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阿廖沙人物分析的人物里,阿辽沙的父亲叫什么

阿廖沙(刘少奇长孙)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刘少奇长孙 收藏 查看&阿廖沙(刘少奇长孙)
阿廖沙(1955—)俄罗斯籍。中文名字叫。的长孙,航天专家、前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退役高级工程师。其父是刘少奇与夫人的长子。[1]外文名阿廖沙国&&&&籍俄罗斯联邦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55年毕业院校莫斯科航空学院主要成就多次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级奖章父&&&&亲刘允斌爷&&&&爷刘少奇
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带到莫斯科国际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在接受媒体采访[2]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
妻子也一再要求留在苏联,但最后他选择了回国。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玛拉母子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却已事隔20年。[1]血脉情缘,终生难忘刘氏亲情
“我只见过爷爷一面。”阿廖沙告诉笔者。1960年,赴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地去看了孙子孙女。于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那年,他才5岁。他说:“当时的情景我清楚记得。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后来我知道那是爷爷。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阿廖沙说,虽然跟爷爷只见过一面,但后来回到国内,感受到大家对爷爷的评价非常高,他对爷爷的敬爱之情油然倍增。如今,他手上戴着的手表,也是送给他的,上面印有刘少奇的头像。阿廖沙说:“这是同志纪念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
当时中国驻苏大使曾问起:“毕业后去哪里?”他回答说:“导师介绍去XX研究所工作。”张闻天便说:“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1]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国,与奶奶的关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虽儿孙满堂,却时常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并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孙女、孙子到北京团聚。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摄制组采访时,王光美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还委托当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给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后来,阿廖沙在写给王光美的信中,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他还把自己儿子考上叔叔曾经就读过的莫斯科航空大学的消息告诉王光美,并在信中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中的一员。”日,阿廖沙到广州参加了王光美事迹图片展。提起王光美奶奶,他说:“但凡每一次见面,奶奶都能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和蔼亲切,感觉到她对于刘家的凝聚力所在。”对于王光美奶奶的晚年扶贫工作,阿廖沙非常敬佩:“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幸福工程’的慈善精神延续到俄罗斯,因为目前在中国、美国都有了‘幸福工程’行动,但在俄罗斯还没有。”[1]
几经周折,走上认祖归宗的中国之行
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的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的名字。说起其中缘由,阿廖沙解释说:在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监视他们一家。玛拉为了他们的安全,带他们躲回老家。在上学期间,阿廖沙改跟母亲姓,这样他才躲了开克格勃的监视。“除了考虑安全外,我们也不想炫耀,不想让人知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亲属’。”阿廖沙说。因此,他们家从未对外宣传过这种关系,更从未享受过特殊照顾。阿廖沙从父亲刘允斌那里继承了聪明的头脑和爱钻研的个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以军人身份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长期以来,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刘家取得联系,无奈两国关系紧张,一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刘家的消息。自此,他就有了回国的想法。后来,与他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于1989去世,母亲于1998年去世,姐姐于1988年去美国定居,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想法。阿廖沙在谈起这个话题时说道:“我现在的亲人大多数在中国。”1998年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国,而当时阿廖沙还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国之行能够早日实现。
2003年4月,他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更有意思的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的孙子时,工作人员竟然也是惊讶万分。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接着便直抵湖南老家认祖归宗。4月15日,在姑姑刘爱琴 、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东尼亚回到湖南省的老家。在,阿廖沙详细地参观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并对担任翻译的姑姑刘爱琴问个不停。当得知父亲也曾在炭子冲住过10多年时,阿廖沙眼中满含激动的泪花。花明楼炭子冲,这个远在中国南方,以前他从没有见过的老家,与他想象中的情景迥然不同,而爷爷和父亲当年走过的革命道路,也使他对先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阿廖沙说:“这次回湖南,觉得有无数的东西进了脑海,有现在的,也有几千年前的(指湖湘文化)。”按照当地的习俗,阿廖沙还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坟、献花,他还将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贵资料、照片送给同志纪念馆珍藏。后来还去了南京向奶奶敬献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来到花明楼炭子冲,参加了纪念活动。
