啊?我刷美剧还刷了100部呢,每天还能刷到凌晨2点呢。所以,努力这个词本身,必须要包含「克服痛苦」的元素在内。但是克服痛苦,就可以算作努力了吗?也不一定。在「」这个问题的说明里,提到过一个现象:「题主并不是一个喜欢游戏的人,实际上我玩游戏并得不到快感,并且觉得厌烦」。那么,他强忍厌烦,一遍一遍地打着毫无快感的游戏,这一行为克服了大量痛苦,但似乎也不算努力?对此你会有一个很通俗的解释:光克服痛苦有毛用啊?干的又不是正事。所以,什么是正事,对于努力与否的判定也很关键。前面的问题,如果加一个预设条件,小明今年准备考研,但是他每天不看书复习,而是焚膏继晷地看小说和写书评,这些事他做得很辛苦,也并不快乐,但他就是忍不住做啊做,反正就是不复习。现在他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你还是会觉得他不努力——因为你觉得他干的不是正事。可是,如果小明是一个专栏作者,职业写书评为生,或者他是大学里研究通俗文学的博士生,总之看小说是他的「正事」。然后,他做出的行为和前面的情况一模一样——已经快看得吐了,但还是很辛苦地看啊看,每天看到凌晨。这时,你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真努力啊!偶像啊!所以一模一样的行为,有时叫做努力,有时不叫做努力,完全取决于参照系。「努力」逼着你把全部的痛苦聚焦在所谓的「正事」上,也就是,你希望取得「进步」的地方。现在我们来说进步。什么叫进步?为什么不是左步右步?不是退步?「进」代表了一种时间关系上的参照,即「未来要比现在更好」。至于这个「好」在哪里,则取决于不同人的价值观,俗一点不妨是挣钱多少,高尚一点不妨是知识能力的高低,对这个人是复习考研多看两页书,对那个人是多写一篇专栏的稿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提到「进步」的时候,我其实就暗含了一个思想: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把以上几点结合起来,我们把「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可以翻译如下: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我希望能够针对我不满意的方向,持续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知道需要克服大量的痛苦)——但愿,我就终于不用像现在这样了……「努力就可以进步」,你以为是很积极昂扬的,健康振奋的。不是,它的潜台词,实则是很阴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点就在于:现在,我不满意自己。现在,我不满意自己。好好想想,这个信念潜移默化地,给你带来了多少压力。会让你不快乐,让你觉得现在这些时间都没有价值。会让你耽于幻想,沉迷于将来有朝一日成功后的如释重负。会让你忍不住泄气,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动力。「啊,还是先睡一觉,先吃点零食,先刷刷淘宝,养精蓄锐再开始努力好了……」因为啊,努力,一定是痛苦的。被这个信念坑苦了的人想:我不想那么痛苦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去努力?把兴趣当做努力方向不就可以了吗?从今以后就研究美剧、电影或游戏为生了不就可以了吗?这样是不是就乐趣百倍,没有痛苦了啊?——不,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你慢慢失去兴趣。然后重新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原理很简单:既然努力,你就要当正事来做。做正事,你一定会想要「进步」。「进步」我们说过了,就等于说现在——你,还,不,满,意,自,己。大概就是这样了。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它创造了痛苦(对自己的不满),同时又指导你用痛苦(努力)去克服这种痛苦。然后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会更痛苦。至于说,为什么我做不到?从目前的答案来看,最通常的解释无非就是:因为你还不够能忍受痛苦呀……我有时会尝试另一种思路,试图帮助别人建立不一样的信念,这样问题会清爽很多。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没法通过这道题目解释清楚。我在这里把这个信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做事就可以有结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样。」这句话和「努力就可以进步」,实质上是一回事,但是它们背后的情感含义完全不同。如果你用这句话来取代「努力就可以进步」,也许做事对你来说就会容易一些。大家感受一下。
因为缺乏立竿见影的时效性。让我们看看人都喜欢做什么:旅行,很多人喜欢旅行,到了地方,疯狂的拍照留念,吃好吃的,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景点,可能一天就收在自己的相机里了,这是时效性。赌博,你把筹码放上去,下一秒就知道输赢,就算去参加世界扑克大赛,从六千多个人里决出胜负也只要七天而已。这种及时反馈的游戏让人乐不思蜀,不用坐在那里拼命工作才能拿到月终那点薪水,坐在这里,搂着美女,谈笑风生,钱就流进来了(当然也可能流出去)。玩。比如说游戏,游戏也是随时带着立即反馈的效应来吸引玩家的,只要你投入时间玩,你就会提升等级,获得更多的钱,亮闪闪的装备,这和现实如出一辙,只是现实中人们,只是游戏中一个月能达到的成就,现实中可能十年也达不到。喝酒,召妓,吸烟,这些能带来立即快感的东西,也让人流连忘返,人们都喜欢用最少的付出来获得及时快乐。而努力呢?大家都知道努力是好的,可是大多数的人,都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一个是不知道从何努力,一个是在努力的路上很快就忘记了为何努力。很多人都后悔小时候没有坚持学钢琴,可是让你再回到小时候,你还是会被好玩的所吸引,尽量逃避枯燥的练习。所以速成的方法总是很受到欢迎,比如什么一周减二十斤,七天背完GRE单词,三天之内拿下女神,看完这本书你就成为百万富翁。明明知道成功不可能这么廉价,但是人们还是会前赴后继的去尝试,反正,也不花什么时间。
