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女主角名字大全叫重吾的小说

世界当代文学史
&&&&&&&&&&&&&&&&
/ 世界当代文学史 
4.钦吉斯·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1928~)是吉尔吉斯民族作家,以中篇小说《查密莉雅》(1958)成名。此后发表的作品主要有《永别了,古利萨雷》(1966)、《白 轮船》(1970)、《花狗崖》(1977)和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 等。他的 12 部中篇全部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有的还改编为歌剧或舞剧。他的 作品已译成 70 余种外文,由 90 多家外国出版社发行,评介文章的数量已超 过了他的作品本身。  艾特玛托夫生在农村,祖母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童话民谣给了他一个充满 幻想和诗意的童年,但 9 岁那年任州委书记的父亲在大清洗中遭到镇压,这 使他对神话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生命的久暂和人性的善恶等问题格外敏感。 他的作品总是以道德为主题,在神话传说、民谣、格言、谚语和吉尔吉斯风 土人情交织而成的神奇现实中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剖析人性的善恶,寻 求人世间永恒的,美好的精神要素。他认为作家是“时代的良心”,应当帮 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现实,扬善惩恶。  《查密莉雅》是作者的早期代表作,写真挚的爱情。女主人公查密利雅 是有夫之妇,她爽朗、活泼,带点野性美。从军的丈夫不懂她的爱恋之心, 粗率淡漠,结果在共同的劳动中她爱上了一位退伍兵达尼亚尔。达尼亚尔孤 僻、忧郁、腼腆,“他的全部家业就那件破大氅和满是窟窿的靴子”,但是 查密莉雅感受到了他纯洁善良的内心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于是不顾流俗,与 他远走异乡。在村民的一片责难声中,唯有叙述者“我”——查密莉雅的小 叔子,一位痴心爱着嫂子的少年充分理解这对有情人,并衷心祝愿他们幸福。 小说讲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它通过一个朴实、纯真、敏感而稚气未脱的 山村少年的眼光映现出来,并采用了对比、反衬等等手法,因而读来清丽动 人。法国作家阿拉贡称它为“描写爱情的空前杰作”,“字字句句都激起心 灵的反响”,并亲自译为法文。《永别了,古利萨雷》只写了老牧民塔纳巴伊牵着心爱的老马古利萨雷在回家路上的一夜,却通过回忆再现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这部作品的特点 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有很高境界的理想化的牧民,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匹 马的形象。塔纳巴伊由小羊倌成为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农庄牧羊人,从“天 不怕、地不怕”到“缩手缩脚”,老气横秋;古利萨雷则从一个毛茸茸的小 马驹长成追风赶月的千里马,再到疲惫羸弱,老死轭下。写人时其实在写马, 写马又不过是在写人,人与马互相呼应、映衬、烘托、阐发,大大丰富了形 象的内涵,加深了作品的意蕴。《白轮船》描绘的是一个神话与现实交融的世界:一个偏僻的护林所三户居民的生活,核心是护林员与辅助工莫蒙在道德观念上的冲突,这是现实 部分;有关吉尔吉斯民族起源的长角鹿妈妈的故事和一个七岁孩子自己编的 白轮船的故事,这是非现实部分。整个故事情节被压缩在孩子七天的经历之 中。莫蒙爷爷善良而软弱,他一直奉长角鹿为老祖宗,但迫于土霸王护林员 的淫威,他忍痛杀死了自己心中的圣物,还参加了鹿肉宴席,他最后烂醉如 泥,“像死人一样”躺在地上。肉体尚在,精神已经毁灭了;小孩完全沉浸 在童话般的精神世界里,相信他可以变成鱼,顺着河流找到白轮船,找到船 上的父亲。他最后弃绝险恶的现实生活,决心变成鱼,走到河里。当然他丧 失了生命,但他所代表的纯洁与善良,他所向往的和谐美满却长留在人们心 中。  非现实因素在《花狗崖》中进一步加强。时间不确定,情节淡化,人物 更带寓意性,巫师、鬼魂、恶魔 D、水妖、人与美人鱼相爱、人死后神化, 作品呈现出拉美爆炸文学那样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在长篇小说《一日长于 百年》中,作者又加入了科学幻想成份,将苏联中亚荒漠地带一个小火车站 的生活与美国和苏联在开发宇宙空间方面的明争暗斗联系起来,旨在说明: 人类若不学会和平共处,那不仅在地球上,而且在整个宇宙都将无法安生而 导致毁灭。    一位东德记者曾对艾特玛托夫说,欧洲人早已丧失了对世界的完整看 法,艾特玛托夫的道德小说对他们的价值重建将有启发。①但是艾特玛托夫则 认为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天真、完整的世界观也还无法使人从容地面对 日趋复杂的现代世界。不过,客观地描绘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促使人们去思 考价值、意义及“一切使人成其为人的东西”,终究会使人改善生存状况。5.维克多·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  阿斯塔菲耶夫(1924~ )50 年代初步入文坛,至 70 年代,其创作个 性已得到充分展露,他对道德人性题材的偏爱,他的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化 风格和自白性往事追忆的叙述方式和对西伯利亚乡土风情的精细描绘,使他 的小说独具一格。 1975 年长篇小说《最后的问候》(1968)和《牧童和牧 女》(1971)获得俄罗斯国家奖,他的才华始为文坛注目,1976 年,长篇小 说《鱼王》出版,并于两年后获苏联国家奖,标志着他的小说艺术已臻佳境, 他已跻身当代苏联一流作家行列。  小说的散文化和抒情性是俄苏文学传统的特点之一,自屠格涅夫起,蒲 宁、帕斯捷尔纳克等人或淡化情节,或着意抒情,都曾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 段,米·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等人在散文领域的执着探索也各有成就, 加之阿斯塔菲耶夫创作初期的 50 年代,散文写作的风气正盛,这使他在小说 创作中自然而然借重了散文的形式和手法,并给予了创造性发挥。作者两部重要长篇《最后的致敬》和《鱼王》都没有采取长篇小说通常的作法,即人物、情节故事首尾贯穿,而是采用了单篇连缀的方式。《最后 的致敬》全书由 23 个短篇和一个中篇组成,各篇之间的联系似断似续,每篇 着重刻画一个人物或写一两件事,但合在一起它们又具有一定的整体感。《鱼 王》分作两部,第一部由 7 个不算短的短篇组成,第二部的 5 篇则长短不一, 其中《鲍加尼达村的鱼汤》和《白色群山的梦》则是中篇的规模了。这两部 小说的整体结构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类似,而表现手法显得更为丰富 多采,有时是象征性的隐喻,有时是自然主义的精确描绘,时而写景抒情, 时而议论风生,比如《达姆卡》:一个右手封在石膏里的男孩子用左手把蚊子揿死在窗上。  窗玻璃的一面淌着红色的血滴,另一面是明澈的雨滴。它们顺着玻璃流 着,轨迹有重合的,间或曲折相交,但是血的污流和雨水的清流虽然交叉重 叠,却相互冲刷不掉,??