跨越国度,愿做中俄友谊大使
自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阿廖沙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他还告诉笔者,他曾在给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写道:“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阿廖沙说,他从航天部门退役后,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他的太太懂医学,所以他希望能把中医“移植”到俄罗斯,“我们想在俄罗斯建一个大型中医药基地,用中医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一些病痛,这也是一种善行!”在广州王光美事迹图片展上,他介绍说普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一点都不了解。他说:“作为中俄,我会比普通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比普通俄罗斯人更了解中国,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这点‘优势’,当中俄民间友谊大使,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间建立更深厚的友谊。[1]
阿廖沙已获得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他表示愿意长期居住在广州,“由于工作、家人等关系,我希望一半时间住在美丽的广州,一半时间住在俄罗斯。” 3月10日,他还出席了2007年第二届(广州)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作为一名科学家,在阿廖沙鼓励广州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时说:“学好基础知识,不要怕,多动手。”如今,阿廖沙的一双儿女已也长大成才,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嫁给了的一个演员,儿子成了父亲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同时,他还透露,已经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女儿将到中国一所大学再学习一个专业。阿廖沙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比较感兴趣。,阿廖沙的奶奶,早期革命伴侣,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来到长沙,与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经常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1922年秋,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何宝珍与刘少奇结婚。婚后,何宝珍随刘少奇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沈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宝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子一女:长子、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
刘允斌就是阿廖沙的父亲。1925年,刘允斌出生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后被送回宁乡县炭子冲老家。1938年7月,由刘少奇二哥刘云庭将其送到延安刘少奇身边。当时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曾问起刘允斌:“毕业后去哪里?”他回答说:“导师介绍去XX研究所工作。”张闻天便说:“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
刘少奇诞辰116周年 俄籍长孙到湖南宁乡缅怀[2]日,刘少奇诞辰116周年,回湖南宁乡花明楼参加纪念活动的阿廖沙闯入公众视野。对话刘少奇的异国长孙,他讲述刘氏家族和自己的故事,以及在历史大风云之外,他如何面对这一身份,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如何搭建中俄交流的桥梁。阿廖沙 1955年出生,俄罗斯人,中文名字刘维宁,刘少奇长孙,现居广州。
阿廖沙脸部轮廓清晰,鼻梁挺直,上唇蓄着一丛俄式小胡子,说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神情里透着些谦逊诚恳。
典型俄罗斯面庞的背后,有一个中文名字:刘维宁。他是刘少奇的长孙。
阿廖沙出生于莫斯科。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14岁时来到俄罗斯求学。
相比起成年后逐渐显露的俄罗斯人基因,阿廖沙5岁时的模样更有中国男孩的特质:他展示了与祖父刘少奇第一次相见时的合影,那是1960年,他穿一双有些破旧的鞋子,裤子的腰带有些松垮,直往下掉。
被高大的银发老人紧紧搂住亲吻面颊时,阿廖沙的圆脸庞带着点羞涩,看起来像中国的年画娃娃。
这张照片和刘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合照一起,被阿廖沙从俄罗斯带到中国,放大后仔细保存。每一张照片见证着不同的历史。
尽管与俄罗斯姑娘玛拉结婚,并育有阿廖沙和索尼娅,为“建设新中国”,刘允斌还是在父亲的召唤下于1957年回国。
原本这一家人保持着信件往来,但随着中苏局势的变化,身处莫斯科的阿廖沙一家,逐渐与祖父刘少奇和父亲刘允斌失去联系。
多年后,阿廖沙听闻了中国亲人在“文革”时的遭遇:1969年,刘少奇悲惨离世;至于刘允斌,1967年的一个冬夜,人们在包头郊外发现了已卧轨自杀的他。
阿廖沙的际遇与祖父和父亲全然不同,在异国,他顺利读书、工作,始终与妻子、儿女生活在一起,退役后来到中国,创办了一家为中俄贸易服务的机构。
作为刘少奇的长孙,他希望能和中国多些联系。在广州的办公室里,四处摆放着和刘少奇有关的书籍和照片,他想让更多人了解他的家族史。“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他使用了一个中国化的表达:“正视历史,才能立足当下。”
他热烈拥抱并亲吻了我
新京报:最近是刘少奇诞辰116周年,你去了宁乡花明楼,你祖父少时成长的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阿廖沙:2003年,我第一次回中国就去了宁乡,那时对祖父了解并不多,花明楼的一切都让我感兴趣。关于祖父的史料保存得很好,我还见到了众多的旅行团和参观者。
新京报:你儿时成长环境是怎样的?与祖辈相比差异大吧?
阿廖沙:花明楼有祖父用过的房间和桌椅,条件艰苦,书房里没有灯,窗外透过一点小的阳光,他也能看书,这些成长经历让人尊敬。而我在另一个国度最大的城市学习生活,没有可比性。
新京报:第一次对刘少奇这个名字有了印象,那时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阿廖沙:很早就知道。苏联媒体会报道中国的新闻,报纸上有祖父的照片,母亲也会提到。那时年纪小,他对我而言,是一个祖父的角色,很模糊,弄不清样子。
新京报:什么时候这个角色真实出现在生活里了?