我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毫无例外的,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我知道,但是我从不走那条。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太他妈的难了。瞬间真相了。。。另外,我一直有个观点,努力是一项很强的技能,是个人硬实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千万不要低估激发自己努力状态,维持自己努力状态的难度。有些人喜欢瞧不起努力的人,经常非常不屑地说:“他们也就是比我努力一点嘛”。潜台词就是自己很聪明,不愿意努力,要是努力起来连自己都害怕,分分钟爆掉别人。我分析了下,这种人就是懒加怂,不努力的话不成功好歹还有个借口:‘我自己不屑于努力啦。’ 大致如此。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坚信一点:如果我真的想做一件事,那么我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如果我想进哈弗,我可以天天背单词,一天学习18个小时。托熟人,找关系。参加各种讲座,抓住一切机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如果我想成为运动员,我可以辍学,找最好的教练,每天坚持练习,四处参加比赛……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我仍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做出那么多的牺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或大或小,或远在天边,或近在咫尺。但是,很少有人心中是仅仅只有一个目标的。而愿意为了一件事情而放弃全部的人就更少了。大多数人,都有着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而不幸的是,这些事情常常是矛盾的。我想要不挂科,但是我也想要睡懒觉,如果这两者相矛盾,我们就必须做出取舍。至于具体如何取舍,则是因人而异的。要是有人说,我宁愿挂科也要睡懒觉,于是选择了睡懒觉,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也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睡懒觉),而放弃了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的(不挂科)。这难道不是一种努力么?努力,本质上不过是一个为了目标而进行取舍的过程。是否努力,与目标是什么并无关联。为了睡觉而选择挂科,本身也是一种努力。那么什么是进步呢?进步就是接近自己的目标的过程。同样的,是否进步,与目标是什么并无关联。如果我的目标是睡懒觉,那么我通过选择挂科,多睡了一个小时,那就是努力过后的进步。一个不努力的人,并不是那些认为睡觉比学习重要,所以不学习整天睡大觉的人。而是那些认为学习比睡觉重要,却仍然不去为了学习而付出睡觉时间的人。由于他们的行为与价值观不统一,后悔便是他们的常态。为什么会有人不努力呢?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与他们所认为的”自身的价值观“不同。就好像一个人喊着”我要减肥,我要少吃。”可是等到吃饭的时候却管不住自己的嘴。他以为自己认为减肥比吃更重要,但是实际上,他还是认为吃比减肥更重要的。说白了,就是没有“看清自己”。总而言之,一个人不努力,是因为他并有看清自己的价值观。他以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与他实际上认为重要的东西不一致。“后悔”则是这种不一致的直接表现。从中我们也可以推出:一个努力的人是永远不会后悔的。
很简单,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人们所认为的最佳投资策略就是“短,平,快”,这是理性和感性成分都存在的决策。而这种决策方法,延续到人生态度上,也是一样的,但问题在于,对于大部分人生命题是无法“短,平,快”的。为什么都会趋向于选择“短,平,快”?无非是两个原因:1,长期投资太过复杂,能力达不到。2,对于“收益风险”的恐惧。。现代社会对于“取巧”和“借势”的评价相对比较主流,凭“灵光一闪轻松借势”相对逼格似乎更高,而“努力”貌似成了一个无奈的后补选择,很多人不屑于“努力者”,当然,在很多高收益行业上,这种论断是没错的,但是我不认为非得嫁接到人生态度上。。。因为这种态度让人忽视了“努力”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或者备选方案。。比如:一个努力的人他需要怎么明白如何保持“努力”的状态。他需求学会分析努力的“方向”。他需求学会如何安排和协调“努力”。他需要学会如何衡量努力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他需要学会如何用有限精力发挥最大的“努力”效能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努力不是一个方案,不是一个单纯的态度,而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能力。不是简简单单说做就做的。。所以很多人明知道努力却不去努力,实质上很可能,他根本就不会“努力”,这个“不会”,不仅仅是下不了决心,而是“系统性”的“不会”。。“不会”演变成了“不想”,甚至是“不屑”。其次,就是对于“收益”的恐惧。这个分为两类:1,对于“收益”阶段性预期的恐惧,也就是说这拨人希望投入“努力”立马要有些影子,最好是可视化的“成果”,最好可以马上收益多多,也就是过分重视时效性,否则他找不到继续“投入努力”的理由。。他们讲“投入努力”这种过程,切断得过于零散,以至于忽视了其整体性,在“风险面前”过于慌张,以至于手足无措,在这种慌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选择退出,或者不敢去碰。。自然也就是,“明知道努力可以收益,但是却不去做”。2,对于“最终收益本身”的质疑,也就是怀疑自己“最终努力的成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对于“投入努力”这种过程与刚才那类正好相反,他重视了“整体性”,和忽略了“阶段性把控”。失去控制力,会让他陷入一种矛盾中:比如:常识告诉他努力可以有收益,但是也可能没有。常识告诉他努力工作是积极的,但是悠闲平淡却也是美好。。因为他立了一个“大方向”,以至于“完全没有方向”,不会阶段性去分割,而失去掌控力,陷入这种矛盾的惶恐之中,从而开始质疑“努力本身”的意义,从而退出或者不敢触碰。。故而陷入“明知而不敢去做”的怪局。。。总结:无非就这些个原因,一种是“傻”却喜欢“端着”。另一种是,“自作聪明”玩得过了头。。。