这段细节描写显然已超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局限,透射出更为深广的 意蕴。《一滴水珠》中则是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被河水掏空,根须婆娑的 河岸,浮荡在河面上的白蒙蒙的水汽,森林中的霉味,腐烂的枯木,贪婪的 蚊虫,突然惊飞的怪鸟,“月亮像一条银鳞斑斓的鱼在树梢头闪耀了一下, 轻轻触及云杉的尖顶,就落向沿河的林带深处,再也没有跃起来”,“一滴 椭圆形的露珠,饱满凝重,垂挂在纤长瘦削的柳叶的尖梢上,重力引它下坠, 它凝敛不动,像是害怕自己的坠落会毁坏这个世界。我也凝然不动了。”作 者触景生情,又引发出大段有关生命、欢乐与忧伤的感慨。从叙事到诗意的 抒情,对生命感悟的自白性倾诉,作者不让自我深潜在人物、事件和景象的①
见《苏联作家谈创作》。底层,而是让它浮现出来,有时甚至直接以第二人称同读者交谈起来,这种 自白性、自传性同抒情性融为一体,使小说具有了诗的特质。  与此相关的是作品中回荡涌动的道德激情,阿斯塔菲耶夫认为文学家的 使命就在于理解和肯定人性中的善,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所以他 的注意力始终在于揭示人的行为的“内在的道德含义”。在他笔下,对大自 然无情者必然是丧失人性者,掠夺和践踏自然者必遭惩罚。《鱼王》中的伊 格纳齐伊奇受到“鱼王”报复,几乎丧命,《在黄金暗礁附近》中的哥曼多 尔失去了心爱的女儿,都因为他们为贪欲支使,常年在河中狂捕滥捞。《白 色群山的梦》中的大学生盖尔采夫以极端利己的态度对待自然和女人,恣意 蹂躏,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躺在河边,沙土埋到腰际,喉咙被咬断,面目 全非。“内里被吃空了的嘴巴尽里边有一颗锃亮的的钢牙在闪闪发亮??眼 眶里已空无一物,现在结了一层白森森的蛛网。”得到作者赞许的往往是那 些无视功利,只求精神价值,以爱心与同情心与自然相处的小人物。  人物非英雄化,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是新的“自 然人”,他们对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后果都心存疑虑,但从不怀疑人性道 德的原则,从不放弃人道主义的价值标准。所以在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中, 象征主义、自然主义、意识流等方法随处可见,非英雄、非情节的倾向显而 易见,但是他的作品却依然是风格独具的苏联文学。6.叶甫图什科与“响派”诗歌  “响派”,或译作“大声疾呼派”是 5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诗歌领域一个 声势浩大的流派。其社会历史背景是苏共 20 大以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思想文 化的活跃。“响派”诗歌大都是政治抒情诗,诗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 政治使命感,他们往往大刀阔斧地揭露、抨击、批判或者满腔热忱地讴歌或 鼓动,所涉及的总是有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题目。他们自以为担负着警 顽启愚,激浊扬清,阐发真理的重任,因而每有新作,总是不甘独享,或借 游艺舞台、广播电视朗诵,或在群众集会、街头巷尾传播。这种表达方式与 目的明确、倾向强烈的思想内容互为表里,极有鼓动性。“响派”诗人所塑 造的抒情主人公是苏维埃国家形象,他们充满了自信与英雄气概。叶甫图什 科宣布:“我们将成为伟人,”女诗人卡扎科娃称,女孩子之所以要做个诗 人,就是决心大干一场,“圣女贞德就是这样跨上战马,就是这样走向刑场 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沃兹涅先斯基、阿赫马杜林娜、弗尔索夫、弗拉 基米尔·齐宾等人也是豪情万丈、笔底生风的“响派”诗人。  “响派”诗歌以其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大声疾呼”式的表达方式而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甚至使“平常不读诗的人也关心起诗歌来了”。①可算是文学 艺术社会教育作用的一次卓越体现。叶夫盖尼·亚历山大罗维奇·叶甫图什科
叶甫图什科(1933— )成为响派诗歌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绝非偶然。 他似乎生性不甘寂莫,不喜欢偏安一隅,旺盛的生命,每到一处总要纵情朗 诵自己的诗作;他的诗数量巨像,同辈诗人中无出其右者;他的诗销量惊人, 印数十几万的诗集往往刚刚面市就被抢购一空;他的诗视野辽阔,包罗万象,①
特瓦尔多夫斯:《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的诗歌创作》。题材极广;他写诗、译诗、论诗、也写小说,已出中篇《阿尔达比奥拉》(1981), 长篇《浆果之乡》(1981),还有两部电影剧本;他还是满不错的电影演员, 他主演的影片《起飞》在 1979 年第十一届莫斯科电影节上获银质奖,影片《幼 儿园》则由他自编自导自演;他又是摄影师,莫斯科、伦敦等近 10 座城市举 办过他的摄影作品展。  叶甫图什科的诗,有一大批是政论性的,自我剖析、自我表白的抒情诗 和爱情诗也为数不少。这些诗的显著特征是直抒胸臆,甚至大声疾呼,决无 柔肠百结,缠绵绯恻的情状。他呼吁“把所有那些陈年积垢/扫除/干净。让/ 清新气息把所有这一切/全都/简单而迅速地/予以肃清。”他笔下的年青人总 是意气风发,他们“没有拐弯抹角的谈话”。在女大学生那里也总是见到“傲 慢的、宣判式高谈阔论”,他献给一代精英的是你们一定要经住考验。 你们要放声歌唱, 阳光下眯缝起眼睛, 迎着痛苦的灾难?? 为勇敢祝福, 为战斗祝福!至于他本人,下面这节诗作了表白:请把我当做一名号手! 我将吹起进攻的号角, 决不会走调, 可如果气接不上, 我就会把军号换成步枪。 即使我没有作出什么贡献, 甚至牺牲了生命, 那也希望你们用严峻的嘴唇, 把我的额头亲吻??(《献给一代人中的精英》)  显而易见,作者对本人的才华充满自信,对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满怀信心,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明确的看法。他既不“迷惘”,更不可能 “垮掉”,他眼中的世界是完整的、可把握的,所以他乐观、生气勃勃,“你 们如百花盛开/永不凋谢/在你们头上/ 灾难/决不会降临。”他也会攻击“庸 人”,描述“恐怖”,主张“对谎言凶狠”,“对听不进劝告的人要凶狠再 凶狠”,而这里表现出的仍然是价值观与信念的稳固。  叶甫图什科的爱情诗也表现出烈火般明亮的色调,在《“你要爱上 我??”》一诗中,抒情者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要求情人,“那怕我患有传染 病??被打得鼻青眼肿??老迈而不中用”,也要“以整个身心的颤抖”“爱 上我”,“今世我们决不分离。”在另一首诗中他宣称:要想把我击毙,需要子弹两粒: 因为有两个生命藏在我体内——既有我的,也有你的。相信生活中存在着美好的东西,并且相信一切都是可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这在他以《勃 拉茨克水电站》为代表的十余部长诗中也是主旋律。他曾说:“现在世界上 有两种哲学在搏斗:丧失信念的悲观的哲学和对人类未来怀有信念的哲学。” 他所信奉的正是后一种哲学。他的诗慷慨激昂、气势逼人、鼓动性强,正是由于这种乐观进取的哲学,造成了他在抒情方式上一泻而出,口语化、散文 化、明快流畅的特点。7.“静派”诗歌  当叶甫图什科等人在广播电台、游艺舞台、诗歌晚会和集市广场上做凯 旋式诗歌朗诵,青年学生和工人、市民万众欢腾时,却有一批诗人“下意识 地避开麦克风”,避开引人注目的重大题材,只是极其虔诚地以敏感的心去 触摸生活中那难以言传的隐秘情愫,他们对城市的喧嚣,机器的轰鸣和经济 政治领域的潮起潮落无所用心,却沉迷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枯藤古道,亲故 安眠的墓地,雁鸣莺啼的白桦林。他们将疲惫而伤痕累累的心安放在大自然 的怀抱中,沐浴于缅怀往事的和畅惠风中以求慰藉与复苏。他们所关注的是 从自我出发的个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个人的命运与前途,个体生命的价 值与意义,他们的诗被称作“静派”诗,也即“悄声细语派”。与“响派” 诗歌恰恰相反,他们塑造的是个体形象,而非国家形象。由于共同的人文背 景和大体一致的人生遭际,他们在咀嚼个人的痛苦和欢乐时,实际上也尝出 了一代人的人生滋味,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感受更为细腻、深邃、更具情感力 量。因此 60 年代中期“响派”诗派日渐消歇时,“静派”诗派诗歌倒有一种 云开雾散、水落石出的景象。索科洛夫、鲁勃佐夫、日古林、斯达尔申诺夫 等人的“静派”诗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以至取“响派”诗而代之, 成了苏联诗歌的主潮,直至 80 年代,其发展势头仍未稍减。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鲁勃佐夫  鲁勃佐夫()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的乡村生活在他心灵深 处留下了温馨、宁静、舒心的记忆。而他的幼年失怙,托身于保育院,孤独、 忧伤的情绪浸透了他整个精神世界。成年后在渔轮上当司炉,工厂当浆纱工, 去舰队当水兵,文学院求学,在人生旅途的颠簸中,大自然的陶冶与对故乡 的缅怀是他主要的心灵慰藉,诗则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他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与痛苦所折磨。1971 年在同女友激烈争吵之后,被女 友在夜间杀害。