阿廖沙:1960年第一次见他,我5岁,记得母亲说晚上要去一个地方,一辆黑色轿车接走了我们,来到漂亮的大厅,一位高大的老人,很亲切,热烈拥抱并亲吻了我,他就是我的祖父刘少奇。他带给我很多玩具,也给母亲的家族带来了礼物,一套描画着中国山水画的烟具,和一幅绣着老虎的大丝绸画。
新京报:那时见到祖父的感受是怎样的?
阿廖沙:因为不熟悉,靠在他怀里时还有些羞涩。但随后就感受到祖辈的疼爱,不安很快就消除了,那种感受我到现在还记得。
新京报:何时得知祖父去世的消息?
阿廖沙:记不清年代,但母亲肯定很早就知道了。我最近收拾俄罗斯的房子,找到了一张泛黄的报纸,上边有一行小小的消息,写的是1969年祖父去世。
新京报:这些年,你对祖父刘少奇的认知是在发生变化的吗?
阿廖沙:我对祖父的认识逐年都在发生变化,越发觉得,他能在当时取得那样的成就是多么困难。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他在这段历史里的位置?
阿廖沙:他为解放中国和建立新中国贡献了力量,是新中国初期的国家领导人,为中俄关系的友好奠定了基础。他是历史的先驱。
母亲的决定救了我
新京报:对父亲的印象如何?
阿廖沙:他聪明而有教养,是一个不会让别人受委屈的人。他在莫斯科时非常忙碌,总是工作。他有空时会把中国故事书翻译成俄文,读给我和姐姐听。回国后,他时常写信到莫斯科,表达他对我们的爱。父亲谦逊、有礼的性格传递到我身上,影响了我的成长。
新京报:有没有怪罪过父亲离开你们回到中国?
阿廖沙:从没有怪罪。我明白他为什么回国。家庭分隔两地并不是父亲的错,祖父跟他说,他必须回国偿还中国和中国人的恩情。
新京报:为什么不选择一家人去中国呢?
阿廖沙:有过这样全家团聚的机会。那时母亲去北京见到父亲,父亲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但母亲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她觉得中苏关系已经有了变化,希望我和姐姐在莫斯科生活。母亲的这个决定挽救了我和姐姐。后边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新京报:你是指1967年父亲卧轨自杀的事情?
阿廖沙:也是很多年后,从遥远的中国朋友那里传过来这个消息,全家都很震动,不知该不该相信,直到后来姑姑确认了这个消息。
新京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相信父亲是自杀,现在依然这样觉得吗?
阿廖沙:以前不相信父亲是自杀,觉得他是聪明、平稳有志向的人。现在越来越了解历史,知道父亲也是先行者,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方向是正确的,当他被批判为间谍和大众敌人时,就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做出自杀的选择,这些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法院申诉胜诉提前退役
新京报:那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你和你的家庭有怎样的影响?你怎么看待这种影响?
阿廖沙:我在莫斯科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中苏关系的变化,对我们物质上的影响并不大,但无法通信,母亲和我们没法去中国,父亲也不能来莫斯科,让我们饱受了家庭分离之苦。
新京报:这种时刻,刘少奇孙子的身份对你来说敏感又微妙?
阿廖沙:为了避免麻烦,我在俄罗斯生活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我从不向人提起祖父和父亲,从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
新京报:后来你如何了解祖父在中国的身份和遭遇?会对此觉得很唏嘘吗?
阿廖沙:当时很少看到中国的信息,很晚我才知道祖父去世的细节,这些让我觉得很悲伤。花明楼的纪念馆展示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看到时泪水无法自抑。
新京报: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国政府给你寄了一封邀请函,听说你突破了很多障碍才来到中国,为什么?
阿廖沙:王光美奶奶邀请我们前去中国,参加纪念活动。我向工作的航天局写了封申请,但因为工作内容涉及一些机密,上级不批准,还需要等军事管理局和国家安全局的批示,耽搁了很久,最终收到批复时,100周年的纪念日已经过去了。
新京报:那时会觉得遗憾吗?
阿廖沙:这件事情之后,去中国的愿望就更强烈了。因为身份不能前往,我开始办理提前退役,但上级不批准,我到法院申诉胜诉后退役,直到5年后,我第一次前往中国。
新京报:俄罗斯这边有没有怀疑过你,有没有被监视?
阿廖沙:没有人监视我,虽然我的工作涉及国家机密,只有在退役后五年才能出国,但2003时年俄罗斯已经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国家,不像前苏联那么守旧,所以也没有人对我产生怀疑。
新京报:为什么坚持来中国?
阿廖沙:我和我家族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希望我的生活和中国有联系,我想去见证父亲和祖父出生、成长的地方。
新京报:对王光美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印象是怎样的?