几乎看了所有回答,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个问题:题目和描述有一定区别,提问很不严谨好吗?“努力可以进步”怎么就变成了“努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梦想”了?!!!看起来好像相同,但是还是有差距的好吗?原题如下首先先分析一下题目中所说的“努力可以进步”。首先:努力可以进步,但短期时间内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先说明一下,我认为努力和学习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固借用《把时间当朋友》节选来解释一下。(原谅我已经买了此书的纸质版,但还是下载了电子盗版。。)──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所以他们不努力的答案如
所说,我归纳他的答案为:大多数心智不成熟者都没学会推迟满足感,他们想要的是即时满足感。关于“努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梦想”?前面说的是进步,现在又说起梦想了,乱七八糟。引用 的回答大三的时候经由朋友提醒我明白一件事:梦想可以有,但一定要先立足当下。你首先得填饱肚子,才有力气追求未来。当时我厌学情绪很严重,觉得做开发没意思,总想着要退学,宁可回头在网上写写网络小说,当个写手,至少在干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我两个朋友跟我聊天,一个跟我举海岩的例子,说人家海岩的本职工作是公司董事,就算不当作家,也能养活自己。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也能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是吗?另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觉得你现在有什么资格当写手,你写出什么成果来了吗,有很多人看你写的东西吗?如果你现在写出什么东西来了,已经有读者群了,我也会支持你退学,但你现在什么都没有,我不太支持。后来我自己也想了很久,差不多想明白了,不管是出于对自己还是对家庭的负责,我首先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工作能跟安抚我的家人,更能够安抚我自己。如果生活不能够安定,我还拿什么去追求梦想?别说笑了。吃都吃不饱,梦想能填饱肚子吗?吃好穿好了,才能更好地做自己。最近我看到一句话,就是讲这个道理的:“年轻时如果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或是不确定自己适合干什么,又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努力多赚点钱,要么用心多读点书,想要让自己更自由,这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熊培云生活是很残酷的,电影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家的确也有穷困潦倒之后走向辉煌的,但如果你非要把自己逼到那步田地,我也不会强求。但你有那么决绝的信念与那么强大的能力吗?显然没有。有的话也不会来提问了。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许多人说,但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啊。拜托,工作是用来赚钱的,如果你喜欢自然是好,不喜欢又如何?老板给你钱了,你还不乐意吗?从前我也很矛盾,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还要做这份工作吗?后来我搞清楚一件事:工作是工作,兴趣爱好是兴趣爱好,工作要负责地干,兴趣爱好要用心去做。坦白告诉你,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只是负责,但从来不Geek。组长交代给我的工作,我只求完成,却从来不深度研究什么,除非组长有额外要求。因为我知道这份工作对我来讲就只是一份工作,是用来赚钱的,不是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干完了该干的,别的时间就该用在别处。比如此时此刻,我干完了手上的项目,在知乎上回答题目,自己组织语言,写下这篇回答。每天八小时的时间我交给公司,公司给我钱,这是等价交换,是交易,我不必喜欢,也不必内疚,这只是为了生活。八小时之外或者有时候工作闲暇的时候,我用心看书、用心学习写东西、锻炼语言组织能力,那是我个人私事,是我的青春梦想,与公司无关,我会用心去做,即使没人给我钱。有句话说“工作之外的八小时决定了你是什么人”,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工作的时候就是工作,图什么?赚钱。八小时之外才是我个人追求梦想的时候。谁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下了班少玩点游戏、少刷点微博,追求个人梦想的时间多得是。不要懒得工作又沉迷于游戏和社交网络,还口口声声说残酷的现实不允许我们实现梦想,我会笑话你的。又有人问,一天工作下来很累回去觉得没有精力做自己的事了怎么办?我回:所以那些实现梦想、追求自我的人才如此难能可贵。维持生存与追求梦想不是不可能,只看你有没有这份心。机会就在眼前,是你自制力太差、自己不把握,不要把罪责推卸到社会身上,世世代代都是如此,换个年代你也一样不能自制。他在工作方面的努力和他的梦想可以一概而语吗?再分享一个有关我自己的事:家里没电脑,寒暑假回去有时候和朋友们去网吧通宵。通宵时间截止至早上7点,我一般7点半回到我家里。回到家的时候瞬间惊呆,家里的灯还亮着,我爸还在沙发上没睡觉。写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是鸡汤,多么伟大的父爱啊!?你造吗?我爸从他20来岁的时候看小说,看到他现在40多岁。我通宵回来他还在家里看,过年不打牌也整天拿着手机看小说。一年他有9-10个月在外地跑业务,你猜他工资多高?工资现在估计还不超过两千块,我读大学他每个月给我五百块吃饭。爸妈早已离婚并各自再婚,我跟我爸。你有见过这么不努力、不靠谱的父亲吗?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没见过。还好我妈给力,虽然高中还没毕业,但也骨气勇气脱离湖南的那个三线城市,跑到广东混。从销售开始做起,到现在创业颇有成效。一路艰辛我没法想象。(说点故事外的话,我还是很爱我的父亲的。我印象中,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打过我。对我管的很松,很宽容。)我能说我努力的原因是我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吗?不努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心智成熟。心智不成熟,所以大家不懂得推迟满足感。——解决方法可参见《自控力》和《把时间当朋友》不懂得如何更有效的行动。——