鲁勃佐夫的诗集有《抒情诗》(1965)、《四野之星》(1967)、《心灵保留着》(1969)、《松涛回荡》(1970)、《最后的轮船》(1973)、《车前草》(1976)等。他对于钢铁和水泥包裹起来的城市文明敬而远之, 而对乡野风光,自然景色,日常琐事一往情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心物交接 时的瞬间感受,主导意象是清晨、月夜、幽冷的星、飘渺的梦、飘飞的枯叶?? 抒情方式则主要是对往事的追怀,他以深沉而忧伤的浅吟低唱排遣内心的苦 闷,抒发对故乡、童年、亡亲和作为生命之本的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在《我宁静的故乡》中,游子归来,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充满惆怅: “请问哪儿是坟场?我母亲埋葬在哪里?” 乡亲们轻声回答我: “那边河岸就是墓地。” 乡亲们轻声回答了我, 一队大车悄然无声地驶去。 只见那疯长着野草在教堂圆顶上盘居。 逝去的亲人和童年一去不复返,只有乡亲们的同情和理解可以慰藉受伤的心灵。 在《故乡之夜》中,作者敏感的笔触游走于水波不兴的深潭,宁静的阴影,秧鸡鸣叫的田野,心融化于一片静谧与安详之中: 但愿此景常在,但愿此瞬永恒。 如果厄运不再惊动心灵, 就像那影儿一样悄然移动; 四处是这样寂静啊。 恰似人生不再出现震惊。  旅途坎坷,人生多舛,无法回避的惊扰与伤害使一个惶恐不安的灵魂对 故乡的宁静气氛魂牵梦萦。  《火车》是鲁勃佐夫诗作中少见的例子,火车呼啸震动,铿锵轰鸣,风 驰电掣,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但是象征社会发展的力量与速度对作 者来说却是个威胁,作者从它这里得不到激励与鼓舞,却只有深深的恐惧:瞧,它闪耀着火红的独眼, 飞奔向前??行人,快把路让! 在一个错车站的板房旁, 它有如妖精似的抓住我,带向远方!这个强悍有力,不可抗拒的庞然大物裹挟、控制着主人公,使他也带着吼声和啸叫“向某处飞去”。只来得及对什么人喊声再见。他害怕这是倾覆 前的疯狂,又以同行人众多来安慰自己,而内心始终忐忑不安。鲁勃佐夫敏感而有才气,他的诗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寻求宁静与和谐,具有清丽自然,情景交融的民族风味。在寻常事物中寄寓对自身、对生命、 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读来如细雨润物,使人心动神驰。他的诗不仅在苏 联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介到 20 多个国家,有广泛的影响。8.阿尔布卓夫与家庭心理剧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阿尔布卓夫()的创作以爱情、 婚姻和家庭为主要题材,他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他对 当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使他的作品不仅赢得广泛的苏联观 众,而且先后在世界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上演,1976 年在英国甚至有 35 家剧 院同时上演他的剧本《我可怜的马拉特》。  阿尔布卓夫的第一个成熟作品是《塔尼亚》,剧中的同名女主人公信守 爱情至上,“爱就意味着忘我”的信条,息交绝游,并中断了在医学院的学 业,同工程师盖尔曼结了婚,过起了“你和我,我和你”的小日子。她后来 发现丈夫爱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人,为了成全他们,她带着身孕出走了。 她经历了孩子夭折,生活困厄种种磨难,树立起新的生活信念,成了矿区受 人爱戴的女医生。她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工作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并庆幸自己从狭隘的个人感情中获得了“解放”。  1954 年完成的四幕八场正剧《漂泊的岁月》继续写人的精神解放问题。 维杰尔尼科夫大夫在病中得同学奥丽加的照顾,二人产生了爱情。但他已有  家室,所以奥丽加悄悄上了前线。维杰尔尼科夫在后方专心搞科研,听说奥 丽加负了伤,极感羞愧,也去了前线。他俩在德国不期而遇,患难与共,终 于结合。战后回国,面对历尽艰辛,仍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柳霞,维杰尔尼 科夫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奥丽加也为柳霞的忠贞和贤惠所感 动,不愿夺人所爱,于是两人分手,维杰尔尼科夫与柳霞重新结合。理智规 范了感情,个人的欲望、兴趣与情感纳入了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约束之中。  《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处理的仍是道德视野中的爱情婚姻问题, 维克多喜欢瓦丽娅,却因为她名声不好而拒绝了她的求婚,谢尔盖一直悄悄 爱着瓦丽娅,他俩终成眷属。瓦丽娅得到纯真的爱情和温馨的家。可是产后 不久,谢尔盖却因抢救溺水者而牺牲了。维克多心灵受到震憾,接替了谢尔 盖的工作,并鼓励和帮助瓦丽娅在集体副业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谢尔 盖有个人生信条:“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种利他主 义使周围所有人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  60~80 年代,作者写了十几部作品,包括写青年人三角恋爱的《我可怜 的马拉特》(1965)、《老式喜剧》(1975)、《残酷的游戏》(1978)、《女强人》和《有罪的人》(1984)。其中《我可怜的马拉特》在国内引起 激烈争议,在国外却受到一致好评。 1976 年在英国竟有 35 家剧院同时上 演此剧,英国该年度的戏剧节也被称为“阿尔布卓夫戏剧节”。《我可怜的马拉特》写的是马拉特、列昂尼吉克和丽卡三个年青人的故事。他们在战争中萍水相逢,成了患难之交。两个小伙子都爱着丽卡,他们 先后参军,流血立功,战后与丽卡相见,丽卡无法决定取舍,马拉特主动退 出,远走他乡,成全了留下的一对挚友。13 年后,马拉特成了有成就的桥梁 建筑师,但他深感离开了丽卡,自己已成了“熄灭的火山”,奋斗的勇气和 生活的激情都已减退,他找到老朋友,想得到鼓舞,不料丽卡和列昂尼吉克 精神状态比他更糟,丽卡满足于上班下班,列昂尼吉克则已意志消沉,对生 活感到厌倦。他们在一起回忆起早年的抱负,都痛感必须重新开始生活。列 昂尼吉克意识到自己已被安逸的生活侵蚀,并且消磨了丽卡的意志,于是毅 然离开了丽卡和马拉特,决心去过独立的、真正的生活。当着西方社会的青年人纷纷“垮掉”,在“迷惘”与绝望中“嚎叫”,颓废、自戕时,当“他人即地狱”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存在主义者们为 互相隔膜、找不到出路、被严重异化的公众寻求对策时,阿尔布卓夫的戏剧 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彼此相爱、理解、帮助,奋不顾身地为 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未来而奋斗,不断追求生活的意义,提高生活的质量。 西方评论家承认,从本剧中“体会到一种与我们日常所见全然不同的价值和 观念的体系”。阿尔布卓夫眼中的世界是完整的、可知的,未来是可把握的, 他对人充满了自信。  与其世界观上的抱元守一形成对照的是,在戏剧观上阿尔布卓夫则是充 分开放,在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演出方式上不断打破成规,广征博采前人的 手法,创造新的舞台景观。他将古希腊悲剧的歌队形式引入他的正剧中,让 歌队的活动贯穿全剧,或交待情节,或品评人物,抒发情怀,或探询剧中人 的隐衷,或分担其痛苦,激发其勇气,歌队成了舞台演出的灵魂。另外,以 灯光的变幻控制演区,处理时空,以观演间的直接交流打破幻觉,都给演出 平添了生气。富于创意的演出形式与剧作独到的抒情描写,富于动作性的情 节安排,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机智的对话相得益彰,构成了阿尔布卓夫戏剧的  独特风格。9.万比诺夫  亚历山大·瓦连季诺维奇·万比诺夫()在创作的盛年不幸 溺水身亡,年仅 35 岁。但他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却代表了当代的苏联戏剧的 一种新的走向,使他成为阿尔布卓夫之后苏联最有成就的剧作家。  万比诺夫生长在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对大自然的景色有一种本能的 亲近,从小所受的俄罗斯古典文学熏陶使他具有敏感的气质。大学毕业后当 记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受 50 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方 面的动荡气氛,他对现实和未来的看法保持了上一代人积极向上的态度,但 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多面性。他描写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纯真的爱情, 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与关怀,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时对生活的严酷 性,对日常琐事中潜伏的悲剧因素,对人性、道德、精神的沉沦深表关切。 在他笔下有着阿尔布卓夫所没有的忧郁的情调和精神批判的锋芒。  