阿廖沙:第一次到中国,王光美奶奶给予我热烈的欢迎,她召集了家族所有能来的亲戚聚会,大家对各自的生活很感兴趣,互相问了很多问题。
新京报:这些年来,还和家族的其他亲属保持联系吗?比如。
阿廖沙:我们保持着联系,但和刘源叔叔并不常交流,他处于很高的职位,工作繁忙,我们能在一些官方活动上碰面,但我不会主动去打扰他。
中俄信息的使者
新京报:你有时候会有身份认同的困惑吗?
阿廖沙:有时候会有人对我身份表示疑惑,但是我不会去解释和辩驳,因为我身上一半是俄罗斯血统一半是中国血统,像俄罗斯人也像中国人。在俄罗斯的时候比较像中国人,在中国的时候比较像俄罗斯人吧。
新京报:你目前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吗?这个国家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阿廖沙:很适应。其实之前俄罗斯关于中国的信息并不多,我2003年第一次到中国时,看到高楼大厦,马路宽阔,人们对我非常热情,这些情景都让我觉得惊奇。
新京报: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定居在广州?
阿廖沙:原本并没想要彻底改变生活,但每次来中国,我都会跟俄罗斯朋友讲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这些消息让他们觉得震惊。我逐渐觉得,两国之间其实需要有更多信息传递,我可以搭起中间的桥梁。正好第一份工作和广州有关,逗留时间越来越长,我开始学习中文,这里的朋友给了我很多建议,就留了下来。
新京报:你如何向他人介绍你的身份?会提到你是刘少奇的长孙吗?
阿廖沙:这个身份我从来不向别人主动提起,觉得不该利用这个身份去获得些什么;如果有人知道我的身份,正好我们之间也多了一个交流的话题,他们会对我提出很多问题。
新京报:对方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阿廖沙:你是刘少奇的孙子,为什么会长着一张俄罗斯人的面孔?
新京报:现在你的工作是怎样的?刘少奇长孙的身份,给你的工作带来便利之处了吗?
阿廖沙:我从没有利用名声来解决问题,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的。我所在的机构,也是一个非商业组织,是促进中俄交流和相互提供帮助的一个平台。
新京报:你经历了这么多曲折,会觉得自己人生是个传奇吗?
阿廖沙:我不觉得自己人生是个传奇。我在苏联时期的学习都很顺利,我在航天局也有好的职位,这都是我自己努力奋斗获得的成绩,我爷爷才是传奇,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异国红三代
勉励自己,不让家族蒙羞
新京报:中国有一些特有的词语,红二代、红三代,大家会把你称为红三代,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阿廖沙:我知道,我和家族的其他成员,也是这个定义里的人。广州有个新四军合唱团,很多当年新四军成员的儿子、孙子聚在一起唱红歌,我也会和他们接触。
新京报:中国的红二代和红三代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会觉得你和他们之间存在差异吗?
阿廖沙:差异肯定有,我生长在前苏联时期,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红二代、红三代生长于中国,能很快找准自己在中国的位置,但对我来说,这很困难,如何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事情,需要我去适应。
新京报:这个身份给你带来负担了吗?
阿廖沙:是的,这个身份会让我觉得时刻有人在监督,我把祖父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是为了勉励自己,不让祖父和家族蒙羞。
新京报:你的家族承受了很多苦难,你如何看待这种苦难的经历?
阿廖沙:我们家族度过了艰难的时刻,但现在对这一切都有了公正的判断,我会以姑姑刘爱琴为榜样,用坚毅的精神和力量,克服困难。
新京报:你从刘氏家族里传承的品质是什么?
阿廖沙:人很难评价自己,我学习、工作都很顺利,容易取得好成绩,家族其他人也是如此,我想传承的品质之一是学习能力。
新京报:会希望更多人了解你和你家族的历史吗?
阿廖沙:是的,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正视这部分历史,才能立足当下。[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童年》里各个人物的名称是什么?_百度知道
《童年》里各个人物的名称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本分) 母亲 (善良的下层妇女) 继父 (脾气暴躁??彼什科夫 父亲 彼什科夫(手工业者、残暴) 外租母 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 大舅舅 米哈伊尔(自私自利) 小舅舅 雅科夫(自私自利) 舅母 纳塔利娅 表哥 雅可布的萨沙(顺受,老实、忧郁) 伙伴 小茨冈(弃儿) 老匠人 格里高里(正直本分) 保姆 叶夫根妮娅 外祖父的老伙计 格里亨里 格里戈里主人公 阿辽沙、麻木) 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沉默,经常毒打妻子) 外祖父 卡希林(凶狠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第二章中心人物是外祖。第三章是伊万,第四章是外婆,第五章是大舅米哈伊尔,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名家导读·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著:童年(彩插版)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jd_lyh_01(河北)
mapletreeleaf()
finlayyang(上海)
青年之歌(辽宁)
windvoice(辽宁)
老输-老输(北京)
hhxx_hhxx(浙江)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童年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童年练习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年主要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