有一百天行动教大家不懂得获取更多的知识来想办法让自己努力。——人丑就该多读书,人蠢更该多读书。不懂得如何坚持or告别拖延症——多读点书,让心智更成熟,然后再来谈如何有效的努力。(会不会是一个悖论?多读书和努力,好吧,我不知道)
因为,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会很轻松哟。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来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我从小养成拖延、贪玩的习惯,直到高中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试图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试着看一些如《拖延心理学》之类的普及书籍,学习各种各种的方法,也看如老罗那样的励志书籍或演讲,也经常在深夜的街头对着天上的星星发誓,一定要做出改变。但努力最多只能坚持3天,无法更久。每次几乎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首先,是因为看了某一个鸡汤、励志演讲,或者是读了一本改善自我的书籍,或者是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打击。这个时候,不管是理性的自我改变的愿望,还是感性的鸡血上头的作用,就会开始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也许是肾上腺素激增之类的缘故,刚开始的时候能够专注,但这种专注力并不能一直持续。渐渐地,注意力就开始涣散了。我忘了从哪听来的一个说法,平均一个人每天会冒出3000个念头,也许不准确,但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并不是每个想法都是受自己控制产生的,很多想法会莫名其妙的大脑里窜出来,而如果是你在工作学习的时候,大脑不受控制的产生了一些想法,比如一会吃什么,早上见到的那个妹子好漂亮之类的,我们常称之为“开小差 ”或者“走神”。当课本比较枯燥时、或者因为完美主义而对做的事情产生抵抗情绪时,诸多原因,就会造成注意力的下降,这个时候,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那些搅局者就开始入侵了。非常遗憾,它们入侵的时候总是不会先打声招呼、下个战帖什么的。防御工作一定是在它们入侵之后才开始的。第一念头来了,“今天中午吃什么呢”,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开小差了,开始对抗,理性的想法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再想也不迟,所以现在不要想了,继续学习看书”。理性获胜。过一会儿,第二念头又来了,“我靠,今天星期二,万万没想到更新了,上次那集超搞笑,大锤竟然……要不先看看在学习吧“这个时候意识到自己开小差了,又开始对抗,“不行,我这次一定要努力,一定不能再拖延了……”半分钟后,下定决心继续学习。………………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念头入侵,而理性的防御力量,“愿望、梦想、目标、成功”等等,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思绪也越来越浮躁。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被打败,抱着“就一会,放松一下”的心态,随手摸出手机看看,或者干脆打开电脑打一局英雄联盟。更糟糕的是,即使下定决心坚守,在规定时间内绝不碰学习以外的事情,但这个时候,经过一连串的各种念头的入侵,注意力可能已经完全崩溃,脑子里一团浆糊,已经丧失克了处理信息,理解知识的能力,不管什么知识,读过一遍就忘了。单词背了50遍,翻一页就不记得了。到了这种状况时,真的很糟糕,因为这会让人绝望,至少当下是绝望的,理性的力量不复存在,开始投降。然后,可能会选择游戏,或者看电影、出去玩等等,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娱乐,其他的念头就不那么容易入侵,注意力也会开始回归。但同时,也会引发进一步的放纵,反正我已经违反了自己的计划,不如就多玩一会吧。最后,终于离开了娱乐,躺在床上,或者走在大街上,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感拍打在身上,疼的想哭。我知道不是所有不努力的人都是这种情况,但应该有一部分人,那些很希望更努力,更刻苦,但却总显得懒惰、拖延的人来说,注意力的涣散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有人会问,每个人都不能做到持续的注意力集中,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凭什么别人就可以克服,你就不行。我觉得这还应该很大脑有关系吧。人的各项能力都不一样,智商有高低,体能有强弱,注意力应该也是有差别的吧,至于我,除了先天因素的可能性,应该还和童年养成的一些不良好的习惯有关,不展开说了。另外,我也很明白,也很认同社会不关心过程,只看重结果的价值观,我绝没有为自己开脱、找借口的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只是寻找问题的原因是我的习惯而已。我还在想办法来改善自己的注意力,硬办法是冥想、觉察、远离诱惑源,软办法是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这样就能减少注意力的涣散。软硬结合,至少比起以前,工作学习上还是要顺利不少。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只要随便一努力,就一定会特别厉害,但我还是会相信,只要不放弃自己,有目标,有理想,渐渐地,生活还是会越来越美好吧。
因为有退路。
因为tmd找不到目标!没经历过的人不知道那是种什么样的煎熬,神马工作压力大都是小事情好嘛?是爬山难还是从沼泽中爬出来难?