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是 1964 年发表的独幕剧《窗户朝着田野的房子》,写 一个在农场教书、即将离任的大学毕业生,在临行前发现自己与年青的女场 长彼此相爱着,经过一系列羞涩而幽默的试探和交流,两人心心相印,大学 生留下不走了。多幕剧《六月的离别》1966 年发表,写大学生柯列索夫与校长的女儿塔尼亚相爱,校长一次又一次阻挠,柯列索夫为了学籍和研究生文凭,一次次 接受校长要他忘掉塔尼亚的条件。塔尼亚感到自己被当成交易的砝码,断然 与他分手。这部剧中的爱情已经出现了阴影,不复如前一部剧那样纯洁无瑕。 在初稿中作者还让他二人重归于好,修改稿则改变了结局,可见作者对生活 的态度已趋于严峻。《长子》(1970)写一位音乐家萨拉法诺夫相信了一位上门来的青年布西金的话,认他为失散多年的长子,后来发现布西金是为求宿而说的谎话。 但在相处期间,两人都为对方的真诚所感动。布西金还爱上了音乐家的女儿, 于是假戏真做,音乐家仍认他为儿子,他也诚心诚意地留在了这家。剧中萨拉法诺夫事业上失意,在家中也得不到温暖,一双儿女都只想远走高飞而不管父亲,因此对冒充的儿子给予了真诚的关怀和信任,正是这份 真情感动了爱开玩笑爱撒谎的布西金,对老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同情。作品 证明了人的真正的关系不在于表面上的血统,同时对人际交往中的真诚给予 了肯定。  3 幕剧《打野鸭》写的是一个中年工程师齐洛夫的精神状况,基本情节 通过 6 段回忆展现出来。齐洛夫有头脑,有能耐,但缺少激情,漫不经心, 浑浑噩噩。在一次大醉之后勃然奋发,痛斥身边一伙“正派”朋友的虚伪与 道德沦丧,表现出少有的清醒。他对自己不满,更厌弃置身其中的生活,于 是决定出外打猎,在大自然当中,在自身的行动中寻求转机。  《外省轶事》包括两个独幕悲喜剧。其中的《密特朗巴什事件》(1971) 讽刺官本位社会中权力崇拜观念对人的灵魂的腐蚀,类似《钦差大臣》;《和 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则讲的是一个类似传说的故事:一个人诚心行善, 却被人们当成骗子、流氓、疯子来审问,还要将他送入精神病院,因为他们 不相信世上会有无私的行善。这种集体猜疑与集体谴责的心理正揭示了现实  社会中真诚与善良的流失。  《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完成于 1972 年,是作者最后一部剧作,基本 上是一个道德寓言。花园栅栏的便门总被抄近道的人弄坏,18 岁的姑娘瓦莲 京娜则一次次把它修好,并决心修到人们学会沿人行道走为止。显然,她给 自己出的是一道难题,直到戏的结尾,她仍在埋头修门。在她周围,她自身 生活在进行:从深山老林来到镇上办退休手续的老人空手而归;从城里来散 心的青年沙曼诺夫搅动了瓦莲京娜的心扉,并表示要带她离开;瓦莲京娜爱 沙曼诺夫,却摆脱不了浪荡青年的纠缠,也拗不过庸俗的父亲,答应了一桩 没有爱情的婚事。最后,沙曼诺夫只身回城去,瓦莲京娜仍在默默地修破损 的门。  万比诺夫认为环境影响个人,而环境又是由个人的行为构成的,因此每 个人都应自问:我有什么东西影响了别人?瓦莲京娜是以善影响环境的典 型,虽然这种影响显得缺乏力度,况且她自己在生活的浊流里也难以掌握自 己的命运,但她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瓦莲京娜的形象所透射的是作者对人的 道德状况深切关注: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使人生不 致失却精神价值。  八、日本与亚非文学1.概述  战后的日本,由于军国主义枷锁的解除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学出现了 空前繁荣的局面。久负盛名的一批老作家重返文坛,揭露和抨击侵略战争及 其造成的恶果。德永直的《妻啊,安息吧!》和《静静的群山》,正宗白鸟 的《战争受害者的悲哀》,谷崎润一郎的《细雪》,野上弥生子的《孤》, 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 及高仓辉的《箱根风云录》,山代巴的《板车之歌》是其代表,戏剧界有村 山知义、久保荣、岸田国士和森本熏等人的剧本。  这个时期以《近代文学》和《综合文》杂志为基地的“战后派”逐渐成 为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这批作家比较年轻,又经历过战争,并深受西方现代 派作品影响,在创作上有非现实主义倾向,主要有野间宏的《真空地带》和《脸上的红月亮》,梅崎春生的《樱岛》,大冈升平的《俘虏记》和《野火》, 中村一郎的《在死亡的阴影下》和椎名麟三的《深夜的酒宴》等。  战后的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有吉佐和子的《非色》,佐多稻子的《树 影》、山崎丰子的《白色巨塔》和《华丽家族》,石川达三的《金环蚀》, 山本茂实的报告文学《啊,野麦岭》,西村寿行的《追捕》和西村京太郎的《温柔敦厚的诈骗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民族民主运动,或揭露战争遗患、社会黑幕,或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或抨击病态和畸形的社会现实。有 的作品侧重表现经济繁荣背后的新的社会问题——生态平衡与环境污染问 题,老人问题等,如井上靖的《榉树》和《方舟》,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 水上勉的《海的牙齿》等。五六十年代戏剧出现复兴局面,文学座、俳优座、民艺剧团、新协剧团及东京艺术剧场自战后初期就很活跃,注重文学性的新剧已成为主要剧种之 一,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剧作家,如木下顺二、宫本研、安部公房、水上勉 等。木下顺二以民间故事剧《夕鹤》享誉剧坛,他的《蛙升天》、《被叫做 奥托的日本女人》从正面揭示现实社会的问题,也有一定影响。60 年代中期 以后小剧场运动兴起,到 70 年代形成高峰,造就了一批新的剧作家,其中别 役实和以他为代表的“不条理戏剧”最有成绩。别役实曾深入钻研过卡夫卡 的小说和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他的作品着力揭示当代生活“幽默背后的哀 伤,笑声里的恐怖”,又保持着良族风格和生活气息,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日 本社会的“不条理”现状进行了剖析。  70 年代以后,作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更趋多极化,内向派文 学、“太阳族”、“透明族”文学相继出现。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川端康 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他在晚年创作的超越伦理道德、赞美性欲与人体 美的《山音》、《睡美人》等作品继续流行。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三岛由纪夫 1970 年自杀,他的宣扬“肉体的魅力”的唯美主义小说在日本国内外都声 誉不减。同时注重社会责任和伦理秩序的作品不断涌现,如加贺乙彦的《宣 告》,山口瞳的《血族》等。多元共存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亚洲和非洲近代以来受西方殖民势力侵害极深,二战以后,绝大多数国 家相继独立,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出现复兴局面。但由于历史渊源、文化 传统、民族和社会情况的不同,其文学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日本由于上个世  纪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上向发达国家 看齐,而且始终将提高国民素质放在第一位,因此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 却能在经济上迅速起飞,成为傲视欧美的经济巨人。文学也有长足进展。中 国文学自 80 年代出现复苏局面,一代新的作家正在成长,在他们身上蕴含着 与世界一流作家公平对话的潜能。朝鲜诗人赵基天的长诗《白头山》在中国 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流传。  印度 1947 年独立后,老作家安纳德、拉·克·纳拉扬、拉贾·拉沃、阿 格叶耶、沃林达沃纳拉尔·沃尔马继续写作,年青一代也陆续步入文坛,巴 巴尼·巴达查里雅的小说《饥饿》(1947)、《骑虎的人》(1954)和《黄 金女神》(1960)等关注社会现实、针砭 时弊,产生了一定影响,勒努的《肮 脏的边区》写乡村生活和风土人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称为“边区小说”, 风行一时,在西方现代派影响下,诗歌和小说方面都出现了探索性作家与作 品。诗歌方面以拉尔、道姆·莫雷斯和尼辛·伊齐基尔为代表,小说方面以 尼勒默尔·沃尔马和莫哈姆·拉盖什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孤独无依,彷 徨歧路的人为主角,注重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心理的冲突,人与人、人与世 界的隔膜,创作方法上多用象征、意象组合和意识流方法。  非洲是世界上开发较晚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当代数十 年间又灾祸不断,战乱频繁,但非洲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并且以各种方式 与西方社会保持着联系。非洲的作家往往能以世界性眼光审视非洲的现实, 发现这块土地上的最具个性的特质,在艺术表现上既不拘泥于本民族本地区 的传统,也不生吞活剥西方文学的程式,而是用宏取精,自辟蹊径,他们以 独创的精神产品丰富了当代世界文学宝库。