哈哈哈,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时,耳边就会响起八戒同学应对唐僧教训的声音:师傅,知道了!有时候我也忍不住痛骂自己两句:你个八戒,知道了,知道了,不改。不过,我也常常不忍心自责过甚,人生不易,该放自己一马时也得大度地扬扬手。话说回来,楼主的问题是“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我觉得问题或许恰恰在于人其实并不真的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 的作者刘未鹏在中写道:&& (摘录开始)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摘录完毕)&&刘未鹏在里,多处引用了脑科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原始的情绪大脑,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他的这篇:&&&(摘录开始)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出现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这些模块似乎“理应”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将人类生存的环境极大的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原始模块适应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以采集狩猎为主题的社会构成,这跟现代工业文明相差颇大。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并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毕业看似遥遥无期,我们很难提前几年就设想几年后的危机,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得清呢?也许我们的远古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几年后的潜在收益跟眼下唾手可得的好处无法相比。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才短短数百年,英特网的历史则更是短的几十年,和漫长的进化长河相比仿佛一瞬,我们匆匆忙忙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而进化的齿轮转动得却慢了很多拍,于是我们都成了进化时滞的牺牲品,我们用远古的双眼打量着这个世界,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完全不必害怕,但我们还是会汗毛倒竖,汽车酿成的交通事故每天无数,而我们过马路却置若罔闻。一句话:我们的情绪大脑仍然停留在20万年前,而20万年前是没有汽车这种物种的。(摘录完毕)&&&看了前面的分析,一些同学可能会悲观:我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我没救了...哈哈,慢来,要是刘未鹏仅停留于此,《暗时间》也就不会一刷再刷,到现在已经印刷11次了。且看他接下来怎么讲——&&&我们的大脑喜欢事情往积极方向发展,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被试将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时间,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并取出,另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后再在逐渐变得不那么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绝大多数人认为第二种选择更为不那么痛苦。然而从经历的“客观”痛苦上讲,很明显第二种情况下人要受更多的罪。但是那种“情形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可以带来明显的正面情绪,于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主观痛苦要小于第一种情况。而GTD的原理正是如此:通过提供不断的进展,让执行者意识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断迈进,这种正面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励个体把事情执行到底。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总之我们发明各种认知方法来“诱使”或“要挟”我们的情绪大脑同意去执行一件事情:我们向朋友承诺我们要做的事情,于是我们的情绪大脑会迫于信誉受损的压力而去主动完成这件事情。而加入互助学习小组则本质上是利用大脑的从众本能和同侪压力。上提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百美元的论文催缴金”:为了“逼迫”自己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论文,戴维将三张100美元的支票预先交给泰勒,戴维每延迟一个月完成论文,泰勒便可以提取其中一张支票并将钱用于开聚会(而且还不邀请戴维参加:)),显然,戴维的情绪大脑很难容忍这样吃亏的冤枉事,所以为了避免它,便忠实地督促戴维把论文按时搞定了。此外还有“减肥违约金”,“夏令时”,“圣诞节省钱俱乐部”以及著名的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最后,经常动用理性思考也能够锻炼理性大脑的“实力”,在更多的决策场合获得压倒性优势。神经科学显示,大脑的模块的确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一个经典的证据是钢琴家的大脑中对应手指的神经回路占用面积要比正常人大很多。另一个有意思的证据是,如果一个人失明了,那么负责接受视觉信号的神经回路往往会被听觉所侵占(人们常说瞎子的听觉格外灵敏难道便是这个原因?)上帝给了我们一个过了时的原始大脑,但同样也更新了我们的新皮层,能否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到关于大脑的进化历史,和能否正确使用你的理性大脑。(摘录完毕)&&&我来讲讲身边的故事。有好些朋友都和我聊到难以坚持阅读,更难以坚持写作的苦恼。问我该怎么办。我说,我自己受到刘未鹏在《暗时间》里多篇文章的启发,一方面化整为零地坚持阅读,一方面尽量挪出一天中的一块时间用于阅读,并把阅读和写作当作一天中绝对要保证的事情去做(我的理念是:阅读和写作,前者为思考提供养料,后者为思考提供力气,所以是一天中必须保证时间去做的事情)。我提到自己一个颇觉受益的从阅读过渡到写作的方式是:从摘抄书中段落并分享开始。——我经常在微博上分享书中段落,认为这是思考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摘抄,就意味着取舍,取舍就意味着选择——人只要开始面对选择,就是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善于判断的人必然善于思考。而公开分享则意味着你的判断力要接受他人的检验,这可能需要一点勇气——不怕看自己丑脸的勇气。但是,这么简单的方法,讲出来一点也不神秘,不高大上,反而显得“苦哈哈”,所以每每说给人听,对方只是和八戒同学一样点点头“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然而,最近一位年轻朋友的来信让我颇受鼓舞,他的努力印证了刘未鹏上面说的“我们的大脑喜欢事情往积极方向发展”。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摘录开始)
今天在地铁上读到胡适的两篇文章:《读书》原载于1925年12月《学生杂志》第十二卷第十二号《为什么读书》1930年11月下旬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讲为此,我摘了两段发在了我的微博上: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进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述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胡适《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讲:1读书是接受人类知识学问和经验的遗产。2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王安石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致其知而后读”,读书固然可以扩充知识,但知识扩充了,读书能力也越大。3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胡适《为什么读书》关于第一段,是周老师在之前一直强调过的写作的重要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前几年开始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做过任何的读书笔记和相关的总结,甚至也没用意识到这样的重要性。直到去年,受周老师的启发,才尝试发些书摘在微博上,形成#地铁阅读#系列,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一整段的摘,后来慢慢地开始做简单的总结归纳,为了140个字的限制,有时不得不对某些段落进行精简。上个月开始,把所有这些文摘按照书名整理成文。没想到这大半年下来,光手动敲的文摘就有好几万字了。再者,对于第二段中“2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胡适做了更多的解释: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糊涂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为近。读书也要戴眼镜。眼镜越好,读书的了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对曾子固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所以他对于《本草》、《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说:“致其知而后读。”杨老师第一次推荐大家读《宅兹中国》和《我们为什么谈东亚》时,阅读起来困难很大,理论晦涩。当这半年读了《中日之间》《暧昧的日本人》《左宗棠传》《重说中国近代史》《寻找.苏慧廉》等书籍后,对于东亚之间的恩恩怨怨,有了更多的了解,当再次翻看这两本书的时候,就容易多了。(摘录完毕)&&&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这位同学就能坚持呢?我觉得这可能和他个性比较平和、心态比较开放有关系。他比较能就事论事,不在乎面子,也不崇拜权威。他没把读书当成个不得了的高大上事物对待,也因此没把比他书读得多的人看成高不可攀(须知,如鲁迅先生所讲,一些书读得多的人,食书不化,不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过是两脚书橱)。一句话,他的理性大脑比较健全,没那么容易受情绪大脑支配。所以一方面他能分辨出他人建议的有用与否,另一方面他也能认识到以往的阅读方式的局限带来的低效——在持续改进中,他的阅读量越来越大,阅读效率越来越高,思考力也就随之提升了。尝到了甜头,也就更加愿意坚持改进阅读方式。当然,我继续在给他建议,建议他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向写作更加靠近一步。BTW,我的 上,有几篇文章与此相关:
看完上面的回答,不得不说都只回答到了枝节问题,没有回答到最核心的问题。假设甲、乙二人,前者天赋高、后者天赋低,相差比较大。那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尤其是难度较大的),前者进度快、后者进度慢;前者效果好,后者效果差。学习本身或者工作本身,带给甲的愉悦感很大,带给乙的只有焦灼感。甲当然愿意很努力,乙当然不愿意努力。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诺奖获得者的工作情况,人家得奖后依然很勤奋,比无数智商低的人勤奋。因为人家勤奋得有愉悦感,智力差的人勤奋的时候就会浑身不舒服。顶级智商——勤奋带来愉悦感中等智商——勤奋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蠢货——勤奋的过程很痛苦,于是干脆放弃。当一个人知道努力很重要但是依然不努力,最核心的原因是努力带给他的痛苦远远大于快乐。
1、不努力会很轻松。2、努力不一定进步,倒可能退步。比如我失眠时,越努力,越睡不着。
以前听一位前辈/师兄讲一句话:很多人都高估了自己在短期取得成就的能力,却低估了自己通过长期积累取得成就的能力。无比赞同!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这种心态。自勉。