从 1986 至 1991 年,先后有三名 非洲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非洲文学后来居上,已成为当代文学中最具活 力的因素之一。2.战后派文学  战后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 1946 年至 1950 年间最活跃,此后则日见 消歇。战后派作家都是《近代文学》(1946 年创刊)同人,主要有中村真一 郎、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花田清辉、加藤周一等人,一般称之为 第一批战后派。这些人全部经历过战争磨难,当他们从东南亚的椰林荒岛和 中国大陆的平原山岗死里逃生回到祖国时,“大日本帝国”已化为一片废墟。 他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看这个帝国的过去和现在,并以自己的作品对这场战 争进行展示和剖析。因此战后派作家有几个特点:(1)他们都是战争的亲身 经历者,遭遇过生死劫难;(2)都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为题材;(3) 他们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持否定态度,对战争的野蛮、残酷和荒诞进行揭露 和嘲弄,用写实手法再现血腥的战争场面。  在第一批战后派之后登上文坛的有安部公房、岛尾敏雄、大冈升平、三 岛由纪夫、堀田善卫、井上光晴等人。他们在选择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同第一 批战后派有一致的地方,被称为第二批战后派。战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 椎名麟三(),原名大坪升。当过学徒、厨师和售票员,参加过日本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他以中篇小说《深夜的酒宴》引起文坛注 目。主人公是个孤独冷漠的男子,住在一所由仓库改建的房子里,靠摆小摊过活。周围都是贫病交加的人,在他看来,生活“真是无聊透了”,“既没 有回忆,也没有光明的前途,有的只是一堆难堪”。他幻想着世界能大变一 下,变成“极乐净土”,但他这点衷曲只能透露给四邻所不齿的妓女加代, 他所能做的则是醉卧在被他看做母猪一样的加代的床上。作品重在以形象表 述自己的哲学,在心理刻划、矛盾的展开与冲突方面较以前日本的“私小说”、 “心境小说”更具力度。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在浊流中》(1947)、《深尾 正治的手记》(1948)、《永远的序章》(1948)几个短篇和《这一天前》(1949)、《红色的孤独者》(1951)、《邂逅》(1952)、《美女》(1955) 几部中篇。另有长篇小说《在自由的那一方》()。他受萨特影 响很深,是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梅崎春生()的短篇《樱岛》(1963)写一个应征入伍的知 识分子,他在阳光明媚的樱岛忍受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对生的留恋与对死的 恐惧使他黯然神伤,忽然传来战争结束的消息,不禁流下了眼泪。他的小说 还有《日落》(1947)、《发疯的风筝》(1963)、《幻仙》(1965)等。 中村真一郎(1918~ )的五部曲长篇小说《在死影下》() 以意识流手法写牧歌式田园生活和城市的灯红酒绿背后的死亡阴影和主人公的惶恐不安与消沉。多年以后的《夏》继续写人对死亡的恐惧。 花田清辉()以犀利的文艺批评享誉文坛,是“前卫艺术家”的代表。他作有剧本《小偷论语》(1958)、《爆裂弹记》(1962)和小说《平家的故事》(1967)等。 野间宏()是战后派文学的最卓越代表。他的反战小说在战后初期独步一时。  中篇小说《阴暗的图画》(1946)写进步青年在民主运动中的奋斗,遭 受挫折后的苦闷和失意,背景贯穿战前、战时和战后初期,作品的时间与空 间则主要集中在暮秋时节的一个晚上。其结构和象征手法别具一格。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947)写从战场归来的士兵的精神创伤。主人公北山年夫从情人仓子脸上的一粒红斑联想到战场上的红月亮,想到自 己对死难战友应负的责任而深深负疚,于是和她分手。在小说《崩溃感觉》(1948)中,战争梦魔般的阴影不仅笼罩了日常生活,而且深深刻入人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活动中,使人“感觉崩溃”。《真空 地带》(1951)把日本法西斯军队比做丧失了人情人性的“真空地带”,是 严峻的现实主义笔法。野间宏的代表作是 1949 年动笔、1971 年最后出齐的五卷本长篇小说《青年之环》。这部 200 万字的宏篇巨制视野开阔、气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 错综复杂,中心人物是矢花正行和大道出泉两个革命青年,前者在险恶的环 境中坚持从事民主运动,后者则信奉“腐败哲学”,处于腐败的时代,以腐 败的肉体在腐败中求生,又在腐败中毁灭,他最后自杀身死。  野间宏认为,要写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 面来观察,从精神、肉体、社会三者结合的角度写人的成长状态,这即是他 所倡导的“综合小说论”。《阴暗的图画》、《脸上的红月亮》和《崩溃感 觉》中已经开始运用这一创作方法,在《青年之环》中则已成为创作的基本 原则。作品开头,大道阳子在舞场翩翩起舞,她的肉体与动作之美是从恋人 矢花正行眼中流露出来的,矢花由恋人的形体引发生理和心理反映,传达出 他微妙的情感世界。在市政府办公室,他又须扮演社会角色。他感到政治热  情为时势所阻,情感追求为家庭所羁绊,惟有昔日的恋人阳子能给他慰藉, 而他对阳子的恋情又笼罩着政治迫害和战争的阴影。作者正是在多种因素的 交织之下写人,同时也写了那个独特的时代。  大冈升平(1909~)以自己在菲律宾被俘的经历写成《俘虏记》(1948), 以敏锐的感觉和冷静的观察写人面临死亡的心理活动,并进行深刻的自我解 剖。他的《野火》则运用“狂人日记”的手法记录离开战场的士兵对生命的 留恋和饿极而食人肉的经历,涉及战争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岛由纪夫()是战后派最年轻的作家,又是轰动一时的右 翼政治家,他信奉天皇制,主张恢复贵族社会的旧秩序,发扬武士道精神, 艺术上则继承“日本浪漫派”的传统,追求一种颓废的美。主要作品有长篇 小说《假面的告白》、《爱的渴望》、《禁色》(1953)、《金阁寺》和四 部曲长篇巨著《丰饶之海》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 衰》。他也是一位剧作家,剧作有《火宅》(1948)、《鹿鸣馆》(1956)、《十月菊》(1961)和《沙德侯爵夫人》(1966)等多种。 三岛的作品大都写青年男女的苦闷,浪漫的爱情,或者从个人中心主义出发,宣扬肉体的魅力,放纵颓废的生活方式和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有些 则集中写人的变态心理。他声称自己“嗜血成性,非常渴望看到血”,“真 想杀人”。松原新一曾指出:“没有比恶与死与血以及包含这一切的某种危 险物更能吸引三岛由纪夫的心了。”①50 年代以前的作品以唯美为主要特色,60 年代以后则更多地是对武士道精神的求索,1960 年问世的《忧国》,写一位军官在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与妻子双双剖腹自杀。作者以不小的篇幅 描写夫妻俩临死前疯狂的性行为,以肉体的极度快乐来反衬精神的极度痛 苦,表现“为大义而死”的悲壮美。三岛认为死不可避免,为天皇而死是最 高的美,而“美之所以为美”,就是因为它灭亡,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赞美死, 并为自己充当这种“美的特攻队”而自豪。三岛曾亲自将《忧国》改编为电 影,并自导自演。 1970 年 11 月他在煽动自卫队政变未遂后剖腹自杀,以生 命完成了他对死亡的最高礼赞。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春雪》的声誉最高。美国的日本文学专家称其写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领域”,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 代的《源氏物语》。其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追求“冒渎的快乐”,以犯禁 为优雅,最后一个病死,一个出家,表现人生无意义的主题。战后派文学大部分与现实有密切联系,三岛的作品则是在完全虚构的领域里张扬唯美主义,他的作品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贵族情趣和对王朝文化的 憧憬的结合体。  在年青的战后派作家中,安部公房(1924~)也是独具特色的一个。他 与三岛由纪夫同时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后来在花田清辉影响下致力于“前 卫艺术”。他的《红蚕》(1950)、《墙壁—S·卡尔玛先生的犯罪》(1951)、《诺亚方舟》(1952)、《石眼》(1960)及《砂女》(1962)等小说都有 明显的存在主义印迹,《墙壁》的主人公卡尔玛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忘记了自 己的名字,被围在墙壁中,小说以超现实的情境展示当代人的不安与恐惧。 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后派之后,又一批年青人登上文坛,以其新的姿态 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被称为“第三新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安冈章太郎、①
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中译本,第 144 页。吉行谆之介、小岛信夫、远藤周作、庄野润三、阿川弘之、岛尾敏雄、三浦 朱门和曾野绫子等。  第三新人的名称是按战后派的两批人排下来的,但他们对战后派与其说 是承袭,不如说是反拨。战后派都是在战前就开始创作的,战后的创作充满 强烈的批判精神,第三新人则是战后开始创作,他们反对让文学承担社会政 治使命,多以市民阶层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纠葛、家庭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文风温婉细腻,对私小说借鉴很多。  安冈章太郎(1920~ )战争期间曾在中国东北服役,因病中途回国, 战后做工、求学,仍是常年患病,精神很忧郁。他的人物不是劣等生就是残 废者和小市民,生活总是充满屈辱与不幸。《玻璃鞋》(1953)中的店铺的 小伙计爱上女佣,最终却徒劳一场。《当铺的老板娘》(1960)写一对被歧 视、被排挤的男女夭折的恋情,气氛感伤而压抑。《海边景象》(1969)写 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生活境况,母亲患精神病,“我”整天守护在身边,每 天望着夕阳残照,黯然伤神。他的作品还有《阴郁的愉快》(1953)、《遁逃》(1956)、《帷幕下》(1967)和《月亮在东方》(1970)等。 庄野润三(1921~)的作品多以战后家庭关系的剧烈变化为题材,代表作是《游泳池边小景》(1954)。写一个公职员由于挪用公款而被解雇,平安的家庭生活立刻起了大波澜。作者对丈夫的遭遇本身并不多作描述,而是 集中笔墨展示妻子对这一意外打击的情感心理反应。吉行淳之介(1920~)出身书香门第,战争中入伍仅 4 天就因体弱多病而被遣送回家,他是专写性关系的作家。《骤雨》(1954)写一个浮浪子弟 山村英夫随意与女性交往,并信守一个原则:跟哪个女子都不超过“玩乐的 水平”,但当妓女道子因接客而不能像平时那样接待他时,他却禁不住妒火 中烧。小说写战争带给年青人的虚无感和精神沉沦。《砂上植物群》(1963) 写一个女人在性关系中的变态心理:当她疑心性伙伴是已故丈夫的私生子时 便兴味盎然,否则便感到乏味。《暗室》(1969)中的人物也是沉溺在性的 泥淖中不能自拔的变态者。在紊乱、昏暗的性关系背后,作者所要揭示的正 是家庭、社会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崩溃。“第三新人”的作品偶尔也会作一声狮子吼,远藤固作(1923~ )的《海和毒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期间用中国战俘进行生理解剖实验 的罪恶行径,小岛信夫(1915~)的《美国学校》(1954)抨击美国占领军 的作威作福和没有气节的日本人狗仗人势的作派,阿川弘之的《魔鬼的遗产》(1954)和《云的墓标》(1956)则直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 略战争。  “第三新人”在风格上各有特色,有的在轻松幽默中隐含讽刺的锋芒和 对世事的洞见,有的以描写非正常性关系中的女性心理为主,揭示阴暗的人 际关系,有的惯于以抽象的概念揭示人内心的“暖昧部分”。他们一般不取 重大题材,但对凡人琐事的挖掘很深,手法细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 一代人的精神危机。3.新戏作派文学战后初年,文坛上还活跃着一批不守成规,以奇思逸行相标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们未自立旗号,也没发起自觉的文学运动,只因共同的文学倾 向而被归为一类,人称“反秩序派”、“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派”。  新戏作派厌恶战争,但不直接抨击,而是以自嘲的方式表现战后人们心 灵上的伤痕。他们在精神空虚与苦闷中感到无所适从,无所依托,在乱世中 孤立无助,在创作上也是各行其是,追求一种“反逆的纯化”。他们的创作 题材大都与妓女、流浪汉和苦命人相关,手法上力求出新,作了很多探索。 新戏作派代表人物有石川淳、伊藤整、太宰治和坂口安吾、织田作之助。 前两位和末一位作者本人的生活与作品内容并不等同,而中间两位则体现出 高度的一致,作品颓废的内容与作者堕落的生活互相印证,是典型的“毁灭型”作家。  石川淳(1899~ )战前已成名,战后发表了《黄金传说》(1946)、《废 墟上的耶稣》(1946)、《处女怀胎》(1947)等短篇小说。《黄金传说》 中的主人公战后只有三个愿望:将自己的怀表修好;买一顶礼帽换下战时必 戴的战斗帽;找到失散的情人。经过一番努力,他戴上了“真正人戴的帽子”, 失灵的怀表也嗒嗒地走起来,但心爱的情人却已沦为妓女,旧梦不可复得。 石川淳的作品还有剧本《你的敌人就是你》(1961),小说《鹰》(1953)、《珊瑚》(1953)、《鸣神》(1954)、《虹》(1954)、《紫苑物语》(1956) 等。太宰治()以短篇小说《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小说《斜阳》(1947)和《人的失格》享誉文坛。《维荣的妻子》写一对夫妻丧 失道德感的麻木生活。《斜阳》中的和子认为“人就是为恋爱和革命而出生 的”,她投入作家上原的怀抱,弟弟却在此时自杀身亡。和子回家后有了身 孕,却感到很幸福,她认为能怀上自己所爱的人的孩子,并在将来养育他, 就是完成了“道德革命”。《人的失格》写一个病人由堕落而成为废人,充 满悲剧气氛。坂口安吾()的短篇《白痴》(1946)写一个电影导演在战争的废墟上与一位贸然闯来的美丽的白痴女子同居,在轰炸的夜晚带她逃出 火海,并在逃难中对她产生了感情。《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和《夜长姬和耳 男》写相爱的男女最后同归于尽,透露着深深的虚无感和孤独感。坂口一向 认为,孤独是人生的真实面目,这是他作品的基本主题。织田作之助()擅长写城市庶民的日常生活,较多继承江户时代戏作文学的手法。4.从“太阳族”至“透明文学”  5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的腾飞使文学不断出现 新主题和新风格,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在“第三新人”之后崭露头角的石原慎太郎以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1956)一举成名,主人公津川龙哉为在拳击赛中被人击倒而深感屈辱,与 少女英子作爱而感到被征服。后来英子表示爱他,他粗暴地加以拒绝,这才 有了优胜感。小说中的人物不受旧的观念束缚,渴望较量、行动、优胜、赞 美肉体的魅力和力量,因而被称为“太阳族”。这部小说虽引起激烈争议, 但还是获得了享有盛誉的芥川文学奖。“太阳族”生活方式和“慎太郎发型” 曾风行一时。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随着民族独立、和平、民主运动的高潮,又一批 文学新人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有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和开 高健。他们在 1970 年创办了《作为人》杂志,评论界便以“作为人”来命名 这一流派。这派作家都参加过左翼学生运动,对社会政治一度抱有美丽的幻想。苏共 20 大和匈牙利事件后,政治上陷入深深的幻灭绝望之中,作品大都表现“生 存的悲剧”。  当“作为人”的文学在政治风浪中沉浮时,“内向的一代”却游离于社 会风潮之外,“悠哉优哉地埋头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和日常性的不安和非现实 的追求。”“内向的一代”作家自己则认为“内向文学”有四个特点是难能 可贵的:一、用“别一种语言”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感觉”,二、把“非现 实的世界”引进“日常性”中,三、描写城市生活者的生存和城市生活,四、 描写没有意义的人、没有意义的地方、没有意义的生活的那种“一粒砂子似 的存在”。他们认为“内向派”并未离开社会和战后问题,只不过是把它们 作为“日常性”的东西来描写的。  但显而易见的是,“内向”作家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作品的主观色彩 很浓,其精神内核是虚无感和孤独感。“内向文学”代表作家有小川国夫、 古井由吉、黑井千次、阿部昭、后藤明生、柏原兵三、宫原昭夫、坂上弘、 高井有一等。古井由吉的小说《杳子》写怪诞而荒谬的人际关系。少女杳子只身坐在深谷里,恐惧而绝望,直到一位男学生将她领走。作者强调的是人物在环境 中的自我隔绝,生活在内心中的人们对各种细微感受的品察。《围坐着的男 人们》(1970)、《消失了的妻子》(1970)、《销声匿迹》(1972)和《梳 子火》(1974)等作品也都有此特点。后藤明生着力于从日常生活的深层挖掘现代生活的扭曲现象,主要作品有《夹攻》、《私生活》(1968)、《笑的地狱》(1969)和《未写的报告》 等。黑井千次有《没有星星的房间》、《时间的锁链》(1969)和《五月的 游历》(1977)等几部小说。《时间的锁链》描写生活在正常时间之外的人。 以寓言手法表现人的异化。阿部昭在《儿童的房间》(1962)、《幼年诗篇》(1965)和《未成年》(1968)几部作品中探讨人的形成与生长过程,《妈妈》(1968)和《鹄沼 西海岸》(1969)则致力于描写性爱。柏原兵三的《德山道助还乡》也写了 人的自我形成过程,作品轻灵明快,有童话色彩。  大庭美奈子多以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与孤独为素材,手法新颖而细腻,代 表作有小说《三只蟹》(1968),诗集《生锈的语言》(1971)等。坂上弘的《一个秋天的故事》(1959),三枝和子的短篇集《正在执刑》(1969)、长篇小说《八月的修罗》(1972),森内俊雄的《幼小者骑驴》(1968),山田智彦的《实验室》(1971)、《蚁塔》(1972)和《光从东 方射来》(1973)也都各具特色。