个人是这样看的: 1,努力和成功不成正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会判断做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假如我们量化付出和收获的值从小到大为1到100,那为什么我一定要付出80的努力收获60呢?比如假设以月赚10万为成功标准,为此每月需要累得要死,天天通宵工作,身体垮了,私人时间也没有,那这种努力不见得人人都会去做。所以有人宁愿每月只赚几千,但至少我这个月不忙碌,不辛苦。虽然我收获值只有10,但我付出也只有10,那我权衡就会觉得值。 2,努力不一定必然成功。成功和努力之间其实并没有充分必要性。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这既有机遇的影响,又有努力方式的影响,还有选择上的影响。很多人在努力以后如果没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念支持,放弃也是情理之中。比如搬砖的民工难道不努力吗?但如果靠搬砖来达成月收入10万的成功那就凤毛麟角很难做到了(没有歧视的意思) 3,有句俗话叫勤能补拙,很多人理解为巧拙是先天决定的,勤惰是后天决定的。但其实努力才是最大的天分。努力不仅仅是勤苦付出,更需要一种信念或者执着支持,而这本身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对某些人而言痛苦得要死的事情,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或者甘之如饴或者能够忍耐(比如读书)。 最后我想说人和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最痛苦的不是不成功,因为不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都是成功,而是想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而又不去努力,最后每天自怨自艾。归根到底:只能说你不够“爱”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要的不是自身进步,而是收获结果。
马克,这个问题我绝对要回答~--------------------------------------------------------------------------------------在我看来,一个人不努力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只有一个:懒惰。你要相信懒惰是一种习惯,而且,因为懒惰,你会慢慢培养出一种定式思维。我为什么这么说?从我个人经历说起。我一直是个比较喜欢抽风的人(对,我就是这么形容我自己的),大概是一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去某地愉快的玩耍~当时我们人生地不熟,我们所有人都跟着一个我们中据说方向感比较强的人走,但后来才发现,我们兜了个大圈子。就在我们休息吃饭时,我忽然想到:为什么我要跟着他走?很简单因为他比较认路(因为我方向感强)。那我为什么不不认路呢?因为我方向感不强。虽然我方向感不强,那我难道就不能查查路吗?当然可以。那我为什么没查?因为他查了。那他查了我就不能差么?可以。那我究竟为什么没查?我没想到我为什么没想到?因为我没这个习惯。那假如他不在我会查么?会。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不在,我没有人可以指望了,那就只能是我自己画功夫查了。那么我愿意么?显而易见,我不愿意,如果我愿意,那么我会查的。为什么我不愿意?因为。。。我懒得查,太麻烦了。那我为什么懒?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利心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个人思考时的理解),而我懒,证明这种状态对我来说是舒适的,我选择什么都不做跟着别人走,我不愿意花时间,可我最后却花了很多时间。当时我对自己说:“懒惰是种愚蠢的而且收益很低的自利心态。”因为我懒,所以我没有动手跟着他走,多花了那么多时间。表面上看是我没想到,我可以为自己辩解说我没有这个习惯,但你为什么没有这个习惯?为什么有些事别人做到了而你做不到?真的完全是天赋的原因么?当然不是,那是因为有些时候,你和这个人是两类人,具体点说,是思维方式不太相同的人两个人。你要相信,一个人一旦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那么这对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限制,一些细微的小事,其实就是他思维定式的集中体现。再举个例子,我上大学后一直励志当学霸,大一的时候,我很快“融入环境”与周围人各种玩儿。大二上学期,我决定好好学习,于是每天去上晚自习,但很多时候都在玩儿手机,而且我经常上课走神,结果发现,我上课不好好听,下课有些东西不懂也不钻研,很多东西越落越多,结果学期末考试有的虽然还算不错,但有的很惨。大二下学期,我决心好好听课,基本不翘课,我做到了,但我发现我复习时比上学期强,但很多东西一知半解,我又发现,原来学霸不光是好好听课,人家笔记作的各种齐全,而我最多是上课听听,课后也不复习,所以自然是这种结果。大三上学期,全勤,而且上课做笔记,周围人奇怪我为什么成绩猛然提高,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一直在追,但因为习惯太差,始终达不到学霸的努力程度。当然现在,我现在依然是个学渣,离我所欣赏的那种人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而且在知乎上越来越发现,成功不光是你花时间积累方面的问题,而且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方法,(求大神在提高效率等诸多方面这方面指点我~)你不努力,是因为你懒,你有懒的习惯,却没有努力的习惯,你开始努力,以为自己很努力了,却发现人家比你做得好太多,是因为,你还在以某人为目标时,而某人已经在某个努力的程度上太久了,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早已经克服了你现在才要客服的细节和实践问题,我从那时,才明白为什么“优秀是一种习惯”。所以一个人不努力,不光是因为懒,而且还与习惯有关(思维定式)。以上就是就是我个人长答案的处女作~另外,我写这么多,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最近遇到了瓶颈期,苦于不知道该如何提高效率,而我相信很多比我厉害很多的人,早就明白这个问题了,于是苦恼的我不愿动手去做别的事情,决定写篇长答案杀时间。