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个人生活越来越受到关注,石油危机 又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使一般日本人产生了朝不保夕之感,暴风雨般的 政治运动使作家们对外部世界感到陌生与恐惧,这些因素使“内向文学”得 以产生和发展。但“内向文学”作家终难克服视野狭窄的局限,因此未能出 现大家。    70 年代中期起,一批作家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性,来渲泄旺盛的 艺术创造力,形成新的流派:“透明文学”。“透明文学”的名称来自美术学校学生村上龙 1976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近乎无限透明的蓝色》。小说写战后初期美军横田基地一带的年青人疯狂 而杂乱的性放纵生活。基地的白人、黑人伙同一帮无所事事的日本青年男女 吸毒、走私、酗酒、群居乱交。其中一个叫龙的青年在兴奋剂造成的幻党中 摔碎酒杯,用碎玻璃片割破自己的皮肉,擦去血迹后,玻璃片在黎明的晨曦 中呈现出“近乎无限透明的蓝色”。  小说发表后舆论鼎沸,抨击者和赞誉者各执一词,但小说仍荣获了芥川 奖。池田满寿夫的《献给爱琴海》(1976),中上健次的《十九岁的地图》(1974)、《枯木滩》(1977),高桥三千纲的《假如迎着风》(1977), 三田诚宏的《婴儿没有生下来的日子》(1977)也都是以肆无忌惮的性放纵 为题材的。  “透明文学”表现了日本社会一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精 神状态,称得上当代“恶之花”。5.大众文学  战后的大众文学普遍讲究技巧和品味,有向纯文学靠拢的趋向,因此也 有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即既非通俗小说,也非纯文学,而是介乎两者 之间。大众文学主要包括历史小说、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1)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广受读者青睐,主要有以下原因:(1)日本的历史小说鲜有以 再现历史为目的的,历史往往只被当做一个驰骋想象、自由虚构的舞台,因 而易于编织出引人入胜的情节;(2)历史小说较易于安排反抗权贵的情节, 加之刀剑的杀戮和肉体的凌辱造成的刺激,容易投读者所好;(3)在读者心 理方面,渴望救世英雄,美女俊男,善恶有报的结局,这些都易于在历史小 说中得到满足;(4)日本人对封建社会的怀旧心理。历史小说的主要代表是司马辽太郎和井上靖。  司马辽太郎(1923~ )原名福田定一,在大学专修蒙古语。处女作《波 斯的魔术师》(1956)发表时,始用现名,以此表示对《史记》作者司马迁 的敬慕。他的历史小说大都取材于日本中世纪到近代数百年的史料,篇幅巨 大,场面辽阔,气魄宏伟,往往有借古鉴今的寓意。写法上多条线索交错推 进、繁而不乱。主要作品有《窃国故事》(1966)、《龙马奔走》(1966)、《凌云壮志》()、《殉死》(1967)、《世上日日》(1971)、《空海的风采》()和《项羽与刘邦》等。  井上清(1907~ )以小说《斗牛》(1949)成名,此后接连发表了《一 个冒名画家的生涯》(1950)、《射程》(1956)、《冰壁》(1957)等作 品,反映战后混乱的生活。1957 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天平之甍》, 获得声誉,又于 1958 和 1959 年相继发表了《楼兰》、《敦煌》和《苍狼》 等作品。《天平之甍》写鉴真东渡的故事。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11 年内 5 次东渡日本均告失败,第 6 次终于成功。作者在歌颂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的同时,着力弘扬为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进取精神和人格力量。  《楼兰》写罗布泊附近一个叫做楼兰的国家的兴亡史,楼兰人汉朝时为 避匈奴侵害而迁徒。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到故土时,发现故国已为沙漠吞没。 作品流荡着如诗如梦、如歌如泣的怀旧之情。  《敦煌》写中国宋代一个落第书生在西域的冒险经历,主要人物有不少 是虚构的,情节扑朔迷离,极富传奇色彩。《苍狼》取材于《元朝秘史》, 写成吉思汗戎马倥偬的一生。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大都能以基本史料为依据,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注 重刻划人物性格,抒情与叙事交融,以历史人物和事件寄托今人的理想和爱 憎。(2)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的滥觞是明治后期的翻案侦探小说。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 和佐藤春夫也都写类似侦探小说的作品。后来江户川乱步以《两分铜币》使 推理小说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步形成两个派别:一是以逻辑推理展 开情节的本格派;一是以荒诞离奇、惊险恐怖和色情为内容的变格派。其共 同特点是不注重人物塑造和题材的思想深度,单以情节趣味取胜。  1957 年,松本清张发表小说《点与线》,成为推理小说史上一个转折。 他不再满足于设置凶宅等旧套路,而着力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有时代特征的题 材,把人物放置在权与法、罪与罚、善与恶的冲突中加以塑造,注意从揭示 犯罪动机的角度挖掘产生罪恶的社会根源。《点与线》从一起貌似情杀的案 件引出一系列贪污受贿、欺骗陷害、杀人灭口的罪恶事实,最后知情人和当 事人一一死去,真正的凶手和幕后操纵者不但逍遥法外,而且加官进爵。他 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零的焦点》、《沙器》(1960)和报告文学集《日 本的黑雾》(1960)等。水上勉的推理小说有《雾与影》(1959)、《海之牙》(1960)、《雁寺》(1961)和《饥饿海峡》(1962),他所写的犯罪事实往往是至爱亲朋 间的残杀,情节更惊心动魄,也更具有悲剧性。森村诚一(1933~ )是推理小说的后起之秀,1969 年发表小说《高楼的死角》获江户川乱步奖,此后,陆续发表数十部作品,主要有《虚构的舵 线》(1970)、《腐蚀的结构》(1972)、《黑魔术女》(1974)和《人性 的证明》、《青春的证明》及《野性的证明》等。他的小说更注重人物塑造 和心理刻画。除此而外,坂口安吾、黑岩重吾、佐野洋、中田耕治等人也都写过有影响的推理小说。(3)科幻小说大众文学的另一支劲旅是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简称 SF。 科幻小说的流行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 20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战后科学知识的快速普及。早期科幻作品,如凡尔纳小说、恰佩克剧本 中某些科学幻想的实现,也增加了科幻作品的影响;其次是科学的发展总是 不断刺激人们的想象,想象可以自由翱翔,现实则受时空局限,永远望尘莫 及。作家为了在作品的时间空间处理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往往借助轮回转生, 万物一如和心灵学等观念,或利用梦境、意识流手法。而科幻作品则给作家 提供了更多的新的超越时空的手段,比如利用时间旅行器进行时间的回溯或 超前飞行,利用光子火箭进行超光速旅行,心灵感应,突变性生物,机器人和多元宇宙等等新观念和新产物可以给作家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领域和利 器,因此吸引了大批作家和读者。  据福岛正实《SF 入门》统计,日本科幻作品主要围绕以下五个主题:(1) 同其它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来往的宇宙飞行器、生命体的邂逅;(2)在时 间上向过去或未来旅行,或向其它境界旅行;(3)在心理或生理上发生的变 异的人类或其它生命体的经历;(4)超现实的力量、超心理学的现象;(5) 关于人类的毁灭及其出路。主要的科幻作家和作品有:安部公房的《R62 号的发明》  (1953)、《第四纪冰期》()、《带味全景立体电影》; 海野十三的《红外线男人》、《军用鼠》、《地球发狂事件》、《超越时空 的漂流》;三岛由纪夫《美丽的星星》(1952);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1973);星新一的《黑光》(1966)、《宇宙之声》(1969)、《祖父小 金井良精记》(1974)等。6.内丁·戈迪默  戈迪默(1923~)是一位白种非洲人,父亲来自立陶宛,母亲来自伦敦, 都是犹太人。她在南非出生,受教育,大部分时间住在首都约翰内斯堡。她 从童年时期开始写作,15 岁发表第一篇小说,1952 年短篇小说集《毒蛇的温 柔声音》在美国出版引起文坛注目。次年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出版,评 论界称它“成熟、洞悉人生、笔法新颖,独具风格,可与弗吉尼亚·伍尔芙 的作品媲美”。此后每两三年出版一部作品,1991 年因其“壮丽宏伟的史诗 创作对人类的贡献”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代表作有:《尊贵的客人》(1970)、《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博格的女儿》(1979)、《七月的人民》(1981)、《我儿子的故事》(1990)、《短篇小说选》(1975) 和短篇集《士兵的拥抱》(1980)。戈迪默生长于斯的是一个种族区分壁垒森严的社会,总数百分之十三的白人对百分之八十七的黑人实行种族主义统治。 她小时候读的是一所修女学校,全是白人学生,她所接触的黑人不是矿工便是伺候人的。十九岁时她读了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等小说,开始意识到种族隔离制度的不公平。从此以后,反对种族主义成为她一生的重要 使命,种族隔离的种种后果便构成了她所有作品的基本主题。她曾经表示, 她所关心的是“人的解放”,包括黑人的解放和白人的解放。她认为,当一 个人奴役他人的时候,他同时也在奴役自己。自由从来不是单方面存在的: 在别人不自由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正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深 刻理解和追求人类之爱的博大胸怀,使她作为白人,却能以黑人的眼光看南 非现实,并能对黑人的内心世界洞幽发微。她以同样悲悯仁慈的眼光看待白 人和黑人,所以可以客观、准确地描绘出南非人的内心现实。  《尊贵的客人》将南部非洲几个国家的自然特征和政治动乱的情形集中 起来进行构思,写民族独立的艰辛与复杂。《博格的女儿》写一位死于狱中 的白人进步人士的女儿的遭遇。其中博格是以 70 年代南非反种族主义运动的 领袖人物亚伯拉罕·费歇尔为原型塑造的。此书出版后被当局查禁 4 个月, 而此前的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1958)曾被禁 10 年,《已故的资产阶 级世界》(1966)被禁 12 年。在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公布后,当时的南非总统  德克勒克当即向戈迪默公开祝贺,而戈迪默冷冷地说:“只要我们的政府还 是一个全白人的政府,我就不会从他们那里接受任何表扬,从前不会,将来 也不会。”长期以来,为了迫使南非当局放弃种族歧视政策,实行民主政治, 戈迪默一直呼吁国际社会制裁自己的国家。有一段时间,由于南非当局调整 政策,美国部分解除了对南非的制裁,戈迪默向记者表示,解除制裁使她非 常不安,感到“很难过”。她是爱国者,更是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者。  她的另两部杰作是《七月的人民》和《我儿子的故事》。《七月的人民》 写内战时期,一个白人家庭在其黑人奴仆的帮助下逃到一个村庄,在一座废 弃的棚屋中勉强生存。“七月”是这位奴仆的名字。在这种不同寻常的生活 境况中,主仆关系逐渐移位,七月成了这家白人安全的保障,生活的依靠, 成了庇护他的“人民”的君主。白人在这里尝到了受黑人统治的滋味。作者 显然是在一个假想的情境中对现实进行裁决。它表明白人中心主义与黑人中 心主义都是狭隘的,妨碍南非民族融合的偏见。作者这种手法被称为“预言 现实主义”。  《我儿子的故事》则是以一个黑人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黑人政治活 动家索尼长期从事反种族隔离的地下活动,逐渐与妻子和儿女产生隔膜。白 人女子汉娜同他配合默契,后来成了情人。索尼与汉娜一起看电影,被儿子 威尔撞见,他从此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和妻子也相继参加了革命,但这一 家人的内心创伤却再也无法愈合了。索尼与汉娜的性关系既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寻求知音的企图,也表现了他做为一个男人的生物性扩张的欲望,而在他的潜意识中,一个受种族歧视的 黑人男子与一位尊贵的白人女子同床则是对种族主义的一种否定。威尔饱受 种族隔离制度的欺凌,对白人充满了怨恨,他对父亲与白种女人的奸情十分 厌恶,但是他在梦中的艳遇却全是白种女人,他还常对着金发女郎的裸体像 手淫,黑人女子则从来与此无缘。对白人的仇恨与嫉妒交融于一处,现实中 受压迫受凌辱,便在性幻想中加以补偿,这是相当一部分黑人的心理。作者 的笔触可谓细腻而深刻。戈迪默被认为是反种族主义的战士,但是反种族主义不是她作品的全部内容。她认为写作是“探寻生活的方式”、“保持艺术独立,运用自己的洞 察力??永远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宣传家。”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实,而真实 是语言的终极状态,也是作家追求的最高境界。7.纳吉布·迈哈福兹  迈哈福兹(~)生于开罗最古老的区域之一——贾马利亚区, 父亲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对国家和民族有一腔热忱。1919 年开罗爆发反英斗 争,迈哈福兹在自家屋顶的平台上观看怒潮般的群众游行场面,留下深刻印 象。1930 年他进入埃及福阿德大学(现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学习,从 1932至 1935 年间他在杂志上发表了 40 余篇有关哲学、心理学、神学、美学方面 的文章。大学毕业后他在埃及宗教基金部和文化指导部工作,曾任电影局局 长和文化部顾问。1971 年退休后一直在《金字塔报》任专栏作家。  迈哈福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上。他认为在所 有艺术形式中,小说是最自由的品种。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疯语》(1938),接着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最后的遗嘱》(1939)、《拉采贝斯》和《特伊拜之战》。  40 年代中期以后,他的创作转向了现实题材,从 1945 至 1949 年间,先 后出版了《新开罗》、《汗·哈利里》、《米达格胡同》、《海市蜃楼》、《人生的始末》几部长篇小说。50 年代他出版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宫 间街》、《思宫街》、《甘露街》,这部巨著于 1957 年获埃及国家文学奖。60 年代以后他继续保持着创作势头,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至 80 年代末, 他已出版了近 50 部中长篇小说、剧本和短篇小说集。1988 年,瑞典学院授 予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阿拉 伯叙事体艺术”。  迈哈福兹没有到过西方,领取诺贝尔文学奖这样荣耀的事,他也由于健 康状况而未亲自前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西方文学的广泛了解。俄国、法国 和英国的文学大师,尤其是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也夫斯基对他有着深 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他的作品的最基本精 神就是自由,他要表现的是“人从一切桎梏中获得解放”。①人对自由的向往 与追求同现实的强烈反差,激起了他涌泉般的创作灵感。关注埃及现实,写 当代生活,这是他的重要原则。“你为你的世界工作,就像你会活一辈子; 你为来世工作,就像你明天就会死去。”②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后的遗嘱》也是埃及文学史上民族历史小说的真正开篇之作。小说以古代法老胡福的时代为背景,却无意复述历史,其中 除最主要的历史事件外,情节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对一些重要历史事实也作 了完全相反的描写,比如胡福本应传位于他的儿子哈佛拉,小说却写他传给 一位勇敢、坚强、热情、忠厚的王室以外的青年。历史只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其精神的血脉则完全是当代性的。《雨中情》以 1967 年埃以战争为背景,当时在战局对埃及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迈哈福兹连连发表政论性文章,激励埃及人民振奋精神,为收复失地 而英勇奋战。在大声疾呼之余又创作了这部小说,对战时埃及社会的人生世 相进行深入描绘。“雨中情”的“雨”是指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环境,“情” 则主要是指一批不顾民族危亡的男女醉生梦死的生活,其中通过放映色情影 片诱骗女孩子的摄影师,利用职务之便污辱演员的电影导演,追求金钱和变 态性爱的老鸨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要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 犹歌舞”的现实来惊醒麻木的人们。迈哈福兹最钟爱的是他的“三街”:《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这也是公认的他的代表作。这个三部曲所展现的是自 1917 年至 1944 年间埃及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它以一家三代人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 30 年间埃及社会的动荡和变化。迈哈福兹历来认为文学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 表,应有助于读者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这部作品正是他这一创作思想的卓 越体现。
《宫间街》的中心人物是开罗的普通商人阿卜杜·贾瓦德。他以绝对权 威主宰着自己宗法制的家庭,但是世道在变,子女们各自在寻求自己的生活, 他们不顾父亲的恐吓和惩罚,设法挣脱束缚,独立做人,贾瓦德深感痛苦和 迷惘。儿子法赫米在游行时遭枪杀,他的死象征着反叛的年青一代面临的艰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女主角名字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