你看你看,我这不是又犯懒了么~^_^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膝盖深深中了一箭!这个问题我一定要答。排名第一的答案“缺乏立竿见影的时效性”仅仅是描述了“对时效性不同的两种事情人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行动”这种现象,并未解答出为什么有此现象,有必要深挖一下。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基本可以认定,如果事情百分百肯定有回报,人们也百分百肯定会付出行动。马洛斯需求层次也认为,不断进步、寻求最大的自身价值是人的终极追求。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去努力呢?因为这些人不是真的相信“努力就可以进步”。更准确的说是:不相信短时间的努力可以收获进步。他们相信的是:长时间的努力有可能得到进步。但是,人们更清楚,在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里持续地付出努力,太难了。他们少有的自知之明:我没有,我也知道自己没有这样强大的毅力。如果现在投入努力去做某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你咬牙坚持了一段日子,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段日子就成为了沉没成本。无论成功与否,都已经永远失去了它(时间与精力)。我认为是人规避风险的意识,阻止了人们去付之行动。几千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成长为无比细致的理财师。它清晰的计算着付出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点点滴滴,每一分付出都必须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但注意,是生存,不是未来。历代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人类的着重眼前利益的生存方式,但它明显已经跟不上近几百年的飞速发展。明明都知道炸鸡块、炸薯条是垃圾食物,高脂肪高热量危害健康,为什么人们就是停不下口,觉得好吃?明明知道水果、蔬菜、杂粮多吃有益身心,但就是觉得不好吃?因为古代生存环境恶劣,处处危机四伏,食物是严重稀缺的,而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提供更多的单位能量,极大地增强人的生存机会。只有没饿死的才能繁衍种群,经历很多代之后它刻入了你的基因,成为了你的本能。但人的本能只能让你吃饱,而人的学识才能让你吃好。呃,身为一枚骄傲的吃货,自觉不自觉都是要跑偏的╮(╯▽╰)╭长期付出+收益的不确定性 VS 短期付出+确定性的收益,落后的大脑本能多会选择后者。这样看来,学习输给游戏,工作不及赌博,找女朋友还不如撸管,就再正常不过了。这个意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强大,但它在我们的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生根发芽。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在“延迟满足”实验中,给4岁的小孩提供2项选择:“立刻得到一块糖”或者“等待15分钟后得到3块糖”。少数成功坚持15分钟的小孩在其后的30年追踪回访中,明显比大多数没忍住的小伙伴学习成绩更出色、婚姻更幸福、犯罪率更低。小正太的任意门:及时行乐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而野心永远属于少数人。在天朝体制下的小学至高中,只有科目学习才是正统。大约只有前10%的学生能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并驱动他们继续努力。尖子生往往相对稳定,后面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能找到突破、到达前列。这些人不是没尝试过认真学习,努力上进,但结果是他们大多数都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无论是自我的还是长辈的。从小开始,这些人经历的一次次失败导致他们对同类事件的判断出现偏差。什么同类事情?就是“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或者累积一些努力才有回报的事情”。假设有些事情需要努力100天才有可能收获回报,尝试的人很多,有人在60天时退出了,有人撑了80天才退出了,当然有少数人坚持到最后。那些中途退出的人会在内心为自己的行为暗暗自责。下次再面对同类事情的选择,这些人极有可能会比之前更早退出,目的是避免更大的损失(时间与精力)。如此循环,会慢慢形成错误的思维定识,终于任何事情都浅尝即止。许多人的一生都没有这样一种经验:经过长期的坚持,最终收获大额回报。是的,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身边大部分的人都没体验过坚持努力最终成功的滋味。反而到处是即时获得奖励的事件,反复累积,在意识里根深蒂固,此消彼长,他们的耐性变得更差,更容易短视,不愿意长期投资,最终造就了碌碌无为的一生。更残酷的是,他们的周围往往都是同类人,缺少成功经验的交流,也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去更好地认识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模型往往是这样的:80%努力的人没坚持到最后,15%的人坚持到最后因为环境原因还是输了,只有5%的人成功了,但他们付出了超越想象的努力,而且他们往往在关键节点有着无可匹敌的运气。因此成功真的太TMD难了。其实,这远不是事情的真相。在成功个案的报道上,往往与事实相差很远。这里有媒体的渲染、夸大其词。也有成功人士的不自觉说谎,人都需要夸大过程的艰辛来突显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生存需要,有时并非他们故意为之,但记忆往往非常不靠谱。若抛开多变的环境因素,一个人的过往经验和视野局限,大致上决定了他的行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远不要说放弃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